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司马与茶马御史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 2022-02-18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茶的历史与由来 黑茶的历史与发展

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司马与茶马御史的历史渊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马司是古代专门负责茶叶收购进贡皇宫及管理茶马互换交易的机构。

宋有都大提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明初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今甘肃临夏)等州,清于陕西、甘肃皆置茶马司,有大使、副便等官,其职掌与前代同。清初又曾于陕、甘二省置御史专管茶马司,通称茶马御史。

茶马司的历史渊源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段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制订马法,茶马司以易马的职能,即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

据史籍所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经略安抚使王韶在甘肃临洮一带与人木征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收购和以易马工作,并在陕、甘、川多处设置卖场和买马场,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茶马司)从事以易马交易,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到沿边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籽、苗带到边境,凡贩私则予处死,或充军三千里以外,茶马司官员失察者也要治罪。立法如此严酷,目的在于通过内地来控制边区少数民族,强化他们的统治。这就是以治边的由来。但在客观上,茶马司也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宋朝以后,除元朝因蒙古盛产马匹无此需要,而未实行马互市以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设立专门的茶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云南西部增设北胜州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废止茶马司。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马互市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湟源--茶马互市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而且,茶马互市也是制约藏族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藏族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藏族人的生活,所以,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对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是两宋王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治边政策。其次,通过茶马贸易,还满足了封建王朝对战马的需要,又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王朝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淡出,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有更大需求。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则益加繁荣。直到清文宗,地方马场奉命裁撤,各地军队所需马匹统归自购,官府设置的茶马交易随之停废,延续400余年的茶马互市交易自此终止。

普洱茶与清廷的历史渊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茶叶资讯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朝鲜与普洱茶的历史渊源


云南普洱茶在18世纪,就为朝鲜人所认识、一些史料上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就有普洱茶造假的情况,当时界定云南以外的地方制作普洱茶就是假普洱茶普洱茶峰会上,从事中国云南普洱茶研究20余年的韩国籍专家姜育才教授透露了他所考证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史料。

百余年前认识中国普洱茶

姜育才,韩国韩瑞大学校健康增进大学院茶学科教授,现正在进行《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文史稿》的课题研究。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认识、研究中国普洱茶,那时,中国云南普洱茶热潮流向韩国,当时的总统,以及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及其亲属都喝中国普洱茶。

在姜育才的研究考证中,朝鲜18世纪就有人接触中国云南普洱茶。1884年出生的一位名叫李裕元的朝鲜人,在一书中提到:中国云南普洱茶在18世纪就为朝鲜人所认识。至19世纪朝鲜还出现朝鲜人自己制作了大如巴掌,类似于中国普洱茶青饼的茶饼。

清代曾有界定真假标准

据姜育才教授考证,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清朝的上流社会怎样喝中国普洱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清代的皇宫和王公重臣都有拥有中国普洱茶的记录。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馆,姜育才还看到了乾隆所写的一首盛赞中国普洱茶的诗。在姜育才多年查阅考证的诸多史籍中,还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就有普洱茶造假的情况,当时界定普洱茶造假的标准就是云南以外的地方制作的就是假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如韩国烧烤

前些年在韩国,云南普洱茶是社会高层和富裕人群的消费品,现在开始走向大众消费者中间。姜育才说,普洱茶近几年在韩国迅速升温,打个比方说,云南普洱茶如今在韩国的受欢迎程度,就如同韩国烧烤在中国。

坐在一旁的韩国国立木浦大学教授丁一特别谈到:如今一家名叫韩国新境普洱茶公司的企业,已经代理了中国50多家普洱茶企业的产品。

谈到目前云南普洱茶在韩国市场的情况,姜育才教授认为,很多商家认为做普洱茶既是一个有潜力的商机,又具有极高的风险。因为韩国的质量卫生检疫十分严格,进口时只要有一个茶饼不合格,就得整批货物全部销毁。姜育才建议,如果普洱茶要大规模地打开国际市场,还得尽快制定出一套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并规范企业严格遵守。云南普洱茶在18世纪,就为朝鲜人所认识、一些史料上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就有普洱茶造假的情况,当时界定云南以外的地方制作普洱茶就是假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峰会上,从事普洱茶研究20余年的韩国籍专家姜育才教授透露了他所考证的普洱茶史料。

百余年前认识中国云南普洱茶

姜育才,韩国韩瑞大学校健康增进大学院茶学科教授,现正在进行《清代北京上流社会普洱茶海外文史稿》的课题研究。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认识、研究中国普洱茶,那时,中国普洱茶热潮流向韩国,当时的总统,以及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及其亲属都喝中国普洱茶。

在姜育才的研究考证中,朝鲜18世纪就有人接触中国普洱茶。1884年出生的一位名叫李裕元的朝鲜人,在一书中提到:中国普洱茶在18世纪就为朝鲜人所认识。至19世纪朝鲜还出现朝鲜人自己制作了大如巴掌,类似于中国普洱茶青饼的茶饼。

