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二)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皖西白茶 老谌记黑茶 无墨记普洱茶

皖西白茶。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二)”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二)”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接作者上文:《皖茶记丨太平猴魁(一)》

时间回溯到1900年,这一年,八国联军侵华,光绪慈禧仓皇离京,一时间北方战火四起。而远在皖南的山区,平静的生活一如既往,太平县凤凰尖下,人称王老二的王魁成,此时正沉浸在一杯尖茶带来的欣喜中。

原来,猴村以前制作的尖茶,原料等级多有混杂,一芽三四叶居多,当时的南京长春茶庄到此收购茶叶后,会特地派人从中挑拣出幼嫩茶叶单独包装,运回南京出售,获利甚丰。

王魁成因此受到启发,于是他精选一芽二叶,将尖茶进行精制,并规范了尖茶的工艺,制作的茶叶外形规整,滋味饱满,品质居尖茶之魁,于是“王老二魁尖”的名字便传开了。

此后的十年间,在太平当地茶人的共同努力下,魁尖茶品质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与提升,适逢1910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当时太平第一茶商刘敬之于是便向南京商会会长,同为太平人的苏锡岱,举荐魁尖茶参展。

可惜彼时王魁成已在一年前离世,未能见证,幸得猴坑儒商方南山与王魁成之子王文志等人联手创制了四斤上等的“魁尖”茶送展,为不使其与普通“魁尖”混淆,以产地猴坑名之,“猴魁”一名由此而来,并一举获得优等奖。

两年后,民国元年(1912年)的秋天,孙中山先生乘“联鲸”号兵舰考察实业,抵达芜湖码头,得知消息的方南山特地带上精心制作的猴魁茶迎接。孙中山饮此茶后,赞不绝口,欣然为南山先生挥毫:“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翰墨犹在,茶情长存。

到了1915年,美国国会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在旧金山市举办第14届世博会——“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刘、苏、方、王等人再度联手将“猴魁”更名为“太平猴魁”送展,再获金奖,“太平猴魁”从此盛名远播,被列入中国名茶。

“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标准,扁直带尖,匀整肥壮也正是如今猴魁茶的特征,这在制作工艺上,要求尤其严格。时至今日,依然需要从鲜叶开始,一根根拣选出符合标准——“三尖平”的原料,即叶缘背卷,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二叶抱一芽”,以保证成茶能形成的外形。

鲜叶杀青后,由人工趁热一根根捏紧,称为捏尖,十分讲究,捏尖后猴魁再进行整形烘焙,传统是铺于竹焙篓上,边焙火边压制,如今则是平铺在筛网上,用木滚轻轻滚压整形,以叶片平伏挺直即可,不可过度重压。所以仔细观察太平猴魁,可以看到干茶叶片上布满了格子状的纹理,捏尖茶外观壮实,条索紧直。

与捏尖相对的叫做布尖,布尖茶外观扁平,叶薄如纸,多呈嫩绿色,这是由于加工过程中为了追求形色,杀青较嫩,且压制压力较大,这样的方式,会导致茶汁过度流失,在冲泡过程中滋味淡薄,且青气较重。

离开太平的时候,矿泉水瓶里,泡着今年新制的猴魁茶,如此即饮,是当地热爱猴魁的人们常用的方式,冷泡的猴魁,根根树立,格外清甜。

如今,方家,已经到了第五代传人,核心产地的猴岗总共也不过20来户人家,依然在世代居住的村子里,守护着古老的工艺,15天采摘期一过,即开始养护茶园,是对这片湖山,这片的祖辈相传的茶园的态度。尽管每年春天到猴坑的买茶的人,可以绵延好几公里。

太平的茶叶批发市场上,茶商们正在将一根根茶分级整理装箱,一箱箱“各种各样”的猴魁茶,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当然,发心不同,最终的收获与体验自然也不同。

太平湖畔世代相传的滋味,依然在口中蔓延。茶汤尽处,“人”字彰显,一如当年的王魁成与方南山。也许,这便是每一处茶,每一方水土风物,留给我们最大的感动吧。

饮杯猴茶,可以无憾。

cy316.cOm扩展阅读

皖茶记丨六安瓜片(二)


