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马古道踏访记

发布时间 : 2022-02-10
西双版纳普洱茶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西双版纳普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西双版纳茶马古道踏访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具有千年历史的云南西双版纳茶马古道将重新出现马帮;茶马古道起点的易武古镇遗迹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将采取保护措施,恢复古镇风貌。不久前,记者踏访了这条中国历史上边疆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交通线路。

形成于1000多年前

早在1000多年前,产自滇西、滇南的茶叶就以马匹为交通工具,被运送至川、藏一带。云南境内的茶马古道以易武为起点,北经思茅、临沧、大理、丽江和迪庆进入川、藏,绵延1000多公里。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州东南部的勐腊县境内,从古到今都盛产茶叶,滇南的六大茶山一半在易武,被认为是最好的普洱茶的产地。明清时期,易武普洱茶被选作朝廷贡品。

易武古镇至今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和古道遗迹,有存活千年以上的普洱茶树。在一所小学里,记者看到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碑亭和青石碑。

青石板路留下马蹄印

距碑亭约100米的另一个角落里,露出了一条古街道的入口。街道宽约4米,为青石板铺就。青石板路上还有马蹄踏出的印迹。据说,明清时期,每天出入易武的马帮多达上百个,骡马上千匹。街道两侧各有四五座明清时期的院落。临街一面是商铺,从前是经营茶叶的商行,现在里面的人家仍在加工制作普洱茶。古街延伸至一个杂草丛生,留有残墙断壁的山坡上。穿过荒凉的山坡,青石板路延伸进了一个地势稍微平缓的、约有100多户人家的镇子里,这里的建筑和街道与山坡上残留的那一段古街道完全相仿,但人气明显旺了,不时走过人群,还随处可见家禽家畜。

古茶树已有700多年

在易武镇东北约8公里的一个丛林密布的山坡上,见到了一棵生长了700多年的古茶树。据说在易武境内,像这样古老的大茶树有上百棵。这种大茶树上的茶叶是茶中极品,据说加工后每500克可卖到五六百元,若存放至10年以上,每500克可以卖到数万元以上。

据悉,当地政府正在进行恢复易武古镇风貌的规划,并策划组建一支由100匹马组成的马帮。马帮组建后的第一个行动便是驮着茶叶从易武镇出发,沿着眼前的这条古道走到四川、西藏乃至北京,让荒废的茶马古道再展风采。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马古道”发现记


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记者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记者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当年以云南着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1999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田壮壮第8次到昆明、迪庆、丽江及滇南等地考察后,开始寻找茶马古道的感觉,茶马古道这个题材唤起了他拍摄的冲动,他说,茶马古道应该有一部记录它的影片,现代文明的进军令它失去了很多很多。

历时三年后,我国第一部使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出来的影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拍摄成功,作为田壮壮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茶马古道德拉姆》真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沿线生活艰苦却平和安详的原住民。随着最近央视热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正逐渐从学者笔下走入大众视野,也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认识和关注这条千年古道。

茶马古道惊魂记


茶马古道惊魂记

当秋天的寒意开始漫无声息地浸润昆明城,在渐凉的天气里,还是无法排遣生活在城市中内心的那份喧嚣,心中有了一个向往美丽苍茫的哀牢山在我召唤。

挺进哀牢山:穿上用拉链连接可拆分成长裤、中裤、短裤的户外旅行裤,套上系带的旅游鞋,行头简单、轻便,并未作过多准备。邀约上林教头、任意、淞叔叔和女孩露萍,我们驾车前往新平县嘎洒镇境内的哀牢山区。一路上风光无限,目光所及尽是浓浓淡淡的绿,心绪舒展得像在起舞。

车内都是相互好久未见的朋友,所以气氛也显得很热烈。几个小时被我们在说说笑笑中不经意地送远了,再往车窗外看时,已过了戛洒坝子,雄伟的哀牢山象一堵巨大的城墙平地而起,横亘在左前方,绵延而去。汽车行驶上了通往哀牢山的沙石路,越往高山上爬,就越感凉意倍增,有了对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实感受。随着车内温度的逐渐降低,林教头的话也多了起来。他说哀牢山的雾海日出是一大景致,明日一早我们便能看到。日出我看过不少,不知这哀牢山雾海日出又是何种景观,只能在明早去领略了。

