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普陀佛茶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21-12-06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清朝的普洱茶 普洱茶清朝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清朝时期普陀佛茶的历史渊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陀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产于中国浙江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处浙江省舟山群岛,也称普陀岛。普陀山顶峰--佛顶山,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冬暖夏凉,四季湿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露珠沾润。加之茶树大都分布在山峰向阳面和山坳避风的地方,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普陀佛茶曾荣获二等奖。

历史渊源历史上普陀所产茶叶属晒青茶,称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雾茶,普陀佛茶历史悠久,约始于1000年前的唐代,其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起来。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僧侣围坐品饮清茶,谈论佛经,客来敬茶,并以茶酬谢施主。据《定海县志》载:定海之茶,多山谷野产。普陀山者,可愈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清康熙、雍正年间,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清末,由于轮渡通航,香客及游览者大增,从而促进了佛茶的发展。

据《普陀洛迦志》记载:在清光绪间列为贡品。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二等奖。后经当地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佛茶以其独特的风味而更享盛名,新中国成立后,茶园扩展较大,并建立了茶场。70年代末引进江苏碧螺春工艺,生产曲形茶,定名为普陀佛茶。1980年以后开始正式对外销售。1981年首届浙江名茶评定即被列为浙江省八大地方名茶之一,1984年获得浙江省名茶称号,1986年普陀特产公司制作选送的普陀佛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特优新产品金鹰奖。普陀特产公司在开发建设有机茶园同时,引进名茶生产机械,改进普陀佛茶加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普陀佛茶的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茶文化交流和博览会,扩大普陀佛茶影响。通过不懈的努力,选送的普陀佛茶1998年获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组委会中华文化名茶称号并获二等奖,1999年获中国茶叶学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二等奖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国际名茶金奖。2000年6月普陀佛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并在全国名茶陈列厅展示。

关于普陀佛茶,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典故:相传,唐朝时,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一尊观音佛像。后来,他带着观音佛像乘船回国,经过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虽经多方努力,铁莲花顶住船只,行驶不得。惠萼和尚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使中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在此留观音像造寺。从此,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俗称南海。山上寺庙众多,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名佛茶。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与清朝的历史渊源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茶叶资讯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着)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茶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着,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砖茶历史渊源


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

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比如内蒙古政府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

茶的历史渊源考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


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据文献记载,是在安化境内的芙蓉山、云台山,自宋代开始,茶树已经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了。清道光年间,原籍安化的总督陶澍所作《芙蓉江竹枝词》,“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箱,芜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采制茶叶的景观。所制“芙蓉青茶”和“云台云雾”两茶,曾被列为贡品。但几经历变,采制方法业已失传。下面就详细介绍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

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产品质好量多,早已驰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曾销往湖北江陵、襄旧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将黑茶“天尖”、“贡尖”定为官茶。

安化松针为官茶,清道光年间定为贡茶,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道光年间销量约为3600~4000吨;元末明初,安化开始生产绿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合现在83.56千克),其中独列安化“贡芽茶”22斤(现13千克),后来称为“四保贡茶”。

讲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写了多篇茶叶诗词,说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质佳。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诗,共46句,是古今咏安化茶最长诗,诗中讲到茶的缘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运和强调安化茶品质、功效和历史地位。

清咸丰时,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对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有所帮助。

普洱茶与清朝廷历史的渊源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着)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僾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霞浦元宵历史渊源


霞浦县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之间,北距温州、南距福州均160公里。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域,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19℃,年降雨量1100—1800mm之间,水、热、光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为“霞浦元宵茶”的加工提供了优质的鲜叶原料,构成“霞浦元宵茶”特有的品质特征。同时,霞浦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霞浦元宵茶”的品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霞浦历史悠久,海岸绵长,为闽浙海上交通要道。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人在此劳动生息。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置温麻船屯。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始置温麻县。自晋至唐的600多年时间,霞浦先民靠海上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引进茶叶生产技术,开山种茶,制茶饮茶,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唐代福州地区茶叶主要产区。“霞浦元宵茶”是在霞浦特有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下,经传统的技术工艺精心制作形成。“霞浦元宵茶”是福建省名茶之一,香高味醇,鲜爽生津。在闽东茶业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我县人民摸索并创造了一套适合当地茶叶加工的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即:鲜叶采摘—晾青—杀青—理条压扁—辉锅,由此生产出闻名周边地区的“霞浦元宵茶”。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县茶叶技术人员在传承本县历史地方名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选育和改良当地茶树品种,引进现在绿茶加工机械,改变制作工艺,跳出手工制茶的局限,大力推广机械化制茶,使我县茶叶产量成倍增长,不仅保留了原来地方历史名茶的特有品质特色,而且在外观和品质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形成了今日闻名遐迩的福建省茶类精品—“霞浦元宵茶”。

黄山毛峰的历史渊源


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

黄山,录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

又《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

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

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访的政府官员,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

黄山毛峰起源,据《安徽茶经》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文曰:据传说是在光绪年间,距今已有70-80年。当时黄山一带原产外销绿茶,而该地谢裕大茶庄则附带收购一小部分毛峰,远销东关,因为品质优异,很得消费者欢迎。又据《安徽名特产》书中,由歙县叶祖荫撰稿黄山毛峰:《徽州商会资料》载: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帛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注:当时黄山毛峰并未分级),远销东北,深受销区顾客喜爱,遂蜚声全国。在陈椽教授编著《茶业通史》中,特意指出:黄山毛峰是何时开始制造的?也值得研究。随着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徵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从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最优。作为歙县礼茶,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前送往北京。1985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黄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质量为标准。产品连年荣获好评。故此,李亚北撰文:全国名茶珍品--黄山毛峰。则指出:黄山毛峰是清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标名黄山毛峰,运往关东,博得饮者的酷爱。其中,叶祖荫引《徽州商会资料》所提谢裕泰茶庄,仅除去汤口两字。李亚北所写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均被此后我国多部茶叶名著合而为一引用。其实,徽州行署商业局长郑恩普(河北深县人,已离休,现住黄山市)于乙卯年(1975)春题词:凝铸黄山云雾质,飘溢漕溪雨露香。为谢裕大茶号首创黄山毛峰一百周年题。

又时逾十年后,歙县茶厂高级茶叶技师余怡生著《歙茶工艺》书中载: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谢裕大茶号在黄山富溪(注:原称漕溪)创制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说明黄山毛峰是清朝光绪纪元(1875年)开始制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