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边琼年华

发布时间 : 2022-03-01
极边乌龙茶 极边金乌龙茶 极边大叶种白茶

极边乌龙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追忆边琼年华”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提起宋代的书法,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苏黄米蔡,像是说自己家里的柴米油盐似的,熟极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你只知其深,却不知有多深。在这公认的宋代四大书家里,苏轼与黄庭坚因了诗歌广为人知,米芾的名气也大,似乎蔡襄的名气,要稍稍逊于前三者了。

蔡襄,字君谟,汉族,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就是这样一位辗转数地的宋代官员,在他书法家的鲜

耀花环下,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身份:茶客。甚至说,茶客与书家,在他的人生里是平分秋色的。当然,也因了茶,让他的诗歌与书法创作者B氤氲着一股淡淡的茶香。

有趣的是,他的仕宦生涯,却不经意间开启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之门。而所有的赫赫功绩,主要集中在他庆历七年(1047年)任福建转运使之后。这还得从北苑的历史说起--而说起北苑,又得从中国古代的贡茶制度说起。中国的古代,有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初始,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种名茶以土贡名义敬献朝廷,后来土贡不能满足要求,便由官府设置茶场,直接管理,督造御茶,精制各种名茶入贡朝廷,成为一种制度。而福建北苑--建瓯城东16公里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

凤凰山一带早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93年)设御焙,共历经四个朝代.29位皇帝,历时458年。庆历七年的春夏之交,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这一职位的重要任务就是掌管建州北苑茶焙的贡茶之事。是年秋天,蔡襄前往北苑御茶园,观看和了解制茶的过程,次年春,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人手,求质求形,力求创新,制作工艺达到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精臻程度。正是蔡襄的倾力所为,才使得宋代团茶的质量达到了高峰,使北苑的贡茶从中上的水平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精品茶,以至于宋仁宗当着他的面难改其乐地赞到:卿所进的上品龙茶,最为精好。与他同时代的大诗人欧阳修在他《归田录》里的记载更为详细: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蔡襄在北苑期间,每年自采茶时入山,直到修贡完毕才离山。正是段经历,让他写下了记录在北苑督造贡茶工作的《北苑十咏》,散入青林的采茶、稍稍见人烟的视察、试茶、修建贡亭等诸多繁复琐小、不敢丝毫怠慢的工作,都被它风雅地记录了下来。如果说蔡襄为了规范宋代的民间斗茶而写下的《茶录》是茶史上的一次理论总结的话,那么,他写下的这组诗作,就是一个人在追忆逝水年华。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能够想到,蔡襄喝一杯茶、写一首诗的时候,他其实不是委身书房,而是端坐于记忆的中央,回望自己在福建的点滴岁月。而且,据说这也是当下我们能够见到的蔡襄督造北苑贡茶时期唯一与茶有关的书法作

品。这组行书,虽然仅存拓本,少了墨迹本身生动鲜活的意味,却能反映出蔡襄早期的书法风貌,而且,从它笔致活泼、格调轻松的气象足可以看出,蔡襄行笔之际的心情是何等的畅快和愉悦!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将近千年之后的今天,它能够引领我们追忆一段烂漫的年华-.北苑御茶园当年的繁盛景象虽然我们不能亲身经历,却在古代的卷册里真实而鲜活地存在着。

苏轼曾这样评价蔡襄的书法:欧阳文忠公论蔡襄书独步当世,此为至言。群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就其所长而求其所短,大字为少疏也。天资既高,又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言下之意是说蔡襄的墨迹里行书最佳,而《北苑十咏》恰为行书,这也真是北苑之幸。其实,《北苑十咏》再好,但说到蔡襄的茶书法,《思咏贴》、《精茶贴》都是无法绕过去的关键词。

《思咏帖》,纸本,纵29.7厘米,横397厘米,凡十行,计107字。此帖于草书间兼及行体,轻灵飘逸,墨色温润,笔意相连,似山间流泉。别有气象的是,此帖谋篇新颖,前八行为一组,余下两行另起一组,缩小字迹,疏朗之意活脱而出。

《精茶贴》又称《暑热贴》、《致公谨尺牍》,约写于皇佑四年(1052)6月,实为蔡襄的一通手札。帖为纸本,行书,纵23厘米,横29.2cm.凡9行,共68字。其布局与《思咏帖》有异曲同工之妙,稍不同的是,蔡襄在这件尺牍里笔势沉稳,融王羲之和颜真卿书风干一炉,一派温雅气息。

