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砖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09-02
茯茶的历史起源 茯砖茶功效 茯砖茶坏处

【www.cy316.com - 茯茶的历史起源】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茯砖茶的历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明清以来,将南方茶中色黄叶粗的茶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咸阳泾阳压制成砖。据资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脚挑马驮至洞市,后顺麻溪水用竹排木排运至小淹市等处,而后资水用船运至武汉汉口、潭州靖港等处,再至西北。民国时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顺麻溪水运至小淹资水,用船运至益阳,改大船运湖北沙市,经老河口,用驼马或汽车直运咸阳;或者从益阳船运汉口,交平汉铁路抵郑州、中转陇海路至咸阳。在泾阳压成茯砖后,运输工具以驼马、汽车运兰州投验销售。茯砖茶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在明清时期六百余年间生产的马合盛、天泰、泰合诚、人民等品牌茯砖茶深受茶叶销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区广大消费者青睐。

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运、裕兴中、昌盛等八家。1953年,公私合营生产规模扩大,组建的大型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使咸阳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也有民间流传当年南区供销社给中央机关供应的就是咸阳茯砖茶,深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喜爱和重视,才有了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的建立和厂址南迁的事情发生。茯砖茶在湖南安化从试制到成功,历经多年的摸索。1942年安化江南砖茶厂,1943年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砖茶厂都曾试制茯砖,因发花不好,未获成功。当时总结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便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直到1953年,在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3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实现了在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移地筑制的神话。

边销茶是茶叶的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需商品。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相引至今。

小编推荐

砖茶历史渊源


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

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比如内蒙古政府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

泾渭分明茯砖茶


凡是有文化的国人,都会知道这句成语的蕴藏着的涵义。我说的是径渭分明,-

径与渭是陕西境内的两条最大河流,古人认为渭水清,径水浊(实际上是径水比渭水清还要清〉。径水流过径阳的下游后在高陵县东北与渭水合流,清浊分得很清楚。现在成一大奇观,常有地理谜和文化学者在此寻踪与探究,招惹得平常人也爱在此地看热闹,找乐趣。

壬辰年正月十七这一天,年气还未褪尽,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倒春寒刮得很猛,站在泾河岸边,让人浑身还打着哆嗦。我们不是来看泾渭合流的奇观,而是在追寻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茶文化财富一一泾阳茯砖茶。

古道黄尘散尽,绝迹了半个世纪的径阳茯砖茶,仍在那些白胡子的老爷爷们心中成了不灭记忆,说起今天,就像回到昨天,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砖茶,真是奇妙无比。

按照中国茶类分,砖茶是一种紧压茶,是把各种散茶经过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而制成的茶叶。再照茶学专家程启坤的话说: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问世。当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运往到陕西泾阳筑制茯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茯茶。因原料送到径阳筑制,以称径阳砖。

读者看到这里非常纳闷,为何要到一个不产茶的地方去筑制砖茶,别的地方就不行吗?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橘生淮北叫橘,生淮南叫枳。砖茶也如此。径阳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六月》:侵镐及方,至于径阳。战国时期,秦灵公以此为临时都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改为池阳县。从那个时代起,泾阳就成了南茶西运,加工转运的集散地。东汉属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池阳、云阳县和京兆尹阳陵县。

径渭横秦野,逶迤近帝城。到了唐代,茶马交易政策巳经实施。贞观元年(627年),泾阳属关内道雍州泾阳县辖。那时候的泾阳与长安都城近邻,皇宫内茶事鼎盛,歌舞升平,自然为泾阳砖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此(公元634年),唐太宗把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配给青藏高原新崛起的吐蕃王朝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人藏时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精美的工艺品及酒和茶叶等土特产,茶叶成了输人西藏之始。这位有着饮茶皇后之称的公主,还建议藏王派人用牲口、皮毛、鹿茸等土特产,回娘家^陕西,或四川换取茶叶,自此,雪域高原上的饮茶风气日渐盛浓。而今的唐蕃古道上,仍旧弥漫着砖茶的醇香。开元元年〈713年),径阳仍属关内道京兆府,其地位一直没有动摇。

到北宋至道三年(997),该县域属陕西路京兆府径阳县、耀州云阳县。古代茶事盛世于宋,泾阳加工运输基地也不例外。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年)茯茶在径阳问世,起初为散茶。

