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西湖龙井茶

发布时间 : 2022-01-21
西湖龙井茶特点 西湖龙井茶功效 西湖龙井茶价格

西湖龙井茶特点。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乾隆与西湖龙井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乾隆与西湖龙井茶”相关知识!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朝野人士皆知。当他85高寿时,向御前一位老中医透露了隐退之意,老中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风趣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是中国帝王中长寿者之一,他高寿的原因很多,其中经常饮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乾隆不仅饮茶成癖,且尝遍神州名茶,寻遍各地名泉。有一次,朝中一位大臣呈献一份名茶,乾隆尝后,觉得此茶非同寻常,其味甘醇爽滑,具有特殊的浓郁兰花之天然香气,他便问谁知该茶产于何地。一位大臣奏上:此茶发现于福建安溪南岩观音石下,其色褐绿,身重似铁,气香形美赛观音。据此,乾隆赐该茶名为南岩铁观音。cy316.COm

乾隆饮茶用水也十分考究。他遍尝北京各处的井水和泉水后,最后选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赐名为天下第一泉。乾隆游江南时,随从专门用车拉着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饮用。可是途经济南时,无意间品尝到趵突泉水,觉得其甘冽胜过玉泉水,就把带来的玉泉水倒掉,全部换为趵突泉水,并亲笔题激湍两字勒石于泉边。

小编推荐

西湖龙井茶的传说


传说在宋代时,有一个叫龙井的小村,村里住着一个靠买茶为生的老太太。有一年,茶叶质量欠好,卖不出去,老太太简直断炊。

一天,一个老叟走进来,他在宅院转了转,说要用五两银买下放地墙角落的破石臼。老太太正愁没钱,便爽快地容许了。老头十分高兴,通知老太太别让其他人动,一瞬间派人来抬。

老太太想,这轻易地就能得5两银子,总得让人家把石臼干干净净地抬走。所以她便把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埋在茶树下边。过了一会,老头还真带着几个牛高马大的小伙子来,一看干干净净的石臼,忙问石臼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照实相告,哪知老头沮丧地一跺脚:我花了五两银子,买的就是那些废物呀!说完拂袖而去。老太太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溜走,心进而着实烦闷。

可没过几天,奇观发生了:那十八棵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幽香怡人。十八棵茶树老态龙钟的音讯长了同党相同传遍了西子湖畔,许多同乡来采办茶籽。

渐渐地,龙井茶便在西子湖畔栽培开来,西湖龙井也因而得名。

乾隆与茶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乾隆十六年,即1725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

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西湖龙井茶品牌的来历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聊聊。

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西湖龙井茶艺(下投法)


西湖龙井茶艺

恭请上座 主泡以伸掌礼请客人入座,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雅乐怡情 播放或演奏优雅的乐曲,从而来愉悦宾主的身心。

验水试泉 赏水的过程。好茶要用好水来泡,“龙井茶、虎跑水”被誉为杭州双绝。

活火煎泉 “活水还需活火煎”,这里是指煎煮泡茶用水。

观形鉴色 用茶则将从筒中放置到茶荷上。西湖龙井简称“龙井”,因“浓妆淡抹总相宜”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而得名。龙井茶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四周的山区,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是十大名茶之一。

清泉初沸 水初沸后,停止加温,待水温回落,以最佳温度西湖龙井。

回旋烫杯 用里的热水采用回旋斟水法浸润茶杯,提高茶杯的温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最大限度的挥发香气。用左手托住杯底,右手拿杯,从左到右由杯底至杯口逐渐回旋一周,然后将杯中的水倒出,经过热水浸润后的茶杯犹如珍宝一般光彩夺目。

龙入晶宫 西湖龙井采用下投法,用茶匙把茶荷中的茶拨入茶杯中,茶与水的比例约为一比五十。

温润心扉 将水旋转倒入杯中,约占容量的三到四分之一,促使茶芽舒展。

旋香沁碧 右手执杯,左手托底,轻轻摇杯,使茶与水在杯中旋转。

鉴香别韵 此时的已显出勃勃生机,西湖龙井特有的栗子香气已隐隐飘出。

有凤来仪 用“凤凰三点头”的方法,即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壶下倾上提反复3次,连绵的水流使在杯中上下翻动,促使茶汤均匀,同时也蕴含着三鞠躬的礼仪,似吉祥的凤凰前来行礼。

敬奉香茶 到客人面前,双手奉茶,并伸右手,表示“请用茶”。

香雾扑面 品茶时先闻其香,轻轻推动杯身,飘来,细心品味。

一品鲜爽 西湖龙井汤鲜绿、味鲜醇、香鲜爽,令人赏心悦目。在细细品啜中,你会感觉甘醇润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再冲芳华 当茶喝到茶汤总量的三分之一时,以定点法进行第二次。

敬献茶点 此时,敬献微甜的精美茶点。

再品甘醇 第二泡茶汤浓郁鲜醇,别具特色,让^***会“龙井四绝”的妙处。

论茶颂德 在此浅释茶德精神的内涵。共求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尽杯谢茶 绿茶一般饮到第三、四泡时结束品饮。此时客人向主人表示感谢。

