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山茶花

发布时间 : 2022-02-28
野山茶花的功效与作用 山茶花茶 梨山茶花茶

野山茶花的功效与作用。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漫山遍野山茶花”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树上一树繁花,地下落花缤纷,空中蝴蝶轻舞。西樵山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茶林在这个暖冬里开出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像片片雪花飞落樵山。元旦,西樵山旅游部门也借机推出了“新春,我与西樵山茶花仙子有个约会”的旅游专线。

西樵山茶花园,位于四方竹景区,有山茶花和人工种植的茶花。老茶林面积300多亩。刚到景区门口,就闻到阵阵属于山茶花特有的清香,抬头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洁白如雪的山茶花,就像刚下了一场雪一样。

林深处,花深处,不时传来女孩子的轻笑声,只是不见人影。走近了,才看到赏花的游客特别多,有的把鼻子伸到花蕊中,闭着眼睛,深深地吸吮茶花的清香;女游客更是怜花惜花,把地上的落花一片片拾起,放在手心,慢慢欣赏。正是“纤手盈盈拾茶花,惜花怜花愁上眉”。

人工种植的茶花园就在老茶林的旁边,在这个暖冬里,山茶花也开得正灿烂。只见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茶花园占地面积200多亩,品种有玉环、月丹、鹤顶红、大六角、白宝珠、大红珠茶、大红山茶、小六角等国内外知名品种;颜色有深红、玫瑰红、白、黄色等。前段时间,由于天旱缺水,含苞欲放的茶花就是撑不开花苞,只有很少的茶花开了。这两天气温陡降,还下了小雨,吸吮雨露的茶花就争相开放。

旅游小贴士

交通:广州游客可从———佛开高速———南庄出口———西樵山;也可从佛开高速———南海沙头出口———西樵山山南路———西樵山。

小编推荐

茶花香,三道合一


“焚 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宋代诗人苏轼的这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当时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曾几何时,好茶者还是那么多,但那一缕香的温馨却渐行渐远。夏至湖畔李公堤、焚香、插花、品茶,一场禅茶文化之旅如火如荼。

白族三道茶人生哲理耐寻味

“好鲜亮的民族服饰,这个茶还要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嘛!”一声惊叹声中,李公堤的老子雕塑广场中的云南白族三道茶吸引了路人的纷纷驻足。

粉白相间的白族民族服饰,在绿荫掩映的湖畔尤为显眼。“这是白族服装,帽子比较有特色,是有寓意的哦。可以看到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台湾艺邨的泡茶姑娘一边用急须(日语壶的意思)将生普洱干茶放入烤炉中烘焙,一边耐心解释,帽子上垂下的穗穗代表大理上官的“风”;帽中绣着的花朵,象征着下官的“花”;白白的帽檐,象征苍山上的“雪”;帽子从上方俯瞰,整体形状是月牙状,象征着“月”。

几分钟后,生普洱茶叶有些焦黄,并发出清脆的“哔哔啵啵”声,茶香味入鼻。姑娘干净利落将烤好的茶叶放入壶中煮沸。

“哇,有点苦涩,舌头苦涩的。”品尝的李姐抿着嘴说,白族三道茶第一道原来是“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品茗苦茶后,泡茶的姑娘在壶中又加入了云南野生蜂蜜。“这个好喝,野生蜂蜜就是好,甘甜纯香。”第二道寓意“人生在世,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来”的苦茶一入口,卷发婆婆就夸赞其好喝。

随后姑娘又将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放入壶里煮,将煮出的汁液倒入公道杯中。

“有生姜的鲜辣,胡椒的麻,桂皮的气香浓烈,味甜、辣,真的是五味陈杂,回味无穷啊。”钟爱茶道的周俞佳说,体味到了白族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

坐闻花香、沉香

偷得半日闲

白族三道茶落肚,人生哲理耐寻味。伴随着袅袅琴声,身穿布衣素纱的花道老师现场展示花道。

只见翠竹、马蹄莲、尤加利、洋桔梗、相思豆等花材摆放在古色古香的桌子上。

“尤加利代表感恩,马蹄莲和翠竹是印夏初时节的植被,寓意无上清凉。”一边剪下竹枝的花道老师解释说,白色马蹄莲瑜红色相思豆在翠绿中摇曳生姿,便有了夏日的热烈奔放。

“有翠竹的青翠,马蹄莲的淡淡清香,真好闻,赏心悦目。”

