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种茶的民族是布朗族

发布时间 : 2022-03-11
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特色 喝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 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茶俗

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特色。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早种茶的民族是布朗族”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最早种茶的民族是布朗族”相关知识!

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茶与布朗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是款待贵客佳宾的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的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并形成了以茶为原料的小吃。

凉拌茶

开春之后,满山茶树绿叶迸发。3月中旬进入采茶大忙季节,布朗的采茶女鸡鸣而起,黎明上山,日落方归。她们每人都用竹制饭盒装饭,携带上山。日头当顶,采茶女们相互呼唤,大家聚集一块,各人拿出自己的饭盒,围成圈,将所带的菜肴放在圈的中央,一桌菜便凑齐了。其中有些人会带家中自做的酱豆腐,姑娘们便将它用来拌自己采下来的鲜茶叶,一道凉拌茶就出来了。这道以茶为料的菜,似苦不苦、似辣不辣,回甜爽口,其味无穷。食之,尽收茶中营养,于身体大有益处。

竹筒蜂蜜茶

双江公弄和邦协的布朗族喜用竹筒蜂蜜茶待客。茶叶3月下树,直至12月均有鲜叶可采。这段时间中,布朗人家会砍来竹筒,塞入鲜茶叶,在火上烘烤。竹筒发烫,烤熟茶叶,竹味茶味相混合,奇异芬芳,香气可人。主人用筷子掏出一卷冒着烟的茶叶置于碗中,加入蜂蜜。以沸水冲上,双手捧碗给您敬茶。这是布朗人待人的最高礼节。

糊米茶和明子茶

如果说凉拌茶是以茶入食,那么糊米茶则是以茶入药。糊米茶的制法是,用土茶罐于火塘中烘热,放一点米和茶叶烤至焦黄,然后放入山中采回的通关散及名为扫把叶的植物,再加红糖,冲入开水,放入火中烧数分钟,待茶味药味糖味混作一体后,倒入碗中饮用。此茶甘甜润口,治疗感冒咳嗽有奇效。明子茶制法与糊米茶相同,只是将通关散和扫把叶改用肥度很高的松明而已。明子茶不是常用饮品,它是治疗肠胃不适、便秘等症的良药。

凉拌蜂儿

布朗族的生活与蜜蜂亦有着联系,他们爱蜜蜂、养蜜蜂、吃蜂蜜、吃蜂儿。其舞蹈蜂桶鼓舞就起源于蜜蜂。

春暖花开时节,蜜蜂采蜜,也繁殖蜂儿。假如您到山寨作客,布朗人会为你打开房前的蜂桶,掏出满是蜜汁和蜂儿的蜂饼。您可以吃到刚出窝的、热乎乎的蜂蜜,然后观看主人做凉拌蜂儿的全过程。先在火塘上烧一锅水,待水沸,将满是幼蛹的蜂饼放入锅中,待腊质煮化,蜂蛹漂出水面,将蜂蛹盛入大碗或小盆中,放入采自山中的几味野菜,再放葱、蒜、韭菜、辣椒、盐、味精等。这是一道高蛋白、高营养的风味小吃,浓浓的蜂蜜味,香溢四方。

小编推荐

布朗族女人与茶的故事


中国胶粘剂网资讯:朗族在古代是濮人的一支,是我省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

从古至今,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一般早、晚各吃一次。他们会在家中燃起火塘,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

以前布朗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吃的盐巴都要靠采茶叶卖了去买,于是,布朗族娃娃4岁就会背着背箩跟着大人上山摘茶叶,6岁就可以爬到高大的古茶树上摘茶。

勤劳善良的布朗人,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把祖先们留给他们的宝贝古茶树管理得更加旺盛。布朗族的女人,喜欢种茶、采茶、喝茶不种茶不得,不喝茶更不得。就连自己家有多少棵茶树,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记得清清楚楚。

古茶为布朗族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如今的布朗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购买了摩托车、汽车等。生活在澜沧景迈芒景的布朗族群众精心管理着一片连着一片的古茶园,古茶必将给布朗山寨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布朗族在古代是濮人的一支,是我省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有古老茶农之称。千百年来,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一般都会在那里种下茶树,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布朗族寨子或曾经有过布朗族寨子的地方,其附近几乎都有古茶树。

走进神奇而美丽的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茶园,物华天宝,茶树浓绿。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和傣族同胞千百年来以种茶为生,祖祖辈辈依托着大山,依托着古茶和森林生息。这里的村庄与森林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中都飘扬着茶叶的清香。走进古茶园里,只见古木参天,那一棵棵历经沧桑的古茶树,犹如一把把撑天巨伞,站在树阴下,一阵阵清爽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茶园位于澜沧县惠民乡,现存古茶园有一万多亩,系当地的布朗族、傣族先民驯化、栽培,迄今已有一千多八百多年的种茶历史。这里资源丰富、风光秀丽。行走在其间,真有一种一步一景,景景生辉;十步一画,画画传情之感。

当记者走进位于惠民乡景迈村芒埂组的澜沧景迈长宝茶厂时,主人黄庆芬热情地招呼我们,并为我们泡制了上好的古茶。豪饮消渴之后,开始细品,纯正古树茶的香气勾起了记者们的好茶之心,兴致勃勃地让黄庆芬为记者介绍起布朗族女人与茶的故事。

吃一包盐都靠采茶叶卖

年轻漂亮的黄庆芬为我们慢慢泡茶,动作娴熟,不难看出,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品尝过她泡制的茶了。店内清新而宁静,明亮的窗外,古树霭霭,青草茵茵,茶香弥漫,顿时便让记者沉浸于茶的世界里。

黄庆芬是个很随和的人,和记者谈话总是面带微笑,娓娓而谈。身穿布朗族服饰的她,也许是常年喝古树茶的缘故,肤色红润、口齿伶俐,要不是她的坦诚,我们丝毫看不出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黄庆芬告诉记者,她的布朗族名叫依箩,她们家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在她的印象中,父亲黄长宝是寨子里第一个做茶叶生意的人,也是第一个领到工商营业执照的人。而对于布朗族女人而言,采茶叶是她们做得最多的活儿。

