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的喊山祭茶仪式

发布时间 : 2022-01-01
武夷山的名茶 武夷山的绿茶 武夷山的茶叶

武夷山的名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夷的喊山祭茶仪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武夷的喊山祭茶仪式”相关知识!

五月十一日,武夷山市天心村茶农在茶山举行喊山祭茶仪式。武夷喊山祭茶源于民间祭茶神、山神,每年春茶开采之时,茶农供祭茶神,高喊茶发芽!茶发芽!祈祷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武夷喊山祭茶源于武夷山的民间祭茶神、山神,元代武夷山皇家御茶园将之演绎为开山仪式,每年惊蛰,当地和御茶园官员、场工,登临喊山台,供祭茶神,顶礼膜拜,宣读祭文,后率众人高喊茶发芽!茶发芽!以表对茶敬意,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武夷山御茶园祭祀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百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

cy316.com编辑推荐

景迈山布朗族祭茶祖


景迈山是普洱茶的圣山之一,种茶历史有1300年,产出的普洱茶有特有的蜜香。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世代以采茶为生,还有一段很智慧的传说。传说布朗族人祖先帕艾冷死的时候对子孙说:给你们留下金银,怕你们花光了;给你们留下牛羊,怕你们吃光了;那就给你们留下茶树,用不完。这里面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啊!

帕艾冷死后,灵魂化成一片茶林。为了感恩,布朗族每年都会在景迈山上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

在祭祀开始前,布朗族人坐在草地上等待。。。

在祭祀地方的旁边是一片枯木,很壮观,体现出自然的法则,也说明这篇森林里是多么神秘啊!

祭祀要开始了。

参加祭祀的人在往神坛上放祭品呢!

所有布朗族人已经聚集在了,跪坐在草地上。

仪式开始,这个老人主持仪式,他念诵的是布朗文,里边记载了布朗族人的历史、迁徙、战争、农耕。。。。

大部分人点燃了手中的类似蜡烛的东西,很有神秘感和仪式感,似乎在祈福。

沧桑劳作的手,凭借它们,布朗族劳作、生活。。。

祭台中央是茶魂,仪式还在举行,光头老者还在念着什么,可我不知到,我想去问,但是不能打扰这神圣的仪式!

有人点燃了茶魂上方的蜡烛,可能有光明的意思。

祭台后面的人开始祭拜茶魂。

中间,有山风把茶魂蜡烛吹灭了,有人又把它点燃了。我觉得背刀的人很酷,据说这是习俗,但是很少有男人带刀了。

这是布朗族文字,好像书写纸张也很特别!

布朗人在往用竹子制成的器物中放带来的米饭,意思好像是把带来的饭菜放在祭台上,然后请林深、山神、茶魂等各方神圣享用!

带来的祭品已经放满祭台。

绿色的是芭蕉叶,是铺垫用的。

现在布朗族人在跳舞,可能是表演给众神灵看的,结束是还要大声呼喊茶魂出来享用祭品。

祭祀结束时,布朗族王子、头领还要卜鸡卦,它们手中拿的是鸡骨头,上面插的是削好的竹签,然后看竹签的倒像,分析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其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手抠煮熟的鸡头,看是否在里面能抠出一个东西,如果能好像是很好的征兆,不能就说明有大事要发生在布朗族身上。

祭祀已近尾声,按照习俗规矩,凡参加祭祀,上山的人不能空腹下山,必须吃完带来的饭菜,席地而坐,展开芭蕉叶包裹的饭菜,在自然中同中神灵共同分享食物。

中国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我国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中国的茶祭习惯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照旧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习惯。

用茶作祭,一样平常有三种体例: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路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挖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取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如许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外形的附葬品(模仿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怀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紧张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紧张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添补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外形,内部用茶叶灌满添补(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掏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弭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重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归天,都得清风水老师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老师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老师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祥瑞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旺盛,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子女五谷丰登、六畜旺盛;钱币等则示子女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旺盛、吃穿不愁。

中华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日本讲究的茶道仪式


中国是产茶大国,在应用与传播中,茶文化植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生根发芽。在文化的交流中,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其中,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重视传统文化,茶道程序复杂,礼法讲究特别多。在茶席设计上,他们讲究茶道、香道、花道和书道的融合。日本茶室以俭约为美,朴素的空间,雅致的物件,新鲜的插花,都使茶室别有一番韵味。日本茶道讲究的是“清、和、静、寂”。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日本茶道的三仪式。虽然看似步骤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细微之处仍有讲究在。以茶待客在日本的礼节中亦是由来已久,已形成了一套准则,不仅主人需要遵守,客人也有需要注意的仪式。

