18世纪英国为买中国茶叶支付上亿两白银(下)

发布时间 : 2021-11-30
中国茶叶名 中国茶叶种类 中国茶叶的名字

中国茶叶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18世纪英国为买中国茶叶支付上亿两白银(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生活并不富裕,一个警官每星期的收入是一英镑,一个码头工人每小时的微薄收入是6便士。

而那时候每磅茶叶的最低价格也在二分之一英镑。

起先,英国通过非洲、美洲的三角贸易获得银子。英国货船先从本土装上制造品、烈酒等物品,运到非洲海岸卖掉,完成第一笔交易;再用得到的钱买下非洲黑人,装上船,运到中美洲,把黑人做奴隶卖给那里的农场主,这是第二笔交易;这些利润一部分用来购买美洲白糖、棉花、咖啡,剩下的是以银子的形式运回来。那时候,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白银产地,而每年这里产出的白银,有一半最终留在了中国。

到了18世纪70年代,美洲的白银产量持续减产,英国人依靠白银购买茶叶的希望看来越来越小了。

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英货一如既往的冷漠,整个18世纪,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随着英国国内茶叶消费的不断扩大,通过东印度公司,漏向中国的白银也是节节上升。到了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这场世界大战,搞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战争结束,英国立刻爆发了金融危机,政府极度缺钱,将手伸向了海外殖民地。1764年,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一系列的税收,第二年再颁《印花税法》。

到了1773年,英国人的《茶叶法》引发了波士顿那场针对中国茶叶的运动,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

茶党的余波七年战争后,英国虽然在北美大地上打败了欧洲列强,但要治理好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却非易事。为了加强对北美的控制,减轻由战争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英国在北美实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税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

《印花税法》将殖民地的报纸、书刊、营业执照乃至学生毕业证书等等,举凡印刷之物,均须缴纳印花税。

税法一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各殖民地在纽约召开了反印花税大会并发表了抗议书。

面对这种局面,英国议会被迫取消了这一法案。

然而,不两年英国又颁发了《汤森税法》,对输入殖民地的一切物品课以重税。这一税法使殖民地物价大涨,再次引起民众抗议。

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于1770年废除了《汤森税法》的大部分项目,但对茶叶税一项却予以保留。

到了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这部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而在此之前,新大陆的茶叶进口被走私垄断,位于大西洋西岸的波士顿更是个桥头堡,当地富商约翰汉考克号称走私王。条例的颁布直接触动了这些富人的利益,以汉考克和知识分子萨姆尔亚当斯为首,组成了波士顿茶党。茶党在咖啡厅聚会,号召人们远离茶叶。

1773年11月,当装载342箱茶叶的东印度公司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引起了茶党的注意。12月16日,波士顿八千群众集会,要求停泊在那里的东印度公司茶船开出港口,但遭拒绝。当晚,在茶党组织下,化装成印第安人的青年闯入船舱,将东印度公司三只条船上的342箱茶叶(价值18,000英镑)全部倒入大海。

茶党事件引发了两年后的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彻底丧失了国内商品的北美市场。到了1807年,英国和美国通过法律,严禁贩卖奴隶的行为;1811年,西属美洲爆发独立革命战争,美洲银路受挫。英国人之前位于美洲的三角贸易链彻底受阻,手里可以控制的白银资本已经中断,面对中国茶叶的贸易逆差日益增大,让英国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而也是在1773年他们在印度看到了希望。

鸦片市场那两年,来自国内的金融危机和北美的一系列问题,让英国人不得不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

是否有一种中国人也迫切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需求一样,使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白银。

1772年,带着这个疑问,首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赴印就职。英国议会对他的最大期望就是寻找钱路,解决英国财政。

英国人起初选择了棉花,但这个办法效果不明显。最终,他们看上了鸦片。

在此之前,鸦片在中国上层社会已经开始流行,因为治疗痢疾这个东西效果明显。从数目字看,18世纪50年代,中国每年进口鸦片的数量维持在15吨左右,而到了1773年,这个数字有了一个显着的增长势头,达到了75吨。而到了1820年,竟然升至900吨。

这期间英国政府处于一个微妙的转变过程。

1773年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时而为之,但是他们随即选择了阻止。因为这种非法的贸易影响了他们在中国正当的茶叶贸易。为此这家公司设在广州的代表处曾经向新的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发出请求,停止从印度的鸦片贸易。后者在1773年表示同意,他说,鸦片是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需,不应该被允许。

