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世界制茶技术的影响

发布时间 : 2022-01-13
茶叶对牙齿的影响 浓茶对肠胃的影响 茶叶对肠胃的影响

茶叶对牙齿的影响。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国对世界制茶技术的影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我国对世界制茶技术的影响”相关知识!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说,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小编推荐

茶叶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


茶叶这一源于中国的特殊饮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可是关于茶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不容得忽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

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人所皆知的诗句来形容茶叶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首先,关于饮茶的仪式礼节在中国几乎已荡然无存,倒是东洋日本成了今天茶道的正宗,甚至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以此而引以为自豪。即使是远在西洋的英国竟然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并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一道奇观。自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研究复兴以来,中国人曾致力于茶文化的复兴,无奈我们虽然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终因无成形的茶道传统或者可能曾经有过而早已丢失殆尽了,因此始终不知茶文化的魂在哪里,勉强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茶道”,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也与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心境难以融洽。

此点甚像我们开口闭口笼统所说的传统文化,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魂,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它存在了几千年,可它似乎只是浑沌的存在,像一团缭绕的云雾,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乏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程式,所谓文化的魂如何附体?其次,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来看,这一奇异的植物本来只有中国人认识它,也只有中国人懂得怎样去栽培、管理和加工它。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绝对的茶叶帝国,英美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后来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试种并取得成功,建起了许多大茶园,并采用先进的机器加工手段,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从此以后就徒有茶叶大国的虚名了。

茶叶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茶叶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我们则知之不多。从饮茶风俗及茶叶贸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近几百年的中西关系史,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现代学者对西欧工业革命的最新研究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大量银矿,装满了他们的腰包,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及旺盛的白银需求又为这些银矿提供了出路,于是在大量的西欧工业制成品运往美洲的同时,东方大量的香料、丝绸、瓷器、大黄及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需求拉动的市场链。起初,丝绸和瓷器等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但至晚从1717年起,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890年代之前,茶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英国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对象,把持东方贸易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在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它也面临以什么回头货换取中国茶叶的问题。中国人当然欢迎白银,在整个18世纪,英国人购买茶叶除了用白银支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弥补贸易赤字的手段。

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舱货,白银经常占到2/3甚至90%以上,每年输往中国的白银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150万两。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英国商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向中国进口所谓的新工业品,如纺织品、西餐具、钢琴,甚至煤炭等等。然而,这些商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路。中国人宁肯穿结实耐用的手工土布,而不买英国精细但不耐穿的机织棉布,最后英国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西餐具、钢琴锈蚀在仓库里,煤炭则无偿送给英国人在广州的商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背地里干起了罪恶的勾当,即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商人利用当时部分中国人逐渐养成的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印度广植鸦片,企望以此来弥补对中国贸易的亏空。这样,英国人把工业品卖给印度,印度人(其实主要是英国人)通过走私把鸦片卖给中国,中国人则把茶叶卖给英国,于是英-中-印独特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在三角贸易中受到巨大危害的无疑是中国人。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增多,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鸦片进口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的总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回吐外流,巨额的白银重新装进了英国人的腰包,并造成中国的“银荒”。

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得到的利益最多,他们不仅从中国得到大量白银,又把大量工业品卖给印度,而且其征收的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收入也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它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商业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东西方的贸易有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我要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直接有关,则可能有人怀疑。其实历史的实际还远不止此,我甚至还要说,不仅英国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有关,英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和重新铸造也与茶叶贸易有关。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此前我们较多注意了丝绸、瓷器、漆器等对欧洲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茶叶对欧洲的影响。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真正仍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已不是丝绸、瓷器等等,而是茶叶,所以值得我们花较多的精力去探讨它。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最近出版的专著《绿金:茶叶帝国》一书,向我们揭示了茶叶对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茶叶原产地及茶文化发生地的中国读者,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也。

读过《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年)一书的读者可能已了解作者麦克法兰写作的特点和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与《玻璃的世界》相比,《绿金》更是一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读者。作为一位茶叶种植园主的儿子,麦克法兰在印度著名的茶叶产地阿萨姆(Assam)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茶叶的芳香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特殊的经历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虽然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他对茶叶文化的真正理解却是在对日本进行了多次访问和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之后。日本的茶道文化对他震动极大,为了真正理解茶叶文化,他广泛查阅了有关茶叶的书籍,并对茶叶文化和世界饮料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命题,撰成了《绿金》一书。如果他提出的这些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说“茶叶改变了世界”,可能一点都不为过。

