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膏制作 香君普洱茶膏 好的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制作。

普洱茶膏如何破局!2013年以来,普洱茶价格进入暴涨状态,一些较为知名的山头普洱茶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已不止一倍。原茶价格的大涨,必然导致茶企制造成本的增加,对于以普洱茶膏企业而言更是压缩了利润空间。在此局面下,有部分茶膏制造企业势必会采取控制原料、提高售价等手段保障利益空间,但短暂的收益背后是对整体普洱茶膏市场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何保证产品品质与企业利润共赢,成为摆在茶膏制造企业面前的问题。对此,云南普洱茶膏领军企业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则表示坚持品牌化发展,坚守产品品质才是企业在动荡的茶膏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产业链完善规避原茶涨价带来的风险

据了解,作为中国茶膏的生产标准制定者,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形成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操作模式,并与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普洱茶膏专业研发平台。2012年,公司在玉溪高新区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年产值10亿、中期年产值30亿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新工厂和近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因为完善的产业链能让贡润祥茶产业旗下贡润祥普洱茶膏、御香君普洱茶膏两大品牌,不会面临原茶价格上涨而带来风险,让自身的产品有了价格保障和价值保障。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产值却排在全国第十位。云南勐海更是因高度(海拔1700-2500米左右)、湿度(年平均降雨量1341毫米左右)、温度(年平均气温18.7℃)、纬度(北纬21.7度)、经度(东经101度)恰到好处而被称为茶产区的“五度空间”,所产普洱原茶品质天生优越,世所罕有。“贡润祥茶产业的茶园就在勐海,我们以优质普洱为原料,而且不只是产地优良,贡润祥茶产业的茶膏精选一芽两叶明前茶入料,百克原茶也仅能制成五克茶膏,所以归根究底,保障贡润祥茶产业不受普洱茶价格大涨影响的依然是贡润出品普洱茶膏的高品质。”贡润祥茶产业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仅凭这一点,贡润祥茶产业就拉开了与其他茶膏制造企业间的距离,从源头上保证了贡润祥茶产业出品茶膏的高品质,而贡润人的追求并不止于此。

茶膏自始于唐朝以来,历来被称为“茶中珍品”,前人对茶膏制造工艺孜孜以求。在清朝宫廷,茶膏由于是作为皇室的顶级贡品,对茶膏的品质有着极高要求,清朝茶膏制造工艺也代表着茶膏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贡润祥茶产业是以清朝宫廷工艺为蓝本,独家研发并获国家专利的创新科技“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摒弃高温制造方式对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破坏,以及低温对茶香气提取的不足。按照贡润人的标准,一克好茶膏,需要经过186道工序,历时72天,采用独创工艺,模拟清宫茶膏制作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保留茶的活性成分和原味原香。层层精粹后的茶膏,每克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碱、茶褐素、有益酶等原茶精华,其含量高于普洱原茶数十倍,贡润祥茶产业将无农残、无防腐剂、无添加剂的纯天然养生饮品带向世界各地。www.Cy316.cOM

贡润祥普洱茶膏历年来一直以高品质稳居市场领先地位,新品御香君普洱茶膏也因其“便捷、安全、养生”的特点受到大众消费者的喜爱,而贡润祥茶产业更致力于以文化推动茶膏市场的复兴,提倡喝“茶膏”更是喝“文化”,让普洱茶膏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享誉海内外。或许茶膏企业正是需要这要着眼于产品品质,放眼于市场未来,不将产品背后的历史底蕴割裂,坚持品牌化发展,才能走得更稳、更好、更远,并为茶膏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膏该如何饮用?


