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馆、星巴克茶馆茶文化对比

发布时间 : 2021-12-23
星巴克花茶 中国茶叶名 中国茶叶种类

星巴克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馆、星巴克茶馆茶文化对比”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馆、星巴克茶馆茶文化对比”相关知识!

不少人有这种感觉:说起星巴克颇有些时尚的味道,而谈起茶馆,却好像要沉进古老的文明里。在全球拥有8000个连锁店的星巴克在中国的分店将额外提供三四种茶,而大家都知道星巴克是咖啡馆,其在中国的策略是,顾客第一次走进星巴克是为了与朋友会面,再次走进星巴克则是为了咖啡。

今天我们走进星巴克要杯茶,岂不是与星巴克的初衷背道而驰?

答案是否定的。这恰恰是星巴克耐人寻味的地方,也是咱们开茶馆的可以细细琢磨的地方。

雀巢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公司,多年来一直以为麦斯威尔咖啡是其主要对手,但是近年来调查发现,他们的主要对手居然是星巴克咖啡馆。星巴克这家以重烘焙咖啡豆为基业,再转进咖啡馆、灌装咖啡饮料、咖啡冰淇淋、咖啡馆情景CD唱片和零售家用咖啡机器的综合企业,咖啡是其主题。全球每周有3000万人进入星巴克消费,但他们未必都是冲着咖啡来的,因为在咖啡背后有星巴克文化,这才是使它成为雀巢公司对手的重要原因。

星巴克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尊重人本且带有一点小资情调,强调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识。笔记本电脑成为星巴克的咖啡伴侣,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工作。你可以把星巴克当作休闲的地方,也可以将它作为另外一个办公场所。

跟星巴克比起来,咱们的茶馆大不相同,很多茶馆承担更多的公共空间的功能,喜聚不喜散。或摆龙门阵谈天说地、或生意伙伴坐在一起沟通沟通,倘若有人抱了些资料在茶馆里仔细研究,倒成了另类。简单地说,你可以将星巴克当办公室、书房,但茶馆经常只能是咱们的客厅。

可现在有闲情进这个客厅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一些生活节奏加快的人来说,跟朋友坐进茶馆泡功夫茶已经有点奢侈。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愿意一个人进肯德基,要杯可乐吹着空调静静地看书,却没有动过进茶馆消受的念头。

茶馆挖掘传统茶文化很有必要,但是也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比如咱们经常说我国茶叶缺乏品牌,其实茶馆也一样,很少有能让人想得起来、记得住的茶馆,像星巴克那样名震海内外的连锁王国更是无迹可寻。开茶馆嘛,说白了就是做生意,跟开餐馆本质上没什么大区别,该动动脑子学习学习现代经营管理,能把茶馆开成北京的郭林家常菜那样,全市各区都有分店,装修不错、价位不高,老少咸宜,也就不错了。

有人说,星巴克都到茶为国饮的中国卖茶了,咱们也到美国去开茶馆!这个主意不错,有消息说美国人以前总喝牛奶,现在牛奶的地位逐渐被茶取代,1990年到2002年,牛奶的消费下降15%,而茶的消费上升13%。咱们到美国开茶馆,顺便也卖点牛奶,伊利和蒙牛都行。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文化以及茶馆文化


一、茶文化

茶文化源源流长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色彩纷呈,独成一景。有朋自远方来,或日常的交友待客,捧上一杯清淡的香茗,许多热情和恭敬也往往就蕴涵其中。旧时,饮茶与品茶的嗜好,风行于士大夫阶层,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密切相融,向来被视为高雅之举而倍受推崇。即便到了高度商品化社会的今天,在争名斗利的喧嚣浮华之余,邀三五同好或独携亲密知己置身茶坊茶肆,也很区别于斗酒的酒徒,而别有一番浪漫无限和诗情画意。

