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室与茶在英国的传播

发布时间 : 2022-02-25
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英国的红茶 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英王室与茶在英国的传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英王室与茶在英国的传播”相关知识!

当您走进超市的时候,不经意间或许就发现了“立顿”茶,可能您并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来自英国的洋品牌!喜爱饮茶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有人问您一个问题:世界上平均饮茶量比较多的国家有哪些?恐怕您不一定能回答正确,世界人均饮茶量最多的国家是爱尔兰,爱尔兰人之所以养成饮茶的习惯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年人均饮茶量也高居世界第二位。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它是中国人民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那么,英国人又是如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地理大发现之后,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有关茶的资讯也日益西传,它日益为西方人所了解。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开始进行茶叶贸易,将中国以及日本的茶输入到了欧洲,荷兰人首先开始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英国和荷兰隔海相望,交流频繁,英国人在荷兰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茶。1657年,伦敦商人托马斯·卡拉威在自己经营的咖啡馆中开始卖茶,为了使人们了解饮茶的功效,他还张贴广告进行宣传,说茶“质地温和,冬夏咸宜,饮之有益卫生,保持健康,颇有延年益寿之功”。但是,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小于迅速被人们所接受的咖啡,只有极少数人开始尝试饮茶,看起来它的前景堪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英国王室无意当中唤起了民众的饮茶热情,使得英国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166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结婚,这位公主嗜好饮茶,每天都用灵巧的小杯饮茶,所以在嫁到英国的时候,她还带来了几箱茶叶。在婚礼宴会上,这位新王后谢绝了王宫贵族向她敬献的各种美酒,而是啜饮着一种“红液汁”,很多人都很惊奇,王后饮用的是什么呢?当时出席宴会的法国王后非常好奇,以至于她派遣自己的卫兵偷偷潜入到王宫中探听究竟,没想到惊动了王宫卫士,结果被当场抓住,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红茶窃案”。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饮茶的兴趣。

第二年凯瑟琳王后生日的时候,英国王宫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诗人埃德蒙·沃勒尔逸兴横飞,献诗一首: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

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

一为后中英,以为群芳最;

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

祝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

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诗人在大作之中既赞美了王后,也赞美了王后所喜爱的东方饮料——茶,这进一步扩大了茶的社会影响。王后的这一爱好很快就产生了影响,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东方归来,他献给国王的礼物就是一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国王非常高兴,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这又成为英国社会一时街谈巷议之事,人们对于饮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凯瑟琳王后对茶的喜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社会上层人士纷纷开始关注或者是尝试饮茶,但是如果人们的这一兴趣得不到延续或许饮茶不能在英国扎下根,幸运的是,后来的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也非常喜爱饮茶。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都是东方文化爱好者,她们经常在宫中举办中国茶会,这时候宫内特意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以及先进的移动式茶几作为点缀,在浓浓的东方情调之中,她们啜饮着来自东方的美味——茶。安妮女王对于茶的喜爱还体现在她的言谈话语之中,有一次,当她听说摩洛哥国王拒绝释放69名英国战俘时,她说这位想不开的国王最好喝两壶茶消消怒气。诗人蒲伯对于安妮女王的描绘非常形象,他说:“伟大的安妮女王,统治着三个国家,有时开会议政,有时只喝喝茶。”

由于宫廷当中的饮茶之风日益浓厚,上行下效,饮茶在上层社会中亦形成风尚,尤其是贵族妇女构造了独特的饮茶风景线:她们身穿当时的流行服饰,围坐在专门用来饮茶的小圆桌旁,手捧中国制造的小茶碗,慢慢地啜饮中国茶。可以说,饮茶之风在英国日胜一日,日益在民众中间扎下了根,到1700年时,伦敦已经有大约500家咖啡馆兼营茶水,遍布各个角落的杂货店也开始供应茶叶,茶的普及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到18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英国整个社会都已经养成了饮茶的习惯,甚至于走在大街上的乞丐都要想方设法讨碗茶喝呢!

