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莽枝古茶山(图文详解)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西双版纳普洱茶 花茶山楂

普洱茶古茶山。

莽枝古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相传为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而得名“莽枝”。

茶山地理:莽枝茶山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紧连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积比倚邦茶山小,海拔1400米左右。相传千年以前就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

古树产地:莽枝古树茶主要产自秧林、红土坡、老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寨子的古茶园中。

茶区历史:据史料记载,莽枝茶山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从茶山上那块立于乾隆11年的碑文中,依稀可以见证当年茶山的兴旺。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土壤为红土,茶树为中小叶型,历经破坏,目前古树群落已存留已经不多,在海拔1360米处,还保留着一株较大的古茶树。由于近年来为了通过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出现了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茶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很多,茶园水份保持率较低,造成古树茶品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莽枝古树茶为中小叶型;其特点为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较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由于近年来茶园生态有所破坏,茶汤整体口感稍显粗糙。

cY316.com延伸阅读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蛮砖古茶山(图文详解)


蛮砖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蛮砖,亦称“曼庄”“大寨子”的意思。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区历史:蛮砖茶山位于拥有四座古六大茶山的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目前古六大茶山里保存较好的一座茶山,蛮砖茶山种植茶树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历史上茶园多,茶号少。茶叶产量万担以上,大部分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古树现状:蛮砖茶山古茶园零星的散落在曼林、曼庄两个村委会所属的原始森林里,这里森林植被较好,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基本没有矮化过,老树的数量保存很多,但也有部分古树茶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被砍过头,茶树的生长海拔在1100左右,土壤为微酸性砂质黄土和砂质香灰土。

茶质特色:蛮砖古树茶芽叶肥厚、茸毛多毫显;干茶茶芽雪白、条索分明;蛮砖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其口感有别于其他五大茶山,蛮砖茶茶汤内含物质丰富、滋味浓郁醇厚,茶汤细腻,苦涩感比较均衡,舌根处微苦。香气持久、果香味显、喉韵悠长。为不可多得的茶中上品。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倚邦古茶山(图文详解)


倚邦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倚邦茶山位于勐腊县最北部,属象明乡管辖,面积有360平方公里,是一个中小叶型杂大叶型的生态古茶园。

古树产地:目前倚邦古茶园分布在曼拱、麻栗树、弥补、曼桂、茨茹塘、倚邦老街。

茶山历史:历史上,由攸乐经莽枝、革登;由蛮砖经架布;由易武经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别经曼拱或麻栗树的五条茶马石板古道,汇集于倚邦古茶山的青石板街道,也就是倚邦老街。在清朝初期以及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倚邦古茶山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宫的贡茶均以倚邦的茶青为原料。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也称“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竟只剩下130余户,人口不足千人。

古树现状: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长年的战乱,瘟疫流行,倚邦逐渐走向没落,易武逐渐兴起取代了倚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中心。特别是1942年的攸乐起义,一场大火几乎毁尽倚邦。目前倚邦古茶山有许多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麻栗树、曼拱古茶树群落最为集中,产量也最大,海拔约1300~1400米。至今在老曼拱的古茶园中还有一棵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左右的古树茶。

茶质特点:倚邦古树茶因为中小叶型的原因,其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茶区,倚邦古树茶芽头纤细,条索黑亮紧结较短;茶汤香高持久、滋味醇厚、果蜜香浓郁;苦涩感低、回甘持久;茶气强、内含物质丰富;叶质细嫩肥厚、持嫩性好。目前是市场上及收追捧古树纯料之一。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革登古茶山(图文详解)


革登茶山,为古六大茶山之一;其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位于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土质微酸性;茶树与倚邦、莽枝相同,均为中小叶型。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茶山历史:在历代史籍中,莽枝茶山和革登茶山有分有合,主要是由于两座茶山交织相连,难分你我,而且两座茶山所种茶树口感也极其接近,而且两山也有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古茶树。原倚邦土司之子曹仲益在《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一文中说:“革登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据老人讲,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民国初年,其根部枯干尚存”。《勐腊县志》也曾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但历经损毁,目前产量是古六大茶山里产量最小的一个。

