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茶树·古老宅院·红色堡垒 静静地守护着村庄

发布时间 : 2022-02-04
千年白茶 千年普洱茶 红色花茶

千年白茶。

灵寿县车谷砣村是一个地处深山区的古老村落。村口的千年古茶树、村中清代的古宅院以及村后山上的古城垣、点将台见证着村庄古老的历史;作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村里也留下了许多红色的印记;而出生在这里,并从一名排字工人成长为著名“工人诗人”的李学鳌,更成为村庄的骄傲。

踏上前往灵寿县车谷砣村采访的行程,司机师傅习惯性地打开了车上的导航仪,出乎意料的是,导航仪根本找不到这个村庄的名字。大家开玩笑说,这真是“地处深山人未识”啊,同时让这个村庄在我们心中也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千年古茶树村口迎客来

车谷砣村原名车轱辘坨,是灵寿县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村庄,距离省会石家庄90公里。它的海拔有1800多米,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庄,204口人。村支部书记陈春芳介绍,村子处在一个高山盆地中,至今仍有“五岳寨把天盖,车轱辘坨把天磨”的说法。“我们这里上距五岳寨20公里、下距横山湖30公里,不仅村庄的历史悠久,而且山清水秀,富有诗情画意。”

刚一进村,就看到一条水流清澈的小河,陈春芳说,这条河叫砣水,发源于环抱村庄的大砣山,是由滴滴山泉水汇聚而成的。横跨砣水有一座小石桥,过桥走到河的南岸,便看到一棵高大粗壮的树木,人们在树梢上挂满了用来祈福的红绸带。“这是一棵千年古茶树,相传是后周时的李进卿将军亲手所栽,人们都说它是庇护我们村的一棵神树。”

据《宋史》记载:李进卿,并州晋阳人,以骁勇隶护圣军,因战功擢兴顺军校。周太祖开国初,命率所部兵戎灵寿久之。《灵寿县志》记载,“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命兴顺军校李进卿领所部人马戎灵寿以防契丹。”李将军在灵寿驻防时,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虽虎视后周,因李进卿在此驻守,不敢再从大同出发,经五台、灵寿进犯恒州(今正定)。“这棵古茶树就是李进卿将军驻防时亲手栽种到这里的。”陈春芳介绍,经过林业专家的考证,此树距今已有1050年,在北方实属罕见,称得上是中国南茶北移之最。

这棵古茶树的胸围四米有余,高达二十多米,虬劲的树干与枝条显示着它的古老苍颜。陈春芳介绍,古茶树每年农历三月现蕾,四月盛开,花色洁白如雪,花香沁人心脾,花期长达二十多天。“你们明年春天再来,感受一下茶树花开的盛景,再品尝一下用茶树花冲泡的茶,那也是相当的清香甘甜。”在当地,祭祀古茶树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首先,村中管事的人要选精明童男采叶、择俊秀童女制茶,供在茶树之前三日三夜。祭祀那天,请来邻乡的文武艺人,敲锣打鼓,为茶树披红挂彩,然后煮茶师傅汲取山泉之水温火煮沸,再将三口八斗大缸放于树下的桥上,用开水冲烫三遍洗刷干净并沏满浓茶。届时,村中最有名望者满碗舀茶,双手举过头顶敬献香茗。第一碗敬天地神,第二碗敬茶树神,第三碗敬水神,然后全村男女老幼分而饮之,互相祈祷平安长久。“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鸡待客会友,那种气氛比逢年过节也差不到哪儿去。”陈春芳说,由于古茶树常年受到砣水的滋润,因此茶味纯正,清爽可口,堪称珍贵的“千年乌金子茶”,故有“饮千年古茶,享百岁福寿”之誉。

不知道李进卿将军因何在这里栽下了这棵茶树,虽然没有留下刀光剑影的赫赫战绩,但是他却书写了一段南茶北移的历史。

“工人诗人”热情讴歌祖国

顺着村中的小路往里走,在一个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座清朝同治初年所建的古宅院。

