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寿”的历史传说

发布时间 : 2022-01-17
黑茶的传说 绿茶的传说 乌龙茶的传说

黑茶的传说。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寿”的历史传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米寿指88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茶寿指108岁,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说起茶寿,不仅仅从字面上可以拆开来解说,它与中国茶文化还有解不开的渊源。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和尚病了,久治不愈。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他,蒙山顶有茶,春分前后,逢雷而发。你候在一旁,及时采摘三天,得一两,用蒙山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二两,一辈子消灾祛疾;三两,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老和尚遵嘱,得茶两余,煎汤服用,没喝一半,病即痊愈,眉发由白转乌,以至熟人相见,不敢相认。

五代王文锡《茶谱》的上述记载,把茶说成万病之药,有返老还童之功,未免带有神秘色彩。不过,茶能治病,已是人们的共识。隋文帝患头痛,医治无效。听僧劝告饮茶而愈,天下传闻,人们竞相煎服。饮茶长寿,正史也有记载。《旧唐书宣宗纪》记,洛阳来了位130多岁的僧人,宣宗问他:服何药如此长寿?僧答:贫僧素不知药,只是好饮香茗,至处唯茶是求。长寿的秘诀是饮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富于营养,饮茶能满足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茶能治病,是因为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咖啡碱、儿茶素、维生素类、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日本科学家发现,茶抗衰老的作用约为维生素E的20倍。日本一心脏病专家说:中国患动脉粥样硬化和患心脏病的比例比西方低,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外,同时与中国人爱饮绿茶有关。

小编推荐

茯茶的历史传说


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

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

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班超答曰。

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楚地茶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楚地的茶,正是来自湖南安化的茯茶,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历史上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条条古道载茶马。

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安化黑茶--茯茶,选料优质,以安化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砖身内金花茂盛,冲泡后汤色红亮,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

茯茶的由来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但茯茶还将继续造福亿万人。

都匀毛尖的历史传说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茶品,产于我国的贵州省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都匀毛尖出品的历史也比较的悠久,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其中还有关于都匀毛尖来历的一些历史典故为人们所流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相传在很早以前,都匀地区有一个蛮王,蛮王的儿女众多,其中儿子有九个,女儿有九十个。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蛮王渐渐的老了,其子女们也渐渐长大了。有一年,老蛮王的病了,感觉自己老了,该退位了,又是就叫来子女们告诉他们如果谁可以治好他的病就让谁管理天下。又是老蛮王的子女们就出去找药了。

老蛮王的九个儿子带回来的九种药,其吃了后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他的九十个女儿却带回了同样的药茶叶,用茶叶治好了病。于是老蛮王将天下交给了她们。并问她们茶叶是哪里来的。其女儿们就将茶叶的来源告诉了他。老蛮王就叫她们去弄回茶树树种来种植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老蛮王女儿们就出去找了,一只绿仙雀给了她们茶种,口中说着毛尖毛尖。老蛮王女儿们就将茶种带回去种植,经过一年形成了一片茶园,老百姓们也可以品饮到此茶了。人们根据地名和绿仙雀的话将其取名为都匀毛尖。

猴魁历史传说


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859年。关于太平猴魁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清未,南京叶长春茶庄在太平县新明茶区设茶号,收购茶叶。老板为了赚取利润,将成茶中的幼嫩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往南京等地。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借鉴茶商的做法,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一芽二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它在尖茶之中的魁首品质,故以产地猴坑所在地定名为"猴魁"。

太平猴魁的传说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太平猴魁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曼松茶历史传说


曼松,这个名字不陌生,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境内。属于古六大茶山倚邦的一个茶区也可说是茶寨。书中对于六大茶山,是这样描述的: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着倚邦之说。

今年茶山的茶价以曼松为高者,而为何?曼松一度崛起,跻身高价茶首列?其实曼松的突显,是时间和实力的必然结果。

曼松贡茶的那些年月:明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莽山各寨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用开水冲泡后有站立不倒,于是便使驮马送到朝中。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

明王朝为保证曼松茶的品质,任命倚邦人叶氏为土司,专门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李氏通过几年努力,将站立贡茶发展到令人满意的规模。因此,李氏得到了贡茶王的名号。

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现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

曼松茶园茶树的稀有:正宗曼松茶数量很少,年产量也就是200公斤左右,其中春茶仅40公斤左右,都说物以稀为贵,那自然是稀有的了。曼松茶园为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都偏少),

曼松王子山的神秘色彩:

第一个版本传说:曼松有一座有名的王子山,但却有两个传说。当地公开的传说是:清康康熙年间,吴三桂剿灭南明李定国,南明家族逃散时,一位16岁少年在家仆帮助下,避开官兵追杀,逃往曼松投靠贡茶王之孙。贡茶王的孙子一家为掩护该少年,对外谎称其是患怪病的义子,举家迁往四家寨避难。16岁少年死后,贡茶王之孙才向曼松人公开其真实身份:该少年是南明王朱由榔的王子,并带村人将其埋在山顶,还为王子坟挖了防护沟。此山便被称为王子山。

第二个版本的传说:南诏国王从始祖细努逻到最后一代舜化止,前后经历165年,历十余代王。南诏国统治范围广及今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必然派出使臣管辖各地。今曼松所在的象明彝族乡,在南诏时,不属于最边远的地区。导致南诏覆灭的郑买嗣(南诏权臣),从通海、元江一带发兵,南诏王子逃难的路线应该是从景东、普洱到倚邦,顺河谷南逃至曼松的彝族聚居区。

菊仙子的历史传说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盲,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强暴,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黄山毛峰的历史传说


黄山毛峰由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谢正安始创,它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黄山志》称之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黄山山高谷深、溪涧遍布,雨量充沛,云雾多,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达90%,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黄山毛峰优异的内在品质。

鱼叶金黄色似象牙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的最大生产企业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今年春茶第一锅,网上头采茶的价格一斤不超过3万元。而在过去,明前茶(清明前的茶)上市要10多万一斤。

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它的贵族身份。

鱼叶金黄,色似象牙是黄山毛峰和其他绿茶的最大区别。专家告诉记者,很多外行认为鱼叶金黄是指黄山毛峰的叶芽是金黄色,其实这个鱼叶指的是黄山毛峰特级茶叶一芽一叶下那片过冬的小叶子是金黄色的,正经的毛峰的芽叶还是黄绿色;而色似象牙特指黄山毛峰的颜色看上去是没有光泽的,有黄有白还有点绿色的效果。专家还特意补充道:看绿茶的颜色不能是俯视,必须把茶叶放到和眼睛一样的高度平视观察,这样才能看出绿茶的色泽。

什么样的黄山毛峰才能够称得上鱼叶金黄,色似象牙呢?老字号茶庄吴裕泰的孙丹威总经理认为:最好的毛峰茶区应该是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采下来的鲜叶进入加工厂后,工作人员要对鲜叶进行细致的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

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黄山毛峰茶汤较为清淡,口感厚实却并不刺激苦涩,喝起来会有丝丝甘甜,适合口味清爽的茶客及女性品尝。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鱼叶金黄,色似象牙一般指的是特级毛峰的品相。

黄山毛峰的历史传说

有关黄山毛峰的传说有这样一段佳话。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

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炒制独特外形不美

黄山毛峰之所以现在价格这么低,完全是吃了外形的亏了。著名茶商专家半开玩笑地说,细心的品茶人会发现黄山毛峰和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在视觉上面的最大区别就是外形不美,不宜送礼。这个外形不美并不是毛峰茶叶本身的问题,因为龙井、碧螺春在炒制揉捻的过程中已经提前把优美的形状固定好了,而正宗的黄山毛峰在炒制时不能进行过重的揉捻。

龙井、碧螺春炒制过程中茶叶是不能离开铁锅的,而黄山毛峰的炒制过程要难于其他绿茶:首先毛峰要用特制的30厘米高的桶锅来炒,其次在炒制过程中要离锅抛起十几厘米,让茶叶和空气进行充分接触,这个过程叫扬炒。所以黄山毛峰的茶叶成品仍保持着采摘下来时比较天然的状态,外形看起来较为松散,而这也正是它品质卓越的象征。

据悉,因为毛峰的外形问题,曾经有茶企特意在炒制过程中进行了改良尝试,增加了揉捻的时间,让黄山毛峰的外形更紧凑些。结果是,外形美观了,口感明显失色很多。

也就是说,保持黄山大叶茶原形这个独特的工艺,也让黄山毛峰的造假者望而却步。

关于茯茶的历史传说


茯茶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

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

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班超答曰。

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楚地茶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楚地的茶,正是来自湖南安化的茯茶,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历史上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条条古道载茶马。

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安化黑茶--茯茶,选料优质,以安化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砖身内金花茂盛,冲泡后汤色红亮,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

茯茶的由来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但茯茶还将继续造福亿万人。

茶的历史传说传为历史故典美谈


唐代诗人钱起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祐说“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峰峦、竹林、紫茶、清风、亲朋欢聚,挚友抒怀,如此品茶,雅趣不亚于流霞肴撰,茶艺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茶也有不少功劳。相传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之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官场钦荣有着特殊的程序和含义,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有所区别。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都一样。如果取饮,便看作为无礼。主人如果端茶,意味着主人下“逐客令”,客人需立马告辞,这叫“端茶送客”。如果主人叫仆人“换茶”,则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