麦克法兰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近年所做的研究及进行的思考都是为了探讨一个大主题: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麦克法兰认为,这一切显然都与茶叶有关。他进而发问:茶叶是怎样传遍全世界的?茶叶是怎样进入英国人生活的中心位置的?茶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个更有意味的问题是:茶叶的传播与文明的勃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18世纪几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最得到宏扬发展的地区?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充满活力。把茶叶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甚至与新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可能有人不会同意他的见解,但这却是本书最富启发意义的创见。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如果没有茶,那简直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绝非夸张之辞。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强调茶叶的重要性,都是不会过分的。

茶叶为何如此之快地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很显然,与其他饮料相比,茶叶具有以下优点: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可可、咖啡味苦,需要加糖;有安全保证,开水冲茶或煮茶不仅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对身体有益,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于妇幼饮用;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价格比较便宜,相对于其他饮料,茶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后,价格已能为大多中下层人民所接受。总之,与咖啡、可可相比,茶叶的优点显而易见,与含酒精的饮料相比,茶叶更是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因此茶叶完全有理由成为全球性的文明饮料。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麦克法兰有切身的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饮茶不仅形塑了英国中上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饮茶对促进英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工厂或矿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以及在其他场合工作的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虽然只能吃些简单的饭菜,即面包以及少量的蔬菜、奶酪、偶尔有一点肉,但如果能美美地喝上一大杯茶,则不仅有利于恢复体力,而且还不需太高的花费,更避免了饮酒可能引起的酒精中毒。对于众多的英国劳动人们来说,因为有了茶,甚至连沉闷、辛劳、艰苦都成为可以忍受的事情了。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麦克法兰思考问题的视角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总之,把茶叶的引进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甚至与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能够加深我们理解茶叶文化及其传播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茶叶文化怎样发扬光大。

茶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暴力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入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Tea changed everything)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想一想吧,在1650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 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入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带给中国人的却是耻辱和灾难。英国政府为满足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即如上文所说通过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种卑劣丑陋的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虽然中国人最早吸食鸦片可能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迷上此种毒品的却是英国人,为此英国人罪责难逃,他们应该为自己祖先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道歉。茶叶贸易不但为英国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英国人通过饮茶身体素质大为提高,传染病(主要是痢疾、血吸虫病、鼠疫等)大幅度减少。很多学者指出,在十七八世纪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英国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因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与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鸦片贸易日益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英国人开始试验在其他地方种植茶叶,尽管开始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巨大的利润诱使更多的英国人投资于此并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英属印度和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出口大国,竟超过了中国。近一百年来中国茶叶之不振,首要的因素当然是由于战乱、规模经营小、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无保证等,但印、斯茶叶的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人说,“为了一壶小小的茶叶,中国文化几近毁灭”;也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对上述两种说法,麦克法兰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意义的确非同小可。饮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已如上述,对战争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17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前,英国仅有北美、西印度殖民地及部分对印度和远东的贸易,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且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期间,茶叶代替酒类成为英军重要的必需品,因为人们已经确信,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增强其战斗力。当时就有人说,如果没有茶叶,英国人就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因为茶叶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好的文化,因而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铁蹄而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饮料”,除英国本土外,加拿大人、美国人喜欢饮茶,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

喜欢饮茶。正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在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提供他们的饮料--葡萄酒和咖啡--一样,英国人在扩张过程中则推广并依赖茶叶。

麦克法兰在书中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看了作者的论证,我们大概就不再会简单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危言耸听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切记,即不能把茶叶与中国划等号,夸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正如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但真正发现其价值、使之发挥巨大作用的却是别人。在这里,发明者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如果仅仅骄傲于某些发明创造,而不深刻反思这些发明创造为何于己无用、于人有大用这样奇特的历史现象,那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为人所用的地位而自己无所作为。对于茶叶及其影响,我们尤其应当作如是观。