据老人们讲,原来这里没有古茶树,是布朗族的第一个首领叭哎冷带领布朗族同胞来这里开辟了家园。叭哎冷死前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黄庆芬说,历经千年沧桑岁月,一代又一代布朗和傣家子孙辛勤劳作,景迈芒景大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一山连着一山,望不到尽头。

黄庆芬说,以前布朗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吃一包盐巴都要去采茶叶卖,于是,布朗族娃娃4岁就会背着背箩跟着大人上山摘茶叶,6岁就可以爬到高大的古茶树上摘茶。茶叶成了布朗族群众最实际、最快捷的主要经济来源。

不种茶不得不喝茶不得

手捧着泥土制成的茶杯,喝着同样出自泥土的香茶,仿佛一切都回归到古朴自然中。黄庆芬说,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一般早、晚各吃一次。她们会在家中燃起火塘,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在劳动间歇,布朗人在地头边燃起火堆,将刚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作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在火堆边烘烤,待水沸腾后放入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稍煮片刻,煮好后即可倒入竹筒内,分送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将山泉水与青竹香、茶香融为一体,滋味浓醇、爽口。

布朗人还采用土罐茶招待宾客。这种土罐茶是将晒青毛茶放入一个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能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布朗族也将茶叶作为祭品、礼品,甚至姑娘们的陪嫁品。建新房、入寨式、祝寿、订婚和结婚等,茶叶、酸茶都是布朗人之间表达心意、传递感情的礼品之一。

黄庆芬告诉记者,景迈芒景的茶叶还是古时候敬献给皇帝的贡品,并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1950年10月,布朗族头人苏里亚(黄庆芬外公的哥哥)赴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时,曾把在古茶园内选采制作的小雀尖嘴茶作为礼品带到北京,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周恩来总理还送给了他一件中山装作为纪念。

黄庆芬说,布朗族群众无论是男女老少都要喝茶,现年80岁的外婆歪恳,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了一辈子的茶,她的一生与茶叶结下了深厚的情,她每天喝茶次数比吃饭次数还多,还有母亲以及寨子里的女人们,都非常喜欢喝茶。而就黄庆芬而言,自己不但喜欢喝茶,还喜欢泡茶。黄庆芬笑言,只要是到过景迈山的客人,没喝过她泡制的茶的人,几乎没有几个。黄庆芬说,这就是布朗族女人,喜欢种茶、采茶、喝茶不种茶不得,不喝茶更不得。就连自己家有多少棵茶树,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记得清清楚楚。

茶叶给布朗群众带来新生活

黄庆芬说,是茶叶改变了布朗族群众的生活,到现在她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布朗族群众的贫穷落后面貌。她还清楚地记得,背着背箩跟在外婆身后去采茶的情景。历经沧桑岁月,布朗族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深情关怀下,凭借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日月辛勤劳作,如今的布朗山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购买了摩托车、汽车等,少部分人家还做起了茶生意、办起了茶厂。

黄庆芬告诉记者,她家1999年以父亲的名字命名,开办了景迈长宝茶厂,现在达到了年生产能力100多吨的规模,由于景迈山的茶叶闻名中外,她家生产的茶叶很热销。黄庆芬说,茶叶同时也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一年365天,她就有300天在泡茶。我是一个布朗族女人,从小到大一直都在接触茶叶,与茶叶解下不解之缘。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茶叶做得更好,一直把景迈山的茶叶推广下去,做一辈子的茶叶。黄庆芬说,茶叶是祖先留给她们最最珍贵的东西,布朗族群众也因此受益,景迈山一片连着一片的古茶园,必将给布朗山寨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离开景迈山时,天空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放眼望去,茶山深处,大山与村寨、古茶与房舍、森林与人融为和谐的整体,绘成了屋与树为邻、人与茶相伴的历史画卷。人类栽种了古茶,古茶滋养了人类。黄庆芬说,冬季的景迈山不是最美的时候,要是在春茶采摘的季节,随处可见爬在古茶树上采摘鲜叶的妇女。她们置身于绿色世界的怀抱,聆听着百鸟的啼鸣,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快乐。或许,到那时,才会真正领会到布朗族女人与茶的故事。

布朗族的酸茶和青竹茶


布朗族采制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月间进行。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酸茶也可用开水泡饮,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的作用。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自己食用外,还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特别是小伙子提亲订婚,一包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假如配上一定的辅料,既有防病治病的药效,又是味道佳绝的饮料。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暴发火眼,并有清风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对以米醋,可医治牙痛。拌进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盐,化痰祛火。掺上奶油,帮助消化。单嚼酸茶,提神清心。久嚼酸茶,身强体健,长寿延年。

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是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布朗族介绍

布朗族,人口有8.1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和版纳西定,少数居住在镇康、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县。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与傣族毗邻而居:很多人会说傣语、用傣文,与傣族的关系较密切。布朗人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精灵鬼神,祈求鬼神的庇佑。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祭祀有关。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尤善种茶,自古以来有饮嚼酸茶的习惯。

布朗族:云海深处的茶神儿女


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是千年来人类茶文明的净土。

芒景景迈古茶,是1300年前由景迈哎冷山帕勐部落驯化栽培的。

景迈的哎冷山帕勐部落首领帕哎冷,被认为是世界茶文化上有据可考的种茶始祖。

帕哎冷留下的万亩古茶园地,与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相伴相生。

芒景景迈古茶代表了普洱茶先民最早的生产方式,芒景景迈古茶园是普洱茶发源地和世界茶文化遗产地。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历经千年而仍在经营的成规模茶园已属凤毛麟角。

芒景景迈现存的2.8万亩古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芒景景迈古茶林被国内外学者冠以天然茶树植物园、世界茶树博物馆、活化石、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的奇迹。

