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

发布时间 : 2022-02-13
茶叶发展史 茶叶历史发展史 茶叶的起源发展史

茶叶发展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要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在此还有必要赘述一点,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6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说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5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cy316.com延伸阅读

“武阳买茶”茶叶买卖史提前5世纪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要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在此还有必要赘述一点,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6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说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5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21世纪的茶马古道


在茶马古道这条漫长的小道上,从昌都到雅安,骑马行走需四十五天。从雅安经昌都至拉萨全靠耗牛驮运,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来回一趟要费时一年,由于受季节的限制,一年中能通行的只有四。五个月。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期望在丛山峻岭间修筑大道,在江河激流上架起金桥。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青藏线公路。川藏线公路同时建成,开辟了西藏与内地交往的全新时代,古老的茶马贸易活动变成沉睡的历史,而承担茶马贸易的道路也焕发出新的青春。

修筑干线公路,取代"茶马古道"

1957年后,国家修通了滇藏。中乡公路,各种物资。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昌都运往西藏地区。彻底改变了"茶马古道"上人背畜驮的落后状况。

昌都境内现时主要的交通干线有:

●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东起成都市红牌楼,经雅安。天全。泸定。康定。新都桥。乾宁。道孚。炉霍。甘孜。马尼干戈。德格。岗托。江达。妥坝。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至拉萨。由成都至拉萨,长2356公里。

●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与川藏公路北线同道,在新都桥分岔后,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至拉萨。从成都至拉萨长2136公里。

●滇藏公路(214国道):从盐井到芒康与318线相接,经邦达。昌都。类乌齐。多普玛至青海囊谦。昌都境内(盐井至多普玛),公路长449公里。

●省道303线:由邦达经洛隆。边坝。沙丁。比如。那曲至拉萨。邦达至沙丁段长507公里。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两横":一是北线G317,由四川的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了青--巴青--那曲--拉萨;二是南线G318,由四川的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林芝--拉萨。

●"一纵":G214线,由云南的德钦--芒康--左贡--昌都--类鸟齐--青海的囊谦。

现代的"茶马古道"己不同于以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昌都拥有藏东南。川西北。滇西北。青东南金三角经济区位优势,是滇。川。藏。青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将为推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7~20世纪茶叶贸易的海上之路(法国)


前言:跨越两大洋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茶叶种植历史更悠久?中国云南山丘上的茶叶?抑或是印度大吉岭陡峭斜坡上的茶叶?

还有什么能比得上18世纪法国着名画家弗朗索瓦布歇的油画如此精妙地再现出欧洲下午茶时间的情景?

还有什么能比17至20世纪的海运贸易公司更能代表欧洲航海业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船员绕过好望角,远渡重洋到达亚洲,带回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那一箱箱利润巨大的茶叶?

17世纪,以东印度为媒介,茶叶开始出现在欧洲大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茶叶引入欧洲。

18世纪,欧洲人只能在马塔维亚(今印尼首都雅加达)和广东购买茶叶。由于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仍处于半封闭状态,许多中国商贩都是乘坐小艇前往爪哇的港口被迫对外开放。同一时期,英国人把中国政府割让给他们的香港建成港口,从此,欧洲船只可以直接从此进货。

各国的快速帆船在大洋间展开的激烈竞赛表现了当时欧洲人对茶的迷恋以及茶叶贸易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19世纪,印度欧洲的海洋之路是商船们最不常走的路线。

茶叶的海洋历史随着荷兰和英国向美洲移民而逐渐在大西洋上展开,可是不久,商人们由于无法忍受北美茶叶的沉重赋税,开始抵制进口,直到1773年12月的一天波士顿茶叶工党揭竿而起葡萄牙与中国的初期贸易往来与一个传播甚广的观点恰恰相反,茶叶在欧洲的最初传播并非通过英国人。在欧洲,首先是因为航海强国葡萄牙和荷兰,然后是法国和英国,欧洲的皇室才形成了品茶的习惯。

1517年葡萄牙的一支船队在中国广东靠航,从而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当时正是中国明朝时期,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建立了一个葡萄牙机构。当时的明王朝,把茶叶当作主要的出口商品。

