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姿势不对,再好的茶叶都白费不正确的泡茶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 : 2019-11-16
茶叶的泡茶方法 茶叶泡茶 鲜茶叶泡茶

茶叶的泡茶方法。

第一种:茶、水不分

投茶、加水、保温杯,喝了半杯再兑水。这种看似潇洒、方便的泡法,在很大程度上泡不出茶叶的滋味,而且因为将茶叶长时间焖泡,茶汤会苦涩难耐。尤其是绿茶,更不能这么泡。

第二种:泡绿茶,水温过高

绿茶,是相对“娇贵”的一种茶,冲泡的水温不宜过高。刚刚烧开的沸水,直接冲泡会“烫坏”茶叶,造成茶汤的口感偏差。需要等烧开的沸水不再沸腾后,再静待1分钟左右(此时水温在90-95度之间)。经过洗杯、温杯的环节,水温下降到85-90度之间,开始正式的冲泡。

第三种:泡岩茶,水温过低

类似岩茶这种条索粗壮的茶类,需要较高的水温才能冲泡出原本应有的茶香。在烧开的沸水不再沸腾后,马上开始温杯、冲泡,(此时水温在95-98度之间)。在三泡过后,需要对水重新进行加热,以保持较高的温度。不然,很难体会到岩茶所特有的岩韵。

第四种:投茶量偏少

多数人在泡茶的时候投茶量是偏少的,这种情况是由三种原因导致:

1、对茶叶本身应有的味道特点不了解;

2、平时生活中“放糖、放盐”的操作习惯顺带迁移。

3、受到“茶放的少,水就少加一点,焖泡时间长一点”的误导。因为,要想泡出茶的滋味,投茶量,有一个最低标准。

以盖碗冲泡为例:如果是条索紧结的茶类,投茶量至少需要盖过盖碗底部1.2-1.5cm。如果是条索肥厚的茶类,投茶量至少需要盖过盖碗底部1.8-2.5cm。如果是重口味老茶客,投茶量可以占满盖碗的一半。

第五种:焖泡时间过长

多数人泡茶的出汤时间是过长的,这种情况是由以下四种情况导致:

1、对茶叶本身应有的味道特点不了解;

2、平时生活中“泡方便面”的操作习惯顺带迁移,总觉得要泡一会;

3、由于最开始没有把握好水温,而导致的心里没底。在水温合适的前提下,如果不讲洗茶,第一泡绿茶一般3-4秒,红茶5-7秒,普洱茶饼15-20秒。黑茶和老白茶可以煮着喝,另当别论。

4、对泡茶流程不熟练,操作速度慢,而导致的出汤时间过长。

第六种:出汤的时候,水倒不干净

出汤的动作要干净利落,茶汤要一次性全部倒出,如果在底部还有茶汤残留,会严重影响下一泡的口感质量。残留在盖碗底部的水,会在两泡的间隙之间导致盖碗中茶叶“浸泡不均匀”,同时会导致,按照正常焖泡时间计算的下一泡茶味道过浓。

第七种:出汤后,不盖盖子

很多朋友在将茶汤出汤后,为了方便继续加水,习惯将盖碗的盖子敞开放在一边,这样会导致茶叶叶底香气流失,不利于保持茶的滋味。所以,在两泡之间,继续注水之前,尽量保持盖子的紧闭状态。当然,短暂的闻茶盖品茶香是不影响的,同时这也是饮茶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第八种:急于喝掉

最初开始接触品茶的朋友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杯子这么小,还是大杯子方便,特别是在口渴的时候,恨不得抱着壶直接喝。其实品茶的方式很有讲究,品茶不是解渴,要心情平静,小口慢喝,感受茶汤在口中润过的过程,才能体验到口齿留香、回甘生津的美好感受。

Cy316.com延伸阅读

泡茶老烫手?原来是姿势不对!


新手小白在踏入白茶世界之后,除了学习品茶,多半还会从泡茶入手。一开始茶小米就是从泡茶开始,慢慢练习,泡得越多,品得多了,对白茶的二三事自然能娓娓道来。

说到初学泡茶,茶小米是从泡盖碗茶开始的。但盖碗要拿得美丽,就是一门学问了。很多新手都会说:盖碗太烫手了!一碰盖碗手就抖,手势不好看还容易摔烂,手指也被烫得通红。心里不禁纳闷:那些老手不怕烫么?还是因为他们烫习惯了?