但是随后,这位英国绅士的理想主义很快让位于财政和政治上的现实需求。白银已经在美国的革命中消耗一空,而那时西班牙与反叛的殖民地结盟,英国人再也拿不到可以变通的货币购买茶叶。

在哈斯丁斯禁止鸦片贸易十年后,他开始矛盾的放开了鸦片贸易。1782年,他允许用两艘船出口了3450箱违禁鸦片。其中的一艘到了澳门,而那时候鸦片在中国还找不到热切的买主,这个国家还没有上瘾。而这个上瘾过程只用了15年,18世纪的最后十年,每年从印度销往中国的鸦片约为2000箱。到了19世纪初,英国每年开始向中国出口的鸦片达到了4000箱,为此后者每年将为鸦片支付250万两白银。

在18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中国政府意识到了鸦片的严重性,开始强烈谴责了这种贸易,朝廷的告示写道,外国人显然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和好处,但中国人购买这种毁灭性的毒品,的确可恨可憎。

19世纪的前二十年,吸食鸦片上瘾的人数在中国增长缓慢,这一时期每年5000箱的贸易,正好与英国对于茶叶的需求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随后,英国的技术革新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前一个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市场上大批机械化棉纺品的出现,剩余产品倾销到英国殖民地印度。为了为不断增加的棉纺品买单,印度人开始疯狂的种植、出售鸦片。

一个新的三角贸易链开始形成,在这个英国、印度与中国的三边贸易圈里,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依旧充当着载体,他们从英国装上制造品,运到印度卖掉,再装上印度盛产的鸦片,然后,运到广东沿岸,把鸦片在中国卖掉,换成茶叶、丝绸,装上船运回英国。

一个新的东亚贸易的旋转木马自此启动,也随后拖垮了中国。

茶的战争1793年马戛尔尼爵士,带着乔治三世的使命出使中国,他希望在北京建立英国使馆,以便英国船只获准在广州以外的港口停靠。在当时,广州还是中国唯一一个允许外国船只停靠的港口。这个人满为患的地方,让英国人感到局促,他们试图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以便销售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剩余价值。

他们甚至打算为此放弃不道德的鸦片市场,他们授权马戛尔尼爵士可以终止英属印度出口到中国的鸦片贸易。前提是中国打开大门。

马戛尔尼的东方之行最终因为一套滑稽的客套礼仪而破产。公使团一行花费了8万英镑,中国也丧失了最后一次主动开放的机会。马戛尔尼两手空空的离开中国时,对这个国家做出了片面的评价,他认为这个帝国老迈、疯狂,已经漂泊无依,最终将在岸边撞成碎片。

25年以后,1816年第二任英国公使安赫斯特再度访华,他依旧在礼仪的问题上碰了钉子。最后,这个英国公使离开中国的时候,甚至没有和中国的皇帝见上一面。

这期间,英国驻华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

到了1833年,英国议会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在华垄断特权,所有的英国商人都可以经营对华贸易了。那一年,出口到英国的茶叶增长了4倍,为平衡茶叶贸易的鸦片也极具增长,数字一下子飙升到3万箱。

这个数量的鸦片对于中国的毁灭性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那两年,武夷茶的出口达到了顶峰。茶叶换回的不是白银,而是鸦片,在中国,鸦片的流通程度已经赶上了之前白银。

1840年的那个4月,部分中国人试图中断那个不道德的鸦片贸易链条,而他们看到的也只是贸易链条中的一部分。英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兴趣已经成为习惯,而他们手里当时仿佛也只有鸦片能够维持这种习惯。英国货在中国依旧没有市场,这仿佛更是关键。

在第一场春雨后,茶农们忙不迭地将最鲜嫩的三片茶树叶子摘下,一场战争也自此打响。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武阳买茶”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要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在此还有必要赘述一点,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6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说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5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要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在此还有必要赘述一点,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6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说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5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武阳买茶" :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要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21世纪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这条漫长的小道上,从昌都到雅安,骑马行走需四十五天。从雅安经昌都至拉萨全靠耗牛驮运,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来回一趟要费时一年,由于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能通行的只有四。五个月。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期望在丛山峻岭间修筑大道,在江河激流上架起金桥。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青藏线公路。川藏线公路同时建成,开辟了西藏与内地交往的全新时代,古老的茶马贸易活动变成沉睡的历史,而承担茶马贸易的道路也焕发出新的青春。

