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茶乡重镇思茅茶事探微

发布时间 : 2022-02-27
滇青茶又称 滇青茶种类 滇青茶味道

滇青茶又称。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滇南茶乡重镇思茅茶事探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滇南茶乡重镇思茅茶事探微”相关知识!

思茅,曾经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手工制作重地,同时也是一片文化异彩芬芳的沃土。清代以来至本世纪30年代,这座古城就经历过兴旺、苍凉的几度变迁。兴旺年间,茶业发展成为小镇的经济命脉,凝聚过国内外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的这种"合力"与"辐射力",创造了思茅"普洱茶"文化的一度辉煌。可以说当年在这里,无论是用汗水浇灌了六大茶山,用脚步踏出了联系四面八方的道路,还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制作出无以记数的"七子圆茶"、"沱茶"(紧茶)、"葫芦茶"等茶制品的人们,都是这一文化的创造者。

古道,马帮,茶庄的锁链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为思茅以茶业为核心的文化史,留下了难忘的一页。也给后人研究外来文化怎样在这里积淀,本土文化如何发展、变迁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仅从"普洱茶"在思茅的手工制作时期的有关资料人手,对它所引发出的文化事象作轮廓式的勾勒和粗略的剖析。抛砖引玉,求教行家。

一、洒满艰辛的茶路

旧时的思茅县城,处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前沿。茶山土著的各族人民,勤劳奋进。自清代以来先后又有由省内外避难而来谋生汉民、移民的迁入,商旅的往来,道路逐渐被拓开了。然而这些路多是在江河纵横,密林丛生,山高崖险的条件下,由人、马、牛,用脚走出来的。去年我们沿着北出思茅的老路方向去寻觅,在蔓藤丛林中,找到一条隐约可见的,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当地的朋友认定,它就是从前由思茅出普洱上昆明方向的老路。觅路归途中我们来到曼窝哈尼寨的梅花桥上,恰好遇上了晚归的两位老农,问起古道旧事,一位背着草药的白族老人兴致勃然地讲出了一个关于"路"的传说,老人说:"你们认不得,古时候思茅人向朝廷上贡,就是从这个方向出去的"。老人指着脚下的梅花桥,朝北头比画着又说:"有一年用大象驮着贡品,连人带象走了几十天的路,才去到了昆明。哪知送贡品的差人一转眼间,大象不见了,急得公差四处追寻,好不容易发现了大象的足迹,他们就步跟步地急迫,追了一二十天,大象的足迹突然失踪了。两个公差正发愁,猛然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思茅城。你们看,从这里走出去,就是后来的人来回于思茅昆明之间的路了。它不是送贡品去的那条路,比那条老路近了好多好多。我们的老人时常说,思茅的这条路,是大象走出来的,所以它是一条吉祥的路"。传说未必是历史,但它反映了人们对道路发展,道路兴邦的一种朴素的思考。也或许这又是人们对早先茶路给边疆人民带来吉祥、兴盛的一种诠释。习惯上人们都把通往思茅的路分为"前路"和"后路"。"前路"由昆明或玉溪、通海、蒙自、建水、石屏、新平、元江、墨江、普洱,进出思茅。"后路"则由滇西起程,自祥云或弥渡、巍山、景东进出思茅。"前路马帮"、"后路马帮"指的就是由这两个方位进出思茅的马帮商队。在这条路上还有自我省德钦、中甸、维西或丽江、大理而南下思茅,又溯回原籍,有的则再伸延进西藏的马帮。如果以思茅为核心或据点,朝它的四围扩张、又有若干条通道:西路,出回子寨,到关房,细腰子,糯扎,渡过澜沧江到火烧寨、雅口、油榨房、犁头寨、至勐朗坝(澜沧),再前进到达孟连、西盟或经勐朗坝到上允、下允,进入佤山。

南路,出大开河,塌土坎、土锅寨、小勐养、景洪、勐海。再由勐海分四路进入邻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地,转口东南亚各国。东北路,由那科里、普洱、孔雀屏、漫沙河、清龙场、峨山、玉溪上昆明。西北路,由那科里、普洱、镇沅、景谷、景东、小寨子、弥渡、祥云、宾川、鹤庆到丽江。这一条再北上,也是进西藏的路。

他的马帮进佤山,总是遵循着"进寨不入户"的原则,马帮在露天下,用自己的马驮围成圈,就地宿营、埋锅做饭。马帮过往佤山在人际关系上没遇上问题,但在途中与豺狼猛兽打交道的事则在所难免。有时夜间老虎光临,按习惯还不能打,只能吓,就是来到火塘边也如此。一次,无奈毙了一虎,子弹从老虎的心脏通过,封老说,老虎虽死,仍有"虎死不倒威"之势。

这位老人又说他还记得,有一年他与思茅海关的大批人马,沿"前路"走,行至元江的"相见沟"时,曾遭到上百土匪的袭击,他们被五挺机枪围着打,牲口打死,马驮被割走,人员伤亡惨重。他躲在沟里,幸亏被打断的树枝遮住身子,幸免于死。

土匪撤走后他才爬出来,只见一位同伴,被打得肚破肠流,正在呼救。活着的几个人急忙把他抬出"抢救",可惜没熬到天亮人就死了。还有一个伙伴,虽然没死,也吓成了神经病,每天只会叫"枪响了!枪响了!"。当年茶路上付出艰辛、洒满汗水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封老先生如此有经验,且财力十足,人力强壮,马帮行路都有这样的遭遇,由此可以想见一般马帮途中命运了。

二、促进边地发展的商旅马帮

道路的拓展带来茶业的昌盛,商旅马帮的流动,在促进多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多种文化在这里的互递与重合。作为经济发展的桥梁和文化传递使者的马帮,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历史发展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一历史的事实而今仍存留在一些老人的心底,他们说那时思茅经济和文化市场的起伏,都和每年马帮到来的多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带季节性的,阵阵作响的驮铃声,总是紧紧牵动着人们的心扉。

茶山盼马帮

采茶时节一到,六大茶山的哈尼、布朗、傣、拉枯、彝、汉等各族人民就忙碌起来。进山摘采茶叶运回家中后,一般当天就得进行韧制(原茶),接着就需要远近的马帮来收购运走。

据不完全统计,运到思茅茶庄的原茶每年约在300万市斤(3万担)以上。这样的运输任务非单一的哪一路马帮可以完全承受。据思茅刘瑞斋先生文章介绍,后路马帮商队,年约有马帮3000多匹。这些马帮进思茅时驮来当地土特产,在思茅市场销售一空以后,又就地购买盐巴等物品运往茶山换取原茶,再运销至茶庄。一年里将近半年的时间往返于思茅和西双版纳之间,专门做运输行当,直到清明节前后才去采购春茶和棉花运回老家。采茶时节在这条繁忙的运输线上,其他当地短途运输的马帮有多少,就不可计数了。

