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源头在哪里

发布时间 : 2022-01-17
红茶在哪里 茶叶主要产地在哪里 茶叶应该放在哪里储存

红茶在哪里。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的源头在哪里”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陆羽在《茶经》中称茶树为南方嘉木,他说:茶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州、福州一个在闽江上游,一个在闽江下游,就是说闽江流域是茶香的中心源。闽江流域自古为茶的芬芳所萦绕,此香氤氲数千年不绝。

关于茶的生产源头,自古中国说是神农氏勇尝百草而发现茶的,而闽北说是彭祖率彭武彭夷开发武夷山,首创茶园的,这些都是古人智者创物的传说。信史可查到最早的是东晋学者常璩的《华阳国志》的记载,该志记周武王率周军联合南方八个方国共同讨伐商纣王,当时的闽濮族首领也参加北伐,并携带了茶叶贡给周武王以作周家军行军打仗的药用品。闽濮献茶意味着,茶叶生产发端于商周时的古闽族。

关于茶的传播源头,过去学者多认为是战国末秦朝初司马错率蜀兵伐楚时,把西南一带的栽茶技术及茶籽传入中国东南,故而东南开始盛产茶叶。但我们考之闽北茶史,川蜀的种茶之技和中国各地产茶恰巧倒过来,好像源头都集结在闽北。《元史学》称中国茶汉时起就经安息转售欧洲,而汉时中国茶按四川《名山县志》记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的说法,则是汉代的云游道士将建溪之茶苗带到川蜀发展起来的;而古属广东的海南西樵云雾茶,根据《建宁府志》载,是唐朝时曹松把建州的茶籽和建州的制茶技术带回海南老家而闹腾起来;至于当今台湾的冻顶乌龙茶,祖树也被认定在今建瓯市的矮脚乌龙茶园中。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商周古闽族人栽种的奇茗,最初是重要药品,到汉晋时成为贵族的时尚消费品,茶在这时的贵族口中就有了晚甘侯的雅号。晚甘侯一称源起于汉末书圣王羲之书镌于大红袍附近瑞泉岩壁上的三个狂草神书,书圣把武夷山茶尊为侯爵,见证了汉晋贵族深爱建溪奇茗。后来唐朝孙樵的妙文《送茶与焦刑部书》和清朝蒋蘅的妙文《晚甘侯传》,继续把晚甘侯炒作得妙趣横生、沸沸扬扬: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这些趣事,足见闽江之源奇香袅袅。

唐朝时由于茶叶从贵族饮品扩展成为与柴米油盐日用品一样的大众饮料,又由于唐德宗时把前朝宰相常衮降任为建州刺史,常公成功地研制出了便于运销的研膏茶,更由于唐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鼓励通商,刺激了闽江之源茶叶市场迅速扩张。因此建茶生产和销售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虽屡屡经历朝廷下诏建茶入海者斩,也相续千余年长盛不衰。

建茶史上巨大影响的茶事,是唐五代末打造出的北苑御茶园和北苑贡茶品牌。时王审知的儿子王延政在建瓯自立殷国,小小殷国军费和财政开支浩繁,茶就成了殷国的支柱产业,王延政极力扩张茶园,私人茶园主张廷晖被逼无奈,只得主动把位于今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的方圆30里茶山捐作官焙的皇家御茶园;其后位于今东峰镇裴桥村福源自然村的叶氏壑源茶园、另一个不知确处的沙溪茶园,从史志记载也成官焙来看,可能都被王延政一并收归国有;再从政和县志所记古时东平、高宅、长城、东衢、感化五里是北苑贡茶产地之一来看,北苑御茶园的规模甚至囊括到政和。私人的茶山茶园转身为北苑御茶园,闽北的茶产业迅速升级扩大,而且其茶品也一一击败了原来的淮南茶、腊面茶、阳羡茶等,成为直通宫禁的北苑贡茶。

北苑御茶园的规模无法想象。志书记载王延政的殷国投降南唐后,南唐把殷国强占的民田尽数归还百姓,退地后的南唐采造北苑御茶园茶叶时,还得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即每年都得调用建安郡所辖的建安、浦城、松溪、邵武、建阳、将乐六县民夫采制茶叶,劳动强度苦不堪言。可想而知退地前的王延政手上,茶园面积更是大得惊人!