20多公里的山路,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才走完。终于到了我们的落脚之地:哀牢山腹地的香山别墅。别墅的杨老板早已在等候我们,他说,下午雾太大,进十里河茶马古道须安排在明天上午。谁知晚饭后,天下起雨来,淅淅沥沥地落个不停。

晚上躺在床上,担忧着这一夜的雨会不会让我们的十里河茶马古道之行泡汤,迷迷糊糊地睡了,一房子的蚊子竟不会咬人,真是磕头碰着天了。

密林深处:一早醒来,湿润的空气格外清新,细若游丝的雨点纷纷扬扬地在空中漫舞。群山间腾起阵阵雾霭,与暗黑的山色相融相映,苍苍茫茫,无穷无尽。这便是哀牢山的雾海,但雾海日出我们却没有可能一并欣赏了,只有下一次重游此地时再补上这个缺憾。

所幸的是这一夜的雨下得不算大,吃过早餐后,我们在杨老板的带领下前去探访十里河茶马古道及哀牢山原始森林。嘎洒草皮街在解放前就是云南有名的商品汇集中心和交易市场,历史上有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经过这个地方。这条交通线从昆明出发,经玉溪、新平到嘎洒,再经耀南、十里河、丫口街向西横穿哀牢山区到恩乐,到滇沅后穿过无量山到景谷,再到澜沧,最后进入缅甸,路面用巨大的石块铺砌而成,非常牢固,即便现在,许多地段仍保存完整,只不过长满了杂草、青苔而已。后人将当时马帮常来常往的这条大道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虽已成历史,但对于滇西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曾起到过重要作用。

因为要进入原始森林,我们都注意穿上长衣长裤,并用塑料袋给两只裤管打上绑腿,以防虫蛇叮咬。一切就绪,我们随杨老板踩着人工铺就的大青石深入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的河谷原始森林。路一直往下延伸,从谷底若隐若现地传来哗哗的水流声,不甚清晰。哀牢山区在地质史上,从中生代以来就基本脱离了海洋的影响,第四纪又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袭击,是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和一些新生类群的发源地,植物种类丰富,特有植物繁多。高一脚低一脚,我们紧随杨老板的步伐,密林深处,忽有一条小山溪流淌过石板路,大家只能趟水而行,水中的几块石板呈现出当年马帮留下的足迹,其中一块石头已被马蹄踩出深深的一个洞,洞形与马蹄形相吻合,当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曾从这里穿行而过。杨老板在一片断墙残垣边停住,告诉我们这是当年的马帮客栈,这客栈大概也就40多平方米,简陋之至。再往下走,看到一个废弃的炼铁炉和一间小棚子,杨老板说马帮就在这里钉马掌,生意曾经十分红火。不远处有一开阔地,杨老板接着介绍说当年这里有客栈、酒馆、妓院、戏院、茶楼,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现在它却静默于这片树林之中,无法再寻觅它往昔的繁华、喧嚣。一切归复平静。

夺命狂呼:突然,林教头大叫一声,似乎平空里的一声炸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那里,原来他的皮鞋上不知什么时候爬上去了一条灰色的、湿湿的、粘粘软软的蚂蝗。杨老板用一根削出斜面的小树棍硬是把蚂蝗铲了下来。这引起了众人的警觉,急忙检视自己,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鞋上或多或少都有几条正在蠕动的蚂蝗,我们两个女孩顿时吓得哇哇怪叫。林教头忙折了树枝,上前帮我们清理,还好蚂蝗还只在鞋帮上。淞叔叔光脚穿着凉鞋,不知不觉中已被蚂蝗咬出了血,他用手指掸,用手掌拍都没用,只有点了烟去烧烙,那只蚂蝗才不甘心地从他的脚上翻身下地。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情景,一种对蚂蝗的恐惧涌上每个人的心头。

越接近谷底,蚂蝗就越多,我见到蚂蝗爬到鞋面上,只能尖叫着把脚伸到林教头那里,直到他拍拍我的脚说:暂时没有了,才稍稍安心一点,想到自己被蚂蝗吓成那副模样以及林教头那惊惶失措地帮我铲蚂蝗的姿态,又哈哈大笑起来。一会儿,林教头脚上又爬上了一条蚂蝗,我脚上也有,急着想把蚂蝗弄走,我扯过林教头就急急地把脚伸给了他,若在平时哪好意思把脚放在别人眼皮底下,可非常时期就什么都管不着了。林教头听着我那一声比一声大的尖叫,也只能埋下头先处理我鞋上的蚂蝗了。

