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的普洱茶形态—香港

发布时间 : 2022-01-22
绿茶按茶叶形态分类

绿茶按茶叶形态分类。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混杂的普洱茶形态—香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混杂的普洱茶形态—香港”相关知识!

城市印象

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香港是包罗万象的购物天堂,香港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地方,香港是最具活力的城市,香港的高楼大厦摩肩接踵,香港的生活花费位居全球首位,香港的节奏异常明快,香港的人流无比熙攘,香港的夜晚流光溢彩,香港的美食活色生香,香港的娱乐绚烂纷呈,香港人品茶由来已久,香港是个弹丸之地这就是香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茶在香港饮食文化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香港开埠至今,饮茶是香港的生活特色和茶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早期的茶楼注重水滚茶靓,并且在多重因素的互为影响下,建构着具香港特殊风味的茶文化。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混杂无序,成为与点心、食物互相影响的茶文化。

广州人爱吃的文化渗入香港的茶文化当中,并影响香港茶文化的自身诠释,甚具地方色彩。因为茶楼在强调水靓茶香的同时,还有点心作配撘。从点心的陪衬,可透视香港的茶文化混杂了广东人重视吃的传统。

香港的饮茶传统

茶楼不卖菜,酒家不卖饼简单清晰地概括出过去香港饮茶的传统。如今,饮茶可以上酒楼,设宴可以上茶楼;茶楼兼营晚市,酒楼也有早市和午市。香港的茶叶经营方法愈发混杂,久而久之,成就了香港独有的茶文化。

香港独有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两件,是一边品茗一边享用点心。因为茶楼采用焗盅(盖碗)来泡茶,早期的点心份量大,吃两笼点心已足够一餐。周末和节假日,香港茶楼的人特别多,人们需要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在用餐之余,和亲朋好友畅饮交流。结果,在多重影响下,香港茶文化有了新的诠释:上茶楼和朋友聚会画上等号,融合了广东吃的文化,点心种类五花八门,形成港式饮茶文化。加上中国人爱面子的情感因素,饮茶常常成了宴客,或者一家大小共叙天伦的活动。

香港的茶叶圈

香港茶楼只做早市和午市,夜间并不设饮宴。香港饮茶实行茶钱三级制,即茶钱分成三种,有明显的阶级观念。饮茶在香港是身份的象征,茶楼通常分成三层,上层的环境最佳,茶钱最贵,普通市民就只能在环境较差的一二层饮茶,俗称地茂馆或二厘馆。因此,早期的茶不单经营形态上有分别,甚至茶客的客路也有明显的分别。

每每进入茶楼,服务员便会先奉上茶来,称为登门入座先奉茶,着重茶的品茗和享受。茶楼多设有较茶师傅,专门调较茶楼提供的茶叶,把高、中、低档的茶叶混合成茶楼楼面的茶叶。这样一方面混出耐泡且香的茶,另一方面又可降低茶楼之成本。不仅注意了茶的质素,还为茶客提供了最好的茶。还把泡茶用水双重煮沸,以调较最佳的泡茶温度。

旧式茶楼坚守重视茶品质的原则,提供不同的茶种给客人选择。像白牡丹、龙井和铁观音这类不耐储且价格较高的茶种也有供应,并且质素是保证的,通常是特级。由此可见,茶楼的形态混杂,对于饮茶文化的诠释是各自不同的。

普洱在香港的潜力指数

★★★★★

香港的普洱茶文化是在茶楼文化中发展出来。在茶文化的动态发展中,普洱茶逐渐成为香港茶文化的象征。茶客多以喝普洱茶为主,因为普洱茶具有消滞作用,还有降血脂和胆固醇之功效,与一盅两件的传统相辅相成。普洱茶耐放,茶楼通常会大量入货,配合饮食文化,导致香港的茶文化整体倾向普洱茶,形成独特的形态。

有些高档茶室和茶楼自设茶仓,把茶存放到适合的时间才奉客。不少茶客慕名光顾,甚至有说,茶室,就是茶的精品店,一定要卖最好的茶。茶庄茶室对于普洱茶的炒卖和抬高价格,也促进香港普洱茶文化的不断前进。例如这几年,陈年普洱成为炒卖对象,如宋聘、同兴等成为可喝的古董,商人往往把普洱茶放于茶仓内,数年后以高价发售。由此可窥见普洱茶在香港潜力的一斑。