这处古宅院是李成梁、李成柱、李成栋兄弟三人所建,当地还流传着他们修建此宅院的一段故事。当时,离此处不远的团泊口有两家外地商人开办的大商店,一家是山东富商开办的金钢砂店,一家是山西商人开办的大盐店。李成梁兄弟三人均在金钢砂店供职,当时团泊口的金钢砂店规模很大,李成梁是山东富商的总代理,很会经营,因此也很有名望。山西商人经营的盐店赚了钱,就在团泊口修建了一座很有规模的大盐店,前、中、后三排起脊瓦房,前后两节院,包括厢房20多间,前院营业、后院住人待客,很是排场,人人都夸好。李成梁也多次夸赞,山西盐商却傲慢地说:“就是再好,你也搬不到你家车轱辘坨!”一句话激怒了李成梁,兄弟三人暗下决心积蓄钱财,不几年就请了山西五台县一班名匠人用了三年时间,在家乡修建了超过团泊口盐店房舍的李家大宅院,成为灵寿山区民宅之首,轰动一时。

这处四合院式的古建筑按照前面六间、中间五间、后面四间的形式,呈“日”字依山而建,以阶梯形式增高就势逐级上升,屋脊用青砖浮雕荷花纹饰、两端鹄吻高翅,栩栩如生,房屋的门窗隔扇雕刻精细,古香古色,使得整座建筑颇具观赏价值。

就从这处古宅院里,还走出了一位现代诗人,他就是新中国著名的“工人诗人”李学鳌。李学鳌1933年出生在这里,他自小酷爱读书,1947年14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阜平,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印钞厂成为一名排字工人。在阜平,李学鳌赶上了我国第一批人民币的印制,他在自己的诗里这样描述:“站岗,放哨,送信,印制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钞票,紧张的战斗生活,送走了我的少年时代。”之后不久,因为写诗名声大震的李学鳌被调往北京,从事各种文艺宣传工作。

“我爱我的祖国,像爱我的母亲,我虽然不生产钢铁和小麦,我却用我全部力量,描绘着她壮丽的面容。/每当我印好一幅新地图的时候,我无法控制那海涛般的激情,这纵横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处处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的眼睛,吸引我的心到处飞腾……”这是李学鳌的代表作《每当我印好一幅新地图的时候》中的诗句,他用亲切、形象、欢快的语言,凭借飞腾的想像,满腔热情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工人阶级由衷的赞美。李学鳌的一生著有《印刷工人之歌》、《北京的春天》、《放歌长城岭》、《李学鳌诗选》等十五部诗集,臧克家、魏巍、管桦等知名人士和作家都对李学鳌有高度评价。后来,李学鳌历任北京人民印刷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1989年,被誉为“工人诗人”的李学鳌在北京病逝。

大山深处留下红色印记WWW.cY316.Com

抗日战争时期,车谷砣村是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基地,边区政府驻麒麟院时,边区印刷厂、后方医院、白求恩医疗队、军区的抗敌剧社及以丁玲、周巍峙为代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等,都曾驻这里。李学鳌在他的诗里详细描述了白求恩医疗队冒雪进村的情景:“白求恩率队走在前,冰霜结满军帽檐,白眉白鬓白胡须,好像那圣诞老人去赴宴。枣红马呀大青骡,药物器械马背上驮,铁掌击石踏踏响,马蹄印里花千朵。”

日寇大扫荡时,村里群众多次掩护伤病员、县区干部、军区和边区首长及家属等多达数百人次,被称为“抗战时的世外桃源,最安全的堡垒村”。1939年著名的陈庄歼灭战结束后,边区五团的伤员奉命隐蔽在村民家里疗养,为伤员做手术的医院就设在李家大宅院的东跨院。后来,日军要进攻车轱辘坨捕杀伤员,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闻讯赶到村里看望伤员,并亲自到大湾庄的东山察看了砂子洞天险路段。至今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伤员住在这里和聂司令员在村子里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生动。

在村子里还广为流传着聂荣臻司令员为村子改名的故事。1939年,聂司令员驻村慰问时,对村干部李福清和陈永贵说:“把车轱辘坨改成车谷砣吧,这既便于后方部队隐蔽,听起来也雄壮。”就这样,车谷砣的名字一直叫到了今天。

车谷砣村历史上是我国西北军事重镇大同经五台、灵寿到河北军事重镇恒州(今正定)的咽喉。当年的车轱辘坨关口,建于大砣山1200米高埠处,关城险峻坚固,旁边有高大的敌台(现存3米高的遗迹),至明清时仍设官兵镇守。

