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茶马古道与大理三月街的渊源

发布时间 : 2022-02-19
茶马古道的线路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情况

茶马古道的线路。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漫谈茶马古道与大理三月街的渊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马古道是自1990年以来的一个历史和文化热词,日益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茶马古道因此也成为云南、四川等许多西南地区的旅游热点。随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交通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马帮为主体的茶马古道运输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线路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伴随着茶马古道的消失,许多古道、驿站、堆店等茶马古道遗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消失殆尽。

然而,从笔者近些年来就大理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所进行的一些调查和历史发掘中感悟到,大理不仅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且大理三月街还是茶马古道形成至今在民俗民风上保留下来的一个较好的历史遗存。这与大理自清末民(国)初年以来日益彰显其居于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位不无关系。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互市最初是在普洱地区进行的。清末民初,滇南一带疟疾、鼠疫等瘴疠流行,加之滇南一带常有匪盗出没,使藏商马帮不敢贸然前往普洱,茶叶交易中心地逐渐西移。随着滇藏、滇川贸易往来的日益增多,位于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取代普洱成为西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交易集散地。

1902年,沱茶在下关创制定型,奠定了下关在滇茶销藏中的核心地位,每年成千上万的马帮从思茅、临沧等地将毛茶原料驮运到下关,经下关的永昌祥、复春和、茂恒、成昌、元春茂等茶叶商号加工成沱茶、蛮庄茶(后来称心形紧茶)后再销往川、藏地区。WwW.cY316.COm

由于下关本身并不出产茶叶,下关加工所用的原料和产品销售全靠马帮驮运,因此每年农阴三月春茶上市时节,从南路茶区来的马帮驮运来春茶,北边过来的藏商马帮驮运来藏药、毛皮、山货等土产,他们都在这个时候来到大理进行物资交易,大理三月街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大理三月街是大理地区沿袭千年的民间物资交流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颇有影响,是大理地方民俗及节庆中最有代表性的盛会。《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三月街当时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光阴荏苒,岁月漫漫。一千多年来,三月街在物资流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为边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物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的物质文化十分丰富,赶三月街已成为展示和体验大理白族地区独有民族风貌的民俗活动和喜庆的节日,但大牲畜(骡马)和茶叶、药材、山货交易仍是三月街物资交易中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传统交易项目,三月街上的大牲畜交易市场、藏药市场、茶叶及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市场年年生意红火,购销两旺。如同一台演绎千年的传统剧目,古代的茶马互市,今天的西南边疆民族物资交易,构成了这台传统剧的经典节目。

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当人们在绵延千里的滇、川、藏地区寻觅和关注昔日茶马古道遗迹的同时,不应忽略了大理还有三月街这样一个完好地保留着茶马古道历史痕迹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例证。同时,作为昔日茶马古道重镇上的大理人,更应为弘扬白族茶叶历史文化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小编推荐

大理茶马古道


大理茶马古道--唯一的世界濒危建筑重现辉煌一队队托着茶叶的马帮行进在古集镇中、一桩桩皮毛生意在火热交易11月28日,随着中瑞合作项目沙溪复兴工程一期的完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世界濒危建筑沙溪寺登古集镇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来自瑞士的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施密特教授在考察完项目实施情况后说:这是我见到的世界濒危建筑实施抢救修复最好的工程,我要感谢为此作出贡献的中瑞双方所有的工作者,是他们让茶马古道上的古集镇重放光芒。

沙溪寺登古集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从这座古集镇向西可进入博南古道和永昌古道;向南经大理州、楚雄州进入五尺道;向北经丽江西昌进入四川。唐朝以来,沙溪寺登古集镇又成了沟通川、滇、藏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云南、四川的茶叶、红糖、布匹和西藏地区的皮毛、麝香、贝母、虫草通过马队的托运在这里进行着交易。据居住在该古镇的68岁老人欧阳成玉介绍,沙溪寺登古集镇鼎盛于明清时期,解放初期,由于214国道公路的改道建设,沙溪寺登古集镇便开始衰落下来。2001年10月,沙溪寺登古集镇作为连接西藏、云南、四川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驿站,有完备的古戏台、供来往于青藏高原商贾马队歇息的客栈、寺庙区和防御性寨门,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列为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列入遗产名录的当时,寺登古集镇的古建筑保护状况令人担忧,整个遗址面临着整体衰败、无意破坏和改造等诸多因素的威胁。2002年8月,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签定备忘录,共同组织实施沙溪古集镇保护项目-沙溪复兴工程。整个工程包括六个项目:古集市恢复、周边村落保护与开发、生态卫生、沙溪可持续发展、脱贫与地方文化保护、举办大型庆典活动等。

漫谈茶马古道的路线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五条茶马古道路线是:

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印度等国。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为三线,即: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新茶路”,入缅后经曼德勒或景栋转运到仰光,海运到加尔各答,再陆运到西里古里——葛伦保,最后由马帮驮运到拉萨。

