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茶引

发布时间 : 2022-03-14
什么茶是红茶

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上开运销数量及地点,准予按茶引上的规定从事贸易。茶引法是宋代茶叶专卖法的一种。“茶引”是茶商缴纳茶税后,获得的茶叶专卖凭证。茶商于官场买茶,缴纳百分之十的引税,产茶州县发给茶引,凭此引贩运茶可免除过税。这种茶引,类似现代的购货凭证和纳税凭证,同时也具有专卖凭证的性质。

茶引的历史

茶引制度始于宋代,元、明、清仍用茶引,清末茶引渐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江茶》:“政和初,蔡京欲尽笼天下钱实中都,乃创茶引法,即汴京置都茶场,印卖茶引,许商人赴官算请,就园户市茶,赴所在合同场秤发,岁收息钱四百馀万缗。”

《宋史·赵开传》:“﹝建炎二年﹞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宋时禁茶榷税,但是茶商纳了官银,方关茶引,认引不认人。有此茶引,可以到处贩卖。”

精选阅读

日照“南茶北引”五十年


《辞海》云:茶,属灌木,性喜温润气候和微酸土壤,耐阴性强。茶叶,含咖啡碱、茶碱、鞣酸、挥发油等元素,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山东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时代。陆羽《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炎帝为寻求食物和药物,遍尝百草,多次中毒不适,后因嚼茶而化险为夷。神农时山东有茶,日照自然也是茶乡了。后因气候变冷,北方不适合茶树生长了,南方就成了茶叶的主产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日照便不见了茶树身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省委决定在靠南边的几个县市引种南茶,日照被选为首批试种基地。日照各届领导带领人民群众,精心组织试种,认真学习管理技术经验,克服了多重困难,几经曲折,终于由点到面获得了南茶北引的成功,赢得了“中国江北绿茶之乡”的美誉。从1966年开始,日照引种南茶至今已有50个年头了,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受挫的教训。现在,可以好好回顾总结一番了。

作为南茶北引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我们对日照茶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时关心着日照茶业的发展,每每回顾起南茶北引的发展历程,都会激动不已。

2014年夏、秋两季,我们又多次到一些茶叶种植、加工生产单位和销售市场进行参观、考察。先后到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北叶青茶厂、许家庵润芽茶叶合作社、村镇林苑茶业有限公司、皂户沟茶叶合作社与茶叶市场、邢家沟维罗娜茶业公司,岚山区巨峰镇后崖下百满茶业合作社及其在黄墩镇任家董旺庄生产基地、后黄埠村茶园与茶叶市场、西赵家庄子茶园、常家庄子圣谷茶园、薄家口茶叶市场、薄家口御园春茶叶合作社、赵家甲子山茶业有限公司、大土山村茶园、前山北头村茶园,安东卫街道安东卫北山茶园、后合庄茶园,碑廓镇丁家庄浏园茶业公司、黄墩镇南陈家沟村以及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御海湾茶博园等20多家单位考察调研,与基层干部交谈,与茶叶企业家、茶农、茶叶技术人员座谈及个别访问,对半个世纪南茶北引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使我们对南茶北引的成绩、经验和教训有了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

由于诸多条件的制约,我们的考察调研活动只限于原日照县范围(即便在原日照县范围内,也还有不少先进单位或个人都未及造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抑或失之偏颇),诚请南茶北引知情者指正与谅解。

一、日照茶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1966年,山东省委安排日照引种南茶。对这项工作,日照县领导班子是接茬的。第一,从组织原则上讲,上级交代的任务,要自觉做好。第二,历史上日照人有喝茶习惯,沿海渔民更甚。那时候,多是从临沂地区商业、供销系统购进茶叶。据回忆:地区商业、供销系统从南方购进的茶叶,日照市场占四成以上。日照人喝茶成了习俗、风尚,来了客人,都要沏茶相待,表示尊重。若本地能产茶了,就解决了群众饮茶需求的问题。第三,种植茶树,有了茶园,也给群众开创了增收项目。因此,县里领导层积极主动地接受了引种南茶的任务。县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沿海安岚、丝山两处公社各选一村试种。安岚选定了安东卫北山村,丝山定了双庙村。

当时,山东省委十分重视南茶北引工作,派商业厅刘凯厅长带工作组来日照指导帮助工作。省、县工作组到两个村后,会同村干部勘察地形,确定了地块。北山村划地5亩,双庙村划了3.7亩。同时两村各选派一人到浙江学习种茶技术,回来当技术员。北山村的技术员叫周立德。省工作组安排人到浙江调运茶籽。1966年谷雨过后,两村在选好的地块里种上了茶籽。三月末,一场春雨过后,两村的茶园里长出了绿油油的茶苗。人们十分高兴,争相到茶园里观看。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吕京怀带领茶叶组的农民,按照周立德从南方学来的办法,给茶苗施肥、浇水,茶苗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

南茶北引最大难关不在下种出苗,而在于茶苗能否安全过冬。周立德和茶叶组的人员,天天靠在茶园里,培土保温,搭风障防寒,按时浇越冬水,精心护理,第二年春天,茶苗大部分活了下来。缺苗断垅处经移栽,还有4.4亩有茶苗,取得了南茶北引的基本成功,双庙村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南茶北引是新生事物,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掌握了规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两个村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离南茶真正在日照扎下根还很远,干部群众心里也还没底。1967年,县里派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魏延柱到巨峰公社西赵家庄子村再次试种。这个村靠山面阳,山坡地多是沙壤,含微酸,适合茶树生长。工作组和村干部研究:划出了30亩地种茶。根据北山、双庙两村经验,他们加大了措施。茶垅确定后,开挖深50公分宽30公分的垅沟,沟底灌水20—30公分,底水渗透、填平后下种,结果苗全苗旺。秋末,先浇冬前水,后在茶蓬北侧培土增温,用草苫子搭挡风障,在茶蓬上面盖松树枝,第二年春天,茶苗全部安全过了冬。这一年,在县里统一安排下,城关上李家庄子、厉家顶子,南湖弓山,巨峰薄家口,后村独垛子、石桥官庄,碑廓玉峰岺等14个村试种了南茶,也都基本上获得了成功。至此,可以说日照人基本掌握了茶树生长规律。