(Green Gold:the Empire of Tea,Alan Macfarlane and Iris Macfarlane,Ebury Press,2003)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新生的非洲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马里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交。我国政府将马里作为援助的重点国家,在农业方面,首先帮助马里人民扩大水稻生产,兴修水利,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马里气候炎热,高温天气让马里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茶叶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上)


茶叶这一源于中国的特殊饮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可是关于茶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不容得忽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

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人所皆知的诗句来形容茶叶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首先,关于饮茶的仪式礼节在中国几乎已荡然无存,倒是东洋日本成了今天茶道的正宗,甚至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以此而引以为自豪。即使是远在西洋的英国竟然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并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一道奇观。自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研究复兴以来,中国人曾致力于茶文化的复兴,无奈我们虽然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终因无成形的茶道传统或者可能曾经有过而早已丢失殆尽了,因此始终不知茶文化的魂在哪里,勉强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茶道,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也与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心境难以融洽。此点甚像我们开口闭口笼统所说的传统文化,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魂,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它存在了几千年,可它似乎只是浑沌的存在,像一团缭绕的云雾,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乏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程式,所谓文化的魂如何附体?其次,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来看,这一奇异的植物本来只有中国人认识它,也只有中国人懂得怎样去栽培、管理和加工它。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绝对的茶叶帝国,英美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后来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试种并取得成功,建起了许多大茶园,并采用先进的机器加工手段,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从此以后就徒有茶叶大国的虚名了。

茶叶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茶叶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我们则知之不多。从饮茶风俗及茶叶贸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近几百年的中西关系史,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现代学者对西欧工业革命的最新研究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大量银矿,装满了他们的腰包,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及旺盛的白银需求又为这些银矿提供了出路,于是在大量的西欧工业制成品运往美洲的同时,东方大量的香料、丝绸、瓷器、大黄及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需求拉动的市场链。起初,丝绸和瓷器等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但至晚从1717年起,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890年代之前,茶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英国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对象,把持东方贸易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在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它也面临以什么回头货换取中国茶叶的问题。中国人当然欢迎白银,在整个18世纪,英国人购买茶叶除了用白银支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弥补贸易赤字的手段。

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舱货,白银经常占到2/3甚至90%以上,每年输往中国的白银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150万两。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英国商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向中国进口所谓的新工业品,如纺织品、西餐具、钢琴,甚至煤炭等等。然而,这些商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路。中国人宁肯穿结实耐用的手工土布,而不买英国精细但不耐穿的机织棉布,最后英国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西餐具、钢琴锈蚀在仓库里,煤炭则无偿送给英国人在广州的商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背地里干起了罪恶的勾当,即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商人利用当时部分中国人逐渐养成的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印度广植鸦片,企望以此来弥补对中国贸易的亏空。这样,英国人把工业品卖给印度,印度人(其实主要是英国人)通过走私把鸦片卖给中国,中国人则把茶叶卖给英国,于是英-中-印独特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在三角贸易中受到巨大危害的无疑是中国人。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增多,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鸦片进口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的总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回吐外流,巨额的白银重新装进了英国人的腰包,并造成中国的银荒。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得到的利益最多,他们不仅从中国得到大量白银,又把大量工业品卖给印度,而且其征收的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收入也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它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商业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东西方的贸易有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我要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直接有关,则可能有人怀疑。其实历史的实际还远不止此,我甚至还要说,不仅英国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有关,英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和重新铸造也与茶叶贸易有关。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此前我们较多注意了丝绸、瓷器、漆器等对欧洲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茶叶对欧洲的影响。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真正仍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已不是丝绸、瓷器等等,而是茶叶,所以值得我们花较多的精力去探讨它。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Macfarlane)最近出版的专着《绿金:茶叶帝国》一书,向我们揭示了茶叶对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茶叶原产地及茶文化发生地的中国读者,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也。

读过《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年)一书的读者可能已了解作者麦克法兰写作的特点和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与《玻璃的世界》相比,《绿金》更是一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读者。作为一位茶叶种植园主的儿子,麦克法兰在印度着名的茶叶产地阿萨姆(Assam)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茶叶的芳香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特殊的经历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虽然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他对茶叶文化的真正理解却是在对日本进行了多次访问和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之后。日本的茶道文化对他震动极大,为了真正理解茶叶文化,他广泛查阅了有关茶叶的书籍,并对茶叶文化和世界饮料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命题,撰成了《绿金》一书。如果他提出的这些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说茶叶改变了世界,可能一点都不为过。