这里,不但是普洱茶的精神家园,还是普洱茶的茶祖朝圣地。

崇山峻岭的怀抱里,是一片无限的白,平滑如镜,干净得像是严冬新疆天山的天池。

只是,天池附近的山峰,在寒冬里也是一片白茫茫。但在这里,周围的山峰却是翠绿氤氲。

据当地人说,只有到了冬季,这里的雾气才会在山峰间的怀抱里凝聚,形成无际的云海。

清晨,曙光初现,云海一片洁白、平滑。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云海平静的海面上才会出现裂缝,出现松动、崩裂。逐渐,云团翻滚,出现此起彼伏的波涛,才会逐渐激荡成浪。在温度和风的作用下,直到午后才逐渐消散。

而无数的古树、古茶,就隐现在云海深处和云海周围。直到云海散去,才会浮现出云海深处的那个神秘的民族、那个终生和茶相伴的茶神的儿女布朗族。

摇曳翠绿的古茶树,沙沙作响,在寒风中诉说着远古的神秘。

采摘新茶是在清明前后,我错过了古茶树最美丽的时间、错看了观看布朗族少女采春茶的神韵。

但是,我却赶上了观看茫茫的云海,赶上了探访布朗族群众最美好的幸福生活。

布朗族群众一生与茶密不可分。

山腰亭阁,古木长几,一壶泡茶,一管烟枪,几位长者,遥望云海,在清晨袅袅的雾气、香烟和茶香中,慢慢叙述着那个远古民族的传说,叙述着他们的茶神帕哎冷的种种传奇

1茶经

参天的古柏,直径盈丈,硕大的树冠,浓密厚重。

在这株有数百年历史,被布朗族群众敬若神明的古柏旁边,是一座石砌的苍古寺庙。

这座寺庙,当地群众也说不清有多少年历史了。石砌的台阶上,被历代敬奉的后人践踏出了一个个石窝。石上的青苔上,还残留着香火的痕迹。

这里是我们每逢重大节日必来的地方。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都在这里聚集、敬奉、狂欢。

一位布朗族老者,脸上的皱纹像那棵古柏的树皮一样深厚。看着低矮古旧的寺庙,他像是看着高不可测的祖先帕哎冷的神灵一样,浑浊的眼里放射出熠熠光芒。

老者冲着寺庙深深施礼,正午的阳光照在他佝偻的背上。

他的影子,和他一起虔诚地膜拜。

沿着寺庙的石阶而下,是一个依坡而建的布朗族村落翁基布朗古寨。独具布朗族建筑特点的橄榄式建筑,高低起落地掩映在葱郁的芭蕉树的影子里,古趣盎然。村内,有南门河、那耐河及许多流水潺潺的小箐穿村而过。

顺坡而下,小巷子里不乏三三两两背着孩子的老人。一些老人和妇女则在路边摆着一些自己加工的茶叶和茶树上采摘的螃蟹脚。

25岁的当地妇女于金(音译),一家5口人,两个孩子读书,还有个老人跟着他们夫妻过。谈起现在的生活,只会说几句汉语的她笑着说:在省民委的帮扶下,我们现在茶叶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比前几年幸福多了。

翁基村民小组位于海拔1700米的云海边缘,距离昆明800公里左右,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哈尼族乡南边的芒景村委会,地处澜沧县著名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核心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

芒景布朗族村寨历史久远,布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是以发展布朗族文化和茶文化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

2011年,景迈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30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77万元,畜牧业收入119万元;人均有粮338公斤,林业收入2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8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6元。

现在,全村有茶园面积22944亩,其中古茶园面积12000亩,生态茶面积9000多亩;有古茶树478576株,茶叶总产量785吨,古茶产量120吨。

同时,芒景村委会还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开展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年一度的茶叶节活动,在继承一年一度的祭茶祖节活动同时,将祭茶祖节活动打造成芒景景区的一大亮点。

2茶事

个子不高的南海明,是芒景村委会主任,他介绍说,这几年,村里除了古茶树种植,还在积极拓展旅游业。

为此,芒景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产业兴村、生态经济强村的十二五发展思路,将未来5年芒景村人均收入,定位在2万元。

发展旅游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芒景村;积极申报由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十大魅力休闲乡村,组织发动好投票工作,芒景村最终排名前20,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目前,翁基、糯干等民族村寨已纳入普洱市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开发项目。发展旅游产业要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蕴,重视保护民族文化,把发展旅游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不断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目前,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之一的景迈芒景4A级景区,将打造成为5A级景区。

芒景村作为这一景区的核心地带,作为普洱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世界古茶的发源地,景区所展示的古茶文化、布朗族山寨文化和帕哎冷文化,以及翁基布朗古寨、柏树神、巢蜂等景点,为芒景村发展带来了机遇。

南海明介绍,现在,翁基村民小组里有栋样板房,二楼有两个房间,是给游客准备的。这栋两层的古朴民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每晚的住宿价格是2500元。

就是这个价格,在旅游旺季还需要排队呢!说到这里,南海明开心地笑了:所以,我们还准备继续扩大民族村寨的旅游事业,增加群众的收入。

看着山的北面,南海明介绍,这里有两个村委会,对面是景迈村委会,和我们芒景村委会毗邻。景迈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傣族群众,芒景村委会居住的多是布朗族群众。千百年来,两个民族的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管理着万亩古茶园。

因为交融的频繁,现在,两个民族的群众,很多时候是一起过节日,一起欢乐。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不在意过的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只要开心就好。

只要开心就好。一句话,道出了两个少数民族古往今来在茫茫大山深处结下的民族情意。茫茫的万亩古茶园,养育着两个民族,也滋润着民族群众的心田。

3茶缘

2011年,惠民乡茶园面积发展到7.6万亩,其中古茶园2.8万亩,户均茶园面积达16.7亩,茶叶总产量达2248吨。特别是对景迈村千年万亩古茶树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后,茶农收益得到显著增加。每亩古茶树产干茶20公斤,市场价为200元/公斤;甘蔗面积4112万亩,产量13680吨。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全乡茶资源充足的优势,探索走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领当地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增加农业收入的示范性项目。