茶膏饮用

纯饮方法

这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它的冲泡过程也极其简单,大约为六个步骤:

准备(公道杯与品茗杯)—投入茶膏(1~2克左右)—冲水(水量不能太多,以水杯三分之二为宜)—轻轻摇动(让茶膏在水中缓慢溶解、释放)—分茶(将溶解好茶膏分别倒入品茗杯)—品茶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①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

②茶膏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与速溶茶粉不同,茶膏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即我们通称的达到饱和度后(通常为宝石红),其溶解的速度放慢,待将水倒出,重新冲入开水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溶解过程,直至茶膏全部溶解为止。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5次,以投入茶膏的量为主。因此,我们说一克茶膏可冲泡500毫升的水并不意味一次冲泡完成。

③茶膏中有一款特殊品种“红运当头”,它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投入茶膏,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其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

调饮方法

用调饮的方法饮用普洱茶膏,是茶膏饮用中的“另类”,却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首先,人体的差异,有对特殊营养的一并需求。这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大发明。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植物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一些补气、补血又养颜的物品调配到一起饮用,以期达到更高的品饮效果。其实,在这方面,英国人创造的诸多红茶调饮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它之所谓盛行,尤其为当今知识层白领接受与效仿,就是因为这种饮茶方式不是为了饮茶而饮茶,实质更注重人体营养的不同需求。因此,调配的饮法也是当今人们始终关注的一种方法。相对纯茶的饮法,它不是倒退,而是一种进步。

其次,调饮的方法可增强某些营养物的吸收。以茶膏加牛奶的方法为例。过去,我们不太赞成这种饮法。认为茶膏中的咖啡碱与儿茶素会分解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对牛奶营养物是个破坏过程。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凡是采用这种方法饮用的人,都称这种方法具有“抗饿性”。这使我们大惑不解。后来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才发现,茶膏中多种化学组分与牛奶中的营养组成产生融合与分解,倒使牛奶中易于人体吸收的成分大大增强。通过对一组小白鼠实验,纯牛奶被小白鼠吸收只能达30%左右,参入茶膏调饮后,小白鼠对这种牛奶的营养吸收竟大大提高,达到50%左右。后来,我们分别找出不同人群试验,发现的情况也是如此。由此,我们相信,当茶膏与某些食物调配一起饮用时,可能会使两者的营养物产生融合,便于人体的吸收。

再次,生活情趣的要求。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当人们对于纯茶的各种冲泡方式及品饮形成一定“固定思维”时,也在寻找冲泡方式新的突破。当然,在这之中,会使一部分人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探寻另一种改变,即茶叶本味的改变,思考一种多品味的途径,使其更具养生特点。其实,中国现代茶的概念基本上以这种思路为主。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最畅销的茶品几乎都以这种茶为主。

如何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

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

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

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


唐代如何制作普洱茶膏!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2、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在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黑体普洱茶膏要如何选购?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如何鉴定皇家普洱茶膏的品质?


如何鉴定皇家普洱茶膏的品质?普洱茶膏虽然有千年的历史传承,但是真正的现代茶膏工艺毕竟也就是近两年才蓬勃兴起,所以在茶膏的品质上也良莠不齐。对于爱“膏”一族的精英之士来说,了解一些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知识显得很必要,以免把劣品当精品,让自己受损失,同时也贻笑大方。

一、好茶膏一定好喝

对于优质普洱茶膏的鉴别,有的人提出了一些方式,诸如检查企业资质、QS认证、检测报告等。事实上,除非大公司负责采购礼品的负责人,一般的消费者并未养成要求企业提供这些文本的消费意识。从另外方面讲,即便是在部分著名茶膏品牌的专卖店,可能也未必就备齐这些资料陈列到店面上供客人检查。

事实上,鉴别优质茶膏的方法很简单。摒弃一切表面的东西,一切头衔、荣誉、证书,回归到最本质最根本的产品层面。优质的普洱茶膏,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一定是好喝的。所以,是不是好茶膏,喝一喝,品一品便知。