既能拿得美丽姿态,又不会把盖碗当作“烫手山芋”。茶小米摸索到了一些技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可以说,盖碗是懒人的福音。盖碗一般为瓷质,表面光洁致密,不吸味,泡完新茶就可泡老茶,完全不会串味。懒人还想泡完茶洗洗就睡了,盖碗口大,茶叶倒出来水冲冲就很干净,用不着像茶壶那样费劲地掏茶叶,实在是懒人的最爱。

盖碗的盖子开口可以任意调节,只要灵活掌握,开口可大可小,能够一定程度的隔绝茶渣。盖碗口大,还能通过改变注水方法来调节水温和力度,应用于不同的茶类。

那么下面茶小米就来讲讲两种常见的拿盖碗的手法:

第一种:三指法

三只手指拿捏盖碗,茶小米且称之为三指法。三指法比较优雅,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拿盖碗的方法,通常为女性常用。

盖碗有一个盖钮,既是开盖时捏住的地方,盖住时需要按住的地方。出汤的时候,盖子调整好合适的开口大小,食指放在盖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把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注意无名指和小指不可像兰花指那样翘起,这个动作会显妖娆,是茶艺中的大忌。这种拿法,食指接触按钮,拇指和中指接触碗沿,如果拿法不对,很有可能就会烫手。

第二种:抓碗法

抓碗法用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因为整个手抓住盖碗,还是比较烫手的。在茶艺表演里面,男性使用抓碗法的较多。这种拿法的要点就是先调整好盖子开口大小,拇指按住盖钮,其他手指贴住盖碗底部的圈足,一只手掌抓住盖碗,盖子的方向朝向自己,碗底背对自己,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抓碗法方便操作,一手即可掌握,对习惯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说,显得豪迈、大气。

那么,有没有小技巧可以避免烫手呢?来,看官们仔细看了,掌握这几个小技巧不会烫手。

首先要选对盖碗,尽量避免烫手的盖碗造型。茶小米找了容易烫手的盖碗特点,见下图:

碗身口与盖子边的距离窄,这样茶水容易溢出烫到手。宽口的就不会,茶杯也一样。从侧面角度上看,碗身口是不是比较平。整个碗身看去比较矮。使用这种外形的盖碗泡茶,茶水除了容易溢出之外,碗口边的热度也会加高。

还有一个是盖子,左图的盖子标注地方,盖纽是凹进去的,盖纽离盖短,手指按在上面其实也烫。而右图就不同了,盖纽做的比较高,这里不多描述相信也看的明白。因此大家在选择时,选盖纽高的就不会烫手了。

这是一款可煮可泡的福鼎白茶,请用心为家人准备一份吧,让温暖和甜蜜每天都陪在他们身边,愿他们每天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泡茶的时候是否要留根?泡茶最正确的姿势


泡茶一般是要泡好几泡的,这个时候,关于每一泡茶汤的“去留”问题总是让人纠结,到底是等到一点茶水都没有再添水还是怎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得分茶具来说。

玻璃杯、大壶泡茶

一般用玻璃杯或者大壶泡茶的时候,有经验的人都会建议添水前要留下三分之一的茶水,这种泡法叫做留根泡法,并且一般针对的是茶叶浸出率很高、且不怎么耐泡的茶叶。

比如用玻璃泡绿茶或白茶(这里的白茶主要指新茶),留部分茶汤在杯中,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使下一泡茶汤有着更好的冲饮滋味和口感体验,避免第一泡是柔滑鲜香,第二泡变宛如白水般的窘境。

还有用大壶泡花茶、红茶时也经常采取留根泡法。想想看,那么一大壶水闷泡茶叶,茶叶的浸出率起码已经到了80%甚至更高,如果不留一部分茶汤做“底料”的话,第二壶的茶可能就已经没有喝的欲望了。

紫砂壶、盖碗泡茶

而一般用紫砂壶或者盖碗泡茶的时候,又会建议每一泡都将茶汤倒干净,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盖碗和紫砂壶的容积非常小,如果留余汤在里面,余汤会很快变浓,影响下一泡茶汤滋味。特别是用盖碗冲泡岩茶或生普、熟普等滋味较浓强的茶叶时,如若水不出干净,下一泡茶汤或许会苦涩浓稠到你无法下咽。

如果你问“那用盖碗泡绿茶时,可不可以采用留根泡法?”我们的答案是当然可以!只不过在用盖碗和紫砂壶时,更多的是去体验记录每一泡茶汤的变化,此时用留根泡法的话,便失了这个风趣了。

泡茶被烫手,原来是拿盖碗的姿势不对


学泡茶,一开始总是用盖碗练习。盖碗要拿得美丽,就是一门学问了。很多新手总是抱怨,盖碗太烫手了!一拿盖碗就手抖,手势不好看还容易摔烂,娇嫩的手指被烫得通红。心里老想着,那些老手不怕烫,肯定是因为烫习惯了!