唐末闽北打造的茶产业,为闽江之源入宋以后建茶、建盏的鼎盛打下了雄厚基石,更为明清福建海商冲破朝廷建茶入海者斩的海禁酷令,东向出海远洋欧美,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黄金商品。

小编推荐

茶树的原产地在哪里?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任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跎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子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己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综上所述,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同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辅证。

茶树的原产地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够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1)茶树原产地之争的由来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2)古今中国野生大茶树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还可以从我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在我国丰富多采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荒野茶。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即使现今,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批把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可见,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主要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3)中国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

欧洲最古老的茶园在哪里


茶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到了17世纪初,茶才被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继而传到西方各国。刚开始的时候,茶饮并没有很快盛行,直到1662年,葡萄牙公主CatherineBraganza与英国国王CharlessII完婚后将茶带入英国皇室,茶才真正流行起来。

1750年,人们尝试在葡萄牙Azores地区的圣米格尔岛上种植茶,当时一年的产量只有18公斤。在1874年,两名中国茶专家从澳门把茶种子及种植技术带到圣米格尔岛,最终在1883年,第一批Gorreana茶正式出售,也开始了圣米格尔岛上大量生产茶叶的历史。

ChGorreana茶园由GagodaCamara家族创办,至今已经延传了五代人,茶园仍然由该家族打理,并成为欧洲仅存唯一的原始茶园。茶园座落于Azores上最大的海岛圣米格尔岛的北岸。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不在欧洲地区,Azores属于葡萄牙的管辖区域,在大西洋中部距离欧洲大陆大约900英里。也正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岛上的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非常适宜种植茶。另外由于远离城市,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水源特别洁净,加上肥沃的火山土壤,使得这里有独一无二的种植茶的优势。

在ChGorreana茶园里,从ErmelindaGagodaCamara和他的儿子Jose-Honrorato创建至今历经一个多世纪,他们五代人还是一直坚持用最原始的方法种植制作茶。现在,茶园一年的产量大约40吨,主要在欧洲市场销售。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茶园,ChGorreana的茶一直被视为欧洲本土茶的标杆。茶树生长在Gorreana郁郁葱葱的山丘上,没有使用任何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GagodaCamara家族希望给大家带来最新鲜最优质的茶,并以此目标不懈奋斗了128年。

现在茶园的主人是HermanoMota和他的妻子MargaridaHintze-Mota,他们对自己茶园的历史十分自豪,对茶的品质也十分的自信,他们相信Gorreana茶作为仅存的100\%欧洲原产的茶对比其他地区生产的茶叶在口味和品质上都有无可比拟独特的优势。

余姚是原始茶的源头?


《茶经》三处写到余姚茶事,“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唐朝时余姚已产名茶,此后名茶迭出。自元初至明代,进贡茶芽300余年,数量占浙江贡茶总量的一半。《茶经》引《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茶,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虞洪至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期待能得到你的馈赠。这座山中有大茗可以给你采摘,希望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能给我一些。虞洪后来果然从山中采到了“大茗”。

08年11月26日,前往余姚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记者就在余姚瀑布岭考察参观了那里的“大茗”——原始古茶树。

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中国人究竟何时开始用茶,以何种方式开始用茶,至今仍是未知。为探究中国人用茶,尤其是绿茶的源头,11月26日-27日,众多专家齐聚浙江余姚,深入探究。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学系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

余姚是河姆渡遗址所在地。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原始文明遗存,它的发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在27日的研讨会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晓强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在河姆渡及其附近田螺山出土各类文物的照片,并结合中日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河姆渡遗址中,堆积在干栏式居住处的大量樟科植物叶片,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来的,这些樟科植物叶片或许正是河姆渡原始茶的遗存。从河姆渡人利用这些樟科植物的方式来看,呈粥羹状的这些叶片有充饥、药疗保健的作用,是原始茶的主要特点;而从对田螺山遗迹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遗址中的人类活动区内存在大量类似茶树根系的植物根系遗存,如果这项研究获得证实的话,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将推至6000年-7000年前,这样余姚将不仅是原始茶的源头,更是有迹可考的人类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

茶马古道的源头记忆


在以沙漠干旱地带为主的地球北回归线上,一片绿洲在西双版纳铺洒开来,1.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和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让中国、老挝边境布满了原生态的绿野风情。

紧接老挝边境的慢撒茶山则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随周边的雨林和缠绕不清的枝藤和谐生长。慢撒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乡,从县城盘山绕岭110公里。

中老边境重镇——易武古镇,与老挝的边境线绵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扑鼻而来,这里被称为千年“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茶闻名的古镇

傍晚时分,记者抵达易武古镇。夕阳的余晖洒在易武老街,这条沉淀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古老的茶庄和马帮的蹄声早已远去。

