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茶道

发布时间 : 2022-03-10
闽南茶文化 闽南乌龙茶

闽南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闽南茶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闽南茶道”相关知识!

据《闽杂记》载:清代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或谓功夫乃君谟之误,始于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清施鸿保《闽杂记》卷10《功夫茶》)喝茶既为时尚,于是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另据《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进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清乾隆《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俗》)清代的这些饮茶把式一直沿续至今。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因此,若顽童不慎摔坏结牙壶,老人极为心疼。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总之,旧时茶房四宝(潮州炉、开水壶、小茶壶、小茶杯)现今仍为家家必备之物。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闽南一带,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口称泡tay,泡tay。(tay即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待客多用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旦、水仙等乌龙茶佳茗。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泉州最明显,惠安、晋江一带叩指次数较少。闽南茶道除饮之外,还很讲究品,品茶时要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一些地方待客品茗时头遍茶还要倒掉。品时,要小口相呷,形如啜酒。整个品、饮过程进退有节,出入如仪。闽南人还有饮早茶之习。同安俗云:清早一杯茶,赛过吃鱼虾。早上茶一杯,胜似吃雄鸡。同安人喝早茶习惯配油条,而厦门人则以油条、炸枣、发粿、花生糕、贡糖等为茶配,讲究的茶配有龙海的双糕润,南靖的米香,平和的枕头饼。吃早茶一般在家中,也有上茶桌仔(即茶楼、茶馆)的。因早茶能醒胃健脾,近年省内大中城市部分居民也流行喝早茶。此外,闽南及闽北一些地方还有一种以中草药与茶配制成的茶饼。闽东霞浦人称之为草茶,具开胃消食、健脾提神及醒目的功效。很受当地人喜爱。闽南之外,各地区喝茶的道道也很多。福州人喜饮明前花茶(即以清明前的青绿茶为茶坯,与茉莉花合制的茶)。这种茶福州人几乎家家必备。茶具则不似闽南那般讲究,大杯小碗均可,喜大口喝。闽西连城一带茶俗较纯朴,客来时,一般用早已煎好的茶婆(一种粗茶)大碗相敬,很有气派。各地还有以糖茶(有红糖、白糖、冰糖之分)待客的习俗。大田、顺昌一带每遇客至,农户均要置一茶杯,放入一块大冰糖,以茶冲之,当地人称之为冰糖茶,为待客的较高礼遇。

小编推荐

闽南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东方文化的民俗、审美、道德和价值观,人们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与幽香结合的意境。品茗为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提升了心性修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历代文人墨客大多知茶、爱茶、享受茶,许多着名传世篇章便是在氤氤茶香的灵感中诞生的。而作为现代人,更将饮茶作为生活的享受,品位的体现,这给茶文化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内容,将历史、文化与生活品位融于一体也成为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方向。

翻阅案头这本《闽南茶史三记》,收获的是如品茗一般的平和与愉悦。这本小册子很特别,是现在已经很少见的连环画,而里头所记载的三个小故事都与茶相关。

活生茶庄史话,讲的是明末清初安溪虎邱林兴福开设医馆和茶庄的故事,活生茶庄的牌匾是当地百姓为感激林兴福仁德而准备的寿礼,取义行医济世,活人无数,牌匾至今仍存。

佛跳香的故事发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林兴福后人秉承祖业继续经营活生茶庄。为准备会试,林兴福后人林江龙到洪恩岩天心寺偏院借住。恰逢新茶采制,林兴龙奉父命带一些新茶去寺庙供奉,不巧遇雨,茶被打湿。当晚林兴福在偏院烘焙湿茶,茶香四溢。寺内的常恩和尚循香而来,至偏院隔壁,苦于没门相通,绕路又太远,常恩和尚竟翻墙而过。当晚林兴龙所制茶叶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浓香型铁观音,因常恩和尚为之翻墙而过,故名为佛跳香。

第三个故事则发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当时肠疾横行,林氏后人得观音托梦,发现祖上所存的老茶具有治疗肠疾的效果,将其悉数取出救济得病的乡邻,自此开始陈年铁观音的功效广为流传。

《闽南茶史三记》虽是一部民间文化的小作,却承载了闽茶三百年的历史,通过活生茶庄告诉我们经典源于民间,成于专业的道理。它同时也是裕园品牌故事发掘的产物和载体,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将品牌和产品故事视觉化,活生茶庄史话、佛跳香工艺起源、陈年铁观音溯源三个篇章,生动表现了品牌文化的厚重与积淀。

《闽南茶史三记》的收集、整理是福建省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以连环画的形式记载闽茶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提炼出清、醇、雅、香的茶道精神,别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