屏息闻香的严晴说,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后,香道也随着上演。玩香道必须要三“静,身、心、气,皆静。”香道老师说,因为想要把玩香道的工具记“清楚就要很长时间。”随后,见老师将豆腐状松木用火筷放于香炉上,待炭通体泛白后,拿灰拍,碾压成似叶子经络状的香经。老师又拿出羽帚沿着香炉内壁,轻轻扫掉粘住的香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最后,放入沉香。

品香的时刻终于到了,一手托起香炉,一手轻拢香气,用鼻子凑近了闻。“一股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有种飘然若仙的感觉。难怪‘隔火熏香’在古时如此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闻香后的徐蕾感慨到。

蒙山茶道


宋代,在蒙顶山结庐修行的禅慧大师在总结蒙顶茶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创立了蒙顶茶技、茶功、茶艺三绝。

“龙行十八式”是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炉,因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充满玄机妙理而得名。它从宋代留传至清朝末年,后因历史战乱,逐渐隐迹消声而失传。“龙行十八式”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飞龙在天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1米多)时而在头顶飞舞,时而又在腰间盘旋,尔后又准确无误地将茶壶抓在手里,从头顶、从腰间、从肩上、从背后……万无一失地把热茶掺到茶碗里,动作刚健有力,变化多端,让人不由的产生饮茶的欲望。

“风行十二品”茶艺讲的是如何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的奥妙,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迎客凤点头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让人有一种身心放松,心旷神怡的感觉。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这一绝句因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王安石的一段君子之交而生发,并古今传颂,蒙山茶作为“绝世佳茗”也由此名满天下。源自名山县丘陵地带的水流注入了青衣江—扬子江—长江,名山县也因背倚天下名山的蒙顶山而名之。一年大半被雨雾所笼罩的蒙山四季浓绿,不仅为茶林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环境,物华之上,还盎盎然渗透托举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史佳话:人称蒙山为“世界茶文化的故乡”,有西汉年间植茶始祖吴理真手植的茶树为证;夏朝治水的大禹曾在此祭天复又在此庆功,有古建筑禹王宫为证;而当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因天柱摧折上天洞开之时,又有女娲在此炼石补天,有古刹天盖寺为证。但因修补痕迹犹在,天雨沿隙而下,意为“天漏”,更有“雨城”雅安为证……

茶马古道这条伟大的道路选择了这样一个神州古史经典荟萃之地起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商贸功能之外的文化背景。茶马古道的东方起点在四川盆地边缘青绿几近饱和之地,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在西双版纳苍山洱海神化之地,一起向着皑皑雪山登临,不啻奇迹。

名山距成都仅仅百余公里,且有成—雅高速公路贯通。这条线路正在成为旅游热线,名山境内的蒙顶山作为四川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山新近被重新认识,正在成为旅游热点;继续前进,有几年前就已“热”起来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国家公园。我们就这样沐浴着扑面而来的神话雨雾走向古道第一站,与名山相遇,进行的是一次茶之圣地巡礼——参观开设在蒙顶山上古色古香禹王宫中的“茶史博物馆”,禹王宫内供奉的不是大禹,而是蒙山茶神吴理真;我们在“天漏之盖”的天盖寺登堂入室,发现主殿中供奉的也并非各路神佛,位居正中的仍是植茶始祖吴理真,茶神左侧为改进制茶技艺的北宋雅州太守雷简夫,右侧则是写下世界第一部《茶经》的唐代安徽文人陆羽,他们同为茶文化的创始神与守护神。沿湿漉漉的石阶拾级而上,步入皇茶园,象征着当年吴理真手植的七株仙茶被象征着神虎的巨石所护佑,从唐代的天宝年间开始,蒙山茶就被精心采摘炮制,千余年间一年一度进贡京城;335片仙茶嫩叶并非供皇室享用,而是由盛装的天子拿它拜天祭祖——无论藏地汉地,茶叶都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当我们乘坐缆车俯瞰蒙山全景,茶场茶园尽收眼底,不由得由近及远地遥望到茶叶入藏的迢迢时空……