接作者上篇:《皖茶记丨六安瓜片(一)》

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地在齐头山一带,旧六安县、金寨县、霍山县的毗邻的山区和低山丘陵。从六安市区出发,一路山峰旖旎,溪谷潺潺,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传说慈禧生下了载淳著封为懿妃时,每月供给“齐山云雾”茶叶十四两。

民国时期,六安县、金寨县遂成为六安瓜片的主产地。

当地的品种分齐头山中叶种和独山小叶种,每年谷雨前后采摘,约从4月5日开园到5月15日左右停采,一般来说,每年的4月20日前后是采摘高峰期,五月一过,也就不再采摘,为保证来年茶树品质,进行留园,夏秋茶同样不采。现在瓜片的采摘也叫作扳片,待嫩芽初展后,将叶片从梗上提下,只留叶片部分,不带茶梗。

除了采嫩叶片外,六安瓜片在炒制上也吸收了很多松萝茶、皖西大茶的做法。

“灶:置铛二,一炒一焙,火分文武”(明罗廪《茶解》)。现在六安茶的传统制法中,仍是灶上连放两口锅,一口用于杀青,杀青后将茶叶扫入第二口锅中整形,这种做法发端于松萝茶。

而六安瓜片杀青整形的过程中,普遍用“笤帚”辅助,这其中也有明代炒青工艺创制初始时,人们用“手加木指”进行翻炒的影子。

加之后来的皖西大茶鲜叶偏粗老,锅大、投叶量多,温度高,用手翻炒杀青十分吃力,于是改用竹丝帚或高粱穗、芦花帚、苕帚作为翻炒工具,边炒边拍。

瓜片最具特色的“拉老火”工艺,则源自皖西大茶加工中的“干烘”,大茶的原料连枝带梗,梗中水分不宜透干,故最后需要通过拉老火提香、足干茶叶。经过“拉老火”的茶又有“干烘茶”的称呼。明末清初,喝“干烘茶”已在茶馆中的流行:“茶馆里送上一壶干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来”(《儒林外史》)。

就这样,皖西大茶中采用苕帚炒制、拉老火被同时代的六安梅片吸收过来,并推到极致,最终体现在六安瓜片的制作中。

现在六安瓜片的“拉老火”过程更为讲究,从茶叶初干到拉老火中间,需要摊放3-5天,以便叶片内含物质缓慢氧化及充分水解,以及均匀水分,切不可着急。

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首先将木炭排齐挤紧,烧旺烧匀,至火焰冲天,然后由二人将装有20来斤茶的烘笼抬至火上,因火温较高,烘笼在炭火上烘焙的时间每次不得超过2秒,随即抬下翻茶,再抬上烘茶……传统需反复150多次,依次抬上抬下,边烘边翻,整个过程持续1个多小时,经拉老火的茶会形成一层“白霜”,在绿茶加工中别具一格。

经测定“白霜”是茶叶中咖啡碱、多酚、多糖等物质的结晶,经拉老火后茶叶苦涩味物质再次得以转化,滋味醇和,饱满而甘甜,难怪古人要说: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

一杯小小的瓜片茶,透见着整个炒青工艺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这其中,还有一个时代的市井俚俗,有一方水土的山川风物,有工艺的几经变迁,有人情的代代相传。

当然,六安的茶,不止瓜片,《茶经》在茶产地中提到的寿州,曾属六安治下,唐代霍山黄芽、清初的舒城小兰花,都是这里的名茶。

如今,口耳相传的工艺,还在继续,当地人对茶最朴实的情感,伴着停留齿尖的余味,连通着那些知道或不知道的故事历史,一路相随。或许这,便是一杯茶所带来的满足吧。

野生太平猴魁品鉴记


喝过不少猴魁,包括亲自到黄山区喝到的茶,茶虽有芬香,饮之甘清甜美,却未能令我感动。而此次遇到的两款猴魁,用心品饮之后,确觉此茶与常茶不同,有些个人独特的品感,也就将它记录下来。

