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乌山古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绿茶山楂水 凤庆古树普洱茶的特点 古树红茶是普洱茶吗

绿茶山楂水。

《诗大序》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生于云南的人,故有“张嘴成歌,身动如舞”之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水土除了养人外还养得一方好茶。本文所言老乌山古茶山,有一种奇葩的古茶树,当地人称之为“会跳舞”的古茶树。此种古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婉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

藤条茶是镇沅打笋山和老乌山一带特有的品种,是根据当时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变易型的种类,是介于大叶种和小叶种之间的一种中叶品种,要上百年的老古树茶才有此“娇颜”。当地茶文化学者李琨说,年岁越高的“藤条茶”,其藤条越长越弯,越长越细,“跳起舞来”煞是好看。而用这种古树藤条茶做出来的茶叶颜色银亮,入口醇和柔滑,香气高扬,深受茶人喜爱。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

老乌山自古产茶,历来是普洱茶生产地的重地。据相关考证,当地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因茶树资源的丰富,面积仅次于景迈山,从野生型到驯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也是镇沅五大古茶山中古茶树群落分布最多,且拥有全球最大的藤条茶区的茶山,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

据2006年普查统计,老乌山古茶山有野生茶群落8616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870亩;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原始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按板镇的文立、罗家、那布村以及振太乡的部分村。这一地带,终年云雾缭绕,海拔2057至224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年平均气温14.1至15.2摄氏度,年降水量1390至1502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其代表植株有按板镇文立村的文立大茶树(ZY2006-019),此茶树叶特大,分类上属普洱茶。

其中,在老乌山上就发现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位于老乌山最高峰和尚寺村地边的一株古茶树,相传树龄上千年,是当地现存古茶树中最大的一棵,,树高达9米,树幅跨径约为7.6米,每年可采干茶约15公斤,2014年收入近2万元。据说,该茶树被当地人称为“茶神树”,按板镇及周边的振太、景谷等地的村民,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六都会来此祭拜茶神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等。

以老乌山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肥壮、芽头肥大,汤色黄亮,苦底较重,回甘快,汤质饱满,香高馥郁,叶底黄,山野之气强烈。以追求产量为王的普洱茶时代大势已去,在“健康普洱”品质时代的今天,老乌山古茶山这一带的古茶资源及其文化,势必将成为继景迈山之后又一区域性品牌的名茶山。敬请关注,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作者:艾文华)

小编推荐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


“砍盆茶”史为云南名茶之一,因地名“砍盆箐”而得名。其成名史已有400余年,史上除制成散茶外销外,还加工成竹筒茶、碓窝茶与茶膏等外销、朝贡。又于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与海塘茶、马邓茶同登誉榜,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近年来,砍盆箐茶以其自身的品质优势,被业界视为“茶中珍品”和“茶中之王”。

砍盆箐茶园坐落于地势偏僻的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是勐大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相传该茶园为古人为逃避瘟疫、战乱而迁居深山,就地取材,移栽野茶树而成茶园。据说,砍盆箐茶园当初栽有古茶树数万株,后“遇难”逐渐数减,特别是在2007年普洱风波中遭到极大破坏。据相统计,现存留的古茶园仅有200余亩,古茶树4000多株,其中树幅较大两百多棵可年产春茶300多公斤。

砍盆箐茶一时受宠,除了自身的品质优势外,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道路建设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和普洱茶古树热在市场上的兴起;二是,当地的茶人在学习制茶技术过程中,并研制出类似“冰岛”的“冰糖甘”的茶制品,这种茶制品备受茶商追捧。而传统的砍盆箐茶也是识茶人士的专宠,茶味酽,香高味醇,滋味浓厚,润口回甜。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砍盆箐茶价700—800元/公斤;2012年800—1000元/公斤;2014年1000—1400元/公斤;2015年涨到2000元/公斤。

据统计,勐大古茶山现有古茶园近4000余亩,呈块状零星分布,一部分古茶园分布在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一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较差,树势弱,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是制作普洱茶、绿茶上乘产品的原料。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勐大镇的大井、文况(砍盆箐茶)、文蒙、文开、文卜等村。这一地带,海拔1428至1910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5.8至18.1摄氏度,年降水量920至1910毫米,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其代表植株有文况村砍盆箐茶(ZY2006-037),分类上属普洱茶。

此外,勐大镇大山村大山社粮台有一株栽培型灌木型古茶树,即粮台大山茶(ZY2006-039),该茶树芽叶茸毛特多,生化成分含量均衡,是制作普洱茶、绿茶的优质原料。据当地茶文化学者、鹿鼎茶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琨先生介绍,在勐大镇和平村与文卜村落龙箐村也有小部分古茶树分布。

以勐大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芽头肥实,汤金黄明亮,苦涩味略重,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山野气韵明显。敬请关注,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马邓古茶山”。 (作者:艾文华)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田坝古茶山


田坝古茶山最出名的茶是“老海塘茶”,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可能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栽培史上千余年。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以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据相关资料统计,田坝古茶山古茶园现有3000余亩,呈块状分布,大多数混杂在丛林之间,茶园部分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管理一般,树势较强,品质优良,主产晒青茶。主要分布在镇沅县田坝乡的瓦桥(海塘茶)、民强村(茶山箐茶)和按板镇的联盟村。这一地带,海拔1770至1816米,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年降水量1180至1215毫米,土壤为红壤和紫色土。其代表植株有田坝村的白芽口茶(ZY2006-034)和民强村的大叶茶(ZY2006-025)。