还有一次,一条蚂蝗爬到露萍的袜子上,她吓得闭着眼睛尖叫,叫到后面可以说是撕心裂肺了,她一手抓着任意,一手抓着冲过来帮她铲蚂蝗的林教头,奇怪的是露萍因恐惧在一声高过一声的尖叫,而任意也在那嘶吼应合,搞得我们看不懂了,后来才知道,露萍在无意识间,把任意的手都给掐紫了一大片。弄清楚原因后,大家都捧着肚子大笑,但边笑还得边抬脚看有没有蚂蝗。林教头还挤兑任意说:你陪着干吼什么呀?走着走着淞叔叔突然转过身对我们大叫,我们两个女孩子也就扯着嗓子惊恐大叫,谁也不知道叫什么,叫完了才知道是淞叔叔开了我俩的玩笑。尽管淞叔叔一再说蚂蝗没有什么可怕的,不过就是地上的蚊子,吸完血它就自己下来了,根本没感觉。但一路上我们还是腿都吓软了,毕竟没有这种经历。

我的一双脚完全交给林教头去拾掇了,因为我们根本连看都不敢看了。任意没扎裤腿的宽裤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钻进了三条蚂蝗,附在他的小腿上吮吸得胖胖的,他拉开裤子看见后大叫一声,我们一下子从他的周围迅速散开,只有他坚强地立在那里茫然地看着蚂蝗,然后如同打蚊子似地一巴掌一巴掌地狠狠拍着蚂蝗,当然那是没有用的。还是淞叔叔的半截烟头管用,把蚂蝗给烫下来拯救了他。蚂蝗咬人的时候会分泌一种麻醉剂和一种可稀释血小板的液体,人被吸血时浑然不觉,吸过血后伤口会一直流血不止,一时难以止住。看着股股不止的血流,便会有种血淋淋的感觉。最后,我们总结了一条,尽量不要去踩草丛,不要停下脚步,这样可以减少与蚂蝗接触的机会。

大汗淋漓地走出森林时,只觉得肺腑清畅,大概是林中那竭力的尖叫把污浊之气都叫出来了,耳边听到林教头在一旁嘟嘟喃喃地说:看什么原始森林,只顾低着头看蚂蝗了。我轻笑着装作没听见,哼起了一首歌,庆贺没被蚂蝗咬着。不过,心里还是暗暗筹划着要报答林教头。

我们的哀牢山之行,慢慢地画上了句号。短短的两天游历,可说是充满惊险,丰富多彩。当我们回到昆明时,觉得美丽、苍茫的哀牢山也跟随而来,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西双版纳古茶山行记之攸乐山


原始森林的大青树

说起"攸乐山"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并不陌生,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早春的攸乐古茶树刚刚吐出嫩芽

清朝官员"阮福"檀萃等压根就没到过西双版纳,在他们的志录里为何把攸乐山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原因:在攸乐同知设置后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的一个下午,一个小小的场景与攸乐山当年的政治军事风云相映成趣;乾隆进士,长期在滇任职的安徽人檀萃,在著名的武昌黄鹤楼上,对着漫漫汗江,把酒临风,一边与楚中文友们谈笑风生,一边挥豪濡墨,为自己倾注了不少心血刚写完的《滇海虞衡志》作序。

耐人寻味的是,在滇为官时的檀萃清正不阿,兴学劝农,对老百姓颇有悲悯意识,但〈滇海虞衡志〉也站在皇家政治经济学的立场,称六大茶山的茶"可谓大钱粮矣"。

攸乐同知设立六年后,即因瘴气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迁往思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茨通老寨的攸乐同知旧址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草树杂木,那些见证五百清兵威风的残砖破瓦,零零星星的散落在地上,有的已经被泥土掩埋,仔细辨认那些早已青苔班驳的图案,很难在这样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日子把它的存在与当年雍正皇帝和他的心腹大臣鄂尔泰的深心密虑联系在一起。

