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

发布时间 : 2019-12-04
绿茶不耐泡 绿茶耐泡吗 乌龙茶耐泡

绿茶不耐泡。

冲泡普洱茶,都会讨论到耐不耐泡这个问题上,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并不是“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这么简单,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

这不是古树和小树的问题,而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其中的这些变量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决定耐泡度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红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

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普洱茶更耐泡?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讨论问题,若在任何变量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未免偏颇。就如这相当不起眼的“耐泡度”一般,“这茶耐泡肯定是古树,这茶不耐泡肯定是台地”,如此武断的下定论,也许就和某款好茶擦肩而过了。

cy316.cOm扩展阅读

耐不耐泡,只是古树茶与小树茶的区别吗?普洱茶耐不耐“泡”跟什么有关?


普洱茶耐不耐泡,你以为就只是简单的古树与小树的区别吗?我们在喝茶的时候经常会听一些茶友讨论,这款茶耐不耐泡,滋味如何如何……那么,你知道决定一款茶耐泡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与原料粗老细嫩程度有关。一般选料较为粗老的就更为耐泡一些,水浸出物也较慢。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还与投茶量的多少呈正比,与品饮人数的多少呈反比。因为个人喜好不一,投茶量也会有所不同。量越大,可以冲泡次数就越多。如果同时喝茶的人数较多,投茶量也要相应的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冲泡次数,而又不影响品饮效果。

普洱茶是否耐泡,与出汤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如果饮茶者本人的口味偏重,每一泡的出汤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就加快了水浸出物的溶出速度,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一泡的出汤时间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就会相应的减少。

除此以外,冲泡时的水温、注水量等也会影响普洱茶的耐泡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使茶叶的溶出更稳定,投茶量与容器的大小、投茶量与注水量,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比例。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少导致前几泡注水过多,以至于茶汤滋味淡泊或者茶汤量少,也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多而在后几泡因为茶叶膨胀而丧失注水空间。

影响普洱茶耐泡度的因素也许并不止一个,很多时候是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综合来看。

普洱品鉴:外形(三)区分古树、大树、小树、台地


千年野生古茶树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大茶树

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原生态古茶树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

生态古茶树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老茶树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小茶树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台地茶树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并不是“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这么简单,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

这不是古树和小树的问题,而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了解其中的这些变量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决定耐泡度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红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普洱茶更耐泡?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讨论问题,若在任何变量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未免偏颇。

就如这相当不起眼的“耐泡度”一般,“这茶耐泡肯定是古树,这茶不耐泡肯定是台地”,如此武断的下定论,也许就和某款好茶擦肩而过了。

古树茶就一定耐泡么?


很多时候我们对古树茶是存在误解的,你比如说,树大树粗就是古树?不一定;树小就一定小树?也不一定;古树茶就一定耐泡?那就更不一定了。总的问题汇集下来,说明了一个道理。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对古树的了解往往只停留于粗浅的认识。

其实有关古树茶的许多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比如以上这些就是很实在的问题,不仅在很多时候误导了消费者,茶叶爱好者,甚至连很多茶商都不一定了解得透彻。下面我们就针对以上来解读一下。

树大树粗就是古树?树小就一定是小树?

NO!云南境内的很多茶区,在土壤稍微肥沃,阳光和雨露充足的地方,几十年的茶树,从外形上来看,远比深山那些百年的古茶树还大,还繁盛,长势更好。

所以对于很多外行的,尤其是从全国各地而来,不是真正懂古茶树的人,基本会误以为,那就是古茶树,其实呢不是,就比如墨江就有很多大茶树,外观基本和古树无二,但它们真不是古树。

反过来道理也是一样的,树稍微小点的就一定是小树啦?不一定。你比如昔归是藤条型的,即便是古树,从枝干上看也很细很小,又比如曼松古树也不是很大。

因此,单纯的从树的大小、粗细来判断是不是古树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更多时候是错误的。那么,这就会造成在收购原料的时候,鉴别错误而导致亏损或不必要的损失。

古树茶就一定耐泡?耐泡的就一定是古树?