普洱茶膏作为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作为茶叶有益物质精华的浓缩,在产品的终极形态上具备茶的色香味。所以优质的普洱茶膏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这是一个常识,原则上不值过多论述。遗憾的是常识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以“专家”的身份进行有目的的扭曲,从而误导消费者,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说,有的公司生产出来的茶膏因为工艺的问题,不能有效全面提取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喝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他们就会宣传说好茶膏就是没有味的。有的公司用制药的现成设备生产茶膏,让茶膏带有药味,怪味,他们就会宣传好茶膏就是有药味的。如果茶膏制作采用高温工艺,会导致茶膏中一部分物质焦糊,在冲泡时产生焦糖味,这些商家可能就会宣传好茶膏应该是具有焦糖味的。诸如此类的论调也多,消费者就很难分的清了。毕竟任何品牌都是由商家进行市场教育,从而推广出去的。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商家就刻意扭曲,就会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据史料记载,茶膏在公元1729年,由云南民间再一次送进宫廷,雍正皇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钦定为皇宫饮品,之后的大清八帝,皆嗜饮普洱茶膏。如果说今天的一个总统不懂茶道,不会品茶,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今天可供选择的饮品非常多。他可能喜欢红酒,喜欢咖啡,喜欢其他品类的饮品。可是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谁要说皇帝不会品茶,尤其是雍正、乾隆之类英明的君主不会品茶,那无疑于说爱因斯坦不懂物理。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宫之地,天下珍宝云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无数。其中也包括最好的茶。普洱茶膏,没有优秀的品质,没有好的口感,没有色香味,皇帝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二、从色香味辨皇家茶膏

贡润祥专家团研究总结出,清宫茶膏在汤色、香气、口感上皆有其独到之妙。在汤色上,清代皇室普洱茶膏,首先应该清亮通透,色泽饱满,无混浊,无沉淀,在色泽上要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茶膏是对茶叶成分的精炼和浓缩,过滤了其中大量的杂质,汤色因此不受茶叶杂质干扰,体现汤色的茶红素、茶黄素等物质与水的结合更加紧密,色彩表现只会优于直接冲泡普洱茶。如果出现浑浊,则说明其压榨工艺不完善,出汤过程中杂质过滤有残留或者是人为添加了其它成分。

而香气呢,清代皇室普洱茶膏无论是否冲泡,都应该有香气散发,且香气必须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浓烈、厚重。由于在不同温度下普洱茶析出的芳香物质不同,加之普洱茶本身就有“一山一味,百山千味”的说法,每一款普洱茶膏的香气都会略有差异,加上原料拼配工艺的不同,普洱茶膏的香味可谓千变万化,但是仅仅就高温熬制和低温萃取而言,普洱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保留或者析出的芳香物质都极为有限,甚至表现为缺乏香气,这样的茶膏显然很难获得皇室的青睐。但显然无论何种工艺,都存在香气挥发过渡和挥发不足的问题,所以皇家普洱茶膏的香气应该要比普洱茶叶浸泡的茶汤略显清淡。

至于说口感,清代皇室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评定标准应接近现代普洱茶品饮标准,口感厚滑、醇和,味道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

这同样是因为普洱茶膏属于浓缩的茶叶精华,有益物质和成分的含量更高,茶叶物质的分子与水结合后,茶汤分子之间的间隙更小,结合更紧密,因此口感上能感受到茶汤聚合程度更高,自然厚滑醇和。我们就很难想象没有味的茶膏是可以作为贡品的,破坏茶膏活性物质的土法熬制,和溶解有益物质不足的低温萃取,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的好坏要如何辨别


普洱茶膏的好坏要如何辨别?现在市场上充斥了各种品牌的茶膏,对于如何辨别茶膏的好坏众说纷纭。贡润祥普洱茶膏官方网站中曾以茶膏的原料-普洱茶为关键点教大家分辨的方法。而今天,我们从茶膏本身入手,对茶膏进行分辨。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最长时间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铁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以上两点中挂霜的茶膏算是普洱茶膏中的精品,一般茶膏都是采用封闭式保存,消费者在购买时很难能看到是否挂霜。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不挂霜的茶膏并不是不好,只是生产时间没有挂霜的长而已。