修建粗制所时挖出的瓦片---见证五百清兵威风的残砖破瓦

"攸乐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小勐养的基诺乡距景洪市29公里,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基诺""基诺册饶","基诺阿饶","基诺珠",基诺阿珠",基诺玛",基诺阿玛",即,"基诺人共同体"之意。"基诺"为基诺族语言记音,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人,后面,后代之说,"基诺"应是"舅舅家的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的意思。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最后正式确定的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有20685万人。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基诺族主要居住在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乐山",因为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因而基诺族在用茶,饮茶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在古代基诺族也有祭茶祖的习俗,而现在仍保留祭"茶虫",吃凉拌茶的风俗习惯。每年春茶芽的时候,基诺族都要带上鸡和鸡蛋到茶山拜祭"茶神",到了五月份村寨还要统一拜祭"茶虫",祈求消灾灭难,茶业兴旺。

今年三月,正是春采摘的季节,"鸿福茶厂"厂长"黄宏宽"先生邀请并陪同我们参观了"鸿福茶厂"在攸乐山"司土老寨的生态古茶园,原料基地。路上黄厂长向我们介绍,"鸿福茶厂"原料基地位于小勐养"攸乐山"司土老寨拥有多片混林古茶园1200亩,茶树密度每亩100株左右,但茶树多为以前村民砍伐后重新萌芽的枝干,仅在基部保留有较粗的一部分老桩。古茶树树势苍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较多,估计树龄在300年以上。现在聘请了10户农户,对茶园严格按照有机产品生产规程进行管理,年产晒青古树乔木茶叶近100吨。攸乐山古茶树基地由厂长及管理人员实施管理并独立核算,设有专门组织机构,实行"定人员,定面积,定要求,定实限,定绩效"的模式细化指标考核。

鸿福茶厂攸乐司土老寨生态古茶园基地纪念碑(由老馆头昆明经营部立)上山前的休整,黑壶泡新茶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进入茶园基地的路口了,别看这短短几公里的路我们整整走了1个小时,说到这条路"黄厂长"又介绍,才来的时候这路连牛都不愿走的,是投资20余万元用人工开出来的,为的是尽可能的保护原始森林,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两处弯道我竟然要用两个倒车才转得过来,难怪我们"同益堂"刘总会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来形容它"雄关漫道铮如铁"。

雄关漫道铮如铁茶妖与铁嘴

这时已到了路的尽头,我们的车停在了山林间难得的宽敞平台上,这就是"鸿福茶厂"古茶园基地的粗制所所在地,我在一本"普洱茶行之西双版纳篇"写"攸乐山"中看到当年设置攸乐同知时五百清兵的演练场,就是现在"鸿福茶厂"古茶园基地的粗制所,我们在粗制所稍做休息,粗制所刘所长就带我们钻进原始森林去寻找那神秘而向往的古茶林。其中;拍了好多照片,现在与广大茶友共享。

原是500清兵练兵的场地上吧快到原始森林啦

陕西茶马古道踏勘记


宁强县石牛道,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来,又称蜀栈、南栈。其路线是由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入山区至金堆铺交宁强界,经大安、烈金坝折南,过五丁关至宁强县城,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入川界而达成都,约600公里。该县境内共长85公里,多属险峻山径。《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扣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金牛道另有一条线路,从本县烈金坝西行经代家坝、阳平关、广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州)至昭化而与宁强县城之路合。此道较为坦缓,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宁强原名宁羌,境内置县设治迄今已有1370余年历史,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春秋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秦并蜀,置蜀郡,全境归辖。到宋朝,置三泉县直隶京师达137年,开我国中央直辖县之先例。

正因宁强地理生态环境的优势,加之又是汉水的发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地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可知,本县在唐时已有种茶的习惯,到现在,青木川还保留有150年以上的老茶树。

巴蜀之地,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至今流传着的“以茶易马”,

“丝绸(茶)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佳话,都与宁强有关。川茶传陕时,羌州(宁强)就是第一站。如何从这消失的古栈道中,考察得出宁强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呢?