《闽南茶史三记》的绘画艺术别具一格,它立足于传统单线白描,又借鉴了日本浮士绘、西方立体派艺术,并揉入图案、木刻等技法,融和了浓烈的漫画意识,使整部作品极富美学概念,更显生动、可亲。

裕园,不仅仅是一个茶叶品牌,随着品牌力的增强,它正逐渐成为成功与品位的象征,它代表一种品质生活的潮流,一种具有文化积淀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裕园茶业是福建茶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裕园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福建茶业发展之路。

闽南茶文化介绍


福建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有一千年的闽南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闽南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闽南春节茶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细沙,当我们双手捧着细沙,想要将它们留住的时候,才发现越是抓得紧,越是漏得越快。这不,新年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了。

闽南一带素有产茶,无论是安溪的四大名茶,还是南安茶叶,可谓是让人如雷贯耳的。作为一位地道的闽南人,你可知道,新年时候,闽南有哪些与茶有关的茶俗吗?

在闽南,饮茶叫作泡茶,泉州、厦门的民众对安溪铁观音可谓是情有独钟的。铁观音属青茶类,既有绿茶的清新,又有红茶的甘润,还有普洱茶的醇正,得到了许多茶友的喜爱。在以前,闽南人选择冲泡铁观音的茶具是陶壶。小小的茶壶,小小的茶杯,在一道道繁琐的泡茶工序完成后,饮上这么一杯,唇齿留香,意犹未尽,让人觉生活甚是满足,又好似觉得好似又远远不够的样子。

闽南人的春节里必须有茶,有茶才有年味。,每一道泡茶的程序又有着相对应的名称,譬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其中,不乏蕴含这历史典故及精深的历史文化。

正月里,浓浓的新年气氛扑面而来,除了收到红包令人欣喜外,走访亲友讨茶喝,讨糖果吃,也是十分有趣的。在正月,对于家族中的长辈是一定要上门拜访的。客人进门先是互祝新春,问候老辈,然后入坐待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酒满茶半,斟茶时不可过满,以免失礼,还有可能让客人烫伤。茶具要干净,茶色要均匀,茶汤不可过于浓,也不可过于淡。奉茶时,需要双手端茶,眼睛注视着对方,面带微笑。

新年新气象,让我们共饮一杯新年茶吧。

闽南的饮茶习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闽南的饮茶风俗


福建盛产茶,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

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洲,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来无茶等于失礼。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然后将小茶壶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烫热。冲泡时,壶口距茶壶约1尺余,斟茶时手却放得很低,称之为高冲低斟。这温壶、烧壶、运壶、斟茶的规程一气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黄,清香扑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几个茶杯相挨,要来回斟至七八分,谓之关公巡城,最后几滴浓茶,也要分滴各杯,称韩信点兵。主人给谁添茶,谁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据说当年乾隆帝微服出访,为大臣斟茶。大臣诚惶诚恐,用两指三叩桌面,以示两脚跪地三叩头。相因成习,遂成了闽南及广东潮汕一带茶俗之一。这一习俗在泉州最明显。

闽南人爱喝浓茶


年末岁初,正是茶商备货时。据了解,厦门、泉州、漳州一带的茶店为春节储备的茶以传统型的铁观音居多,因为消费者茶杯里茶的汤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浅转深,从淡转浓,从绿豆色转金黄色,口感也越来越醇厚,传统型的铁观音的回归,精制茶的热销已经成为闽南茶市的新亮点。

传统茶的热销,尤其是精制茶、陈茶的受宠,有媒体认为是安溪对抗普洱茶入侵的举措。普洱茶举全省之力,以陈为贵为卖点迅速扩张到沿海城市,入市闽南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安溪回归传统茶的根本原因是由乌龙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醇厚,普洱的甘滑。特别是区别于我国数千个茶品种的观音韵,是铁观音的精华,是安溪茶的灵魂,是使人一饮上瘾欲罢不能的精灵,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关系中永远的话题。安溪铁观音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优良纯正的茶叶品种,精湛独特的采制工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专一性、排它性。铁观音最显着品质特征是具有天然花香和深沉喉韵。为什么有的老茶客觉得喝不到以前那种感觉呢?