为统筹澜沧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挂钩扶贫成效,省民委结合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等战略机遇,先后支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

2012年,支持制定实施了《澜沧县惠民哈尼族乡芒景村布朗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省民委从民族专项资金中,对澜沧县给予倾斜扶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和基层民委建设等,直接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

普洱市民宗局局长岩采介绍,普洱生活着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民委和各级政府支持和帮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群众生活显著提高。

在特色村寨建设上,国家和云南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普洱有10个古村落作为扶持重点。其中,惠民乡布朗族村寨,都在扶持建设范畴。从2009年开始,云南省投入2.3亿,用来普洱市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

而在西双版纳,那里的布朗族群众,生活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纳蚌村小组是景洪市勐养镇曼景坎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村小组,全村共有35户162人。

近年来,该村在人口资金扶持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去年,州、市民宗局又投入5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村内道路、篮球场和水池等。2011年,纳蚌村人均有粮753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158元。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布朗族聚居的38个村委会268个自然村的60485人,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布朗山乡则在2000年被列入了西双版纳州两山综合扶贫开发乡镇之一,在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布朗山乡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布朗山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得到改善和发展。今年7月,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正式启动。这次扶贫开发是省、州、县共同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措施,实现布朗山乡扶贫工作从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变。

近年来,西双版纳共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数亿元,对38个村委会进行了扶持,实施了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综合示范村、生态环境、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特色村寨、基诺族博物馆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了41个人口较少民族示范村、2个民族特色村和1个基诺族博物馆。通过扶持,使38个村委会全部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投入资金9亿多元,用于实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6大工程、52个具体项目,将覆盖布朗族、基诺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460个自然村,受益群众达6.5万人。到2015年,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基本实现五通十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

景迈山布朗族祭茶祖


景迈山是普洱茶的圣山之一,种茶历史有1300年,产出的普洱茶有特有的蜜香。景迈山上的布朗族世代以采茶为生,还有一段很智慧的传说。传说布朗族人祖先帕艾冷死的时候对子孙说:给你们留下金银,怕你们花光了;给你们留下牛羊,怕你们吃光了;那就给你们留下茶树,用不完。这里面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啊!

帕艾冷死后,灵魂化成一片茶林。为了感恩,布朗族每年都会在景迈山上举行祭祀茶祖的活动。

在祭祀开始前,布朗族人坐在草地上等待。。。

在祭祀地方的旁边是一片枯木,很壮观,体现出自然的法则,也说明这篇森林里是多么神秘啊!

祭祀要开始了。

参加祭祀的人在往神坛上放祭品呢!

所有布朗族人已经聚集在了,跪坐在草地上。

仪式开始,这个老人主持仪式,他念诵的是布朗文,里边记载了布朗族人的历史、迁徙、战争、农耕。。。。

大部分人点燃了手中的类似蜡烛的东西,很有神秘感和仪式感,似乎在祈福。

沧桑劳作的手,凭借它们,布朗族劳作、生活。。。

祭台中央是茶魂,仪式还在举行,光头老者还在念着什么,可我不知到,我想去问,但是不能打扰这神圣的仪式!

有人点燃了茶魂上方的蜡烛,可能有光明的意思。

祭台后面的人开始祭拜茶魂。

中间,有山风把茶魂蜡烛吹灭了,有人又把它点燃了。我觉得背刀的人很酷,据说这是习俗,但是很少有男人带刀了。

这是布朗族文字,好像书写纸张也很特别!

布朗人在往用竹子制成的器物中放带来的米饭,意思好像是把带来的饭菜放在祭台上,然后请林深、山神、茶魂等各方神圣享用!

带来的祭品已经放满祭台。

绿色的是芭蕉叶,是铺垫用的。

现在布朗族人在跳舞,可能是表演给众神灵看的,结束是还要大声呼喊茶魂出来享用祭品。

祭祀结束时,布朗族王子、头领还要卜鸡卦,它们手中拿的是鸡骨头,上面插的是削好的竹签,然后看竹签的倒像,分析来年是否风调雨顺。

其中的一个步骤是用手抠煮熟的鸡头,看是否在里面能抠出一个东西,如果能好像是很好的征兆,不能就说明有大事要发生在布朗族身上。

祭祀已近尾声,按照习俗规矩,凡参加祭祀,上山的人不能空腹下山,必须吃完带来的饭菜,席地而坐,展开芭蕉叶包裹的饭菜,在自然中同中神灵共同分享食物。

布朗茶魂茶,凝聚布朗族人民的祝愿


9月25日,苏国文带着布朗族人民的重托,到北京向胡锦涛总书记敬献布朗族古茶魂茶,因胡锦涛总书记出国访问,礼物由国家民委主任杨晶代为接收。

布朗族自古以来将茶视为珍贵的礼品,同时也视为和平的象征。布朗族人每当开辟一块新茶园,就把茶园里最粗最大最茂盛的那棵茶树作为茶魂树,每年都要隆重举行祭祀茶魂树的活动。

茶魂茶的制作是在每年开春,由布朗族各家各户的年长者在自己家茶园里祭祀茶魂树,然后把采摘的鲜叶拿到缅寺供奉茶祖,之后由佛爷或头人在缅寺手工制作。茶魂茶制作完成后要诵经供奉在缅寺。

茶魂茶既是供品也是最珍贵的礼品,只送给布朗族最尊贵的客人。

这次苏老师献的茶,是芒景全村500多户布朗族群众从500多棵茶魂树上采下,经过念经、滴水祈福,精心做出的国庆60周年献礼茶。苏老师动身到北京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出动,把茶送到村口,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滴水、念经祈福,郑重地把茶托付给他。

这次苏老师献的茶,是芒景全村500多户布朗族群众从500多棵茶魂树上采下,经过念经、滴水祈福,精心做出的国庆60周年献礼茶。苏老师动身到北京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出动,把茶送到村口,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滴水、念经祈福,郑重地把茶托付给他。

