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毛尖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 : 2019-12-02
白茶毛尖 茶叶毛尖 白茶和毛尖

【www.cy316.com - 白茶毛尖】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紫阳毛尖的历史发展”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紫阳毛尖的历史发展”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新中国成立后,紫阳茶伴随紫阳人走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重紫阳茶的发展壮大。国家也对紫阳茶叶生产给予了投资和许多支持,通过不懈努力,紫阳茶叶迈向了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末,茶业占据了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产量、规模挤进了全省前列。茶叶科研项目一次又一次的攻关和茶叶制作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茶叶名声美誉国际国外。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给予紫阳茶“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的科学定位。

21世纪初,紫阳茶又通过了国家惟一原产地保护认证。紫阳人不仅对种茶、制茶探索和积累了经验,而且,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领军产业。随着每年一次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紫阳茶文化找到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

“春到茶山一片新”,是对紫阳茶现实状况的生动地描述。走进紫阳,满山遍野翠绿翠绿的茶山让人目不暇接,茶园散发出温馨,茶树长出了嫩芽,姑娘们采撷鲜绿,歌声、笑声像在身边又仿佛在天际,时起时落,此起彼伏。看完茶山,听足了山歌,闲坐下来,茶山姑娘们精湛的茶艺表演让你大饱眼福,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姑娘们把紫阳人的豪爽、热情、朴实、大方充分展示出来。此情此景,阳光是暖的,山歌是暖的,姑娘的心是暖的。暖,承载着生命之树,承载着紫阳的希望和未来。山、树的本体里便涌现了紫阳茶的盛况。

耳听紫阳茶文化的音符,再放眼山上,茶乡文化正灿灿然然的迎风绽放。

“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贾平凹先生以此评价昭示世人。

紫阳盛产茶叶,山上、村口、路边,处处可见。特别是每年清明前后,一片茶树连着一片茶树,远看就像一团团绿色的云朵在山前飘荡。一群群健美活泼的紫阳村姑,或拎竹篮,或背背篓,两手翻飞于丛丛绿荫云上。姑娘们连采茶连唱歌,茶歌阵阵,清脆悦耳,这情景融合了天籁、地籁、人籁,真像一幅幅优美的巴山图画。

紫阳地处陕南的安康市,汉江中游,巴山北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若追本溯源,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在紫阳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紫阳县建立于1512年,距今也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紫阳茶。

早在唐代,紫阳茶已经成为朝廷贡品。春分刚过,尤其是清明前后,紫阳的茶农就开始采摘茶叶,而茶的采摘、制作、饮用水平也日渐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一联:无忧何必要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意在说明紫阳茶的不同凡响。

cy316.cOm扩展阅读

紫阳毛尖有什么历史渊源?


陕西紫阳多山多水,物产丰富,紫阳茶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种。紫阳在上古巴国时期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清朝时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紫阳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仅此一句,紫阳茶就该列为神品了。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紫阳以茶作为形象大使而名缰利锁。

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时,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僧侣坐禅讲经由于佛规而不能饮酒,饮茶提神醒脑是最好的办法。寺院来客不敬酒只敬茶,这种待客方式先被民间接受,进而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就陆续产生,其规模不断增大。

唐代,陕南茶叶作为金州(今安康)“土贡”,成为进献给朝廷的山珍。紫阳是陕南茶的主要产区,采摘、制作、饮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陕南茶不仅作为宫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饮料,也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紫阳茶风味独特,是西北人民的嗜好品和生活必需品,也是茶区人民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的山货特产。大量的茶叶销售到西北地区,不断增强和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和交往,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

明代《茶法》的制定与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紫阳“买茶装蓖”。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再次印证了紫阳茶的辉煌。

古丈毛尖有什么发展历史?