今天,我们一听到红茶文化就会想到英国,现在许多喜爱饮茶的国家与地区过去均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们在饮茶方面深受英国的影响,英国茶文化在中国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英王室无心插柳而使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呢?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在俄国的传播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茶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与咖啡,分别被视为中西文化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中,英国也以爱好饮茶而著称。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逐渐形成的,而咖啡在英国一度也颇为流行。

关于咖啡的发现众说纷纭,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将其归功于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咖法地区的牧童卡尔迪。卡尔迪在放羊时偶然注意到,羊群吃了咖啡的叶片与果子后异常兴奋,他也好奇地加以尝试,由此揭开了咖啡的秘密。此后,咖啡逐渐影响到隔红海相望的阿拉伯地区,至15世纪末,在阿拉伯社会已非常普遍。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1536年占领了重要的咖啡产地—也门,咖啡在帝国境内传播开来。欧洲人自土耳其那里接触到咖啡。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极大欢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也迅速增长。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成为颇具影响的公共场所。罗塞在开设咖啡馆后,曾经张贴海报宣传咖啡的功效:促进消化、治疗眼疾、治疗头痛、防治肺炎与咳嗽等肺部疾病、调节体液失调、预防流产、治疗脾脏疾病、解除踝关节风寒、抑制头晕、振奋精神等。

地理大发现之后,茶得以进入西方并于17世纪上半叶进入英国,但其社会影响较为有限。到了17世纪末,饮茶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1657年,英国商人托马斯·加威首次将茶引入咖啡馆,他也张贴海报予以宣传:饮茶能延年益寿,醒脑提神,提高记忆力;治疗心脏与胃肠功能衰退,促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清除脾脏方面的障碍,对膀胱石及砂淋症颇为有效;能治疗水肿坏血,借助发汗与排尿而洗涤血液,以防传染。当时人认为两者均具有“万能良药”的性质,并无优劣区别。

其实,咖啡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主要在于具备两个有利因素:首先,运输条件的优势。当时咖啡的主要产地在也门,与英国距离较近,这与从中国运输茶叶相比更为便捷,而且咖啡比茶更早地进入了英国,所以咖啡占有先机。其次,由于运输距离近,咖啡的价格相对低廉,而“茶比咖啡贵得多,进入伦敦后很久还是稀有之物”。因此自17世纪中期至后半叶,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英国亦不例外。

但是,咖啡在英国很快便遭遇传播阻碍。随着咖啡馆数量的增长,竞争不断加剧,经营者开始增添新的饮料,为顾客提供报纸以供阅读。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跻身咖啡馆之中,咖啡馆实际变为提供咖啡、酒类、茶水等饮料的交流场所,咖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更为不利的是,社会人士开始抨击咖啡馆与咖啡。

在英国,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场所,常常兼营陪宿等生意,女性群体被排斥在外。有社会人士假借妇女的口气对咖啡予以批判。1674年,小册子《妇女抵制咖啡呼吁书》痛陈咖啡在英国所导致的不良变化,认为以前英国男士充满男子气魄,如今却失去了昔日的威仪,罪魁祸首即饮用咖啡。1675年,小册子《啤酒店女老板反对咖啡陈情书》痛斥咖啡为无照经营的商品,颜色像磨碎的煤炭,咖啡馆破坏了英国人善结人缘的美德。对咖啡的批判显示,英国社会出现了针对咖啡的抵制风潮,其出发点主要基于社会道德乃至经济利益。

上述批判使咖啡的传播蒙上阴影,而政治局势也使得咖啡馆的前景不太乐观。由于咖啡馆并非仅为饮用咖啡的场所,一边饮用咖啡一边阅读报刊成为普遍现象,不识字者则听别人朗读报纸,人们就其关心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公开针砭时弊。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中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不过,由于该禁令遭到反对而最终未能真正实施。

相比之下,进入18世纪后,茶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逐渐普及。为了能够随时饮茶,饮茶者在家中也备好茶叶与茶具,饮茶日益渗入家庭生活。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好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在女性中的传播,女士们在家中品茗强化了饮茶的家庭化趋向。茶在咖啡馆占有一席之地,在私人空间亦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咖啡则仅与公共生活相联系,这与咖啡的特性有关:当时饮用咖啡需要自己烘焙研磨,“随意选取一些咖啡豆,放进烤盘或之类的器具里,用小火不断翻炒防止烤焦。咖啡豆最初是白色的,烤干后会变成棕色,然后变成黑色。当烤成棕色即将变黑的时候放在研钵里碾磨,磨碎后倒进密封的瓶子里”,繁复的工序超出了个人的加工能力。而饮茶则极为方便,所以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均可以传播开来,尤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下午茶孕育而生,它既是温馨家庭氛围的体现,亦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场域,极大地丰富了饮茶的社会功能,对咖啡构成挑战。

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促进了茶在英国的传播。最初,荷兰为中西茶贸易的开创者与掌控者,英国人购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极小。后来,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逐渐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1690年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时“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而香料贸易渐趋衰落之后,荷兰通过将咖啡引种到东印度群岛获得新的经济资源,“1723年销售的咖啡就达到了1200万磅。这样随着欧洲人养成喝咖啡的爱好,荷兰人也就成了这种外来饮料的主要供应者”。荷兰成为咖啡的主要供应者,茶叶则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英国人由饮用咖啡转为饮茶,这一变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折射了复杂的历史进程。这既与两种饮品的特性、传播领域的差异、咖啡馆的变迁有关,更是两种饮品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

关于本文《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叶在欧洲是如何传播的?