茶庄需要马帮

茶叶开制前茶庄门庭若市,牛帮不断拉来揉茶需用的柴火,马帮来来回回运输茶叶。等到开工制作,成品茶上市,各路商家洽谈结束,茶庄又是一个马帮汇聚运货的高潮。仅只沱茶一样,藏族马帮一年两季就要驮走约30万市斤(3干担),其马队浩浩荡荡,多时一季就3000匹。再就是销往外地的散茶、七子圆茶也在20万市斤(两千担)以上。

市场离不开马帮

每年拉茶的马帮象候鸟一样适时而来,应时而去。马帮来了,外地的名特产品,边远山区的土货,边境上的洋货都回流向思茅市场。与市场和茶业相伴而起的同乡会馆、土杂百货、饮食、旅社、手工作坊、娱乐、礼俗等等事象如雨后春笋形成态势。省外的四川、两广、湖南、江西、贵州和省内的石屏、玉溪、通海、建水等地都在思茅建立了自己的同乡会馆;东门外沿城埂至顺城街的马店;新兴街上的马鞍皮件摊店;西门外专卖"过山铃"的铁匠铺;朱市街的剪刀铺;城内的金银首饰店。还有一年四季的各种庙会活动,朝山活动,以及"滇戏"、"皮影戏"、幻灯、洞经音乐等都不同程度地占领着思茅的经济市场和文化市场,它们既解决了每年来回近万乘马帮的吃、住、娱乐、购买需求,也增添了"普洱茶"的丰厚文化内涵。

思茅人忘不了马帮

思茅老百姓那时的生活几乎都与马帮的到来息息相连:"老宣威来了!",小孩子最高兴。他们可以从一背一背的货物中买到喜爱的"土枪"、"土吹机"(陶制品)。勤于持家的妇女,听见宣威人来了便知道是该做咸菜的时候了,赶快去买回最理想的箩卜丝。听得"大理人来了!"备办席宴的当家人,少不了要去买回些乳扇、核桃之类的名特产。"景东人来了!"有经验的人就知道他们已带来有名的盐水挂面,……马帮一来,思茅就"火"起来了,无论是远道还是近处的各路山货、土货、洋货大云聚:"松子"、"板栗"、"火腿"、"樱桃"、"杨奶菜"、"韭菜花"、"豆腐千"、"鸡素呆"、"羊屎果"、"丽江锁"、"藏氆氇"……应有尽有,买主、卖主各得其所。

马帮中最具特色的是藏族的马帮队,每年春初秋末两季他们结队上千匹马,越重山,过万水,历数月至思茅。马背上运载着藏区的药材:"麝香"、"藏红花"、"菖蒲",还有各种沿途捎来的什么松子、瓜子、核桃、板栗、草果、八角、白糖以及灯心绒等等应有尽有。他们的到来还平添了边城的不少异乡情调和信息。远闻驮铃声,即有报讯人。天真的孩子们总要好奇地尾随在后面,分享一下头戴毛毛帽,身着长短袍,脚著长统鞋,佩腰刀、带藏狗、马帮的藏胞那威风神气的滋味。然后再壮着胆子嚷几声:"老友,老友,木碗多多有!""老友,老友,银子多多有"。和藏胞亲热一番,于是"老友",也就成为思茅人对藏胞的一个亲切称呼。

提起"老友"来,当年的"娃娃"们还会如数家珍般的讲述记忆中的那些趣事:什么老友谈生意不用嘴,只用手拉着对方的手,在手袖里比画啦,什么老友卖马常把马带到老街的石板路上,让马骝一骝给买主看啦,还有骝马时骏马铿锵的蹄声,和它在石板上溅起的火花是如何如何的壮美啦……天长日久不吃青稞酒,不喝酥油茶的思茅人,对藏胞的生活习惯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首先是藏胞的起居,他们到达思茅后从不住拥挤又显得安宁的马店,更不住茶庄的茶楼,他们就落脚在思茅老城东北郊洗马河附近的草坪上,以马驮围场下帐,在其中点燃火塘,就地食宿。高大精灵而又显得凶恶的藏狗会忠实的守护着主人。火塘中那不灭的火焰伴随着吃苦耐劳,适应性极强的个性,加上就地可得的,他们一日不可离开的酥油茶的最好佐料"紧茶",藏胞们就象在家里那样自在。那些放牧于洗马河畔或附近山坡草皮地上的高头大马,生活一段时间以后,或满载而归家园,或继续前往西藏,或就地被拍卖,它们一个个都会膘气十足长期生活在小镇上,过惯安稳日子的思茅人,对于藏胞的这种生存能力无不折服。高杰夫先生还记得,小时候读书,白天去上公学,晚上去私学,在藏胞来的这个季节,老师们总不放弃带他们到"火塘"去观览的机会,学生们从小就知道藏胞是一个怎样有本事和能力的民族。爽朗,言之有信的个性,也是人们记忆中藏胞的另一美德。

"老友"向茶庄购买沱茶,是每年南来的最终目的。每次只要成交,他们便恪守诺言,大包小袋的银元就会如数扛进茶庄,其货币从不会掺假。茶庄遗老曾记得小时候他们最爱的就是"回株钱",一有机会就喜欢把它挑出来,然后再去换取更多的普通银元。藏胞重情义,只要你对他真诚,每年他都要登门拜望或洽谈生意。达成共识,马一到就勒茶,100多斤的茶驮,一次就是几千斤。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勒好。春去冬来,一年两趟,把普洱茶一站一站地,送到更远更远的众山之颠,众水之源,乃至转销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异国他乡,把茶乡之情扬播开来,也把流动在川滇古道上的各种文化串成了锁链。思茅人忘不了"老友",也忘不了藏胞每年在思茅点燃的火塘,以及藏胞与各民族各界人士共同创造的"普洱茶"文化的辉煌。

三、两代知名的茶庄及其特色

思茅自清雍正十三年设厅后,到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可算经济繁荣时期,闻名遐迩的普洱茶,这时就在思茅进行加工制作。清末民国初年,思茅的茶业又进入了另一次兴旺发展的时期。仅手工揉制并经销茶叶的茶号在思茅就有二十来家。其中公认的首户即是"雷永丰"茶庄,"大有庆"则为与之有亲缘关系的第二代茶庄。亦可谓"后起之秀"。"雷永丰"茶庄的第二代茶人都已过世,他的第三代子孙已不从事茶业。由于种种缘故,有关茶庄情况的许多一手资料,已不可复得了。好在近年来,多方搜集走访也获得了不少鲜为人晓的资料。笔者仅从已有资料人手,试图客观描述茶庄轮廓、特点和几位茶庄人的面貌,从而为有兴趣研究者提供普洱茶文化的一个侧面的信息。