日照引种南茶是否成功,种籽也是重要因素。日照茶种籽开始从浙江杭州调进,后来也从福建、湖南、安徽调过,在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虞富莲指导下,通过试种比较,从安徽歙县、黄山调进的种子出苗长势旺,最抗冻。最后就把安徽黄山茶籽作为当家品种了。茶种专家说,日照茶香高味浓,有黄山茶种的遗传因素。

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出现波折。日照茶虽然引种成功了,但遇到特大干旱和冻害,遇到生产体制变动,就会出现波动,出现萎缩。但日照历届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勇敢面对困难,坚持种茶不动摇,不断推动茶业发展壮大,终于创出了现在的大好局面。粗略算来,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66年——1983年。这一阶段从试种成功,到逐步推开,比较顺利。1968年又扩大了8处公社,达到23个村,成活率达到95%以上。1972年平均亩产干茶71斤,超过了全国单产水平。1973年10月,国家农科院在日照召开了“南茶北引西迁”现场会。有新疆、西藏、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六省区代表、专家参加,共190多人。与会者对日照成功引种南茶大加赞赏。经过专家鉴定:日照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比南方茶叶的茶多酚高出13.7%”。这次会后,日照茶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到1980年,全县种茶村达到333个,茶园面积10189亩,种茶100亩以上的村15个,50亩以上的50个。1983年茶叶产量达到了35万公斤。

干旱、冻害是日照茶发展的两大难题。但日照人在实践中已积累了对付两大困难的办法,所以尽管灾害不断,但在这一阶段日照茶业不断克服困难,向前发展,面积不断扩大,炒制的干茶逐年增加,并且开始试制名牌茶。同时,经过十几年的种植管理,日照茶与南方茶相比,抗寒能力远远提高,北方一些省、区也开始从日照引进茶籽。

(二)1984年——1991年。这一阶段日照茶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大波折。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产体制发生变革,逐步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各村茶园多数承包给了个人。承包者若是原茶叶队(组)的人,会按原来的程序管理茶园、采茶制茶,茶园没受多少损失;若不是原茶叶队(组)的人,就只管采茶,不按科学的办法管茶、制茶,几年过后,他们的茶园就会在干旱冻害下萎缩。有的人认为种茶不如种粮合算,干脆刨茶种粮。巨峰五村100亩茶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改成了粮田。到1989年,原日照县种茶村由1980年的333个减为234个,茶园面积由1980年的10189亩减为8055亩,年产干茶仅有30万公斤。

(三)1991年——现在。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承包者种茶、管茶技术不断提高,茶园面积开始恢复,逐年稳步增加。改革开放的根本政策,推动了生产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提高,茶叶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价格有了提升,特别是优质名茶,价格更是翻着番地猛涨。各级领导不失时机地捉住这一机遇,普遍加大了工作力度,要求短时间内把日照茶业做大做强。至2014年,全市茶园已达到22万亩(原日照县范围17.5万亩)。巨峰一个镇就有茶园6万亩,后村镇茶园达到3.2万亩。全市茶叶收入达到18.7亿元左右。一项原本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不起眼的茶业经济,发展成了大批量的商品茶经济,成为日照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在一些先富起来的村,茶叶便是其主要产业。

二、日照茶业发展解决的几个主要难题

日照茶50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许多种植、管理、制茶工艺方面的难题,但最主要的难题是干旱、冻害、流通不畅。从某种意义上讲,日照南茶北引的种植、管理历史,就是不断与干旱与冻害作斗争最终战胜干旱、冻害的历史。而解决流通不畅的问题,又是解决茶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次历史变革,是人们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可喜的是,人们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勇于实践,在探索总结中采取针对性措施,三大难题一一解决了。

充分利用已有水利资源,增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水源,抗寒能力大大增强

茶,冬夏常青,喜温润气候。日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在13.8℃,基本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可是少雨干旱年份也经常出现,每当遇到这样的年份,不少茶树就会被旱死。要保持并且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日照水利建设的成绩是很突出的。只在日照县就建成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两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100座,塘坝894座。茶园初建时期,都选择靠近水利工程的地段,以便利用已有的水源。

茶,耐阴性强。随着对这一特性认识的加深,茶园开始向山的背阴坡扩展。1978年春天,县里一位分管茶业的领导和茶业指导组技术员田存方在上李家庄子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条朝东流水的山沟,沟底有一亩多地的坝头田,坝头田两边是山坡。北边向阳坡上茶树枯死了;南边背阴坡上茶树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呢?他俩反复琢磨、推敲,终于解开了迷津:向阳坡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像人一样,茶树也易患感冒,水分蒸发快,茶树缺水旱死了;背阴坡昼夜温差小,水分消耗慢,阳坡地里水分耗尽了,阴坡地里仍有水分,加上茶耐阴性强,所以阴坡的茶树活得好好的。由此认识到:大山背面坡地也可以种茶,茶园有了新的扩展。

从根本上讲,不论向阳面、背阴坡,没有充足的水源保障,茶园就存在干旱的威胁,就不能平稳发展。因此,日照各届领导班子从南茶北引开始,就要求向水利工程靠近;茶园离水利工程远的,则要求增建水利设施。最近20年,随着茶园不断扩大,又新建了小水库、塘坝400多座。

几十年的实践,除了就近利用水库、塘坝的水源发展茶园外,各届领导班子都要求茶园与水利工程同步建设,这方面也涌现了一批典型。巨峰镇后黄埠村就是突出代表。这个村坐落在大山前坡,500户人家,2300亩土地,距大水库、大河都很远。1968年开始种茶,到2007年,茶园达到800亩;同期建成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15座,完全能满足茶园浇水的需要。2008年——2013年,茶园扩大到1300亩,又建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5座。而且每隔几年就为早建的塘坝、水库清淤,保持甚至扩大库容。2012年开始,从北山半腰水库往下埋设水管,村后的茶园实现了自流灌溉,村前的茶园实现了微喷。这个村的茶园从来没有因为旱天枯死过茶树。在人均收入中,茶叶所占比重达80%以上。

锲而不舍,不断探索,彻底解决冻害难题

冻害是日照干部与茶农身上的一块心病。从引种南茶成功后,一年一小冻,四年一大冻,没有一年消停过。但是冻害不除,探索不止。干部群众经过多年克服冻害的实践,终于摸索到了根除冻害的办法,开创了战胜冻害的新局面。