1580年至1640年之间,葡萄牙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因葡萄牙的归属而受到严重影响,葡萄牙的殖民地位严重减弱,海外贸易活动大受影响,使得新教势力荷兰和英国得到了好处。

茶叶通过荷兰进入欧洲1640年左右,在荷兰,草药医学推荐人们喝茶,并把茶叶这种稀少昂贵的植物当作退烧药和补药。茶叶在药店出售,并被作为贵族的乐趣与朋友共品。从17世纪60年代起,一场真正的饮茶风潮被掀起,茶叶进入了全国的贵族家庭。渐渐地,茶叶也成为了阿姆斯特丹整个社会的饮品。

在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通过巴达维亚的茶叶贸易确立了霸主地位并保证了用她自己的船只将茶叶运往欧洲港口。茶叶通过更曲折的途径从中国、马尼拉和中国澳门运达。茶叶贸易的金额非常巨大的,每年为东印度公司带来100000盾到500000盾。

茶叶在英国的产销首次成功英国茶叶贸易的开展要晚于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葡萄牙、荷兰和法国)。他们之间的差距用了一个世纪才被消除,到18世纪末期,英国成为了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最简朴的阶层包括农村的居民每天都要喝两次茶。

英国的船只在1637年就曾到广州,但是直到17世纪末期通过东印度公司英国才与中国大陆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并马上在广州建立了商务处。

在17世纪61年代,伦敦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来自于荷兰,茶叶还没有能够直接由英国商船从亚洲引入英国。茶叶是东印度公司一种其数量持续增长的进口商品。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茶叶可能是借1661年英国的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的婚礼之际才被引入英国皇室的。到18世纪,茶叶在英国极大的成功,从1720年开始,茶叶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茶叶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追捧,成为全国性的新型饮品。

17世纪欧洲的茶叶进口欧洲的茶叶进口发展于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这些强大的欧洲贸易公司从当局获得了在欧亚之间的商品运输的特权。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丹麦、法国、荷兰和瑞典都建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

在法国,进口的茶叶有四分之三被再出口。进口茶叶在法国只能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转卖的国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由于昂贵的价格,饮茶的主要求是首都或者外省大城市的精英人士。茶叶自1630年登陆法国以来,一直就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尽管茶价昂贵,但它还是在欧洲站住了脚,法国人或者荷兰人到中国的远航也促进了欧洲对茶叶的需求。

英国的进口茶叶不同于欧洲其它国家。欧洲国家的进口茶叶中,70%到80%属布衣品种,也就是说其质量是大路货的品质:价格不贵而且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英国正好相反,布衣茶所占比重还不到一半,大部分茶都是上等茶。这种差别明显体现出了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欧洲大陆再出口的茶叶,最终流入了英国。英国的茶叶关税一直在提高:18世纪上半叶进口关税为进口价格的53%,而到了1783年,涨到了114%,这导致走私的猖獗。18世纪,茶叶走私淹没了英伦群岛,数量巨大。走私成为了中国和欧洲之间茶叶贸易的一大动力。

18世纪80年代,走私活动已经威胁到了岛上的整个经济,从1783年起,茶叶的关税大幅度降低(从售价的106%降到了12.5%),同时茶叶的销售价格也在下降,这些促使茶叶销售在四年里增加了两倍。

中国的茶叶出口在18世纪,中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是广东。当时的欧洲商人没有权力在中国到处流动,一旦进入广州,必须告知行商。行商是享有特权的中国商人,是唯一能和外国人通商的人。行商们属于十三行,负责与外国商人洽谈生意,负责为国家征收货物和船只赋税。当时对茶叶至少要征收40%的从价税。

1880年,中国的茶叶出口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数量达到了大约10万吨。茶叶需求量的升高使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中国商人在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降低了大宗交易商品的质量。因为茶叶在英国的卖价有所下降,进口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促使他们去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寻找市场更好及质量更高的茶叶,以更有效的方式与中国茶叶进行竞争。

18世纪英国为买中国茶叶支付上亿两白银(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生活并不富裕,一个警官每星期的收入是一英镑,一个码头工人每小时的微薄收入是6便士。