主客话别 客人离开时,主客互致离别之词。客人离去,主泡清理。

表演到此结束。

毛泽东与龙井茶


毛泽东主席视杭州为第二故乡。他曾说,杭州这个地方环境好,不嘈杂,适合工作,适合休息。毛主席曾40余次到杭州工作、休养,每次大都住在位于龙井茶区的刘庄、汪庄。毛主席曾在刘庄主持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撰写了光辉的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送瘟神》诗篇。在这里,他还会见了世界各国的党政领导,召开重要的会议,商讨治国大计。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也常抽身出来散步、游泳、爬山。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龙井茶区。毛主席生前曾5次登临北高峰。

1954年的一天,毛主席从钱江果园上山,翻五云山,过老龙井、狮峰。茶区风光使毛主席留连忘返,到天竺时,已暮色苍茫,最后,警卫人员向农民买了一根竹竿给毛主席作手杖摸黑下山。在许多照片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他老人家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杯清香浮动的西湖龙井。在会见外宾时,他也总是用龙井茶招待贵宾。可以说,一杯清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

早在1955年,毛主席来杭州住在西湖刘庄。当时刘庄的路边山坡种植了花草树木,还有不少空地。毛主席看后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这类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以获得果实,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卫士们按照毛主席的意见,把刘庄内人称80亩地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茶树和梨、桃、桔子等多种果树,既绿化了环境,又改善了伙食。毛主席又一次来杭时,看到原先的空地变了模样,茶果满园,郁郁葱葱,十分高兴。他说,这样好,种上茶树果树,有经济价值。当时,种下的果树结了很多果,卫士们摘下来送给毛主席品尝,毛主席笑着说,种上经济作物就有收入了。

毛主席爱喝龙井茶,还在刘庄的小茶园里采过茶。当时任刘庄招待所副所长的杨忠芳,曾亲历了这一幸福时光。他回忆说,1963年4月28日中午,我们接到警卫人员电话通知,说毛主席要来刘庄采茶,于是赶紧准备了10多只竹篮。下午2时半左右,毛主席来了,车就停在刘庄南大门过来一点的空地上。毛主席沿着园径慢慢走过来。他神情轻松,与陪同人员一路有说有笑。这时候我们在茶园边采茶边等待。毛主席走进茶园后,和蔼地向大家打招呼说:呵,今天大家都来采茶叶了。

开始采茶叶时,我提着篮子跟在毛主席身旁。毛主席问我:茶叶怎么采?我当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回答说:采茶尖。毛主席说:我还是第一次采茶。说着,就在茶蓬上掐起茶尖来。开始,他把采下的茶叶攥在手里,我提篮跟过去,毛主席看到我提着篮子,就轻轻地把茶叶放到篮子里。他边采边爽朗地笑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是种茶叶得茶叶喽!

采茶中,毛主席向我问起龙井茶的历史和种植情况,还问我喝不喝茶。毛主席说: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治病,帮助消化,清凉,提精神。

毛主席对采茶很有兴趣。他边采茶边对我说:杭州龙井茶是有名的茶叶,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茶叶是经济作物,管好了来年有收入。那天毛主席采茶大约有半个小时。警卫人员、招待所服务员陪毛主席采茶。临走时,毛主席和我们握手道别,并说:谢谢你们。

毛主席和大家一起采下的茶叶,当天就拿去炒好了。第二天下午,我们将炒好的茶叶送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笑着说:我能吃到自己采的茶叶了。毛主席还抓了一把茶叶放在手上仔细地观察,又闻闻香气,然后送进嘴里咀嚼起来,并说:龙井茶泡虎跑水,天下一绝。

毛主席在西子湖畔采茶的事,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伟人风范犹在。杨忠芳感觉好像还发生在眼前。他至今还珍藏着自己提着篮子跟在毛主席身边的照片。杨忠芳说,毛主席是二十世纪的伟人,也是一位很朴素很重感情的人,摄影记者留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这是我一生的幸福。我那时没什么好衣服穿,身上是一件旧了的中山装,毛主席与我们谈话,很平易近人,气氛很融洽。

四十年以后的2003年4月12日,为缅怀毛主席对西湖龙井茶的深切关怀,在当年毛泽东采茶处竖起了一块纪念碑,碑后有毛泽东采茶的历史照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和当年陪同采茶的杨忠芳一起为新落成的纪念碑和宽余亭揭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一生清廉如水,廉洁自律,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2001年3月上旬,《毛泽东遗物展》在杭州展出。展览显示,毛主席饮用的茶叶完全自费开支。据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主席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德高于人,人必敬之。毛主席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伟人,他有关茶的教诲、轶事和高尚风范,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的精神动力。

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西湖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西湖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西湖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西湖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西湖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西湖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西湖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西湖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急脾气与龙井茶


其实,我之所以喜欢喝茶,大多时候是受妈妈的影响。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妈妈几乎茶不离手,工作时喝着茶,闲瑕时喝着茶。小时候,我只是被动的喝茶,因为妈妈的杯子里从来都是茶水,口渴的我根本没法选择。