“车谷砣拥有丰厚的历史遗迹和红色印记,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希望人们来了解它、挖掘它。”陈春芳说,现在村民们最大的愿望是有识之士能够帮助将通往村里的路修好,“那就会有更多的人踏上‘发现之旅’,到这里怀古追今。”

cy316.com扩展阅读

野生白茶树群考察 千年茶树数不尽


6月9日讯 应四川洪雅县瓦屋山镇党委、政府的邀请,6月6日,中国雅茶文化联盟负责人王仕彬带团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群。王仕彬带着专家学者,一行8人在瓦屋山镇党委书记张颂东、长河村支部书记李万芳、村主任王祥的陪同下,走进洪雅县最边远的瓦屋山镇长河村。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瓦屋云端遇长河,尖尖莹露曳婆娑,杯中璞玉瓦之雪,雅兴野白品静和,长河村支部书记李万方介绍到:瓦屋山镇长河村,地处瓦屋山西南方向,东为瓦屋山镇燕远村,南为雅安市汉源县团宝山,距离12千米左右,西为雅安市荥经县,距离4千米左右,北为瓦屋山正面,海拨13OO多,风景优美,环境独特,这里生长一种植物,地方百姓称之为野生白茶,祖祖辈辈一直以来都喝到现在,目前我村村民已把大山里的白茶苗基本上移植在我村房屋附近,1000年多以上野生白茶树有近两千株,500年以上的成片野生白茶树已有两百亩以上面积,年产3吨左右,占眉山市全市总产量的百分之9O,我村全村人囗76人,全村总面积39400多亩,是全市人囗最少,距离场镇最远,出了名的秀珍村,村小树大居全市之首。

瓦屋山镇长河村千年茶树

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退役老军人李本松老先生

该村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退役老军人李本松老先生告诉我们说:小时候听他祖父讲野生白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原瓦屋山镇、吴庄乡、张村乡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喝此茶,该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解暑的功效,在民间常用来缓解咽喉肿痛、肠胃不适等症状,常喝野生白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抵御外界侵害,提高人体的抗辐射能力,显著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活性,对改善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促进红细胞的造血过程有积极作用,野生白茶还可有效降低肝、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睡眠、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降脂、减肥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群路过吊桥

在考察调研千年野生白茶树路上

据史料记载:瓦屋山境内,云蒸霞蔚之中,峨眉山,蒙顶山三山相连巍然屹立,这座云中升起的桌山,得天地造化之功,一年四季云雾氤氲,茶香缭绕,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载:“苍茫忽聚散,仙山缥缈间”云蒸霞蔚之中,那纵横无数的峰谷石肌、洞巢崖谷、水云溪涧,酝酿出野生白茶,曼妙的茶香穿透于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相传上古尧帝时代,女神在瓦屋修行,以霓裳裙袂捧土,种茶鸿雪洞顶,胼手胝足,悉心呵护,冬去春来,茶树冠盖亭亭,葱茏可爱,女神乃采摘焙制成野生白茶,援此为引,普济生灵,降虚火,解邪毒,退热祛暑,医救百姓病痛危急,女神的传说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她所采摘的茶叶就是现在的野生白茶,这上千株野生白茶树,傲霜雪于百丈,历枯荣于千年,受云雾之呵护,得泉露之滋养,如今依然枝繁叶茂,亭亭玉立于现在的瓦屋山镇长河村,被尊为野生白茶的始祖。

瓦屋山镇长河村千年茶树

野生白茶

古人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野生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瓦屋山种野生白茶,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瓦屋山上寻得一株名叫“瓦之雪”的野生白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如今那老茶树乃是野生白茶的母树,已成了旅游的一个小景点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茶纵横历史,倾无数文人雅士之心,茶风行艺伎,引无数研究探者之意,故各地之茶独具特色,而瓦屋山野生白茶又另有一番韵味,瓦之雪今呼为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长河村产者为最,采野生白茶,领略其深意,意犹未尽也,茶叶香型,基于四类为本色香,制作香品种香和地土香,因素繁多,故其香叶异色,瓦之雪似馥郁兰花,香气极具强力度其感极深,独具穿透力香气,细腻且真实,而野生白茶则似淡雅水仙,叶香隐约,亦真亦幻,遐想蹁跹,拈茶入杯,野生白茶若舞动之精灵,跳跃旋转,稍倾又仿似初醒之婴孩,舒展其嫩肢,茶之香气溢满闲阁,渐渐的茶叶慢慢下沉,怡然不动待汝品尝,独自闲时,对茶当歌顿觉心神静清,凡心无尘,若适时夜后邀明月,以白雪洗尘,以清茶静心人生几何。