景迈山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澜沧县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主要原产地。历史上原生野茶树分布面广量多,虽因开荒多数被毁,但在县境的东、西、北部地区的一些高山原始森林地带,至今还留存有大片的野生古茶树林。除了野生茶树外,澜沧县境内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富东乡邦崴村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就是至今留存下来的极为珍贵的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和利用的同源。

惠民乡境内分布在芒景村、景迈村辖区内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则是澜沧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也是目前已知的人工栽培型最大古茶园。古茶园范围包括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基、翁洼、芒洪等村寨,以景迈、芒景分布较为集中。据芒景原缅寺木塔石碑文记载,古茶园为当地布朗族和傣族的祖先所开创,茶树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天然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古茶园中的茶树,大部分树冠挺拔,枝叶茂密,品种优良,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肥壮,是享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也是当今最好的天然保健饮料。寄生在古茶树上的“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健胃、防治血管硬化、消除疲劳之功效。

据芒景布朗族传说,芒景的布朗族是由其部落首领叭哎冷率领着从“绍兴绍帕”迁来的,在迁徙过程中,部落中人无意间发现了茶叶的功用。从此,这种野生食物(布朗话称为“得责”)就成被布朗人随时携带在身边,并逐渐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由于茶的功效被逐渐发掘出来,茶也成了送给当时的傣族统治者的主要“贡品”。布朗族祖先哎冷在与傣族公主结亲时送给傣王召孟勐的最贵重礼品就是茶。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后来,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茶曾被当做“交换物品”进行交换和“商品”出售。芒景因为有万亩古茶园而曾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茶叶买卖之地,布朗人称之为“嘎烘”(意为大的买卖茶叶的地方),每年都有众多的商人赶着上百匹马到这里买茶驮茶。由于布朗族称所有的绿叶为“拉”,为了将茶和其他食物和药物区别开来,茶祖哎冷为茶起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是“拉”的滑音。从此,茶有了特定的名称“腊”。其他部落和土著族群尽管语言不同,但都随布朗人称茶为“腊”,一直延称到今天。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

布朗人自从发现了茶以后,就以茶为生,因此他们对茶树非常敬重,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并且认为茶树都有魂,并流传四方。在采摘时要对茶树进行祭拜。在部落时代,每当春茶开采前,要由部落头人预先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到某一棵茶树前进行祭拜,然后由头人亲手开采第一把茶叶,以后其他族人才能开采。苏国文讲述。这成了布朗族保留至今的祭茶魂习俗。

为了保护好茶园,布朗人还摸索出了对茶园的管理经验。由于茶树是布朗部落族人共同种植的,因此茶园最早是作为布朗部落的共有财物,共同种植、共同管护、共同享有。随着部落族群的不断繁衍壮大,必须分寨移居部分族人。每分出一个寨子就分出一片茶园。后来寨内又将茶树分到各家各户。分开后的茶园设有防护线,在防护线内规定不得种田种地。茶园所在山岭作为神山保护,不得乱砍滥伐,不得超越各自分得的茶园界线采摘。由这一管理传统所形成的芒景茶园与农田的分布格局,一直保留至今,这是芒景和景迈的农田距离村寨都比较遥远而茶园与村寨都比较近的缘故。

芒景布朗族茶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布朗族自从认识了“得责”以后,就开始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由于芒景一带的原始森林里土壤肥沃、疏松潮湿,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因此人工种植野生茶树生长良好、发展迅速,逐渐为周围的其他民族所仿效,形成了今日连片种植的万亩古茶园。

随着茶树的大量种植和茶叶的普遍食用和饮用,布朗族逐渐摸索出对茶叶的加工制作方法。开始时制茶很简单。茶叶一年中一般分三个季节采摘,一是春茶,二是夏茶,三是谷花茶即秋收时节的秋茶,因与稻谷收获同季,故名。无论是哪一个季节的茶叶,布朗族都是把鲜叶采来后,用铁锅炒热,然后用手反复揉搓,使茶叶裹紧后,用太阳晒,逢雨天就放到火炕头的篾笆上烘干,而后筛选,分出三个等级:一级是叶子裹得不紧的称为“腊然”,一级是叶子裹得很紧的称为“腊标”,一级是只有一芽的称为“腊各醒”。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交换和出售的价格也不一样。参见由苏国文翻译整理的泰文《布朗志》。这一传统手工加工制作方法至今依然为芒景布朗族所延续。

随着茶叶产量的增长,芒景、景迈茶山因产茶而出了名。各地茶商纷纷涌入芒景,用食盐、粗布、小百货等换取茶叶。为方便携带、运输和交易,布朗族在干毛茶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扁茶(“团腊”)和竹筒酸茶(“棉”)。扁茶是把加工好的干毛茶放入小布口袋,蒸熟后,用木制的模具挤压而成,与普洱饼茶的成型过程一致。今日芒景的一些村民仍在用此方法加工饼茶或砖茶。竹筒酸茶则是布朗族特有的特色茶,鲜叶采来后,先漂洗干净,然后放入竹筒里,再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竹筒口封牢,存放5~7日后就可食用。这一特色茶在很早的时候是布朗族祭神时的贡品,以后成为送给傣族统治者的标志性贡品。竹筒酸茶除作为饮品外,还可作为菜食用佐餐。

2000年以来,随着茶叶市场从升温到暴涨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普洱茶的健康价值被市场重新认识,纯生态的芒景古树茶市场价格也一路飙升,使村民对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充满热情。据调查,芒景6个自然村寨中,除了那耐没有古茶树外,其余5个布朗族自然村都分布在古茶园的范围内,因此布朗族农户几乎每家都有多少不等的古茶树,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台地茶,平均每家有茶地基本都在10亩左右,多的可达几十亩。茶和甘蔗的种植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粮食的种植与生产基本上已退居次要地位,主要用于满足家庭消费。