猴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安徽的太平县,以其大叶扁平的外形与清甜甘冽之味而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不明白,猴魁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历史上,安徽盛产尖茶,如泾县特尖等。百年前,当时最好的尖茶,却出自太平县猴坑的茶农王魁成的手中,取其名而有“魁尖”之说。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特异,品质超群,其他产地的魁尖难以望其项背,为免假冒,特冠以猴坑之名,叫做“猴魁”,又称“太平猴魁”。

太平县现已改为黄山市的黄山区。此次要喝的两款茶,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茶品,一是产自猴魁最经典的产地——黄山区太平湖畔的猴坑,也就是说,这是名茶猴魁中的魁首了。第二款则是此地的猴魁野茶,更不得了。

此茶系深圳茶友千辛万苦赴茶山定制。对于这些茶,好不容易求到两泡,便觉得异常珍贵了。

在初夏的夜,品饮之前薰一点天木香,清甜入鼻,室内也就静清下来了。

以功夫茶法冲泡可以得到最佳滋味的茶汤,置以手工青花盖碗,煮以泉水。先饮定制的猴坑猴魁,据赠茶友人介绍,这是谷雨那一日采摘的鲜叶,系猴坑高海拔茶山背阴面云雾笼罩处树势茂盛柿大叶种的头春茶。制作时专门拣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以炭火小锅手工炒制的精品。炭火小锅每次只能约炒二两鲜叶,制成约半两的干茶,再人工在网格盘上逐条整理,然后套在另一张小网格盘上铺布,经滚轮压平后拿开布,竹条拍打松动,最后进入炭火烘箱,轮翻烘焙,精工细作而成。

但见茶叶条索修长壮实,长约七八公分。苍绿,匀润可爱,两叶抱芽,平扁挺直,正所谓“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叶片上隐约可见茶梗绿中隐红,就是“红丝线”了。此茶还带着铁丝网格的线痕,这就是它独有的炭烘及捺压的工艺形成的。

细细嗅之,清幽之香入鼻,旋及至脑顶,不饮茶而醉于茶香之中。

这样一款茶,并不像产自人间。茶不好入茶荷,亦不好完整地置入盖碗,须一半露出,却也正好欣赏它挺立俊秀的姿态。将水凉至90℃,应是最适合它的水温。轻轻旋绕注水,浸透茶叶的三分之二,茶慢慢柔软下来,安坐于杯中,淡淡的雾气逸于盖碗之上。

第一道茶汤入口,细润如若无物,惊奇的是,从胸中直至后背,一种麻醉感迅速生起。茶汤给人的感觉如同仙气一般飘缈。这样的茶,真是没有体会过。

第二道,汤水依旧那么细腻柔绵,犹若空谷幽兰,只觉茶气缕缕上扬,忍不住打了一个重重的嗝。

第三道,仍旧是独有的飘缈气息,只欲闭眼,这个世界唯有茶了,细细的茶汤,在后味时略留有一丝核桃般的气味。

饮至三道,便得真味。令人在冲泡时更加行云流水,相信下一道的茶汤会更加美妙。

第四道时,此时茶汤细润甘甜而芬芳上扬,细啜,如同沐在大山的云雾之中。好茶的体验,便容易使人联想于森林,山川或溪流,或唯余一片空灵。也只有好茶才更好与身体相应。

微停,室静。

如果不能好好去体味这款茶,便觉得极为浪费,犹如古人所说“汲山泉以浇蒿草”了。好的茶常有,而用心喝茶的人却很少有。用心饮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有时候遇到爱茶的人,便很乐意拿出好茶,否则就觉得委屈了一道好茶了。