盖碗泡茶有什么好?

可以说,盖碗就是懒人的福音。

懒人总是想一样东西解决所有问题,盖碗就能满足你。盖碗一般为瓷质,表面光洁致密,不吸味,泡完绿茶就可泡红茶,完全不会串味。懒人还想泡完茶洗洗就睡了,盖碗口大,茶叶倒出来水冲冲就很干净,用不着像茶壶那样费劲地掏茶叶,实在是懒人的最爱。

盖碗泡茶,灵活控制很方便。

盖碗的盖子开口可以任意调节,只要灵活掌握,开口可大可小,能够一定程度的隔绝茶渣。盖碗口大,还能通过改变注水方法来调节水温和力度,应用于不同的茶类。

两种常见的拿盖碗的手法。

三指法

三只手指拿捏盖碗,暂且称之为三指法。三指法比较优雅,是最普遍的一种拿盖碗的方法,也是很多女性常用的手法。

盖碗有一个盖钮,既是开盖时捏住的地方,也盖住时需要按住的地方。出汤的时候,盖子调整好合适的开口大小,食指放在盖钮上,拇指和中指抓住碗沿的两侧,无名指和小指弯曲并在中指边上,不与盖碗接触,把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注意无名指和小指不可像兰花指那样翘起,这个动作会显妖娆,是茶艺中的大忌。

这种拿法,食指接触按钮,拇指和中指接触碗沿,如果拿法不对,很有可能就会烫手。

抓碗法

抓碗法用的人不是很多,主要因为整个手抓住盖碗,还是比较烫手的。在广东潮汕的部分地区,较多人使用抓碗法,在茶艺表演里面,男性使用抓碗法的比较多。

这种拿法的要点就是先调整好盖子开口大小,拇指按住盖钮,其他手指贴住盖碗底部的圈足,一只手掌抓住盖碗,盖子的方向朝向自己,碗底背对自己,盖碗垂直过来,即可出汤。

抓碗法方便操作,一手即可掌握,对习惯用这种方法的人来说,实在是豪迈、大气。

掌握这几个小技巧不会烫手

其实任何盖碗都会烫手,即使是行家,也常被烫,但只要选对了盖碗,就能尽量避免。下图是我找出几个容易烫手的盖碗特点

碗身口与盖子边的距离窄,这样茶水容易溢出烫到手。宽口的就不会,茶杯也一样。

从这个角度上看,碗身口是不是比较平。整个碗身看去比较矮。

使用这种外形的盖碗泡茶,茶水除了容易溢出之外,碗口边的热度也会加高。

还有一个是盖子,左图的盖子标注地方,盖纽是凹进去的,盖纽离盖短,手指按在上面其实也烫。而右图就不同了,盖纽做的比较高,这里不多描述相信也看的明白。

泡茶的正确姿势你知道吗?


这个季节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并且在平时的喝茶的过程中也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插曲”,有的人泡的比较浓,有的又太淡。还有的人泡的时候有着很重的水的味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茶叶的问题吗?其实并不只是茶叶的问题,还有其他问题,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泡茶都应该注意的细节有哪些吧。

泡茶的时候有哪些细节是非常有必要注意的?

泡茶的水很重要

想要喝一杯好的茶,除了要有好的茶叶外,水的质量也是非常的重要。有时候有的人泡的茶会有比较重的水的味道,有的甚至还会盖过茶叶的清香,这主要是因为水质“过硬”,这样的水用来泡茶就比较容易出现水味。硬水中含有的钙和其他的一些元素比较多,这样就不容易使得茶叶内的某些物质得到溶解,所以就会有比较重的水的味道。

水温也很重要

一帮情况下我们泡茶的时候并不需要用刚烧开的水,但是温度也不能够太低,一般适中就可以了。通常水的温度太低的话,会使得溶解度下降,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温度。通常一般茶需要的水温在九十度到一百度之间,而绿茶比较特殊,需要的水温相对来说较低,一般在70~90度左右就可以了。另外有些比较难泡的黑茶需要煮着才能喝,不然口感会大打折扣。