明洪武元年〔1368年)茯砖茶在径阳问世。那时该县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茶马交易更是变本加厉。当时上等一匹马,最多只换茶120斤,平均每匹马换取不到40斤茶叶。径阳清属陕西省西安府辖,这里也见证了雍正十三年官易茶马交易制度的兴起与终止,但砖茶的销售有增无减。民国三年(1914〉,属陕西关中道,茶业商号达到22家,除遍布陕西外,还在甘肃民勤县设有合盛行,专门经营泾阳茯砖茶。到了十七年(1928)年,直属陕西省;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到清时的单茶号就达到86家之多。而且出现了南方、山西和本地人共同经营和睦局面,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就在这历史的长河中,径阳砖颇为盛行。当地有名的以经营官茶起家的安吴寡妇,曾将茯砖茶敬献于西逃到西安的慈喜太后,

老佛爷品尝后称此茶为福茶!鼎鼎大名的左宗棠,为了鼓励茶商运茶,安抚边疆,曾与湖南巡抚协商,凡是领有陕甘茶课的茶商,运茶过境,只邀纳税额的20%,其余的80%由甘陕政府负责补贴。他的这一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受茶商欢迎。1873年试发835张茶票,没想到竟被茶商一抢而空。1875年再发票1462票,茶商领票后,再也不是等客上门,而是直接到湖南安化等地贩茶,从水路或陆路运到秦地的径阳,压制成径阳砖,包装成封,运载到金城兰州,逐步再走西口,穿越河西走廊一带的戈壁滩大漠,茶盐交易,兽皮兑换,各自淘金一桶。由于系用官引监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或府茶。这与当时古代官府颁布的榷茶制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泾阳地理位置与砖茶加工的重要程度。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现留存的汉景帝阳陵、唐崇陵、唐贞陵等最为代表,从一个侧面可见一斑;而地利,经阳一直就是丝绸之路上的码头,水陆交通的要冲,可以四通八达,直至将砖茶西运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及中亚诸国;人和就是说泾阳人就代表着关中人纯朴、善良、倔强的一面,能干事,也能干成事,为人厚道,是关中冷娃的典型。还有关键因素是南茶在径阳加工制作二次发酵的过程中,经过一道独特的发花工艺,茶品中生长繁殖了一种益菌,俗称金花,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极大的改变提高了原南茶的风味和品质,形成了独特风格和功效,深受边区藏民饮茶的喜爱。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阴。在全国六大茶类上千种茶品系列中,唯有泾阳茯砖茶中能长有金花菌,这种有益的霉菌,据说同类茶中绝无。啊呀!我的神啊!老天爷为何偏心这个地方?是的,泾阳有充足的日光,年均日照时数2195.2小时。这就印证了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工艺。

《古今小说》十云:守得一十四岁时,他胸中渐渐径渭分明,瞒他不得了。茯砖茶正是这样。精明的湖南茶商运来大批原料,在径阳加工砖茶的过程中,而技术活努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来二往,屡次三番的研磨,径阳人也走出了八百里秦川,来到湖南安化,帮助做茶,逐渐通婚定居,湖陕一家。在某种程度上说:安化是茯砖茶之子,泾阳就是茯砖茶之女,两者合成一起就是好!这在安化茶厂有一口历经了240多年风雨的古钟上就可以寻找出答案。那清晰可见的文字是:今信大清国山陕两省众商等捐资善祷洪钟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桥口关帝庙永远供奉,乾隆贰拾捌年岁在癸未季春月孟旦。晨钟暮鼓,是为了惊世骇俗,是为了让后人牢记这茶道与商道中的和谐友爱、诚实守信的美德。

品尝了泾阳砖茶,我们又来到了安吴青训班旧址参观,这里曾是中央红军和八路军前总指挥部所在地。尽管硝烟已经散尽,但沧桑的历史痕迹还在。特别是1936年12月,红军进驻云阳镇不久后,张学良、杨虎成将军派出国民党军官来搞联络和慰问,其中就以茯茶为珍品。茶品被送到了延安窑洞的毛主席桌子上,有人提示说这是湖南茯砖茶,伟人也急忙让警卫员熬煮起来,从中品尝一解思乡之情。这里特别伤感的是近代着名书法大师于右任,从大陆在奔走台湾时,还念念不忘要喝一口家乡的径阳砖茶,难享成,人们现在只能在墨迹中去感悟。

历史像径阳砖茶一样的厚重,径阳县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49年5月17日,红太阳照耀在了泾河两岸,新的生活开始了。泾阳仍然是关中平原上的白菜心,又是我国大地原点的地理坐标一一其经度、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就在此,北京报时就由这发出,成了时代的强音。