2004年4月18日,韩兴海与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宁强县农业局局长丁振华以及殷开鲜等人,爬山涉水来到了宁强县与四川广元交界的2425公里处的黄坝驿乡(宁强段)关沟村草皮山南崖,海拔约为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间,他们仔细踏勘,发现此处山石曾经人工凿开,犹如深谷,高数十米,约展臂之宽,设有石门掩挡,可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石道上还留有碎坏的石块,马踏的蹄窝,脚夫“打杵”留下的印记。“打杵”是巴山“背二哥”不可缺少的行路工具,丁字形,由于途中歇息时支撑背负的重物用。构造十分简单,却是十分管用的。还有南崖面上的柱痕和风雨的侵蚀得难以辨清的文图,时隐时现。这就是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保留较好的一段。

岁月流逝,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秦蜀天堑变通途。虽然驼铃消逝了,马帮改行了,但茶香仍在,这一切始终难从历史的长河里消失,而且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在当代人的视野里。

如前所说,从交通的角度看,汉中西部是蜀茶或番马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秦汉至南北朝,由陕西关中入蜀都循着“石牛道”。此道细而言之,是由陕西眉县经斜峪关,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出,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经广坪抵白水关(今四川青县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老昭化(今广元西南),转南入剑南阁道。另一条陈仓古道,即淮阴候出定三秦经此道,是由勉县沿今略阳的黑河坝、大黄院、鱼洞子、略阳,越清泥岭,出甘肃两当,进凤县越秦岭到陕西关中。两条道在南北朝以前汉中至广元、昭化一段,大致是出勉县西行至阳平关,再沿嘉陵江(西汉水)燕子砭,经安乐河、广坪、青木川进入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沿白龙江下可达白水镇,再抵昭化。沿线没有大山大河,自然成为古代的重要通道”这一通道,宁强具有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为茶马古道的形成和茶叶的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 - 五房·茶马古道考察记六


深陷的马蹄印,记录着古道的兴衰

90岁的方淑珍(左一)还清楚的记得驿站的往昔

茶庵鸟道

孔雀屏驿站新建元(江)磨(黑)高速公路尽头不远的地方就是普洱了。千百年前建筑在茶叶经济上的普洱,今天仍有很多遗迹深藏在城外的青山和村落之中。为了寻找普洱茶家乡往日繁华的记忆,我们撞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当越野车从平坦的高速路上驶下来,进入高低不平的山间小路时,我们的考察也真正开始了。

从历史出发,去寻找真正的普洱茶。

官马大道今何在茶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可茶的历史又该如何去触摸?

普洱城北10公里处,就是“普阳八景”之一的“茶庵鸟道”,从此向北行走,驿道盘山而上,古木参天蔽日,鸟鸣虫吟。此处旧时有驿站、茶站、庙房,故名茶庵塘,景名“茶庵鸟道”。

我们在普洱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定华、副部长吕宗业的陪同下来到茶庵鸟道时已近黄昏。一路上坡的茶庵鸟道显得十分宽阔,并没有鸟道模样。宽阔的路面是“五尺”官道的标准尺寸,全部用青石板修建而成,有的地段高出地面,有的地方还能看出当年修的排水沟,这与我们在其它地方看到的茶马古道完全不同。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这就是茶马官道,从普洱通往昆明。进京的贡茶和销往内地的茶,必经此道。沾上皇宫贵族和国家税收,原来的幽幽民间商道,立即改变了鸟道模样,成为一条茶马“高速公路”。如今,这官马大道上深浅不一的马蹄窝,记录着当年的繁忙景象。

据县里的同志介绍,清代道光年以前,茶庵鸟道只是民间商道。从普洱出发的马帮越过这山垭口,就踏上遥遥无期的旅程,马帮的家眷常常在此地送别他们的亲人。天长日久,这里便有了与茶事相关的茶庵。道光元年(1821年),为了方便普洱茶进京,开始修建这两米宽的“官马大道”。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官马大道才得以完工。今天,驿站、茶站已经不见了踪影,庙房只剩下两个巨大的柱础了,“官马大道”显出了鸟道的沧桑。

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在多次考查的研究结果上提出:明清时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在考察中,我们把当地学者与我们实际了解到的驿站结合,得出了五条茶马古道的位置,由普洱出发茶马古道有东北路、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5条。东北路从县城出发至石桥寨、头酒房、茶庵塘、磨黑、四堂庙、孔雀坪、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墨江、元江、玉溪到达昆明,全长580.7公里,行程17天,也叫“官马大道”。普洱贡茶从这条路送到昆明,直至北京。客商以及官员来往、运送茶盐等土特产,都走这条路,所以特别重要,明清两代,沿途设立了若干“营”、“哨”、“汛”、“塘”,严密防守。南路从县城出发,经头塘、大新寨、南门口、猴子山、石膏井、那柯里、思茅、普藤坝、车里、佛海、打洛通往缅甸,全长311公里,步行单程8天。西北路从县城出发,经四更桥、五里坡、气山丫口、硝井、谦岗、西萨、景谷、景东、弥渡至下关(今大理市),也叫“茶马大道”。从普洱驮去的茶叶经下关,丽江中转,或是藏族马帮直接把普洱茶从普洱驮到西藏,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贸易通道。东南路由县城东南方向经勐先、黎明至江城到越南莱州、海防,直至欧洲。西南路由县城出发,经德化、那迁、六顺、糯扎渡口至澜沧、孟连,驮普洱茶、磨黑盐、普洱大布到缅甸。