满目是茶,充耳是茶,在人工茶的源头,世界茶文化的故乡,两番陪同我们的名山县委宣传部长曾西军、干事陈洪,一路指点一路讲茶,从蒙山到新店,从西汉到当下。他俩恰好都是新店镇人,那儿有个宋代所建“茶马司”遗址,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年)建成的四合院,几经起落,现修葺一新座落在小镇中央。说修葺一新,是因这座古建筑院门部分曾被拆毁,几年前恢复新建。木梁瓦片的正殿经明、清两代修缮过,相传室内有避尘珠,600多年未打扫,倒也干净清爽,只是殿内供奉主尊为释迦牟尼,另有千手千眼观世音,几位年长女居士在照料香火,且门额上有一匾,赫然入目的竟是“长马寺”三个大楷。名山人解释说,清代废除了茶马法,茶马司业务终止,但藏汉人民怀念这段历史,尤其路经此地的藏族人将之作为圣地朝拜,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小寺院,茶马司也讹为“长马寺”。你看院内这根石柱,就是藏族信徒捐赠的;这株六百年树龄的罗汉松,也是明代修缮茶马司的证据。

前年镇政府特意在茶马司院内立一石碑,碑文历述名山茶之源流,并为茶马互市立传:

“……宋时因连季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熙宁七年,派李祀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设立茶马司。元丰四年,特诏名山茶易马用。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又重申原诏,大观二年再次诏令熙、河、兰湟三路以名山茶易马,恪守神考之训,并定为永法。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清初,废茶马法,行引岸制,名山所茶边茶凭引票销往康藏。……联曰:

茶马互易相得益彰垂青史

汉藏交融和衷共济贯古今

历史上的名山就这样成为四川境内边茶入藏的“五属大帮”之一。五属者,系邛(崃)、名(山)、雅(安)、荥(经)、天(全)。这些著了名的地方均在四川盆地衔接横断山脉的过渡边缘这一带,山地丘陵间青枝绿叶的茶园毗连,顶尖细茶成为内地人生活的装饰,而大叶“粗茶”则被制作成边地砖茶,称“大茶”,称“边茶”,古往今来地运往藏地,成为藏族人的生存必需。从宋朝起,朝廷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一般说来每百斤换马一匹,也有些时候,例如宋朝元丰年间,茶40斤即换马一匹,可见茶叶价值之高;宋代名山全县年产茶200多万斤,全部用作“军需品”博马,加之其余四县和云南的滇茶,又可见交易量之大。史料载,茶马互市鼎盛时期,名山茶马司接待茶马通商队伍,有时一日可达两千人之巨。至今名山县仍是边茶进藏的生产基地之一,全县6万户农家,茶农就有4.7万户,已有茶园15万亩了,还在以每年3万亩的规模增加。

历史上也有马贵茶贱的时候。史料载,明初设茶马司于秦(西宁)、洮(临洮)、河(临夏)、雅(雅安)诸州,严禁私茶,将全国所产之茶分为官茶、商茶和贡茶三种。官茶即边茶,专用换马;商茶为茶商按配额领取引票并纳税在内地所销之茶;贡茶特指提供给皇室之茶。三种茶都规定了产地、销地和数量,为计划经济,可任意提高茶价压低马价。但到明末国势衰微时,腐败之风日盛,茶法马政俱坏,《明史食货志》记载了其时情状:“碉门(天全)茶马司至用茶八万余斤,仅易马七十匹,又多瘦损。”……

满清本为马背民族,入主中原后曾在陕甘两省以茶易马,待天下太平不需战马了,前朝旧制尽毁,茶马司废弃。边茶政策有所开放,虽仍规定配额,但茶叶买卖已改国营而为商人凭引票经销,缴纳税课。此后茶业经营仍是波澜起伏,商场风云变幻,我查阅过史籍,恍觉这一领域古来便自成世界,今人全然不知也不太关心了。