1、"雷永丰"茶庄

庄主雷朗然(逢春),石屏人氏,大约出生在咸丰年间(1856年),故于1926年。有三子、二女。雷朗然大致是在思茅开为通商口岸前后,由石屏迁到思茅这块宝地上来的。至于民间流传的许多关于雷氏起家的传说,诸如说,雷氏肩扛一根扁担到思茅,打工放牛样样搞,勤劳度日,一天里就是省得一口锅巴饭,也要留给家人尝。说他发迹之后,仍不忘起家之艰。一说他死后,后人曾把那根扁担放在他的棺木上,吊上白花,送葬随葬。如此等等的传说,大概反映了人们对民族工商业者,往往看中奋搏崛起这一特点的缘故。也或许是后人送他的一束理想的花环。真实情况现已无人完全道得清楚了。据说当年住在原籍石屏火烧铺的雷氏门中,已形成了一个大家族。雷朗然的长子雷恩溥(沛周)考中清朝进士后,石屏老家升斗挂匾朝贺。儿子出任四川丰都县令,父亲荣称"雷老太爷",母李氏荣封"恭人"。据此推断雷朗然携家小来到思茅,当属看中了思茅这块宝地,立志在此拓展宏图之为。他初营小百货,后发展为数一数二的茶庄。庄址就在当时思茅海关隔壁,而今红场一带。自制沱茶和七子圆茶,还有少许"葫芦茶"(贡品用)。其次子雷思熙曾是他的得力助手,1921年,思熙去世,老太爷即一人操持茶庄。1926年,雷老太爷也故逝,茶庄便分成了两家,二儿子思熙家由妻子富氏主持做茶,得力于姐夫高峻的辅佐:三子雷恩伦家也做茶。茶庄至1936年前后逐渐消落下去。在其后人的回忆中,至建国初期,他家楼上仍堆放着许多过去在昆明印制的"茶票",还有与揉茶相关的器皿、陈茶、以及许多古董、古字画。由此而知茶庄当时的规模是可观的。如果以当年思茅茶庄年销量5000担左右为参数,那么可能雷氏茶庄的年销量会在千担左右。

2、"大有庆"茶庄

庄主高峻(岳生),也是石屏人氏,大约在1904年前后只身前往思茅雷逢春家门下,与其三女雷思宽完婚。高峻在世的子女们如今都记得过去常听老人讲的那段关于父亲起家立业的故事:离开石屏时,他身上只带有两件家宝。一是宋代著名画家赵子昂所绘的一幅牧马图,一是家传下的八个薄如鸡蛋壳的酒杯。到雷家之初,就在茶号里做小伙计,照应茶庄琐事。婚后他不愿寄人篱下,也不愿看到其他同辈比自己高人一等,有心自立门户。他对妻子诉说,便得到贤妻的理解和支持,妻子愿用自己的首饰等物件相助,并操作女红(绣花),做针线活来添补家用。高峻对妻子说:"你等着看,眼前的困难一定要熬过,铁钉咬不断,木钉我也一定要咬断"。就是凭着这一"咬断铁钉"精神,年轻的高峻脱离了岳丈的羽翼。或许岳父自己也有过起足、迈步的艰辛历史,对姑爷此举反到认为是在理之举,不阻止,也不帮助,让他自己去磨炼本事。最初高峻与人合伙,经销小百货和土杂货,后来主营"大吉祥"商号,再到兴办"大有庆"茶庄。发展到1930年前后,正是资金丰足,生意兴隆之时。购买下了思茅城里最好的一幢房子,占地面积约有1000平米,其间,制茶作坊、庭院、卧室、客厅、院落,结构完整,使用方便。原房主姓易,该房屋买下后,人们干脆把这桩交易称作,"易(遇)老高"。从茶业本身的经营情况看,此时高峻的经营方式和门路均已远远超过了"雷永丰"茶庄。

30年代后期。种种缘故茶业下滑,每年揉茶量递减,茶庄只有老茶而无新茶了。旧政府的腐败,恶性疟疾的侵袭,天灾人祸等等的影响,建国前思茅城内已"荆棘丛生,虎狼出没,"经过时世的沧桑,一代茶人高峻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南下部队37师的一位副师长,39师教导大队队长等人都曾住在他的寓所。普光部队、南下部队均先后关顾过这个茶庄。作为开明绅士,1950年他当选为思茅县临时政权协会会主席。1960年随着时代变迁,这位勤奋一生的老茶人,长眠于"老友火塘"方向的山上。家人告知,而今,这里已是满目碧透的茶园。兴于茶业,终于茶山,总算圆了老茶人的那份毕生的茶缘。

3、两大茶庄的特点

(1)勤劳奋起

世人传说或是家人记忆中的故事,都提示了两大茶庄的主人均起于勤奋,尤其是高峻。他勤奋敬业的精神对后代影响至深。高氏子女如今虽说都已80以上高岭,但毅力、能力,时光观念,办事效率,都比同龄人强。并且具有刻苦好学,善解人意,做事认真的本能,有的至今仍能坚持写日记,坚持自己管自己的生活,不愿随意麻烦别人等优良素养。高峻的三子高杰夫回忆说:茶庄里平时人手很少,仅有一个管账先生和兄嫂长期参与管理。主事的父亲工作十分尽心尽力,个人习惯极为良好,生活简朴,不抽鸦片,不睹博。到了晚年喜欢看看《三国演义》、《说岳传》之类小说。每天他都坚持闻鸡鸣而起身,着一件白绫罗布大褂和一条短裤,就去料理家中的商务琐事,有时去"过称"或看帐,忙过一阵子才回来洗漱早餐,然后换上便装去铺子里招呼销售或者洽谈棉花、茶叶等货物的收购之类的事宜。一天到晚他的时间总是安排得紧紧凑凑的,只有到了晚饭后,方才得宽余,独自蹲在天井台阶上抽一阵水烟筒。对于子女他很少有亲近的机会。一生中记忆最深的,是7岁那年,"二月八"到了,思茅城早巳热闹起来,自己很想去看热闹,正在大门口打主意,父亲走了过来问道:"咯是你想去大佛寺?"高杰夫喜出望外,连忙回答:"我要去!我要去。"于是向来寡语的父亲,竟把他这个大孩子背在背上,一直走到大佛寺。此事让他终生难忘,而今回忆起来,还显得是那样动情。

(2)茶庄有形象

雷氏、高氏茶庄主都靠自己的"生意经"发财,但都非常注意商业形象的塑造。作为个人,他们精明能干,善于策划和指挥,办事讲求实效和信誉,待人和善,与商界各家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当地都很有声望,受人尊重。他们都出任过商会会长,茶叶上市时节,每每要出面邀请各商家开会定价,把握市场价格命运,使茶叶进入较合理的市场营销。他们热心公益事宜,不论是做"茶祖会",还是其他民间会的主持,都乐于解囊相助,不欺压弱者,以自己的实力去竞争。有了财源,善于开支。有一年,石屏会馆的财神庙失火全毁,高峻主持重建,很多当地石屏人都捐资,不足的大缺口全由高峻承担,其公德曾铭刻于财神庙前的石碑上。