修筑干线公路,取代"茶马古道"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彻底改变了"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昌都境内现时主要的交通干线有:

●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东起成都市红牌楼,经雅安。天全。泸定。康定。新都桥。乾宁。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岗托。江达。妥坝。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由成都至拉萨,长2356公里。

●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与川藏公路北线同道,在新都桥分岔后,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至拉萨。从成都至拉萨长2136公里。

●滇藏公路(214国道):从盐井到芒康与318线相接,经邦达。昌都。类乌齐。多普玛至青海囊谦。昌都境内(盐井至多普玛),公路长449公里。

●省道303线:由邦达经洛隆。边坝。沙丁。比如。那曲至拉萨。邦达至沙丁段长507公里。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两横":一是北线G317,由四川的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了青--巴青--那曲--拉萨;二是南线G318,由四川的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林芝--拉萨。

●"一纵":G214线,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鸟齐--青海的囊谦。

现代的"茶马古道"己不同于以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昌都拥有藏东南。川西北。滇西北。青东南金三角经济区位优势,是滇。川。藏。青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将为推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7~20世纪茶叶贸易的海上之路(法国)


前言:跨越两大洋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茶叶种植历史更悠久?中国云南山丘上的茶叶?抑或是印度大吉岭陡峭斜坡上的茶叶?

还有什么能比得上18世纪法国着名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油画如此精妙地再现出欧洲下午茶时间的情景?

还有什么能比17至20世纪的海运贸易公司更能代表欧洲航海业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船员绕过好望角,远渡重洋到达亚洲,带回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那一箱箱利润巨大的茶叶?

17世纪,以东印度为媒介,茶叶开始出现在欧洲大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茶叶引入欧洲。

18世纪,欧洲人只能在马塔维亚(今印尼首都雅加达)和广东购买茶叶。由于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许多中国商贩都是乘坐小艇前往爪哇的港口被迫对外开放。同一时期,英国人把中国政府割让给他们的香港建成港口,从此,欧洲船只可以直接从此进货。

各国的快速帆船在大洋间展开的激烈竞赛表现了当时欧洲人对茶的迷恋以及茶叶贸易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19世纪,印度欧洲的海洋之路是商船们最不常走的路线。

茶叶的海洋历史随着荷兰和英国向美洲移民而逐渐在大西洋上展开,可是不久,商人们由于无法忍受北美茶叶的沉重赋税,开始抵制进口,直到1773年12月的一天波士顿茶叶工党揭竿而起葡萄牙与中国的初期贸易往来与一个传播甚广的观点恰恰相反,茶叶在欧洲的最初传播并非通过英国人。在欧洲,首先是因为航海强国葡萄牙和荷兰,然后是法国和英国,欧洲的皇室才形成了品茶的习惯。

1517年葡萄牙的一支船队在中国广东靠航,从而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当时正是中国明朝时期,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建立了一个葡萄牙机构。当时的明王朝,把茶叶当作主要的出口商品。

1580年至1640年之间,葡萄牙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因葡萄牙的归属而受到严重影响,葡萄牙的殖民地位严重减弱,海外贸易活动大受影响,使得新教势力荷兰和英国得到了好处。

茶叶通过荷兰进入欧洲1640年左右,在荷兰,草药医学推荐人们喝茶,并把茶叶这种稀少昂贵的植物当作退烧药和补药。茶叶在药店出售,并被作为贵族的乐趣与朋友共品。从17世纪60年代起,一场真正的饮茶风潮被掀起,茶叶进入了全国的贵族家庭。渐渐地,茶叶也成为了阿姆斯特丹整个社会的饮品。

在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通过巴达维亚的茶叶贸易确立了霸主地位并保证了用她自己的船只将茶叶运往欧洲港口。茶叶通过更曲折的途径从中国、马尼拉和中国澳门运达。茶叶贸易的金额非常巨大的,每年为东印度公司带来100000盾到500000盾。

茶叶在英国的产销首次成功英国茶叶贸易的开展要晚于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葡萄牙、荷兰和法国)。他们之间的差距用了一个世纪才被消除,到18世纪末期,英国成为了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最简朴的阶层包括农村的居民每天都要喝两次茶。

英国的船只在1637年就曾到广州,但是直到17世纪末期通过东印度公司英国才与中国大陆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并马上在广州建立了商务处。