野生白茶树群

部分队员在瓦屋山镇复兴村茶山坡上合影

瓦之雪之物,横越史实,如天上恒星陨落难矣,已为众多之人依托之物,喜爱之极其形可见,足已见野生白茶之魅力,更有甚者曰:瓦之雪敢比玉无暇,碧具清香人尽夸,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独特的品种资源,原生态的生长环境,再加上独有的加工工艺,形成瓦之雪毫白似银、汤色杏黄、味道醇远、毫香显露的优良特征,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千年野生白茶在长河村,秉承山水灵秀和区域特色文化的长河人,以发展的理念,无穷的智慧,辛勤的创造,培育和造就了独具地方特色和韵味的野生白茶茶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瓦之雪也正以其古老的历史,自然的品质,健康的功效,深邃的文化以及和谐的特性,凝结着勤俭朴素和衷共济宁静致远之内涵的中国雅茶文化精髓,承载着瓦屋山野生白茶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明成果的民族情感,以及推动茶产业发展繁荣,我们一直都在寻找,那些被遗忘的长河村,他们静匿而美好,今天瓦屋山野生白茶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在一次平淡无奇的雅茶调研,在一个在百度上都搜索不到的长河村,在眉山洪雅县瓦屋山镇的长河村找到了喝茶长寿的答案。

静静地共饮一壶茶感悟茶的五大精神


禅茶一味:茶有五大精神

茶,虽然只是一片树叶,然而,正是这“一片树叶”的精神熠熠生辉。

无私奉献的茶

茶树对生长地没有特别要求,不论土质肥沃与贫瘠,哪怕是在荒山上瓦砾堆里,都能活下来并成长起来;对气候也没有特别要求,酷暑也好,严寒也罢,都能尽 情地吸纳天地之精华,年复一年,四季常青,既绿化环境又净化空气。它求之甚少,付出很多,叶儿采了又发,循环往复,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从采摘到制成饮品, 茶叶饱受煎熬,却把清新美味无私地奉献给人类世界。

孤洁无欲的茶

茶树不仅不避风霜雨雪,而且春不与百花争艳,秋不与菊桂争宠,随遇而安,孤高清白,洁身自好,无欲无求,默默地扎根在寂寥的山野上。相传2000多年 前,甘露寺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在四川蒙顶山五峰之中的最高峰上清峰里,栽下了七株茶树。它“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被后人誉为“仙 茶”,至今仍存,可谓是孤洁无欲的典范。古人说“茶性俭”。若用茶蕴含的这一“俭”的特性,来隐喻人之修身养性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追求简朴的生活,淡泊 似茶,心洁如佛。 

坚守清静的茶

道教典籍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欲做到清静就须“目无所见,耳无所听,心无所知”。茶树在生长过程中,清 神静心,顺应四时,默默然与世无争;茶的内敛不浮华之秉性,以及茶叶在壶中静静地浮沉,并在没有喝彩声和欣赏之目光的情况下,悄然自我绽放、自我释放,不 也达到了极高的清静境界吗!当饮者悠悠然地品茶时,凝神静气地使整个身心都进入茶的世界之后,就会犹如进入了一个宁静而又浩瀚无垠的宇宙世界般,感到无比 舒心畅快。正所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谦逊大度的茶

茶生长于大自然的灵明之气里,并将其所吸收的日月之光华,内化为丰富的有益成分,遇水舍己成茶饮后,使广大饮者不仅解了渴还获得了营养,其幽雅的芳香 更是沁人心脾,可谓功德无量。但它习惯低调,不事张扬,也压根就没有想得到饮者赞美的念头。正所谓“不求果报,不为名闻”!即或有饮者恶语谤之,也抱持 “我还是我”的态度静默不语;虽经蒸炒酵挤压揉等诸多折磨,但从不喊痛苦不诉委屈,大度若愚。人类应从茶的身上受到启迪,人人都来努力做一个谦虚、有内 涵、度量大的人。  