此外,位于田坝乡明强村的茶山箐茶区,出名源自于自身的生态环境,是目前镇远境内最原生态的茶区,以南和景谷黄草坝茶区宁洱困鹿山茶区相连,树龄在100-600年间的栽培型老茶树现有1050亩。据说,该茶区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就以“茶山箐”命名,“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从此,茶山箐的茶开始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以田坝古茶山原料而制成的普洱茶,其茶样主要特征:条索粗壮肥大,汤色金黄,苦显涩弱,回甘稍慢、但持久,香气纯正,汤质饱满,山野气韵明显。敬请关注,下期讲述“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勐大古茶山”。(作者:艾文华)

老乌山:与昔归隔江相望的一座古茶山


事茶者说:

茶,是不是好茶?试了才知道。

原标题:老乌山茶园里“喜鹊”欢

老乌山古茶山位于镇沅县按板镇西南,是无量山众多支脉中非常引人入胜的一条山脉,主要分布在按板镇所属的罗家、文立、那布三个村民委员会及振太镇的部分村。茶山上有人口4000余人,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为主。海拔17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1390—1502mm。据2006年普查统计,老乌山古茶山有野生茶群落8616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870亩,甲子年以上老树茶380多亩,生态茶园3500亩。2007年以来新种植6000多亩,目前老乌山古茶山共有可采择茶叶面积达12800亩。

据考证,当地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在和尚寺村地边有一株古茶树,有根部直径达1.23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树高达9米多,其树干直径8.9米,树高9.5米,树冠幅度7.3×8.7米,是当地现存古茶树中最大的一棵,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而茶叶做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老乌山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成就了它成为是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其中古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树为主,多分布于地边田角,有的成片种植,有的零散分植。成片的茶园种植特点是种植密度合理,行株距有规则,树体大小也比较均匀,而且大部分茶园中间作玉米及其他作物,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由于老乌山在茶叶生产上可谓得天独厚,其出产的茶叶一直是商家争相购买的宠儿,多年来得到普洱茶藏家的青睐。

汇益茶庄的苏女士2012年4月亲自上山住了几天,购买了一批茶叶。她说:“这里的茶从条索的外形上看略逊于景迈、邦崴的茶,主要是加工工艺不同,景迈、邦崴加工的工艺是松条茶,而这里加工工艺为紧条茶。但其香气独特,有山野气韵,泡汤之后叶芽肥硕挺壮,汤色黄绿橙亮,入口之后茶味饱满醇厚,喉韵温润清滑,极是慰贴舒爽,而茶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颇耐人寻味。此外,因是新茶,苦涩味自当难免,但此茶之苦似乎只集中于舌尖上的一个点,而且无论怎么喝都似乎牢牢地占据在那里,显而不沉,黏而不滞,仔细回味,与以前吃橄榄时的滋味有几分相似。另外,此茶涩底较轻,茶入口之后生津快,且润而不湿,回甘迅猛而余韵悠长。诚为茶中上上佳品是也”。

如今,茶叶生产已经成为老乌山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与事业的重要依托与展望。可曾想到这里原来是个高寒贫困山区,交通非常不便,去一次按板镇街早上必须5点多出发,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归家,是外地人称为“鬼见愁”的地方。

年近60岁李大哥,祖辈都生活在大山之中,在当地也是一个识文断字的能人。他对我说:“别看今天人人夸我们这里好在,是个好地方。过去很多人连粮食都种不够吃,很落后、很穷的。当地姑娘都不愿嫁在这里,有的媳妇甚至把孩子丢下跑去外面嫁人。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就嫁到安徽,一个嫁到了四川。可如今年轻人去读书的,出去外面打工的,在外面学到知识、增长见识以后大都选择回来家乡发展,不少人还从外面带回了媳妇。有几个嫁到外面去的这几年也回来这里种茶叶、种核桃、做茶叶加工等,说是这里发展环境好。”

一天,李大哥到自家茶园里采茶,只见几只喜鹊飞来跳去叽叽咋咋的,这是消失多年的喜鹊又飞回来了。他即兴就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昔日老乌山村里姑娘留不住”,下联是“今天老乌山茶园喜鹊飞得欢”,横批是“今非昔比”。

着力打造普洱茶系列品牌 普洱市整合26座古茶山资源


普洱市是我国著名的普洱茶产区,每年的普洱茶产业收入在当地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比例。可以说,普洱茶产业已经成为普洱市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近年来,茶叶市场的竞争在逐渐增加,为了增强普洱茶在中国茶叶中的竞争优势,促进普洱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普洱茶市当地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古茶山资源整合工作。

普洱市古茶山

近年来,普洱市紧紧围绕打造“千亿云茶”产业目标,通过整合普洱26座古茶山资源,建设优质基地、强化标准建设、塑造知名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物流体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面推进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

2017年,普洱市现有茶园面积301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继2017年2月,普洱市推荐澜沧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后,2018年3月,普洱市再度出击,向市场推出宁洱普洱山和墨江凤凰山普洱茶品牌,通过打造一批发展生态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品牌高端化的普洱茶名山品牌,提高消费者对普洱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认知认可。

下一步,普洱将引导26座古茶山产地范围内的企业尽快成立诚信联盟,建立“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的产业联盟,将众多小企业集中到一个区域品牌下,创建“责任承担、共享价值、人人捍卫”产业联盟利益共同体,打造普洱市名山普洱茶全家福系列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