薄家口村的干部群众从菜农搭暖棚生产反季节鲜菜的做法受到启发,在20世纪90年代,除继续为多数茶蓬培土增温、浇冬前水、搭防寒障外,搭暖棚生产出了反季节绿茶。但这种茶由于光照不足,叶片薄,口感不好,达不到日照绿茶“香气厚、滋味浓”的质量。可是搭暖棚毕竟解决了困绕多年的冻害问题。后村镇皂户沟村的干部群众参观薄家口的暖棚后,直取解决冻害的核心,不让茶树冬天发芽。他们不搭建暖棚,而是扣薄膜拱棚。扣薄膜拱棚的时间比薄家口晚了近两个月。薄家口的暖棚秋末搭建,皂户沟的拱棚大雪扣严。这样既避免了冻害,又不让茶蓬冬季发芽。第二年早春把薄膜揭开,茶树早早的发了新芽,炒制的都是早春绿茶,都是上等品,卖了好价钱。皂户沟2005年扣了5个小拱棚,茶蓬安全过冬:2006年扣拱棚9个,又获得了成功;2007年扣了80个拱棚,其中20个一亩以上的大棚,至2013年,全村650亩茶园全部扣了拱棚,从根本上解决了冻害问题。

皂户沟的做法使周围遭受冻害较重的村看到了希望。一些多次遭受冻害的茶园,都开始扣拱棚。巨峰镇前山北头村有茶园1100亩,2008年遭受严重冻害,大片茶蓬都枯焦了。但是干部群众没有气馁。他们学习皂户沟的做法,几年下来90%以上的茶蓬扣了薄膜拱棚,到2013年茶叶生产完全恢复了元气。精于管理的茶农,每亩能收入2万元以上。

根除冻害是茶农的共同目标,但采取什么措施,却各有各的招数。润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刘贤利创造的茶树过冬防冻养护法比皂户沟的搭扣薄膜拱棚更便利,也省钱。这项技术的做法是:在小雪与大寒之间施肥(禽畜粪便沤制的有机肥)、灌溉,然后耕锄松土,再浇几遍水。再后将经过白石灰水浸泡晒干的新麦桔杆铺撒在茶树之间的地面上,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在茶蓬上,北侧埋于土中,南侧盖到茶树底部。第二年春分清明之间,将塑料薄膜扯下来,覆盖在茶蓬之间的麦桔杆上。这一做法能够改善茶树内质,防风、防寒、抗旱、保温,还能防病虫害,并已获得国家专利。目前,这一做法已在不少茶园推广,普遍反映效果很好。

开拓市场,打通流通环节,促进茶业规模化生产

社会对日照绿茶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茶园大面积扩大;面积扩大了,产量大幅度提高了,又出现了库存积压、销售不畅的问题。实践说明,如果不下大力气拓展市场,打开销路,不仅影响茶园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原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2000年以后,日照各级领导号召各茶叶公司、茶厂要在一段时间内把开拓市场,打开销路当成主要任务抓在手上。各公司经理、茶厂厂长进京、串城,宣传日照绿茶的优良品质,联系营销客户,建立销售网点,一年多点时间,就打开了局面。巨峰镇甲子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炳冯就是优秀代表。2001年,他存了一库茶叶,总量16000多斤。如果年底卖不出去,成了陈茶,将给茶厂造成重大损失。为打开销路,赵炳冯拎了三大蛇皮袋子绿茶,只身走遍了全省各大中城市,还到了河北省一些城市。经过苦口推介,大力宣传,人们认识了日照绿茶,纷纷认购甲子山绿茶,仅石家庄一个客户,就订购了2700多斤。到11月底,存茶全部卖完;同时,在潍坊、济南、北京和呼和浩特等城市建立了日照绿茶销售站,甲子山绿茶从此不再愁销售问题了。

淞晨茶业公司月销售过百万元的纪录,曾引起很大震动。2008年正月初三,为创建销售网络,董事长姜涛驱车赶往济南,因为刚下过一场大雪,高速公路全封闭,他只好绕道赶路,当他如约赶到济南时,其诚意让朋友深受感动,商谈变得非常顺利。那些在百事可乐、银鹭、贝因美等公司战绩卓越的大区经理,都愿意与淞晨茶业协作,很快淞晨在济南设立了销售中心,在淄博、济宁、东营建立了办事处。2008年春实现了单月销售过百万元。

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实践中,公司经理和茶厂厂长认识到:仅靠销售一般茶是不能长久占领市场的,没有优质名茶上市,即使一时占领某一市场,时间一长就会被挤了出去。因此,各公司、茶厂开始炒制名茶。日照绿茶炒制初年,就有人探索制作名茶。1975年5月,国家农科院茶叶专家虞富莲和日照茶叶指导组的田存方在上李家庄子北大鞍茶园采摘了一部分鲜叶,分别按杭州碧螺春和龙井的工艺加工了两样茶。取名“雪青”和“冰绿”。雪和冰表示北方冰天雪地的意思。这两样茶拿给一些品茶高手品尝,都赞不绝口,都说质量不在南方碧螺春、龙井之下。市场需要名茶,日照早有人能炒制名茶,一时间各公司、茶厂,炒制名茶蔚然成风,日照绿茶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09年,全省十大名茶日照占了6个。它们是:巨峰后崖下百满茶业有限公司的“百满绿茶”,薄家口御园春茶厂的“御园春极品茶”,日照港碧波茶业有限公司的“碧波青锋”,后村共青茶厂的“共青绿”,夏庄浮来青茶业有限公司的“浮来青”,山东路茗家茶业有限公司的“茗家春”。全省十大优质茶日照也占了6个。它们是:后村茗园茶业有限公司的“茗园绿茶”,南湖北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北叶青绿茶”,虎山崔景阳村景阳青茶园的“景阳青”,日照电业公司北极春茶业有限公司的“北极春绿茶”,后村林苑茶业有限公司的“极北云岫”,东港区瑜山茶厂的“瑜山翠龙”。