茶的最早史料记载,见于成书在秦汉时代的《神农百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也就是说,茶的最早用途,是作为一种解药被发现的,当作饮料传播普及,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因为气候条件所致,茶的种植产地多限在南方地区,流入长江以北自然就弥足珍贵,由是,在流传下来的史章典籍、正史野史中就有许多关于茶的传奇。《赵飞燕别传》里有这么一段故事,说:汉成帝遗孀飞燕娘娘某日梦里见到了先夫陛下,毕竟一别经年,陛下对娘娘十分热情,急忙吩咐手下“看茶”,但立即招致了群臣的反对,指责娘娘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无数,没有资格饮茶。故事的真伪不去说它,但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到茶在当时的身价。既然茶如此高贵,被后世的文化人儿争相在追捧中附庸风雅也就不再奇怪。读史读诗,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茶而有的思想澎湃和浪漫主义色彩,唐宋八大家等等的诗文中都不缺少饮茶品茶的感慨和感受。

提到茶,不能不提到一个叫陆羽的人物。陆羽,字渐鸿,生活年代与李白、杜甫大致相同,幼年孤苦,身事佛寺,曾专为和尚煮茶,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晚年隐居浙江苕溪,著《茶经》三卷十节,就茶的植、制、饮等系统总结,对后世的茶文化影响巨大,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著作,其本人也因此被尊为“茶圣”、“茶神”。自陆羽的同时期开始,我国的茶产品逐渐外传,在盛销东亚地区和南太平洋诸岛外,也多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易货贸易的抢手物资。尤其是在朝鲜、日本,宠茶风盛,社会上下无不崇尚,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茶道”,逐渐演化为一种高度的饮食文明。后世东西方贸易兴起,把中国的茶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因为茶本身具有的芳香清馨、醒脑提神等特点,大受各个阶层欢迎,看看当时的有关文献,我们可见“东方恩物”、“康乐饮料之王”的誉称。如此风靡世界的一种商品中的文化、文化中的商品,曾几何时被国人自贱自轻,当“可口可乐”一把一把掏走世人口袋里的银子的时候,俺千年一剑先生常有颇多遗憾和说不出的心痛。

茶文化中有一种“茶佛一味”的说法,是说茶与佛的关系密切。我国的佛教,盛兴于南朝时期,当时的寺院多建在名山秀川之间,位处或邻近各个产茶地区。佛倡素食,作为清素之品的茶,与佛教的主张并无差异,加以茶能提神,恰好有助于和尚们精神抖擞的事佛打坐,自然就结下了因缘关系。发展到后来的茶道文化中,三口一“品”,先苦后甜,也就更有了几分洞悉人生的朴素的禅意。

茶的历史和文化,精深博大,远非千八百字可以说得清楚、概括完全。我这里笼统为之,是为引出下一个话题:茶馆文化。

二、茶馆文化

茶馆的出现,究竟始于何时,似已很难考证。写这篇短文前,我曾查阅不少书籍,又特意求教一位供职于中国食品某某协会的专家朋友,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杜甫有“落日春台上,春风掇茗时”的诗句,颜真卿有过“冷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的名对,因为这显然是为茶馆而感因茶馆而作,故我国茶馆的历史,其出现时期当不晚于唐代。到了宋朝,茶馆业进入到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梦梁录》中有极为生动热闹的记载。

茶馆的出现,先是被士族阶级和有闲阶层作为附庸风雅抒发情怀之地,经过一定的发展衍变,这才开始逐渐往普通百姓中普及,并逐渐成为一般民众在吹牛扯淡中沟通感情、密切关系的一个空间载体。旧上海的十里洋场,老北京的天桥闹市,不知曾演绎过多少甜甜蜜蜜又苦苦涩涩的故事。老舍的一出《茶馆》,把“清明上河图”赋予了鲜活的现实意义,不过一个方寸之地,却聚三教九流之徒,汇五方杂处之声,各色人等在此轮番表演,最终成为一个没落王朝的历史见证和生动写意。

茶馆的建筑和布局大都很有讲究,所以能够吸引人来,是因为这里可以给人提供一种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其建筑风格或古朴淡雅,或小巧玲珑,或临水楼台,或柳廊亭谢,置身其中,又见四时花草、鹤舞凤鸣,以及名人墨迹、图景图画等等,立时就有了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此种布局,自古开始,今无改变,足见其深入人心的影响力。

