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银山,雨前紫笋

发布时间 : 2022-03-02
紫笋绿茶 紫笋茶品质特征 顾渚紫笋是绿茶吗

紫笋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长兴银山,雨前紫笋”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有一座小山,高不过百米,一千多年前,因为盛极一时的紫笋茶事,引得三位大唐名士接踵而来并留下摩崖题记。它,就是位于浙北长兴水口乡的银山(一名白羊山)。

时值谷雨,无意流连茶园飞翠、毛竹涵青,径直来到银山南麓。它宛若处子,静娴伫立,山脚下,小溪潆洄,水流沄沄,水草芊芊。踩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攀缘而上,绿丛掩映中,飞檐翘角,著名的唐代摩崖石刻近在咫尺。

春雨芳霏,山雾氤氲。亭内,这方赭色山岩也湿漉漉的;峭壁上,题刻依稀可辨,最上方为:“大唐州刺史臣袁高,奉诏修荼贡讫,至□山最高堂,赋《荼山诗》。兴元甲子岁三春十日。”书风古意盎然,不乏汉隶遗韵。这是公元784年春,湖州刺史袁高来顾渚修贡紫笋茶留下的题记。当时,有感于百姓为赶制紫笋贡茶付出的艰辛,他慨然写下《茶山诗》并随紫笋茶一起进呈皇帝,开了以诗谏言之先河。

有趣的是,其时,陆羽《茶经》虽已行世,在茶仙的倡导下,一字多义的“荼”也被“茶”字所替代,但袁高仍写作“荼”。可见,“荼”、“茶”二字并用的状况,是延续过相当一段时期的。

下方自左而右,分别为湖州刺史于頔及杜牧的题记,由于历经千载的风雨侵蚀,部分字迹已漫漶难识。但从遗存的“汲岩泉”、“茶”、“春”、“一枝□□攀丛”和“香感□□”等字样来看,可以想象当年于頔、杜牧修贡余暇,登临茶山,煮泉烹茗,抒发情怀的场景。

杜牧不愧为浪漫才子,他的墨迹一如其诗风,俊朗奇峭。可惜,杜牧前来顾渚督贡紫笋的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王朝已日暮西山,飘摇欲坠。便是在这行将逝去的余晖中,杜牧在其生命尽头的前夜,无意留下存世至今的绝笔墨迹,这一切,也许都是宿命。

摩崖石刻的东侧,簇拥着红色、紫色和白色的山杜鹃,这些悄然绽放于银山的三色花朵,仿佛沾染了袁高、于頔、杜牧三人的千古茶韵,至今还吐露着悠远的绚丽。隔谷相望,对面是映山红、紫藤花烂漫竞妍的奇崛金山。银山西南麓,有一片紫笋茶园,三三两两的采茶娘子忙碌其间,她们是要撷取谷雨前的最后一批茶青呀。

这一带不如顾渚山出名,没有“农家乐”,没有商业气息,非常静谧祥和,这无疑让人萌生探索兴趣。沿山岕继续行进,抵达一个如画的小山村——外岗。在沥青路终点下车,眼前,一条逶迤古道分开修竹向前延伸。淳朴的山民说,要走很远,经廿三湾才能到啄木岭,那儿,就是江苏宜兴地界了。

空濛烟雨之中,在翠竹环抱的一户农家问茶。沏了一杯紫笋,任细雨飘洒,漫步于庭院。附近,春笋拔节,黄花逸芬,白墙、黛瓦、竹篱笆,都一起融化在杯中碧莹的紫笋茶汤里,这份远离尘嚣的闲适心情,恰如《菜根谭》所言: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悠然自得之极,生在江南,情系茶茗,随处走走,不是和茶有渊源就是与紫砂相关,何其有幸。今春,光是顾渚山就来了三回。这一刻,突然觉得,回味中的雨前紫笋韵清无比。不同于清明时结缘的叙午岕紫笋,那里的紫笋清醇和雅,这儿的紫笋清润恬雅,还隐含一丝恍如初恋的青涩。

瀹茶之水清甜可口,但更甜的,或许是我的心。

茶文化精选阅读

紫笋茶的历史发展


茶叶特征为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亮,叶底细嫩,很有特色。

长兴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涉足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珍贵的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

