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寿

发布时间 : 2021-12-30
形容寿眉茶 寿元花茶 白茶寿梅

形容寿眉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寿”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寿[Teameanslonglive]喻活到一百零八岁者。多用于祝贺长者高寿。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寿”历史典故


所谓茶寿,即指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

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

五代王文锡《茶谱》的上述记载,把茶说成万病之药,有返老还童之功,未免带有神秘色彩。不过,茶能治病,已是人们的共识。隋文帝患头痛,医治无效。听僧劝告饮茶而愈,天下传闻,人们竞相煎服。饮茶长寿,正史也有记载。《旧唐书?宣宗纪》记,洛阳来了位130多岁的僧人,宣宗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长寿的秘诀是饮茶。苏东坡留下着名诗句: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是说魏文帝游西山,得仙人丸药,服后身生羽翼,这样的事太玄妙了。与其企盼仙人赐药,倒不如像卢仝煎茗自饮,七碗茶下肚,两腋习习风生,那才实在。一言以蔽之,坡翁是说,为长寿而求仙,不如去喝茶。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茶寿说,赞茶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饮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如此说来,茶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保健饮品,茶寿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

“茶寿”的历史传说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

五代王文锡《茶谱》的上述记载,把茶说成万病之药,有返老还童之功,未免带有神秘色彩。不过,茶能治病,已是人们的共识。隋文帝患头痛,医治无效。听僧劝告饮茶而愈,天下传闻,人们竞相煎服。饮茶长寿,正史也有记载。《旧唐书宣宗纪》记,洛阳来了位130多岁的僧人,宣宗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长寿的秘诀是饮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茶寿文化,别样的祝寿方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能够给家中老人过寿更显珍贵。现在的人喜欢借用茶寿给老人家祝寿,这其中不仅表达了对老人家深深的祝福之意,更能让喜爱喝茶的老人家开心。那么何为“茶寿”呢?

茶寿之说

从古至今,对于老人长寿都有不同的雅称。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日常所说的古稀之年则是指70岁,同时70岁还有悬车之年、杖国之年的叫法。80、90岁则称之为朝杖之年、耄耊之年。100岁的老人则被称之为期颐之年。

文人雅客则更喜欢用喜、米、白、茶寿来为老人祝寿。草书的“喜”字形似七十七,故喜寿指77岁。因“米”字可拆为“八十八”,所以米寿为88岁。白寿指99岁,因百字少一横为白字,固有此称谓。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茶寿由来

茶寿,其中饱含了茶人对茶深厚的感情,其名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久远的茶历史文化在茶圣陆羽著的《茶经》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其对茶的品质、性状和产地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茶的加工、烹饪以及茶用具方面也有概述。此书反映出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利用其功效开发饮用。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就从那时开始发展起来了。

老年人适合喝什么茶,冬天老年人喝茶知识专栏

茶树的寿命长久茶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人为、水土流失和环境的破坏等因素,茶树是不会老死的。即使有些茶树已干枯而死,如锯掉枯死部分,茶树则会再次焕发生机。所以,茶树的寿命可比人的寿命长得多了。

饮茶有有益身心健康人们常说喝茶能够延年益寿。因为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和一些微量元素等。因其天然、营养保健、治病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所以人们对茶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茶文化讲座浅谈茶健康,经常喝茶的好处

茶,从初始被人发现,到如今人人品赏,这过程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了解茶文、茶史,做一个知茶、懂茶之人。今天讲的关于茶寿文化,你都知道了吗?

茶文化探秘之二:茶寿之说


自《神农本草经》上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起,茶的药用价值就最早被发现、利用。五代王文锡《茶谱》上,更是将茶说成万病之药,且有返老还童之功,不免染上些许神秘的色彩。然茶益养生却成为人们的共识,受到达官显贵的追捧,日益兴盛起来。

自古以来,流行很多对老人长寿的雅称,其中一词为茶寿。茶寿,指108岁,取意茶字草头代表二十,下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八,加在一起,正好是108。古人将茶与寿结合,来喻长寿,足以表明人们对茶有延年益寿之功的认识。不仅如此,正史中也有明确的关于饮茶长寿的记载。

《旧唐书?宣宗纪》载:唐宣宗时,洛阳来了一位130岁高龄的僧人,宣宗问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此故事即言明,常饮茶可长寿。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唐代宫廷茶具,证明禅茶文化与宫廷茶饮的兴盛,联系历代宫廷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视,不难看出唐代宫廷茶饮中养生因素的所在。