茶经网扩展阅读

赵华琼丨匠心茶人 茶情人生


在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第一届八次理事会上,中国产茶区域“十佳匠心茶人”评选活动中,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赵华琼荣获“云南茶区十佳匠心茶人”称号。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43年的茶情人生,赵华琼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做一件无止境的事—她所衷爱的普洱茶事业。从识茶、知茶、做茶、懂茶,进而以茶为一生的事业,以茶为伴,以匠人精神做好茶,以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敬业奉献、用心做事;以专注精益、一丝不苟、坚守诚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着理念。她无论是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分公司担任经理,还是在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以及现在就职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期间,带领着团队一次又一次的肩负重任,受命于危难之际,依然是凭着对普洱茶事业满腔的热爱,以满腔的热情,勤奋的努力,不懈的追求。

她对普洱茶发酵工艺具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及特长,从茶质的品鉴检测,水质、水量、气候、温度等选择及控制,最早提出并实施轻度发酵普洱茶的概念,是普洱熟茶储存的研究和攻关,使其品质甚优。多年来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另其成就。从茶43年来,凭借自己有限的能力和工作特性所定,一直站在一个引领茶产业发展的角度做事。从种茶的价值为出发点,制作展板到各乡镇宣传、宣讲,引领带动更多的农民种茶,帮助茶农提升普洱茶加工技术及品质,走遍了当时宁洱县种茶的每座山,带动了无数的农民增收致富。在宁洱茶叶年产量,从1980年之前不到100吨,发展到2016年的9200多吨。为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她几十年来反复创新攻关,从茶叶品质的检测品鉴,发酵茶水质的选择(2001年最早寻找优质山泉水)、水量的控制(用秤精准控制)、气候的选择、温度的控制、最佳发酵程度的控制及轻度发酵普洱茶的概念,普洱熟茶储存的实验等全过程技术的反复研究和攻关,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的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其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的普洱茶发酵技术,是众多消费者及茶界同仁公认的技术和茶品。

在不断的努力拼搏中,沉淀着精雕细琢的匠心精神,因而收获了不少荣誉:“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云南省三八红旗手”;“普洱市科技创新二等奖”;“普洱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普洱市首届劳动模范”;“中国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家之一”、“觉农贡献奖”“普洱市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全球普洱茶杰出人物提名奖”等十多个荣誉及奖励。

忘我的敬业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开拓,认真踏实的工作、敬业奉献、她用大部分人无发承担的时间和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普洱茶中。确保让消费者喝到放心、味美、质优的普洱茶。

大益嘉年华全国展开主题茶会活动 广州启动


图为:2011大益嘉年华首场主题茶会在广州启动。

8月27日,“发现中国茶道之美•2011大益嘉年华”全国分会场主题茶会活动首场正式在广州拉开帷幕,茶会以“大美中国•华彩倾城--发现中国艺术之美”为主题,邀请著名艺术家冯峰先生用独特的视角解读当代艺术生活的交融和传统时尚的创新。

“大益嘉年华”是大益茶业集团倾力打造的年度性大型茶文化活动品牌,活动致力于为全球茶人茶友创建沟通、交流、分享的平台,提升并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首届“大益嘉年华”以创意征集茶摄影、设计作品为活动主线,同时也在全国各地举办以“大美中国”为题的分会场茶会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艺术讲坛、顶级茶品品鉴,让茶人茶友领略“中国茶道之美”。

“艺术和生活本无界限,传统与时尚也并没有隔阂。艺术和生活的相互交融,传统和时尚互相映照,使艺术成为了生活本身。”首场茶会活动启动当日,主讲嘉宾冯峰先生与来宾们分享了他《艺术就是生活》的创作主张。冯峰是广州美术学院知名教授,9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其艺术创作涉足当代艺术、实验设计、小说等多个领域。2010年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标识性建筑宣政殿与紫宸殿(时间的宫殿)出自冯峰之手,他的艺术作品曾在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展出,并在巴黎、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地举办个人艺术展览。在现场演讲中,冯教授将包括茶艺在内的艺术创作融入到生活中精彩讲解,为现场来宾勾勒出一个精巧、细腻的艺术生活空间。