第五道,将壶中的水再行加热,渐至沸点,比前番温度更高。注水出汤,茶汤厚度仍如从前。此时的清雅气息,令身体轻得想跳跃。便悟好茶足以令人入仙家之境。

第六道,因珍惜这道茶,此时不想说话,不自觉屏住呼吸,生津更显。品饮带来的触动似可传至全身。

略停注水,细细体会这时候口腔的滋味,清韵绵绵不绝。

观察叶底,柔软的木梗,如同太极一般的图案,顺势卧于盖碗。近闻,仍旧清香。

静室品鉴,细细接近它的真实。若遇酒肉之徒,怕也坏了茶汤清味。

忽然想到,人在社会中,需要受多少委屈辱没呢?有些文人想不开跳了湖,更多人便屈辱着活了下来。谁能注定你要一直被人尊敬和爱呢?在动荡的年代,或者苟且的时势中,哪怕品一道普通的茶也是奢侈吧。

结束了这一次的冲泡。第二天则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下猴魁的野茶。

猴魁野茶的外形并不好看,因为放旷于山野,所以叶张较小,却也一样带着清润的光泽。除此之外,茶的工艺仍是手工,可见手工炒制形成的爆点、焦斑,以及成型及烘焙时留下的铁丝网格的印痕。今晚将同时冲泡三道茶,另两款分别是昨晚品饮的猴坑猴魁,茶友带来的高价猴魁,可谓“华山论茶”了。

第一道冲饮,茶友带来的那一款高价猴魁迅速败下阵来,相形之下,只觉得不够清冽,滋味呆滞,舌面上的涩重难以化去。

到第二道的时候,高价的猴魁就没人喝了,直接喝猴坑的猴魁与猴魁野茶。

没有想到,那猴魁野茶的体验更加强烈。同时冲泡,就很自然而然地拿来对比。总体而言,野生猴魁茶气更强。从第一道开始,便觉得世间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茶,入口看似平和,而茶对身体的冲击却强烈,让你忍不住想把丹田缩起来,身体不由自主地直立起来。以前与善品茶的传明法师喝茶,常听到他说,喝到好茶要直起身来,麻醉到不能说话,这种感觉后来在品岩茶中时有遇到,而在绿茶当中,却是第一次遇之。

如果说猴坑的猴魁让人觉得有仙气的话,这猴魁野茶更像孙悟空般,坚定质直、又可以有无穷的变幻与神气了。野茶有一种特别的高山气韵,更加野性,而猴坑猴魁却甜细脱俗,二者性格迥异却又有相通之处,

饮至三道时,水温加至95℃,茶汤微涩,却迅即化开,其汤让人体会到山中云雾的甜柔,又不失骏烈,其滋味不能细评。身子直起来,忍不住打了一个嗝,真是强烈底质,此时满口茶味。

四道时,只觉质感满满,茶气强烈,后味微苦。

五道,从舌尖开始,身体似乎直接被点中穴道,动弹不得。贪恋于茶味,忍不住咂起嘴巴。闭眼享受。这些茶味,相信很多人没有体验,或者难以置信,而在纷乱的品茶环境中,常会错失好茶的独特体会。

六道更显甜细。几道下来,茶汤在不断变化,真愿沉于茶汤之中,不问世事。

七道仍旧不出水味,甜中带有微苦。终需散场,其茶叶底已显绿黄,夜已深,静品之旅让人满心欢喜。

饮茶多年,有缘得遇猴坑猴魁及野茶,用心鉴之,终于读懂它脱离人间的清妙。

皖茶记丨六安瓜片(一)


从太平到六安,从皖南到皖西,从黄山到大别山,一段故事仿佛还未醒来,又回溯着另一段历史......

“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茶生最多,名品亦振”。

六安瓜片的工艺,可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炒青绿茶创制之初的印记。

不过,在说六安茶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六”,到底该怎么读。

六安的六,并非数字六之意,而是指“六”这个地方,读作lù,通“陆”字,意为“四周略高的陆地”。当年禹帝为表彰皋陶(gāoyáo)部落的功劳,将皋陶的后裔封在英、六(lù)一带,故今六安城区又称“皋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平定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后,将两王领地中包含“六”在内的5县重新划分,愿“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设立了六安国,“六安”之名也就沿袭至今。

茶,一直是六安的特产,明代以来尤为盛行。在当时文人们最为推崇三类茶中,就有“岕茶(长兴罗岕山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一说。