云南普洱茶与港仓普洱茶的碰撞

港仓是指利用高温高湿的环境让茶叶加速发酵,从而缩短了其应有的发酵时间的仓储,出仓后需要退仓,茶品带有特殊的仓味。存放于港仓内的茶会因为湿度和气温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味道,那种变化是没有具体的定义,只能凭味觉和个人口味分出来,是为普洱茶文化的卖点和可爱之处。

港仓存储的不足之处在于,耗损较大,霉变可能增加,茶的色泽枯暗,还有就是无论怎样退仓,仓味只会减退而永远不会消失。但其优点则在于能立即使生茶的苦涩度降低、汤色转红、滑口带甜,大大缩短了后发酵的时间。而云南仓储的干仓普洱茶没有受过潮,存放在干净没异味的仓库,随季节的温、湿度自然陈化,最终成为可喝的古董。

与普洱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我是自小喝着普洱茶长大的,对普洱茶的了解不敢自称炉火纯青,也至少算得上有自己的心得。

现在,只要有机会,我们全家就带上十数把紫砂壶、普洱茶、生铁壶和小型户外专用的燃气罐,到有小溪清泉的山涧里,取山泉水泡普洱茶。置身草木间,回归茶的本性。

香港人喝普洱茶由来已久,已经形成本地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及来历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

就云南普洱茶而言,其种植历史源于古,可考的较详细的早期文字记录,见于唐代樊绰于咸通三年左右(公元862年)所著《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段简短的文字,既明确记载了当时云南茶叶主产地银生城界诸山,又记述了创造姜饮方式的蒙舍蛮,表明这些地区在唐朝已驯化、利用并开发茶叶。而且,指出了当时的采制工艺是散收,无采造法,结合中国茶叶最初的采制方式来看,应该理解为:采无定时,日光生晒而成。

关于银生节度地域之所在,今存辑本《蛮书》有所混淆,记录了同时并存的银生和开南两个节度的管辖范围,故现多种出版物中以银生和开南同称银生节度,这是不符合地理实情的。

在樊绰著书时,南诏有七节度,而非后来所说的六节度,银生节度驻银生城(今景洪县),所辖茫乃道即今西双版纳地区,诸山应指后世所说的六大茶山区域。今普洱县在当时属位于银生节度之北的开南节度,称步日赕,同属开南节度的奉逸城和利润城是今普洱磨黑、石膏井一带,思茅当时称思么部也属开南节度。南开节度至后期或废,故至宋代收集唐朝末年有关南诏资料编写《新唐书南蛮传》时,只称六节度,不复记载开南节度。

《蛮书》写于咸通三年前后,当时南诏出兵攻打唐朝安南都护府,而作者樊绰为安南经略使蔡袭的幕僚,亲身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为了对付南诏的军事进攻,乃作《蛮书》,其写作目的是为了便于唐朝政权对南诏采取措施时参考,故一切记述均围绕军事作战为目的,而非一部风物志,所以,对于记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我们当理解为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地区就是云南著名的产茶区,清代西双版纳有名的六大茶山,正是南诏时期的银生城界诸山,在银生节度的辖境范围内。而《蛮书》卷六银生节度辖境内的朴子蛮,正是西双版纳布朗族的祖先。而这里的茶,是泛指南诏境内之茶。

从当时居住在洱海地区(一说巍山)的蒙舍蛮既然能饮用到原产生银生城的茶,可推想茶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并作为商品,形成一定市场。

但何以要说《蛮书》中所指的茶就是后来的普洱茶呢?我们来看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所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代。据此可知,云南银生府所产之茶在唐代时就已行销西藏,但尚无精制加工之法,是后来普茶的初期形态。

普洱茶的来历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明万历年未年,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其后,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制法为蒸之成团,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为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至此可知,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随地名更替,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但技术有待提高。