茶会的另一位主讲嘉宾是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副会长、古董藏家何国均先生。何先生自幼爱茶,长年的专注研究使他对茶道有了独到的理解,后来将精力集中到了收藏茶具器皿上。何老师家中有古董茶具上百件,当日他带了最喜欢的二十余件瑰宝到场,如数家珍、一一展示其用料、特点、出处,和来宾们分享了他与这件宝贝的渊源。数件珍宝逐一亮相,在茶会现场演绎了中国茶具演变史的岁月风云。

茶会上,大益集团为来宾们特别安排了“辛亥百年典藏纪念茶”的品尝品鉴。“辛亥百年典藏纪念茶”是大益集团精心钜制的首款“大师系列”茶品,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价值与收藏意义。初秋的夜晚,一席茶,一幅画,器在外,道在内,传承经典,演绎时尚,中国艺术之美,茶道之美,尽在其中。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山有三宝,山奇、水秀、岩茶好。

茶叶,是武夷山的主要经济作物。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

采摘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

山灵解识君王重,山脉先回第一春。就是诗人咏采摘御茶的诗篇。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大红袍产于九龙窠。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之际,因患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献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当康熙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产时,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谢意,大红袍因此而得名。又传这丛茶生长于绝壁悬崖,无法攀摘,于是寺僧便驯猴穿红衣采之。大红袍品质奇绝,有一叶能泡一桶之说,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冲泡七次有余香,难怪它会具有神秘色彩。

肉桂茶是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产于慧苑岩,它加工精巧,滋味鲜滑甘润,有岩骨花香之胜,已连续五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

武夷水仙也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红楼梦》里写的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

正山小种红茶是又一个武夷独特的茶叶品种。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小种或星村小种。它采用全发酵、并用松香烘青焙干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别具一格。正山小种是英国女王最喜欢喝的红茶。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茶马互市还是拒虏固边


青海省档案局收藏着一道明万历年间的晓谕,晓谕的发布者是一位姓王的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

什么是晓谕呢?省档案局编研部主任申玉宝解释说:晓谕,就是告示、布告。在古代有什么需要告知百姓知道的事情,官府就会发布一道晓谕。我们看古装剧,衙差在城墙上贴出一道告示,百姓都过来围观的,就是这个。

这一道晓谕,保存得很完好,字迹清晰,并盖有钦差巡按监察御史的印章。晓谕的抬头是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王御史的名字已经不可考。晓谕发布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晓谕为纸质,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并且如此完好呢?

首先,我们从纸张的质地来看,这是一种韧性很强的棉纤维纸,这种纸的特性是拉力强、耐磨损,写上字后,墨迹就很快渗入了纸张的内部,字迹保留的时间长。申玉宝说,当时,这种纸很普遍地被应用于官府文件的抄写上。另外,我们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晓谕当时没有被张贴,而是直接送达的。当时的青海地区,大多数是游牧部落,城池很少,这一份也许就是被送往某个游牧部落避免了风吹日晒,从而保存下来了。

这道晓谕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茶马互市,一是拒虏固边。

从唐代开始,中原人民就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以茶易马,这样的贸易延续了很多年。明代统治者将茶法、马政视为军国要政,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茶法和庞大的榷茶官僚机构,明代也是我国茶马贸易最为发达的一个时期。从这道晓谕可以看出,茶马贸易在当时青海地区也是很繁盛的。晓谕说明明朝廷还是很重视青海地区的茶马贸易的,专门在晓谕中提出纳过差发马的部落,朝廷会给予赏赐,以此鼓励青海地区人民以马易茶的积极性。

另外,晓谕中提到了外虏的入侵。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数支较大的北虏入侵青海。晓谕中提到的北虏,应该是蒙古部落真相与火洛赤。这两支蒙古部落在万历十八年的八九月份大举入侵河州等地,而明王朝的官兵并没有能抵御住他们的侵扰,使得朝廷不得不派官员多次来到西北视察军务。王御史应该就是在此时被派往青海地区的,他也许已经来到了西宁卫,并在西宁卫发布了这道晓谕,一来是为了安抚青海地区的民众,二来是申明朝廷的主张,说明朝廷会驱除北虏,让青海地区的人民得以安定生活。申玉宝说:当时,北虏兵强马壮,有些部落已经归顺于北虏,青海地区的形势比较紧张,而从茶马互市看,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已经形成定局,明朝廷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重申茶马互市而发布晓谕。转而从拒虏固边来看,此时边疆形势紧张,抵御外敌、安抚民心是重中之重。