(3)产品上档次

两大茶庄,特别是雷氏,由于资金足实力强,从原料、配方、制作、到包装在当时都异常讲究。开茶制作季节,茶庄已按指定茶区收足了原茶(勐悔蛮索茶和依邦的金飞茶是主要原料),备好柴火后,拣茶,配茶、蒸茶、揉茶、晾茶……等一系列工序就会顺利展开。在这些工序中最重要的是配茶。七子圆茶以春尖茶、谷花茶为茶面,加上少量的依邦茶揉成。沱茶以粗茶为面茶,细黄茶为中茶,老黄叶为底茶制成。七子圆茶得由名师主持制作。他要用皮撮箕撮茶过秤按量搭配,搭好后倒入铜制蒸笼,上蒸。另一人待茶蒸好,及时把茶倒进布袋,再交给第三人,由他在袋中抖匀,后放到一条木板上,用一个约20公斤重的园柱形压茶石墩压上,由揉茶人站在石墩上,拉住一根悬挂的绳索摇晃压制。压好即放人袋架,退出布袋,让茶凉干,凉干后的成品得用浸泡过的竹笋叶包裹,用蔑条箍扎,再在笋叶上盖上朱砂红大印,七个一捆,放入"茶票",即算完工。待马帮来捆货上驮。整个程序有条不紊。料真、货足、名不虚,传,生意十分红火。

(4)经营有门道

在经营方面雷氏茶庄比高氏茶庄经营门道多,销路广。他们两家在昆明均有茶业经营的代销点。正义路的"杨复济"是雷家的;高家的在东大门,叫"陈永兴"。除了主营茶业,他们也都经营百货。雷氏更具实力,雷逢春兼任着驻昆明的"英美烟公司"在思茅的代理商业务,烟由昆明直发,马帮驮运至思茅,由他转批各商家。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画报,也是通过荚美烟草公司发来思茅流传于社会。同时雷氏茶庄还专制"龟鹿胶"。龟板来自缅甸、泰国,鹿茸产于当地。该产品制作精细,包装美观,享誉全国。总之两家的商贸以制茶为大宗,带动多种经营,在边陲一度成为极富影响的实业。

(5)茶庄人对学识的追求及文化的"讲究"

茶庄主人家教严厉,都指望后生成材。雷氏茶庄清末出了个举人雷思溥,出任过四川丰都县令。其酷爱书画,古董,造型艺术,喜交文化名流,给茶庄带来了与其他商号迥异的特色:在"雷永丰"茶庄主的内屋里,供奉着一件用玻璃罩珍藏着的雕像,它是用老茶树根精雕而成的八仙之一的"铁拐李"。高1.2尺,呈古铜色。铁拐李起左足,拄拐仗,身披草席,腰挂葫芦,脚着草鞋,头巾打成蝴蝶结。面部容颜可鞠,皱纹清晰,形象栩栩如生。过年节或遇贵客至,方可观赏。一些慕名而来的社会名流,艺术家,文化人,到思茅后,均以能观赏到此宝为快。有的富翁曾以高价相讨,均未得手。不知是出于茶庄与茶根的情缘,还是由于此物为一艺术珍品,又来自京都"国宝"之列,雷氏茶庄把他视为镇家之宝。此物正是古玩物的酷好者雷恩溥从马背上经千里路送回茶庄的。据说,八国联军侵入北平那年,国宝遭劫难,京城一片混乱,时逢雷恩溥到京,巧遇一卖主而购得。本来究其源头,特别是何省之茶根,何人之作品,是否真为国中之宝等问题都是十分有意思的事,只可惜这样一件凝结着文化光泽之物,早巳流失。没能回到大众观赏的位置上来。20年代末,30年代初,雷氏茶庄老人先后过世,雷恩溥籍此在香港等地做了二老的两尊青铜、黄铜塑像,还有若干尊"二十四孝"的蜡塑,驮运回思茅奔丧。其气派虽系大户人家的阔气,但论其工艺价值本身乃致当地当时造型文化之最:他第一次把扈港雕铸工艺品从马背上驮人小镇,也算是一种文化上的"讲究"。雷恩溥在昆明、上海、北平、香港等地走动期间,曾利用自己财力的优势和知识的渊博,收购了若干的文物古迹。1932年前后,已深感仕途险恶的他,便打道还乡,实现了自己"处世宜知退"的夙愿。据后人回忆所运回的字画、古董有数十驮之多,可算得上一次历代名画、古董进思茅的大搬运。这些中国文化含金量不轻的物件堆满了茶楼,价值连城,收藏者均以"旷园"署名。有说40年代他的家侄曾随便出售一张即达千元以上。昆明留下的少许珍品,曾是其妻后半生聊以为生的财富。另外雷恩溥在昆与当年的名流、墨客,袁嘉谷、陈荣昌、由云龙等人过往密切。当年家中的"大有庆"、"大吉祥"的招牌就是出自书法名流陈荣昌之手。当然雷恩溥本人也是一位书法家。

在"大有庆"茶庄家族里的第一代人中出了四个留学生。庄主高峻自己未读过几年书,但对于儿辈、侄辈进取求学,有求必应。在"为官"和"求学"两者间,首先支持后辈选择"求学"。他的长子高仁夫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三子高杰夫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都帝大工学部机械科;四女高瑾辉虽说得三哥的偏爱,主张外出见世面,也在日本进了明治大学。她与当时留学日本的现代诗人,其表兄雷溅波结为伉俪。这些后代,对于茶庄复兴有的也试图努力,比如大儿子就曾通过他的同学张天放,将茶庄的茶品寄往香港,想打通一条销路,但终因不是商贸之才,而未能为茶庄发挥直接作用。

小编推荐

茶乡 茶事 茶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乡 茶事 茶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在广州的我,前不久收到故乡寄来的邮件,刚打开,芬芳四溢。信阳红——三个遒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捧读四叔的附信,一下子,思绪飞回了远方的故土茶乡。

我的家,在信阳毛尖的盛产地,从小,就浸润在浓郁的茶香茶韵茶文化里。特别是姥姥家住在茶山深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时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住在远近四乡的亲戚们,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整个乡村空气里都飘溢着茶的清香。近些年,家乡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种茶大户越来越多,茶业经济越来越兴旺。采茶人手不够,便吸引来远方一些地方的姑娘、媳妇们,到这里施展她们的聪慧与敏捷。四叔家的小儿子,就是在采茶打工妹里,挑选了一位最俊俏的姑娘做媳妇。

我爱茶,因为我爱茶里的亲情和乡情,更爱植根于乡野民间里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最难忘,当年在姥姥家上山采野果或是割柴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捧起姥姥准备好的茶罐,咕噜咕噜喝下一肚子沁香凉茶,那浓酽凉爽的茶水里,是遥远岁月里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每当家乡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便邀他们相聚于幽雅的茶艺馆里,临窗而座,把杯品茗。看茶艺姑娘纤手烹茶,听琴筝悠悠乐音流淌,让服务生续上一壶又一壶好水,冲泡清香甘纯的家乡毛尖,畅饮畅叙畅快之至。

姥姥早已逝去多年了,连同关于纯朴乡村的思念,永远萦绕在我记忆深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茶乡也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四叔说,这几年,咱茶乡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成了城里人的生态乐园,吸引来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茶乡人根据城里人的饮茶口味和习惯,不断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和研发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那年春上,当时的省委书记来到茶乡考察,还高兴地给新品种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四叔给我寄来的那包新茶就是信阳红,我急忙打开冲泡一杯,只见透明红亮的茶汤,热气缭绕,甜香扑鼻,让我陶醉在家乡的味道里。