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有益养生也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在此基础上,茶日益被当作绿色、健康、养生、保健的饮品,市场需求量迅速增加,茶业前景不可限量。

茶寿说法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

五代王文锡《茶谱》的上述记载,把茶说成万病之药,有返老还童之功,未免带有神秘色彩。不过,茶能治病,已是人们的共识。隋文帝患头痛,医治无效。听僧劝告饮茶而愈,天下传闻,人们竞相煎服。饮茶长寿,正史也有记载。《旧唐书宣宗纪》记,洛阳来了位130多岁的僧人,宣宗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长寿的秘诀是饮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相关阅读__茶寿的传说之一:孙中山主张茶寿说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茶寿说,赞茶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饮食者为淡饭,穷乡僻壤之人,粗茶淡饭,不及酒肉,常多上寿。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也说:我毫不怀疑茶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如此说来,茶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保健饮品,茶寿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

活到108岁茶寿的秘诀竟然是这个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人们统称60岁以上的人为耆年。较具体地说:

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

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

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

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

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是两个十,下面拆开又是八十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茶寿,茶乃天地灵气之精华,茶乃天地人之三合一,人在草木之中,即为“茶”字,许多茶人深谙其道。

●张天福,茶学泰斗,1910年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老先生与茶相伴一世纪,享年108岁。

●吴觉农,当代“茶圣”,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享年92岁。

●王泽农,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的创始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化专家,享年92岁。

●陈椽,中国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制茶专家,享年91岁。

●庄晚芳,我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福建惠安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树栽培专家,享年88岁。

为什么喝茶的人寿命普遍比较长?

因为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究其根本是因为茶中富含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质。

单独看这些成分,各有各的好,在抗衰老、防辐射、消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用,当这些厉害的成分全部集中到了一杯茶中,通过互相作用,放大了各自的功效,产生了更大的效用。

从国际平衡营养学角度来看,茶的组成成分最合理,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协调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作用。

茶树鲜叶的干物质中含有各种有益成分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长期良好的饮茶习惯与健康长寿有正向相关性。这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成分就是——茶多酚。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变老的过程也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茶多酚的主要功效正是清除人体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从而减缓衰老。

之所以人体会慢慢衰老,正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不被氧化。

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会产生活性极强的活性氧自由基。

化学物质:主要是指一些除草剂、杀虫剂、部分药品等。

压力大:压力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呈现缺氧状态,刺激自由基产生。

吸烟:香烟的气相和焦油中存在大量的自由基。

熬夜:熬夜使得生物钟紊乱,内分泌系统失调,自由基激增。

自由基产生的诱因及对人体的伤害

衰老,更是每个人都无法避之不谈的一个话题。

正常来说,氧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人体持续、过度被氧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很多疾病。包括免疫功能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

人体自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随机破坏细胞和组织,从而导致了衰老。而茶多酚正是衰老的强有力克星。茶多酚通过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有效狙击自由基的过度产生,缓解机体损伤,延缓衰老发生。

抗衰老,消除自由基,关键核心是EGCG。

茶多酚中最核心的成分是儿茶素,儿茶素中有一种物质叫EGCG,EGCG能够清除自由基,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

同时,现代科学证实,茶的抗氧化功效主要由EGCG发挥作用。EGCG的抗氧化活性非常强,至少是维生素C的100多倍,是维生素E的25倍。

一个最著名的实验结果,两杯300毫升的绿茶,它的抗氧化功效相当于12杯白葡萄酒,5个洋葱,4个苹果,7杯橙汁,12杯啤酒,525克黑加仑,1杯红葡萄酒。所以,抗氧化抗衰老,喝杯茶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茶中的各项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都让一杯茶,有着其他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效果。茶被誉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没有之一”。

古人说,“茶人得茶寿。”喜欢饮茶的人,就可以得到茶寿。

诚然,人生的变化无常,茶寿并非人人都能享用,但人生的计时器却把握在自己手中,茶,让衰老的步伐慢一点,再慢一点。

茶寿,是一个对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

茶寿,是一句对高龄老人的诚挚祝福。

茶寿,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情怀。

对于生命,我们唯有活在每一个当下,喝杯茶,享人生,养天年!

茶,非茶,茶也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