思茅、普洱的古茶园,古道,马帮,茶庄,茶厂锁链构成一幅大气磅礴以普洱茶为核心的文化长廊,留下了辉煌的画卷,也给后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普洱茶”饱含着深深的韵味,辐射出耐人寻味的“茶马古道”精神。……叮当叮当的马铃声在古道上回响,一长串马帮走过吊桥,一驮驮易武正山的茶叶被驮到普洱府,再流传到世界各地。时间在流尚,岁月在飞逝,一段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遗留在弯弯曲曲的古道上。

漫谈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与欧亚文明交流互动的传统线路和历史文化载体,从古代以来,见载于史册的有“蜀身毒道”“金牛道”“五尺道”“褒斜道”“广州通海夷道”等多种称谓。昨日,成都故事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王川老师,在故事大厅漫谈川藏茶马古道,讲述其传奇故事。

川滇等中国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茶不仅在四川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饮茶风气的流行和饮茶交流的增加,茶文化也在四处散播。王川老师说,根据史料分析,茶叶传入高原牧区的方式,虽然有不少说法,如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如上层社会的交往等等,但最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民间的自由物质交换,将茶叶传入了高原牧区。正是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才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边境就一直有“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和盐一样,是官方严控的专卖品。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乾元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到了明代,茶马政策成为治边的重要手段,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才终止。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就是一条由茶叶生产集散地到销区集散地的道路。王川老师介绍说,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起源于雅安,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此外,还有一条支线,是从都江堰出发,沿岷江而上,进入甘南地区,到达青海。无论是从茶叶的生产,还是地理位置,四川在其中都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宋熙宁以后,就在四川专门设置了茶马司,将四川年产的3000万斤茶叶中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由于茶马古道,沟通了茶叶生产、茶叶消费的渠道,茶叶在四川的制造也进入到高度发展的阶段。

大理位于茶马古道的中心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约两千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处滇西中部,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地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诏国,西双版纳、思茅的茶叶就已运销大理。自清末民国初起,下关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地,云南主产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地)的茶叶被子源源不断地运往下关加工销售。据谭方之《滇茶藏销》统计,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万担:“滇茶为藏人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冬春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不公为一种商品,可称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海,越丛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马古道所说的马,最早作为运输工具在古道上显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为一种与茶叶交的商品——茶马互市,具有了另一种价值。马在茶马古道中意义重大,为此茶马古道沿途长其以来形成了固定的骡马市场。最早记载骡马交易在南诏时期的三月街进行,骡马市场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中写道:“三月十五日在点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徐霞客游记》则记载了集市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大理马在很早以前就名扬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战马多来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则称赞大理马:“马之良者,不必西北”,认为大理马可以和西北马相媲美。

此外,还有洱源的渔潭会,鹤庆松桂骡马大会和丽江骡马交易会,每年都定期举行,一直沿袭至今。

陕西茶马古道与滇茶马古道握手(三)


是茶换马,还是马驮茶

研讨会上学术争议激烈,主要分为滇、陕、川三派。

第一个发言的木霁弘,夸赞了丽江和丽江马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特殊作用。他说,南部驮茶的马,到了大理、丽江一带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们不适应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唯有大理、丽江的马不惧高海拔。他强调,在研究茶马古道时,不要只看正史,而忽视茶马古道的民间性。他注意到有的人基于地方眼光,排出一、二、三。研究茶马古道时要完整、全面地评估,不要想当然地说你这条路是第一条、是起点。经过长期研究,可能你的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木霁弘后面的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显然说的是陕西的事情,特别是今年4月16日在紫阳县向阳镇瓦房殿举行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点揭牌仪式。

第6位发言的李刚,没有因为自己身处人家门上且是应人家邀请来参加会议而回避观点的交锋。

李刚提出需对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由国家经营、以内地茶叶换取边疆战马为主要内容的西部贸易大通道,是以茶换马的交易;另一种观点认为,茶马古道是以马驮茶的贸易大道,马只是工具而不是商品。李刚认为应该是以茶换马。由于当年陕西运茶量太大,主要是用骆驼驮茶,去西部换马。清代陕西茶商马合盛家有300多峰骆驼。

针对木霁弘的讲话,李刚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须在时空上准确描述茶马古道。他觉得,既然茶马古道不是民间小道,就必须以国家组织和国家行为作为标志。明代边防建设的重点在西北,所以搞了基本国策茶马交易,茶马古道的起源和这一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茶马古道开通的标志,既不是茶,也不是马,而是政府的茶马交易事务主管机构的设立,茶马司就是茶马古道开通的基本标志。明代洪武4年,即公元1371年,在陕甘设立了秦州茶马司、河州茶马司、洮州茶马司,标志陕甘茶马古道开通;到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开通了四川的黎州茶马司(在今汉源县)和雅安茶马司,标志着康藏茶马古道(即一般人称的川藏茶马古道)的开通。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王川教授说,在川藏线上,主要是用牦牛运输茶叶,不是马,因为牦牛耐寒,而且用结实的牦牛皮包裹茶叶,不仅能避免受潮变质,而且牛皮摔不破。王川同时提出,川西北是茶马古道核心区。