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当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顾渚山属低山丘陵,坡度平缓,植被丰富,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树生长。顾渚山因处于良好的小气候条件从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笋茶,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

顾渚山紫笋茶的品质特征是:芽色带紫,芽形如笋,叶底肥壮成朵,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茶性温和,提神配目。由于紫笋茶品质特佳,被列为上贡珍品,贡额逐年增大。

紫笋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1982年首次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得到专家名师的一致赞誉,荣获国家级名茶证书。唐代贡品--紫笋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考察茶叶,发现此茶优于其他茶,就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

紫笋茶的茶史


紫笋茶是什么茶

紫笋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紫笋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贡品茶叶。

紫笋茶的品质

紫笋茶的茶叶特征是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叶底肥壮成朵、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亮、叶底细嫩。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独特的香味,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沸水冲泡,茶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芳香扑鼻,汤色清朗、茶性温和、提神配目;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

紫笋茶的茶史

紫笋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考察茶叶,发现这种茶优于其他茶,于是就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被正式列为贡茶。

由于紫笋茶品质特佳,被列为上贡珍品,贡额逐年增大。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

每年谷雨前,皇帝便诏令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

当时采茶役工大约三万,工匠有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

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紫笋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1982年首次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得到专家名师的一致赞誉,荣获国家级名茶证书。

紫笋茶的名称由来


紫笋茶,乃产自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片片山林之间,其生长环境多在阳崖阴林,故而能生长出独特的茶叶。紫笋茶由中国的茶圣唐人陆羽推荐给湖州刺史李栖筠,又由李栖筠推荐于上,在唐代宗元年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开始了紫笋茶神奇的文化之旅,并一直持续到清顺治三年,才停止进贡。

那么,紫笋茶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面有很多的说法,接下来我就给大家道一道。

一般在人们认知中的紫笋茶,其称谓不外乎取自其形、其貌,抑或传说。紫笋茶之名的由来,亦逃不过此类。

紫笋茶,紫字的由来,一般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官员所着官服之色,昔日之一二品大官员出行顾渚山,皆着紫色官服,下方之人为迎合官员之意,故取紫字,意为地位尊贵,另此茶作为上贡制茶,亦是珍贵之茶。故而取紫字,亦是冠于其无比珍贵的名头;二者,取自紫笋茶新茶芽微微泛紫之意,故而取紫字。

紫笋茶,笋字的由来,一般亦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紫笋茶之形,其形如小笋状,故而取笋字;二者,取自茶饼初时制作之模具。初时,制作茶饼之模具犹如笋状,故而取笋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由于制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茶饼的形状由笋状,又改为方形,然后梅花形,最后又改为圆形,但笋字却保留了下来。

当然,这也是紫笋茶名由来的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其他就不一一列举。

紫笋茶的名称来历


紫笋茶,乃产自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片片山林之间,其生长环境多在阳崖阴林,故而能生长出独特的茶叶。紫笋茶由中国的茶圣唐人陆羽推荐给湖州刺史李栖筠,又由李栖筠推荐于上,在唐代宗元年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开始了紫笋茶神奇的文化之旅,并一直持续到清顺治三年,才停止进贡。

那么,紫笋茶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面有很多的说法,接下来我就给大家道一道。

一般在人们认知中的紫笋茶,其称谓不外乎取自其形、其貌,抑或传说。紫笋茶之名的由来,亦逃不过此类。

紫笋茶,紫字的由来,一般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官员所着官服之色,昔日之一二品大官员出行顾渚山,皆着紫色官服,下方之人为迎合官员之意,故取紫字,意为地位尊贵,另此茶作为上贡制茶,亦是珍贵之茶。故而取紫字,亦是冠于其无比珍贵的名头;二者,取自紫笋茶新茶芽微微泛紫之意,故而取紫字。

紫笋茶,笋字的由来,一般亦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紫笋茶之形,其形如小笋状,故而取笋字;二者,取自茶饼初时制作之模具。初时,制作茶饼之模具犹如笋状,故而取笋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由于制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茶饼的形状由笋状,又改为方形,然后梅花形,最后又改为圆形,但笋字却保留了下来。