其一,迎客。当客人到来时,双方应当互相鞠躬,主客要面对面坐着。落座后,主人需要取来水注、白炭、风炉等茶具和茶器。接着,主人需跪在榻榻米上点香、生火煮水。在此期间,客人可自由地观赏室内的书画及摆设。待主人一切准备好后,便可入座,静待品茶。

其二,沏茶。主人取出少许茶末,接着倒入开水,搅拌一会,直到茶汤表面出现泡沫为止。

其三,敬茶。敬茶时,主人得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送到正客面前。正客接过茶碗也须举起茶碗,对主人表示感谢。接着,放下茶碗再拿起来方可饮用。饮茶时,需发出声音,以表示对茶叶的赞赏。等到正客品茶后,其他的客人才能端起茶碗饮用。

如此繁琐的仪式下来,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可见,日本茶道对细节的讲究及茶文化的兴盛。

红袍武夷山——解读武夷山“红袍”产业


在乌龙茶的故乡武夷山耕耘多年,我依然称不上是合格的茶人。只是徜徉于这山、水、茶的奇妙组合之中,我习惯于用产业的视角,探访那个“经济”的大红袍。

系出名门

大红袍,武夷四大名丛之魁,茶名初见于清代。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这位武夷茶家族名满天下的后起之秀,作为岩茶的产业符号,多半还是出于对它高贵出身的景仰。

大红袍的先祖,统称武夷茶,成名于约1000年前。范仲淹(989-1052年)和苏东坡(1036-1101年)等宋代大家不吝言辞的褒奖,把武夷茶推向了“冠天下”的空前高度。与“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一并出自范文正公《和章岷斗茶歌》的一句“不如仙山一啜好”,连同苏轼《咏茶》诗中所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几乎成为那个年代武夷茶誉满国朝的经典广告词。

但那时,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武夷茶的政治意义远在经济意义之上。而与此相应的茶叶经济则属于典型的政治经济,并无产业概念。

贡品,是那个时代赋予一切珍贵物资的金字招牌,也是大红袍家门显赫的最好注解。一直到明代罢贡的400多年间,武夷茶的皇族御用形象越发鲜明。随着元御茶园的创建,武夷茶年入贡总量达到了941斤,几乎占全国年贡茶总额的四分之一。

即便如此,绵延400余年的贡茶制度对于当时的崇安百姓却不啻为一项旷日持久的扰民工程。据史料记载,制作御茶劳民伤财,茶农不堪重负,为免岁贡和官吏勒索,纷纷背井离乡,茶山由此荒芜;御茶园茶农甚至揭竿而起,烧毁御茶焙局……“贡自高兴如,端明千古污。”明景泰年间(1451-1455年),武夷御茶园开始罢贡。

走下神坛的武夷茶从洲地逐步向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转移,武夷茶的独特岩韵开始凸显,自此,武夷岩茶渐兴。而正是武夷岩茶的诞生,拉开了武夷茶经世济民的帷幕。这一时期(十五世纪中叶至上世纪中叶),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是以商品化为标志的。

武夷岩茶的横空出世,从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颠覆了此前武夷茶的成长模式,但它同样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生产方面,武夷岩茶的产品创新、多元、增量居然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这一阶段,武夷山对茶界的最大贡献在于“首创乌龙茶做青新工艺,师承北苑真香,发展形成乌龙茶独特的香气”;并通过单株选育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名丛,其中佼佼者为“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四大名丛。至清光绪年间,“全县岩茶厂有100余家,家庭型的有千家,茶行茶庄仅赤石星村就有85家”,武夷岩茶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年产量达40万斤。

而从当时的武夷岩茶销售情况看,呈现的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独特局面。外销,一度是武夷岩茶的主要创收渠道。中国茶叶输入欧洲,以武夷岩茶为最早。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武夷茶往欧洲。几十年后,武夷茶风靡英伦三岛。民国期间(1912-1921年)武夷茶输出已达30万斤,平均价值50万元。