没有犬吠,两条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戏,旁若无人。这条古道由青石块拼成,三四米宽,100来米长,两旁的房屋还是木制结构,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满怀期待而来的旅客,未免会感到失落。这座因茶而闻名的古镇,两旁的商铺茶庄因时代变迁早已改换了门庭,往日的古韵也被破坏,似乎曾荣耀一时的易武古镇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之后消失殆尽。

只有门框上挂着的匾还保留着以前的茶号,特别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鲜的油漆,倒衬托了这里古时的繁华。

“元泰丰”是古道上少有的还住着人的茶号。吴建美是“元泰丰”现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这古镇的安谧。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叶生意的都有一个老字号。吴建美讲解着自家的茶历史,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元泰丰”是她祖辈吴炳元、吴开元两兄弟于1921年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茶号的茶业已做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过,物是人非,“元泰丰”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对面,是“同兴号”原址,现在已被一家企业注册。

易武的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却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具汉文化特色的地区。从下往上望,易武古镇未免显得破败,土砖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层层叠叠,反而透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的韵味。

只找到几个马铃,再也没有马帮了

易武为中老边境重镇,边境线长达100公里,亦曾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惟一的一条古重镇走廊。由易武出发,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成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马帮是茶马古道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在易武古镇,记者试图寻找茶马古道源头马帮的历史记忆。寻访了几户人家,却只发现几个已生了锈的马铃。

应昌茶庄,茶马古道一号。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庄主黄定富来自贵州,成了茶庄的守护者。黄定富找出一对马铃,马铃声音仍清脆,不过已是文物了。

据称,古镇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记者呆了一整天,都没见人来开门。

“马帮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乡人董志勇回忆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把茶叶摘下来,晒干,就用马驮着,一边一个袋子,共百来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远,一般得早上7点出发,他跟着爷爷和父辈,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叶驮往外国,只是听老人家回忆了”。

马帮的蹄声远去,能见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个个蹄印。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


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

一天傍晚,在极具传奇色彩的日本一休禅师的道场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轻禅僧结束了一天的苦参,端起自己心爱的茶具,准备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汤,滋润一下已经精疲力尽的身心。但是,就在茶碗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刹那,悄悄来到他身边的一休禅师,突然在他耳旁大喝一声,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起铁如意,将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

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刻!——应声粉碎的,不仅仅是那套名贵的日本茶具,也包括这位年轻禅僧内心的是非得失、名利荣辱、苦乐生死!在一休禅师的钳锤棒喝之下,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轻禅僧,终于在饮茶的一瞬间大彻大悟了!到了今天,他已经被全日本尊奉为“禅茶之祖”了。

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便将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传给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秘藏多年的宝贝——来自中国成都昭觉寺的一代宗师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禅茶一味”遗墨,一并传付与他。珠光对这幅墨宝珍爱之至,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茶室挂轴悬在正中,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一个禅者的堂堂威仪进行点茶、品茗、洗心。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仪礼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须有格高脱俗的字画挂轴,尤其以高僧大德所书之佛言祖语和历代禅门祖师画像为极品。圆悟祖师的这幅“禅茶一味”墨宝,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为日本禅茶的至宝。想来也只有在这样恒时散发着德行光辉的墨迹面前,人们才能虔心恭敬,才能从袅袅出壶的茶香中,品尝出禅茶中的妙谛来。

除了圆悟祖师这一幅“禅茶一味”的书法以外,日本禅茶与成都还有什么渊源呢?

原来,茶叶的栽培制作自唐代传入日本之后,到了宋代,寺庙饮茶之道的东传,形成了日本饮茶文化的第二次高潮。当时成都昭觉寺一代禅门领袖圆悟克勤大师的临济宗法脉,经由得法弟子佛海慧远,传至日本来华参学的睿山觉阿上人,想来这幅“禅茶一味”的墨宝,可能就是此时传至日本的。成都昭觉寺圆悟禅师一系法脉经过数代传承,使临济禅宗在日本大兴于世。据《巴蜀禅灯录》记载,镰仓时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一系。

对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礼”,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茶之法”。当年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绵竹人五祖法演,便曾在成都大慈寺学习佛教经论及佛门礼仪,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也十分熟悉。他离开大慈寺到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山讲禅,向同门师弟刘元甫谈及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以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