如今,普洱境内现存的“茶马古道”有茶庵塘段、磨黑孔雀屏段、同心那柯里段等。

普洱茶盛于普洱

中国古人的记叙方法总是那么精要。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1765年的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发展为一个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的一个普洱茶文化课题了。

普洱地名的正式命名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此前,“普洱在商周时期属古‘产里’地;西汉时期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时期隶属永昌郡;唐南诏时期设为‘步日睑’(后改为‘步日部’;‘日’的读音与‘洱’相近),属银生节度;元朝时期改设为‘普日思么甸司’;明朝洪武十六年(1384年)改称‘普耳’,至万历年间定名为‘普洱’。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普洱设置元江分府,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此后至民国时期,先后设普洱镇总兵署、迤南兵备道署、普洱道尹公署、云南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和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普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洱为中共宁洱(后改称“普洱”)地委、行政专员公署驻地。1955年5月,地委、行署迁驻思茅,“普洱”自此至今为县名。”

清代普洱管辖范围广大,包括了人们习惯上说的“思普地区”。康熙三年(1664年),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勐养、思茅、普滕、整董、勐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勐暖、勐棒、勐葛、整歇、勐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那时流官管土官,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

普洱茶因地得名,普洱又因茶闻名四方,这是明清以后普洱茶叶商贸繁荣的结果。作为思普地区政治中心的普洱,自然而然成为茶叶商贸的中心。清雍正年间,普洱府在其土城外建砖墙,使当时的普洱城真正成为一座商业城市。整座城市气势不凡,有朝阳门、宣武门等,城墙高大坚实。各地商人云集普洱,普洱因茶而成为文化荟萃之地。江西会馆、两湖会馆、四川会馆、秦晋会馆、徽州会馆、两广会馆、石屏会馆、建水会馆、玉溪会馆等,带来不同的地区特色,四川会馆供奉的神是李冰,晋秦会馆是关公,徽州会馆是王安石……如今,大多数会馆已不见当年雍容,只有残墙一二。现在,为发展普洱茶文化、建设普洱,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一系列规划,其中包括恢复建设会馆建筑。

清代,为加强对普洱茶的管理,清朝廷还在普洱设茶局,专办营运茶叶的许可证“茶引”,并收取茶税。据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普洱就在于么放“茶引”三千引(每引可以运输一担茶叶)。清朝廷还在普洱办茶厂,选上好原料加工为团茶、散茶和茶膏专门贡献朝廷。清代的普洱府可以说是官办茶业和民间茶业共同繁荣的时期。据《普洱县志》记载,咸丰年间有20几万人从事茶业。道光同治年间,普洱府普宁城内城外有商家三百余,茶庄有六七十家,每年茶的销量为570吨。普洱的茶有普青、普红、普尖等,有的直接运出,有的加工成茶饼或团茶、茶膏运走。普洱有名的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号、荣和昌、广兴隆等等。其中“猛景茶庄”十分有名,其紧压茶上都印有中英两种文字。

寻找古道遗风在磨黑、孔雀屏、那柯里,为寻找古道旧时的样子,我们在山间和村镇穿梭,像猎狗一样兴奋。

磨黑因盐而得名,但普洱的历史上,盐与茶是商道上最常见的货物。马帮时常是把茶驮出去,又把盐、药材等日用品又驮回来。盐茶相伴的运输方式也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今天的磨黑是安静的,在玩八哥的老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磨黑当年的悠闲。从磨黑往东就到了现在普洱保存马店最多的古代驿站———孔雀屏。孔雀屏因处于扇形的孔雀屏山上而得名。孔雀屏有一条约4米宽的石板路贯穿全村。路边除少数的砖房外多数是旧时留下的土房,其中不少就是当年的马店。一位叫方淑珍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的孔雀屏有34家马店。老宋家、老三家、老柴家、老张家……都是开马店的大户,有的一家还经营数个马店。当时她家的马店可以住得下四把马(五匹驮马为一把),直到磨黑通公路时孔雀屏都还一直有马帮。