香港人与普洱茶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

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媒体不断报道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降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作用,更有一部《粉红女郎》的电视剧,因剧中有用普洱茶减肥的情节,从而在香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普洱茶热。生活在热带的人寿命往往不及寒带人长,香港地处热区,人均寿命却位于世界第二,人们认为这与他们普遍喝普洱茶有着密切的关系。港人年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因此进入世界上10个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记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是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目前香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从云南销往香港的普洱茶已过万吨。全球普洱茶十杰、香港惜壶茶舍主人何景成表示,香港是内地普洱茶较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著名美食家、茶博土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扬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据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现居香港的陈文怀先生所著《港台茶事》一书载:“香港每年要销五六千吨普洱茶,平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要喝一公斤,像蔡氏(蔡澜)这样的茶博士,每年没有上十公斤是过不了年的。”

香港仓储——开启普洱茶的后发酵史


香港仓储,开启了普洱茶后发酵的历史,是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造就了港仓。香港仓储的特性,除了一般对于湿仓基本认识高温高湿,还有相对不通风的环境,以及多年存储老茶,形成茶仓特殊的味道、微生物菌群以及其它未知的环境微变量。这些条件协同作用形成了香港仓储和港仓茶的特殊风格。而一般所谓湿仓仅仅只是单纯提高了仓储环境变量中的温度与湿度,没有其它变数,与港仓的风格会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普洱茶仓储而言,在高温高湿且环境控制性较强即相对不通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港仓的特殊风味;而在温湿度类似但通风性相对较好,环境控制性相对一般的仓储条件下,产生港仓味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可见通风性对于茶品仓储转化的影响。同样一饼茶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品饮时的锁喉感,相反在通风性较好的环境中,或是茶品占据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茶品体积与空间体积的比例较小)中,茶品不易转化出锁喉感,但容易产生油耗味。对于仓储导致茶品锁喉感的原因,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成因究竟是单纯环境因素的影响,抑或是特殊环境因素下微生物参与形成的特殊风格?尚有待科学研究。

回顾港仓的成因,离不开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香港大时代发展影响的投影。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城市建设的草创阶段,货物存放仓储成本较低,普洱茶可选择存放的空间较多。而当香港慢慢发展成为国际港口、东方明珠之后,香港的土地亦变得寸土寸金。普洱茶在当时尚属于低附加值商品,其仓储环境也慢慢的从地上转变之地下,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地下室仓库。香港属于花岗岩地形,坐向朝南,年平均湿度超过92%,在香港即使是自然仓储环境相比我国其它地区也是少有的潮湿。普洱茶的香港仓储的演变与形成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香港每年的4~5月会出现返潮,花岗岩地形地面发生渗水,地下室仓库即使架高货物,地面还是有液态水,整个仓储环境的湿度达到了过饱和。香港夏季气温特别高(超过35℃),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茶品自身的氧化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再加上相对不通风的环境,茶仓中会格外的潮湿闷热。

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仓库有两种,一种是公设仓库,一种是私人设立的仓库。私人仓库在存放普洱茶时会定期进行翻仓,将仓库中的茶品的空间位置进行改换,避免由于仓库中温湿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转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设仓库则不会帮助物主翻仓。一般在存放三年过后,茶品会被拿出退仓两年,退仓会选择在一个高温干燥(相对于湿度过饱和的环境)微通风的环境之下。退仓的时间大多选择在冬天,以利用冬天相对干燥的气候将茶品中过量的水分抽出。完成了第一个仓储循环(入仓三年,退仓两年)的茶品会第一次上市贩售,在经过一两年的销售后再入仓,完成第二个仓储循环。(不同的茶庄会有不同的细节调整)。茶品从新茶到仓储完成要经过起码十二年的时间。

对于当时的港人而言,评价普洱茶品质的指标并非是茶品的仓储年份,而是茶品所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当地人口感与体质的茶品,方有资格成为好茶。在1995年台湾市场关注普洱茶之前香港茶业没有标识茶品年份的习惯,只是考量茶品是否达到了可饮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更为贴近茶品品质,摒弃市场炒作,更直观的体现茶品价值的标准。由此再联系近年来普洱茶风潮中的种种乱象,颇为值得玩味。

香港的饮茶风俗


香港是一个以华人为主要居民,受东南亚文化影响严重,又被英国统治过的地区,再加上香港的免税政策,导致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香港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喝茶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港式茶文化反过来又传播给大陆、台湾,影响了众多的茶友和普通大众。