后来,蜀僧道隆禅师东渡日本,先后担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将大慈寺传承已久的茶礼也传遍了日本。道隆收有一位日本弟子南浦绍明。这位绍明禅师后来又到中国求法,并专程将刘元甫所著之《茶道清规》一书请至日本。从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饮茶礼仪无不带有成都大慈寺的影子。《茶道清规》中“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正是如今日本茶道的“四规”,成为茶道信徒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

青城道茶:道家养生的仙品

至于道家饮茶,原本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形式,而是从道教贵生、养生的目的出发,以茶饮的自然药用价值来助长道行功用。如果说佛家之禅茶,重视的是灵明玄妙的精神品质的话,那么道家之道茶,则偏重于长生保命、益寿延年之功果。

蜀中产茶,历来以雅安蒙顶茶、青城山雪芽、大邑雾中茶、峨眉竹叶青等最为著名。这几处盛产茶叶的地方,在过去都是道教所谓的“仙家灵地”,尤其是被后世道教尊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更是翠峰幽谷,温润怡人,适宜茶树的生长。加之此处为仙家修真的圣地,地脉风水奇佳,物产多含灵气,故历来盛产仙茶名品。

道教有多神崇拜的倾向,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因此以著述《茶经》而闻名的唐人陆羽,自然也就被尊奉为“茶神”。青城山上如今有茶神庙,不仅供奉了陆羽,同时还供奉有神农氏的石刻像。相传南朝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过道,他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在《神农本草经》中又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断,茶的饮用和药用功效,青城道士们很早就已经掌握并运用了。据说早在唐宋时代,大凡入青城山沿丹梯石级而上的朝山者,每每在人困力乏,口渴难耐之时,就会遇到沿途道士所设的施人茶水的摊点。此施茶济水之风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在青城盘曲的古径之上,看到那些令人感动的道人身影。

源头记忆处的茶马古道


在以沙漠干旱地带为主的地球北回归线上,一片绿洲在西双版纳铺洒开来,1.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和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让中国、老挝边境布满了原生态的绿野风情。

紧接老挝边境的慢撒茶山则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景大片大片的茶林,伴随周边的雨林和缠绕不清的枝藤和谐生长。慢撒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乡,从县城盘山绕岭110公里。

中老边境重镇易武古镇,与老挝的边境线绵延100公里。千年茶香扑鼻而来,这里被称为千年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茶闻名的古镇

傍晚时分,记者抵达易武古镇。夕阳的余晖洒在易武老街,这条沉淀了千年的茶马古道,古老的茶庄和马帮的蹄声早已远去。

没有犬吠,两条黑色土狗在古道的碎石上嬉戏,旁若无人。这条古道由青石块拼成,三四米宽,100来米长,两旁的房屋还是木制结构,但大部分已无人居住。

站在易武正街,满怀期待而来的旅客,未免会感到失落。这座因茶而闻名的古镇,两旁的商铺茶庄因时代变迁早已改换了门庭,往日的古韵也被破坏,似乎曾荣耀一时的易武古镇在历史的波涛汹涌之后消失殆尽。

只有门框上挂着的匾还保留着以前的茶号,特别是有人居住的房屋,匾上的字涂上了新鲜的油漆,倒衬托了这里古时的繁华。

元泰丰是古道上少有的还住着人的茶号。吴建美是元泰丰现在的主人。此刻,她正和父母坐在屋檐下,享受这古镇的安谧。

在若干年前,在老街做茶叶生意的都有一个老字号。吴建美讲解着自家的茶历史,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元泰丰是她祖辈吴炳元、吴开元两兄弟于1921年创办,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民国时期,茶号的茶业已做到了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不过,物是人非,元泰丰已多年不做茶了。它的对面,是同兴号原址,现在已被一家企业注册。

易武的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却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具汉文化特色的地区。从下往上望,易武古镇未免显得破败,土砖瓦片的中式四合院在山坡上层层叠叠,反而透出强烈的中原文化的韵味。

只找到几个马铃,再也没有马帮了

易武为中老边境重镇,边境线长达100公里,亦曾是内地联结中老边境线上惟一的一条古重镇走廊。由易武出发,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成为古时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的线路。

马帮是茶马古道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大西南区域山高水急的自然条件使水上航行成为纯粹的噩梦,山道的险峻崎岖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而西南地区自古又出虽矮小却极有耐力的山地马,这样,马帮的徒步运输应运而生。