当然,这也是紫笋茶名由来的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其他就不一一列举。诸君若有更多的传说来源,亦可告知,不胜感激。

中华文化名茶——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紫笋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新品紫笋茶或芽叶相抱,或芽挺叶稍展,形如兰花。冲泡后,茶汤清澈明亮,色泽翠绿带紫,味道甘鲜清爽,隐隐有兰花香气。顾渚紫笋的鲜叶非常幼嫩,炒制500克干茶,约须芽叶36000个。顾渚紫笋的品质特点:极品紫笋茶叶相抱似笋;上等茶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成品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该茶有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之誉。

浙江长兴的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阳羡茶,进贡量逐年增多。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潮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紫笋茶进贡数量高达三千余市斤;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进贡量又增至二万八千多市斤。湖州剌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到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自始至终督采、督制、督运。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运送,限清明节前运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届。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唐代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方可造毕。

顾渚紫笋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诗人钱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食全消。当时潮州和常州官府专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茶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团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明末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紫笋茶一度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政府重新试产、培育紫笋茶,此茶才得以重新扬名光大。

品质优良的唐朝贡品: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茶,它品质优良,不少人都喜欢喝,本文给你介绍一下,想了解的不妨来看看。

外形特征:顾渚紫笋的鲜茶芽叶稍微有点紫色,嫩叶有点像笋壳,顾渚紫笋也因此也得名,顾渚紫笋看起来细嫩紧结,而且色泽翠绿。顾渚紫笋推荐》》》

冲泡品尝:顾渚紫笋冲泡出来香浓美味,而且滋味鲜醇,品尝起来不仅让人感觉清爽美味,而且还是一大享受,冲泡后茶汤呈现橙黄色,细嫩的叶底看起来非常有特色。

功效:顾渚紫笋是贡茶,不仅品尝起来香醇可口,还具有兴奋、利尿、抑制动脉硬化、抗菌、减肥、强心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历史:顾渚紫笋是历史名茶,早在唐代便被誉为上品贡茶,在唐朝广德年间人们就开始向朝廷进贡顾渚紫笋,后来正式成为贡茶,当时,顾渚紫笋还因为优良的品质被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后来在明朝洪武八年时“罢贡”,后来改为条形散茶,在明清时期逐渐消失,直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顾渚紫笋才重新被发掘出来。顾渚紫笋推荐》》》

评价: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有着比较长历史的“前辈”,在唐朝时更被茶圣陆羽封为“茶中第一”。

顾渚紫笋是唐朝的贡品,其滋味香醇美味,喜欢的喝茶的朋友可以品尝一下。

紫笋和阳羡的独步天下的时代


隋朝的历史不长,茶史资料也不多,但其统一南北和大运河的开掘,为我国茶业在唐朝的蓬勃发展,还是有重大贡献的。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在唐朝开元年间,北方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夜不夕食,唯许喝茶,由是北方饮茶随禅教的传播也急剧发展了起来,从邹、齐、沧、棣渐至京邑,相效成俗。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还较南方为多,所以北方饮茶的风起,这就如有些记载形容那样,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也直接促进了我国茶叶贸易和南方特别是太湖地区茶叶生产的发展。

在六朝以前,太湖地区的茶叶产地,如上所说,有文字记载的,只有宜兴、长兴和乌程等处。这当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加《异苑》所说,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人好饮茶茗;《永嘉图经》讲到永嘉有白茶山,反映晋和南朝时,饮茶和茶业已一直扩展到了浙江沿海,这时太湖地区种茶,自然不会只局限湖西一隅的。这从唐朝陆羽《茶经》中,也多少可以找到一些旁证;如《茶经八之出》中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从这一记载来看,太湖地区在南朝以前,除西部的湖州、常州而外,东部的杭州和苏州,大致也已产茶,因为这些地方种茶,绝不可能适巧是陆羽撰写《茶经》时才开始的。