湖南黑茶:古时贮边易马


官茶是指历史上由用于与边疆少数民族交换马匹之茶。安化茶品质甚佳,在唐朝时就有名。安化天尖茶在清贵族中被奉为珍品,被皇帝嘉庆、道光看上,成为贡品,赞誉安化天尖雀舌。以后就有了皇帝用茶为天尖,朝廷用茶为贡尖之说,也就形成了安化黑茶中的珍品。

安化黑茶问世后,西北茶商重点转入湖南安化采购茶叶,严重影响四川官茶,陕西四川引票由两万多锐减到只占百分之一二十。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湖南黑茶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另一御史徐侨也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湖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自此安化黑茶终于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

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安化黑茶的包装不便运输问题日益凸现。道光元年(1821年)安化茶农便将黑花踩捆制作成圆柱形,每柱重6斤4两(老秤1斤为16两),计100两,故又称百两茶。这一改进,对黑茶的销售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西北地区购买战马,朝廷还专门派军队,到安化收茶,再押运西北,换成战马。这种实施茶马政策的军队,被称为茶商军,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为了保护茶商利益,安化还招募了1000余名茶商军,在官道龙塘寨口设隘守卡,防止流匪劫茶。

不在梅边在茶边 香茶、佳人


《红楼梦》洋洋洒洒,满纸透着茶香。一个气质美如兰的妙玉,演绎着“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清绝茶梦。栊翠庵中,又是妙玉的十数株如胭脂一般的红梅,映着雪色,寒香拂鼻,惹得宝玉踏雪寻梅。“寻春问腊到蓬莱”,“衣上犹沾佛院苔”。香茶、佳人,白雪、红梅的机缘巧合,让我遣词造句,满口余香。

能把茶香、禅味、白雪、和腊梅,慧心妙手,烹在一处的茶还真有,茶名叫做素梅。今年寒露,我在陆羽著《茶经》的浙江长兴有幸品过。素梅茶是在落雪天里,采摘寿圣寺的素心腊梅,把头春的安吉白茶和吐着幽香的腊梅隔层叠放在一起,经多道手工窨制,等安吉白茶吸足了素心腊梅的香气便大功告成。钱群英老师赠送我的素梅,而今尚余一泡。静待好天气,和有缘人分享。

雪晴的午后,玉壶春瓶里清供着梅花。我沐手焚香,读南怀瑾注解的《金刚经》偈颂:“默然无语是真闻,情到无心意已熏。撒手大千无一物,莫凭世味论功勋。”好书好文亦如好茶,能安抚平静人的内心。

在室内坐久了背凉脚寒,我煎水瀹泡五十年代的台湾乌龙。老茶惜饮,便选择朱泥的梨形小壶。茶一出汤,参香回荡,陈韵悦人。

会喝茶,有好茶喝,是一种清福。喜欢茶,能遇到老茶,是修来的福报。过去我独饮此茶时,有陌生的茶友来,一起品饮分享后,茶友连声道谢。我笑言:“茶本是清饮之物,和懂她的人分享,才能体现她的价值。好茶碰到就是缘,有缘的,来的总是不早也不晚。”不同季节气象里的同一杯茶,气韵和滋味会不尽相同。每一次茶聚都是一期一会,应当且饮且珍惜。

回味间,鼻端梅香浮动,清凉悠然。老茶喉韵深长,口齿间老茶特有的沉香、参香、果香,浓淡忽见。茶室里老山檀的袅袅青烟,弥散渐远。一杯茶里,可以体会到忙里偷闲,香中缠绵。 由此可见,只要素淡心简,幸福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早春的时光,我最牵念南京梅花山的一树树花开。只要能脱开身,我会每年去山中赏梅。明孝陵的周边,到处皆诗境,随处有物华。不单是梅花,金陵翠绿的雨花茶,同样让人乐不思蜀。

我常常在遐想,如是在梅花含苞的黄昏雪夜,膝上横琴,林间吹笛。扫林间竹叶,煎绿萼梅上新落的雪水,沾其幽微冷香,浓浓地泡一壶大红袍,且有一二知己共品,该是何等的意趣芬芳。

茶马互市还是拒虏固边?