从普洱往南,同心那柯里的茶马古道是普洱现存最长的一段茶马古道,断断续续约有30公里,由人工磨制的条石和砾石铺成,一直通向思茅。茶马古道一般是60里为一个马站,30里为一个腰站。那柯里就是其间的腰站,马帮在此地打尖歇梢。

看着茶马古道斑驳的石板和石板上深陷的一个个马蹄窝,就像在看一本书。这本引人入胜的书,记录着茶马古道兴衰的历史。

与“秦开五尺道”相比,茶马古道的历史不算悠久;与公元前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的从巴蜀经云南到印度、阿富汗等地的“蜀身毒道”相比,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也不能同日而语。但茶马古道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往往覆盖了“五尺道”,覆盖了“蜀身毒道”,也覆盖了云南的其它商旅道。

这并不奇怪。茶马古道与云南境内外的商旅道相重合,也是历史事实。虽然,茶马古道因历史的变迁沉寂了,但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的历史依然清晰可辨。

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 采访组西藏雪山遇险


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滇藏采访组两名记者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海拔4400多米的雪山采访时,由于连日劳累,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并一度生命垂危,在采访组其他人员和当地医生的及时抢救下,二记者获救。26日,遇险记者被送到西藏昌都进一步观察治疗。

10月24日,采访组完成对茶马古道入藏第一站芒康县的采访,继续向左贡县进发。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连日来,当地天降大雪,气候十分恶劣,采访组一路碾雪前行。

下午15时许,采访组开始翻越海拔4400多米的雪山垭口。记者周雷突然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当同行记者将其抬至路边时,他已陷入昏迷,人事不醒。领队的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伍皓急忙招呼队员抢救。正当大家手忙脚乱为周雷急救时,伍皓也一头栽倒在地,任凭呼叫都无反应。采访组的队员们紧急拿出备好的氧气进行施救,用去了10多罐便携式氧气,二人才恢复知觉。采访组立刻向低海拔处的芒康县如美镇进发,到达当地的竹卡卫生院,医生采取紧急救护措施,近2个小时后,二人逐渐苏醒脱险。

据卫生院医生扎西介绍,及时输氧和自救,为两名记者最终获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入藏之前,采访组就准备了药品和氧气。前不久,4名成都游客翻越这座雪山,发生高原反应,其中两人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茶马古道是与古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中外交流的古老通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但是相对于丝绸之路而言,茶马古道至今还尘封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对于茶马古道的科学考察、研究和宣传都不充分。

9月下旬,新华社组织了三支报道小分队,分别沿滇藏和川藏两条线路进入西藏,并将到达印度,走完茶马古道全程。这是中国媒体首次大规模全程聚焦茶马古道。滇藏线采访组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滇藏茶马古道重要起点易武古镇出发,一路跋山涉水,为读者采集了大量茶马古道沿途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千年变迁新闻。10月20日起,采访组进入西藏境内,开始了此次全程踏访茶马古道活动最为艰苦的一段行程。

西双版纳茶祭风俗


在西双版纳茶区,茶叶是各民族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祭品之一。

“茶祖会”上以茶祭茶祖

诸葛亮是云南茶区多民族共同尊奉的“茶祖”。过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生日那天,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一带的茶商都要组织当地各民族群众举行“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属于“武侯遗种”的古茶树,祈求茶叶丰收、茶山繁荣、茶农平安。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公元1799年)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哈尼族必不可少的重要祭品——茶叶

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多神崇拜。哈尼族崇拜祖先,每户供有祖宗神位“阿培波罗”,每年秋收及节庆都要多次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尊敬,并祈求祖先的护佑。祭祖时要在供桌上摆上米饭、鸡肉、茶叶、酒、盐等祭品。

哈尼族崇拜多神,所信神灵有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水神及恶鬼、魂灵等等。从事某项活动,必先祭祀有关的神灵,祈求保护,因而产生了众多的祭神活动,祭神时也必须以鸡肉、米饭、酒、茶等祭品供奉。如每年春茶开采时,必先要祭拜山神和古茶树神,祈求茶叶增产、增收。