古树现状:革登茶山土壤为红壤,茶树为中小叶型,古茶园历经破坏,有少部分比较完整的古树群落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目前古树群落已存留已经不多,与莽枝茶山类似,近年来为了通过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出现了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茶园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很多,很多茶园的地被植物被连根铲除,茶园水份保持率较低,造成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革登古树茶与莽枝古树茶虽在历史上有分有合,口感也极其类似,但还是有所差别。革登古树茶汤质较柔、苦涩较弱;花香明显、香气高、杯底香较好。回甘较快,上颚的中后段偏涩;但总体上茶汤的细腻度要高于莽枝;上颚的涩感要弱于莽枝。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易武(漫撒)古茶山(图文详解)


易武(漫撒)茶山,其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漫撒茶山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漫撒、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漫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加之市场上仿冒品较多,需仔细甄别。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莽枝、蛮砖、易武古茶山(下)


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攸乐、革登、倚邦古茶山(上)》。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境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莽枝茶山历史上称“牛滚塘(现称安乐)”,曾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冲。史料记载:牛滚塘街道很大,有居民数千人、后毁于兵燹。茶山基本上已消失。明、清时已有成片的茶园,并有较多内地的人入山作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至乾隆、咸丰年间,莽枝茶山进入兴盛时期,人口过万,村寨秘籍,仅牛滚塘就有400多户人家;茶园万亩,连山连片,十分壮观。

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严重的械斗,损失惨重,茶农逃避、村寨迁空、茶园荒芜、商贾畏途、莽枝茶山自此一蹶不振,至1949年、牛滚塘仅剩七、八户人家,茶山基本消失只有遗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光彩,现有古茶园面积970亩。

蛮砖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时有茶园万亩。

蛮砖茶山由蛮林和蛮砖两大寨组成,曼林,茶园较多。李定国部队在勐腊抗清失败后,有少数将士留在此地种茶。现仍有30多户人家;蛮砖人口较多,兴盛时住户达300户以上,从明末至清光绪年间,成为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中心。

清末民初和1910年前后,外寨一场瘟疫,曼庄十室九空,仅存十来户人家,直至1919年前后,外寨茶农迁入和外地商贾进驻,曼庄才又恢复生气,但时至今日,曼庄也仅有20多户人家,不及盛时的十分之一,古茶园也仅有约5000亩。

蛮砖茶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最胜。”蛮砖茶区现今还完好地保存有一些古茶园,其中蛮林有一千多亩生长较好、密度较高的老茶园,茶树的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气沉郁。

蛮砖曼林寨不远的山坡和丛林中,还有一片片老茶园,除寨子附近管理采摘的茶园,仍有不少的老茶园放荒在周围的山林丛中,任其生长。曼林寨茶园生长着一株更为高大的栽培型茶树,其树高有5.6米,树幅6.2米×4.5米,基部干围97厘米,生长势特别旺盛,枝叶繁茂,估计其树龄有200多年以上。

蛮砖茶山最早形成在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目前现存古茶园,一为蛮砖的瓦荸有1113亩,年平均单产为20公斤,全年总产量为22.26吨。二为蛮砖缅空有1100亩,蛮砖古茶园是目前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长势较强,属一类茶山,极有发展前景。

易武茶山古称“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山区,地处北纬21°51′~22°05′,东京101°21′~101°35′之间。东与老挝交界,边境线长100公里,西邻思茅江城,北接勐仑镇。境内平均海拔为1400米。最高海拔在东北部黑水梁子,为2023米,最低海拔在龙户村,为700米,易武街为1320米,属难得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位置。