香港茶文化的一个来源是英国的红茶文化。英国人统治香港近百年,将他们喝红茶的习惯也带给了香港。在上流社会、高档酒店,喝下午茶(精美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是很流行的活动,在下午茶的带动下,西式点心越做越精。精明的香港商人改良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开发出各种红茶的新饮法,比如丝袜奶茶(一种用丝袜或类似丝袜的材料做滤网过滤出来的奶茶)、鸳鸯奶茶(咖啡和红茶的结合)、冰红茶等等,并将红茶引入餐厅,成了快餐店的主要饮料。全港的六千家茶餐厅、两千家快餐店每年消耗掉大量的红茶。

从一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茶风之盛:香港每年消费茶叶一万五千吨以上,人均2千克(内地为0.35千克/人);香港每年进口红茶五千多吨,这些茶大多以茶包——也就是袋泡茶的形式销售,香港人一年要消耗九亿个茶包。

香港的茶文化是一种务实、实用的文化。当内地还在呐喊茶为国饮,鼓励茶叶消费的时候,香港人早已把茶变成了生活本身。

在香港,吃早餐常被称为喝早茶,最传统的早茶是一盅两件,受广式早茶的影响,也就是一壶茶,两份点心。香港有像陆羽茶室、莲香楼这样的老字号餐馆。每天上午在陆羽茶室,你能看到来客们穿着相当正式,上了岁数的服务生身着白大褂、黑裤、懒汉鞋,端茶到水上点心,既有中式服务的表象,也有英式管家的傲慢。而在莲香楼和各种酒楼,喝茶则是早饭到中餐的简称,当然,喝茶时无论你点多少蒸炒煎煮烘的菜品,一壶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餐茶以普洱茶(不一定是云南产的呦)、白茶、乌龙茶、菊花茶为多。

香港一些酒楼的早茶特价品比较多,消费相对比较便宜,比如在湾仔的几家比较有档次的海鲜酒楼,来一壶茶,点上七八个点心(包括钵钵饭、青菜等),一锅粥,四五个人可以吃得饱饱的。一般也就一百多一点,这在香港来说是相当实惠的消费。难怪很多香港老人一大早就坐在里面,点壶茶,点一桌子点心,一份报纸熬半天,走时还打包,连中午饭甚至晚饭都带了。

喜欢香港文化,喜欢香港茶餐厅的早茶,一顿早点,透视了一种专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茶餐厅文化是港人对享受生活的一个诠释。

香港人的饮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文化在唐代的时候已经传播全国,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成熟的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香港的饮茶文化

饮茶习惯的慢慢盛行,饮茶文化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与文化,在香港,饮茶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活动,出现在重要的活动场合,有时候也代表着香港人的地域身份。

香港的饮茶文化始于广州

香港的饮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始于广州的茶客已经文化影响。1930年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当时香港和澳门、广州等地海上来往频繁,人们都习惯出发或抵达香港时,到岸边的茶楼吃点心喝一壶茶,早茶文化因而兴起。

港式“一盅两件”的饮茶文化由来

“一盅两件”是港式饮茶的典型文化符号。根据香港文化博物馆的资料,“一盅”是焗盅,或称盖杯,意即用盖杯泡茶,旧式茶楼活计伙计拿着大水煲为茶客添水,现在大部分的茶楼都已该用茶壶代替盖杯。“两件”是指点心,如虾饺、烧卖等。现刚刚的茶楼卖点心的方式颇具独特之处。以前点心员用布带缠着点心盘掛在胸前叫卖点心,后来才有满载不同类型的挂着点心名称的点心车在茶楼出现。

有香港茶艺专家指出,本港茶餐厅的丝袜奶茶、港式茶楼的一盅两件、居港潮汕人的功夫茶、港人蕴藏有价的陈年普洱,可视为「香港四大饮茶文化」。

香港人的饮茶文化是一种生活体现

香港人的饮茶,是香港人都市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谭少薇教授在2001年的一篇期刊文章中指出:“透过饮茶,港人把这些多元性、包容性、对转变的要求,以及面对改变的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之中实践。在吃点心的同时,不但消费着食物,还在消费着一种他们引以为傲的大都会文明。”

香港奶茶的盛行

开卷八分钟便曾经推荐过张展鸿教授的《公路上的厨师》一书所讲的香港奶茶的起源。

原来,港式奶茶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我们要茶的浓郁香味,但是又不太能接受太多的单磷酸所带来的枯燥口感,所以要加上大量的牛奶让茶变得香滑。可是由于新鲜牛奶当初在香港社会不太流行,所以大多数的餐厅都习惯用罐装的淡奶来代替,所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奶茶。、