而那时候每磅茶叶的最低价格也在二分之一英镑。

起先,英国通过非洲、美洲的三角贸易获得银子。英国货船先从本土装上制造品、烈酒等物品,运到非洲海岸卖掉,完成第一笔交易;再用得到的钱买下非洲黑人,装上船,运到中美洲,把黑人做奴隶卖给那里的农场主,这是第二笔交易;这些利润一部分用来购买美洲白糖、棉花、咖啡,剩下的是以银子的形式运回来。那时候,美洲是全球最大的白银产地,而每年这里产出的白银,有一半最终留在了中国。

到了18世纪70年代,美洲的白银产量持续减产,英国人依靠白银购买茶叶的希望看来越来越小了。

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英货一如既往的冷漠,整个18世纪,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随着英国国内茶叶消费的不断扩大,通过东印度公司,漏向中国的白银也是节节上升。到了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这场世界大战,搞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战争结束,英国立刻爆发了金融危机,政府极度缺钱,将手伸向了海外殖民地。1764年,针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一系列的税收,第二年再颁《印花税法》。

到了1773年,英国人的《茶叶法》引发了波士顿那场针对中国茶叶的运动,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打响了。

茶党的余波七年战争后,英国虽然在北美大地上打败了欧洲列强,但要治理好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却非易事。为了加强对北美的控制,减轻由战争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英国在北美实行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税法,其中最主要的有《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

《印花税法》将殖民地的报纸、书刊、营业执照乃至学生毕业证书等等,举凡印刷之物,均须缴纳印花税。

税法一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各殖民地在纽约召开了反印花税大会并发表了抗议书。

面对这种局面,英国议会被迫取消了这一法案。

然而,不两年英国又颁发了《汤森税法》,对输入殖民地的一切物品课以重税。这一税法使殖民地物价大涨,再次引起民众抗议。

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于1770年废除了《汤森税法》的大部分项目,但对茶叶税一项却予以保留。

到了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这部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而在此之前,新大陆的茶叶进口被走私垄断,位于大西洋西岸的波士顿更是个桥头堡,当地富商约翰汉考克号称走私王。条例的颁布直接触动了这些富人的利益,以汉考克和知识分子萨姆尔亚当斯为首,组成了波士顿茶党。茶党在咖啡厅聚会,号召人们远离茶叶。

1773年11月,当装载342箱茶叶的东印度公司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引起了茶党的注意。12月16日,波士顿八千群众集会,要求停泊在那里的东印度公司茶船开出港口,但遭拒绝。当晚,在茶党组织下,化装成印第安人的青年闯入船舱,将东印度公司三只条船上的342箱茶叶(价值18,000英镑)全部倒入大海。

茶党事件引发了两年后的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彻底丧失了国内商品的北美市场。到了1807年,英国和美国通过法律,严禁贩卖奴隶的行为;1811年,西属美洲爆发独立革命战争,美洲银路受挫。英国人之前位于美洲的三角贸易链彻底受阻,手里可以控制的白银资本已经中断,面对中国茶叶的贸易逆差日益增大,让英国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而也是在1773年他们在印度看到了希望。

鸦片市场那两年,来自国内的金融危机和北美的一系列问题,让英国人不得不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

是否有一种中国人也迫切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需求一样,使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白银。

1772年,带着这个疑问,首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赴印就职。英国议会对他的最大期望就是寻找钱路,解决英国财政。

英国人起初选择了棉花,但这个办法效果不明显。最终,他们看上了鸦片。

在此之前,鸦片在中国上层社会已经开始流行,因为治疗痢疾这个东西效果明显。从数目字看,18世纪50年代,中国每年进口鸦片的数量维持在15吨左右,而到了1773年,这个数字有了一个显着的增长势头,达到了75吨。而到了1820年,竟然升至900吨。

这期间英国政府处于一个微妙的转变过程。

1773年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针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时而为之,但是他们随即选择了阻止。因为这种非法的贸易影响了他们在中国正当的茶叶贸易。为此这家公司设在广州的代表处曾经向新的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发出请求,停止从印度的鸦片贸易。后者在1773年表示同意,他说,鸦片是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需,不应该被允许。