茶叶本身如果有问题的话,肯定会影响口感

通常当买的茶叶本身有问题的话,有时候也是会出现水味重的状况。这就需要茶叶在制作,在晾晒的过程中保持一个好的含水量,一般茶叶所含有的水分较多的话也很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此外除了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外,在保存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的话也很有可能会造成这种现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茶都是放在玻璃罐中的,或者是用锡纸包着。这主要是因为这样做密闭性比较好,茶叶不容易受潮。如果茶叶在存放的过程总受潮的话也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泡茶的时候容易水味重的几种原因,你明白了吗?其实平时爱喝茶的人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就可以很好的减少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总的来说,茶的口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茶本身的质量,但是也和水的质量以及水的温度,还有茶叶的保存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除了这些外还和泡茶的容器有着重要关系。一般建议大家用老式的瓷器茶具来泡,不建议用类似保温杯的工具来泡,这样不仅会影响口感,还非常有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

喝茶有很多学问,不正确饮茶危害有多大?


饮茶在中国是一种深入民间的饮食文化。很多人喜欢茶的清香,习惯工作的时候泡几片茶叶,喝上一整天;朋友来,一杯清茶;闲坐的时间,一杯清茶。不过,小小一片叶,喝好了强身健体,喝错了,也会造成一些人身体的不适。有时候茶这样喝,也会让好茶变毒药!

1、不洗茶具易早衰

俗话说得好“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经常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具和茶杯长时间使用,容易积累很多茶垢,如何去除茶垢,茶垢怎么清洗已成为关键,茶垢其实就是茶叶素在茶具上的残留物,时间长了茶垢就会产生镉、铅、汞、砷等有毒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物质,这些茶垢容易引起早衰,疲劳等副作用。

解决方法:用加热的米醋或用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再用牙刷刷洗就可轻松清洗干净。需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的是紫砂壶,就不需这样清洗。紫砂壶本身有气孔,茶垢中的矿物质能够被这些气孔吸收,对壶能起到养护作用,也会阻碍有害物质“跑”到茶水中被人体吸收。

2、喝滚烫茶易伤食道

专家研究显示,饮用温度过高的茶汤,会对食道产生损害,一般来说不要饮用超过70℃的茶汤。食道最外侧的粘膜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粘膜就会被烫伤,长期如此,易引发食道疾病。有人会说,茶只有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其实品茶是一闻香气,二看汤色,再尝滋味,这时候茶汤的温度差不多到50~60℃左右,此时饮用适合人们对茶汤作出一个综合评价。

解决方法:如何判断茶汤的温度?很简单,刚沏好的茶,温度高达80~90℃,过三四分钟再饮用即可,这时茶汤的温度一般都降到70℃以下了。

3、喝冷茶易患结石

我们常说,人走茶凉,茶凉了以后,味道变了,颜色也变得浑浊,茶汤也都不好喝了,其实冷掉的茶不止口感不好,而且存在健康隐患。

首先,温度降低了之后,茶汤中的茶多酚、维生素等会容易氧化,含量逐渐减少。二,茶水放久了,暴露在空气里,容易滋生腐败性微生物,使茶水变味变质。虽也有人说,这些微生物对身体无害,但也不得不防。三,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茶凉了后含大量草酸盐,会形成小结石,阻塞输尿管,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

解决方法:一般的茶趁着温度喝,要是嫌天热,不妨喝喝冷泡茶,“冷水泡茶慢慢浓”,冷泡虽不如热泡一般瞬间释出香味来,却可因为浸泡时间的加长变得浓酽,自有平和韵味,据说能降血压。绿茶、发酵较轻的乌龙茶、白茶中的白豪银针和白牡丹都比较适合冷泡;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铁观音、普洱茶则不适合冷泡。不过,虚冷体质的人最好不要喝冷泡茶。

4、茶、酒一起喝伤肾、伤肺、伤心

有不少人认为,喝醉酒后喝茶有助于快速醒酒,其实这是误区:伤肾,茶叶中含有一种茶碱的物质,对人体本身就具有利尿的作用,而当人体摄入酒之后,酒精在人体中会转化一种乙醛的物质,当还没有完全消解的情况下,便会使得茶叶中的茶碱所产生的利尿作用而进入到人体的肾脏。