茶乡、茶事、茶情,故乡的茶园啊,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茶乡 茶事 茶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普洱茶乡说茶事


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这三句话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地方——思茅。

思茅地处滇南西部,植被丰茂,山清水秀,世代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中的253万各族人民,他们勤劳智慧,纯朴善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风民俗,也创造了丰富浩瀚的物质财富,中国普洱茶就是众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普洱茶以其独有的云南大叶茶为原料,它独特的加工工艺和显著的保健效果扬名于世,享誉国内外。今年的4月27日至30日,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交易会于此举行,记者亲临现场,充分领略了茶叶之乡厚重的茶文化,普洱名茶浓浓的文化韵味至今仍回味无穷……

云南是茶树的发源地。云南聚集的26个民族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爱着、品饮着云南的茶。云南人家中那永不熄灭的火塘边、驿道马帮歇脚的篝火旁、山涧清澈的清泉畔,无不飘荡着云南特有的茶香。在思茅,茶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饮品,长期与茶共生共荣的思茅人赋予了茶太多的文化内涵。

找准地域定位

思茅在哪里?以前,这是每个出门在外的思茅人经常遇到的提问,特别是到了省外,这个问题更是经常遇到。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最多的一个版本是“在西双版纳的旁边”,这样的回答尽管通俗易懂,但总是有些尴尬。城市定位的模糊,曾让思茅人倍感焦虑,“边城、绿海明珠、林中之城”等称号都曾提出过,然而,这些或空泛,或平淡的提法并没使思茅出名。

可是,到了2003年5月,凭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悠久的普洱茶历史、发展迅速的茶产业,中国茶叶界的权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把思茅命名为“中国茶城”。这是继铁观音的产地福建安溪被命名为“中国茶都”后,全国第二个定位于以茶叶、茶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城市。“中国茶城”的命名,让思茅找到了自信,看到了希望,思茅也因此而成为了茶文化的圣地。

现在,无论是从哪一个路口进入思茅市区,入城路口的以“中国茶城”为主题的巨大宣传牌都非常引人注目。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浓浓的茶文化,就连大街小巷的街道名都以中国名茶命名,随处可见的茶室茶楼,无不飘着一股浓浓的茶香。难怪思茅人说:“以茶兴茶,茶兴则城兴,城荣则茶旺。”

孔明与“思茅”

在思茅城中心有一座雕塑格外显眼,雕塑说的是孔明兴茶的故事。据史书载,思茅大规模种植茶叶是从汉代开始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给云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茅及滇南各民族中就广泛流传着孔明兴茶,引导农民利用乡土资源发展茶产业的故事。

传说孔明一路征战南蛮(今思茅及周边地区),恩威并举,深得民心。孔明见到思茅绚丽的自然风光,神奇独特的民风民俗后,不禁想到家乡隆中的美丽山水和茅庐,于是在这里留下了“思茅”一名。由于气候湿热、水土不服以及长途征战的疲劳,孔明及大批官兵染病不起,当地少数民族煮茶为药,让患病官兵得以康复。班师回朝前,孔明谢绝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敬献的珍禽异兽及各种宝物,只要了能治瘴气之病、消除疲劳的茶叶,并嘱咐各族人民多种这种可以救命的植物。

回到成都后,孔明及官兵们以茶为药,以茶为饮,逐步带动了茶叶的消费,促进了南蛮茶叶的大规模生产。如今,思茅各族人民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孔明的诞辰,都要举办祭祀盛会,开展品茶赏月、放孔明灯、演奏洞经音乐等活动,以追思孔明兴茶的功绩。

万人祭茶祖

思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祭祀茶王树,缅怀祖先识茶、种茶、利用茶的功绩,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思茅各民族的一大传统活动。在这次普洱茶节上,盛大的祭茶祖仪式让人们置身于浓浓的茶文化中。

在庄重、古朴、悠远的祭茶礼乐声中,100人组成的幡旗队跑步入场,站立于“请茶大道”的两旁,尔后是600人组成的彝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5个祭茶祖队伍抬着各自的供品及吉祥物,载歌载舞步入会场,而由60人组成的过山号、牛角号队和60人组成的开道舞队及80人组成的火枪队作为仪仗队,先后引出由60名濮人后裔布朗族少女抬着的几块上书“瑞贡天朝、三岛绿风”等字样的巨幅茶匾,以及由20名身着旗袍的少女簇拥着的一座用黄绸覆盖着的茶祖大驾。

茶祖——指茶树王与茶祖先合二为一的化身和天地之灵气合为一体的吉祥之神。茶祖被人们从古老的茶山请到了祭祀的会场后,祭师们就用钻木取火的方式点燃了香烛,向茶祖及四方神灵进香,此时,枪炮齐鸣,鼓乐声震天。

祭拜过茶祖的普洱茶在各民族手中传递,掀起一波波热情的浪花。茶叶放入到巨大的茶壶中,开壶了!大茶壶的茶水流入到数十个小茶壶中,礼仪小姐把茶水献给了来宾,献给了与会的民众,让大家共同来分享吉祥和幸福。

普洱茶瑞贡京城

普洱茶作为一种名茶,进贡天朝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那么,普洱茶为何会成为贡茶的呢?据传,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主人姓濮,濮老庄主善制茶,制出的茶叶声名远扬,时常被普洱府作为贡茶进献京城。

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老茶庄的团茶又被选为贡茶。按照惯例,每年都是濮老庄主护送进京,可今年老庄主病了,只好交由少庄主护送,因少庄主经验不足,加之时间紧迫,茶叶没有晒干就压饼上路了。经过几个月的长途奔波,到达京城时茶叶变质了。可是没想到,变质了的普洱茶更加的美味可口,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加赞赏,并赐予了普洱茶之名,下旨要求普洱府从今往后每年要进贡这种醇香无比的普洱茶。

后来,濮庄主就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次变质的茶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并代代相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而不衰,皇宫中的“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了一种时尚。

这或许只是一种传说,但普洱茶成为贡茶却是不争的事实,普洱茶不但进京,而且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世界各地。漫漫古道,悠悠驼铃,茶马古道从思茅蜿蜒延伸到了东南西北,把普洱茶带到千家万户,把普洱茶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这次普洱茶节上,还将举行普洱茶文化北京行首发仪式,活动经思茅——普洱——昆明——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行程4000余公里,历时5个月左右,预计于2005年9月底抵达北京。通过古老的运输方式,让世人认知真正的、原生态的普洱茶,同时也标志着普洱茶将走出云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悠悠茶马古道

要了解思茅的茶叶,你就得了解思茅的茶马古道,因为茶马古道如同普洱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密不可分。茶马古道因普洱茶而不断拓展延伸,普洱茶也因茶马古道而名扬四海。