但是随后,这位英国绅士的理想主义很快让位于财政和政治上的现实需求。白银已经在美国的革命中消耗一空,而那时西班牙与反叛的殖民地结盟,英国人再也拿不到可以变通的货币购买茶叶。

在哈斯丁斯禁止鸦片贸易十年后,他开始矛盾的放开了鸦片贸易。1782年,他允许用两艘船出口了3450箱违禁鸦片。其中的一艘到了澳门,而那时候鸦片在中国还找不到热切的买主,这个国家还没有上瘾。而这个上瘾过程只用了15年,18世纪的最后十年,每年从印度销往中国的鸦片约为2000箱。到了19世纪初,英国每年开始向中国出口的鸦片达到了4000箱,为此后者每年将为鸦片支付250万两白银。

在18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中国政府意识到了鸦片的严重性,开始强烈谴责了这种贸易,朝廷的告示写道,外国人显然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和好处,但中国人购买这种毁灭性的毒品,的确可恨可憎。

19世纪的前二十年,吸食鸦片上瘾的人数在中国增长缓慢,这一时期每年5000箱的贸易,正好与英国对于茶叶的需求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随后,英国的技术革新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前一个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市场上大批机械化棉纺品的出现,剩余产品倾销到英国殖民地印度。为了为不断增加的棉纺品买单,印度人开始疯狂的种植、出售鸦片。

一个新的三角贸易链开始形成,在这个英国、印度与中国的三边贸易圈里,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依旧充当着载体,他们从英国装上制造品,运到印度卖掉,再装上印度盛产的鸦片,然后,运到广东沿岸,把鸦片在中国卖掉,换成茶叶、丝绸,装上船运回英国。

一个新的东亚贸易的旋转木马自此启动,也随后拖垮了中国。

茶的战争1793年马戛尔尼爵士,带着乔治三世的使命出使中国,他希望在北京建立英国使馆,以便英国船只获准在广州以外的港口停靠。在当时,广州还是中国唯一一个允许外国船只停靠的港口。这个人满为患的地方,让英国人感到局促,他们试图打开更广阔的中国市场,以便销售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剩余价值。

他们甚至打算为此放弃不道德的鸦片市场,他们授权马戛尔尼爵士可以终止英属印度出口到中国的鸦片贸易。前提是中国打开大门。

马戛尔尼的东方之行最终因为一套滑稽的客套礼仪而破产。公使团一行花费了8万英镑,中国也丧失了最后一次主动开放的机会。马戛尔尼两手空空的离开中国时,对这个国家做出了片面的评价,他认为这个帝国老迈、疯狂,已经漂泊无依,最终将在岸边撞成碎片。

25年以后,1816年第二任英国公使安赫斯特再度访华,他依旧在礼仪的问题上碰了钉子。最后,这个英国公使离开中国的时候,甚至没有和中国的皇帝见上一面。

这期间,英国驻华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

到了1833年,英国议会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在华垄断特权,所有的英国商人都可以经营对华贸易了。那一年,出口到英国的茶叶增长了4倍,为平衡茶叶贸易的鸦片也极具增长,数字一下子飙升到3万箱。

这个数量的鸦片对于中国的毁灭性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那两年,武夷茶的出口达到了顶峰。茶叶换回的不是白银,而是鸦片,在中国,鸦片的流通程度已经赶上了之前白银。

1840年的那个4月,部分中国人试图中断那个不道德的鸦片贸易链条,而他们看到的也只是贸易链条中的一部分。英国人对于中国茶的兴趣已经成为习惯,而他们手里当时仿佛也只有鸦片能够维持这种习惯。英国货在中国依旧没有市场,这仿佛更是关键。

在第一场春雨后,茶农们忙不迭地将最鲜嫩的三片茶树叶子摘下,一场战争也自此打响。

18世纪英国为买中国茶叶支付上亿两白银(上)


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英国相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非常巨大,这个国家的白银几乎耗尽,因为后者只接受这种支付方式,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如果要把它换算成中国方式的两计量单位,那就在后面至少乘以四。