易武与老挝仅一界之隔,有百公里的边镜线。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在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半壁江山。清乾隆初期实行移民殖边,云南石屏等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移居易武及漫撒一带,开辟荒山,种植茶树和创办茶庄,设立茶坊制茶,易武茶叶从此崛起,盛时生产干茶70000余担,成为六大茶山的后起之秀。道光年后易武茶号、商号大增,至咸丰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和商贾中心逐渐从倚邦向易武转移。清政府于1879年在易武设立分关,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光绪年间修编的《普洱府志》把六大茶山中的漫撒换成易武。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易武便成为古六大茶山之首。至今,易武茶山尚有14000亩茶园。

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海拔最高为一千九百五十米,最低则为七百五十米。曼撒土质肥沃,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好地方。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叶年产在万担以上。在鼎盛时期,曼撒老街长达数百米,人口多达三百户,车水马龙,往来云集。后来同治、光绪年间的几场大火毁灭了这个繁荣的小镇,其地位逐渐被易武镇取代。

曼撒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大叶种,茶叶肥硕宽大,滋味甘甜醇郁,茶气浑厚,被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刮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

曼撒古茶山,也叫易武茶山。是勐腊古茶园现存面积最大的茶山,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随者漫撒易武茶山的发展,莽枝、架布、熠空茶山的贡茶中心地位逐渐由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据普查资料记载至2003年底,易武全乡拥有茶园面积8047亩,其古茶园5947亩,年产干茶70余吨。

易武、漫撒全境都分布有茶树,特别是易武的落水洞、同庆河、刮风寨和漫撒的杨家旧寨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树,很多大茶树,树干茎围有14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而且分布有一定密度,每亩30~50株不等,验证了易武、漫撒全境“山山都有茶”。是我省古老茶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

易武、漫撒古茶山的茶种群体较纯,从叶型可初步分为长叶型、椭圆型两种;从茶芽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对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长叶茶、易武园叶茶、易武绿梗绿芽茶和易武红梗绿芽茶。所发现的大茶树都属云南大叶种。今古茶园仍分布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丛丛的高矮不一的零乱茶园,比较原始的当地老乡称之为慌地茶,这是长期被丢荒的茶园。有人管理的称老树茶。正因为长期没有被人精心照料,因而很生态、很自然,成为热爱生态、热爱自然的人追逐的心爱之茶。在落水洞老茶园中有一棵茶树是这里年纪最大的,大约是清代嘉庆年间就已经种下了。这树地离八、九米,树根部直径约20公分。确实比一般茶林高大了许多,它们明显不是同一年代的产物。过去,这山里还有茶王庙、茶神庙,香火很旺。以前春夏秋三季古茶山到处万人采茶的繁忙景象,但在历史的劫难使茶园被丢荒了,茶王庙、茶神庙毁坏了,仍然遮不住易武茶历央的辉煌。

西双版纳古茶山之旅


回来啦! 我们以那一份兴奋与那一份源自于茶的感动向茶友们报告。一起邀来的超级粉丝们开泡那一款款从的原产地带回的神奇茶品,多少年来一直追寻与期待的山头纯料古树茶!

西双版纳的古茶山之旅,是应西双版纳州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李庆友主任邀请而进行的特别采访。征程上千公里,由东面的茶马古道的源头易武,到西边的勐海圣地;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革登、莽枝到易武茶山,麻黑、大漆树,再迂回到勐海茶区的南糯山、贺开、老班章村,带回了上千幅照片,带回了难忘的记忆。

一座座古茶山、一片片古茶园、一棵棵的大茶树、一个个山寨、蓝天、白云、古树、丛林、山寨、小镇,一切犹在眼前。到过无数的茶区,没有一个地方像云南的古茶山那样让人思绪万千,超越时空,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在一片片古茶林里,止步寻觅。没有太多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落,没有刻意建造的景点让人瞻仰,我们知道那些遗落在寨边村头甚至密林深处的每一棵古茶树,一定都有一段值得追溯的历史故事,每一株古茶树的年轮里,都隐藏着人世间的兴衰。历史是如此的厚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每一棵茶树几乎可以成为活着的文物,向人们诉说着过去与未来。