没有历代皇家茶苑的奢华,没有特殊山场环境的造势,六安茶自创制起,却以其独具一格的原料与工艺,活跃在寻常百姓的杯盏之间。西门庆府邸内,贾府大观园里,官宦人家,市井街头,都可以见得六安茶的身影。

惟取嫩叶

而六安瓜片,则是如今六安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茶类,也是中国茶中唯一全采用嫩叶片制成的茶叶。

这种“叶片茶”原料的选择,最初是从安徽黄山休宁县出产的松萝茶中承袭而来的,带着茶叶炒焙的初始印记。

自明代以来,茶叶加工的形制从饼茶走向散茶,持续数百年的鲜叶杀青采用的蒸青法,也被时兴的炒焙法所取代。松萝茶,正是当时炒青工艺的杰出代表,风靡一时的“松萝法”(松萝茶采制工艺)一度影响了包括武夷岩茶在内的很多茶类的加工,被全国各地普遍仿效,“各山悉仿其法”。

或许是受当时加工条件的限制,为了锅炒时杀青的均匀,松萝茶在鲜叶采摘后,“去其梗”、“摘去筋脉”,全保留嫩叶片进行炒制——“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明闻龙《茶笺》)。

因茶芽与茶梗的含水量都比较高,茶芽又细嫩,在炒青工艺诞生之初,采用带芽带梗的原料,容易炒焦,且易受热不均匀,加上茶梗滋味苦涩,于是,嫩叶片反而成了首选,炒出来的茶色泽匀整:“茶皆一色”、“其价之高”。

最终,将采“嫩叶片”制茶的特点发扬并延续到今日的,正是六安瓜片,当时也叫作六安片茶、梅片。明清时期,片茶特指按松萝茶法所制茶叶。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就说“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全叶片制作的茶,原料匀齐,口感醇厚,滋味持续性也较好。

随着后来炒制技术的发展,鲜叶等级也逐渐丰富。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记有“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其中银针是单芽,梅片是叶,毛尖则连芽带叶。清代贡茶中,六安芽茶和六安梅片都在其列。

而今天我们熟知的六安瓜片,正是在明末清初的六安梅片与皖西大茶的采制工艺基础上综合而成的。改名六安瓜片大约在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的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茶梗,作为新产品应市,深受欢迎,后来麻埠、齐头山茶农效仿此举,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简称“瓜片”,因瓜片之名比梅片更通俗直观,也就慢慢流行开来。

除了原料上的“惟取嫩叶”,六安瓜片在加工中还有着怎样的独特工序,为什么瓜片茶上会形成一层“白霜”,历经百年的皖西茶工艺,又是如何延续至今的呢……

太平猴魁 2020太平猴魁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太平猴魁》内容,感谢阅读!

6月2日讯:太平猴魁,茶叶名称。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中。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稳红,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并赢得荣誉。此外,还有其茶文化,保健作用。并有专门图书介绍。

外形:太平猴魁扁平挺直,魁伟重实,简单地说,就是其个头比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至7厘米,这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鲜叶持嫩性较好的结果,这是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他茶叶很难鱼目混珠。冲泡后,芽叶成朵肥壮,有若含苞欲放的白兰花。此乃极品的显著特征,其他级别形状相差甚远,则要从色、香、味仔细辨识。

颜色:太平猴魁苍绿匀润,阴暗处看绿得发乌,阳光下更是绿得好看,绝无微黄的现象。冲泡之后,叶底嫩绿明亮。

香气:香气高爽持久,太平猴魁比一般的地方名茶更耐泡,“三泡四泡幽香犹存”,一般都具有兰花香。

滋味:太平猴魁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泡茶时即使放茶过量,也不苦不涩。不精茶者饮用时常感清淡无味,有人云其“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用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关于本文《太平猴魁》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太平猴魁属于什么茶,太平猴魁——绿茶!