青海省档案局收藏着一道明万历年间的晓谕,晓谕的发布者是一位姓王的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

什么是“晓谕”呢?省档案局编研部主任申玉宝解释说:“晓谕,就是告示、布告。在古代有什么需要告知百姓知道的事情,官府就会发布一道晓谕。我们看古装剧,衙差在城墙上贴出一道告示,百姓都过来围观的,就是这个。”

这一道晓谕,保存得很完好,字迹清晰,并盖有钦差巡按监察御史的印章。晓谕的抬头是“钦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王御史的名字已经不可考。晓谕发布的时间是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1年。晓谕为纸质,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并且如此完好呢?

“首先,我们从纸张的质地来看,这是一种韧性很强的棉纤维纸,这种纸的特性是拉力强、耐磨损,写上字后,墨迹就很快渗入了纸张的内部,字迹保留的时间长。”申玉宝说,“当时,这种纸很普遍地被应用于官府文件的抄写上。另外,我们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晓谕当时没有被张贴,而是直接送达的。当时的青海地区,大多数是游牧部落,城池很少,这一份也许就是被送往某个游牧部落避免了风吹日晒,从而保存下来了。”

这道晓谕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茶马互市,一是拒虏固边。

从唐代开始,中原人民就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以茶易马,这样的贸易延续了很多年。明代统治者将茶法、马政视为军国要政,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茶法和庞大的榷茶官僚机构,明代也是我国茶马贸易最为发达的一个时期。从这道晓谕可以看出,茶马贸易在当时青海地区也是很繁盛的。晓谕说明明朝廷还是很重视青海地区的茶马贸易的,专门在晓谕中提出纳过差发马的部落,朝廷会给予赏赐,以此鼓励青海地区人民以马易茶的积极性。

另外,晓谕中提到了外虏的入侵。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从明正德年间开始,就有数支较大的北虏入侵青海。晓谕中提到的北虏,应该是蒙古部落“真相”与“火洛赤”。这两支蒙古部落在万历十八年的八九月份大举入侵河州等地,而明王朝的官兵并没有能抵御住他们的侵扰,使得朝廷不得不派官员多次来到西北视察军务。“王御史应该就是在此时被派往青海地区的,他也许已经来到了西宁卫,并在西宁卫发布了这道晓谕,一来是为了安抚青海地区的民众,二来是申明朝廷的主张,说明朝廷会驱除北虏,让青海地区的人民得以安定生活。”申玉宝说:“当时,北虏兵强马壮,有些部落已经归顺于北虏,青海地区的形势比较紧张,而从茶马互市看,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已经形成定局,明朝廷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重申茶马互市而发布晓谕。转而从拒虏固边来看,此时边疆形势紧张,抵御外敌、安抚民心是重中之重。

【巾帼茶人】濮女赵华琼和她四十年的制茶岁月(上)


编者按:

说起云南普洱茶的历史,不得不提普洱茶的四大茶厂。

说起云南普洱茶人,不得不提那些四大茶厂改制、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这些亲历者和见证者中,更有一批倾注毕生心血,与茶相伴一生的巾帼茶人,它们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阮殿蓉、王霞、董国艳等勐海茶厂“五朵金花”,也有普洱茶厂的中流砥柱,濮女赵华琼。

今天我们的主角,便是有着特殊经历的濮女赵华琼。

赵华琼经历了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三个历史阶段,事业主线由此贯穿。濮女赵华琼是一代巾帼茶人的优秀代表,是国有茶企历史转型期一代经营管理者为茶叶终生奋斗的典范。过往的历史选择了濮女赵华琼,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濮女赵华琼。。她站在产业的高度,在当时起到了引领茶产业发展的作用。

赵华琼一生用心做好茶,与茶叶不离不弃制茶四十余年,特发此文向老一代茶人致敬。

时间的沉淀成就了一片普洱茶,也成就了一批老茶人深沉、厚重的生命。在时间的无涯里,他们与茶相伴,相互照亮,彼此温暖。茶的一生,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一个人,也就是一片茶在世间的存在。

在云南,普洱茶就是一批批老茶人生命的不断累积。那些普洱茶殿堂里的巾帼茶人们则是水,是灵木,是一朵朵盛开的金茶花。濮女赵华琼无疑是最耀眼的一朵,她用生命表达对普洱茶最诚挚的爱,用诺言践行“净心素手做好茶”的最高追求。

一、濮乡之女赵华琼

云南做为世界茶源中心和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与这片土地上世居的民族紧密相联。云南土著民族布朗族、佤族的祖先古濮人开创了茶叶种植的先河,让茶成为全球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让饮茶之风盛行全球。

