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太姥山由来传说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关于福鼎白茶的传说 福鼎白茶口感特点介绍 白茶由来

关于福鼎白茶的传说。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福鼎白茶太姥山由来传说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太姥山的由来

福鼎白茶原产于福鼎太姥山。据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载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

到汉武帝时,派遣了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

距今150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竹头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茶树高1.5—2米,幅宽1.6—2米,树势半开张,为小乔木型。分枝较密,节间尚长。树皮灰色。叶椭圆形,先端渐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钝,叶缘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长宽比平均为2.2。叶色黄绿、具光泽。侧脉明显,7—11对。锯齿较整齐、明显,27—38对。叶肉略厚,尚软。一芽二叶长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结果率高,茶子大而饱满。发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长。生长期全年达8个月。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耐旱亦耐寒,虽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冻。繁殖力强,压条、扦插发根容易,成活率高达95%以上。产量比当地菜茶高。制成红茶、绿茶、白茶品质均佳。采制银针以芽洁白肥壮、茸毛多最为特色。

cy316.com编辑推荐

政和白茶的传说及名字由来


政和白茶的传说

“政和”的县名由白茶得来。

北宋时期,建州府(中心位于今建瓯市)制下有一个小县叫做关隶县。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而关隶县则是东高西低,一江春水向西流潺潺流去,关隶处在闽水源头,两岸风景秀丽,遍生名枞。宋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朝廷的官员们发现闽北特别适宜种茶,所以在这一带开辟了北苑御茶园,关隶茶园是御茶园的东园。北苑有38个官焙,私培1336个,做出来的最好的茶要进贡给皇帝。那时候,政和县境内的感化里、长城里、高宅里、东平里、东衢里等等都是有名的茶焙。

北苑贡品有龙团凤饼、胜雪、紫笋、雪英等等。北宋名茶排行榜中有二十种名茶,白茶为第一。

北宋的白茶是什么茶呢?当然不是现在我们理解的,按照茶叶制作工艺来区分的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贡这类白茶。当时的白茶成品是经过蒸压制成的团茶,用茶模压制成圆形、菱形、梅花等等。有人说是白叶茶,安吉人说是安吉白茶。实际上,白茶就是政和大白茶树芽叶制作的茶。

负责进贡茶叶的是福建转运使,他们常常四处打听,搜罗斗茶中胜出的茶品进献给皇帝,朝野上下斗茶之盛行一时。到了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茶叶生产和文化都达到鼎盛。因为皇帝好茶,各茶焙的制作工艺、茶叶品质、包装(那个时候用竹筐)一个赛过一个,一年胜过一年。 话说徽宗皇帝喜欢喝野生白茶制作的茶,那茶没有取名,因为茶叶上覆盖着一层白茸叫白茶,制出来的茶品也就叫白茶。野白茶很少,关隶县一些人家的茶园倒长着几棵,每年制出的茶也都送往北苑。原料品质好,但制作工艺总被福建转运史们挑剔来挑剔去,认为没有做到最好。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春天,关隶县茶焙又一次采下白茶嫩芽制造了一款极品——白毫银针,茶一出焙就在斗茶中取胜。由于以往的印象,送到北苑的时候被冷落在一边。

那么这一款茶后来又怎么进的内廷?传说与蔡京有关。

历史上当过福建转运史的人大多是茶家,比如:蔡襄、贾青、郑可简、丁谓。其中蔡襄还是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茶学影响了他的堂弟蔡京。蔡京与徽宗皇帝十分投合,两人都是书法高手,宋代书法推重“苏黄米蔡”四人,蔡便是蔡京。对于茶,蔡京不仅善于品饮,而且是茶叶经济专家。他先后对茶叶营销和税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三次改革在政和年间,被称为“政和茶法”。“政和茶法”一实行果然很有成效,不仅促进了生产,而且增加了茶叶税收,皇帝非常高兴。把各地进贡上来的好茶分赐给众臣,或召集群臣共饮是徽宗皇帝的习惯,蔡京是陪同品茶最好的人选。蔡京老家在福建莆田仙游,对于自己家乡福建好茶再熟悉不过。