在17世纪61年代,伦敦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来自于荷兰,茶叶还没有能够直接由英国商船从亚洲引入英国。茶叶是东印度公司一种其数量持续增长的进口商品。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茶叶可能是借1661年英国的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的婚礼之际才被引入英国皇室的。到18世纪,茶叶在英国极大的成功,从1720年开始,茶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茶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追捧,成为全国性的新型饮品。

17世纪欧洲的茶叶进口欧洲的茶叶进口发展于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这些强大的欧洲贸易公司从当局获得了在欧亚之间的商品运输的特权。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丹麦、法国、荷兰和瑞典都建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

在法国,进口的茶叶有四分之三被再出口。进口茶叶在法国只能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转卖的国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由于昂贵的价格,饮茶的主要求是首都或者外省大城市的精英人士。茶叶自1630年登陆法国以来,一直就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尽管茶价昂贵,但它还是在欧洲站住了脚,法国人或者荷兰人到中国的远航也促进了欧洲对茶叶的需求。

英国的进口茶叶不同于欧洲其它国家。欧洲国家的进口茶叶中,70%到80%属布衣品种,也就是说其质量是大路货的品质:价格不贵而且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英国正好相反,布衣茶所占比重还不到一半,大部分茶都是上等茶。这种差别明显体现出了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欧洲大陆再出口的茶叶,最终流入了英国。英国的茶叶关税一直在提高:18世纪上半叶进口关税为进口价格的53%,而到了1783年,涨到了114%,这导致走私的猖獗。18世纪,茶叶走私淹没了英伦群岛,数量巨大。走私成为了中国和欧洲之间茶叶贸易的一大动力。

18世纪80年代,走私活动已经威胁到了岛上的整个经济,从1783年起,茶叶的关税大幅度降低(从售价的106%降到了12.5%),同时茶叶的销售价格也在下降,这些促使茶叶销售在四年里增加了两倍。

中国的茶叶出口在18世纪,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是广东。当时的欧洲商人没有权力在中国到处流动,一旦进入广州,必须告知行商。行商是享有特权的中国商人,是唯一能和外国人通商的人。行商们属于十三行,负责与外国商人洽谈生意,负责为国家征收货物和船只赋税。当时对茶叶至少要征收40%的从价税。

1880年,中国的茶叶出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数量达到了大约10万吨。茶叶需求量的升高使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中国商人在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降低了大宗交易商品的质量。因为茶叶在英国的卖价有所下降,进口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促使他们去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寻找市场更好及质量更高的茶叶,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中国茶叶进行竞争。

英国间谍窃取中国茶叶机密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做出种种努力,包括在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和孟加拉等地开设茶叶种植园等,但均未获成功。

由于此时清朝奉行的是严格的闭关政策,只准许在广州进行对外贸易,于是,英国想出了派传教士盗取茶叶秘密的方法。

为了盗取茶叶的秘密,东印度公司派遣拥有植物学知识和中国经验的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

1848年9月,福琼抵达上海。当时中国人对欧洲人很敌视。在这种情况下,福琼弄了一套中国人穿的衣服,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理了发,加上了一条长辫子,打扮得让乡下的农民认不出他是欧洲人,然后他便向武夷山进发。陪同他前往的有来自产茶区的两个中国人。这两个人一个是男仆,一个是苦力,他们收了福琼的钱,便帮助他隐瞒身份。

福琼的任务充满风险。他是继葡萄牙人后第一个渗入中国内地的外国人,如果被清王朝的卫士发现,他必死无疑。

在仆人的帮助下,福琼来到了一间茶作坊,仆人磕头作揖苦苦请求,希望作坊的主人能够满足这位远道而来的尊贵士绅对于上品好茶诞生秘密的好奇心。作坊的掌柜点了点头,领他们进去参观了茶园。

福琼的中国之行,除了要给那些印度的种植园弄出来一些优质的茶树幼苗,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弄清制茶的工序。这一点福琼完全做到了。福琼从武夷山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前所未闻的茶叶秘密,并了解了茶叶的发酵处理方法,特别是知道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满载而归”回到印度。

世界茶叶版图改变

可是福琼不久后发现,他偷来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生产出优质的红茶。很快,福琼认识到,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于是,他再次回到武夷桐木关招聘了8名制茶工人(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两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秘密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最后,这批中国茶树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和大吉岭。

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及锡兰(今斯里兰卡)都引进了茶树工业。从此,印度横空出世,成为红茶出口第一大国。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欧洲红茶市场逐渐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