昔时名山、天全等“五属大帮”边茶生产作坊遍布,如今当我们想要访问一个边茶生产厂家时,位于新店镇的西藏朗赛茶厂当即被推荐。西藏的、藏族的民营企业办茶厂,且是在内地办茶厂,此为破天荒第一家!而且这个厂办得如此之好,去年10月刚投产,产品就行销藏区且供不应求,“金叶扎巴”砖茶品牌就打响了,在拉萨分发了一万张调查表,其满意率高达100%!“生产边茶的不喝边茶,喝边茶的不生产边茶”的历史就此结束,茶马古道再续新篇。当然意义远不止这些。

我们走进西藏朗赛茶厂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高大车间,只见来自本地、天全、荥经、乐山、宜宾乃至云南昭通的茶叶原料堆放如山,70多位汉族工人在忙碌地工作。依次参观过筛选、轧梗、发酵、打块、包装等机械化加手工操作的工艺流程,陪同的茶厂负责人次仁顿典和才多争相诉说名山办厂的经历,从名山县到雅安市到四川省,各级领导如何关怀重视,如何提供优厚条件,所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不仅成为本县边茶生产的龙头产业,且是四川境内最大边茶厂,并被列为四川省申报国家定点边销茶企业榜首!西藏人为之骄傲,名山人也为之骄傲。名山人既钦佩西藏人走出来办厂的勇气,由此看到民族团结传统的延续,同时也感谢这个厂对促进茶农生产、提供就业机会、带动本县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良好作用。

有心的名山人在新店镇街口塑起一座巨幅雕像,凝固了茶马古道千年历史画面:一藏一汉两位男子,两匹骏马,一堆砖茶,石质基座上塑有八个大字:“以茶易马汉藏一家”。

在茶马古道川藏线起始处,这一雕塑作为标志,具象地昭示着民族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源既远流亦长的传世佳话。

——摘自《马丽华川藏纪行》

西山茶的由来|西山茶历史发展史


西山茶的由来传说,西山有一块巨大的棋盘石,周围树木遮天,是避暑胜地,神仙也常来此游玩。一天,东天大仙和西天大仙来此下棋,双方商定,输棋者受罚,对胜者的要求必须照办。两人下了很久,不分胜负。这时两人口都渴了,西天大仙便吹口气,变出了一杯香茶;东天大仙也吹了口气,变出了一杯泉水。两人你喝水,我饮茶,西天大仙正被香茶陶醉时,被东天大仙乘机将了他一军,西天大仙输了。这里正巧走来几位和尚,问两位大仙是何物如此清香,得知原来是香茶。东天大仙便罚西天大仙把茶种撒在这里,让这山坡上长出香茶,供人们享用。只见西天大仙吹了口气,无数茶种纷纷撒落在山上。东天大仙接着吹了口气,许多泉眼也相继落在这里,涌出了泉水,泉水色白似乳,众人齐声喊道:“乳泉!”乳泉育仙茶,茶树旺盛生长,茶芽齐发,香气浓郁。后来众人都说,西山茶是仙人所赐,所以格外香甜。

名山出名茶,桂平西山茶产于全国著名风景区广西桂平西山,年产量600吨。西山茶以嫩、翠、香、鲜为特色,其色泽翠绿乌润,汤色碧绿清澈,滋味幽香醇厚,甘腴芬芳,口龄留香,1987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西山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6年,西山茶以“色泽翠绿乌润,汤色碧绿清澈,滋味甘腴,幽香芳芬,口齿流香,泌人口脾”评语,以总分96.6分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西山茶送新加坡博览会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会展出。1988年,西山茶在广交会上被日商订购2000公斤。1990年,“棋盘石”牌西山茶被商业部再次评为名茶。1991年,西山茶在杭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授予优品奖。1998年,参加北京国际名茶、茶文化展览会,经专家评审荣获名茶“推存产品”。1999的参加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名牌产品”。2000年度荣获广西区“优质产品”称号。2001年荣获“中茶杯”二等奖。主要产品有“棋盘石”牌西山茶、西山白毛尖等。

茶思细雨,茶花香风吹


若是在春雨绵绵的清晨走进鹏翔茶园,看到那青翠的茶园沉浸在无边的春雨中,不禁让人砰然心动。仿佛一曲柔绵弦音,轻轻的划过茶山、茶园、茶树,瞬间绿了秀山,清了绿水。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一蓑的烟雨诗情润湿了那翠翠的茶园山林,碧绿的茶园、层层的青田,还有那青砖瓦舍,乡野小路。