在我们的生活中,说到太平猴魁应该乜有人不知道,因为太平猴魁是一种品质特别高的茶叶,适宜饮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帮助,但是对于对于太平猴魁大家了解吗?不知道的话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太平猴魁属于绿茶

太平猴魁可谓是我国的传统历史名茶,其属于绿茶类尖茶,堪称是绿茶之王。产于安徽太平县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五百多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减肥作用、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等功效。

太平猴魁的历史进程

太平猴魁在茶界的地位都很高。清咸丰(1859),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现在,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太平猴魁的特点

太平猴魁在外形上的印象给别人的感受就是很特别的,同时品质特征上也很高级。其外形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冲泡后,香气高爽,含有诱人的兰花香,醇厚爽口,有独特的“猴韵”,茶汤清绿,芽叶成朵肥壮。

太平猴魁名字的由来

太平猴魁的茶名也给人深刻的印象,有些初闻此名的人可能都不清楚它是种茶叶,以下就给说说太平猴魁的来历。据说古时一位太平县的山民去采茶,行至山间,忽然闻到一股奇香,环顾四周,终于发现在悬崖峭壁上有几棵老茶树,香味正是从那飘来。无奈山高无路可循,只能离去。

但始终忘不了那茶叶的异香,于是这位山民就开始训练猴子,每到采茶季节,就会给猴子带上布套,让它们代去攀岩采茶,猴魁的名字由此而来。

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人称王老二,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特别精于茶叶加工,用精心选出又壮又挺的茶鲜叶,制出的干茶质量高,称为“王老二魁尖”。且由于该茶的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故此茶称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产地

太平猴魁的产地,是出自环境优秀的安徽,而安徽的好茶叶也是非常之多。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新明一带,该区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主产区位于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

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而茶园皆分布在350米以上的中低山,土质多黑沙壤土,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茶山地势多坐南朝北,位于半阴半阳的山脊山坡。

综上所述,太平猴魁茶属于绿茶,是绿茶中的精品,是一种品质特别好的茶叶,内含有很多对我们身体有益的营养成分,适宜饮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帮助!

太平猴魁属于什么茶?太平猴魁简介


太平猴魁属于什么茶?对很多人来说,太平猴魁这是一个很陌生的茶名,更别谈到能够清晰的划分出太平猴魁属于什么茶?太平猴魁产自于安徽太平县,其中以猴坑一带的茶叶最为正宗,所以才有了太平猴魁之名。它属于绿茶,而且是绿茶尖茶的魁首之茶。

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太平猴魁也是因产地而得名。猴魁的由来相传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太平猴魁是每年的谷雨到立夏之间开始采摘,选择肥厚的嫩芽一芽一叶初展的嫩芽进行采摘。采摘的时间较短,每年只有15天到20天的采摘时间。采摘好的太平猴魁经过筛选,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制成。含有较多的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叶绿素等营养成分。

太平猴魁是使用绿茶的制茶工艺制作而成,成品茶以绿色为主所以太平猴魁属于绿茶。太平猴魁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蕴有诱人的兰香,味醇爽口。

太平猴魁属于什么茶?有人将之形容为是生长在深山的高贵公主,这足以可见太平猴魁在绿茶界的影响力了。

太平猴魁价格 太平猴魁的功效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尖茶,来自安徽黄山,是我国的天然保健饮料,据了解所含成分高达500多种,并且有兴奋、利尿、、强心解痉、抑制动脉硬化、抗菌、抑菌、减肥、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美容护肤等作用可以说是保健茶里数一数二的名茶了。

太平猴魁目前的价格体系在业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品牌所执行的品牌价位也不一样,不同等级也有着各自的茶叶定价,而且每年太平猴魁的价格随着市场都有所浮动,所以小编所给出的数字就是一个参考值。不过强烈建议各位朋友们,选购太平猴魁以商场或者茶叶专卖店为主。

太平猴魁的价格怎么样?太平猴魁一般都是以斤为单位进行批发的,若是零售的话,太平猴魁如今都是精美包装茶,以克为单位进行售卖。太平猴魁的新茶在每年的 5、6月份上市,各地茶商都纷纷赶去安徽黄山主产区进行新茶购买,太平猴魁的价格根据茶叶等级、茶叶产区、品牌等的不同,售价也不尽相同。