由于销量剧增,武夷岩茶供不应求。清代阮锡的《安溪茶歌》中就描述了这一景象:“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相争”。武夷岩茶内销市场的崛起,晋商功不可没。清初至道光、咸丰年间,每家资本约两三百万的晋商,几乎掌控着武夷岩茶的内销通道。正是他们,带着武夷岩茶走遍了大江南北,并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武夷茶销售网络。鸦片战争及福州通商后,晋商衰落,下府帮(闽南)、广州帮、潮州帮继之而起,产销两旺依旧是其时岩茶经济的主旋律。旧崇安凭借武夷茶赚取了巨额财富,在闽北富甲一方,有“金崇安”之称。以下梅邹茂章为代表的一批茶人、茶商因茶富足。

1917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伦敦茶市关闭,岩茶贸易逐步衰退。直至解放前,战乱连连,武夷岩茶走向没落。

从贡品到俏销商品直至战火中的消亡,武夷岩茶的兴衰史验证了“盛世见茶香”这一定律。得益于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资深贵族”般的几经沉浮,我们收获的却是基于大红袍文化和经济编年史之上的巨大的品牌价值。

重出江湖

有人说,蛰伏多年的武夷岩茶的重出江湖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一具有普遍政治意义的界定,恰恰来自于对武夷岩茶的茶经济形态回归时间的正确判断。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间,武夷岩茶作为一个产业相继步入产业化导入和发展阶段。

武夷山的茶人大多记得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件大事:1981年,大红袍无性繁育成功;1984年,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前者意味着武夷岩茶的主导产品——大红袍由孤品进入可批量生产的商品化阶段,属于产品研发领域的重大突破;而后者,是新中国对武夷岩茶的首次高规格的正名,与80年代初武夷肉桂连续获得的“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一等奖”相比,这次定位的经济价值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随着产品创新和品牌重塑步伐的加快,武夷岩茶产业化的导入已是水到渠成。

翻开武夷岩茶大事记,我们发现,与品牌和产品导入伴生的还有武夷山人对茶叶市场的有益探索。其一,名人效应。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为崇安县茶场题写厂名;1988年,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在东京创办中日文化交流沙龙——武夷岩茶房,邀请日本名流品尝、鉴赏武夷岩茶;199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武夷奇茗》题写书名;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雷洁琼为“首届武夷岩茶节”题写会标;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撰词称颂武夷岩茶;1994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先后走访了星村镇茶叶专业户虞德庆和天心村茶农苏炳溪等农户。其二,文化推广。1990始创首届武夷岩茶节;1991年,举办第二届国际无我茶会;1996年,武夷山市艺术团赴新加坡表演武夷茶艺,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等等。其三,品牌创建。武夷岩茶肉桂于1985年、1989年连获国家农业部名茶奖;1993年、1995年,连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茶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武夷星大红袍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并成为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唯一茶产品;2006年,大红袍绝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创建品牌的过程实际上是武夷岩茶产业提升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1998年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以人民币15.68万元竞拍成交是岩茶经济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向世界宣告:大红袍,王者归来!其后,武夷岩茶在品牌的引领下产业化发展加快。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定理:“劣币驱逐良币”。在岩茶市场,这个现象表现为假冒伪劣岩茶的鱼龙混杂。在武夷山成为世界双遗产地之后,武夷山大红袍知名度也不断提高,大量茶客慕名而来,武夷岩茶需求量大增,市场上以大红袍为名的仿冒茶几近泛滥。为规范市场,政府开始制定岩茶质量及市场准入标准体系。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随着政府实行严格的使用管理,武夷岩茶初步获得了免受侵权的保证。

可当“牌子够硬,产品够好”了,高贵不贵、效益不显这些问题又摆在了岩茶产业面前。效益未达最优,主导产业的利民功效便难以实现最大化。究其症结,一是主导产品不突出,武夷岩茶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等数百种,各厂家都以自己的品种品牌销售,多品种、小规模、少客户、老市场、低效益,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合力;二是市场推广乏力。于是,政府主导,首先统一品牌,武夷岩茶共打“大红袍”;其次,整合营销。2006年,武夷山茶企业参与旅游推介,具有武夷山特色的茶旅整合营销走向前台。几年来,大红袍先后走进北京钓鱼台、马连道、老舍茶馆、王府井,拉近了武夷茶与主流消费市场的距离;北京、香港、澳门、上海、广州、深圳、福州、沈阳相继举办同主题“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营销活动;参与了“百座城市亮武夷”的“百城营销”活动,全国数十个城市建立了“大红袍推广中心”和近千家“大红袍诚信(专卖)店”。此外,随着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晋商乔志庸到武夷山贩茶,在全国广而告之,武夷山晋商万里茶路旅游热线形成。武夷岩茶的市场影响力与茶人的增收进一步显现。