为了更广泛地宣传推介自己的产品,各公司、茶厂一改封闭状态,积极地参加各种博览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4年,东港区茶业龙头企业日照绿茶公司研制的“河山青”,参加第二十九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品牌认定。2001年,“天润绿”在日本青冈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得金奖。2002年,“百满绿茶”在全国首届“觉农杯”评比中,获优质奖。现在,“百满绿茶”“御园春极品茶”“维罗娜”“极北云岫”等名优茶,头年冬天各地就有代理商、经销商送来了订单,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日照绿茶已名声在外,特别是一些引进条码防伪技术的茶叶,不仅在省内外畅销,还远销日本、朝鲜和韩国。“北垛春”等一批名茶已成功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和北京老舍茶馆。

市场开通了,茶叶畅销了,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园的扩大,促进了种茶、采茶、制茶专业分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高。目前,各茶业公司、茶业合作社、茶厂正在总结提高管理水平,巩固茶园面积,并开始打破炒制单一绿茶的格局,开始研制红茶和乌龙茶等。日照茶业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日照绿茶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

日照绿茶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由点到面,大规模扩大了种植面积;由户户生火、家家炒茶的作坊式生产,发展到鲜叶有质量检测、炒制机械化流水化大生产,因而带来了巨大效益。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2014年,日照绿茶产量和效益均创历史新高。茶园面积稳定在22万亩,投产的达到1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1万吨,总产值18.7亿元,茶农直接收入11亿元。

巨峰镇2013年有茶园6万亩,产值3.86亿元,人均6000余元。这个镇的薄家口村,680户,1690口人,有茶园1360亩。全镇最大的茶叶市场就建在该村。村民一部分种茶、采茶;一部分炒茶、卖茶。全村中型以上茶叶加工销售企业16家,个体加工户30家。他们竞相提高质量,炒制出了“北垛春”“御园春”等近10种名优绿茶。2012年开始,御园春茶厂开始炒制红茶。2013年,全村总产值3200万元,其中茶叶产值2800万元,占总产值的87%,人均茶叶收入16400元。这个村,茶叶收入超过700万元的有4家,很多家庭买了小汽车。后村镇皂户沟村256户,746口人,有茶园650亩。2008年后,逐步解决了冻害问题,茶叶产值稳步增长。2013年全村总产值975万元,全年人均收入1300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75%。镇农行透露,后村镇61个村中,皂户沟人均存款最多。村民下地、赶集都骑电动车。

随着茶业市场的发展,人们对无公害名优茶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司经理、茶厂厂长们,不仅听到了呼声,也看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创新经营模式,生产无公害有机茶并投入市场,取得了高于普通茶数倍的效益。巨峰镇后崖下宋百满就很突出。他2007年到南方参观后认识到:要生产有机绿茶,必须组建茶业合作社,把各项措施统一起来。他立说立行,吸纳本村70%的茶农加入了百满茶业合作社,几年下来,又吸纳周围村的一些户入了社。总数达到708户,有茶园2800多亩。合作社制定章程,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销售服务;做到肥料优质化,杀虫无害化,采摘规模化,加工统一化。不遵守章程的就开除出社。这种科学的经营模式,不仅保证了无公害茶叶的质量,满足了市场的要求,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产值。入社前茶叶亩均收入6000元,入社后,2008年亩均收入12000元,现在亩均收入15000元以上。2013年,全社茶叶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绿茶虽然是日照茶叶的优势,是日照茶的主打品牌,但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打破炒制单一的绿茶格局,学制红茶等各种茶叶,才能大幅度提高茶叶产值。日照茶一年采摘三季,只有春季绿茶质优价高,但产量较少。夏季是茶叶的高产期,鲜叶产量占全年的50%多,但制出的绿茶条形粗、苦涩味重、市场认可度低,产值仅占全年总值的15%;而红茶对鲜叶条形、质量要求比较低,而且价格比夏季绿茶高,市场前景看好。薄家口御园春茶厂的袁宗波夫妇,对此发现早,认识深刻。他们在丁明来“博士”的指导下,请南方红茶专家传授发酵技术,成功地炒制出红茶,不仅填补了日照红茶的空白,而且卖出了好价钱,大大提高了夏茶的产值。他们的茶厂春季产优质名茶“御园春极品茶”2万多斤,夏产红茶、秋产乌龙茶1万多斤,年产值大大提高。

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之一是:种茶的实践,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种茶、制茶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批技术人员推动了日照茶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发展中,又造就了大批具有更高水平的茶业专业人才,推动日照茶业发展的长盛不衰。这是最重要的社会效益。其中声誉最高的当属市茶科所所长袁洪刚。他从事茶叶研究推广30多年,常年深入基层,奔波在茶园、茶厂之间,连节假日都很少休息。他十分注重实验和科学研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他曾主持“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茶树速成高产‘区田’栽培技术实验研究”“山东茶区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3S技术支持下的山东茶树适生环境评价与区划研究”“山东省系列高档茶开发研究”“山东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山东茶区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茶树幼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等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他曾获得多项省科技进步奖和多项国家专利,并发表多篇茶叶科技论文和专著。他为日照乃至山东的茶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科技兴市先进工作者、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在,他不仅是日照茶科所所长,而且是山东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评茶师。

被群众尊称“茶博士”的丁明来,又是另一种类型。他是山东农业大学1990年的毕业生。到巨峰农技站工作之初,他什么都管,果树、蔬菜、茶叶、小麦、玉米都过问,但都是一般的技术指导。对茶业方面的技术问题,甚至可以说知之不多。一次西赵家庄子茶农请教怎么防治“黑刺粉虱”,他竟回答不上来。这件事给了他很大刺激。随着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丁明来放下身段,深入茶园,向农民技术员学习种茶、管茶知识,同时认真研读茶叶专业书籍,把实践和专业理论结合起来,很快成了深受农民特别是茶农喜欢的技术员。防冻害的措施,多年都沿用了茶蓬顶上盖草苫子,但丁明来在常家庄子茶园发现,冬天雨雪较多的年头,草苫子沾满水,结了冰,不仅不能保护茶蓬,反而使茶蓬更易受冻。从实际出发,2003年开始,他就在常家庄子和茶农一起研究搭扣薄膜拱棚防冻。镇农技站的工作,大多是结合现场对农民、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有的人讲课很用力,但听的人不感兴趣,常常中间退场;丁明来讲课了,就都回来了。什么原因呢?有的人虽然讲课认真,但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群众听不懂,丁明来讲课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再作理论说明,并且拿出时间让听讲人提问题,他解答,所问必答,所以群众越听兴趣越高,尊称他为“茶博士”。平日,丁明来到哪处茶园,茶农都笑脸相迎。他是茶农的主心骨,是茶叶事业的护法使者。