布朗族千年古寨老曼峨与茶共生


从濮人开始居住,这里便有了种植茶叶的历史。只要有布朗族,就必然有大叶茶;只要有古树茶的地方,就必然有濮人的踪迹。老曼峨,就是典型的与古茶共生的千年古寨。走进老曼峨,仿佛走进了一条悠远的时光隧道,让人返璞归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时代。

在布朗山乃至整个普洱茶区,老曼峨的茶非常苦,而所产茶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回甘持久。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的老班章,无疑是当今最闻名遐迩的古茶山。不过,如今堪称树叶黄金的老班章的辉煌,依旧拜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所赐。

男方有酸茶才能娶亲

据老班章的哈尼族同胞介绍,新、老班章过去都有布朗族人居住,后来布朗族同胞迁走了,把这些古茶树留了下来。过去为了感谢布朗族同胞,老班章村寨每次宰牛,都要给布朗族同胞送些牛肉。如今,在老班章古茶园深处,还留有两块哈尼话叫哈努无雀(意为尖尖石)的石头,被附近村寨的布朗族尊为圣石,每年,都会有布朗同胞定期徒步前来朝访。当地还有个姐路山也是布朗族同胞朝拜的圣地,山顶上有布朗族建的佛塔,每年布朗族也要定期前来朝圣。

其实在号称苦茶产地的老曼峨茶叶中,也有被村民称为甜茶的茶叶,虽然村民认为这类茶叶不苦,但记者品味下来,感觉苦味只是较苦茶稍淡一些而已。不过,在如今布朗族流传至今的茶叶中,最有分量的还属酸茶。

布朗族的酸茶与傣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土罐茶一样,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饮茶方式。布朗族特有的酸茶采制,一般选择5月雨季天,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鲜叶放入锅内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在老曼峨村村民玉儿叫的家中,记者亲历制作酸茶的整个过程。因为儿子即将举行婚礼,所以玉儿叫必须提前3个月将酸茶做好已备娶亲时使用。制作前,玉儿叫先进入村寨后的古茶园内,采摘了一筐古树茶的老叶子(当地称老黄片),回家后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熟掸去苦涩味、生味后捞出,放在竹筐内摊开放凉,之后用芭蕉叶包好放在屋角内。玉儿叫解释说因为等着三个月后要用,因此她就不按常规的方式装在土罐或者竹筒中埋在地下了。玉儿叫说,放置在屋角3个月以后,同样也会发酵变酸,到儿子迎亲时装进竹筒就可以了。

酸茶制作出来后,不仅仅是平时吃,更重要的是在婚礼上、赕佛时必不可少!没有酸茶,布朗族的男人就娶不了媳妇玉儿叫说,男方母亲在自己儿子结婚前,必须先制作好酸茶,然后在结婚那天由男方家长包着一小包送到女方家,才可结婚;在赕佛时,也必须包一点酸茶赕佛。

据资料记载,布朗族还有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将酸茶放入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眼疾,并有清风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兑以米醋,可医治牙痛;拌进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盐,化痰祛火;掺上奶油,帮助消化

定居后开始茶叶种植

据现已从勐海县民族宗教局退休,出生于老曼峨的布朗族学者岩温南介绍,布朗语中曼峨就是有芦苇的地方的意思,先民相传老曼峨是1700多年前从澜沧江下游一个有芦苇、名叫勐捧的地方搬迁过来的。

根据岩温南的考证,他们这一支布朗族的祖先濮人古时从澜沧江上游地区,经勐海县南糯山一带南迁到了现在的缅甸一带,最后又开始向北回迁定居在了现在居住的地方。从定居建立寨子开始,就开始了茶叶的驯化种植、采茶制茶的历史,因而也就有了腌制酸茶的历史。

在老曼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曼峨在建寨前,有10个女人、15个男人的布朗先祖来到老曼峨。当初,他们披荆斩棘,一路开辟道路,在到达老曼峨时,有个布朗族女人走在前面,用刀劈路时不小心划伤了一个布朗族男子的手,鲜血直流,这时候,受伤的手偶然触碰到一片茶叶,血便止住了。自此,布朗族便与茶树结下了千古之缘,成为云南省种茶的始祖。这样的传说不仅印证了史料上商周时期就有濮人种茶的记载,汉族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人类在茶叶利用发展中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也与此有些暗合。

采访中,岩温南老人还讲述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岩温南接待了很多来自日本的茶叶爱好者。当时一名日本客人听人说起勐海的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时,就要岩温南带着去看看。这名日本客人进入村寨的布朗族村民家中时,不仅很认真地品尝了酸茶,而且对布朗族居住的杆栏式建筑、服饰、甚至木地板都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目光落在了布朗族村民穿的竹板鞋上。在当地,布朗族将随处可见的竹子削成竹板,钻三个眼穿上布条或者绳子就作为拖鞋穿的现象很普遍。谁知这名日本客人看了后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对着布朗族村民磕头,说他们史料上记载的日本祖先的生活方式、服饰和住房和现在布朗族一模一样,而且日本人现在还在穿的木屐,正好与布朗族的竹板拖鞋一模一样,见到布朗族就是见到祖先了。

亲历滴水仪式:千年古寨虔诚祈福

在老曼峨古寨中,与千年古寨和古茶山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村寨的佛寺,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今年的1月19日至22日,记者目睹了老曼峨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佛寺开光和滴水仪式,当55名中国、缅甸和泰国的高僧排着长龙在村寨中穿梭布施时,场面颇为壮观。