茶与鸦片的战争18世纪,中国的茶叶成为全球贸易链条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改变了世界风尚,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独立战争和鸦片战争。但这个帝国对游戏规则的迷失,使大航海时代的最后可能性从此消失了。

1773年4月,来自太平洋的湿润季风,为福建武夷山区带来了开年的第一场雨。清晨,一个茶农将顶着露水的三片鲜嫩茶树叶子摘下。已经是山区的烟雨季节,武夷春茶迎来了一年的采摘季。

中午时分,那三片鲜嫩的叶子,走进武夷山区的星村镇,这里是武夷山区的茶叶集市,每年第一场春雨过后,茶市开埠,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南来北往的茶商纷纷聚集。清人刘靖曾经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在这里,那些鲜嫩的叶子被集货、炒制、包装,做成武夷茶。

腰缠万贯的茶商们,从这里进行茶叶集市贸易,然后运走。南下广州,再由行商交给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们。

整个早上每个茶农只能采摘不到两斤的鲜嫩叶子。他们从集市交易现钱,这些年武夷茶的行情日益见好,越来越多的茶农们追逐这项交易。而他们不知道,自己日常生活中普遍流通白银竟然来自美洲,他们更不知道,从那一刻起自己已经进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贸易圈18世纪的全球贸易遵循海洋季风的洋流,周而复始,宛如一轮逆时针行走的旋转木马。动力是商业利益,载体是横行世界的快速帆船。在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地图里,中国正处于这场游戏的地理中心。

大约是在每年的1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借着冬季洋流的尾巴,开始远航。在伦敦,满载本土制造品和烈酒的快船开始起航;在广州,上个交易季换来的茶叶和瓷器装满帆船开始返航。新的一轮全球海洋贸易循环正式启动了。

按照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计划,他们几乎不用自己花费白银,就可以通过一连串的三角贸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前提是只要有船。

东印度公司代表了一群海洋野心家们的梦想,而在英国国内,工业革命刚刚启动,消费抬头,那些醉心于食货的人们,对一切中国趣味趋之若鹜,中国茶自然首当其冲,泡在茶杯里的正是上一个贸易季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

那些年,一部荷兰话剧《茶迷贵妇人》,已经在整个欧洲风靡了半个世纪,不止是话剧本身,还包括话剧里的主角们。下午茶,已经改变了英国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也随之改变了整个贸易格局的重心。

季风吹到了印度洋,满载着茶叶的快船飘香海岸,18世纪的印度半岛已经成了英国人的殖民地。作为经济贸易的副产品,文化已经在这里登陆。

1773年的夏天,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带到了这里。夜晚,《仲夏夜之梦》正在加尔各答的剧院里上演,在印度这部巨着的名字被翻译成《爱神的春梦》。

作为英国的贵族,哈斯丁斯保持着饮中国茶的习惯。他在品味武夷茶和莎翁喜剧的时候,心里正在盘算着,整个全球贸易的平衡。也就是在那一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那个夏天,困扰在这个英国绅士心头的一个大问题是,该不该和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起先,出于道德或者是这种非法贸易的恶劣影响,这个英国人对鸦片贸易选择了否决态度,他说,这种毒品不是生活的必须,仅仅是奢侈品中的有害物,不应该被允许。但这种道德没有持续多久,英国人就改变了主意,从表面看,好像还是武夷茶的原因,因为英国人为购买这种叶子,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白银。

那一年,最终英国人倒向了以鸦片换茶叶的政策。

季风吹到大西洋,满载着中国茶的船只到达西岸的波士顿,已经是1773年的冬季了。这一年的海洋贸易季已经趋近尾声。12月,冰冷的海湾充满着暴力的味道,一伙印第安人打扮的青年人,正在预谋着事件。前一年4月份,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被封存在锡纸包裹的茶箱里,长途航行让它们香味弥足。夜晚,那些青年人冲上东印度公司的快船,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那些来自中国的武夷茶,经过了9个月的海洋旅程最终没有被冲入茶杯,而是被冲入了海洋。