土生土长的茶叶技术员成长过程比较曲折。茶园面积扩大了,他们受人重视,被领导重用;茶园面积萎缩了,他们则被人遗忘。但是一些热心茶叶栽培、管理的人,不管外界有什么变化,他们始终坚持种茶、制茶不放松。薄家口村的袁安廉就是突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村茶叶队干活,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不仅熟悉种茶、管茶的各项技术,而且精心研究名茶制作方法。他研制的“北垛春”绿茶在2002年中国(济南)茶叶博览会上获得了江北唯一金奖。凭借种茶、管茶、制茶的高超技术,他是第一位被评为日照农民茶叶技师的人。目前,他所在的茶业公司,年产值多达800万元以上。薄子宝也是南茶北引的第一代技术员。他不断积累经验,编著了一本《茶树栽培与管理》的小册子,四字经,在全县(日照)推广。在实践中,他不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开阔了视野,思考如何提高茶叶产值,如何发展茶文化。经过3年考察,他把大沙洼国家森林公园南侧一片走廊地带的沿海气候条件,土壤特点,摸得清清楚楚。2003年,通过土地流转,他在这片离海不到100米的海边沙地上,建起了“御海湾”茶园。多年来,他坚持种茶与种树相结合,种茶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种茶与科普茶文化相结合,使“御海湾”绿茶与日本静冈绿茶、韩国宝城绿茶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填补了日照无近海茶园的缺憾。

21世纪以来,日照涌现出的茶叶技术员500多名,技师18名。这支技术大军工作在茶叶生产第一线,保证了日照茶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他们中有的人已被外地高薪聘走。薄子宝、宋百满等一些技术骨干还多次受聘登上大学讲坛,为大学生讲授做人、创业之道。日照培养造就的科技人员已开始对全省茶叶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效益之二是:茶园动用大批采茶工,使一大批青壮年妇女不用外出打工,在住家附近就可以干活挣钱。茶叶的大发展,要求日照绿茶的生产规模要大,标准要高,产业分工要细。因此种茶的只管种茶,炒茶的只管研制、炒茶,采茶的只管采摘,一个独立的工种——采茶工应运而生了。这些人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进园采摘。春茶采一叶一尖,每天干8个钟头,定额采摘2斤左右。夏茶采两叶一尖,每天干8个钟头,定额在4—5斤。多数茶园,对采茶工每天管一顿午饭,发60元,也有发70元的,个别的给80元。这些采茶女工早晚处理家务,白天到茶园干活。春天干一个半月,夏秋各20多天,全年干近100天,挣6000多元,都很高兴。有的和茶园有了感情,成了茶园的固定采茶工,每到采茶时节,就招她们进园。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全市采茶工已达3000多人。

社会效益之三是:发展繁荣了茶文化。饮茶有利健康,可兴奋大脑,是好习惯,是优雅的习俗。随着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休闲、享受的要求随之增长。城市里、村庄头,茶庄、茶馆也渐渐建起来了。此处,不仅文人骚客品茶聊天,工人、农民也有兴致光顾。因茶兴起的文明活动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安定,生活富足,人们普遍有了旅游观光、享受生活的意愿。茶园经理为满足人们的雅兴,在茶园建起设施,供游人赏玩。巨峰镇后黄埠村在千亩茶园里建起了高档次的茶叶观摘亭。游人到此驻足,一方面观赏鳞次栉比、碧绿如海的秀美茶园,一方面学采茶,听茶农介绍种茶、管茶知识;也可以坐在亭间,品尝新炒的绿茶,享受厚香、浓味的茶饮。一些地方,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业,短时间取得了可喜成果。巨峰镇将东起平家村,北经后黄埠,前崖下,西至薄家口、前山北头、土山河,南到大土山40多个村,5万多亩茶园路路相接,串连起百里茶廊,供游人观茶、采茶、品茶、买茶,2013年就接待近万人,繁荣了茶文化,增加了茶收入,也带动了当地饮食业。南湖从西马陵茶园到北叶青、润芽茶叶合作社的茶叶旅游路线也已开通。这条线路虽然短,但茶文化深厚,很受城里短线游人青睐。

日照南茶北引的成功,结束了日照只饮茶不产茶的历史,成为我国茶业种植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实践使人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提高了接受新事物、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随着茶业的持续发展,其社会效益将日益显现。

南茶北引 越冬防护技术


在山东省实施“南茶北引”工程45周年之际,日前,日照市农业部门邀请投身于“南茶北引”工程的部分老领导和山东茶叶主产区的日照、临沂、青岛三市的10位“老茶人”,回顾“南茶北引”45年来的成功经验,探索北方茶树越冬防护技术措施,更好地促进日照茶业健康发展。

自1966 年至今,日照茶树共遭受过10次较大规模的冻害,其中有4次发生在近10年间,呈现越来越频繁的态势。

原临沂市林业局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你种茶就要防冻……咱现在这几年吧,也没有太低的温度,麻痹大意,咱以前说山前跟山后的温度相差五六度,现在我看有些人脑子一发热,山前也种,山后也种。

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老茶叶技术员-刘召贤:咱们原来施肥强调的是“前促后控”。春季施化学肥料,可以促使茶树生长,促使茶树发芽,多拿些收入,现在呢,施化学肥料到10月份,没有这个“前促后控”的说法了,打破了原来(遵循)的规律了。

原日照县委书记-牟步善:以前追土杂肥肥深,根扎得深,现在)用化肥抓了施在顶上,根都在上边,所以茶树就不抗冻。

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村老茶叶技术员-刘召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春季开始采茶从5月10号到15号开园,那时候强调处暑封园。茶树积累养分的时间长达八个半月……现在全年的采摘时间在六个半月左右,茶树积累养分的时间还剩下了五个半月,这样就说茶树的抗冻机能减弱了,休养时间短了。

针对现在有人直接从南方购买茶苗到日照栽种的现象,老茶人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原临沂市林业局高级茶叶农艺师-夏建立:我亲自在后黄埠村做过调查,用种子种的根扎到一米半还多,扦插的那个毛毛细根顶多还不到40厘米深,差太多了,它能抗冻吗?