茶马古道记载的是大山走出来的马帮和茶的历史,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普洱茶,就是在茶马古道上的长期运输过程中自然发酵作用而偶然得之的,形成了茶香浓郁、滋味醇厚,且别有一番滋味的特色产品。

茶马古道打破了西南边地在地理上与外界的隔绝和封闭,它像一条强有力的血脉,将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源源不断输送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走进思茅,你会发现,古道、马帮、普洱茶构成了一幅历史画卷,从普洱出发辐射四方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普洱茶的沧桑,承载了普洱茶的历史。即便在交通飞速发达的今天,茶马古道依然让人发思古之幽情。

普洱茶“性情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千百年来,具有历史陈香的普洱茶以其前所未有的魅力令世人叹服。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一笔无价财富,存活在思茅境内的一大批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万亩古茶园,证明思茅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和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的地方。

天赐思茅一方神山秀水,古茶树、古茶园、普洱茶、茶马古道是撑起中国茶城的一张张“名片”。普洱茶对于思茅来说,是活着的历史文化,是行走着的生命之旅,是打造中国茶城之“源”。品着一杯浓浓的普洱茶,如同品着普洱茶久远的历史,其味其韵,妙不可言。

新闻助读:普洱茶趣话普洱茶之名

普洱茶之所以名扬四海,这是由普洱茶优秀的内在品质决定的。《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章中有贾宝玉喝普洱茶助消化的描写。清代宫廷对普洱茶的青睐和赏识,更加扩大了普洱茶的影响,以至于有“普洱茶名重京师”的说法。

普洱茶作为一种商品品牌,更是支撑云南特别是思茅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思茅及周边地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普洱茶之奇

普洱茶以“生命的古董”而闻名世界,是不能复制的神奇的地域名茶。

一方面普洱茶历经沧桑,伴随着茶马古道产生于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思茅普洱,有着神秘的历史传说,而另一方面普洱茶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有六奇:

一是产地奇:普洱茶产地地处温暖湿润、云雾缭绕的地域,丰富的土地和亚热带光、热、水资源为普洱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二是品种奇:普洱茶的原料来源于乔木型的野生云南大叶茶树,有一种特殊的芬芳香气。

三是制作奇: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茶制成的晒青绿茶为原料,经适度潮水渥堆形成,茶叶中的多酚类经过缓慢的后发酵转化作用和人工速成后发酵制作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其品质的形成是在水热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四是形状奇:普洱茶除散茶外,还有紧压茶。紧压茶可压制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有小如药丸的茶丸;有大小不等的沱茶、方茶、园茶、棋茶;有大如南瓜的金瓜贡茶、竹筒茶、屏风茶等。

五是品质奇:普洱茶像酒一样越陈越香。

六是饮用奇:普洱茶可泡饮,可煮饮,可加花制成各种花茶。

普洱茶之韵

茶叶一般来说要喝新鲜的,但普洱茶却被喻为“能喝的古董”,是茶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

由于普洱茶具有的收藏特性,使许多爱茶之人将普洱茶储放家中,隔一段时间就翻出来看一看,取出少许冲泡,体会茶叶颜色的改变,品尝逐渐增加的香醇,玩味茶香的变化。更有爱茶之人还把藏茶形容成抚育子女,用爱惜、赞叹、欣慰之心看着普洱茶一天天“成长”,感慨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历史和时间的积蕴,使得普洱茶同古玩、艺术品、瓷器一样有收藏价值,越藏价越高,韵味无穷。

普洱茶之道

思茅汉族的待客茶与内地汉族的泡茶相似,一般有盖碗茶、壶泡茶两种,冲泡时由高向低转拉三次,称为“凤凰三点头”,表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茶水斟入茶杯、茶碗时,只满七分,留三分空位,称为“七分茶,三分情”。

哈尼族的土锅茶又称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法。将盛有清泉水的土锅支在铁三角架上,待锅内的水烧开后,再放入新鲜的老普洱茶叶,不断加水煮三至四道方可饮用。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民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此外,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铁板烤茶等,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总之在思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之道,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普洱茶的博大精深。

蔽乡茶事甲天下(秦牧)


中国茶树是全世界茶树的老祖宗。因此,世界各国对茶叶的称呼,不是叫做tea,就是呼为Cha。根源都出自中国北方话或者福建话。大抵,外人从海路得到茶的就用了福建话。从陆路得到茶的就用上北方话。

茶在中国既然源远流长,在我们这儿,和它有关的神话也就特别多。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亡。”还有一个神话,讲茶叶是达摩祖师的眼皮变成的。达摩面壁参禅,困倦不堪的时候,就毅然割下自己的眼皮,抛于地上,结果地面就长出一株茶树来了。不待说这都是穿凿附会之谈。但是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些传说,恰好说明她的子民种茶、饮茶历史的悠长。

我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茶的祖家”的中国,直到今天,茶园的总面积仍然占了世界总面积的差不多一半。尽管世界有些国家在近一百几十年来纷纷发展了种茶的美誉始终不可动摇。在绿茶、红茶之外的半发酵的“乌龙茶”,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焙制出来。

在我们这个种茶历史如此久远,喝茶风气如此普遍的国家中,哪一个地方喝茶最讲究呢?

不瞒你说,这个地方,就是潮汕一带,也就是敝乡所在。潮汕茶道,堪称中国茶道的代表。

我到过全国各个大区,虽然各处人们都懂得喝茶,喜爱喝茶,而且,不少地方都能生产十分出色的茶叶,浙江的龙井、碧螺春,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滇红,湖北的祁红,湖南的君山毛尖,安徽的珠茶......,都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喝茶喝得那样认真,那样精益求精,几乎登峰造极的,照我看来,潮汕着实名列榜首而无愧。真是,“各省归来成一笑,茶迷还让故乡多。”

潮汕平原并不出产名茶,但是喝茶风气何以如此之盛,着实是一个历史之谜。《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讲到妙玉请黛玉和宝钗喝茶,用的茶具者异常精巧,上面有刻着隶字的,也有刻着篆字的。冲茶用的水是从前藏起来的“收的梅花上的雪”烹成的。女道士妙玉还向跟着进来喝茶的宝玉这样发议论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可能有人以为那不过是小说家出于想象,夸大其辞罢了。事实上,潮汕平原有些品茶专家对茶的考究一点也不在妙玉之下,他们喝茶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烧开水不用木柴,而是薪炭。水刚刚开时被称为“蟹眼水”(水花涌起象蟹眼似的),冲茶要用的就是这样的开水。他们用的茶壶、茶杯都是很小巧的。每个茶壶的茶,不多不少,只能斟满四小杯。它们的体积,“四合一”计算起来,也没有一个普通茶杯大。泡茶这前,得先用开水把茶壶、茶杯烫过,把开水倒掉之后,再放茶叶。茶叶放得极多,一两茶叶,大概只用四至五次。冲茶,斟茶,也都有一番讲究,叫做“高冲低斟”。高冲,是为了把茶冲出滋味来;低斟,是为了使茶香不至逸散。一小茶壶冲满之后,略停片刻,主人端了起来,向四个茶杯斟第二个,而是绕着四只杯子团团转,让它们“机会均沾”。使注入的茶浓淡程度一致。到了最后,茶壶里只留下些许浓厚的茶汁的时候,再轮流向每个茶杯都倾注几滴。因为这最后一点茶被认为是“精华”所在,总得让每个杯子都分到几滴才好,这样,才不致“厚些薄彼”。对这种斟茶方法,有一些专门术语来形容它。叫做“关公巡营”和“韩信点兵”,这么一小杯热茶。人们在两三秒钟之间就可以把它喝下。但是,你可不要小觑它。它浓得发苦,喝了很快就能振作精神,令人齿颊留芳。外地人有些不知厉害,被潮汕的“功夫茶”专家请喝五六小杯之后,竟有兴奋得整夜失眠的。自然,老茶客们久经此道,一般喝茶是不会影响他们睡眠的。