太平猴魁一般新茶的售价从200-30000元不等,不同等级的太平猴魁售价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另外,最近两年,随着茶叶加工成本的逐年提升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太平猴魁的价格也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其中太平猴魁还有个美称:高傲的公主,相对于西湖龙井等大牌名茶,太平猴魁的名气要略微逊色一些,但是要说到其身价,太平猴魁曾开出了数万元的天价,可谓是一鸣惊人。

太平猴魁为什么叫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那么太平猴魁为什么叫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为什么叫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名字来源于其地名加上魁尖的质量。

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

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清咸丰(1859),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现在,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

太平猴魁的品质特征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绿明澈,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皆独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品其味则幽香扑鼻,醇厚爽口,回味无穷,大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太平猴魁其成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茂盛而不显,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榄;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香气高爽。

太平猴魁冲泡方法

1、冲泡茶具上可以选择一个直形的玻璃杯(杯具的选择可以是盖碗、紫砂小壶、紫砂大壶等),这样在冲泡过程中就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过程。

2、从包装袋中取出三至五克的茶叶放入杯中,可以将茶叶的根部朝下进行放置。

3、冲入9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第一次冲泡时不要加的太满,到差不多快一半的时候就可以了,等茶叶慢慢的舒展开来、

4、茶叶舒展的差不多时加入第二次开水,等几分钟,等到茶汤温度差不多时就可以进行品饮了。在品饮时不要一次性全部都喝掉,剩下三分之一左右,以便于后面的冲泡。

太平猴魁作为绿茶中的一个品种,与其他茶品相比,太平猴魁茶汤回味甘甜,冲泡时就算放置的茶量过多了也不会苦涩,而其他茶类如果冲泡时放置的过多的话就会苦涩了,而且太平猴魁的冲泡起来比较简单。

太平猴魁价格太平猴魁的功效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尖茶,来自安徽黄山,是我国的天然保健饮料,据了解所含成分高达500多种,并且有兴奋、利尿、、强心解痉、抑制动脉硬化、抗菌、抑菌、减肥、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美容护肤等作用可以说是保健茶里数一数二的名茶了。

太平猴魁目前的价格体系在业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品牌所执行的品牌价位也不一样,不同等级也有着各自的茶叶定价,而且每年太平猴魁的价格随着市场都有所浮动,所以小编所给出的数字就是一个参考值。不过强烈建议各位朋友们,选购太平猴魁以商场或者茶叶专卖店为主。

太平猴魁的价格怎么样?太平猴魁一般都是以斤为单位进行批发的,若是零售的话,太平猴魁如今都是精美包装茶,以克为单位进行售卖。太平猴魁的新茶在每年的5、6月份上市,各地茶商都纷纷赶去安徽黄山主产区进行新茶购买,太平猴魁的价格根据茶叶等级、茶叶产区、品牌等的不同,售价也不尽相同。

太平猴魁一般新茶的售价从200-30000元不等,不同等级的太平猴魁售价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另外,最近两年,随着茶叶加工成本的逐年提升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太平猴魁的价格也表现出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其中太平猴魁还有个美称:高傲的公主,相对于西湖龙井等大牌名茶,太平猴魁的名气要略微逊色一些,但是要说到其身价,太平猴魁曾开出了数万元的天价,可谓是一鸣惊人。

太平猴魁的传说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太平猴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历史名茶。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尖茶,是尖茶中的极品。太平猴魁的外形扁平挺直,两头抱芽,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誉。关于太平猴魁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在太平猴魁的产地——安徽省太平县猴坑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在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后不幸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再没有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

在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心地善良的老汉发现这只老猴时,将他埋在了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老汉正要离开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四周不见人影,老汉也没将这事放在心上。

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这个山岗上采摘野茶,发现整个山岗上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老汉这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这些茶叶清香扑鼻,让老汉过得衣食无忧。

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因此被命名为太平猴魁了。太平猴魁茶汤清澈黄绿,口感高爽甘醇,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减肥作用、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等功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