3、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4、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器磨悉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普洱茶膏与普洱茶的历史一样久远,不同的是,茶膏在历史中曾经几次被中断过,但是对于两种茶品而言,他们的功效等等都是不想上下的。

茶膏是普洱茶家族的重要成员,历史上云南普洱茶包括团茶、饼茶、沱茶、砖茶和茶膏五大系列,可见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的一员,同样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普洱茶膏是从普洱茶中萃取的精华,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品饮价值。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第一回合:

普洱茶膏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营养价值更高,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的介绍胜过普洱茶,虽然描述得有点夸张,但恰恰证明了茶膏的珍贵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在评价普洱茶膏时,第一句话就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普洱茶膏除了养生的功能外,也有对某种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如胀腹所产生的不适,饮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决;如口舌出现轻微的溃烂,可口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也同属于中医药的范畴。除此之外,茶膏还可调配出多种时尚口味的茶饮。如普洱蜂蜜茶、普洱枸杞茶、普洱姜茶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口感和特殊营养物养生的需求。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第二回合:

普洱茶膏相比普洱茶,茶膏的便携性非常好,冲泡过程简洁方便卫生。

早上,当你坐在工位上,或是坐进班台里,或是坐在会议桌前,信手在面前的茶杯中放进一颗豌豆大小的茶膏块,热水一冲,香溢四座,在一片探询、疑惑、艳羡的目光织就的艳阳中呷上一口,神清气爽之余,一丝几百年来的优越也在心中融化开,滋润了一天的心情……

看着同事们抓茶叶、搅咖啡、撒糖的一通忙乎,你可以庆幸自己免去了洗茶、冲泡、过滤、倒渣等一系列繁复的程序,省时省力的同时无疑还做了节水、环保的范例。即便是对于最简单的袋泡茶来说,茶膏都更加方便,甚至免去了茶袋对环境的污染……也许这样的简单带来的从容便是现代快捷生活所期盼的品质。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第三回合:

普洱茶一般只是分为粗加工、浅加工产品,而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

一般茶叶只是粗加工、浅加工产品,经过蒸、炒、晒、烘、揉、压等几个简单工序即可制成。冲泡既费时又麻烦,养生功效也很一般。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精选优质普洱茶原料制成。100公斤普洱茶仅能提炼出5公斤茶膏,名副其实是精华的浓缩。其人体可摄入的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倍到70倍。在品饮上方便时尚,并且汤色通透、醇正浓厚、香气馥郁、回味无穷。在口感上,茶膏温和厚重,更像是品饮老茶的感觉,层次感丰富,汤色诱人。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皇家普洱茶膏的品质要如何鉴定?


皇家普洱茶膏的品质要如何鉴定?近年来,普洱茶膏悄然兴起,品饮者日众。在某些茶庄,也有数种品牌的茶膏供消费者选择。不过,普洱茶膏虽然有千年的历史传承,但是真正的现代茶膏工艺毕竟也就是近两年才蓬勃兴起,所以在茶膏的品质上也良莠不齐。对于爱“膏”一族的精英之士来说,了解一些如何鉴别普洱茶膏的知识显得很必要,以免把劣品当精品,让自己受损失,同时也贻笑大方。

一、好茶膏一定好喝

对于优质普洱茶膏的鉴别,有的人提出了一些方式,诸如检查企业资质、QS认证、检测报告等。事实上,除非大公司负责采购礼品的负责人,一般的消费者并未养成要求企业提供这些文本的消费意识。从另外方面讲,即便是在部分著名茶膏品牌的专卖店,可能也未必就备齐这些资料陈列到店面上供客人检查。