和敬廉美的茶

和敬,即和顺恭敬之意。茶通过毁容的方式,来把美味呈献给饮者,且无怨无悔,足见其心态平和至极,令人肃然起敬。当我们透过玻璃茶杯,看茶叶在沸水中 的变化情景时,就像在观赏一幅活的山水画一样,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未饮先醉之感,即便你原先有郁闷的心情,此刻也会化为无形而愉悦起 来。在茶室里各个阶层的饮者没有贵贱之分,一律平等,宾主促膝而谈,相互尊敬,大家都把心交给茶,人茶交融,茶我一如。当然,饮茶除了解渴,还可陶冶情 操。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茶清如露,却醇厚甘美,品后唇齿留香。假如朋友间闹别扭了,可一起坐下来,静静地共饮一壶茶,渐渐地大家激动的心情就会平 和起来,心结也会随着茶香得以打开。

千年宁红茶


宁红功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功夫红茶珍品之一,于江西省修水县。修水在元代称宁州,故名。

修水产茶,迄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宁红制作则始于清代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公茶之称。曾获俄、美等八国商人所赠之“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奖匾。

宁红茶的成品共分8个等级。特级宁红紧细多毫,峰苗毕露,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爽口,柔嫩多芽,汤色红艳。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茶”新品种宁红功夫茶,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远在唐代时,修水县就已盛产茶叶,生产红茶则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到十九世纪中叶,宁州工夫红茶已成为当时著名红茶之一。据《茶叶全书》记载:“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宁红”素以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的特色而驰名中外。

宁红茶,是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瑰宝,宁红茶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宁红”商标的唯一合法注册方江西省宁红责任有限公司,迫切希望现在的“宁红”品牌的畅销,能够为百年宁红带来一丝新的契机。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宁红减肥茶是宁红茶的升华和发展,它利用宁红茶固有的降脂减肥功效,配以决明子,山楂等,使宁红花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减肥保健中去,从而使宁红产品再次走向国内外。

据调查,现在年轻人中,知道宁红茶的人越来越少,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目前,在国外仍有一大批热爱中国宁红茶的忠实消费者。这些来自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的人们先后跟宁红方面负责人洽谈,开出天价,希望能够收购宁红整个品牌,乃至宁红茶系列的所有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作为自己公司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江西省宁红公司认为,一个在中国享誉几百年的品牌,拿给外国人去“改头换面”,民族感情上实在过不去,我们不希望这数百年品牌毁在自己手里,虽然,我们现在的力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尽己之力,不留遗憾。

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宁红方面也渐渐体会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孤军奋战,为此,近阶段,宁红联系了多家报社,希望能够调动媒体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宁红品牌的发展,宁红也希望,所有关心宁红的消费者、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都积极为宁红出招,多给宁红一些鼓励和支持,只愿宁红在风雨之后能够重新站稳,而且越走越有力。

千年茶史话广西


[摘要说明]千年茶史话广西

广西的茶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腾飞的,以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没有好资源,而是因为未能给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不管国内各种茶书怎么“遗忘”广西茶,但首先得承认,广西也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广西通志稿》记载:“白毛茶,产田阳、凤山、扶绥、那坡诸县……概属野生。”又道:“明山茶,产上林、武鸣等县,茶树不待人种植……多生高山石隙中。”《广西特产物品志略》也说:“后山茶……产龙州等县,树婆娑而矮,叶椭圆而长,边缘有锯齿,野生山中。”时至今天,凌云县青龙山、贺州桂岭开山村、大新等地还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

早在秦汉时期,广西就有茶叶栽培痕迹,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广西东北部属于楚的疆域,制茶可能是从楚属湘水流域传播而来。秦汉以后,灵渠沟通荆楚与广西水运,为广西茶业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桂平县志》说,茶“始于汉晋之间,至唐而大盛”。唐代广西茶区有象州和容州。唐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唐朝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所言“象州”指的就是广西象州茶区。

唐元和元年(公元815年),唐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赋诗描述当时茶叶加工情景:“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赏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至宋朝,广西茶叶发展成为商品,并开始课税。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立茶引法(即征茶税),规定60斤茶纳铜钱600文,当时广西茶税达1183贯960文(每贯1000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西路茶叶产量高,分布较广,位于今天的融水、临桂、灵川、兴安、荔浦、永福、贵港、玉林、平乐、平南、宾阳等地均产茶叶,形成了当时融州、静江府、郁林州、昭州、浔州、宾州六大茶区。

清代广西茶区扩大到60多个县,茶叶品种有上百个之多。其中,凌云白毫、横县南山白毛茶、开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等,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茶。