这次事件最终引发了后来美国的独立。追问历史的细节,人们发现导火索竟然不是在那些印第安打扮的青年手里,而是在中国武夷山的茶农手中。而整个事件的最终后果,却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料到的。

封闭的茶路腰缠万贯的茶商从福建星村镇的集市走出来,带着鲜嫩的茶树叶子,开始寻觅南下的路子。事实上,他们和身后数以万计的茶叶担子,可以选择的行走方式只有一条。18世纪的中国,茶叶的出口交易,只在广州一处。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一如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的那样,从武夷山到广州,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七次船,交四处税。

从福建星村搬运一担(100斤)武夷茶到广州的代价大约在3.8两银子左右,这差不多占去了最终交易价的三分之一多。

旅途充满了波折,茶商们先用竹筏将茶叶运到崇安。之后,再由挑夫挑过山岭,到达江西的铅山。再经过多次转运到河口镇,到南昌。到达江西界经九江关,过赣关,经过大庾岭过梅岭到达广东,最终从韶关进入广州。

倒不是没有其他的替代路线,武夷茶从厦门走海路,到达广州的成本每担只在0.4两左右。

而不幸的是,从产地到出口,途中帝国政府可以征收四次关税。为了这个目的,清政府规定福建本省所产的茶叶,禁止从厦门出口,只能走这条路。

直至每年的十月,千辛万苦的茶叶担子才在广州西关茶市聚集,这里早有行商云集。在广州,行商作为官方特许的海外贸易经营机构,垄断着茶叶的出口。

后者通过注水式的加价最终将茶叶交到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手里,这时候,一担子武夷茶的价钱已经到达到了9两银子。而其中行商的利润就有5两。

事实上,行商的这些利润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阶层,炫耀式的消费和官府的不断榨取,最终让这些行商们都走上了经营不善相继破产的路子。

大约在来年的1月,新鲜的武夷茶装船运离广州,进入全球海洋贸易的网络。源源不断的茶叶贸易,为帝国换来的是白银。

作为茶叶贸易的起点,18世纪的中国却是白银的终点。

那时候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欧洲国家,几乎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用什么来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

不久,他们随即沮丧地发现,源于这个古老帝国一向自给自足的习惯,欧洲产品几乎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市场!

除了白银,这个国家好像一无所求。

而另一面英国人对于茶叶的广泛爱好更是有增无减,起先他们还可以维持微妙的平衡,而到1773年,一切出现了变数。

1773年的变数英国与茶叶的情缘早在1664年就已经结下,那一年,国王查尔斯二世接受了从中国带来的两磅气味怪异的黑叶子。之后,不到半个世纪,茶叶已经成为英国最普通的饮料,每年消费大约在1200万磅。英国人渐渐离不开这种温和刺激的饮品,与此同时,英国的经济也开始依赖茶叶,因为财政部针对茶叶的税率高达100%。

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英国相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非常巨大,这个国家的白银几乎耗尽,因为后者只接受这种支付方式,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如果要把它换算成中国方式的两计量单位,那就在后面至少乘以四。

晚清买卖证券在茶馆


晚清买卖证券在茶馆

今天的人们,对于证券早已不再陌生。其实中国早期的证券业也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借鉴意义。

1922年,疯狂的交易所热潮降下帷幕,在泡沫破灭之后,存活下来的交易所只剩下6家。中国由此进入了一段证券交易的冰河期。

中国的证券交易最初是由西方传入的。早在1869年,在中国的国际商埠上海,长利(西洋代理券商)就已经在从事国际股票买卖。这大致是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

茶馆里面买卖证券

随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一批官督商办和完全商人独资的企业开始兴起,为了融资,这些企业开始依样画葫芦,学习洋人的办法,也开始从事股票投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华商股票掮客。这些人不仅十分了解股票,而且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从事股票买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当时中国没有专门的股票交易所,为了买卖股票,这些最早的股票经理只好到当时大家都聚会的场所茶馆来进行股票交易。这种当时在茶馆喝茶的行为称之为茶会。每天早上,这些人来到一些著名的茶馆,举办茶会,大家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当然主要是交换信息、洽谈交易,不过这种交易都是口头成交,在之后才将交易落实。当然也有直接将证券拿到茶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依据比价,将证券换手。