西方最早有关茶叶记载的文献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与印度的关系》。随后,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对茶叶进行了描述,这使得西方人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直至17世纪,茶叶才被传教士带回欧洲。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购得的第一批茶叶运至阿姆斯特丹,此后该公司便一直垄断着中欧间的茶叶贸易,直至17世纪中期。此外,东印度公司还把茶叶输出到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葡萄牙。

17世纪中期,英国开始流行饮茶。茶叶最先是在咖啡屋与世人见面的。1652年,这些咖啡屋向人们提供茶饮料,并配有点心和甜品,但这些仅供男士享用。第一个宣传茶饮料的人是托马斯·加拉威。他在1658年9月23日至30日的伦敦周报《信使政报》上称:“中国有一种美味的饮料叫做‘Tcha’,而在其他国家这种饮料被称做‘Tay’,又名‘Tee’。现在,这种饮料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桑特尼斯·海德咖啡屋有售。”

1706年,提供茶饮料的休闲场所出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托马斯·特文宁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茶馆,专门提供茶饮料,尤其面向受排斥的女性顾客。至此,饮茶之风盛行于整个英国。

18世纪,茶成为英国社会最流行的饮料,在早晚餐时间代替了啤酒,在其余时间代替了杜松子酒。

16世纪,茶叶在传遍欧洲各国后,进入了北美大陆,当时的美洲大陆还是被欧洲列强瓜分的殖民地。1626年,荷兰人最先将中国茶运销至其管辖地,随后英国人也将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销往其管辖地。后来,美国独立,并将目光投至亚洲大陆。1783年圣诞节前夕,据称排水量达55吨的单桅帆船“哈里特”号满载花旗参,由波士顿港起航,驶向中国。由于旅途艰险,“哈里特”号只与英国商人在好望角交换了一船茶叶后便返航了。

1784年2月22日,华盛顿总统生日的这天,准备充分的费城商人罗伯特·莫里斯、丹尼尔·派克与纽约公司在格林船长的率领下,乘360吨级远洋帆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港出发,装载了40多吨花旗参经由好望角驶向中国。自此美国与中国正式开始了茶叶贸易。为维护对华贸易,美国国会于1789年通过了航海法,规定美国商人从亚洲进口的货物除茶叶外均给予12.5%的关税保护。

茶叶在美洲国家开始广泛流行起来。1812年,巴西引入中国茶叶。1824年,阿根廷购置中国茶籽并将其种植于国内。

19世纪初,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程度的曰益加强,茶经由传教士、商船带至新西兰等地,随后,逐渐在大洋洲兴旺起来。澳大利亚、斐济等国还进行了茶树的栽种,其中在斐济的种植获得了成功。

明代,茶叶传人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了越南、爪哇、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终到达非洲东海岸,其每次航行均带有茶叶。显然,茶叶很早便已传入非洲,据记载,摩洛哥人已有300多年的饮茶历史。

1903年,东非的肯尼亚首次从印度引入茶种,之后进行了商业性的开发种植,1963年独立后,进行规模经营。肯尼亚人依靠科技管理,另寻捷径,驱动茶叶生产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茶坛的新秀。肯尼亚茶业以发展速度快、质量上乘、出口比例高而备受世人瞩目。

茶的演变与传播


我国是世界上产茶最早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气候适宜,制法精巧,风味独特,质量优异,久负盛名。

目前我国的茶叶行销世界五大洲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不仅出口茶叶,而且也传出了茶籽和植茶技术。世界主要产茶国家的种苗,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去的。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茶树首先来到日本“安家落户”。公元805年,日僧最澄禅师到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留学,把茶籽携带回日本,在近江的台麓山地区种植,以后传到其他地方。茶籽和最澄和尚同舟共济,飘洋过海,肩负着友好的使命,堪称为“友谊的种子”。从此,它在日本的国土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现在,茶树的子孙已遍及日本的静岗、京都、奈良、滋贺等地,日本全国茶叶产量在200万担左右,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7%。