太湖地区茶业在唐朝的较大发展,除上述北方饮茶的盛起和运河的贯通等社会、交通原因外,陆羽的倡导和宣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陆羽是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嗜茶而精于茶道,在安史乱离时,曾辗转隐在浙西,在苏州、湖州、余杭生活长达几十年时间,遍游了整个太湖地区和二浙各地的名城大山,除《茶经》以外,他还撰写了《顾渚山记》和《水品》等多种茶叶专著,从而使我国茶叶的饮、制和太湖地区的茶业,达一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煮茶必须和盐、姜等调料混烹,啜茶就和喝菜汤一样。自《茶经》问世以后,如封演所记:对茶叶的功效,煎茶炙茶的方法都作了论说,特别是其设计的一套茶具,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陆羽对于太湖地区茶业的贡献,不保在茶叶饮、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主要还是通过其有关著作的介绍,进一步提高了这一地区名茶和名水的知名度。

如宜兴和乌程的茶叶,在南北朝时虽就有好茗、御荈的记载,但真正名噪全国和设焙作贡,还是陆羽举和宣传的结果。关于这点,在宜兴重修茶舍的碑文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义兴(宜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这就把唐朝湖州和常州贡茶的由来,讲得很清楚了。开始,这里的茶叶没有什么名称,入贡以后,长兴顾渚所产的茶叶,称之为顾渚紫笋或湖州紫笋;宜兴的贡茶,为别于长兴,以宜兴汉时的旧名,称为阳羡紫笋或迳称阳羡茶。如唐人张文规诗:凤辇录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卢仝诗句则有: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等等。当时歌咏紫笋和阳羡茶的诗篇还有很多,余不一一。关于湖常2州的贡茶,据《石柱记笺释》按语称:大历五年(770),始于顾渚置贡茶院。院侧有碧泉涌沙,粲如金星,则金沙泉亦大历后所进也。迷即是说,在李栖筠试进这一带茶叶以后,便以为定制,至大历五年,正式建立了贡茶院,不但贡茶,连同附近的泉水,也用银瓶封装随茶一则进御。起宽妆贡额的数字不大,至大历时,湖州还只岁贡一万串,后来逐年增加,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至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湖州一地的贡额,便高达到18400斤。而且,在贞元后,对贡茶的规定和要求,也愈来愈苛刻。如贞元五年(789)后,正式规定第一批贡茶,要在每年清时前赶送到京,以便祭祀之用。对此,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有专门描说: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石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时宴。因为这样,所以当时也把贡茶称为急程茶。

贡茶对于百姓和当地的地方长官,并不是什么幸事,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袁高刺湖州时,就呈诗极言其弊。他在诗中写下了这样一些悲天悯人之句: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甿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等等。对于地方官来说,压来也很大。每年立春后45日,就要进山督造,一直到谷雨结束,都要留在贡焙负责检查。据记载,开成三年(838),裴充做湖州刺史时,就因贡不如法被割了职。所以,贡茶对群众和州官,实际上都是一种敢怒而不敢言的苦差事。不过,从茶业的角度来看,它对太湖地区茶业的发展,又无疑是有较大促进和推动的。首先以贡焙周围的种茶情况来讲,在过去和入贡初期,如皇甫曾《送陆鸿浙山人采茶归》诗中所反映: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这一带有茶,但好茶和茶多的地方,还在山的深处。但是,至唐朝后期,如诗僧无可的诗句所吟:橘青陶暑寺,茶绿隔湖溪;月向波涛没,茶连洞壑生,在湖州和宜兴的航线通道上,绿茗盖春山,一路就都是茶山景色了。这一地区贡茶以后,茶园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发展,一是因为贡额的逐年增加,因贡茶需要不得不每年进行一些扩种;再是一些地主庄园,在这里茶叶闻名以后,相率发展种茶,有的甚至专门到这一带购山置地种植茶树。如晚唐名士陆龟蒙,他的庄园在老家甫里(今上海松江境内),因为嗜茶,就特地在湖州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等,建立过一个私人茶园。这样,官焙连私园,结果就出现了皎然笔下的这样顾渚茶乡诗境: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