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却上升到了59%。而当时,在世界上销售给西方人的茶叶中,中国茶叶所占的比率下降到了10%。对此,中国人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茶叶机密是怎样泄露出去的。(综合《大众日报》《世界博览》《湖南工人报》《人民政协报》)

更多普洱茶历史请访问

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中国茶叶在英国的沉浮历史


英国掀起反对饮茶运动

茶在16世纪进入英国后在贵族之间得到流行,但茶普及到平民要等到18世纪。在这期间茶的推广应用遇到了很人的反对,反对饮茶的理由主要有两点,这两点的反对理由让人看起来感觉到很可笑,但也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残酷事实。

反对饮茶的第一点是饮茶有害于健康。在英国掀起反对喝茶运动,饮茶有害于健康的著名人物之一是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他是英国卫理公会的创始人,他利用自己饮茶的体会向自己的信徒灌输喝茶无论是从肉体来讲还是精神来讲都是不可取。他发表了《茶友的公开信》,信中主要描述了他29年前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身体突然出现了中风现象,每天用完早餐后手就会不停地颤抖,当他戒掉早餐时喝的茶后,令人想不到是中风症状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他尝试着减少饮茶的数量,并在喝茶时多放入砂糖和牛奶,中风症状也会消失。他后来在伦敦也作了调查,发现爱喝茶人的容易导致体力和神经的衰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决定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戒茶。他并召集信众把茶戒掉,并把自己和信众一起节约下的钱捐献给贫困的人。但令人可笑的是他这样的博爱主义并没有坚持到底,晚年他在医生的建议下又喝起了茶,他并在每个星期日把卫理公会里的宣教士召集到自己的家里,在早餐时用瓷器大王专门为他做的茶壶给大家泡茶饮用,这些有头无尾的行动给他的禁茶运动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二点反对饮茶的理由是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农学者和经济学者曾这样提出谬论,喝茶的行为会浪费很多工作时间,无论是男性还是特别爱好茶的女性,他们为了饮茶忘记了做工。长期下去的话会使英国的工业法发展倒退,喝茶的时间如果都用到工作上的话经济会更加发达。还有饮茶会使体力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提倡不要饮用茶。

对于茶的来讲有反对者,但同时也有赞美者,英国18-19世纪大诗人柯勒律治曾经写过这样的好诗句: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是难以想像,没有茶的生活让人无法生活!我庆幸自己出生在有茶喝的世界。这是英国诗人对茶叶最大的赞誉,和反对喝茶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茶取代了英国的其他生活饮料

说起英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是非常浅显,饮食文化比起中国来讲晚了上千年,中国从5世纪起饮食文化便已经是很发达了。阿拉伯国家的饮食是从十一世纪开始发达,意大利饮食受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影响十五世纪开始在调理法上做文章,法国也追其后从十六世纪开始下功夫研究饮食调理法。中欧的饮食调理法更是落后,那时候中欧的国家是以农牧食品为主,所以饮食不像现在的中欧料理,他们把养的农畜杀掉作为各种料理,因那个时候食品的保存主要是以盐为主,即使后来使用的很多香辛料也都是通过阿拉伯山商人从东南亚洲,印度进口倒卖过去的。著名的意大利亚画家列昂纳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所画的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众说周知的。作为将要升天的教主来讲,最后一次晚餐,在古时候那一定是很丰盛的,但从留下的画像来看,《最后的晚餐》里人物前面的料理好象很简单,更谈不上丰盛豪华了。按正常推理来讲画里面的服饰,料理,道具一定是以那个时候的生活为参照画成的。所以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那时候的饮食生活情景,英国饮食文化作为意大利的后者所以就更落后了。

茶,咖啡,可可几乎在同一时代进入英国的,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做咖啡的生意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去先机,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得不放弃咖啡的贸易,可可在英国受到欢迎,但作为主要供应国的牙买加在1727年发生了自然灾害,使所有的可可农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英国为了经济贸易不得不在茶上面做文章,在降低关税的同时并大量进口茶叶,降低价格卖给消费者,茶很快在国民中得到普及,这样茶终于作为英国的主要饮料稳定下来,并随着英国向世界各国的侵略扩张普及到别的国家。

中国茶PK英国咖啡


茶与咖啡,分别被视为中西文化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也以爱好饮茶而著称。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而咖啡在英国一度也颇为流行。