麦克法兰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近年所做的研究及进行的思考都是为了探讨一个大主题: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麦克法兰认为,这一切显然都与茶叶有关。他进而发问:茶叶是怎样传遍全世界的?茶叶是怎样进入英国人生活的中心位置的?茶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个更有意味的问题是:茶叶的传播与文明的勃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18世纪几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最得到宏扬发展的地区?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充满活力。把茶叶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甚至与新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可能有人不会同意他的见解,但这却是本书最富启发意义的创见。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如果没有茶,那简直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绝非夸张之辞。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强调茶叶的重要性,都是不会过分的。

茶叶为何如此之快地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很显然,与其他饮料相比,茶叶具有以下优点: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可可、咖啡味苦,需要加糖;有安全保证,开水冲茶或煮茶不仅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对身体有益,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于妇幼饮用;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价格比较便宜,相对于其他饮料,茶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后,价格已能为大多中下层人民所接受。总之,与咖啡、可可相比,茶叶的优点显而易见,与含酒精的饮料相比,茶叶更是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因此茶叶完全有理由成为全球性的文明饮料。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麦克法兰有切身的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饮茶不仅形塑了英国中上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饮茶对促进英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工厂或矿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以及在其他场合工作的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虽然只能吃些简单的饭菜,即面包以及少量的蔬菜、奶酪、偶尔有一点肉,但如果能美美地喝上一大杯茶,则不仅有利于恢复体力,而且还不需太高的花费,更避免了饮酒可能引起的酒精中毒。对于众多的英国劳动人们来说,因为有了茶,甚至连沉闷、辛劳、艰苦都成为可以忍受的事情了。

茶叶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下)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英国着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麦克法兰思考问题的视角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总之,把茶叶的引进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甚至与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能够加深我们理解茶叶文化及其传播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茶叶文化怎样发扬光大。

茶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着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暴力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入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Teachangedeverything)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想一想吧,在1650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有人说,为了一壶小小的茶叶,中国文化几近毁灭;也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对上述两种说法,麦克法兰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意义的确非同小可。饮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已如上述,对战争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17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前,英国仅有北美、西印度殖民地及部分对印度和远东的贸易,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且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期间,茶叶代替酒类成为英军重要的必需品,因为人们已经确信,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增强其战斗力。当时就有人说,如果没有茶叶,英国人就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因为茶叶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好的文化,因而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铁蹄而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饮料,除英国本土外,加拿大人、美国人喜欢饮茶,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

喜欢饮茶。正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在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提供他们的饮料--葡萄酒和咖啡--一样,英国人在扩张过程中则推广并依赖茶叶。

麦克法兰在书中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看了作者的论证,我们大概就不再会简单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危言耸听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切记,即不能把茶叶与中国划等号,夸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正如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但真正发现其价值、使之发挥巨大作用的却是别人。在这里,发明者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如果仅仅骄傲于某些发明创造,而不深刻反思这些发明创造为何于己无用、于人有大用这样奇特的历史现象,那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为人所用的地位而自己无所作为。对于茶叶及其影响,我们尤其应当作如是观。

(GreenGold:theEmpireofTea,AlanMacfarlaneandIrisMacfarlane,EburyPress,2003)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殖民地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新生的非洲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马里是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立即与我国建交。我国政府将马里作为援助的重点国家,在农业方面,首先帮助马里人民扩大水稻生产,兴修水利,同时,试种茶叶和甘蔗。马里气候炎热,高温天气让马里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入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带给中国人的却是耻辱和灾难。英国政府为满足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即如上文所说通过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种卑劣丑陋的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虽然中国人最早吸食鸦片可能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迷上此种毒品的却是英国人,为此英国人罪责难逃,他们应该为自己祖先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道歉。茶叶贸易不但为英国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英国人通过饮茶身体素质大为提高,传染病(主要是痢疾、血吸虫病、鼠疫等)大幅度减少。很多学者指出,在十七八世纪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英国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因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与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鸦片贸易日益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英国人开始试验在其他地方种植茶叶,尽管开始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巨大的利润诱使更多的英国人投资于此并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英属印度和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出口大国,竟超过了中国。近一百年来中国茶叶之不振,首要的因素当然是由于战乱、规模经营小、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无保证等,但印、斯茶叶的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中国茶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我国制茶历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