清代曾有界定真假标准

据姜育才教授考证,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清朝的上流社会怎样喝中国普洱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清代的皇宫和王公重臣都有拥有普洱茶的记录。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馆,姜育才还看到了乾隆所写的一首盛赞普洱茶的诗。在姜育才多年查阅考证的诸多史籍中,还记载了18世纪的中国就有普洱茶造假的情况,当时界定普洱茶造假的标准就是云南以外的地方制作的就是假普洱茶。

中国普洱茶如韩国烧烤

前些年在韩国,普洱茶是社会高层和富裕人群的消费品,现在开始走向大众消费者中间。姜育才说,普洱茶近几年在韩国迅速升温,打个比方说,普洱茶如今在韩国的受欢迎程度,就如同韩国烧烤在中国。

坐在一旁的韩国国立木浦大学教授丁一特别谈到:如今一家名叫韩国新境普洱茶公司的企业,已经代理了中国50多家普洱茶企业的产品。

谈到目前普洱茶在韩国市场的情况,姜育才教授认为,很多商家认为做普洱茶既是一个有潜力的商机,又具有极高的风险。因为韩国的质量卫生检疫十分严格,进口时只要有一个茶饼不合格,就得整批货物全部销毁。姜育才建议,如果普洱茶要大规模地打开国际市场,还得尽快制定出一套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卫生标准体系,并规范企业严格遵守。

普洱与清朝的历史渊源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茶叶资讯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着)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茶的历史渊源考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砖茶历史渊源


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

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比如内蒙古政府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

历史渊源:太平猴魁茶


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介绍

太平猴魁茶叶产于安徽黄山山区北麓原太平县。1987年,太平撤县建区成了黄山市下辖的黄山区。出于历史传承,人们仍把优质的猴魁茶叶称之为太平猴魁。而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即从其起源述起。

太平猴魁历史典故和出处很多,也即是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悠长及丰富。当地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清朝末年,太平县内叫猴坑的地方,茶农王魁成生产的茶叶风格独特、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将茶叶称为猴魁。后许多茶商慕名贩运猴魁茶叶在南京、镇江开设茶庄,一时在江南茶界声名大振。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为国家争得荣誉。1955年,太平猴魁又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也可从其品牌渊源认识。太平猴魁作为一个历史品牌,其价值包含着太多的历史积淀。首先,1987年以前,太平曾是县级行政区划名称,改称黄山区后,当她和猴魁这个优质茶叶联系在一起时,在一般消费者和茶叶经销商心目中,太平依然是个原产地名。按照TRIPS协议,地理标志无须一定是行政区划,可以是山名、地名等。其次,猴魁作为一种特殊的茶叶名称(注意:不是商标法第十一条中所说的商品的通用名称),一部分茶叶经销商将其和太平联系起使用,将茶叶称之为太平猴魁。还有一部分茶商是将其单独使用,仅在包装上标注猴魁二字。由于猴魁品牌的知名度、显著性、影响力始终和以猴坑为中心的黄山区新明乡茶叶产区相联系,因此,仅猴魁二个字也应该被理解为原产地名称品牌。总之,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无论太平猴魁还是猴魁单独使用,其品牌价值来源于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充分了解太平猴魁茶的历史渊源有助于对太平猴魁茶正确饮用及加工。

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


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据文献记载,是在安化境内的芙蓉山、云台山,自宋代开始,茶树已经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了。清道光年间,原籍安化的总督陶澍所作《芙蓉江竹枝词》,“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箱,芜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采制茶叶的景观。所制“芙蓉青茶”和“云台云雾”两茶,曾被列为贡品。但几经历变,采制方法业已失传。下面就详细介绍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

安化古称梅山,产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产品质好量多,早已驰名中外。安化在1072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曾销往湖北江陵、襄旧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殖无几,惟茶甲诸州县。”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将黑茶“天尖”、“贡尖”定为官茶。

安化松针为官茶,清道光年间定为贡茶,安化黑茶自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后,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茶,道光年间销量约为3600~4000吨;元末明初,安化开始生产绿茶(烘青),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湖南贡茶140斤(合现在83.56千克),其中独列安化“贡芽茶”22斤(现13千克),后来称为“四保贡茶”。

讲安化茶不能不提到安化人陶澍(1778一1839),道光年间曾任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写了多篇茶叶诗词,说安化芙蓉山有仙茶,品质佳。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四首安化茶诗,共46句,是古今咏安化茶最长诗,诗中讲到茶的缘由、安化茶采制、安化茶命运和强调安化茶品质、功效和历史地位。

清咸丰时,安化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当时全县沿资江上起渠江,下至敷溪,沿岸约100公里范围内各埠茶行盛行时多达300余家,一片茶乡的繁华景象。以上史实,说明安化境内.茶树分布繁多,自然生长茂盛,并且在9世纪时,安化茶叶已有相当的产量,能够成批外销,而且品质很好,其开始生产的时期自然更早。安化是红茶之乡、黑茶之乡、砖茶之乡和针形茶诞生之地,过去湖南省制定工夫红毛茶标准样和黑毛茶标准样必选之地,在省内和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就是对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安化松针的历史渊源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