战国时期,巴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因楚巴战争传入古丈。

古丈种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著作东汉《桐君录》南北朝。东汉时代,《桐君录》记载:“永顺之南(今古丈县境),列入全国产茶地之一”。

《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著《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可见古丈茶在唐代就已被列为皇家贡品。

南北朝时期,《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今古丈县罗依镇会溪坪)等地均有茶芽入贡”。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不堪连年献贡茶之累,带领五溪民众“侵暴辰澧”。

1874年,甘肃提督杨占鳌卸任回乡,倡导乡亲开辟茶园,以茶养乡。

1906年,《古丈坪厅志》载:“茶之利大矣哉。古丈坪厅之茶,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

1920年,杨占鳌之子杨琢臣在古丈坪青云山种茶,外销号“青云银峰”,又称古丈毛尖。

1950年,古丈茶叶远销苏联。

1959年,韶山指名要古丈绿茶招待外宾。

1964年,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撰写文章论证古丈茶溪是茶的原始产地之一。

1980年,古丈毛尖以78美元的斤价行销香港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古丈绿茶批量出口吨价达7800美元。

1982年6月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

1986年,古丈毛尖载入《中国名优特产大辞典》。

1996年,古丈毛尖获北京亚运会畅销产品证书。

2000年6月,古丈第一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县城十字街举行。

2002年4月,第一代机制“古丈毛尖”茶在高峰乡试制成功。同年5月,古丈第二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县茶叶总厂举行。

2005年古丈毛尖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地方证明商标”。同年5月,古丈第三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古丈县城石板街举行。

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湖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标准”(省标准)以及“原产地认证”、QS认证等。同年4月,古丈第四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小背篓茶苑举行。

2011年5月,“古丈毛尖”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及故事传说


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及故事传说。

信阳毛尖的历史发展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提升,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人甘以敬与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商量种茶,招股集资,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这是近代信阳历史上的第一个茶社。

1910年甘以敬又邀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延等人在骆驼店商讨办茶社事宜,在车云山组建“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从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

在茶社相继成立,境内茶业透出一片生机之时,传来“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消息。信阳茶人陈善同(字雨人)在当时的缉私拿统领蔡竹贤的支持下,到各茶社串联,并搜集到了境内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11种茶样,每种约选3斤,用瓶装交信阳地方道署衙门实业厅所属的商会,转交省出口协会。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信阳毛尖故事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

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筋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漂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

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嘴巴尖尖、眼睛大大、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

小画眉鸟很快飞回了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鸟高兴地笑了起来。这时,她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的小画眉鸟,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瘟病病人的嘴里,病一群群的小画眉鸟,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瘟病病人的嘴里,病人便立刻好了。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绿茶是什么古丈毛尖历史发展


战国时期,巴人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因楚巴战争传入古丈。

古丈种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著作东汉《桐君录》南北朝。东汉时代,《桐君录》记载:“永顺之南(今古丈县境),列入全国产茶地之一”。

《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著《通典》记载:“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可见古丈茶在唐代就已被列为皇家贡品。

南北朝时期,《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通典》记载:“溪州(今古丈县罗依镇会溪坪)等地均有茶芽入贡”。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不堪连年献贡茶之累,带领五溪民众“侵暴辰澧”。

1874年,甘肃提督杨占鳌卸任回乡,倡导乡亲开辟茶园,以茶养乡。

1906年,《古丈坪厅志》载:“茶之利大矣哉。古丈坪厅之茶,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

1920年,杨占鳌之子杨琢臣在古丈坪青云山种茶,外销号“青云银峰”,又称古丈毛尖。

1950年,古丈茶叶远销苏联。

1959年,韶山指名要古丈绿茶招待外宾。

1964年,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和社会活动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撰写文章论证古丈茶溪是茶的原始产地之一。

1980年,古丈毛尖以78美元的斤价行销香港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古丈绿茶批量出口吨价达7800美元。

1982年6月全国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

1986年,古丈毛尖载入《中国名优特产大辞典》。

1996年,古丈毛尖获北京亚运会畅销产品证书。

2000年6月,古丈第一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县城十字街举行。

2002年4月,第一代机制“古丈毛尖”茶在高峰乡试制成功。同年5月,古丈第二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县茶叶总厂举行。

2005年古丈毛尖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地方证明商标”。同年5月,古丈第三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古丈县城石板街举行。

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湖南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发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标准”(省标准)以及“原产地认证”、QS认证等。同年4月,古丈第四届“茶王杯”斗茶会在小背篓茶苑举行。