基诺族以茶祭鼓

大鼓是基诺族祖先躲避洪水的器物,是基诺族崇拜的神器。每年新年节(特懋克节)都要举行祭鼓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鼓仪式由巫师主持,祭品有猪、鸡、米饭、茶、酒等。

傣族、布朗族用茶“赕佛”

傣族、布朗族均信奉小乘佛教,每年都要到缅寺进行多次“赕佛”等宗教活动,同时要听经祈福,并求风调雨顺、粮茶丰收。“赕佛”时,茶叶是重要的“赕品”之一。

西双版纳打造普洱茶优质基地


2011年广州茶博会给了西双版纳一项荣誉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这是实至名归。西双版纳历来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和重点产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普洱茶历史的辉煌。

人们说普洱、道普洱,始终绕不开西双版纳这个历史基点,包括古六大茶山在内至今依然遗存在西双版纳州的十二座古茶山,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西双版纳现代茶产业不可复制的十分珍稀的历史文化与产业资源。如果说,十二座古茶山抒写了古代及近代普洱茶历史里程碑式的精彩华章的话,那么,一个易武乡,一个勐海县,加在一起完全可以构成大半部近代普洱茶史和现代普洱茶史。那些被茶友们津津乐道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都是由胎生于易武古镇的商号和勐海茶厂所创造。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普洱茶又盛传天下,大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益、七彩云南两家茶企荣膺2011年度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能在普洱茶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依然是西双版纳的血统。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圣地,是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以品质、以规模、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而成为超过一般品牌意义的品牌。

我们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我们需要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未来制造新的辉煌,主管茶产业的州人民政府生物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庆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同时向记者全面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向去总结历史、设计未来,更需要从横向来寻找与先进省市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科学发展观来创新文化、创新品牌、提升产业。李庆友说。

2011年,西双版纳全州茶园面积达73.2万亩,产量为2.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7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不到4亿元。综合效益无论是从茶园平均亩产值,还是茶农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来看,无论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比或是与先进的名优绿茶产区比,差距依然很大。历史的普洱、文化的普洱,甚至科技的普洱,成就了普洱茶品牌,但声名在外的普洱茶公共品牌的价值,没有让处于种植业的西双版纳茶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受益最多的是全国的茶商、经销商及少数境内的品牌企业。一个产业,如果处于最前端的种植业,如茶农不能受最大程度的利益,是值得反思的。农民在产业比较效益中,如果选择放弃了茶,没有种植业作支撑的产业,就如空中楼阁,又如何言及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的辉煌呢?

分析其中原因,传统的带有小农经济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茶农的商品意识、思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茶农达6万余人次,开展了无公害茶、有机绿色茶园认证,狠抓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推进了初、精茶厂的标准化生产改造等等,这些举措为十二五西双版纳茶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仅茶叶综合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这两项,5年间分别增长了161.4%和83.5%。茶价,尤其是古树茶的价格上涨了,茶农收入有了稳定和大幅度的提高。

在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庆友主任说,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茶园为主功方向,着力科技创新,在推动茶园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强化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构筑西双版纳茶文化新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全面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最优质普洱茶基地的目标,以勐海县为重点,把勐海县打造成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打造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及以景洪、勐海、大渡岗为中心的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的茶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普洱来谱写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新篇章。

具体目标是:至2015年末,全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3万亩,基本完成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以生态茶业、效益茶业、文化创新来促使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求亩产达60kg/亩,产量达到4.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产值1亿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35家,创立全国知名的主导品牌23个。启动并打造西双版纳州的公用茶叶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来延长茶产业链,发展包括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加工在内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最终实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具体的措施:1.实施现代生态茶叶生产的十化建设,即:队伍专业化、品种良种化、基地生态化、采摘加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系列化、企业品牌化、营销网络化、管理规范数字化。2.启动4项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即:茶叶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生态茶园试验示范研究;茶叶、茶籽和茶花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不同年龄茶园产量与营养平衡诊断研究。3.创建4个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中心,即: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繁育研究中心、茶叶信息动态管理中心、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茶区气象服务中心。4.构建2个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即:西双版纳茶叶交易平台、西双版纳茶产业形象宣传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