这种茶会代行证券交易的方式一直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1914年秋天上海股票交易公会成立,证券交易才开始逐渐走向正式。

首家交易所成立内幕

对于证券交易的积极意义,中国的政治家早就有所认识。早在1904左右,梁启超就提出组建证券交易所的建议,但清政府没予理会。1907年,袁子壮等人又重新提出建立交易所的建议,得到的是与梁启超一样的命运。

将证券交易所提上议事日程,是在清政府垮台、民国政府成立之后。1912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召集全国工商巨子讨论设立证券交易所的问题,1914年12月,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法》,这使得交易所的成立水到渠成。

1916年,孙中山联合上海商业名人虞洽卿向北京政府提出创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孙中山期望通过此举获得革命活动的经费。在北洋政府的眼里,孙中山提出这项要求有些不良企图,所以对此申请千方百计加以拖延。

正在这个时候,号称状元企业家的张謇也发电反对,这恰好也给北洋政府解了围。张謇倒不是反对孙中山,而是在出于自己的商业利益考虑。从清末进行商业活动以来,张謇在此时已经拥有盐业、纱厂、棉花种植业等大企业,建立证券交易所,为企业发展融资一直是张謇的计划。

另外张謇的反对也有着一定正当的商业理由,他以国际惯例为依据,指出证券交易所只能交易证券不能涉及物品交易,而且依据1914年的证券交易法,交易所不能有外资持股,而在虞洽卿的方案中,恰恰就有着外资的身影。正是在张謇的反对之下,虞洽卿等人的申请便被吊在半空之中,遥遥无期的搁置起来。

在上海交易所的申请被搁置的同时,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却在紧张筹备之中。1916年,华北尤其是京津地区暴发了京钞信用危机。为了解决危机,北京政府决定发行公债来平抑,由此成立证券交易所就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就在该年,在王景芳、岳荣等人的发起下,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包括公债券、中外银行发行的钞票以及股票。

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4年后,以虞洽卿为董事长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才得以建立,交易的既有证券也有棉花、布匹等物品。至此中国的证券交易进入了交易所时代。

蒋介石也当投机经理

交易所一旦设立,其收益就让商人们眼睛一亮,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为例,在交易所设立半年间,其收益就高达20万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设立一年的时间里面,上海的交易所达上百家。

当时的报纸报道,在这段时间里,几天就有一家交易所成立,十余天就有一个信托公司向读者作投资广告。在这种风潮之下,交易的物品也扩充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原来的杂粮、丝棉等重要物品可以投机交易,而且像蜡烛、肥皂之类的也在交易之列。这些交易所的设立再也不是为了商品交流的方便,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提升股价,而且只要交易所一设立,其交易物品连带本所股价都一路飙升,全国从巨富到小市民都陷入风靡追捧交易所的状态。

上海开风气之先,其它城市也纷纷跟进。北平、天津、广州、武汉也掀起了设立交易所的热潮。到1921年初,中国的交易所数目已接近200家,竟然位于全球第一。在这种投机的热潮之中,也不乏后来的著名人物,比如蒋介石当时就是上海市场上的一名投机经纪人,他当时在张静江的支持下,与戴季陶、陈立夫等人合股成立名为恒泰号的经济代理,从事投机生意。

疯狂的投机早就超出了中国经济的实际。证券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以中国当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个地区设立一个交易所已经超出实际能力。设立了接近200家的交易所,其后果可想而知是多么可怕。

这种畸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经济的实际情况,所以到了1921年年底,泡沫破了!交易所难以为继,由门庭若市迅速变为门可罗雀,交易所本股股价一泻千里,原来一股难求的股票现在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交易所纷纷破产。在风潮中,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由此连带的是,商肆纷纷倒闭,经理职员纷纷辞职,其中自杀者也为数多多。

到1922年,疯狂的交易所热潮终于降下帷幕,在证券泡沫破灭之后,存活下来的交易所只剩下6家,信托公司也只剩下两家了。中国由此进入了一段证券交易的冰河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证券交易才又红火起来。