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扑子蛮,即濮人。南诏时的开南、银生、永昌、寻传等地,即为今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大理、德宏等地,这些地方均沿袭着种茶的传统,而普洱、临沧、西双版纳更组成了云南普洱茶的三大茶区。世居于云南边陲的古濮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成就了普洱茶辉煌的历史。

“濮人所在,必植普洱”,古代濮人是驯化培育过渡型古茶树的历史主人。在云南广阔的大地上,每一株茶树,都是古濮人依然活着的灵魂。

生于茶乡,长于茶乡,情定茶乡的新一代濮女——赵华琼,继承濮人遗风,以传承普洱茶文化为使命,将一生的时光奉献给一片茶叶。

而在1975年,当从哈尼山村基层供销社调至普洱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开始从事茶叶贸易工作时,当时还是懵懂少女的赵华琼不会知道,自此,她将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她的一生都以茶为业,与茶为伴。

二、濮人有女初长成

1975年,外贸站主要工作是茶叶收购,其中1—5级茶调供当时的省公司出口,8—9级茶调供下关,制作边销茶。除此之外,外贸站还肩负着组织发展全县茶叶生产的重任。70—80年代,普洱茶产业化程度不高,茶农重视程度不够,作为站里的主力成员,赵华琼每个月都要拉着宣传展板,深入全县种茶乡镇,对茶农进行宣传教育工作。速生密植高产、土烘灶等技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得到全面推广,大幅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

正是那时,赵华琼跑遍了原思茅全县所有茶山,跑遍了所有村村寨寨。一颗茶叶种子深深地在赵华琼心里扎下根,并渗透进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对茶的执爱,她深深迷信着一个关于古茶树的传说:在深山密林里生长着一棵千年的古茶树,是万茶之王,是万茶之祖,但云遮雾罩,它又若隐若现,神秘就如同在眼前,但又没人亲见过。一次,听说有人找到了那棵神秘的古茶树,赵华琼内心一阵激动,她也想一睹茶王风采。赵华琼备好鸡、香火等,心怀虔诚地走向大山深处,她要在古茶树脚下深深地叩拜。而传说只是传说。寻遍整座山,赵华琼并没能找到那棵千年古茶树。

时至今日,赵华琼谈起当年的传说,表情敬畏而庄严。

也许从那时起,茶成了赵华琼生活和生命里最坚实的信念,成了她一生不懈追求的精神图腾,不管一路如何艰辛,饱尝心酸,从没有放弃过。

三、茶浓于水因为爱

在时代的洪流里,赵华琼的人生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经时间的磨砺,她已由一个青春懵懂的少女成长为坚毅干练的女强人。

90年代后,茶逐渐由外销转为内销,为扩大内销,原外贸公司开始实行国有民营化。1994年,赵华琼带着3个姐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她欣然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出任分公司经理,人生角色向管理者转型。

从茶叶收购、加工、销售,到努力扩大内销市场,赵华琼亲力亲为。做茶这件事对于赵华琼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唯一让她犯难的是资金问题。没有资金,厂子就无法正常运转,员工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为筹集资金,赵华琼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在困境中求生存,艰苦创业,赵华琼每天早出晚归。她做起了农副土特产的买卖,每次出远门,半夜还要搭货车回家,路上随便靠着车厢里的油桶就睡着了,回到家已是每天凌晨两三点。

在赵华琼和姐妹们奋力拼搏下,分公司逐渐打开了国内茶叶市场,产品远销西安、甘肃、新疆等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的1990年,家里的顶梁柱,相濡以沫的丈夫,生命里最坚强的后盾,撒手离开了自己,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家庭和工作的两人幅重担落在了她一个弱女子的肩上。未来的路她需要一个人走,不可预知的艰险她需要独自面对,赵华琼感到茫然和无力。她躲在黑夜里流过泪,甚至想过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她怎么能丢下年幼的女儿呢。丈夫离开后,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女儿受苦,工作之余,赵华琼在农贸市场卖过莲藕圆子、猪肘子等,以换取微薄的收入。对丈夫的思念,转化成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唯有工作能让她感到充实。

家的概念在赵华琼生命里变得越来越模糊。长时间来,赵华琼将大部分心血和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工作成为一个巾帼茶人生命的主旋律,或者说是赵华琼生命能量释放的主要出口。(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