伤肺,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酒味辛辣,入肺,而肺部又是与大肠相互呼应的,而茶叶味苦,属阴,如果在喝完酒之后就喝茶很容易使得酒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入到肺部,对于肺部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伤心,茶叶中含有一种造成神经系统兴奋的物质,并且酒中还含有一种危害健康的主要物质——乙醇。对于一些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本身喝茶就很容易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在酒后喝茶或是喝酒的时候饮用茶,所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堪设想的。

解决方法:酒后最好喝点温开水,加快酒精代谢,最后经过尿液排出。而在喝酒前,最好喝些牛奶或鸡蛋清,来保护胃黏膜。

5、空腹喝茶伤胃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天然成分,这些物质可以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然而,茶叶中的这些成分,尤其是空腹状态下饮用绿茶时茶叶中的部分活性物质会与胃中的蛋白结合,对胃形成刺激,容易伤胃。除了会对胃肠有刺激,还会使消化液被冲淡,影响消化。对于胃部本来就处于亚健康的人而言,长期的错误饮茶方式更会加重胃部的负担。除此之外,茶水太浓也会使胃部不适。

解决方法:黑茶和红茶是发酵度较高的茶,适合胃部不适的茶爱好者饮用。这是因为发酵程度越高,茶多酚经过“熟化”过程后刺激性较弱,就较为平缓温和,适合晚间饮用。另外,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还可以加点奶,起到一定的温胃的作用。

6、喝茶吃螃蟹引起呕吐、腹泻

螃蟹里的物质与茶里的物质相结合,会形成不容易消化的块状物,从而导致“胃柿团病”。食用螃蟹时喝茶,不但不会帮助消化,还会引起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

解决方法:不宜边吃边喝茶,应食用后等2—3小时再饮茶。

人生有黑白两面,茶亦有黑白两面。茶喝对了是养生,喝错了是毒药。学会了这些,就能健康喝茶了!

正确的泡茶方法 如何泡茶好


泡茶是一门艺术,现代人喝茶讲究很多,比如说跑法、饮用等等。喝茶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而泡茶则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详细介绍正确的泡茶方法,有需要的朋友都一起来看看如何泡茶好吧!

一、正确的泡茶方法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

泡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为茶壶的1/2-2/3。

对于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正确的泡茶方法不能用100度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度(指水烧开后再冷却)左右为宜,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因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度的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二、正确泡茶的步骤:

1、烫壶:烫壶: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2、温杯:用烫壶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3、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正确的泡茶方法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4、高冲: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5、刮沫:刮去茶叶表层的一层泡沫,之后盖上壶盖静置稍许。

6、低斟:把泡好的茶斟入杯中,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这样不会起泡沫,也不会溅出。

7、闻香: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8、品饮:正确的泡茶方法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少许茶汤入口,含汤在舌尖回旋细品,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鼻口生香,咽喉生“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如何泡茶 正确泡茶的方法技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但不同的茶叶冲泡方法也不相同,只有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与技巧才能品尝到茶的真正滋味。今天小编就专门介绍一些与泡茶相关的知识,能让大家对正确泡茶方法多一些了解。

如何泡茶

平时大家泡茶时需要准备好茶具和水以及茶叶,在泡茶以前要用开水先把茶具清洗干净,在把适量的茶叶放到茶具中,然后按茶叶和种类去确定水的温度,冲水以后把茶具的盖子盖好,一分钟左右就能取出茶汤来饮用。

正确泡茶的方法技巧

1、不能使用保湿杯

好茶配好具是多年来不变的定律,平时大家泡茶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茶具,可以使用玻璃茶具,也可以使用白瓷茶具或者紫砂茶具,但一定不能使用保温杯,因为保温杯的保温性很强,用它泡茶,茶叶会长时间浸泡在高温的水中,这样会影响茶叶香味的散发,而且会让他的营养大量流失。

2、注意水的温度

平时泡茶时茶叶种类不同,所需要水的温度也不相同,平时冲泡绿茶和毛尖等口感鲜嫩的茶叶是水的,温度一定不能过高,最高温度应该在85度左右,而冲泡那些耐泡性较强的乌龙茶和红茶时,水的温度则要高一些,最好能保持在95到100度之间。

3、泡茶时间

掌握好泡茶时间,也是泡茶时的重要技巧,多数茶叶在冲入开水以后,需要浸泡三分钟左右,出汤时间不能过长,如果长时间让茶叶在水中浸泡,会让它的香味挥发,茶汤的滋味儿也会变差,不过冰冲泡时间过短也不答,因为那时茶叶的茶叶还会完全析出,茶汤的滋味也不会太好。