据布朗族学者岩温南介绍,老曼峨佛寺文革期间被毁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修建。2011年,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民间集资,再次投入500余万元进行重建。按照布朗族的习俗,重大佛事活动时必须要有8个帕朗(相当于傣族佛寺的都比、汉传佛教的比丘)级别以上的佛爷参加,方能举行。而这一次老曼峨佛寺重建后的开光仪式,不仅有55名佛爷参加,而且还有来自泰国和缅甸的僧人,这样宏大的规模在布朗山各村寨举行的佛事活动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从19日开始,佛寺内就开始了祈福活动,老曼峨村寨的村民,以及四邻八乡的布朗族村民纷纷赶了过来。寺院为此准备了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在院内支起大锅,提供免费的饭菜和茶水。在进行了3天的赕佛和滴水仪式后,22日早上9时许,随着凝重的象脚鼓声和铓锣声,55名手持银钵的高僧开始结队鱼贯而出,村民和信徒们天一放亮就准备好了布施的糯米饭等物,跪在路边,静静等候着僧人们的到来。根据布朗族的习俗,旦凡有重要的佛事活动时,僧人都要结队到村寨化缘布施。

队伍由佛寺进入村寨时,一路上跪满的村民和信徒都向着队伍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行礼,之后敬献布施。结束化缘返回寺院之前,所有参加化缘的高僧们在村寨开阔地的路上一字排开,村民和信徒则虔诚地跪在地上,再次举行滴水仪式,整个气氛让人感到庄严肃穆。

探秘布朗婚礼:三次婚礼才算正式完婚

2013年1月16日,记者再次走进老曼峨这个神秘而又古朴的布朗族千年古寨,亲历布朗族传统而又神秘的结婚仪式。

按照布朗族的传统习俗,一对新人需举行三次婚礼,方才算正式的夫妻。第一次是新郎到新娘家提亲,布朗族称为上门,需要举行一次礼仪;第二次是正式迎亲,又要举行一次礼仪;第三次是新郎迎亲后跟随新娘回到娘家生活满3年后,正式将新娘从娘家接回家中,还需举行一次礼仪。

根据布朗族不成文的俗约,青年男女年满16岁以后才算成年,也就正式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否则不得参加男女青年的活动。岩温南介绍说,关于16岁的年龄界限,布朗族有着一套严格规约:年纪不满16岁的人亡故时,不能按照成年人的礼仪进行埋葬。因为布朗族中只有年满50岁以后死亡的,才能够用棺材装殓下葬。16岁以下的人死亡后,只能用竹篾笆裹起来后拴上绳子,由一名亲属斜跨在肩膀上送出村寨埋掉,不能进入村寨的竜山(集体坟山);如果年满16周岁但不满30岁的人亡故,则可以用竹篾笆裹起来后由两个人用扁担抬去竜山下葬;而30岁以上不满50岁的人亡故时,家人可以砍竹子用来编成竹棺材装殓下葬;只有年满50岁以后去世的人,才能用木质的棺材装殓下葬。因此,布朗族村民都要到年满50岁才能为自己准备棺材。

结婚日子由大佛爷选定

布朗族男女青年16岁以后进入谈恋爱阶段时,一般对其他人是保密的。在觉得可以向外公开时,就得在每年的傣历1月1日(公历11月1日)的3天前深夜12点后,由男方带着一个密友偷偷地进入女方家中(不能给左邻右舍知道),与女方父母坐在火塘边闲聊时,由男方的密友向女方的父母提亲。

一般来说,女方父母对于男方的第一次提亲都不会答应,需在第二天晚上,男方的父母来到女方家中,再次向女方的父母提亲,但女方父母并不会明确表态。到了第三天晚上,男方再次带着一包旱烟丝去到女方家,反复向女方父母提亲,几番推辞后,只要女方父母接过男方送来的旱烟丝,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在布朗族中只要两人相爱,父母一般都不会阻扰)。提亲成功后,次日男方家就得带着至亲好友准备的包烧肉、芭蕉、红糖和旱烟等物品,在晚上8点半左右到女方家,正式举行公开的提亲仪式(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婚礼)。女方家父母收下礼物后,双方就围在火塘边喝酒吃肉。到深夜双方亲友和男方家父母离去,单独留下来的男方就要和女方一起,为女方父母铺好床铺,并由男方为躺在床铺上的父母按摩身体以示孝心。最后两人服侍着女方父母入睡后,男方就可以留下来与女方同床。

不过按照习俗,在女方家留宿的男方,次日必须在凌晨鸡叫前离开女方家,以后每晚来女方家留宿直至满7天,女方父母才开始到男方家拜访。随后双方父母商定婚事,并请佛寺的大佛爷看日子决定正式的婚礼具体在哪一天举行。一般布朗族结婚的月份都在4月(公历1月份),具体哪一天根据大佛爷的选定每年都有变化。

迎亲是第二次婚礼

1月16日,记者所亲历的就是村寨中新人岩列儿、玉叫香举行的迎亲礼,也是三次礼仪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头天晚上,父母为双方的婚礼宰杀了一头大肥猪。早上7点,新娘子玉叫香就起床了,梳妆打扮后换上一套鲜红色的布朗族盛装,静静地坐在家中等候着新郎前来迎亲。按照习俗,男方家必须在早上太阳出来后就要到女方家接亲。早上8点,两名男子分别抬着一筒酸茶、一箩筐旱烟丝前来玉叫香家中过礼。布朗族村寨中,男子几乎都离不开旱烟丝,女子则离不开酸茶,一般都会把酸茶当做零嘴来吃。尤其是在外干活和礼佛时,累了就拿出酸茶嚼上几片,立马精神。不过记者在老曼峨村寨也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嘴里也叼着一个旱烟斗,边走路边吞云吐雾。

在送酸茶和旱烟丝的两名男子离开后,9时许又有两名女子分别各抬着装有香烟、红糖、包烧肉、烤肉、糖果、食盐和酒的竹筐,前来举行迎亲仪式。此时,亲朋好友们也纷纷各带着一包糯米饭和10元、20元不等的礼金前来祝贺,主人家在收下礼金和礼品后也会回赠一份礼品给对方。