2011年5月,“古丈毛尖”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鸠阳毛尖茶的历史发展


唐李钊的《唐代史补编》(公元825年左右)中有:“名茶...周目有鸠山坑”。唐·华阳的《厨房工作人员处理记录》中有:“周目鸠山坑茶味道清淡,在膏体研究方面优于霍先生”。《汉书·墨津》载有:“鸠山坑,位于皇光潭的对面,分为两个坑。鸠山坑脊产茶,茶用水蒸,有着奇妙的颜色和香味。五代吴越,五代十国毛文熙的《茶谱》包含:“茶,周目鸽坑,妙不可言”。北宋时,音乐史《太平朱环记》载有:“江南东道,周目本地鸠山坑疃茶”严灵芝”:茶是“淳安鸠山坑最好的,唐代称之为贡品,宋代称之为贡品。南宋时,陈咏的《金方碑柱》中写道:“周目鸠山坑是一个著名的茶叶产地。”。明代,王项瑾的《群芳谱》中写道:“周目鸠山坑是最好的茶叶等级。”。徐渭的《雕刻徐文长成长秘笈》中有:“名茶鸠山坑”。清朝末年,鸠山由纪夫的香茶开始销往海外,并享有良好的声誉。

1956年,哈图坑乡成功试制了一台手动杀青机,并在全县推广。朱德主席高度赞扬了这一举措,他说这标志着中国茶叶生产半机械化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鸠阳乡恢复了鸠阳毛尖的生产,并制定了采摘工艺的技术规程。它第一次在浙江省名茶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1983年,浙江省茶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茶叶专家庄万芳教授参观鸠山坑,品尝鸠山坑的发梢。他写了一首诗:“梅雨清溪游古茶,湖光倍增,鸠山坑鲁豫的茶经受到称赞,味道带到了香清的古代”。

1985年,他被农牧渔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他被农牧渔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

1986年,浙江省农业厅颁发浙江名茶证书。同年,商务部参与名茶评选,荣获全国14种优质名茶之一。

2002年,他在中国名茶交易会上获得金牌。

2003年,鸠山由纪夫茶因乘坐神舟五号太空旅行而闻名中外。2004年,新推出的“鸠山坑宫崖”获得山东国际博览会金奖。

2005年,县政府授予县级优质(农业)科技示范园。鸠山毛尖产品被授予县级名牌产品称号。

2006年,“海陵岭”商标被淳安县认定为驰名商标。2003年至2006年,鸠山由纪夫毛尖先后在山东、上海和北京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优质”产品称号。

2007年,他被县委和县政府授予“茶强乡”称号。

2010年,在第八届国际名茶大赛中获得金牌。鸠阳毛尖茶的整个生产工艺包括面向农村党员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

2011年,他在哈尔滨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中国绿茶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和中国茶杯竞赛中又获得一枚金牌。

紫阳毛尖属于什么茶 紫阳毛尖是不是紫阳富硒茶


毛尖是一种常见的茶叶,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常见的种类有信阳毛尖、沩山毛尖、黄山毛尖等,他们都属于绿茶。那你听过紫阳毛尖吗?紫阳毛尖属于什么茶?

紫阳毛尖属于什么茶?紫阳毛尖,产于陕西紫阳县近山的峡谷地区。当地层峦叠峰、云雾缭绕、冬暖夏凉,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茶园土壤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和薄层黄沙土,呈酸性和微酸性,矿物质含量丰富,有机物质含量高,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紫阳毛尖属于什么茶?紫阳毛尖属于绿茶,制作紫阳毛尖所用的鲜叶,采自绿茶良种紫阳种和紫阳大叶泡,茶芽肥壮,茸毛非常多。鲜叶采摘回来后,经过杀青、初揉、炒坯、复揉、初烘、理条、复烘、提毫、足干、焙香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喜爱。

紫阳毛尖茶富含微量元素——硒,具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为中外茶叶界人士所瞩目。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健康遭到严重的损害,而适当补硒则可起到延缓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饮用紫阳毛尖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副作用的补硒方法。紫阳毛尖“富硒”只是说茶叶硒元素含量比正常高一些,并不对茶叶的类型作出限制。而毛尖只是对茶叶类型做了限制,不要求一定富硒。

以上就是关于紫阳毛尖属于什么茶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各位茶友有所帮助。想要知道更多关于毛尖的相关资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