人参泡茶正确方法


人参泡茶正确方法为取适量的人参,之后加入适量的沸水来进行冲泡,人参茶在冲泡的时候需要闷泡。

人参泡水喝一般都不会单独的使用人参来泡水,通常情况下都是需要外加一些其他的东西。

1、使用人参泡水喝具体的方法一是用3克左右的人参加3克左右的枸杞,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沸水,后再加上盖子闷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饮用。

2、方法二是将适量的人参和黄芪加在一起泡水喝,这两者都有补气的功效,一起食用补气效果更佳。

2.人参泡水喝一次放多少

虽然说人生的作用效果真是非常的好!但是大家也应该注意不可过量食用,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副作用。如果大家想要使用人参来泡水喝的话,每次放3到5克左右的量即可,每天放这一次的量可以泡一天即可,大家千万要注意不可过量食用。

3.人参泡水会影响它的效果吗

很多人都觉得人参这个东西直接食用起来可能会比用它泡水的效果会更加的好,其实也并不是这样,使用人参泡水喝并不会影响到人参的功效。因为人参的药效发挥的是比较慢的,用它来泡水喝,不仅不会影响到它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效果发挥的更好,所以如果想要通过使用人生来达到保健效果的话,大家可以使用人生来坚持泡水喝。

冲泡人参茶时,需要长期坚持。

你的茶不好喝,是因你的冲泡方式不正确


不同的茶类由于生产和制作工艺不同,其特性和品饮价值观也不相同,而相应的冲泡方式则显得尤其重要,就好像我们需要为不同身材的美女量体裁衣,既不能让丰满的美女穿着消瘦的裙子,也不能让苗条的美女穿着臃肿的外套。

譬如各类名优绿茶,其特点是条索漂亮,嫩度很高,汤色清绿,具备高度观赏价值,喝起来气味鲜爽,汤感细腻滑润,滋味和回味则相对淡薄,根据这些情况,通常选用玻璃杯令其能够展现外形,用偏酸性的软水激发鲜爽气息和收敛感来增加香气和滋味,并且选择稍低的水温,激发鲜爽的气息并避免嫩芽被烫变色以及水熟味,在低投茶量的情况下或用冲或者上投法等配合其形体的注水方式来做一段时间的浸泡,令茶叶溶出姿态更美的同时汤感也更加的柔软。

而对于红茶来说,在发酵过程中,其导致滋味类物质大量氧化后,香气物质和回甘增强,其品饮价值主要在于香气和回甘,兼顾汤感,用瓷器来冲泡以激其香,软水令其汤色透亮,滋味保持度良好,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ph值的水来浸泡,在泡的过程中,或以高水温,快速高冲的注水方式来得其香气,或以冲注相结合的方式来令其汤感和香气兼顾。

对于乌龙茶来说,其半发酵的特质令其兼有香气,滋味回味以及汤感,所以在冲泡的时候,根据其发酵和焙火的程度来判断其不同的品饮特性,再辅以相对应的器具和方法,大多数时候跟地域习惯和方便性有关,譬如潮州单枞,多以潮州朱泥壶或盖碗来冲泡,而福建铁观音,则多以宜兴紫砂或盖碗冲泡,在冲泡中,冲注结合,注水或环或定,水线或长或短,节奏或缓或急,皆与泡茶之人对所泡之茶的理解为基础,见仁见智。

对于普洱茶来说,就会复杂很多,这里建议不同年份的生茶熟茶应当区别对待。以7572为例,这是原勐海茶厂的普洱茶熟茶的一个经典配方,其特征主要由三类原料拼配而成,一为发酵程度较轻的,一为发酵程度适中的,一为发酵程度稍重的,原料较为粗老,且杆的比例较大,广东属于相对高湿度地区,该茶产于97年,迄今已有十年,仓储良好,没有霉味等异杂味,在昆明存放后茶体含水量稍干。

渥堆加上长达十年的后续存放,导致茶汤中的滋味和回味已经没有太多的丰富内容。根据以上特征,此款茶在器具上选择了用盖碗来冲泡,是为了兼顾到前期的汤感和中期的滑润以及后期的陈香,电磁炉是为了更快的掌握水温,长嘴咖啡壶除了能够令壶内气压相对高一些以外,其水流圆润,七寸不散,方便注水和吊水。

凡以香气见长的茶在冲泡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每一泡之茶汤须出完,残留的茶汤对香气和滋味的影响尤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