旧时的茶馆还多为说书艺人的谋生地,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中的风云变换就在口中超时空演义,说到精彩处,少不了茶客们拍桌子拍巴掌的暴堂叫好,人生或命运的沉重也就在这热闹中有了暂时的忘记。图清净的就开间雅室,几位老友把门一掩,畅叙旧情,轻松惬意,几杯热腾腾的香茗入口,则更添几分世态炎凉中的温暖情谊。

茶文化不仅仅表现为茶叶本身,在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茶具上也无烙印着文化痕迹。茶具有铜、瓷、陶和紫砂制品,物件不大,但工艺精深,集书法、绘画、篆刻、造型艺术为一体,很值得茶客们把玩欣赏,并从中感受到一层特殊的韵律。闻名于世的绍兴茶具,所以为世人所喜,这与它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无关系。

说到茶馆,不能不说茶道。这里的“道”,不只是一种烹茶饮茶的方式,还包含有一层朴素的人生哲学诠释。我国的茶道发端于云南丽江白族等几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即使今天的正宗茶艺也大都来自这几个地区。茶道所用器皿,与我们日常茶具很有区别,多以陶或紫砂制成,其型小而玲珑,杯不为“杯”,而称为“茶盅”。一盅所纳,仅一口而已,所以茶道在“品”而不在“喝”。一次茶道下来,不以一种茶叶贯穿始终,多根据品茶人的兴趣而有不同品种的变换,续茶时有一个量掌握,先多后少,沏出的水也就先浓后淡。有个说法谓:“一口润唇,二口润舌,三口润喉”——三口成一个“品”字,意思是说,在这三口之后才能真正品出茶味和茶韵。因为茶水有一个先浓后淡的烹沏过程,茶客兼有个凝神屏气的环节,入口之茶先是极苦,渐渐始觉甘甜,茶道之中于是就有了关于人生的哲学蕴涵。这点有关茶道的知识,我说得很是肤浅,其来源,来自一次品茶中一位白族女孩的传授。女孩很文静,曾在这天数次为我们献上甜润的茶歌,至今想来,仍有一种愉悦的感受。

茶馆到了今天,逐渐有了音乐茶座、京剧茶座等等新面孔,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所反映出的仍是民俗文化的承继和发展。遗憾的是,贵族化趋势愈来愈浓,旧时的热闹场景已很难再见,而且麻将声充斥,也多有婚外恋、情人恋搀杂其间,曾经的性情陶冶和文化享受,在阵阵清香中,早已被商品社会的商品文化扭曲。

中国茶馆的取名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茶馆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取名与南京的茶馆概况,稍作叙述。

茶馆作为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功能是极其重要的。民国时期,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称之为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供生意人集会牟利、手艺人待雇的清茶馆,亦有供高级流氓聚会议事的茶馆。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光顾的茶客亦是三教九流,上自颐指气使的达官贵人,下至打流混世的小混混,无所不有。茶馆内发生的各类故事,更是千奇百怪。

茶馆出现以后,不论其店家大小,招牌不可没有。开茶馆办茶楼自然想招财进宝,没有哪个店老板不想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因此,一般说来,茶馆的店名都不会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有人曾总结出中国八句店铺: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群,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这56个字,虽未将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尽,可是开店者只要从中取出1个字或2个字,甚至3个字,都可以组成店名。比如:玉壶春茶社、兴隆轩茶楼、天福聚茶座、义顺茶馆等等。

不过,也有不少有一定文化教育修养的店主附会风雅,往往撇开传统文化中招财进宝的俗字,而选用儒雅的字、词作为店名的。例如:来今雨轩茶社、雅园茶社、松风阁、青莲阁、天香阁、宛在轩真可谓琳琅满目,争奇斗妍。

至于一些文化人开设的茶社,其店名招牌自然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了。上海九江路口小花园附近有一家茶楼,是民国时期书画家俞达夫开的,取名文明雅集,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环境布置一洗俗尘,茶具清洁雅致,因而所来茶客都是些斯文中人。

历史学家卫聚贤,抗战时期在重庆除在大学任教,创办说文出版社外,在1943年冬还开了一家茶楼,叫聚贤楼,茶客大多是大学教授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像郭沫若就是它的常客。但就聚贤楼而言,是不能一目了然知道它就是茶社。