随着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发展,中国茶叶陆续传入其他国家。1684年,茶树来到印度尼西亚“定居”。1914年,又去马来西亚“安身”。就是当前在世界上产茶居位位的印度,也是1788年从中国运去茶籽后,才开始种植的。当时,因种植不得法,未获成功。直至1834年以后,英国的专卖茶叶公司(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买茶的特权被取消后,英资本家就纷纷组织大规模茶叶种植公司,在印度的东北部和南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由中国输入茶籽,雇用中国工人,种茶才得成功。东印度公司曾派福琼等人,到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各著名茶区,猎取茶树良种,罗致制茶巧匠,推动了印度茶叶生产的发展。公元1867年,茶树又来到斯里兰卡“落户”。

解放后,我国政府还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友好国家种茶,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至今,茶树已在51个国家大量繁衍生长,这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入的。

中国茶叶的输出,逐渐引起了世界饮茶的发展,使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

茶叶由发现到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加工制造方法,形成了今天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目。

茶叶的初期利用为采叶“煮羹饮”,其法以干叶磨碎成末,置热水中,用轻竹帚搅荡之,不再加盐以住香气,以扬茶叶固有之芳香,此种饮茶之风,泡茶方法蔚成时髦风尚。

唐朝时发明了蒸青法,焙制出压型饼茶,从而提高了茶叶的香气。南宋时期,发明了炒青法作“日铸茶”。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茶,这一制茶技术的提高,使茶叶的外形、内质为之一变,从而为绿茶的制造开创了崭新的途径。

北宋时期,又发明了白茶,作为贡茶。明朝盛产炒青绿茶,并发明了红茶和窨花茶,首次将栽植的香花用于窨制茶叶,加工成既具有花香,又具有茶叶风味的别具一格的花茶。如在明代顾元庆《茶谱》一书中,已载有鲜花窖制茶叶的论述,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到了清朝,发明了乌龙茶和“工夫”、“小种”红茶,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

1835年,中国茶叶传入印度,1880年发明揉捻机和烘干机,生产红碎茶。速溶茶的生产最早始于1940年的英国,直至1960年速溶茶的消费才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消耗在老式饮茶方式上,希望有一种快速方便的饮料,由此,速溶茶、冰茶也就应运而生了。此外,由于包装机械的发展,各种盒装茶、袋泡茶的小包装茶叶也随之兴起。

茶叶首先由荷兰人在1610年输入欧洲,最初运去欧洲的茶叶为绿茶,其后则改力武夷茶。茶叶除由海路运至西欧外,更有商队由陆路运至欧洲其他地方。1637年后,饮茶之风渐风行欧陆。

1650年,茶叶经荷兰输入德国,至1657年,茶已成为商业市场上之主要物品。茶叶最初出售,以药房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杂货店亦有出售。自1660年至1680年,茶之应用已普及于荷兰,最早是高贵门第,后普及于平民之家。富户往往别开一室,专供饮茶;贫穷之家亦必以小室供此用途,或在餐室中饮之。

茶叶输入英国的最初时期,与十七世纪中茶叶开始输入荷兰、德国、法国的时期相近。在1657年,伦敦有一家咖啡店曾有茶叶出售,供贵族宴会之用,茶叶正式充作饮料。十七世纪后期至十八世纪,伦敦咖啡室欣欣向荣,茶叶销量亦急剧增加。茶叶价格较为昂贵,但当时饮茶嗜好,已有基础,到了1715年左右,因低价绿茶出现,饮茶逐渐普及。目前,英国是世界上红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饮茶多达3.6公斤。

美洲最初用茶时期是在十七世纪中叶,其中饮茶习惯也是由荷兰人传来。欧洲和美洲现今茶叶消费量超过四十万吨,占世界茶叶贸易的一半以上。

由于欧洲商人的贸易,西北非在十九世纪开始普遍饮用茶叶,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喜欢饮茶,而且嗜茶如粮,已成为“人不可一日无茶”的习惯。西北非地区主销绿茶,年销量高达五万吨,成为世界绿茶的重要市场。如摩洛哥是目前世界上进口绿茶数量最多的国家,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销费量达1公斤。

中国茶在异国的传播发展


也许是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熏陶过多,国人饮茶多注重茶的本味以及其修身养性的功能,对茶与其他食物的口味搭配不甚热衷;反倒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一些。

最着名的例子,就是起源于英国贵族阶层的下午茶文化:虽然以茶为名,但是将搭配茶的点心也上升到了同样的高度,甚至根据点心的不同又衍生出更多的种类,例如creamtea指的是点心中包括奶油的下午茶,又由于英国德文郡(古称Devonshire,现名Devon)出品的奶油世界闻名,所以creamtea有时也被称为Devonshiretea。