茶园如何越冬,一直是“南茶北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老茶人们就如何提高茶树越冬性能,实现茶树安全越冬,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日照市原政协副主席-丁原胜:凡使用麦扬、秫秸子、烂麦糠铺上以后,把根保护住了,水分只要达到了,青枝绿叶……我觉得这个经验应该很好地在全市推广。

古润茶“古苇清”祭拜活动引热议


今年,润茶鼻祖古苇清引起了茶界的广泛关注,9月27日的一场“茶王”古苇清祭拜大典更是引起了全国数十家媒体的关注,也是这时候众人才知道,原来古苇清润茶竟然是有6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祭拜大典迅速引起了热议。

“茶王”祭拜大典引发热议

“通过祭拜大典,‘茶王’古苇清这个明朝的药姑山名医一时成为当下热点,实乃可喜可贺。”活动嘉宾、武汉大学教授罗顺德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记载,古苇清系生活于明永乐年间的著名瑶医,曾用药姑山18味天然中草药辅以山间泉水熬制成茶,不仅治愈了当地村民的便秘之苦,而且开辟了茶饮新品类——润茶,日常饮用有滋润脾胃、养生保健的作用。当地百姓感念古苇清的恩德,将其奉为“茶王”。

(图说:“茶王”古苇清祭拜大典)

“百草为药,甘泉为汤。发明润茶,通肠流香。播惠八方,被誉茶王......”活动当天,古苇清润茶第二十二代传人、湖北古苇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斌身着瑶族服装,颂读祭文,并携祭拜代表一同行祭拜之礼。一拜古苇清救死扶伤、解民疾难,二拜“茶王”恩德浩荡、天下共尊,三拜润茶宏图、已布四方。

祭拜礼毕,6名身姿绰约的“茶女”在古苇清石像前接受润茶洗礼,以示敬意。随后,活动中还表演了《通城拍打舞》等精彩纷呈的瑶族舞蹈表演。

活动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社、新浪、网易、凤凰网、今日头条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聚焦药姑山,聚焦古苇清。“茶王”声誉,传遍南北。

“古苇清润茶有望成为第二个‘王老吉’,因为它和王老吉品牌有着非常多的相似基因。”

“继‘茶圣’陆羽之后,这位‘茶王’古苇清将为湖北茶文化名人再添一抹星光。”

……

“这次祭拜‘茶王’活动的热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茶王’古苇清的知名度提升,也有助于将药姑山打造成瑶族同胞寻根文化旅游胜地。”通城大坪乡内冲瑶族村村主任胡幼平说。

“茶王”精神永存,润茶事业长青

据悉,数百年来,通城一带一直流传着“茶王”古苇清的故事。古苇清创制润茶造福百姓,体恤乡亲为其治病分文不取,他为躲避朝廷对瑶民的迫害,改姓为古,作汉人装扮,继续照顾着留在药姑山的瑶族同胞们……

为此,这一带一直保留着喝润茶、拜“茶王”的传统。但举行规模如此之大的公开祭拜大典,这是第一次。

据胡伟斌介绍,“古苇清为后世留下了两样宝贵财富,润茶古方和医者仁心的光辉精神,为百姓送去健康,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这是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而农历八月初八是古苇清的诞辰,“所以选择将‘茶王’古苇清祭拜大典定在这一天。”

(图说:胡伟斌颂读祭文)

胡伟斌自小就在古苇清的故事中长大,对古苇清润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2013年,胡伟斌对古苇清润茶配方和技术进行了现代创新,并创立了湖北古苇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润茶事业新发展。目前,古苇清润茶不仅是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2017年9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中斩获“2017中国功能饮料知名品牌”荣誉。

不过,在胡伟斌看来,这还只是古苇清润茶事业的开始,“未来我们将隆重打造茶王文化节,将古苇清润茶打造成大健康的领导品牌。”胡伟斌信心十足的说,“不仅要让古苇清润茶走向全国,还要让它走出国门,也为国际友人送去一份健康。”

“这次祭拜大典之所以能引起全国关注,这是因为活动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呼应了百姓渴望健康茶饮的心声,更是因为茶王古苇清的高风大德,在现代社会弥足可贵。”胡伟斌强调,“所以,我将矢志不渝地传承茶王精神,发展润茶事业,弘扬茶王文化,为药姑山产业和润茶事业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

广西千年野生古树茶“祭茶”盛典引狂欢


近日,广西百色隆林彝族举办了一场2017年千彝古茶·隆林千年野生古树茶开采祭茶活动,呼吁保护野生古树茶资源,弘扬了彝人爱茶、护茶、喝茶的传统文化,带动当地茶业经济发展与茶农增收。

祭茶仪式

相传一千多年前,为了躲避战乱,彝人首领率部族翻越金钟山脉至斗烘坡,劳苦疲惫间,忽在山林发现一株叶茂芽粗的茶树,众人取芽嚼之顿感精力旺盛,便将这棵神树郑重保护,虔诚相信只要人树相依就能长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朋自远方来,这样一场古老的祈福仪式过后,静下心来煮上一壶野生古树茶迎客会友。茶友们聆听着悦耳的古筝乐,探讨野生古树茶的独特茶道。彝族人民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将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贯穿其中。千彝古茶的蛋白质、果胶物质、氨基酸均高于普通茶叶,更有高纯度的茶黄素保证了茶汤鲜亮,高含量的茶多酚赋予茶汤久放不坏的卓越品质,经常饮用对保健身心、抗氧化衰老和延年益寿大有益处。

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

在喜庆的日子里,长桌宴是彝族人用来款待远方贵客的一种方式。傍晚,彝族村民们用自家的黑山羊、山猪等原材料制作出一道道特色的家乡美食,为每一位宾客倒上了自家酿制的米酒,全体宾客端起酒杯唱起激昂的祝酒歌,尽显宾主尽欢的欢乐氛围。

火把节/篝火晚会

酒足饭饱过后,便是独具彝族风情的火把节。众人穿上彝族民族服装,携手环绕着熊熊篝火,在广阔的大山脚下载歌载舞一路欢声笑语。最让人措手不及的抹黑脸仪式则是彝族人民对远方宾客的诚挚祝福。

东盟旗袍总会百色分会的曾会长这次带领了十几位协会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她认为茶文化与旗袍文化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后努力将两种文化进行结合起来让它们更能发挥光彩。