这一年,政和县有个姓陈的杨源人在宫里当太监多年,被恩准回乡省亲。政和五年春天,陈太监回到京师,捎了几饼在当斗茶中取胜的茶送给福建老乡、当朝太师蔡京。这位行家一看,此茶正是当今皇上曾经称道过的白茶,而且这几饼工艺精美绝伦,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蔡京看茶饼的成色知道是新銙,又见其中一饼莹润可爱,隐约有幽香,断定是绝品。于是,把饼装入袖中,兴匆匆往内廷而去。好茶要有知音,才能得茶趣,爱茶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虽然老蔡这个家伙贯于逢迎拍马屁,本来早就被徽宗罢官“靠边站”了,后来投了皇上的爱好,送了好书画才得以复职的。但是在好茶上,蔡京的确是有眼光的高雅之人。在政和年五年这个春风和煦的下午,白茶的香气与醇厚悠悠然沁入肺腑,蔡京看到“老板”脸上露出了难以言传的喜悦。那是一个美妙的瞬间,“好茶……”天子似言非言,语调飘浮起来。既然是这样,蔡京就打算顺便做一做好事,给关隶县讨个赏赐。

“献茶的如今还住在驿馆里,人家可想着官家有没有赏赐呢。”蔡京故意这么说。

“哪里来的?”

“关隶县,福建路,如今在建州府治下。那茶与官家称道的壑源茶最近,正在官家的北苑地界上。”

“哦,那朕怎么没有听说过?”

“那方面来的茶,叫法都有规矩,或称建州茶,或称建溪官茶,所以官家并不知晓。”

“既是茶做得好,又是爱卿的老家,那么就依爱卿所订的‘政和茶法’,赐名‘政和’吧。”

赐名的事像一阵春风飞快地吹到了当地,关隶县官兵、百姓山呼“万岁”,口头、书信人人改称“政和”。此时的天子却开始后悔了,他的年号改来改去,没有一个比得上“政和”。政通人和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想如此?但是九五之尊,金口玉言,赐就是赐,也不好收回来。过了四年,徽宗皇帝终于依依不舍地改年号为“宣和”。政和县这个因茶而得来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话说徽宗皇帝执政的开始,国家还是兴盛的。可是随着他慢慢怠惰,也就真的失掉了政和通人和,金人南侵,国势衰弱,最终亡国。宣和七年(1125年),也就是赐县名十年后,徽宗不得不把皇位让给儿子。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与儿子钦宗一起当了金人的俘虏。绍兴六年(1135年),也就是赐县名后二十年,徽宗在囚禁中死去。那个蔡京,早在靖康元年(1126年)在被贬岭南的路上饿死在湖南长沙了。蔡京干过的坏事,可谓罪大恶极,他把一个本来清明、勤勉的皇帝硬硬生生带坏成一个贪图享乐,奢靡淫逸的昏君。但是对政和县,蔡京还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的。

“赐县名”这件事对于政和实在是值得欢庆的事。关隶,望文生义可以解释为关押奴隶,或者苦役犯的地方,所谓“氓隶之人”。一旦改成“政和”就是天地悬殊,万象生辉了。政和因为茶,成了因茶得名的天下第一县,从此政通人和!

太姥娘娘与福鼎白茶的传说


太姥娘娘与福鼎白茶宁德市以种茶闻名世界,茶种类之多、饮茶历史悠久数全国之最。而几乎每个茶种都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至今仍脍炙人口。在众多有关茶叶的传说中,以福鼎白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最广。

据《宁德茶叶志》记载,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白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蓝姑一觉醒来,立即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白茶树!是白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岁去年复,秋归春回,蓝姑从没有停过对穷人的帮助,晚年遇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羽化升天,人们怀念她,尊之为太姥娘娘。

蓝姑得道成仙了,依然牵挂父老乡亲,每年七月七,都要回来看望他们。每次见到乡亲们还是那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回到天上,就大哭一场。有一回,被南极仙翁撞见,仙翁听后说道:其实你完全可以让乡亲过得好一点,你还记得那株茶树吗?它不仅仅能治麻疹,更有祛病强身,生津壮神的功能。你回去教乡亲们,把树枝剪下扦插,待树枝长成树了,再剪下,再插,如此反复不已,太姥山周围便都种上白茶,茶可卖钱,种多了不就富起来了?蓝姑听了破啼为笑。