横县南山白毛茶似乎不太为人所知,但它的历史是深厚的,在横县那阳乡南山种植的历史有500多年。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全国24个名茶中,有广西南山白毛茶的份。1915年,南山白毛茶以“白毫显露,滋味浓厚”的口感,在巴拿马博览会获银质奖章。1933年,当时的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赠“品胜武彝”匾额。

清末民初,广西茶叶兴旺过一段时间,最高年产量达10万担左右,主产区在苍梧、贺县(今贺州)、横县、藤县、岑溪等县。当时岑溪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岑溪最好是山家,七六二山好种茶。

三六九圩担去卖,归来猪肉共棉花。

“七六二山”是指岑溪境内的筋竹、诚谏、水汶、樟木等地,歌谣反映了当时岑溪制茶的兴旺景象。

民国时期,广西茶叶成为出口商品,1915年到1929年的15年间,广西平均每年输出茶叶约30万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茶叶生产进入衰落时期,茶叶出口受阻,销量锐减,茶价下跌。1933年,一公斤茶叶可换3.7公斤大米;10年后的1943年,一公斤茶叶还换不到0.5公斤大米。苍梧六堡茶的身价也跌得厉害,从1929年前的每担30元左右降至抗战时期的十八九元。1945年,广西种茶规模只剩11万余亩的面积、不足1500吨的年产量,约占盛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茶叶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5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茶9900吨;2008年,广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产茶近3万吨。虽然这一规模还远远落后国内茶叶大产区,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广西比较大的茶区有凌云、横县等县。广西茶叶主要分全发酵红茶、不发酵绿茶、后发酵六堡茶和花茶四大类。全发酵红茶主要是红碎茶,以大叶茶为原料,口感浓、强、鲜。花茶有茉莉花、桂花、玉兰花、珠兰等几种。据桂林市茶叶研究所收集的茶树品系有448个,其中广西本地品种78个。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 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品千年茶叶文化


“来,来,来,请坐,喝杯茶。”走进武夷山馆区,正对门口的是天子地生态园开发有限公司的展位,总经理吴强热情地招呼过往观众停一停脚步,尝尝他的茶。谈起茶,吴强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喝茶,喝的是韵味;文茶健康化,才是茶最吸引人的地方。”据《山海经》记载,武夷山远古时期称为天子都山,他就把公司取名“天子地”。三天来,第二届茶博会的展馆里,处处是泡茶的人、喝茶的人、谈茶的人。茶商在展示形象、打好品牌的同时,都大打文化牌,突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突出茶在文化中的地位。武夷山的整个展馆以红色为基调,寓意大红袍,宣传“乌龙始祖,国茶巅峰”。“千年白茶,百年工夫”是政和馆,/special/mc/tieguanyin/" target="_blank">铁观音香飘两岸”是莆田馆;“离天最近的茶”是来自雪域高原的藏茶,信阳毛尖着力点是“中国十大名茶”,安溪八马茶业的卖点是“安溪铁观音十三传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茶展,更是一次文化展。”展馆里,每天进行多场茶艺表演,靓丽的茶艺姑娘身着各种精美服饰,用一杯杯香茗招待四方客人。大田县茶业局局长陈昭云说:“为了展出效果,特意到福州为茶艺队订作了服装,到云南定做了绣花鞋。现在喝茶,喝的是文化。”铁观音茶为国饮,闽茶为优。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和铁观音独树一帜的色、香、味,酿成了福建茶文化的神韵。茶博会期间,20多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特别引人注目。一位河南女茶商看了还不过瘾,便现学做青。几圈下来,累得够呛,但她很高兴:“卖了十几年大红袍,今天终于自己动手做了一回。”茶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外国客商。来自俄罗斯“茶文化之家”的茶叶采购商巴佳柯洛娃,为茶博会特意制作了一批设计精美、充满诗意的名片,上面印了首印度高僧兼作家thichnhathahn的诗歌:尽饮杯中茶,庄严且悠远/此时我在天地间,万物随我行/慢慢地、缓缓地/无人导引,我心却向未来/留住此刻真情,此刻就是永远。几千年茶史薪火相传,其间有多少风云茶事,如今已隐藏在历史深处,让人无法窥得真相。茶博会上,展出的茶文化也只是其几千年底蕴的一鳞半爪。但是,几千年的茶事证明,心有多远,茶香就飘多远。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福建茶产业、福建茶文化、福建文化产业必将取得更大作为。www.teaw.org中国

千年习俗 周庄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 (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水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什么的,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