云南茶叶史


据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濮人就种茶以作员,三国时期种茶颇负盛名,晋。时规模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极为鼎盛。《云南通志》、《普洱府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有以茶为市、仰食茶山。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记载与论述。由于历代官府重视。茶叶贸易活跃,民间种茶日盛。山势连绵,复岭层峦、皆多茶树;从东到西。从甫至北,云岭高原处处有茶。明清时期闻名中外的云南普洱茶出产她古六大茶山连绵800里。入山作茶者达数十万人。古《普洱府志》详细记述了这一壮观史实。同时采择之精,制茶工艺也日臻完善,名优茶花色品种选出。异彩纷呈。

当时堪称名茶之珍品的普洱茶,其花色品种就达8色。不但是上贡朝廷之名茶诊品。普洱茶之名也风靡名重于天下。这时期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种茶饮茶蔚然成风。官史商贾,骚人墨客。也纷纷投身其中、著书写史。飘洋贸易,品茗赞咏。越发刺激了云南茶叶的发展。致使云南茶叶名品日众,声誉日隆。普洱茶不但被列入皇宫贡茶案册,而且还载人曹雪芹《红楼梦》、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不朽的世界名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云南采制茶业不断推陈出新,研制新品名茶风靡盛行,贡茶名品层出不穷,制作加工工艺已由民间转化到官府组织管理推广。享誉中外的云南名优茶滇红、沱茶、藏销紧压茶、香竹筒茶等,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品质独特的名茶产品也在不同的时代相继脱颖而出。这些名优茶产品。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类型、花色,郡具有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风味特征,辉煌的产销业绩,从而形成了普洱先称秀,滇红质更优,沱茶誉四海,滇茶竞风流的云南名优茶荟萃盛景。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尝羌臣服于汉,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一颗,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先设西部都尉,仍归益州节制。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来降都尉于今之曲靖,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考虑到痒珂(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崔(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可见两汉治滇均属益州管辖。均属益州管辖。故吴普《本革、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铡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审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

唐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公元864年)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今景东县)界诸山,即今景东、景谷及其以南之地。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的六沼之一的南沼,居住在今巍山、南涧县境。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香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西番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南宋:李石(约12世纪中期)《续博物志、卷七》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上述记载说明唐宋时期云南产茶集中在滇南,采制粗放,饮用方法都是加上香辣等配料煮饮。云南茶已销往西藏等地。

明代名茶问市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楚雄府城外石马井水,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按: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茶,惠泉指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天池指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名茶之一种,亦称卧龙。

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明末(1639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日记中还提及过顺宁府时住梅姓老人家,主人以云南府所产名茶--太华茶招待。

上述记载表明,普洱茶之名始见于明代;云南已有名茶出现,焙制方法未秦完善;叶种茶树须架梯采摘。

清代普洱茶名重天下

方以智《物理小识》(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刘健《闻夜录》称,顺治18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今永胜县)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人藏普洱茶三万担。

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载,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记述: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文二人忙说、烟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载: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岁人贡,民间不易得也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9里曰莽芝;2助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撤。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娇之后,在公一人。当地人勒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按纪为清咸丰年问人,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群众身受其益,故立碑纪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属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其中茶叶类值30元。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防止霉变的作用,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味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民国九年(1929)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普洱条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安溪茶叶史


据考,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当时翰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乡俗乐茶歌。

安溪茶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乌龙茶生产技术和铁观音等优质名茶也不断向海内外广泛传播。

明清时期,是安溪茶业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从而使安溪成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即介于红茶与青茶之间的半发酵的特种茶。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我国传统制茶工艺又一重大革新。清雍正三年(1728年)前后,安溪茶农又发现了名茶铁观音。

清初,安溪茶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黄旦、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茶树优良品种的相继发现,把安溪茶业推向了鼎盛发展阶段。

民国年间,安溪茶业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安溪茶叶外销减少,茶庄纷纷倒闭,大片茶园荒荒。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溪茶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5万亩,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等五大名茶占茶园面积的90%;全县茶叶产量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3,占全国乌龙茶总产的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