再说太姥山中的竹栏头村,有个姓陈名焕的年轻人。他家上有年老多病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全靠他夫妇上山砍柴维持。一天,夫妻俩砍柴时,妻子不慎崴了左脚踝,陈焕背起妻子,走进鸿雪洞。他想,人说上山求太姥,下海求妈祖,我干吗不向太姥娘娘为乡亲们讨个生计呢?于是,夫妻俩舀起丹井的水,净手上香,膜拜在娘娘像前。太姥娘娘见到这一对年轻夫妇很高兴,就将白茶的密秘传授给他们。陈焕夫妇得了娘娘的秘传后,不但自己种茶,还教四周的乡亲一起种,经过几年的努力,整个太姥山区就变成了茶乡,农民们因白茶而增收,茶商们更是因白茶而发财。

明清文人笔下的福鼎太姥山茶叶


想了解《明清文人笔下的福鼎太姥山茶叶》知识吗,丰富的《明清文人笔下的福鼎太姥山茶叶》内容等你来看!

明朝诗人、学者谢肇淛《太姥山志》记载:“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白箬庵前后百亩皆茶园。”樵苏即砍柴割草之人。他在《长溪琐语》写道:“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白丁僧俗半衣食焉。”种茶收入是普通百姓和僧家衣食生活的一半来源。明代诗人陈仲溱在太姥山游记中写道:“叠石庵,缁徒颇繁,然皆养蜂卖茶,虽戒律非宜,而僧贫亦藉以聚众。”缁徒即僧人,僧人养蜂种茶卖茶虽有违佛家戒律,却可为僧人提供基本生活来源。

据以上记载,明朝时期太姥山地区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已经是很普通,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寺院僧人都大量种茶、采茶、制茶、出售茶叶。茶叶收入成为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百姓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位置。

太姥山中的太姥洋、白箬庵、叠石庵等处有大片的茶园。

清乾隆四年福鼎第一任县令傅维祖在清查太姥山寺产时登记:“南至叠石庵,外大茶园峰梁为界。”“旧管大茶园一片,在国兴寺山西首鹦哥路下。”“本庵旧管茶园一处,坐落于太姥洋宫后峰右边。本庵旧管茶园一片,坐落于石牛坞。”太姥山周边多数茶园归太姥山寺庵所有,是寺庵重要财产,也是主要经济来源。

谢肇淛在游太姥山诗中多处描写太姥山茶,《玉湖庵感怀》中写道:“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归鹤未归。”采茶人离开茶园时,猿猴已开始出没,说明采茶人回家时天色已暗。在春天采茶季节里,采茶百姓和僧人是非常忙碌辛苦,起早摸黑在茶园中采摘茶叶。他在《天源庵》诗中道:“借问僧家何处,采茶犹未还。”僧人都忙于采茶、制茶,寺院空无一人。《午所庵》诗:“天柱青初近,云芽绿未齐。”农历二月,茶树刚露出少许芽头,还未长成绿色一片。

与谢肇淛一起游览太姥山的诗人周千秋《游太姥山道中作》:“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村。”在太姥山茶园周边建有几处的农家茅屋,数家农家茅屋组成一个自然村落。茅屋、绿色的茶园和四周松柏、峰峦形成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也道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一种理想。欧应昌是谢肇淛、周千秋的诗友,得知他俩游太姥山,写诗相送:“蜃气青窥海,茶香绿采云。”站在太姥山顶可看到海上的海市蜃楼景观,在太姥山中闻到绿的象天上云彩般的茶园飘出的阵阵茶香,诗人的想象充满着对太姥山美景和太姥山茶的向往。也是和谢肇淛一起游太姥山的宁德人崔世召《玉湖庵》诗:“古木青攒汉,新芽翠点园。”玉湖庵四周古木参天,象男子汉般排列,茶树新长出的翠绿色嫩芽,装点着茶园。

明代太姥山茶已形成自己的茶叶品牌,产生一定影响,那就是绿雪芽茶叶。明代陆应阳《广與记》:“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谢肇淛在博物学著作《五杂组》写道:“闽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肯定太姥山产佳茗,又指出太姥山地区茶叶制造贮藏存在不足,影响茶叶质量和知名度。