茶乡美如画,你看那多情的烟雨飘舞在茶山,醉了游客的心,几多情绵,几多思念,几多甜蜜,如一股甘冽的汉家红茶滋润心灵。

茶园中,最易于被人忽视的就是那雪白的茶花。雨中,雪白的花朵轻轻张开,瓣瓣凝香,那串串雨粒如珍珠欲坠,从那叶尖滴落眉梢,羞了潮红的脸颊。若是独守着一壶汉家红茶,看茶叶随着沸腾的水舞蹈,一缕清香入鼻,舒了心气,一口的清馨素烟飘起,润了唇口,那叶在杯里翩翩起舞,色香凝神,赏那一抹微澜碎影的蹁跹,叶水游离如光阴流淌杯底,一不小心滴落指尖,那渐浓的茶韵染了杯,一抹茶色的诗意撩动,一缕茶香轻烟飘浮弥漫了小屋,我的思绪随着那壶里的香叶,一片、一片的浮起,一盏茶思的情诗让人眷念。

有风的时候,阵阵香风从茶花里流淌,随思绪飘散,让让人如此眷念,如此伤感难舍难分。这如诗的牵挂,如雨的诗意,如诗的浪漫,如画的春色,袭人的香风,还有浓烈的汉家红茶,丰盈了如火如茶的风韵艳姿。

赏茶乡春雨,听茶花抒情,品汉家红茶,叙一段往事情缘,一蓑烟雨,一往情深,和那流淌在杯底的思念,掬一捧红茶独饮,在那岁月阑珊深处寻觅,虔诚的走过。

湖南实施绿茶黑茶花茶品牌工程


湖南实施绿茶黑茶花茶品牌工程

湖南实施绿茶黑茶花茶品牌工程

在4月15日上午召开的湖南省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透露,2009年,湖南省总产量超过10万吨,行业综合产值超百亿,出口3万多吨,出口金额近6000万美元,湖南经历了以名优绿茶生产为重点,绿茶、黑茶、花茶等茶类同步快速发展的十年,湖南已迈向品牌发展时代。

会议认为,湖南省是科技强省,多年来,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省学会坚持面向生产,研究茶科技,普及茶,弘扬茶,促进茶经济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举办或协办星沙茶节、世界大会、绿茶高峰论坛、中华茶祖神农论坛等活动,弘扬了湖湘茶,促进生产和消费,对推动湘茶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与会专家认为,依靠科技,实现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及无公害化、有机化,实现加工过程的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依靠科技诠释饮茶对人体的科学机理,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为而饮茶,这是振兴湘茶的必由之路。

湖南省学会连任理事长刘仲华教授认为,实施品牌工程,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打造湖南品牌,是湖南科技工作者和省学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在实施品牌工程,省学会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学会作为科技交流平台的功能,围绕塑造湘茶品牌,开展学术活动,开展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湖南省从业人员的科技与素质,通过组建‘湖南行业产学研技术联盟’,打造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团队,抓住关键,突破瓶颈,为湖南结构转型和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他说。

蒙顶山茶历史


按《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来源:东方茶经网)

武夷山茶与宗教


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

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

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已是茶花插满头,莫问父亲归处


还只有几个月吧,父亲那黄土垒成的屋前屋后已经是杂草萋萋。老家在山下的院子里,最初的老屋也是黄土垒成,而父亲现在的新屋建成,也是土屋,挤在田谷坳上,田谷坳也是一个院子,这院子也挺大的,我的爷爷与父亲他们都在那里。刚刚让父亲在那安家的时候,我们把他屋前面清理得干干净净,抬眼可以看到他住了七八十年的庄院,可以瞭望对门连绵起伏如黛远山。而在远山某处角落里,这时,我正以一杯清茶摆在桌上,袅袅的茶香飘拂,想必,父亲是能够喝上的,父亲已经通神了。