当地的人,也许是见多不怪了。那一片片的古茶园就这样散落在路边,或丛林之中,不需要什么管理,年复一年,春天里长出新芽,人们攀枝登树或搬来梯子去采摘新长出的芽叶,这一棵棵古老的茶树,无疑便是当地山民的摇钱树。

沧桑的老树枝干,与不远处的古风犹存的山寨遥相呼应。阳光暖暖地倾泻在初春的林间,少有游人的山涧,清寂得听得见微风吹动树梢的声音,时不时传来不远处村落一两声鸡鸣之声。就这样一帘幽梦在每一个春天的采茶日里被惊醒,醒来时不知今在何处,伊为何人。

如众多喜欢茶的茶友一样,几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开始这一段又一段寻茶之旅的。爱普洱,那些盛产的一座座名山,在我们的心目里都是圣山。

象明乡的罗建平乡长告诉我们说,古六大山,其中有四大茶山在象明乡时,“象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便让我们肃然起敬。罗乡长说,我们第一站要去的地方是倚邦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激动无语言表。没有到过倚邦,但看过不少关于倚邦的照片;没有到过倚邦,但听说过倚邦曹家土司主政六大茶山造就300年茶事兴旺的故事,这是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文化的后花园。一个倚邦便是整部明清近代史的精彩华章。

古六大茶山之莽枝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从有了古茶山往东一段渡过小黑江,首先看到的是孔明山,孔明山因山体神似头戴道观的孔明头像而得名,沿着孔明山继续东行,就进入了莽枝古茶山和革登古茶山,这两片古茶山几乎连成一体,南边是莽枝,北边是革登,历代史籍中,革登和莽枝有分有合,这两座古茶山上都有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树种,而且古茶园连成一片难分彼此。

上期说过革登的古茶园由于战乱大火(点击阅读原文,即《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损毁了许多,相比较革登,莽枝古茶园面积较大,茶树保存的要好一些,至今还存有约一千亩古茶园,面积大概是革登古茶园的两倍。

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莽枝山脚的曼赛、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种茶,种茶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末年已有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对于这些古茶山来说,悠久的历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历史的积淀赋予它们更加沉厚的底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乾隆到咸丰年间是莽枝茶山最兴盛的时期,茶园盖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滚塘街是最热闹的地方,三个大寨遥相对望,相距不到一公里,被茶园连接着。清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了民族械斗,打得惨烈,争斗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祸使莽枝山茶业受到重挫,茶农避乱、村寨迁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买茶。曾经人喧马嘶的牛滚塘街,到清朝末年已无人居住。村民们不愿回令人伤感的牛滚塘街,留下的大都迁到离牛滚塘一公里远的安乐村去住,到1950年牛滚塘也仅有七八户人家。如今牛滚塘的古庙、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还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滚塘几个字还清晰可见,让人追思往昔的牛滚塘。

历史让人不胜唏嘘,繁华终归孤寂,孤寂未必就是结束,今天的莽枝依然拥有积淀数百年的古茶园,莽枝古树茶依然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普洱茶爱好者。

莽枝古树茶特点:以特殊香型著称,口感和倚邦、革登的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水较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勐宋古茶山


在普洱茶世界里,勐宋有两个,一个是景洪勐龙的“小勐宋”,一个是版纳的勐宋,今天我们聊聊版纳的勐宋。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了勐宋地界,勐宋和南糯山基本是隔河相望,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西南通向勐海镇。

勐宋古茶山上的古茶园分布较广泛,总面积约3800亩,树龄跨度较大,100年--700年都有,老茶树老态龙钟,造型古朴奇特,非常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勐宋乡下辖的保塘老寨古茶园,树龄在500--700年间。