云南许多学者在会上一再提出,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

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茶马古道是以人赶马(包括牛、骡、骆驼等)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盐、酒、马、骡、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之纽带。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解释,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茶,不是运输工具。

大理——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约两千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云南省,完全靠马帮一步一步行走,因不少路段十分艰险,单程一趟也需要三四个月,古道之难行可想而知。

大理地处滇西中部,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地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诏国,西双版纳、思茅的茶叶就已运销大理。自清末民国初起,下关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地,云南主产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等地)的茶叶被子源源不断地运往下关加工销售。据谭方之《滇茶藏销》统计,滇茶入藏一年至少一万担:滇茶为藏人所好,以积沿成习,故每年于冬春两季,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是以紧茶一物,不公为一种商品,可称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对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所必需。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海,越丛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茶马古道所说的马,最早作为运输工具在古道上显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为一种与茶叶交的商品茶马互市,具有了另一种价值。马在茶马古道中意义重大,为此茶马古道沿途长其以来形成了固定的骡马市场。最早记载骡马交易在南诏时期的三月街进行,骡马市场是三月街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中写道:三月十五日在点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徐霞客游记》则记载了集市的盛况:具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此为马市,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大理马在很早以前就名扬四海了,南宋王朝的战马多来自大理。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宋高宗则称赞大理马:马之良者,不必西北,认为大理马可以和西北马相媲美。

此外,还有洱源的渔潭会,鹤庆松桂骡马大会和丽江骡马交易会,每年都定期举行,一直沿袭至今。

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大理鹤庆


历史上有一条穿越西双版纳,入大理,经丽江,过中甸,进西藏,延伸到缅甸、印度、尼泊尔这条贯穿滇、川、青、藏等省(区),通往南亚以马帮运输为主的陆上驿道,被世人称为“茶马古道”,而鹤庆就处于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上,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

鹤庆地处大理州北端,北与丽江相连。鹤庆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汉代属西南夷,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在鹤庆置谋统部,是云南三十七部中极西极北的一部,也是滇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要地。

唐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改谋统部为谋统郡。大理国立国后,于公元963年,鹤庆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云南八府之一。宋时期在鹤庆有大批的军屯和民屯。元代设鹤庆军民路明代,设鹤庆军民府。鹤庆是连接南诏、大理国与吐番的重要通道的独特区位,说明鹤庆长期是滇西北军事、政治、文化、经贸中心,在茶马古道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鹤庆市井兴盛,商贾云集,鹤庆商帮是活跃在茶马人道上的大商帮,为滇西北以及西藏地区的商贸、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西汉起,云南与祖国内地乃至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兴盛,维系着这种联系的主要形式就是商品交换,而这种交换,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在云南,主要依赖马帮运输和商贩来实现。

鹤庆手工业产品和手工艺品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用品。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就开始加工手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品,这些手工业品和生活用品都是通过茶马古道流向各地。如今,新华村艺人进一步创新品牌,加上生产的纯金、纯银手工艺品如九龙壶、九龙杯、十八般兵器、盔甲、净水壶、碗、勺、筷子、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佩、腰带、唢呐、长号、藏刀、镭钵等近百类上千种产品,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乡”。

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


想了解《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知识吗,丰富的《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内容等你来看!

蜻蜓低飞,茶香飘逸,人在兰花中,梦醒不知路。

很多时候,喜欢泡上一杯茶,将茶香静静地握在手心,拿起一本书,倚着窗,看着云雾下的桥,任思绪纷飞。

那飘渺中的摇曳,那纯白中的荒芜,那梦幻中的洒脱,那迎面来的清爽,顿时把满腔愁绪,驱赶到无从可知的地带。内心也随之重新化为虚无。

每一天的阳光,一直都在忙着招呼积极生活的人。而每一天的阳光都是崭新的,无法复制,也许这么久了,它早已习惯自己的工作,当雨天来临的时候,就偶尔休息一下,但是它从来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它想要把人们眼中的易事做到极致。

泡茶,品茗,静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

悲伤的人会说:“是我苦苦追寻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遥不可及。”

快乐的人会说:“是舒爽的夏夜,我摘不到的星星和我之间的距离。”

我说:“是我与茶杯的距离,看似近在眼前,却无法体会到一杯清茶的心意。”

一杯茶里也可以得到幸福,你知道吗?

感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感觉,它不会跑,如果你的幸福感是不稳定的,那就说明你根本还不懂得幸福的真谛。

有人说,人生,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知己,足矣。越简单越幸福。正如眼前这杯清茶,取自大自然,归于大自然,不管曾经受过的种种苦难,归根到底最可贵的仍然是心安。

静心品一杯清茶,让自己放松,让心放下烦恼只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事,在茶的世界里,品茶让你会有时光变慢的错觉,那是因为你很享受喝茶的时光。

窗外,雨渐停,人的心不再朦胧彷徨,一杯茶里的幸福,握在手心里久久未曾离开,你感受到了吗?

关于本文《三月,一杯茶里的幸福》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