在易武古镇,记者试图寻找茶马古道源头马帮的历史记忆。寻访了几户人家,却只发现几个已生了锈的马铃。

应昌茶庄,茶马古道一号。这座一百多年前的房子里,庄主黄定富来自贵州,成了茶庄的守护者。黄定富找出一对马铃,马铃声音仍清脆,不过已是文物了。

据称,古镇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马鞍和一些古老的制茶工具,但记者呆了一整天,都没见人来开门。

马帮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就消失了。附近象明乡人董志勇回忆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大人们把茶叶摘下来,晒干,就用马驮着,一边一个袋子,共百来斤,一起送到公社。公社很远,一般得早上7点出发,他跟着爷爷和父辈,在大山里要走一整天。这已是25年前的事了,至于把茶叶驮往外国,只是听老人家回忆了。

马帮的蹄声远去,能见的只是青石板上的一个个蹄印。

闻名于世的武夷茶的根源在哪里


大家天天都喝,天天都能听到武夷茶在耳边晃荡,但好像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武夷茶的历史和它的源头产地是哪里。今天详细介绍一下哈,这也是小编查了很多文献资料蔡真理出来的。

宋代的武夷山已为朝廷重视,数度派员到此投放金龙玉简,委任官员提举(主管)冲佑观。因而到此游历、隐居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与日增多,特别是朝廷南渡后,游人更是纷至沓来。游山品茗、斗茶分茶已成雅事,其间有陶谷、范仲淹、苏轼、刘子翚、袁枢、丘崇、陈梦庚、朱熹、韩元吉、白玉蟾、欧阳修、曾巩、黄庭坚、熊禾、章甫等人咏记武夷茶诗文。

武夷茶已成为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崇安县所辖武夷山,建县前后均隶属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所置的建州,及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改置的建宁府管辖,自然而然所产之茶统称“建茶”。因此“建茶”包括建州属地、建溪两岸所产之茶,北苑茶和武夷茶则是其代表。因为在唐代时武夷茶就有“晚甘侯”茶名和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诗证之。而建安茶及稍后的北苑茶都大体出自此间。“常衮来福建任观察使,改革了制茶工艺”,“龙启三年(933年),张延晖把建瓯凤山这片茶园送给官家所有……便把凤山称作北苑。”其后南唐李后主(961—975年在位)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供皇帝享用的龙焙,并指导和监制建茶进御,保证龙焙茶的质量,于是建安有了龙焙的专焙。这些都后于武夷有茶记载的时间,尔后的丁谓(966—1037)、蔡襄(1012—1067年)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龙团上贡,其中包括武夷之茶。与他们稍后的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的诗作《荔枝叹》中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苏东坡全集》续集十二)。为此清董天工诗《御茶园旧贡茶有感》也有诗句:“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抨之。端明即蔡襄之号。说明丁、蔡上贡之饼茶中包含武夷之茶。几乎与丁谓同代人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篇则云:“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山人从古栽”。也说明当时建茶包括“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武夷茶。

“斗茶”已在武夷山成为纳贡选品和游艺项目。在众多的文人咏之者中,典型的当数《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此诗全面、生动地记述了武夷山当时“斗茶”的生动和激越人心的情景。此首300字的诗歌,写了武夷茶的长地、气候、传说、采摘、制作、烹煮、茶香、茶味、操技、观赏、斗茶时获胜败者的心境和茶之身价、茶叶功效等等。当是武夷茶文化,乃至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宋时茶事有着重要价值。

武夷茶与儒、道家产生了密切联系,成为他们格物、修持的调理饮品。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收徒讲学、著书立说时,以茶醒心,以茶解困,以茶交友,对武夷茶情有独钟,写下《茶坂》、《茶灶》、《春谷》等茶诗。他还别出心裁地在五曲溪石上凿灶煮茶,邀友品茗赏景,畅谈咏诗,其《茶灶》诗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诗云:“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枭细香。”朱夫子与友人溪礁之上清饮,当然其乐无穷。古今游人仿佛还可领略到当年饮者作诗咏叹或赋文抒感的惬意情景。据说朱熹曾手植名茶一株,其品味极佳。后因寺僧不堪官员索要,而以沸汤泼之至死。

在武夷山中长其修炼的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1311),字白叟,号琼琯。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父故母改嫁,随继父姓白。白玉蟾从少聪慧,七岁能诗,但屡试未第,于是看破红尘,入罗浮山修道,遍游名山大川,后居武夷山止止庵。在武夷山修持13年之久,至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奉召入京说法,深得皇帝称许。一日不知所往。后诏封为紫青真人。