有的茶馆坐落在历史上文化遗址或名胜古迹之处,店名招牌也就攀龙附凤。如坐落在南京城西、被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内就有一间胜棋楼茶社。相传胜棋楼乃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第一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死后追赐中山王)下棋之处,徐达与明太祖下棋时赢了皇帝,并将棋子在棋盘布成万岁字形,朱元璋大喜,遂将此楼赐给徐达,取名胜棋楼。开在这里的茶馆即以此命名。南京夫子庙自明清以来就是着名的繁华热闹区,十里秦淮从夫子庙前潺潺流过,河中画舫荡漾,真是长留画幅天地间。

从唐以来,南京就被称为之为六朝古都,坐落在夫子庙旁的一家茶社就因此得名,叫六朝居茶社。上海静安寺有一口古井,井水向上腾涌,称为涌泉,好事者把它品评为天下第六泉,坐落在此处的茶社也就取名品泉楼。北京的北海公园原为皇家花园,坐落在其中的茶社店名自然不落俗套,分别取名双虹榭、漪澜堂、道宁斋江苏镇江东郊(今梦溪广场)有个梦溪茶园,因此处原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住所梦溪园而得名。

还有把古人的姓名作为茶馆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馆,把唐代的卢仝、陆羽两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为一作为店名,且十分贴切自然。南京路上的易安居茶馆取自宋朝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广州有家茶馆干脆就用古人名,称陆羽茶室。香港德辅道横街上也有一家叫陆羽茶室的茶馆。

也有借古人诗句,或取自古人书中,或直载了当取古人书名作为茶馆店名的。浙江省嘉兴南湖有家茶社叫烟雨楼,取自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民国前期,大资本家黄楚九(艾罗补脑汁就是他搞出来的)在上海新新舞台的屋顶开了一家茶社,名楼外楼,这取名既写实,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南京的大观园茶馆,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北京有个马思远茶馆,马思远乃是一出戏名。也有用近代人的书名为店名的,如南京虎距北路有一家茶馆兼饭店的,取名朝花夕拾茶餐厅。这朝花夕拾乃取自鲁迅的文集名。

也有以茶馆所在地风景优美而得名的。北京有一家绿柳轩野茶馆。因地处郊外,故谓之野;茶馆就坐落在一个土山凹里,四周杨柳重重,主人开池引水,种满荷花,极富诗情画意,故名绿柳轩。扬州城北丰乐街有一家香影廊茶社。该茶社面河(有)水阁数间,朱栏一曲,相掩映于溪翠柳间,颇为幽绝,每到月明星稀,芳香四溢,枝影摇曳,店主遂请当地着名文士取名,题为香影廊。

也有以店主姓名加吉祥如意一类字词作为店名的,如马聚兴茶馆、聂顺兴茶馆;或直接以店主姓为店名的,魏家茶馆、鲁记茶馆、石记茶馆。不过一般说来,这类茶馆规模都不是很大,来的茶客也大都是下层劳动人民以及这类人中的老年人。民国时期南京的此类茶馆基本集中于城南和城北一带。

至于乡野山村的许多茶馆干脆无名。有趣的是北京天桥有家王八茶馆,店主姓王,排行老八,故名。

中国茶馆发展历史


茶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而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为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_茶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宋代不仅开封茶馆、茶坊兴旺,各地大小城镇几乎都有茶肆,《农讲传》、《清明上河图》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那时茶馆的真实情景,宋代的茶馆文化成为市民茶文化的一个突出标志。

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以后城市集镇大兴,且一些大城市三鼓后仍夜市不禁,商贸地点不再受划定的市场局限。在热闹街市,交易通宵不断,这为茶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并且开始了独立经营。接洽、交易、清谈、弹唱都可在茶馆见到,以茶进行人际交往的作用集中凸现出来。那时开封潘搂之东有“从行角茶坊”,封丘门外马行街因商贩集中,有众多条访,曹门街有“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菜于彼”。这类茶坊,不仅饮茶,还营造了一个私人意境,今茶客陶醉。