事实上,鉴别优质茶膏的方法很简单。摒弃一切表面的东西,一切头衔、荣誉、证书,回归到最本质最根本的产品层面。优质的普洱茶膏,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一定是好喝的。所以,是不是好茶膏,喝一喝,品一品便知。

普洱茶膏作为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作为茶叶有益物质精华的浓缩,在产品的终极形态上具备茶的色香味。所以优质的普洱茶膏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这是一个常识,原则上不值过多论述。遗憾的是常识往往会被别有用心的人以“专家”的身份进行有目的的扭曲,从而误导消费者,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说,有的公司生产出来的茶膏因为工艺的问题,不能有效全面提取茶叶中的有益物质,喝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他们就会宣传说好茶膏就是没有味的。有的公司用制药的现成设备生产茶膏,让茶膏带有药味,怪味,他们就会宣传好茶膏就是有药味的。如果茶膏制作采用高温工艺,会导致茶膏中一部分物质焦糊,在冲泡时产生焦糖味,这些商家可能就会宣传好茶膏应该是具有焦糖味的。诸如此类的论调也多,消费者就很难分的清了。毕竟任何品牌都是由商家进行市场教育,从而推广出去的。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商家就刻意扭曲,就会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据史料记载,茶膏在公元1729年,由云南民间再一次送进宫廷,雍正皇帝品饮之后龙颜大悦,钦定为皇宫饮品,之后的大清八帝,皆嗜饮普洱茶膏。如果说今天的一个总统不懂茶道,不会品茶,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毕竟今天可供选择的饮品非常多。他可能喜欢红酒,喜欢咖啡,喜欢其他品类的饮品。可是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谁要说皇帝不会品茶,尤其是雍正、乾隆之类英明的君主不会品茶,那无疑于说爱因斯坦不懂物理。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宫之地,天下珍宝云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无数。其中也包括最好的茶。普洱茶膏,没有优秀的品质,没有好的口感,没有色香味,皇帝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二、从色香味辨皇家茶膏

贡润祥专家团研究总结出,清宫茶膏在汤色、香气、口感上皆有其独到之妙。在汤色上,清代皇室普洱茶膏,首先应该清亮通透,色泽饱满,无混浊,无沉淀,在色泽上要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茶膏是对茶叶成分的精炼和浓缩,过滤了其中大量的杂质,汤色因此不受茶叶杂质干扰,体现汤色的茶红素、茶黄素等物质与水的结合更加紧密,色彩表现只会优于直接冲泡普洱茶。如果出现浑浊,则说明其压榨工艺不完善,出汤过程中杂质过滤有残留或者是人为添加了其它成分。

而香气呢,清代皇室普洱茶膏无论是否冲泡,都应该有香气散发,且香气必须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浓烈、厚重。由于在不同温度下普洱茶析出的芳香物质不同,加之普洱茶本身就有“一山一味,百山千味”的说法,每一款普洱茶膏的香气都会略有差异,加上原料拼配工艺的不同,普洱茶膏的香味可谓千变万化,但是仅仅就高温熬制和低温萃取而言,普洱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保留或者析出的芳香物质都极为有限,甚至表现为缺乏香气,这样的茶膏显然很难获得皇室的青睐。但显然无论何种工艺,都存在香气挥发过渡和挥发不足的问题,所以皇家普洱茶膏的香气应该要比普洱茶叶浸泡的茶汤略显清淡。

至于说口感,清代皇室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评定标准应接近现代普洱茶品饮标准,口感厚滑、醇和,味道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

这同样是因为普洱茶膏属于浓缩的茶叶精华,有益物质和成分的含量更高,茶叶物质的分子与水结合后,茶汤分子之间的间隙更小,结合更紧密,因此口感上能感受到茶汤聚合程度更高,自然厚滑醇和。我们就很难想象没有味的茶膏是可以作为贡品的,破坏茶膏活性物质的土法熬制,和溶解有益物质不足的低温萃取,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茶膏如何破局》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