勐宋境内的滑竹梁子是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也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勐宋古茶山3800亩古茶园,基本都是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由于高海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勐宋茶在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保塘,保塘有两寨,新寨和旧寨,两寨相距一公里,新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保塘新寨是纯粹因茶而生的寨子,90%是汉族,进入保塘新寨,古茶园也就初现端倪,勐宋深远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展开,新寨居住这以前因茶迁徙至此定居的人,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祖上大致来自这些地方:江西、贵州、四川、大理,几十年前,新寨还居住这部分拉祜族,后来茶叶不好卖了,拉祜族逐渐迁走,现在的保塘新寨,几乎都是汉族。

和新寨相反,保塘老寨是个拉祜族寨子,新寨和老寨的古茶园是相连的,连绵有一千多亩,茶树长得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树龄跨度很大。

保塘老寨紧紧靠着古茶园,老寨是古村,但具体不知道多少年,勐宋最老最大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当地的拉祜族人说,老寨是当地人最早来定居的地方,以前繁盛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二十多户,保塘的古茶树是拉祜族所种植,汉族来保塘居住的时间不足一百五十年。

还有一个寨子情境和保塘老寨相似——南本老寨,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子,清末是迁入汉人,汉人定居南本也是为茶而来。

说到勐宋,不得不提滑竹梁子和那卡,下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欢迎关注董玥说茶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攸乐、革登、倚邦古茶山(上)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清道光以前曾有茶园万亩,年产茶叶约2000担。攸乐茶山靠近设在景洪的车里宣慰司通往内地的九龙江大道,是历史上运茶必经之地,曾一度成为古六大茶山的中心。

清雍正七年,清廷曾在攸乐山司土寨(茨通)设攸乐同知,建攸乐城,辖地“东至南掌国(老挝)界七南至车里(景洪)界九十五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里”(《云南通志》)。清政府赋予攸乐同知的权利很大,还规定车里宣慰司岁纳银粮要交攸乐同知,也负责贡茶的采办,因多种原因,雍正十三年(1735年),把同知从攸乐山转移思茅,贡茶由倚邦土千总监管。攸乐人会做竹筒茶和茶膏,但没有茶庄,所产茶叶主要与茶商换粮食、食盐和布匹等。

攸乐茶山衰落于清末,迄今尚存古茶园2000多亩,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诺乡开始重振兴茶叶,新植茶园1万多亩。

攸乐茶山现称基诺山,面积有1千多平方公里,“基诺山高连云天,茫茫云海漫无边,云回雾滋润普洱茶,茶山名扬万里远……”史料记载清雍正年间清朝政府便在攸乐山设置了攸乐同知征收茶捐,由此可知200多年前攸乐茶山的茶叶产量已非常大,现在基诺乡的亚诺、新司土、洛特等村寨还保存有7000多亩古茶园。其规模在六大茶山之首,在基诺村看到的古茶园里的古茶树树干都比碗口粗,已不止一二百年树龄。

革登茶山位于今勐腊县象明乡境内,面积150平方公里,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但因“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时,先具酒礼祭与此”(《普洱府志》)而负有盛名。该茶王树民国初年枯死,如今仅留下一个树坑,周围则长有不少小茶树,是茶王树的后代。在清道光以前革登茶山上有万亩茶园,后因多次战乱革登茶山便逐步衰败,至清末民初,已是村寨遗弃,茶园荒芜,今所剩古茶园仅有百亩。

革登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乃古六大茶山之一,当时年产茶量在五百担以上。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传说为诸葛孔明所栽,春茶每一季可产干茶一担。茶王树现已枯死,只留下一个根部腐化而成的洞穴作为曾经存在过的证明。今天的革登,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境内,面积三百六十平方公里,倚邦在傣族语中被称为“唐腊”,即茶井的意思。在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几乎全是高山。明末清初石屏人开始迁居倚邦,建茶号、兴茶山,盛时有茶园两万多亩。