从数量上看,宋代茶馆的量明显比唐代多,遍及大街小巷。皇宫附近的朱雀门外待巷南面道路东西两旁,“余皆居民或街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宋代茶馆规模扩大,所以应运而生了茶馆的经营机制。当时大多实行雇工工作制,招聘熟悉茶艺的人,称为“茶博士”,进行日常经营。为吸引顾客,南宋时,特别注重茶馆装潢,插四时花,挂名人画,等等。在选址方面也比较重视,多选在风景优美之处。同时增添文化娱乐活动,最普遍的是弦歌,包括雇佣乐妓歌女,教授茶客唱歌,安排说唱艺人说书。兼有博弈等活动。还有提供茶点,冬天兼卖擂茶,或卖盐豆豉汤,夏天兼卖梅花酒等。

到宋代,茶馆进入繁荣发展期。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宋朝进入稳定期,受战争干扰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商业恢复发展,致使茶作为经济作物被大范围种植,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多,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而且产量提高。淮南等地由于种茶户众多,专门称之为“茶户”。根据《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记载,仅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与政府专卖机构的茶也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

二是产量的提高导致使价格下降,兼以经济的发展使民众消费能力提高的原因,到茶馆饮茶成为日常生活享受方式。

三是城市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宋代进入转折点。唐及以前的城市里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时分开的,商业区占地小,而且经营时间仅限于白天。到宋代彻底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店可以到处开设,不受时限制,而且商业区域普遍扩大到城外的场所,成为草市(唐已经出现,宋有发展)。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直接刺激着饮食、娱乐、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而茶馆就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各种文化及日常需求。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功能增加的同时糅合进很多民间文化因素。同时承载着社会上流行的文化休闲形式,人流量的增大汇集了更多的信息,带动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特别是如说书等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茶馆系列之三: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中国茶馆的取名逸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茶馆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取名与南京的茶馆概况,稍作叙述。

茶馆作为俗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功能是极其重要的。

民国时期,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称之为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供生意人集会牟利、手艺人待雇的清茶馆,亦有供高级流氓聚会议事的茶馆。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光顾的茶客亦是三教九流,上自颐指气使的达官贵人,下至打流混世的小混混,无所不有。茶馆内发生的各类故事,更是千奇百怪。

茶馆出现以后,不论其店家大小,招牌不可没有。

开茶馆办茶楼自然想招财进宝,没有哪个店老板不想“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的。因此,一般说来,茶馆的店名都不会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有人曾总结出中国八句店铺:“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群,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这56个字,虽未将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尽,可是开店者只要从中取出1个字或2个字,甚至3个字,都可以组成店名。比如:玉壶春茶社、兴隆轩茶楼、天福聚茶座、义顺茶馆等等。

不过,也有不少有一定文化教育修养的店主附会风雅,往往撇开传统文化中招财进宝的俗字,而选用儒雅的字、词作为店名的。例如:来今雨轩茶社、雅园茶社、松风阁、青莲阁、天香阁、宛在轩……真可谓琳琅满目,争奇斗妍。

至于一些文化人开设的茶社,其店名招牌自然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了。上海九江路口小花园附近有一家茶楼,是民国时期书画家俞达夫开的,取名“文明雅集”,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环境布置一洗俗尘,茶具清洁雅致,因而所来茶客都是些斯文中人。

历史学家卫聚贤,抗战时期在重庆除在大学任教,创办“说文出版社”外,在1943年冬还开了一家茶楼,叫“聚贤楼”,茶客大多是大学教授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像郭沫若就是它的常客。但就“聚贤楼”而言,是不能一目了然知道它就是茶社。

有的茶馆坐落在历史上文化遗址或名胜古迹之处,店名招牌也就“攀龙附凤”。如坐落在南京城西、被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内就有一间“胜棋楼茶社”。相传胜棋楼乃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第一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死后追赐中山王)下棋之处,徐达与明太祖下棋时赢了皇帝,并将棋子在棋盘布成“万岁”字形,朱元璋大喜,遂将此楼赐给徐达,取名“胜棋楼”。开在这里的茶馆即以此命名。南京夫子庙自明清以来就是着名的繁华热闹区,十里秦淮从夫子庙前潺潺流过,河中画舫荡漾,真是“长留画幅天地间”。