从饮茶文化来讲,我国是茶的鼻祖,是最早接触茶的,所以理所应当的“下午茶”必须是我们这边出去的。虽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饮茶文化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国。在1661年的时候,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和英国的查理二世王子联姻,由于这位公主大人非常喜欢喝茶,于是把饮茶习惯一同“嫁到”了英国去,英国人才开始接触到茶。

17世纪,英国的上流社会个个都是土豪,早餐都吃得非常丰盛,但是苦逼得是他们的晚餐要等到晚上8点。想想在中国的家庭中,一般都是下午5、6点就吃晚饭的,可想而知这段时间还是要垫垫肚子的。继而,为了补充能量,英国人就开始习惯在下午3、4点左右吃点点心,喝点茶。期间有一位白富美的女伯爵安娜玛丽亚非常懂得享受,或者说是有钱任性,每天准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精心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在享受这种过程的时候,这个安娜玛丽还邀请了各种闺蜜好友。很快,这种轻松、悠闲的下午茶便开始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开来。

关于咖啡的发现众说纷纭,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将其归功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咖法地区的牧童卡尔迪。卡尔迪在放羊时偶然注意到,羊群吃了咖啡的叶片与果子后异常兴奋,他也好奇地加以尝试,由此揭开了咖啡的秘密。此后,咖啡逐渐影响到隔红海相望的阿拉伯地区,至15世纪末,在阿拉伯社会已非常普遍。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1536年占领了重要的咖啡产地—也门,咖啡在帝国境内传播开来。欧洲人自土耳其那里接触到咖啡。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极大欢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成为颇具影响的公共场所。罗塞在开设咖啡馆后,曾经张贴海报宣传咖啡的功效:促进消化、治疗眼疾、治疗头痛、防治肺炎与咳嗽等肺部疾病、调节体液失调、预防流产、治疗脾脏疾病、解除踝关节风寒、抑制头晕、振奋精神等。

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但其社会影响较为有限。到了17世纪末,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他也张贴海报予以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提高记忆力;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清除脾脏方面的障碍,对膀胱石及砂淋症颇为有效;能治疗水肿坏血,借助发汗与排尿而洗涤血液,以防传染。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

其实,咖啡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主要在于具备两个有利因素:首先,运输条件的优势。当时咖啡的主要产地在也门,与英国距离较近,这与从中国运输茶叶相比更为便捷,而且咖啡比茶更早地进入了英国,所以咖啡占有先机。其次,由于运输距离近,咖啡的价格相对低廉,而“茶比咖啡贵得多,进入伦敦后很久还是稀有之物”。因此自17世纪中期至后半叶,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英国亦不例外。

在英国,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场所,常常兼营陪宿等生意,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外。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1674年,小册子《妇女抵制咖啡呼吁书》痛陈咖啡在英国所导致的不良变化,认为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饮用咖啡。1675年,小册子《啤酒店女老板反对咖啡陈情书》痛斥咖啡为无照经营的商品,颜色像磨碎的煤炭,咖啡馆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对咖啡的批判显示,英国社会出现了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

相比之下,进入18世纪后,茶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为了能够随时饮茶,饮茶者在家中也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好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女士们在家中品茗强化了饮茶的家庭化趋向。茶在咖啡馆占有一席之地,在私人空间亦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咖啡则仅与公共生活相联系,这与咖啡的特性有关:当时饮用咖啡需要自己烘焙研磨,“随意选取一些咖啡豆,放进烤盘或之类的器具里,用小火不断翻炒防止烤焦。咖啡豆最初是白色的,烤干后会变成棕色,然后变成黑色。当烤成棕色即将变黑的时候放在研钵里碾磨,磨碎后倒进密封的瓶子里”,繁复的工序超出了个人的加工能力。而饮茶则极为方便,所以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均可以传播开来,尤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下午茶孕育而生,它既是温馨家庭氛围的体现,亦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场域,极大地丰富了饮茶的社会功能,对咖啡构成挑战。

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促进了茶在英国的传播。最初,荷兰为中西茶贸易的开创者与掌控者,英国人购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1690年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而香料贸易渐趋衰落之后,荷兰通过将咖啡引种到东印度群岛获得新的经济资源,“1723年销售的咖啡就达到了1200万磅。这样随着欧洲人养成喝咖啡的爱好,荷兰人也就成了这种外来饮料的主要供应者”。荷兰成为咖啡的主要供应者,茶叶则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