康定--茶马古道重镇


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在古代叫做茶马互市,这条穿越横断山脉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到了明朝,随着茶马交易的发达,茶马互市的市场从雅安、碉门(今天全)、芦山西移打箭炉,这便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康定。

茶马互市让这片荒滩变成了城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正是这位大清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一纸王命,改变了这片荒滩的命运,使后来康定成了西陲重镇。不包括其他物资,仅茶叶一项在康熙年间每年交易量就达八十余万包。嘉庆年间最高可达一百多万包,一百万包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千多万斤。茶马古道上的运输主要是靠人背。至今,茶马古道的青石上还遗留着当年马踩下的蹄印和脚夫们用拐把歇息时拄下的一个个深坑。内地的盐、茶、丝绸运往康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皮毛、名贵药材运往康定,康定变成了藏汉物资文化交流中心。藏区所需物资从这里一条沿我州南线经巴塘进藏,一条沿我州北线经德格进藏。由此形成了川藏茶马古道。随着历史的推移,川藏茶马古道不再是一条物流通道,而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是藏汉民族经济往来的桥梁,又是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通道。

茶马古道重镇蒙化


西南边陲神秘的茶马古道上,2009年4月9日上午举行了盛大的茶马古道重镇蒙化揭碑仪式,固化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地处云贵高原和云岭横断山脉交接地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古称蒙化。它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唐代以来经此就有三进三出的茶文化传播通道。至今在县城以东20公里的隆庆关,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古道,古道上遗留的一个深达近20厘米的马蹄窝仍清晰可辨,见证着巍山在历史上马帮交通的繁荣。

为了昭示历史,弘扬茶马古道精神,展示沿线州市县形象,发展古道重镇经济的目的,省文化厅、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新闻办和省茶马古道研究会,联手启动了建立茶马古道碑的活动。昨日,来自省内外的数千嘉宾和当地老百姓见证了揭碑仪式。

据悉,这是我省在茶马古道上立的第二块纪念碑。据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秦邦屏介绍,立碑的目的是为了把茶马古道文化固化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茶马古道。并通过立碑活动创造条件,将茶马古道及古道文化申报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使茶马古道成为世界的茶马古道。

仪式上,还举行了万人签名申遗活动。

新闻助读

蒙化古镇

蒙化属古代茶马古道重镇,是通往缅甸、印度的通衢要道。据(清)《普洱府志》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及茶马互市的兴起,茶马古道不论滇藏、滇川、滇缅线,都经蒙化而辐射四方。

蒙化地处茶马古道的中枢关驿,从唐代起至20世纪60年代,经过这里就有三进三出的通道,起着传播茶文化和沟通滇、川、藏及东南亚商贸的主要作用。三进即:从勐海、思茅、普洱、镇沅、景东进入蒙化城(巍山古城)的第一条通道;从耿马、双江、临沧、云县、公郎进入蒙化城的第二条通道;从凤庆、犀牛渡、茶房寺、鼠街进入蒙化城的第三条通道。三出即:第一条通道出隆庆关经云南驿、南华、昆明、成都、西安至北京;第二条通道出瓦房哨经下关、剑川、丽江、中甸、拉萨至尼泊尔及印度;第三条通道出三鹤、江桥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芒市、畹町至缅甸。今巍山古城及境内的隆庆关、南薰桥、永济桥、犀牛渡等古道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思茅大地茶号林立


经过清宫二百多年的贡茶史,更使普洱茶蜚声国内,享誉海外。到民国时期,云南普洱茶延续了清朝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平民化,成为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至爱,远销中国香港、台湾和南洋、欧美。

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在思茅设立海关,作为云南三个对外开放口岸之一,主要是为了茶叶的加工出口。民国三年(1914),普洱道尹公署由宁洱迁驻思茅,当时的思茅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了思茅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业繁荣。当时仅思茅城区就有制茶商号二十二家,年制茶五百吨左右,就连思茅城外也异常兴盛,顺城街上客栈林立,络绎相连,新兴街是与茶叶和马帮有关的手工业市场,木匠铺、铁匠铺、皮匠铺一户连着一户,而南门正街的茶叶市场和教场坝的海关报关验货广场则是人喧马嘶、人头攒动,茶叶交易和出口十分兴旺。

据民国《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当时思茅揉制茶叶出售的茶庄商号有: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均营川销。民国年间,思茅的茶庄茶号有雷永丰、同仁利、信和祥、裕泰丰、乾利贞、李衡记、裕兴祥、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瑞丰号、谦益祥、复和园、钧义祥、鼎春利、同和祥、恒泰祥、大有庆、利华茶庄等,每年由产地茶山运集思茅加工的毛茶在五百吨以上。此时的商号都是厂店合一的,里面加工,外面店铺,有的还在多处开有分号。现在普洱茶业内人士所说的古董茶,大多产于那时的思茅。

今普洱市思茅区在民国初年逐步奠定了普洱茶集散中心地位,倚邦的恒盛公、乾利贞,勐海的洪盛祥、同信公等商号纷纷到这里设立经销门市。恒盛公是一家从光绪年间就从事藏销茶叶贸易的老字号,原在思茅,后移到勐海建厂,一度改变商标,为藏胞怀疑,销量锐减,便急忙恢复老招牌,在每沱茶内,仍揉进一绵纸,纸上印有思茅恒盛公字样,才又恢复了销路。

民国时期,思茅最有名的茶庄当数雷永丰,雷永丰茶庄庄主雷逢春,石屏人氏,光绪年间到思茅经商。雷氏茶庄由于资金充足,信誉良好,管理有方在行内久负盛名,它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包装都非常注重质量。开茶制作时节,从指定茶山运来的原料茶按拣茶、配茶、蒸茶、揉茶、晾茶的工序一字摆开,有条不紊地进行流水作业,七子饼团茶由名师主理,成品用浸泡过的竹笋叶包裹,篾条箍扎,再在捆好的圆筒上盖上朱红印章。雷氏茶庄年销量达五十多吨。思茅钧义祥茶庄普洱茶包装十分精美,除销往内地外,还在昆明、上海、香港和缅甸、泰国、新加坡设有销售处,誉满海内外。要做出好的普洱茶,揉茶师傅是十分重要的,当时思茅有刘渭成、朱根林、燕益庆、余长福、周小舟等揉茶师,揉技精良,手艺非凡,深得商家尊敬和百姓艳羡。