NO。绝大多数情况下,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古树茶都比较耐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云县和临沧很多山寨的茶也不耐泡。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茶区的古树茶,开始的几年是非常耐泡的,但放着放着就不耐泡了,口感滋味也就没有原来好喝了。

同时又反过来说,耐泡的就是古树茶?不一定。为何?举一个反例就推翻了,台地茶,拼配茶也有非常的耐泡,但它们就不是古树。

所以,古树茶耐泡这句话没错,但不完全对。其原因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遇到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和明白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否则,单凭一点来鉴别古树,往往很多时候是不准的,甚至就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误区可能会影响你很久,直到你吃亏后才恍然大悟,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普洱茶不耐泡原因:为什么普洱茶有的耐泡有的又不耐泡?


你的茶为什么不耐泡?

正常情况下,茶的耐泡度与品质成正比,越耐泡说明茶的品质越好,但凡事都不绝对,总的来说有7个因素会影响茶的耐泡度。

1、与气候环境有关。同样生长在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根深叶茂的乔木茶品质和耐泡度较高。

2、与采摘季节有关。春茶相比秋茶内含物质丰富,所以比秋茶耐泡。

3、与茶叶的老嫩有关。一芽两叶、三叶的青壮叶比等级高的嫩芽茶耐泡。

4、与制作工艺有关。做茶工艺中揉捻的越重,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水浸出物溶出也越快,耐泡度就会相应降低。

5、与撬茶方式有关。茶撬得越碎,水浸出物溶出越快、越不耐泡,茶条完整,水浸出物溶出有规律相对耐泡。

6、与投茶量有关。如选用300毫升的紫砂壶泡茶,每100毫升水投茶4g左右口感较佳,表现耐泡,投茶量过少、注水多相对就不耐泡。

7、与出汤速度有关。冲泡出汤速度越慢、茶浸泡的时间越长、溶出的物质越多,茶叶就越容易不耐泡。

各位茶友,当发现茶不耐泡时,可要根据以上因素,好好判断啦!

为什么普洱茶有的耐泡有的又不耐泡?


所谓耐泡,指的是茶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而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尤其是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然而,在喝新茶时,会有这样的疑问“茶叶很香,口感滋味也不错,缺点就是不耐泡。”

明明在选茶的时候,茶汤冲十泡以上都依然耐泡。压制成饼茶,就变了味道。毛茶和压制成饼的茶,为何会有很大的差别和悬殊。

首先,毛茶从鲜叶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晒干,高温会使鲜叶中芬芳物质挥发,鲜叶中酶物质停止转变,这一时候,经过阳光,完成的时间最多10个小时。茶叶从鲜叶到杀青缓慢的干燥,茶性是最为浓,不论滋味,香气,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多数人,喝到毛茶,觉得不错就会大批量采入,结果发现蒸压成饼以后,大失所望。

干茶成饼,首先需要高温蒸汽蒸压,蒸汽需要高温,才能短时间使茶叶变软,便于压制,高温蒸汽首先使茶叶含水量增多,其次使茶叶中的物质再一次进行转化,这时候的茶性是不稳定的。

成型后,不论自然晾干,还是烘房适度烘干,短时间要使紧压茶干燥,这段时间其实是很短的,而茶,本就是需要沉淀,慢慢来。喝茶的茶友都知道,新茶买回家,大多数人会选择半年之后再开汤,茶叶滋味会很适中均衡。

很多茶友买到新茶,想尝鲜,打开新茶,撬开来喝,此时也许茶饼刚包好面纸,经过高温蒸汽,或是适度烘干,茶性并不温和,通常会在前四泡显得香气浓郁,滋味浓强。到7泡之后,茶味就开始减淡。

这时,大部分人对于茶,或多或少就失望了,因此,可能会错过自己本该有的好藏茶,如果加多冲泡次数,不管茶的浓淡滋味如何,看看喝到十泡之后,茶汤中是否还有滋味。

普洱茶的几次制作之间,高温的作用,对于茶,有好有坏,并不是茶叶的内含物质,或者是茶叶的制作工艺出了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二次高温,致使茶性不温和。(普洱茶吧)

古树茶之辨(二)古树小树之辨


古树茶缘何广受市场与茶友的追捧?