从唐以来,南京就被称为之为六朝古都,坐落在夫子庙旁的一家茶社就因此得名,叫“六朝居茶社”。上海静安寺有一口古井,井水向上腾涌,称为“涌泉”,好事者把它品评为“天下第六泉”,坐落在此处的茶社也就取名“品泉楼”。北京的北海公园原为皇家花园,坐落在其中的茶社店名自然不落俗套,分别取名“双虹榭”、“漪澜堂”、“道宁斋”……江苏镇江东郊(今梦溪广场)有个梦溪茶园,因此处原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住所梦溪园而得名。

还有把古人的姓名作为茶馆店名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仝羽春茶馆”,把唐代的卢仝、陆羽两位嗜茶名家的名字合而为一作为店名,且十分贴切自然。南京路上的易安居茶馆取自宋朝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广州有家茶馆干脆就用古人名,称“陆羽茶室”。香港德辅道横街上也有一家叫“陆羽茶室”的茶馆。

也有借古人诗句,或取自古人书中,或直载了当取古人书名作为茶馆店名的。浙江省嘉兴南湖有家茶社叫“烟雨楼”,取自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民国前期,大资本家黄楚九(艾罗补脑汁就是他搞出来的)在上海新新舞台的屋顶开了一家茶社,名“楼外楼”,这取名既写实,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南京的“大观园”茶馆,其名取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北京有个“马思远”茶馆,“马思远”乃是一出戏名。也有用近代人的书名为店名的,如南京虎距北路有一家茶馆兼饭店的,取名“朝花夕拾”茶餐厅。这“朝花夕拾”乃取自鲁迅的文集名。

也有以茶馆所在地风景优美而得名的。北京有一家“绿柳轩野茶馆”。因地处郊外,故谓之“野”;茶馆就坐落在一个土山凹里,四周杨柳重重,主人开池引水,种满荷花,极富诗情画意,故名“绿柳轩”。扬州城北丰乐街有一家“香影廊茶社”。该茶社“面河(有)水阁数间,朱栏一曲,相掩映于溪翠柳间,颇为幽绝”,每到月明星稀,芳香四溢,枝影摇曳,店主遂请当地着名文士取名,题为“香影廊”。

也有以店主姓名加吉祥如意一类字词作为店名的,如马聚兴茶馆、聂顺兴茶馆;或直接以店主姓为店名的,魏家茶馆、鲁记茶馆、石记茶馆。不过一般说来,这类茶馆规模都不是很大,来的茶客也大都是下层劳动人民以及这类人中的老年人。民国时期南京的此类茶馆基本集中于城南和城北一带。

至于乡野山村的许多茶馆干脆无名。有趣的是北京天桥有家“王八茶馆”,店主姓王,排行老八,故名。

中国茶馆业的发展历史


茶馆,源远流长,中国百姓休闲消遣的大众场所。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名称。茶馆这个名词,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煮茶出卖的店铺。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十分讲究,据《梦梁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馆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称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于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我国各地的茶馆就更多了。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可以说,四川茶馆甲天下,而成都茶馆又甲四川。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

成都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馆。不仅是喝茶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场所,人们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或是京剧清唱。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都是闻名国内外的。

宫廷茶文化和民间的茶馆文化


七碗茶过后已是飘飘欲仙

有人说,茶产在南方,北方谈不到茶文化,说北京人只会喝高末,茶里泡的茶末。北京解放以前,穷人确实喝不起好茶,只能喝一些碎末,就是卖出好茶后剩下的末茶。但并不能由此说北京没有茶文化,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档次还很高。