还有来自南宁的陆老师约上十几位茶艺爱好者一同前往,在采访中她提到:第一次接触这种有意义的祭茶民俗活动,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此活动起到纽带的作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本次旅行茶友们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什么是茶


茶饮料加工叶片的植物,其拉丁学名是:茶树。我们有些人已经长时间在茶业仍然调用现在过时西娅冬虫夏草的名称。但油茶或西娅差别不大,这是什么出来壶茶的重要性。

茶是一种兴奋剂,兴奋剂一个非常温和的,因为它含有咖啡因。它包含了每同等大小的杯少毫克的咖啡因比咖啡,但比可可。茶叶中含有少量技术上称为多酚(不用于鞣革的单宁酸),维生素A,B2,C,D,钾,磷,加上矿物质,微量和芳香油的鞣酸化合物。单宁化合物和精油,在主,风味茶,色,涩味(干燥),和令人愉快的芳烃负责。最后这两种物质或化合物联手生产茶叶的高,中和基地的经验之一(这些都是进一步在处理与“我们如何品茶”的网站的部分所述)。不能确定这些化合物结合,产生细腻的茶和抢手的细微差别口味茶化学分析。所有茶叶分析出来的品种基本相同,无论在世界茶叶种植。这是茶奉献发达的腭,善良的这一决定被允许休息的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茶,对人体健康的;然而,个人可以滥用茶叶喝得太多了,或使其过于强烈。与很多事情一样,我们摄取,节制和克制的口号。

什么是大宗茶?什么是名优茶?


1.500元的茶和5000元的茶有什么区别?

有一句话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两三分货。

茶叶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用500元左右的茶定义为大宗茶,而5000元的定义为名优茶,这样便于大家理解。

名优茶是适时选择山头好,土壤好,嫩度恰好的茶叶原料来匠心加工的茶叶,常伴着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而大宗茶主要求数量,不会选择原料,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我们讨论的是大宗茶与名优茶之间的区别,相当于是500元和5000元的品质上的差距,我们不去讨论那些次差到极点的所谓三五十元一斤的茶,更不去讨论那些无聊至极的9.9元包邮的茶。

在名优茶之间,买4000元的安吉白茶还是买40000元的金骏眉,只有口味偏好,所谓名优之间的区别,因为那是适者为好。

不过,真实茶叶市场来看,茶的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踩坑。你可能花着名优茶的价,却买到大宗茶。这可能就是茶友所说的,交学费。

2.觉得Lipton/TWININGS好喝是件坏事吗?

廉价英式切碎袋泡茶本身的出发点是让办公族能迅速而便捷的喝到具有茶味的饮料,你可以把它想成是雀巢速溶。

方便还是方便了,但喝到的茶还是茶吗?如果喝这样的茶,也就当喝水好了,别想着可以养生保健等。

3.茶包就意味着品质不好的茶吗?

传统的茶包/袋内都是茶末或茶粉,无法用肉眼判断其原料品质优劣,导致很多人认为茶包就等于劣质茶。

其实,茶包不过就是一个包装方式呀。中国茶除了少数条形特别的茶以外,都可以用茶包装。由日本人发明、在西方已经很盛行的三角包,本身采用的茶叶可能还是不错的。

4.茶叶圈也有鄙视链吗?喝红黑黄绿青白茶的真的就看不起喝花茶的吗?

你觉得这个茶圈鄙视链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喝茶的鄙视喝“非茶”的吧(开玩笑)。北方人爱喝香片(茉莉花茶),江浙一带不少百姓只知道有绿茶,你能说谁瞧不起谁?

我们再说得“政治正确”点,无论中国、日本还是韩国,茶道精神里总有“和”、“敬”二字,应当常怀平和谦逊的姿态,嗯,还是不要附庸风雅、贬低他人吧。

5.如何判断茶叶品质好坏?

现在信息时代,对于茶叶知识的介绍越来越多,特别是分辨品质方面,只要够细心想好好学习的茶友,应该可以学习到,可以辨别出茶叶品质的好坏。

但对新手来说,茶叶品质好坏,区别就很麻烦,可能需要学习过程,这可能也算是茶文化之一,建议你多试茶。

如果你在茶汤中闻到了任何不好的香气、杂味,譬如陈味或者焦味、杂香,那么这个茶一定是有问题的。这样的茶,应该断定属于不合格的茶。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汤色,茶汤的透光度和折光度越好,茶汤越清澈明亮,那么茶叶品质也就越好。譬如好的绿茶汤色呈嫩绿色;好的红茶能够看到水边一圈金环,这就是折光率高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轻松判断绿茶,就是看沉底率。茶叶吸饱水涨开后沉底越快,证明茶叶本身品质越好。

针对普洱或铁观音,泡好的茶叶如果挑一片出来,叶子越肥厚,证明茶叶越好。

6.茶里所谓的花香、果香到底从哪里来?

一般情况下,茶叶的花香和果香,一是工艺、二是茶叶自身就有,还有一种就是茶叶以外的香气,比如花茶。

茉莉花茶窨香的工艺,好比是天然香料,香气来自于外部。而茶叶自身的香气加上合理的工艺,才是茶叶香气的主要

什么是大宗茶?什么是名优茶


1、500元的茶和5000元的茶有什么区别?

有一句话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两三分货。

茶叶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用500元左右的茶定义为大宗茶,而5000元的定义为名优茶,这样便于大家理解。

名优茶是适时选择山头好,土壤好,嫩度恰好的茶叶原料来匠心加工的茶叶,常伴着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而大宗茶主要求数量,不会选择原料,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我们讨论的是大宗茶与名优茶之间的区别,相当于是500元和5000元的品质上的差距,我们不去讨论那些次差到极点的所谓三五十元一斤的茶,更不去讨论那些无聊至极的9.9元包邮的茶。

在名优茶之间,买4000元的安吉白茶还是买40000元的金骏眉,只有口味偏好,所谓名优之间的区别,因为那是适者为好。

不过,真实茶叶市场来看,茶的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踩坑。你可能花着名优茶的价,却买到大宗茶。这可能就是茶友所说的,交学费。

2、觉得Lipton/TWININGS好喝是件坏事吗?