周亮工,明未清初诗人、学者,曾任福建按察使、布政司,对福建风俗民情甚为了解,对福建茶叶更是精熟。所著《闽小记》中有闽茶曲十首,后附自注文,可视为闽茶简史。其中第八首诗是:

“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搓。

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注文写道:“绿雪芽,太姥山茶名。”至少在明未清初太姥山绿雪芽茶叶的名气已经很大,深得各地品茗者的好评。

清乾隆年间邱古园著《太姥指掌》云:“磨石坑三里许至平冈,居民十余家,结茅为居,种园为业,园多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绿雪芽也称“太姥白”是茶叶中最上等品。

明清时期绿雪芽茶叶制法应与现在福鼎白茶中“白毫银针”制法相近。晾晒,自然萎凋,半发酵为主,所制得茶叶汤水甘醇舒爽,香气清淡。

明万历年林祖恕游太姥山至天源庵,庵内僧人碧山被称为“诗僧”。“具方袍相接。”“因箕坐于溪畔,取竹炉汲水,烹太姥茗啜之。”明代文人高僧品茗讲究优静高雅的环境。选择在大自然界幽静的山林间、溪涧畔、泉水边,以松涛,清风相伴,体现文人雅致的情趣。这种风尚至今让我们倍感神往,饮茶达到一种精神境界。品茗论禅,吟诗作文,尽得饮茶之趣。明清许多画家就是以此场景为题材绘画。

取竹炉汲水煮茗,明代文人雅士品茗,对水是很讲究。谢肇淛《五杂组》言:“闽人苦山泉难得,多用雨水,其味甘,不及山泉。”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对泉水要求是:清、寒、甘、香四个特点。碧山上人用太姥山的山泉水烹太姥佳茗,饮后清爽甘甜,回味醇和,让人心神舒畅。

明代广东佥事,州人林爱民《梦游太姥》诗:“一僧辟谷可旬日,煮茗只向石底烧。”僧人辟谷修炼可十几天不进食,只饮茶水。林祖恕《天源庵访碧山上人》:“竹间风吹煮茗香,户外柑橙枫柏赤。”明代诗人郑邦祥太姥山诗:“清溪激齿松泉滑,古洞烹茶瓦鼎寒。”明代太姥山寺院饮茶还是用瓦鼎之类器皿“煮”或“烹”。谢肇淛《五杂组》言:“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入,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明代废除团饼茶,普遍使用散茶冲泡饮茶。散茶冲泡过程包括:洗器、煮水、温壶、洗茶、置茶、注水、分茶等步聚。各地饮茶方式又有所区别,太姥山地区品茗方式经过唐宋的发展,到明清形成比较成熟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盛行于文人和寺院僧人中。

明清时期茶已溶入百姓生活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成为当地民风民俗的组成元素。七月初七,七夕节案桌上供品有茶、新鲜水果、五子(桂园、红枣、茶生、桃仁、豆子),焚香祭拜,乞巧、乞子、乞美好婚姻。然后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吃水果、玩乞巧游戏。老人去逝丧礼灵座供品除饭、菜外,还要一杯茶,一盏酒。盖新房上樑、压樑物品中也要有茶叶,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关于本文《明清文人笔下的福鼎太姥山茶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茯茶由来的传说


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班超答曰。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楚地茶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楚地的茶,正是来自湖南安化的茯茶,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

历史上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条条古道载茶马。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安化黑茶--茯茶,选料优质,以安化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砖身内金花茂盛,冲泡后汤色红亮,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茯茶的由来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但茯茶还将继续造福亿万人。

黄山毛峰的由来传说


相传在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的新任县官熊开元带着书童一块到黄山游玩,不料迷了路,正在十分苦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好心的和尚收留他俩去庙中留宿一晚。庙中的长老见有两位施主到来,便泡茶迎客,熊开元仔细看了看此茶,其色泽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冲入水后,只见热气绕着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之高,然后在空中盘旋成一个圆圈,慢慢的化成了一朵白莲花,最后散成一缕缕的清香,弥漫了这个屋子,令人闻了十分的舒服。