1950年中茶公司按照中央政府政策精神就红星牌茯砖茶向全国发出通告说:人民茯茶不但品质优良,滋味醇厚,保证毫无其他杂质,一时成了街头巷尾的茶话。后来,为了降低成本,中央政府要求把泾阳砖茶的加工制作基地移迁到了原产地湖南安化。不管是现在风光市场上的安化黑砖茶,其技术都是从径阳传承过去的。国运昌盛茶事兴,唤醒了沉睡的泾阳砖茶。2008年秋天,泾阳县政府开始了复兴泾阳茯砖茶的计划,一时间,全县沸腾了。新老制茶艺人,个个擦拳磨掌,立即忙碌起来了。他们从陕南收购来了原料,纷纷尝试加工生产,闯荡巿场。短暂三四年时间,就有六家企业自发的从事起砖茶业务。其中高香茶业公司年产值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带动着当地砖茶生产。好多客户购买和品尝了泾阳茯砖说:能消食减肥,治痢降血脂和血糖,且护血管,抗氧化,防衰老效果明显。

我在泾阳采风时曾面对政府官员、茶老板说:茯砖茶的重生,不光是一种茶品,它是一种茶文化现象,实际上就积淀成了一种感恩茶。今年是龙年,泾河龙王的神话再次唱响。相传,远古时期,径阳王之子貉龙君擅长在水中自由行走。貉龙君继承王位后,邂逅仙女瓯姬,并结为连理。一年后,瓯姬诞下百卵,百卵化成百男。这一百个男孩个个智勇双全,得到百姓的拥戴那么,我们巳经走进了新时代,称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应该有责任把径阳砖茶做强做大!在此,让我抄录一首爱茶人品味砖茶后的一首诗为结尾吧

泾阳八景赛神仙,泾阳茯茶更盛名。

八道工序出芬芳,满口生津留余香。

丝绸古道通四海,驼铃叮当茶飘香。

步遍泾阳各美景,未品茯茶神暗伤。

来品一杯泾阳茶,我们有理由相信,泾阳茯砖茶明天会更美好!

茯茶的历史传说


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

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

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班超答曰。

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楚地茶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楚地的茶,正是来自湖南安化的茯茶,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历史上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条条古道载茶马。

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安化黑茶--茯茶,选料优质,以安化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砖身内金花茂盛,冲泡后汤色红亮,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

茯茶的由来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但茯茶还将继续造福亿万人。

关于茯茶的历史传说


茯茶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

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

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班超答曰。

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楚地茶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楚地的茶,正是来自湖南安化的茯茶,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历史上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条条古道载茶马。

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安化黑茶--茯茶,选料优质,以安化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砖身内金花茂盛,冲泡后汤色红亮,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

茯茶的由来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但茯茶还将继续造福亿万人。

砖茶古镇羊楼洞的历史演变


羊楼洞古镇坐落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松峰山中,为湘、鄂、赣三省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赤壁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昔日辉煌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也是自那时起,羊楼洞黑茶加入国家茶马交易,通过大唐安西都护府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销往西亚和欧洲。

宋景德年间,羊楼洞黑茶销售比唐时翻了一倍,黑茶深受西伯利亚和西域大草原上游牧民的欢迎。据说,湖北美女王昭君奉旨出塞,随身带去了湖北的茶叶。长期食用牛羊肉的蒙族人饮茶后,顿感神清气爽。此后,牧民饮茶在万里草原渐成风尚,以至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一斤易一羊,十斤易一牛,可见茶叶在当时的珍贵与身价。到了明清两代,中国边境城市恰克图(今俄罗斯境内)成为羊楼洞砖茶边贸的重镇,洞茶飘香万里大草原。明嘉靖初时,本地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明清时期羊楼洞达到鼎盛,用万般来朝形容其辉煌一点不为过。据说在早期俄罗斯绘制的中国地图上,有羊楼洞而没有汉口。

极盛时羊楼洞古镇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五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到了清道光年间,有英、德、日、俄等国商人竞相于此办厂制茶,国内晋、津、沪茶商亦蜂拥而至,一时成为闻名国际的茶市。

值得羊楼洞人自豪的是,在全国千百种茶叶中,只有羊楼洞的茶叶两次得到皇帝与领袖的关爱。第一次是朱元璋的军士征战沙场时,普遍染病,因羊楼洞籍军士随身所带茶叶而祛病康复。朱元璋登基后,赐名羊楼洞茶为松峰茶。第二次是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送给斯大林的礼品茶就是松峰茶。

然而也许正因为是一座锁在深山之中的古镇,如今的人们对它大多不甚了了。这座曾经串连起一条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的古镇,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即便是在三十年前,她还声名远播,有过外贸出口基地的荣耀。在俄罗斯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没有汉口(武汉市),却有羊楼洞的赫赫大名。