廉价英式切碎袋泡茶本身的出发点是让办公族能迅速而便捷的喝到具有茶味的饮料,你可以把它想成是雀巢速溶。

方便还是方便了,但喝到的茶还是茶吗?如果喝这样的茶,也就当喝水好了,别想着可以养生保健等。

3、茶包就意味着品质不好的茶吗?

传统的茶包/袋内都是茶末或茶粉,无法用肉眼判断其原料品质优劣,导致很多人认为茶包就等于劣质茶。

其实,茶包不过就是一个包装方式呀。中国茶除了少数条形特别的茶以外,都可以用茶包装。由日本人发明、在西方已经很盛行的三角包,本身采用的茶叶可能还是不错的。

4、茶叶圈也有鄙视链吗?喝红黑黄绿青白茶的真的就看不起喝花茶的吗?

你觉得这个茶圈鄙视链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喝茶的鄙视喝“非茶”的吧(开玩笑)。北方人爱喝香片(茉莉花茶),江浙一带不少百姓只知道有绿茶,你能说谁瞧不起谁?

我们再说得“政治正确”点,无论中国、日本还是韩国,茶道精神里总有“和”、“敬”二字,应当常怀平和谦逊的姿态,嗯,还是不要附庸风雅、贬低他人吧。

5、如何判断茶叶品质好坏?

现在信息时代,对于茶叶知识的介绍越来越多,特别是分辨品质方面,只要够细心想好好学习的茶友,应该可以学习到,可以辨别出茶叶品质的好坏。

但对新手来说,茶叶品质好坏,区别就很麻烦,可能需要学习过程,这可能也算是茶文化之一,建议你多试茶。

如果你在茶汤中闻到了任何不好的香气、杂味,譬如陈味或者焦味、杂香,那么这个茶一定是有问题的。这样的茶,应该断定属于不合格的茶。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汤色,茶汤的透光度和折光度越好,茶汤越清澈明亮,那么茶叶品质也就越好。譬如好的绿茶汤色呈嫩绿色;好的红茶能够看到水边一圈金环,这就是折光率高的原因。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轻松判断绿茶,就是看沉底率。茶叶吸饱水涨开后沉底越快,证明茶叶本身品质越好。

针对普洱或铁观音,泡好的茶叶如果挑一片出来,叶子越肥厚,证明茶叶越好。

6、茶里所谓的花香、果香到底从哪里来?

一般情况下,茶叶的花香和果香,一是工艺、二是茶叶自身就有,还有一种就是茶叶以外的香气,比如花茶。

茉莉花茶窨香的工艺,好比是天然香料,香气来自于外部。而茶叶自身的香气加上合理的工艺,才是茶叶香气的主要

什么是紫茶?什么是紫鹃?


紫茶,顾名思义,紫色的茶。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通过紫茶,我们能贯穿历史,回看自身所处何处。

《茶经》为什么说紫者为上?

陆羽《茶经》中记载“茶者,紫为上,绿者次之”,这也被广泛地用在当今各式广告中而当代制茶认知中,紫茶又是被嫌弃的。因为紫茶一般偏苦涩。在茶学教科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中都有明确记载,紫色芽叶不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第三版《制茶学》的记载。“茶叶中另一种水溶性色素是花青素,茶叶中的紫芽叶也是花青素所致,在绿茶加工中紫芽叶对品质是不利的(香气低、滋味苦、叶底暗、呈靛青色)。”

《茶叶生物化学》的记载。“含量较高的紫色芽叶制成绿茶,品质较差,汤色发褐,滋味苦涩,叶底靛青。若加工红茶,则汤色叶底乌暗,品质也较差。”

李泽厚先生认为原始的审美意识不是观照或者静观,而是狂烈的活动过程。

我非常赞叹这种观点。如果不去考察历史上的物质基础,空谈审美,是荒谬的。

《茶经·五之煮》中这样写到:“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意思就是煮茶的水开始沸腾时,就按照适当的量加盐。

唐代茶是煮的,还要加盐。有点像菜汤。这种喝法和“茶者,紫为上”这样的审美有什么关系呢?

紫色的茶之所以是紫色,是因为花青素含量高。花青素本来是苦涩的,但花青素是一个糖苷结构的物质,在盐水中煮会被破坏,进而剥离出一些单糖。

最终煮好的茶汤反而更醇厚。所以,紫色的茶加盐煮饮比绿色的茶有优势。

因此,古今审美没有颠倒。古人也喜欢喝更甜醇的茶。

为什么今天有人追捧紫茶?

用今天的绿茶审美来对待紫茶,就稍显苦涩了。那为什么今天还有人追捧紫茶?

一方面,是商家对花青素抗氧化功效的大力宣传。于是有了消费者以保健治病为目的的购买。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花青素本身就是糖苷类物质。这类物质对普洱茶的后期转化有着核心作用。如果用较长的时间尺度去衡量普洱茶品质,花青素含量会变成一个加分项。

需要补充强调:一般紫色植株光合作用能力较弱,能量物质合成较少。同等条件下,绿芽要比紫芽好的可能性大一点。

可以这么理解:在其它内含物质等同的情况下,多一点花青素,从拉长时间尺度的普洱茶审美来看,会加分。

所以紫茶于普洱茶审美到底好不好,不是能泛泛下定论的。

紫娟和紫芽有什么区别?

从概念指向来严格划分,紫娟主要是指茶树品种,可以算作是紫芽的一种。因为紫芽主要是泛指紫色的芽叶;

从内质上讲,紫娟和紫芽呈现紫色都是因为花青素。但是含量不一样,紫娟要高得多。

紫娟是无性系良种。

80年代,茶科所一位老先生在南糯山偶然发现了一株芽叶全紫的茶树。于是采集回来扦插培育。当时紫茶不受重视,未见影响。

后来在茶科所所长张俊的推动下,这棵紫色单株发展成为了如今云南茶叶的代表性良种——紫娟。

现在想种紫娟,得去茶科所买苗。

紫芽则是广泛存在于群体种茶园里的变异植株,在阳光暴晒处出现的概率较大。

这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需要蓝光和紫光。阳光过于充分的地方,植株就有条件长出紫色芽叶来减少过多的紫光吸收。

紫色芽叶因为不吸收紫光,紫光反射到视网膜,人们的视觉就呈现紫色。

紫娟是指茶树品种,紫芽泛指紫色的芽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