倚邦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小叶种,茶芽细长,汤色橙黄,味纯正,回甜甘醇,尤以特殊香型著称。有普洱茶记记载:“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实行“改土归流”置建普洱府,古六大茶山便从车里宣慰使司的辖地中划出。倚邦土司曹当斋因在改土归流中有军功,被授为土千总,由于曹当斋的施政和管理才能,使古六大茶山民族矛盾逐渐平息,走向发展之路。从此,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革登、莽枝、蛮砖的茶山,并成为古六大茶山的贡茶主办官,可以说云南普洱贡茶从倚邦开始。倚邦茶山中的曼松茶为上,被指定为特级贡茶,仅供皇上享用和作为礼品送外国使臣。

曼松茶成为贡茶的优势有:

一、倚邦曼松小叶种茶,叶小芽细,其品质优于沿海小叶种茶,香气优于其他五大茶山大叶种。。更形象的是她在冲泡时茶尖朝上、根茎朝下直立、具有万众朝贺之势,故为贡茶首选。

二、曼松茶特别适合北方人的口味。曼松茶叶最好、尊喜为“贡茶”,“年解贡茶100担”。

倚邦茶山也因贡茶而声名远播,促进了当地茶叶的产销,年产茶叶1000担,畅销省内外,还销到越南、香港等地。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兴盛时超过千户、各地商贾羁留。作为古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荣耀了60多年。从王子山远看、周围山岭重重,曼松贡茶园如今已不复存在,仿佛昔日的辉煌都已烟没在了这万山重林之中。但在王子山周围,还有稀疏生长着的几十棵乔木型大叶种茶树。王子旧址,也仅存了很少的一排奠基石台,但曼松老寨旧址仍存,座南朝北,在老寨的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还建有土地庙、住着香唐人、善种茶。倚邦老街的龙脊石板路以及路边随处可见到古时遗留的石刻、石碑、石柱基、和保留完整的茶马古道,完全就是一个自然博物馆。

清朝中后期,普洱茶制茶交易中心转到易武,倚邦逐渐没落,目前古茶园在倚邦和曼松面积约有1300亩。近年来普洱茶再度兴起,倚邦这座古代茶叶重镇,又重受世人瞩目。

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之南糯山古茶山


白孟愚在1948年因为时局动荡,而离开的南糯山茶厂,1951年期间南糯山茶叶实验场在旧址上成立了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南糯山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是唐代以前从青藏高原迁入云南的民族。

哈尼族定居南糯山有800多年了,而在民国以前南糯山又是车里宣慰司的直管地,所以每年哈尼族都要向车里送贡品,贡品中有一种叫笋酱的,而南糯在傣语里的意思就是产笋酱的地方,南糯山有十几个哈尼族村,上千户人家,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哈尼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原始、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生产落后,工业十分薄弱,仅有少量的矿业土法采冶和手工业作坊。

新中国建立起,哈尼族农民因地制宜地改坡地为梯田,改旱地为水田,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部分地方实现了粮食加工机械化。现已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能源、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为全国的“锡都”。

有人说:“心中有茶,倒茶成茶道;心中无茶,茶道成倒茶。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甚至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80后学茶札记(十六)古六大茶山之莽枝、革登


在古六山里莽枝和革登是十分特殊的一对,从地图上看二位基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且与古六山其他四位相比面积也相对较小,进入莽枝的秧林站在路边就能看见对面的革登,而且二位无论历史渊源还是地理位置都是无法分开的一对,所以在俺们眼里二位已经合为一体了。