香港饮茶过程中的礼节“扣手礼”

扣手礼是香港人饮茶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扣手礼,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这就是香港人饮茶的“叩手礼”。

最早的叩手指是比较讲究的,必须屈手指握空拳,叩手指关节,后来才渐渐转变到现在的只用中指和食指并拢轻叩指尖了。

扣手礼的由来

相传这个礼节的起源与乾隆皇帝有关。传说乾隆微服下江南,有一次,到松江“醉白池”游玩,与随从在附近一家茶馆坐下歇脚。茶馆伙计先端上茶碗,随着退后,离桌几步远,拿起大铜壶朝碗里冲茶,只见茶水犹如一条白练自空而降,不偏不倚,不溅不洒地冲进碗里。

乾隆好奇,忍不住走上前,从伙计手里拿过大铜壶,也站在几步开外,学伙计的样子,向其余的茶碗里冲茶。随从见皇上为自己冲茶,吓得想跪下叩恩,可又怕暴露了乾隆的身份,窘急之下,于是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子上叩击。

事后,乾隆不解地问随从:“你们为什么用手指叩击桌子?”

随从们答道:“万岁爷给奴才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击桌子,既可以避免泄漏皇上身份,也是代表叩头致谢也。”

以后,民间也开始以手指叩桌的谢礼风尚。直到现在,叩手礼依然是香港人饮茶的重要礼节。

生活常识,健康饮茶“十二忌”:1.忌空腹饮茶,茶入肺腑会冷脾胃。2.忌饮烫茶,最好56℃以下。3.忌饮冷茶,冷茶寒滞、聚痰。4.忌冲泡过久,防止氧化、受细菌污染。5.忌冲泡次数多,茶中有害微量元素会在最后泡出。6.忌饭前饮,茶水会冲淡胃酸。7.忌饭后马上饮茶,茶中的鞣酸会影响消化。8.忌用茶水服药,茶中鞣酸会影响药效。9.忌饮隔夜茶,茶水时间久会变质。10.忌酒后饮茶,酒后饮茶伤肾。11.忌饮浓茶,咖啡因使人上瘾中毒。12.不宜饮用的茶叶有:焦味茶、霉变茶、串味茶。13.饮茶可以减肥美容排毒

香港最早茶楼“杏花楼”


茶叶,是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的重要消闲文化。饮早茶当早餐医肚,上茶楼饮下午茶斟生意,以及饮夜茶作为叹世界,为中下层人士无以上之的享受。设想,离开白鸽笼式的唐楼居所,在茶楼选一临窗的卡位,于木叶风扇的习习凉风下,一面叹一盅两件,饱览窗外的街景,或是阅读一毫两份的拍拖报,再收听有线电台丽的呼声的天空小说,其滋油的心境,真不足为外人道。

香港最早的茶楼为开业于一八四五年的杏花楼,可是在十九世纪,香港长期宵禁,以致茶楼酒馆业发展缓慢。直到一八九七年,宵禁令解除,茶楼才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一九五O年代为全盛时期。不少茶楼设有歌坛和棋坛,以致座无虚席。当时著名的茶楼有中区的高升、莲香、第一楼、香云、庆云、上环的清华阁、云香、添男、平香。西营盘的正心、多男、茗芳。湾仔的龙凤、禄元及冠海等。九龙方面则有佐敦道的云天、上海街的一定好、云来以及弥敦道的龙凤等。

经历一九六O年代起的旧楼拆卸重建,茶楼亦光不过被淘汰的命运,时至今日,上述的著名茶楼,只余两度迁址的莲香。

香港:参展效果显现 安溪茶企喜上眉梢


香港:参展效果显现 安溪茶企喜上眉梢

香港:参展效果显现 茶企喜上眉梢

最近,的大街小巷多了许多外商的身影。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来宾,却因为相同的目的不约而同地踏上了这片热土。与之相对应的是,此次参加第二届香港茶展的企业都分外忙碌,不是忙于查阅国外的订单,就是忙于外商的接待。

首届香港国际茶展,以5家参展茶企与来自香港、美国、欧盟、非洲及中东地区的采购商,签订520万美元的购销协议,并获得了众多意向而画上圆满句号。今年,第二届香港国际茶展的收获如何?