2000年以来,市场上出现了清香型茶热销的态势,这与安溪茶北上争取绿茶消费群体有直接关系。之后,青酸茶盛极一时,曾经一度出现了以酸为尺度衡量是否高档茶的现象,与市场追捧带酸的清汤绿水、盲目跟风时尚有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关注,崇尚天然、绿色,对传统方法生产、加工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农副产品的喜爱,如农家禽野生菜,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悄然产生变化,懂茶的人日益增多,开始重视茶的天然花香,口感的纯厚、回甘的程度,喉韵的感觉、保健的功效,传统铁观音的回归是正本清源,历史的必然。而长期在东南亚、日本畅销的精制茶在国内的复兴,是茶叶走向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台湾茶叶学者在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健康高峰论坛上指出,台湾最大的失误就是把台茶全部轻发酵、清香化,最后导致台湾茶市场的萎缩。9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台湾的先进机械设备,对改进外形、提高效率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出现盲目仿台茶及重外形、轻内质的做法。我们茶产业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市场优势,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引导市场,一直是茶业界探索的问题。传统农产品的精致化、工业化,必须以保持其原有的风格品质为前提。正如国家茶叶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指出:特种茶的传统加工技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加以认真的保护和传承,不可为时尚和浮躁而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样,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大类。在市场上出现的以清香型否定浓香型或以浓香型否定清香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要纠正的是偏离传统工艺的如所谓拖酸(酸味实为馊味)等做法。浓香型是在毛茶基础上经过一定程度的火候烘焙再加工,容易存储且不必冷藏保鲜,在品质上口感更醇厚、耐泡,在保健上暖胃润肠明显,而陈香茶降火效果尤佳。

安溪县去年首次把浓香型铁观音列入茶王赛内容,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凡响。安溪第一个浓香型茶王林先生介绍,今年签订的国内外货单值就比去年增幅五成,印证了当前市场上出现以传统正味茶主流的趋势,有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闽南人,凡是喝铁观音的消费者喝的茶汤将越来越浓。

闽南人的茶缘


茶是闽南人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自己喝,也是用以待客的重要礼数。古语有云,寒夜客来茶当酒。在闽南人家,客人一进门即立刻烧火煮水,添换茶叶,泡茶品茗,这是闽南人的待客之道。

闽南人好饮茶,尤以铁观音为甚。主客围着茶桌坐定,选茶煮水,然后依着工序一一展开,贵妃淋浴、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主人把手一挥,“喏,请饮茶!”客人各自认杯,端起,浅浅地细抿一口,在口中稍作留歇,再缓缓咽下。一时间,唇齿留香,口舌生津,之前的疲乏也随之顿逝。

鲁迅说过,“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远。”这话对极了。俗话说八山一水一分田,闽越之地自古贫瘠。在农耕时期闽南人生活的窘迫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闲暇时刻泡上一壶茶,恬然稍歇,那绝对算得上是一种苦中作乐!

闽南人饮茶还有一个习惯,那便是聊天,呷茶配话。三五好友,围桌而坐,天南海北地信口闲聊。“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以茶水为依托,问题在这里得到集思广益,决策在这里得到反复论证,信息在这里得到交流传播,当然,谣言也在这里滋生蔓长。有时候想想,面对山岭阻隔、偏居东南,信息极为闭塞的闽南,饮茶聊天确是一个天然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一个人在茶桌上把信息传播给了他的三五好友,而这三五好友又在下一次的饮茶交谈中分别把信息传播给另外的三五人,随着几何级数的累加,信息传播的范围是巨大的。这大概也就是闽南地理闭塞,人的心智却极早开化的原因之一吧!

更为有趣的是,茶也是乡邻之间调解争端的有效法宝。在闽南的村落之间,通常由村里威望较高的长者召集双方当事人到自己家中,泡一壶好茶,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通过长者的从中斡旋,巧妙地化解积怨,还乡邻一个和谐邻里关系。这一方式甚至被闽南某地的法院所采用,成功地用在法院的民事调解之中。据说由于方式独特,效果奇佳。看来,茶的功劳无量啊!

身为闽南人,我与茶也算是渊源深厚。虽长久蜗居南京,饮铁观音茶的习惯却并没有改变。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那天我刚好去开会,路遇我市建设局的小颜在国展中心名城会泉州展台上泡功夫茶,于是心有欣欣然,顾不得开会,跑上前去蹲坐于根雕茶桌前,与小颜一同向南京市民推介我们闽南的茶文化。

闽南地区饮茶习俗


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因此,若顽童不慎摔坏结牙壶,老人极为心疼。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总之,旧时茶房四宝(潮州炉、开水壶、小茶壶、小茶杯)现今仍为家家必备之物。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闽南一带,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口称泡tay,泡tay。(tay即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

闽南茶道除饮之外,还很讲究品,品茶时要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辨。一些地方待客品茗时头遍茶还要倒掉。品时,要小口相呷,形如啜酒。整个品、饮过程进退有节,出入如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