白玉蟾才思敏捷,知识渊博,著述甚丰,有专著《道德宝章》一卷、《琼琯白先生玉隆集》六卷、《琼琯白玉蟾武夷集》八卷等。清董天工《武夷山志》中辑录了其有关武夷诗文20多篇,其中不少是写到武夷茶。他的《武夷茶》诗云:“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主人遥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足见这位潜心修持的道人对武夷山水和佳茗的深情。

以上就是武夷茶的根源的详细介绍,包括一些延展性的东西,小编也都放在这个文章里了。

茶的滋味从哪里来


喝茶的时候,敏感的舌头能迅速将茶汤里的滋味传达给大脑,这样我们就会产生满足或者享受的感觉。茶叶滋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叶中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因此各种呈味成分含量多少,彼此之间比例的改变都会影响茶汤滋味。

茶的由来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六千万年以前。多数学者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茶叶一般是采摘茶树上的新梢经过加工而成的。茶树的新梢由芽、叶和嫩茎组成。茶叶根据加工方法不同,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

全球有160多个国家,约30亿人饮茶,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

茶初为药用,从《神农本草》到《本草纲目》,都记载了茶叶的功效,主要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安神益思、消食解腻、和胃止泻、利尿通便、明目利齿、杀菌解毒等。茶对现代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辐射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茶叶的品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外形和内质两方面。外形指茶叶的外观特征,即茶叶的造型、色泽、匀整度、匀净度等直观能看到的特征。茶叶的内质指经过冲泡后所表现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及茶渣(叶底)的形态、色泽等特征。

茶的滋味

经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它们对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茶的鲜叶中含有75-80%的水分,干物质的含量为20%-25%。干物质中包含了成百上千种化合物,大致可分为蛋白质、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等。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主体物质为儿茶素,占总量的70%左右。有多种生理作用,同时还是茶叶滋味和色泽的主要成分,是构成茶叶品质的关键性物质。

各味原由

涩味: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茶多酚)

茶汤中的酚类物质以儿茶素含量最高。酯型儿茶素呈苦涩味,收敛性强。一些茶汤入口引起的涩味主要是因为酯型儿茶素与口腔黏膜蛋白质反应形成不透水物质,引起收敛。

苦味:嘌呤类物质(咖啡碱为主,花青素)

茶叶中含有的嘌呤类物质中咖啡碱是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呈现苦味。由于其遇热易挥发性,因此在茶叶多次冲泡过程中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咖啡碱由于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同时对活跃大脑皮层细胞、刺激胃液、胆汁分泌都有作用,因此是人们对茶叶嗜好的主要物质。

茶汤中花青素也是苦味的来源成分,花青素在茶汤中含量超过它的阈值时茶汤有明显的苦味。

鲜味:氨基酸

绿茶滋味要求醇和甘爽,其中甘和鲜爽的口感都与茶叶中的氨基酸有关。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很多,呈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茶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等。就每一种氨基酸的味质特点来说,并非所有氨基酸都呈鲜味,大多数氨基酸是呈甜味或苦味。

这些不同味质经过不同的配比和综合作用,便构成了茶汤的各种不同味感特点。

甜味:糖类及其他物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糖类的含量并不高,但由于人类味觉器官对甜、苦味道的不同感受阈值以及不同味觉的感受位置,茶汤中少量的糖在人们感受到轻微苦味之后反而呈现较强的感受,甜味与苦味的协同作用产生品茶时的愉快感受。茶汤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果胶和酚类物质的糖苷也对茶汤滋味的形成起作用。水溶性果胶可以使茶汤产生厚、醇的口感。

酸味:有机酸

茶叶中具有药用作用的成分很多,除大家熟知的生物碱、茶多酚、芳香类物质以及脂多糖类外,还有多种有机酸,如草酸、苹果酸、枸橼酸等。通过饮茶,这些有机酸参与代谢,有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普洱茶中的有机酸种类较多,占干物质总量的3%,晒青毛茶中的有机酸为游离酸,如茶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酚酸等,普洱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现已发现的成分近30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味,但经氧化、聚合后转化为香气成分。

香味:芳香物质

茶叶鲜叶中香气成分较少,只有60多种挥发性物质,大部分香气前体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在茶叶加工中,香气前体与糖苷分离,成为挥发性物质,即生成香气。成品茶叶中已经被确认的香气成分多达700种,有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酸类、脂类、酚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不同的茶类,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也非常不同。这些特有的成分以及它们的不同的组成比形成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类茶的独特的风味。

以上文字来源于《中国茶产业优化发展路径》、《饮茶与健康》、《茶艺师(基础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