女方家年长的几名亲友在波章(村里主持仪式的长老)主持下,将新郎家送来的两个竹筐和自家的两个竹筐摆放好。竹筐内摆放着水、土、粮食等,表示要有水土才能生长植物,要有植物才能收获粮食。之后,盛装的新郎也来到女方家准备接亲了。新郎一上楼后,首先与新娘一起向波章和亲友们行跪拜礼,之后打来一盆清水,新郎随身会带来一块新毛巾,先后给女方的父母洗手,表示对父母的孝敬以及将来夫妻两个做人要干干净净。随后,新郎新娘开始跪在波章和亲友面前,由波章开始念诵经文表示祝福,随后将双手交叉分别放在两人的头上,正式宣布两人结为夫妻。此时,夫妻两人就要拿出各自带着的一根蜡条(傣族和布朗族作为香烛使用)合并在一起,表示两人的魂合在一起,随后接受波章和所有的亲友拴线祝福,由女方家的几名女性亲友送着女方跟随男方回去。

由于新郎岩列儿家与新娘玉叫香家同住老曼峨村寨,步行也就不到200米的距离,因此沿着村寨的巷道前行时,沿途都有村民驻足观看和表示祝贺。而就在这一天,老曼峨村寨共有8对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因而一路上迎亲的队伍交叉相遇的,也都互相表示祝贺。

到了新郎岩列儿家的楼上,同样早已经摆好了4个篓筐,两人上楼与波章和亲友一一见礼后,再次跪下接受波章的诵经祝福和亲友们的祝福仪式。整个仪式结束后已经是中午12时许,紧接着小夫妻两人又带着美食、糖果和香烛步行进入村寨的佛寺内,在波章带领下跪在佛爷面前,由波章和佛爷先后诵经。之后,夫妻两人才一起左手举着香烛、右手滴着清水,进行滴水仪式以示敬献天王地王。滴水仪式结束之后,这次婚礼才正式结束,女方当天留在男方家住宿,次日夫妻两人将由女方家接回去。此后的3年内,男方除了白天回自己家中干活外,夜间都将住宿在女方家。

第三年才正式完婚

第二次婚礼结束后的3年内,新郎除了夜晚要跟随新娘在女方家住宿外,每年的1月,还要拿着香烛到女方家求婚一次。因为布朗族为两人正式举行婚礼后,虽然人已经嫁过去了,但是魂还没有跟着来,要将两个人的魂都带到男方家,两人才算正式意义上的结婚。

一般头两年男方来求时,女方都会装作不答应,到第三年1月再次求婚时,才会装作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双方此时就将举行第三次婚礼,杀猪宰牛邀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后,新郎将新娘正式接回家中。接的时候,男方还要邀请一对恩爱夫妻来接,同时女方也要请一对恩爱夫妻来送,以示吉利。此时如果双方已经生育有孩子,也将孩子随着女方一起接到男方家中,夫妻才算正式完婚。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这样3次婚礼而最终完婚的布朗族夫妇,很少有中途离婚的。如果出现订婚,也就是第一次婚礼双方同居后发生矛盾而分手的,双方必须互相送槟榔给对方表示断情,从此之后互不追究。而如果举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婚礼后出现离婚的,双方必须拿出各自的一根蜡条来并在一起,用刀砍断,将两人缠在一起的魂分开。而谁先提出离婚,必须买一头牛宰杀后请全村人和亲友们吃喝一顿,两人才算正式分开。

茶艺表演最早是话剧


我国的功夫茶艺最早是出现在闽南的潮汕地区,如明屠隆的《考槃馀事》、清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等著作中多有记载。而最早把这一地区的茶艺写进话剧剧本,在话剧舞台上进行首演的,当属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写的《孔雀胆》。

在《孔雀胆》中是怎样表演茶艺的呢?与现在茶艺馆中的茶艺表演一样吗?这可在郭沫若先生写作的《孔雀胆》中看到。

郭沫若先生于1942年,“秋凉了,费了五天半的工夫,写成了一部四幕六场的悲剧《孔雀胆》。”剧本主要是写,在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盖公主与大理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故事,茶艺表演是在第二幕,在庄严肃穆高贵豪华的梁王宫苑,王妃与宫女用喝功夫茶的茶具准备给国王沏武夷茶。

郭沫若生于古老的蜀茶之乡,其笔下的功夫茶艺,比我们现在出版的功夫茶著作,还具有可操作性,请看在剧中王妃极具规范的茶艺展示:

王妃问宫女甲:“茶叶你们是拿的哪一种来的?”“我们拿的是福建产的武夷茶呢!”王妃:“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的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记是记得的,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宫女甲起步到凉亭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生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记得的,把这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做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壶上画圈子。”

每次演出剧中王妃使用的“苏壶”道具,都是用紫砂壶。该剧导演是诗人章泯,演员都是海内知名的群星,郭沫若称导演章泯为兄,称演员为兄姐,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当不会用错的。叫“苏壶”,不叫紫砂壶,可能是其产自江苏,所以,用产地名之。郭沫若在剧中说,“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是与剧情有关,可能是有意在暗示剧中人物的“油”、“水”关系。

剧中的国王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据说他对云南“抚治有威惠”。郭沫若是根据《明史》《新元史》他的传写的。一个外来的蒙古族的统治者,在云南喝武夷茶,享受功夫茶的品茗艺术?当然是为紧扣当时抗日救国的剧情需要。中国的茶艺,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判断,最早萌芽于晋代,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发达于当代。

纵观历史,宋明之间的元代十个皇帝不过九十七年,元代历史虽短,但饮茶方式完全进入清茶阶段。郭沫若不仅是剧作家、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才华卓具的历史学家,很早地就注意到民间的茶俗,把功夫茶艺很自然地融入历史,最早地用话剧反映、表演功夫茶艺,再现在话剧舞台上,可说是独具慧眼!元代的武夷茶的功夫茶是否如剧中表演的那样?也可能是文艺作品的虚构。但是在郭沫若笔下,以他的诗人情怀,把这美好的、云光缥缈的一段幽趣写进剧中,让一个异族侵略者,爱好中国茶艺?这就又不是为了仅仅的是写茶艺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