首先,北京地区出了一个茶的亚圣,仅次于陆羽的圣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卢仝是涿州人,离北京仅百里左右。范阳卢氏家族是一个文化家族,从汉代就出文化人。卢仝为什么被称亚圣呢?这是因为他写过一首诗,原名叫《走笔谢孟谏议送寄新茶》,诗中有一段形容饮茶过程,所以人们通俗地又叫它《七碗诗》。他写道一碗喉吻润,头一碗茶只不过润润嗓子;两碗破孤闷,把心里闷气破解一下;三碗搜枯肠,李白说:斗酒诗百篇,而卢仝说饮三碗茶就有文字五千卷。接着四碗发轻汗,人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喝茶以后,把污浊之气发泄出来了;然后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最后说第七碗,七碗喝不得也,因为此时两腋习习清风生,我喝七碗的时候就要上天成仙了。然而又马上诗意转折我不知道老天爷,你是不是看见了,那些茶农在山里种茶是多么辛苦!天下的苍生是多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当分给他们一点茶呢。他写了一种雨露均分的思想,这首诗把茶的精神写出来了,从生理反应,一直到思想反应,最后端出儒家雨露均分思想,不愧是亚茶圣。

元朝人喝茶不是为了助消化

再有,北京是六朝古都,文人荟萃的地方,任何一种文化,到北京以后就要抬升一步,得到一种提炼。其实北京不仅有茶文化,而且层次很高,比如文人士大夫的茶文化,在《红楼梦》里有这样的描定,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后转到栊翠庵,妙玉请大家喝茶,这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弄个犀牛角杯,还有什么玉杯请宝钗、黛玉和宝玉喝茶,那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她要扔了,还是汝窑的。贾宝玉有点同情心,说,你给我吧,我出去卖了,卖点钱。还有用的水,是梅花上的雪,然后集了一大瓮。实际上曹雪芹所写的这些都是北京文人的茶文化,可见北京文人茶文化是非常讲究的。北京有很多好的茶人,即使在元朝也是如此。有人说,元代的人喝茶是为了助消化,因为少数民族爱喝牛奶和羊奶,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颐和园旁边有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墓,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曾说,我若几天没有喝到饼茶,心里就像堵了一样,可见他对茶的爱是非常深的。

当然最兴盛的时期,我认为是在明清的宫廷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这时到了一个最高点,当然它仅仅是一个侧面了。因为从宫廷茶文化和朝廷的礼仪上来讲,唐、宋、辽、金、元反映得比较清楚。比如说外国使臣来了,我们要赐茶,外国使臣走的时候,也要送茶叶。这都是一种正式的礼节。但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如此,它还和文明教化结合了起来。

关公巡城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我认为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特别是雨露均分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的喝茶习俗很有意思,比如说倒茶,有十来个小碗,小杯子,倒茶人拿把小壶先来个关公巡城。这说明什么,他认为一个壶里的茶,上边跟下边的质量、营养不一定很均匀,我只有这样转着倒,每个碗里的营养才均衡,雨露均分嘛。最后把非常浓的茶水滴在每一个碗里,这叫韩信点兵,名字非常有意思。不管关公巡城,还是韩信点兵,都说明茶壶里泡的茶前后质量不一样,所以在沏茶的过程当中应当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碗里。其实,重视民生、雨露均分在封建社会里根本做不到,但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在北京茶文化里的突出反映。北京是皇城,统治阶级就是装样子,也要提倡这种思想。

中国茶历史:中国茶馆与茶联


在我国,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茶联可使茶增香,茶也可使茶联生辉。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副茶联,并无茶字。但一看便知,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使人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在陈列室的门庭上,又有另一联道: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联中措辞含蓄,点出了名茶,名具,使人未曾观赏,已有如入宝山之感。

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堂,门前挂有一幅茶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该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点化其中,其妙无比。

扬州有一家富春茶社的茶联也很有特色,直言:

佳肴无肉亦可;

雅淡离我难成。

当年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曰: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此联语意深刻,既有甘泉香茗给行路人带来的一份惬意,也有人生旅途的几分艰辛。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这样写道: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

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该联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

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这不仅刻画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贵阳市图云关茶亭有一副茶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

一亭俯着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既明白如话,又激人奋进。

旧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终于作成茶联一副。联曰: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

蜀地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一位当地才子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大门两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此联对追名求利者不但未加褒贬,反而劝人要呵护身体,潇洒人生,让人颇多感悟,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

最有趣的恐怕要数这样一副回文茶联了,联文曰: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不失为茶亭联中的佼佼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