记忆中,无数次端起妈妈的杯子就喝,喝过之后总感觉嘴里是苦的,就是这样一天天喝着妈妈的“苦”茶长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现在竟然割舍不了了。

大学毕业后,我当了老师,这个时候的我更是喜欢喝茶,几乎到哪都带着水杯。慢慢的,我感觉到原来茶喝的久了,苦味就没有了,有的只是茶香。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喜欢喝这种苦的茶,谁知妈妈竟说,我就是喜欢这种苦味,当时的我很无语,但现在我好像懂了妈妈。

等到妻子开店的时候,我就更喜欢在她店里喝茶,因为她店里有专门喝茶的桌子与茶具。每次休息替她看店时,总是开了门,先烧水,等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水也开了,这时候泡上一壶龙井,可以边喝边听喜欢的歌,或者看自己喜欢的书,那种感觉真是美极了。最喜欢茶刚泡好的时候,热气腾腾的,香味溢满屋子,很是让人陶醉。

也许是喝惯龙井了,偶尔喝铁观音的时候,总感觉不出那种沁人心脾的香,虽然茶是好茶,但与龙井相比,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来,或许真的是中了龙井的毒了。一个朋友问我喜欢喝茶吗,我点头默认,她接着问我喜欢喝的茶,我说是龙井,她说怪不得脾气这么急呢。虽然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但我知道自己的脾气可能与喝茶有关,但愿随着时光的变迁,我的脾气可以稍有改变。

乾隆与普洱茶


乾隆为茶营造的空间,已经构筑为饶有趣味的缅想之地,并持续发酵为在场重大的历史事件。一首茶诗和一句与普洱茶相关的话,也宛如破茧而出的蝴蝶,随便舞动下轻盈的翅膀,就释放出巨大的魔力,引发一场茶界的话语海啸。

2006年,先是韩国学者姜育发在台湾刊发了一篇论文《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史稿》,文中引述了大量罕见的韩国史料佐证普洱茶在清代士大夫交往中的价值,弥补了普洱茶在汉语中的诗文唱和空白,震惊业界。然而这种阅读的喜悦,却因文章结尾落脚处乾隆一首题为《烹雪》的诗而冲淡,四句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碗金荃露,品泉陆羽应惭拙消磨了那些充杂汗水的馆驿行程记录,把普洱茶带入了皇宫大院之中。

皇帝诗文普洱茶,洗刷了普洱茶从未被钦定的历史,云南学者黄桂枢继而作《乾隆皇帝品吟普洱茶诗的搜集考证研究》,先后发表于《普洱》、《云南普洱茶》、《民族茶文化》,吸引了钱时霖、丁以寿等诸多学者参与辨析,一时之间,普洱茶挤入了龙井一类的御口名茶之列,不再粗枝大叶。

最先窥得信息的人,把乾隆对普洱茶的表彰作为秘闻讲述给那些喝普洱茶的入门汉,一直以来,皇帝才是土特产最大的推销员。

2007年,这是一个与普洱茶有关的年份。

文化界,《战争与和平》中写道普洱茶被证实为一个笑话,所谓的冬饮普洱,夏饮龙井也被证伪,那不过是老舍从傅仪处听来的传闻。无数学者、茶商的加入,让普洱茶不堪其重,终于在国家播音员的宣判中,崩盘了!

与龙井、铁观音,甚至与其他任何一种名茶不同,普洱茶从一诞生开始就与大雅文化无关,它出现的日常场景,只是普通百姓家的火塘边,或是碎身在酥油、奶水里。

建国后的茶叶江山划分,普洱茶再次被归类在黑茶之列,云南与湖南、广西等地的黑茶与美学无关,这类边茶的价值和意义,只会出现在守边大臣的奏折、内阁与皇帝的对答中,捍卫着中国版图上最大面积的领土和最稀疏的人群。

那一年,云南思茅改名普洱,深藏在皇宫里的人头贡茶被声势浩大的迎回故里,之前,马帮进京。北上与南下,普洱茶联接着边疆与京畿,茶叶脱离了山林,成为国是。自唐以来,茶叶与边疆就意味着礼仪与版图,民族与民生就在其中。

尽管从西周时代,茶就现身于典籍中,随后也曾诗意地从两汉、三国、魏晋等历代文本中穿行,但其留下的痕迹何其轻盈,以至要耗费陆羽毕年精力才可以考证出来。作为茶学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陆羽和他的《茶经》在其所处的年代便已成为茶界的圭臬,唐、宋、元、明、清,千年之久,才子如过江之卿,然而他们每每企图跨越陆羽这座珠峰,尝试重构茶学的努力最后都如同一场笑话。但,乾隆还是要比一比。

那个叫爱新觉罗弘历的人,写诗4万余首,其中茶诗300多首,可有一句比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然而,我们要面对的确实一位数字老人,他有十全武功,他六下江南,他在位63年,建了近20个茶舍,独创三清茶,甚至连他的长寿都被附会到与饮茶有关。这一切都让批评与审美的图景无比艰难,我们到底会被带往何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