茶饮用的流行,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步,炒青法较蒸青法更有利于激发茶的真香真味和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因此以涤盏、投茶、注汤、品茶为形式的散茶撮泡法应运而生,奠定了此后600多年来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散茶撮泡法虽比煎茶、点茶要简化快捷,但要泡好一杯茶还是讲究技艺的。特别是清代以后,绿茶加工已具备条、扁、圆、片、尖五种形态,茶叶由单一的绿茶进入了白茶、青茶、黄茶、红茶和黑茶等多茶类时代,进一步丰富了茶叶的泡饮技法,“色、香、味、形”成为追求茶叶撮泡技艺的最高境界。

在茶叶制作与饮用的两千多年间,经历了晒青做饼、混煮羹饮,蒸青制饼、煮茶清饮,饼散并用、冲点汤饮,炒青散茶、撮泡清饮等四个主要演变阶段。茶叶制作工艺与品饮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传承积累了制茶与饮茶技能,促进了茶叶物质文化的发展。

茶馆茶坊虽始于唐宋,但在全国城乡的兴盛还在明清,并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茶馆文化。明清两代还是茶叶加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散茶起初只绿茶一类,而后才有黄茶、黑茶、花茶,而红茶,乌龙茶则晚至清代才有。

我国制茶饮茶的演变,小编就介绍这,我国是现在世界上茶叶的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国家,品目丰富,美不胜收。

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


茶性味苦,古时也曾叫"苦菜"。茶叶转变为普遍饮料,就需要经过加工,改变它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技术不断革新和演变,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历代干干万万劳动人民辛苦实践和研究改进,才逐步提高品质,为广大人民作日常饮料。

制茶工业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时期:制茶起源时期、制茶变革时期、制茶发展时期、制茶机械化时期。

一、制茶技术演变

公元前六干多年,仰韶文化时代,已有茶树了。到公元前二干多年神农时期才被劳动人民发现野生茶树的鲜叶,可解七十二毒,就人工加以繁殖。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联合巴蜀少数民族伐商纣时,巴蜀园庭中已有人工栽培的茶树,并作为贡品。

茶叶作为贡品是经过加工的,如一般的中草药晒于收藏。鲜叶经过晒干,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如现时的白茶具有特别风味。中国制茶历史至少也有三干多年了。

(一)制茶起源时期从神农时期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唐朝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树的鲜叶晒干到唐朝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自发现野生茶树一直到唐朝作为普遍饮料,其间经过很复杂的变革。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到了魏朝(公元220-264年)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

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推理,产生了去掉青草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于,茶叶品质有了改进。

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印度现时制绿茶挤掉一部分叶汁,就是学习我国唐朝的制法。

贡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制作精细,茶芽采下来,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压去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内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次数根据饼片厚薄而定。10一15次不等。

这些技术措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冲洗,保持绿色,为现时制蒸青绿茶所取法;冷水改为风吹,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坏的方面,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蒸青团茶制法被淘汰就在于此。

(二)制茶变革时期从公元961年到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朝至元朝约经三百多年。先是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日本现时制造碾茶,就是中国当时的蒸青散茶。所不同的,饮用时,不碾成碎末,而是全叶冲泡。饮用相当普遍,并订立鉴赏的方法,以辨别茶叶品质好坏。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经过无数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到12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于热发挥茶叶优良香味,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缺点,是制茶技术的变革。

(三〕制茶发展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1700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是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各种茶类,花色齐全。

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认识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青绿茶的制法。通过多次实践,认识往复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出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相继先后出现,都属烘青和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黑、白、青、红五大茶类。

(四)制茶机械化时期中国利用水车动力碾磨制造团茶,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近代利用机械制茶,国外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中国发明制茶法后,有条件发展茶叶生产的国家,先后来中国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知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应,日本最先发展绿茶生产,其次印度(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先后发展红茶生产。印度茶叶生产都属英国资本家所有,技术改进较快,于20世纪初,首先应用机器生产分级红茶,继之,日本应用机械生产蒸青绿茶。

中国茶叶的世界影响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1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