今日萧条

如今的羊楼洞已不见当年的繁华,但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石板街依然还在。石板街由街道和两旁的古建筑两部分组成,松峰港和观音泉水穿街而过。泉水之名取自古镇之南的一口古井,泉水清冽甘甜,永不干涸。传说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为保这里的山民与茶树不受干旱之苦,埋下宝瓶,化为泉井。朴实勤劳的山民,为感谢观音的恩赐,将井取名为观音泉,并在这里修建了圆通寺,终日香火不断。

在所有的砖茶种类中,川字号砖茶是羊楼洞的专利。川,寓意为水。当年羊楼洞人用观音泉制成的青砖茶深受蒙族人民的钟爱,羊楼洞人因此为了彰显泉水之功,在茶砖上凸印川字。晋商和外地茶商在这里建有数十个茶叶加工厂,当时就出现过长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号茶。

东面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三座长条石桥贯通。古镇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从各家各户门缝里飘出的袅袅茶香,幽幽地从街的这头萦绕到街的那头,似乎讲述着老街的悠长久远。

羊楼洞因茶而兴,然而走在今日的石板街上,却少见以茶为生的人家。街面全以青石铺设,蜿蜒穿过一排排青砖黑瓦的小木楼,孤独的老人们坐在低矮的房檐下守候着流水的光阴。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据说是那个年代邻近的乡镇运送茶叶和货物时碾压而成的,可见当时茶市的兴盛。

茶叶街是古街的三大街道之一,主要经营茶叶,街道两旁古建筑为砖木结构。古街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最盛时有茶叶加工作坊和茶庄、钱庄100多家,人口达4万余人,美、英、俄、德、日等国商人竞相在此制茶办厂,主要出产砖茶、米砖茶、红砖茶等,年出口价值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

目前古街范围内保存有明清时期老屋共500余栋。一排排沧桑的老屋突显了今日羊楼洞的寂寥,也似乎倔强地见证者古镇昔日的繁华。街道上冷冷清,沿街住户大多关门闭锁。偶见几户人家开门,或是银发飘拂的老人坐在门口闭目养神。或是几人围坐,桌上的麻将噼噼啪啪。

资金匮乏,工厂倒闭,产业断层,游客寥寥,镇上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妇孺。茶厂都卖给了外地的商人,但真正还在做茶的没几个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离老街好几里路的赵李桥茶厂成了传承青砖茶的唯一根脉。它的前身就是羊楼洞茶厂,由于靠近铁路,现代化的物流能让羊楼洞的砖茶更便捷地运进运出。

不过赵李桥茶厂的流水线仍然保持了川字号青砖茶的原汁原味,一样的色泽青褐、香气纯正,一样深受蒙古族牧民的欢迎。2006年,赵李桥茶厂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成为全国产茶制茶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展望未来

自古,描述羊楼洞明清古镇茶香缭绕的美妙意境的诗词不在少数,流传至今又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松峰入羊楼,茶香绕凤丘,古韵珠洞晓,月旁石人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汉口茶叶之路的起点,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的缩影。它至今仍保存的茶具、古街、店铺等对研究明清茶叶之路和我国茶文化都具有重大价值。然而,羊楼洞古镇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期待曾经的茶叶外贸出口基地能够再现繁荣,焕发新的生机。

茯砖历史及发展介绍


茯砖茶

茯砖茶是一个最具特色的黑茶产品。“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泾阳茯砖茶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塞外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

茯砖历史渊源及发展


茯砖茶是一个最具特色的黑茶产品。“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泾阳茯砖茶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塞外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

茯茶与普洱茶的历史底蕴比较


黑茶是在初制工艺上改革,即杀青,热揉,渥堆,明火分层干燥方法,巧妙地利用湿热原理外,还利用了微生物胞外酶的生物化学作用,成为真正初制黑茶的创建,是黑茶史上的一大进步。

茯茶,因当时所采用的原料来自湖南,故又名湖茶,又因在伏天生产,也叫伏茶,香气和功效类似土茯苓而得名茯茶,现美称福茶。有文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以来,湖南茯茶即成为茶马交易的主流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民间生产饮用茯茶则有千年历史。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生活的需要,现代茯茶生产在生产技术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包括湖南益阳茶厂在内的湖南黑茶企业有传统的边销茶逐渐转向内销。而湖南泉笙道茶业则专注于湖南高档黑茶的研究与生产。

在普洱茶的家族里面,普洱茶生茶由晒青压饼而成,历史较长,但由于发酵变化极慢,需要存放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口感。由于国外市场的需要,普洱茶熟茶从上世纪70年开始研究,通过借鉴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等黑茶工艺,1975年正式有普洱熟茶的生产,从此逐渐广为人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