知县连忙询问此茶的名称,得知为黄山毛峰,次日,知县与书童准备离去时,长老赠送了一包黄山毛峰和一葫芦的黄山泉水给知县,并嘱咐一定要用黄山泉水冲泡毛峰茶,才会出现白莲奇观。熊知县回到县衙后正巧遇上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于是拿出黄山毛峰来招待他,太平知县见白莲奇观连连称叹,随后到京城禀奏皇上,想要献上仙茶来邀功悬赏。

皇帝下令传他进宫表演,可就是不见白莲奇观,皇上非常的生气,太平知县只能老实交代此茶为黟县知县熊开远所献。皇帝立即下令熊开远进宫受审,熊开远进宫后得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于是想皇上说明缘由,请求去黄山取完泉水再回来表演。皇上批准后,熊开元来到了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取了泉水交付给他。随后立即赶回宫去为皇上表演,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上见了极为喜悦,便对熊开元说: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他脱下官袍玉带,独自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为僧,法号正志。现在去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就可以看到一座坟墓,相传那就是正志和尚之墓。

以上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山毛峰的由来传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溪铁观音由来的传说


安溪铁观音世代以来,安溪流传着很多生动感人的茶的传说。其中,关于铁观音发源的两个传说魏说和王说,更为茶乡人民津津乐道。

魏说观音托梦。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21774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奉清茶一杯,从不间断。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又移植于铁鼎中,故称铁观音。

王说皇帝赐名。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让,平时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736年)春一日,士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以此茶馈赠礼部侍郎方苞。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永春佛手佛手茶起源于北宋年间。相传当时闽南骑虎岩寺的老僧人,虔诚地种植佛手柑敬奉神佛。念经之余,这位老僧人还喜欢天天品茶。一日,他突发奇想:茶叶能不能泡出佛手柑的香味呢?于是他尝试着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树上,经过精心培植,最终获得成功。因为嫁接出来的这种茶叶叶大如掌,茶香中又有佛手柑的天然果香,所以就取名为佛手。

闽北水仙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涨,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

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小伙子家的一堵墙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壮实。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小伙子就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模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

大红袍大红袍的传说和典故有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的:相传清朝的时候,有一文人赴京赶考,到九龙窠天心永乐禅寺的时候,突然出现腹胀、腹痛不已的情况。天心寺的和尚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治好了他的病。秀才于是得以按时赴京赶考,还高中了状元。

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这位状元亲临茶树所生长的岩石峭壁下,焚香礼拜,并把身上的红袍脱下来盖在茶树上,大红袍因此得名。

普洱茶由来的传说


普洱茶由来的传说,普洱茶是诸葛武侯种的吗?

普洱茶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茶,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长期流传不休。武侯遗种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

云南民间传说,古六大茶山的茶树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武侯诸葛亮所种,古六大茶山的名字也是武侯留物赐名所得。传说诸葛亮南征之时,蜀国军队进入倚邦、易武等地时,将士不时患眼疾,药物供应不上,军队战斗力渐渐丧失。诸葛亮为此忧心忡忡。某日,诸葛亮登高嘹望,随手将随身携带的手杖插于土中,手杖竟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青枝绿叶。镯军将士采其枝叶煎水饮用和洗眼以后,眼疾痊愈。那手杖长成的树就是茶树,人称茶王树。还有一溉为,诸葛亮班师回朝时,部分将士不愿北归,因此诸葛亮将他们安置在古六大茶山区域内,并教他们种植茶树,以茶换物,以维持生计。民间传说认为,茶树是诸葛亮遗留下来的,因此当地人民将诸葛亮视为茶祖,将古茶树视为神树,并经常以酒水祭祀。据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曼撤,阁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至于古六大茶山的来历,据清代古籍《普洱府志古迹》记载,六大茶山的名字是因诸葛亮遗器而得: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云南茶叶种植的历史远早于三国时期,因此武侯遗种之说难以成立。而且文献表明诸葛亮南征并未到达思茅、宁洱地区,因此这个传说多为虚构,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铁观音由来的美丽传说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其铁观音的名字由来与它的产地以及文化背景有很多的渊源。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且加之铁观音茶叶冲泡之后,量重如铁,形如观音,故名铁观音。关于名字由来,还有两个美丽的传说!

一、魏说--观音托梦

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二、王说--乾隆赐名

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