除去稀缺性、炒作这些与茶之本质无关的因素,普洱古树茶确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古树茶的生长环境与管理方式无疑是优于茶园茶的。因生态原因和历史原因,古茶树必然是种生苗种植,非密植管理,不使用农药、化肥,同时古茶树与茶园中的其它动植物构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如此生长环境之下可以确保对于食品而言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由于古树茶价格的非理性涨幅,云南某些茶区的茶农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增加产量,在古茶园中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并认为除草剂不是“农药”故而安全。甚至一些宣称从事古树茶经营的业者亦宣称支持此种做法,实在令人扼腕。)

古茶树的先天优势是可以通过品饮很直观的被我们认识的。基本上,同一产区、同一树种,树龄越低口感越涩,舌尖刺激感越重,喉韵越短甚至没有,而古树茶则会有更加协调的口感、更为丰富的内质与更低的口腔刺激性,古树茶的喉韵随其树龄可下探甚至直至喉底。古树茶体感和气感上的愉悦感更是小树茶所不可比拟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切对比的前提是同一产区、同一树种,同种工艺制作的茶品,以相同的冲泡手法冲泡的茶汤对比得出。从鲜叶到茶汤中间有许多变量可以影响茶品最终呈现的结果,只有尽量排除其它变量方可讨论单一变量对品质的影响。在实际的品饮中,确实可以发现一些优质的生态小树茶更胜劣质的古树茶这类“田忌赛马”式的结果。

而当我们考量如何提升小树茶品质之时,则要进行逆向思考。在茶区、茶种不变,茶树的生长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唯一可以改善茶品品质的,就只有从工艺制程上着手了。

由于古树茶茶菁叶片较小树茶肥厚,当使用相同的工艺(杀青温度、揉捻力度)加诸于不同原料(古树茶、小树茶)时,就会产生差异。古树茶肥厚的叶片使得其在同样的杀青温度和揉捻力度下可以保留更多的活性物质,造成其后续仓储转化的速度较小树茶更快。同理,如果根据不同树龄茶菁的情况调整工艺细节,比如适当降低小树茶杀青温度和揉捻力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会有所缩小。现在的问题是相同的工艺,不同的茶菁内质,导致茶品的口感以及陈化速度上的差异。一般我们会通过喉韵深浅作为判断茶树树龄的依据之一,但前提依旧是“相同的制程工艺”。若小树茶经过一定的发酵,喉韵依旧可以下探,喉韵的深浅应是结合树龄和工艺综合加成的结果。当以其作为树龄判断依据时,前提是加工工艺的相对趋同。

由此可见,云南普洱茶制茶工艺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且未产生根据茶菁的差异对制茶工艺进行调节的精细加工工艺。相信这也是普洱茶发展的必由之路。

古树与小树内含物比较


古树与小树内含物比较:0-30年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30年树龄以上的树,碳的代谢明显,生产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碳的代谢越明显,甜醇度就越好。由于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所以,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陈化更好,因此有人较喜欢古树茶、大树茶。其实,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差,采摘次数又较少,那么是三十年、五十年还是七八十年的树是比较难区分的。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的时候碳代谢明显。

就品味而言,较多人喜欢有岁月甘醇之感的生茶,首先是树龄带来的甘醇,其次是岁月陈化的甘醇。对一般消费者,三十年的生态茶树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解析普洱老茶的耐泡度和新茶不耐泡的原因


我们在喝普洱茶的时候,茶叶的香如何,口感滋味,是否耐泡,都是选茶喝茶的关键点。其中香分为两种,一种是香气,闻香是嗅觉;另一种是香味,是味觉。而滋味则是茶汤给口腔的整体反应。但茶叶经不经泡主要是在茶叶本身上,而不是给人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叶的耐泡程度。

茶叶耐不耐泡,相信很多喝茶的人都会有此感觉。有人说是和茶梗有很大关联,又有人说和陈化有关系。对于好茶来说耐泡可以多喝几泡,不耐泡就少喝几泡,但不耐泡的普洱茶就比较“伤茶”或者“耗茶”。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好茶,还有喝几次没喝够,怎么就没了呢?两者都是按泡数来算,而耐泡的茶对茶叶消耗就比较的慢一点。这种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比较的通熟易懂。