十多年前,父亲爱酒胜过爱茶,每天早晨,才睁开眼,他总爱手握一只锡壶,走到酒坛边,舀满,到酸菜坛子里,夹一块萝卜皮,捏在指间,那萝卜皮被红辣椒腌得里外透红,咸,用牙齿咬个印子,可以拌一口饭,父亲常常一块萝卜皮送一餐饭入肚,一根萝卜皮佐一小壶绰绰有余。父亲左手持锡壶,右手捏萝卜,便往稻田里走,便往麦土里走,便往菜圃里走,去看他的禾苗,看他的麦子,去看他种的茄子开花没、丝瓜该扎架不。等他看完了回来,他的锡壶空了,他就猛灌一杯老叶子隔夜茶,扛起锄头出工,锅子里的红薯,他兜都不兜一个走。他说酒里面饱含了粮食成分,足够营养了,但是一小杯酒不能饱肚皮,灌一杯茶就可以把肚子哄住。晚上,父亲也是这样,抿小口酒,喝大杯茶。晚上就是睡,不劳动,不费能量,父亲说,青蛙睡一个冬天都不吃不喝,我睡一个晚上,而且喝了酒,吃了茶,还要吃什么饭?白白浪费粮食。伯父喜欢抽烟,伯父晚上抽几根烟就说饱了,父亲喜欢喝茶,他说晚上喝杯茶就饱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这样认为,烟与茶也是粮食,能够饱肚子。可是,我试过一两回,到晚上,我咕哝咕哝大喝了一杯茶,却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胃好像在拧,拧洗衣服一样地拧,肠子也是,也好像在拧,拧麻花一样地拧。

父亲早晨喝小壶酒,喝大碗茶,我的早晨可吃半碗饭,外兜一个红薯,这是我和我老弟的待遇。每天早晨我去看牛,姐姐去扯草,妹妹在家里烧柴火蒸红薯。母亲在红薯上放一只碗,抓一把米,让妹妹烧火蒸。红薯其实挺香的,一锅红薯能够香小半里地,我们村子里,每家每户,在早晨都蒸红薯,整个村庄都是香的。而我,现在一闻到那种香气就反胃。其实,我与老弟吃红薯比家里任何人都少多了。每当妹妹把红薯蒸熟,我就放牛回来了,母亲用一双筷子,从碗里划一条线,把饭分开,我与老弟各一半。妹妹近水楼台,她可以拿过母亲划分米饭的那双筷子,舔,因为那饭放水比较多,总是挺湿烂的,所以,在筷子上总能沾许多粒饭。妹妹挺聪明的,她争着干蒸红薯这活,她的理由是:我小,我干不了其他活,这理由挺成立的,父亲与母亲把这轻松而又有好处的活计留给了她。

父亲十多年来,只能喝茶,不能喝酒了。父亲得了脑血栓。我早几年就知道了,其实父亲是爱米饭的,也知道伯父的烟与父亲的茶是不能饱肚的。父亲后来每天早晨都吃饭,只是晚上依然保持老习惯,抿一口米酒,喝一杯茶,不吃饭,掌灯时分,就喊财叔、意光叔他们玩字牌,每天晚上输赢块把钱,玩字牌最多玩到鸡叫头遍,一躺下就呼呼睡,但如果是玩骨牌,则有可能玩到大天光。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十来年吧。一个早上,父亲拿着锡壶,到坛子里夹一块萝卜皮,准备往田里去看正准备怀肚的禾苗,刚拖着拖鞋过门槛,一头就栽下了。父亲从此就不喝酒了,只能喝茶。刚开始一二年,他每天早晨,依然手拿那把锡壶,一起床,就到坛子边用筷子夹萝卜皮,往生长庄稼的、他的那一亩三分地里走,只是那锡壶里晃荡着的,不是米酒,而是老叶子浓茶了,只是那锡壶与萝卜皮都由左手拿着了,那只右手被腾了出来,专门戳拐棍了。