古六山是哪六座小伙伴们人人烂熟于心,可来到各大茶城之后心中一直有一大疑问:“怎么不见卖莽枝、革登和蛮砖的呢”,俺们一直都是求知欲十分强的人,度娘了无数次发现资料实在太少,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所以俺们初次来到二位的地盘时有点无头苍蝇的意思,只知道有哪些寨子其他的一概不知,就这样俺们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初次进入莽枝就直奔秧林而去,依照老规矩车停在村公所的篮球场然后徒步寻找目标试喝,走了不大的一会看到一个初制所,经验告诉我们初制所一般情况比茶农兄弟靠谱些,在这我们认识了主人王四哥,一位制茶的高手,试喝了一些茶样后很满意便询问价格可感觉太贵,俺们心想才到这呢多逛逛再说,于是告别四哥在寨子里又试喝了一些人家,但都不太满意便驱车离开秧林赶往下一个寨子。

一路从安乐、直蚌、新发一直喝到新酒房,莱阳河实在去不动了,因为胃不干了且失望的情绪又开始作祟了,莽枝和革登的茶农兄弟制茶有个很大的毛病,一路喝过来很想问一句:“大哥你们的茶都是干煸加爆炒的吧!”虽然价格便宜一些可实在下不去手啊,并且当时的俺们对于收购鲜叶加工这个事还没有任何底气,所以只能作罢并且返回我们认为“很贵”的四哥的初制所;回到莽枝四哥的初制所由于实在饥饿难耐,便煮了两碗此生最好吃的面(当天吃完早餐后就一直在试茶,都快饿晕了),晚饭后四哥开始加工白天收购的鲜叶,我们自然乐于帮忙,这么好学的我们是不可能放过如此大好机会的;第二天一早告别四哥又开始赶路了。

莽枝与革登中小叶种居多,与倚邦亦有点相像,那强劲的回甘令人过嘴难忘,而莽枝厚重的茶质亦是另人记忆深刻,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牛滚塘街”便是二位最为辉煌的过去,如今因为易武红得发紫和二位的产量有限,所以二位的地盘略显冷清,但好茶不在于辉煌而在于内质,我们一直学习、一直前进,“内质”满满的我们才能制出真正的“好茶”!

革登(莽枝)茶山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革登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东与易武、曼腊乡接壤,南与勐仑镇相连,西与景洪市勐养镇、基诺山乡交界。历史上的莽枝(芝)茶山、牛滚塘茶山(今安乐)等均属于革登茶山范围。茶王树的存在,证明了革登茶山悠久的茶山发展历史。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一文中说:革登“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据老人讲,这棵茶王树在光绪初年,每年尚可产茶六至七担之多。民国初年,其根部枯干尚存。《勐腊县志》也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荣时期,茶园总面积达6000多亩,茶叶产量达100多吨。

革登茶山区域的海拔最高点是山神庙为1950米,最低的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最低海拔565米,著名的石粱子孔明山”诲拔1722米。悬殊的海拔差异,构成了立体型的气候奇观,其气候大致分为三等:一是低海拔温暖型,如磨者河与小黑江交汇处一带;二是中海拔较温暖型,如曼林、曼松;三是高海拔偏冷型,安乐、石梁子孔明山、曼拱一带。古茶区山高谷深,磨者河、罗梭江等纵横,冬季雾多,云雾缭绕,区域内常年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20C。土壤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色土.土质都呈微酸性反应。土壤pH值4.5-6.5之间,兼少量石灰性反应。特点是: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土壤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有机质含量高;另外,在湿热作用下由于侵蚀浅薄少故而土层深’厚,能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养分足、茶树根深叶茂。革登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园3232亩(其中安乐1616亩,革登560亩,莽枝1056亩),在海拔1360米处,保存有一株较大的古茶树,乔木型,树姿直立,树高6.3米,树冠直径5.6米,基部围1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300年左右。革登小叶茶古茶,学名(Camelliaslnensls),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5.4米,树幅4.5x4.8米,叶形椭圆形,叶面平,叶身平、叶质稍硬,叶色墨绿.叶缘平,叶尖钝尖,叶齿浅密锐,叶直立状着生,叶基楔形,叶脉7-8对,芽叶色泽翠绿,芽叶茸毛多。

革登(莽枝)古茶山普洱茶品质特征: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莽枝古茶山(图文详解)》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茶山”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