茶乡说茶


天下事,一经文人手,便难免被弄玄。比如饮茶,老百姓饥则食,渴则饮,很简单。文人不然,他们不仅将饮法复杂化,而且凡与茶沾边的,都一齐弄玄,从器具、水、沏饮,直到环境都穷极考究,而且,最玄乎的,莫过于想法。老百姓口干则饮,想法少,不折腾。文人呢?最乐于折腾。东坡饮茶之前,先得“闻香”;米元章则必先净手才举杯,他见人喝茶嘶嘶作响,便面嘲之曰:“俗!”。他们是“玩茶”,这“玩”就是折腾。水要泉底的,煮水要用锡壶,茶具要名窑产的,而且要在山水楼亭中去用茶。当然,最认真对待的,自然是茶。

茶要见色,沏以后,汤色明澄泛绿。色之外,还要观形,叶在瓯中,要能缓舒渐展,且直立如春卉。这样,那杯中所现的,才有生气,才是画,才算得“入品”。说来也确乎玄,饮茶就是饮茶,动口即行,于耳、鼻、目何事?错了,文人不找事,就算不得文人,他把五官全拉扯上,好了,节目开始:博士要女的,而且要妙龄美女,尤其是,伊们的手,得柔如棉、润如玉,这纤纤玉手,捧着宋瓷名器,温雅奉上,且如吟般地说道:“相公请品。”这一下,秀才们晕了。如此这般一折腾,骚人墨客潜在的激情便给折腾出来了,接杯之后,移瓯唇边,少沾即止,随后慢语曰:“妙!”于是,浮想联翩,文思潮涌,他们会想到清风明月,想到沧海桑田,想到英雄末路,想到宇宙恒久人生短暂。如此这般,直折腾得泪湿青衫、天昏地暗。于是,引吭高歌、抽毫点丹,终于,把文化折腾了出来——这就叫“茶道”。

我客黔至今五十有五年矣。其初,因未为“文”所“化”,所以,口干舌燥,捧着大碗,仰首一吸,嘶嘶然,白水入腹,那水由口喉经肠胃,直泻如瀑。到了晚年,才悟到,那汤要暂宿口、慢过喉,我早年的鲸吞,一字可概——俗。后来,由二十几到了三十几,生活艰难,俨然苦丁,而喝的呢?也是“苦丁”。“苦丁”是先苦后甜。茶道之“道”,使是要能从茶咸况味出人生的机律,所以,先苦必后甜。熟料,后来我的日子真“甜”了。五十岁以后,自己便告别了“苦丁”。可是,告别“苦丁”,并不等于你就成仙得道了。我盘桓于茶之乡,却怨黔中无极品,每日虽捧着“龙井”,然品饮之际,却叹自己犹“井”中之“龙”——羁于黔,虽“龙”亦如“虫”也。此虽将人生际遇与茶相况喻,然怨艾之气,弥漫胸中,全丧失了“平淡”的茶道宗旨。转瞬到了七十,就茶缘说,此刻算是逢知己了,我抛开了所有异地的茶,只守黔茶品。这时才反省自己,昔日不过是井蛙而已,哪算得“龙”。二、三年来,饮遍贵州妙品,自以为,此土佳茗,老夫未有不亲炙者。

今春,我去游龙宫,此番窃认自己非“虫”了,“龙”归龙宫,得其所矣。途经安顺,我的一位当官的弟子送我二厅安顺的“瀑布”牌茶。我告诉她,寒斋之中,茶积如山。那意思是,我不要这未入品的货。其实呢,心里想着的却是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假货泛滥,其中便有“安顺茶叶”。从那以后,“安顺茶叶”就成了假货的代称。“民口如刀”,果然不虚,自此,我便不喝安顺茶了。熟料,断交二十年后,这回遇上了安顺茶叶。勉强收下,带到龙宫。可是,宾馆的茶,行道中人是从不沾的,无奈之下,打开安顺“瀑布”,甫一开装,如骤见佳丽!那茶,形如雀舌,色若翠玉,一时兴起,净杯烧水,注汤少许,新芽展翠,片片直立如兰,捧杯一闻,异香醉人,甫入口,顿觉甘、滑,那汤是滑过口腔,飘入喉间的。至此,才恍然自责:阅历不广便轻言是非,恰是未得道者的通病。我因此,差点儿视玉为石,弃之荒郊。

我平生之所好,唯烟与茶,名烟名茶在案,隐几而尘,吞吐云雾、品味琼浆,烟使我恍兮惚兮,茶使我心清神爽,于是文思潮涌,虽数千言之文,刻烛可待。我的文绩,都是烟、茶惠赐!至此,我不再怨羁于黔中了——在佳茗遍地之乡,可谓得其所矣,何必怨呢?在龙宫坐定,满目野绿,溪流如玉,涛声唱晚,把盏品茗,吞云吐雾,既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忘乎成败废兴,甚者,连已身亦化为“无”,飘飘然随风烟而去。此系道境么?不知道。“不知”就是“道”——“道”是不可言表的。这茶道怎么说?诸位自去修炼吧,我呢,不知“道”。

锌硒茶乡源远流长美哉茶乡


锌硒茶乡,源远流长,曾号龙泉,今名凤冈。地灵人杰,古称“黔中乐土”;物华天宝,今誉“锌硒茶乡”。

青山连绵,延接大楼山之南麓;田畴沃野,依傍大乌江之北岸。黔北东门,生态明珠,山水灵秀,喜环境清新,壮茶乡美景;茶海之心,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育仙叶灵芽,扬茶乡美名。

一叶翠碧,浸透漫漫历史,茶圣陆羽赞夷州之茶其味双绝,深闺佳丽见君王,六客粉黛失颜色;万顷茶海,扬茶乡海,扬起滔滔碧浪,专家聚会赞锌硒茶中国一绝,茶商云集说有机茶品质最佳,绿色品牌出深山,八方扬名领时尚。

文化搭台,雅韵升品位;科技当先,标准打造塑品牌。茶分品类,味究属性,质论高低,锌硒同聚,特色鲜明,凤茶奇绝;天呈光露,地献物质,人循规律,天人合一,高端有机,凤茶崛起。茶美山川茶富民,茶壮精神茶养身。

说传统,论茶道,禅茶礼茶谢师茶;承风俗,品茶艺,清茶油茶砂罐茶。朋来敬茶表情意,茶香入心也醉人;闲来品茗求静雅,道引禅性入清修。绿茶淳朴,素面朝天如小家碧玉,鲜活诱人;红茶富丽,温文尔雅如大家闺秀,光彩照人。茶品色香味,人壮精气神。佳茗如斯,佳境如斯,金不换;佳期如茶,等你来。

壮哉茶乡,生态文明铸辉煌历史!美哉茶乡,绿色理念引领健康时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