这老叶子茶,就在父亲现在新屋子的那田谷坳上,离父亲只是三五排屋子。父亲他们的屋子很小,很窄,比床略微长一点,却没有床那么宽,翻一个身都比较困难,或者,父亲已经不需要翻身了吧。父亲提脚,就可以去摘茶。而其实父亲没有摘过茶。茶园是父亲他们开辟的,田土搞承包后,我家分到了一小块,大概是一个屋地基那么宽。父亲常常去那里的,常常拿着一把锄头,到那里去松土,也常常挑一担簸箕,一年总要去挑肥养茶树,但他不摘茶。摘茶的事情是我母亲干的,我姐姐与妹妹也干过,但她们出嫁了后,这事全由我母亲做了。母亲摘茶,炒茶,其实并不懂茶,她所弄出来的茶叶,有那么半个小手掌宽,清明前的要小一点,好喝一点,清明以后的,与其他橘树叶子没多大区别了。但一小块地,清明前能够摘的不过一把,哪能供父亲天天早晨喝、晚上喝呢,所以,到了立夏,母亲还是常常去摘,那叶子也就老粗老粗的了。父亲好像喜欢喝浓茶,泡一次,得丢一大把,那色,本黄,本红,因为浓,常常带黑了。父亲跟人打牌,母亲常常热一杯这样的浓茶放在他的左手边,打一手喝一口。父亲都认不出我来了,我每次回家,他都指着我,对我母亲说:“你你你哥哥来来来了。”母亲就骂:“你这个傻子。”父亲就笑。父亲认不出我,但认得清牌,而且常常和牌,他与90来岁的香姑奶奶还有60来岁的应公公他们打一毛的底子,一天下来,能赢三五毛。他的思维是浓茶激活的吧?

老家有个规矩,老人上山三日后要祭茶。父亲好像兜了茶去,敛装的丰叔,用一块白布包了一把茶,放在他胸脯那里,这不是因为父亲特爱茶,而是土俗罢了。父亲在那边应该是有茶可喝的。他的背后就是我家的小茶山,没得茶了,提脚去摘就是,路太近了,就好像堂屋到厨房那样近,趁人家洗牌,就可以摘来。但是规矩还是规矩,我们还得去祭茶,父亲也是喝酒的,我们连茶连酒,一个茶盘端上山,在他前面摆了九只杯子,茶杯三只,酒杯六只,一一斟满。姐夫比我懂得多,他在倒茶倒酒的时候,每次都喊一声:“岳老子,喝啊。我们靠你保佑啊。保佑你的子孙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个个平安,人人健康。”我不相信父亲一到那边就有这么大的能耐,他在的时候,他自己都升不了官,发不了财,他也多次给我们跑前跑后,想让我们有出息,没能做到,一到那边就有这个能耐?我只是想,父亲到那边好好喝茶吧,酒就少喝点,多吃点饭,把前生早餐与晚餐没有吃的米饭给补上。平时呢,打打牌,好生耍子,那边,有几个牌友早先过去了的。能够有时间与能耐来保佑我们,固然好,没能耐呢,自己玩去吧。我们这边的人,我对他们说自己好自为之,什么事情都自己去担当,不要指望父亲来给帮忙,他想帮肯定也帮不了的。

去年春天,父亲到了我家的茶山那里,安居了,一晃,又一个春来了。父亲屋前的蒿草几乎齐我的脖子深,把他那高高隆起的黄土屋都遮盖了。父亲是不太讲究,但以前好像不是这样的,我家屋前屋后若是草太深,他会拿锄头修理一番,现在他真的不管事了吗?任草生草枯,任花开花落,都不管了?都“吃茶去”了?我到了我家那块茶圃,父亲过后,母亲不太去摘茶叶了,那茶,长得很是葳蕤,白色的茶花一朵两朵、三朵四朵,在阳光下晃眼,那是父亲的挽幛还是山茶开出的鲜花?

阴阳两隔,我们隔了一年再来探望,想来应该是阴雨绵绵才是,可是,我与我老弟,还有我的妻子,再来到山头,却是艳阳高照,春已十分,是父亲没能耐变天,还是父亲觉得他现在的日子其实过得蛮好,所以用不着阴沉?周年祭日那天,母亲哭了,母亲在父亲走的时候没怎么哭,过了一年半载,母亲常常哭,喊父亲怎么不回来,连梦都没送一个给她。父亲是与他的老伙计屋里打牌去了,还是到他所开辟的茶园里吃茶去了?

已是茶花插满头,莫问父亲归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