唐中期以后太湖西部茶业这种以贡焙为中心的突出发展,无疑影响和带动整个太湖地区茶业的较大发展。这先从产地来说,在唐朝中后期,除上面《茶经》提及的地点之外,在文献中新见的茶叶产地,还有杭州的余杭,常州的金坛、无锡;润州的丹阳,湖州的武康、安吉等县;也即是说,在唐朝中后期,太湖地区的茶叶产地,除长江沿岸少量山地不见记载外,基本上已达到和现在大致相差不多的范围。自然,其时的茶园面积,除贡焙以外,多数如杜牧讲到的茅山茶园情况那样:十亩山田近石涵,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10亩山庄,又种桑种其他东西,其茶园面积是不能和现在的规模相比的。再以制茶来说,如袁高在《茶山诗》中所吟: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而且其时对原料的采摘、选拣和蒸、焙加工,也无不能达到了至精至好的程度。这是贡茶情况,一般地方的制茶,当然不可能这样讲究,但其对太湖影响的。

不仅陆羽的茶叶著作,其所撰写的《水品》一类第水质的书籍,对太湖地区饮茶和茶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张又新在其《煎茶水记》中记及的陆羽第名水20,其中属太湖地区的就有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和吴松江水第十六等处。关于张又新陆羽第水20的说法,历史上是有争论的,北宋欧阳修就提出过可能是张的伪托。不过,从唐朝的其他文献来看,陆羽习惯每到一地,都选用好水煮茶,并且也确实撰写过《水品》一书。如前所说,陆羽隐居和侨寓太湖地区数十年,对太湖地区各地水质进行一些比较和平述,是完全可能因此也是可信的。在此之前,大家对煮茶用水不讲究,经陆羽一提倡以后,名泉名水也就贵重起来;不仅附近居民,百里以外人家的煮茶用水,也往往桶装瓶贮,竞以名水为尚。以无锡惠泉为例,在当时曾被之为人间灵液,相传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一时文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赞诗。如: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野客偷煎茗,山僧借净床;黄昏飞尽白蝙蝠,茶火数星山寂然;不仅一些游客和居民就泉烹茶,不分昼夜,流连忘返,甚至有的远在长安做官的,还要人专门从无锡带石泉水去煮茶。无锡惠山本不产茶,这时也随之种起了茶叶。

中唐以后,随太湖地区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又因兼运河水浮陆转之便,这一地区的茶叶贸易也发展了起来。在一些主要产茶之区,如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绝句》所描绘: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起岂无限,一双飞去却回头;反映在茶山脚下,由茶叶贸易而产生的草市,已出现酒楼等带有固定的集镇性质。而且还应指出,这种由茶叶贸易而起的集市,不只限于茶叶产区,也出现在运输茶叶舟车停息的途中。如许浑《送人归吴兴》诗中所示:绿水棹云月,洞庭归路长。春桥悬酒幔,也栅集茶墙;描写的即茶船往返停驻的水陆码头,着表明太湖地区唐朝茶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也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

中国贡茶之,你一定想不到是紫笋茶吧


紫笋茶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唐陆羽著《茶经》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制茶工艺精湛,茶芽细嫩,色泽带紫,其形如笋,唐代广德年间至明洪武八年间紫笋茶被列为贡茶。

紫笋茶,"笋"字的由来,一般亦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紫笋茶之形,其形如小笋状,故而取"笋"字;二者,取自茶饼初时制作之模具。初时,制作茶饼之模具犹如笋状,故而取"笋"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由于制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茶饼的形状由笋状,又改为方形,然后梅花形,最后又改为圆形,但"笋"字却保留了下来。

最早出紫笋贡茶的是当时的阳羡(现今的宜兴)。又唐代进贡阳羡紫笋茶,同时进贡金沙泉水。清嘉庆二年《重刊宜兴县旧志》载:“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今宜兴湖父),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泉即在其下。”

紫笋茶,从唐肃宗年间(公元757-761)起被定为贡茶。是因为茶圣陆羽品尝了阳羡(宜兴)紫笋茶后向宫廷推荐。后来因为宜兴贡茶数量大,才由长兴顾渚分造。

长兴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涉足于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珍贵的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随着紫笋茶贡额的增加,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定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当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

顾渚紫笋茶在唐代连续进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进贡紫笋茶数量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进贡历史最久、制作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品质最好、进贡时间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