到了法国,下午茶则被改造成为法式下午茶所凭借的并非是茶叶本身,而是比英式点心更加美味的法式点心。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同样是深受儒释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也另辟蹊径地捣鼓出了茶道,而且将茶的味道引入了无数的食品当中。

即使是仅仅讨论茶叶本身,由于红茶本身能够兼容很多种香料,所以西方(相对于中日的远东而言)也更喜欢搞一搞混搭:例如英国早餐茶就是由印度、肯尼亚等不同产地的红茶共同调制而成的,而伯爵茶则是在茶中加入佛手柑油;印度的Masala茶的配方则随着地区而改变,每个地区都会加入不同的香料;阿拉伯的习惯是往茶壶里大把大把地塞薄荷叶另一方面,有益于健康的绿茶以及东方的茶文化也逐渐在欧美国家重新流行起来。只看美食之都和香水之都的巴黎,不但着名茶叶店里的绿茶种类不断增多,连巧克力大师们和香水大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在自己的作品里引入了绿茶(以及别的茶)之香,又别有一番风味了。

我为茶人朗读:《茶在英国》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躺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有庞大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在海上要冒很大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6年,我就没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只是数量少得可怜,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友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宴会坐下来,满满一桌子名酒佳馔往往压倒一切。尤其吃鱼:为了怕小刺扎入喉间,只能埋头细嚼慢咽。这时,如果太讲礼节,只顾了同主人应对,一不当心,后果真非同小可!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出来一位打通关的勇将,摆起擂台,那就把宴请变成了灌醉。

茶会则不然。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

某某先生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在家

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一次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

萧伯纳暨夫人

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

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矩: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唆,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合,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伍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然而当时糖和茶的配给,每人每月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能举行茶会吗?

这里就表现出英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一是顽强:尽管四下里丢着卍字号炸弹,茶会照样举行不误。正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绘图馆也在大轰炸中照常举行“午餐音乐会”一样,这是在精神上顶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中讲求公道。每人的茶与糖配给既然少得那么可怜,赴茶会的客人大多从自己的配给中掐出一撮茶叶和一点糖,分别包起,走进客厅,一面寒暄,一面不露声色地把自己带来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会瞟上一眼,微笑着说:“您太费心啦!”

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则慨叹道:“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

茶在英国的风靡,贵族茶文化兴起


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那么英国贵族茶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下面就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做一介绍。

茶在英国的风靡,归功于1662年嫁给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她每天下午招待闺中密友在自己卧室里喝茶聊天的习惯,很快在上流社会女性团体中流传开来。茶水虽然好喝,但是当时红茶要在海上漂流至少12个月才会到达欧洲,而且中国人那时候从来就没有把

英国贵族茶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

因为,这长达300多年不变的吸引力,并不仅仅来自茶叶,它更来自于对优雅生活方式的向往,来自于对美的爱慕,来自于喝茶时那坐的、用的、摆的、穿的、戴的、聊的、环绕着的,优雅、美丽、精致、贵重的一切。

16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在家中兴建茶室。茶室通常设在女主人的卧房或画室,茶桌四周总是环绕着精美的艺术品或大量东方风格的家具及装饰品。

在当代伦敦,仍可以轻易找到贵族气氛浓厚的传统豪华茶室,价格不菲,宾客盈门,流行程度有增无减。以上就是关于英国贵族茶文化兴起的介绍

茶叶的利用与传播


茶和其他作物一样,从发现到利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可能是被作为食用或药用,并逐渐演变成饮料。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茶生产有了发展,茶叶还混煮羹饮作为菜食。《晏子春秋》中载:晏婴在齐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虽身为国相,但吃的除了糙米饭和三五样荤食外,都是以茶叶当菜食。至今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仍沿袭古法,有“凉拌茶菜”和“油茶”等吃法。

《神农本草经》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南北朝任昉的《述异记》载“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从秦汉时代,人们较关注茶的药用功能。

茶叶是祭祀的珍品,《礼记·地官》有“掌茶”和“聚茶”以供丧事之用的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还记载:“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饭、干饮、酒脯而已。’”

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饭、干饮、酒脯而已。’”

秦至两汉时期,茶从药物扩展为饮品,茶叶的利用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时期。

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两处提到茶叶:“脍鱼包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四川一带饮茶、种茶已日趋普遍。依山傍水的双江镇,早在2 0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个闻名的茶叶交易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