盘点武夷山人付出的艰辛努力,一组数字很能体现成果:2006年,茶叶均价较2005年提高30%;2007年,较2006年提高50%,其中高档茶、特种茶价格上涨100%;2008年,春茶均价比2007年上涨30%。

有品牌,有市场,有身价,行走“江湖”打拼三十年的武夷岩茶确实已经呈现了良好的景象,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这毕竟远未达到岩茶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吉祥、健康、贵族、富民的“红袍”产业。

路向何方

尽管目前“大红袍”茶产业总产值不足10亿元,但应该相信,武夷山已经具备了发掘茶产业巨大潜力的基础条件。“大红袍”路向何方?有识之士见仁见智。而我以为,如下环节必是“红袍”产业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延伸茶经济产业链。顺应市场需求,大红袍茶业应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叶深加工)及第三产业(茶文化、茶艺、茶馆、茶旅游)延伸扩展。就国内情况来看,在全国产业总产值构成中,三大产业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比如茶饮料,1998年产量50万吨左右,2000年达到150万吨之多,2003年近300万吨,2007年达580万吨,市场发展速度惊人,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二大饮品,而且市场行情继续看涨。由此看来,武夷山应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茶产品的加工深度,大力发展茶饮料、茶食品、保健茶、药用茶等新兴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茶产品,与原有的成品茶叶的生产共同完善茶产品结构。同时,借旅游业发展优势,大胆向茶业第三产业要效益,弘扬茶文化、茶旅游、茶艺,推动茶业经济增长。

其次,实施茶企业战略性重组,支撑茶产业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打造具有规模化的茶经济体。第一,市场、企业、政策联动促成岩茶产业战略重组。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势互补的行为,可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专业化分工,有助于采用先进技术,产生规模效益。岩茶企业的并购行为目前应由行业的优势企业并购相同及相关类型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实现岩茶产业的战略性重组。唯有如此,“红袍”产业的“散、小、弱、差”的局面方可得到本质的改观。第二,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红袍”产业尚处于“幼稚期”,应鼓励通过战略联盟,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养茶业人才,建立茶业市场营销网络,扩大茶业生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三,政府出台鼓励战略性重组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互享、品牌互推、市场互动,实现效益互有。茶企业应找准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开放理念,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参与并购,做强做大。

其三,打造国际品牌。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红袍,要让世界放心,要致力于成为全球的放心茶。因此,第一,必须制定大红袍(武夷岩茶)的国际化标准;第二,研发高端茶品,将一部分岩茶打造成奢侈品品牌,以获得更多的高端利润;第三,培育和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品牌;第四,大红袍茶文化应走向世界,努力融入国际主流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传播的力量,挖掘更高的附加价值。第五,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有机茶,强化“大红袍”安全、健康的品质形象。

一番经济视角粗线条的回眸展望,为红袍武夷山,为岩茶,更为“红袍”产业的美好明天!

西双版纳茶祭风俗


在西双版纳茶区,茶叶是各民族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

“茶祖会”上以茶祭茶祖

诸葛亮是云南茶区多民族共同尊奉的“茶祖”。过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生日那天,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一带的茶商都要组织当地各民族群众举行“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属于“武侯遗种”的古茶树,祈求茶叶丰收、茶山繁荣、茶农平安。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公元1799年)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哈尼族必不可少的重要祭品——茶叶

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多神崇拜。哈尼族崇拜祖先,每户供有祖宗神位“阿培波罗”,每年秋收及节庆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尊敬,并祈求祖先的护佑。祭祖时要在供桌上摆上米饭、鸡肉、茶叶、酒、盐等祭品。

哈尼族崇拜多神,所信神灵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及恶鬼、魂灵等等。从事某项活动,必先祭祀有关的神灵,祈求保护,因而产生了众多的祭神活动,祭神时也必须以鸡肉、米饭、酒、茶等祭品供奉。如每年春茶开采时,必先要祭拜山神和古茶树神,祈求茶叶增产、增收。

基诺族以茶祭鼓

大鼓是基诺族祖先躲避洪水的器物,是基诺族崇拜的神器。每年新年节(特懋克节)都要举行祭鼓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鼓仪式由巫师主持,祭品有猪、鸡、米饭、茶、酒等。

傣族、布朗族用茶“赕佛”

傣族、布朗族均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都要到缅寺进行多次“赕佛”等宗教活动,同时要听经祈福,并求风调雨顺、粮茶丰收。“赕佛”时,茶叶是重要的“赕品”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