满载而归

截至8月20日,展会结束还不到一周时间,据记者从总公司了解到,初步统计,展会期间县8家参展茶企共与来自欧盟、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签订了不少购销协议,有众多商家表达了发展加盟店的意向。

总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参展,县茶企提升了知名度,也积累了更多的海外客户资源。除集团、大自然香港店开业外,八马、感德龙馨、中民魏氏等企业已和香港合作方签订加盟协议,并将尽快在香港、澳门开设经销店,发挥香港、澳门的国际平台,拓展的海外市场。

参展茶企收获不小

据记者从总公司获悉,集团与香港美心集团和浙江、山东的客商签订了大笔订单;八马与日本、香港客商签订了数百万的购销协议;魏荫名茶与台湾客商签订了订单,此外,还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客商达成了初步购销协议;华虹则与一家韩国出口上达成合作协议,该客商已于茶展后到华虹进行实地考察,对华虹采取联作制管理模式相当满意,初步确定年采购量达到100吨;感德龙馨与日本一客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时,来自香港、北京、深圳等地的32位商家,也准备加入该企业的加盟阵营。

据华虹总经理高水治介绍,此次韩国客商所订购的是1斤15美元左右的,这个协议达成后,企业1年收益颇丰,占公司出口量的1/6。同时,此次带去香港参展的120多斤炭香360在展会上销售一空,这几天,还不断有香港的企业打电话来订购这款。

魏荫茗茶此次参展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带上了茶青前去展示传统制茶技艺,还带上了一位能说会道的翻译。魏荫茗茶董事长魏月德表示,参展过程中,企业共收到了40多张意向客户的名片,带去参展的全都被销售一空,炭焙A号的非常受欢迎。其中,企业还收获了俄罗斯、美国、韩国的意向客户,而这块市场目前还是企业的空白区域。因此,此次通过参展进入了这些市场,对于魏荫茗茶而言,真正实现了提升。

机器普洱茶和手工普洱茶的不同


很多茶友又开始准备今年的普洱新茶了,手工茶和机器茶的选择是任何人都迈不过的一个坎,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手工茶的品质是高于机器茶的,但从生产实践中,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手工茶确实可以出极品,但大多数的情况品质不如机器茶。

首先一泡茶的品质是由树种、山场、种植采摘和制作加工四个方面决定的,特别在绿茶方面,我们传统上更多是在追求某种茶类,而忽视了树种、山场这方面的因素,当然片面追求某一点都是不可取的,非常有趣的是本人前几天的一次经历再次验证了偶的这一观点。

总的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点:

一、做茶师傅对茶的理解:做茶实际上最能体现师傅的个性,即一个做茶师傅将茶做成什么风格,完全取决于这个师傅对茶的理解,看茶做茶是手工茶核心,比如师傅如果喜欢香气比较高的茶,在杀青和炒制过程中可能就会采用比较高的温度。

二、做茶师傅的经验:由于手工制作,要求做茶师傅的经验非常丰富,每个环节都能把握的十分到位,以蒙顶甘露为例,在杀青阶段,锅温过高,做出的茶香气较高,不够优雅幽长;锅温过低,做出的茶就会带有青味。在揉捻阶段,揉捻过重,则叶底破碎,水好香差。因此每个环节上这种度的把握都是相当困难的。

三、对于机器茶:厂里一般都会安排经验最丰富的师傅进行关键环节的操作,大规模生产,老板最怕生产出垃圾茶来,再者机器茶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参数(主要是温度、时间的掌握),师傅做茶时也会尽量往中庸的方面去靠。

另外就目前国内的绿茶来看,不同的工艺下制作出的茶口感差距甚大,比如扁炒青,工艺相对简单,茶口感直接反应茶青的品质;再如曲卷型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揉捻工序,做出的茶要醇的多,茶汤厚滑,使茶融入了更多的风味元素。所以在茶叶的审评标准里,扁炒青茶的滋味常用鲜、甘、爽等字眼;而曲卷型的茶常用鲜、醇、厚、爽等字眼。

对于国人来讲,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在这点而言,手工茶的文化内涵确实也远高于机器茶。若单从茶本身而言,机器茶优点:高效、外形好,品质中上;缺点:品质相对中庸,不容易出极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