紧压茶和散茶

此外就是紧压茶(沱、饼、砖)与散茶之间的耐泡程度。众所周知,普洱茶紧压茶是由毛茶紧压而来的,然而有很多人认为紧压茶的耐泡程度比散茶更高,其实这种认为是有误的,只因为紧压茶在陈化种滋味变得更加俨然、浓纯持久(多指普洱生茶),才会造成这种错觉。但别忘了之前说过的紧压茶也是由之前的毛料甚至是散茶压制而成的,在新茶头年或是次年,耐泡程度程几乎区别不大。可凡是有特殊的,你比如说,毛茶从鲜叶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晒干,高温会使鲜叶中芬芳物质挥发,鲜叶中酶物质停止转变,经过阳光,完成的时间最多10个小时。茶叶从鲜叶到杀青缓慢的干燥,茶性是最为浓,不论滋味,香气,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多数人,喝到毛茶,觉得不错就会大批量采入,结果发现蒸压成饼以后,大失所望。

而一开始选好料,目的就是为了压制成饼、成沱之后的茶,放上个三五年就不一定了,这就要根据用料,陈放环境和转化的效果,仔细品饮后来定了。因为随着时间间隔距离的拉大,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一时很难做出判断。

新茶和老茶

很多茶友买到新茶,迫不及待的想撬开来偿个鲜。此时或许茶饼经过高温蒸汽,或是适度烘干,茶性并不温和,通常会在前四泡显得香气非常浓郁,滋味浓强。但是到8泡之后,茶味就开始减淡了,有的茶叶慢慢的开始苦、涩起来,最后除了这两种感觉之外基本和喝白开水无两样。所以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喜欢看热闹,非要看看十泡、十五泡以后茶叶是什么样子的,看看茶汤中是否还有滋味。

老茶也有不经泡的,不经泡不能轻下结论判定茶好与不好。毕竟普洱茶耐泡程度不是作为衡量茶叶好坏、优劣的标准。正因为茶老,经过多年转化,内含物质综合下降到非常适合品饮的角度。因此,大多数普洱茶老茶它是不耐泡的,不过汤色、香气和滋味口感会集中在3—7泡之间,过了之后,就明显的能感觉到茶淡了,而能泡到十五泡以上依然茶气十足的老茶好茶,却已经很少了。

普洱茶耐不耐泡,主要取决于它!


所谓的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其口感和汤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算是比较耐泡的,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

茶梗中都会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存在于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要高于嫩叶。

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综上所述,茶的耐泡性与茶梗有关,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对于一些茶友说的泡茶时需要去掉茶梗吗?相信此时也会有了答案。

古树茶的品质与耐泡度有关联吗?如何判断古树茶的品质?


古树茶的耐泡度一直是茶友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普洱茶的江湖里,经常有人拿耐泡度来体现古树茶的品质,虽然大家都知道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判定品质好不好,还有香气和汤感等等,但仍然会有一个心理暗示,便是耐泡的普洱茶品质不会差,也许做茶的时间越久,对茶叶的一些话题就会变的越来越谨慎,总会以一种“不一定”的态度对待,古树茶品质的好与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刨根问底式的进行推演一番,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耐泡的原理是在每次冲泡后,茶叶水浸出物的比例,每一泡的水溶性物质丰富,使得汤感,汤质都能很稳定,保持不变。按正常的冲泡手法,以盖碗冲泡为例,投放8克的干茶,10-30秒内出汤的节奏来计算,15-20泡以上的汤感不掉(掉水:资深茶友的术语,指的是茶汤的质感突然变淡,滋味减弱),这就体现了耐泡的程度。

什么是水浸出物,茶叶可溶于水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了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性糖类、果胶、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咖啡碱等。那么,普洱茶的水浸出物跟品质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在大部分的学术研究中,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提供了水浸出物的科学证明,当水浸出物的含量达到38%以上时,是普洱茶所在地理位置云南的依据。而在茶叶审评里,大部分的机构采用的感官审评法,是以每一泡沸水完全浸泡3-5分钟的方式,以感官来审评茶叶的香气,苦涩度,汤质的饱满等等,从而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实际上,我们发现,学术界和茶叶界对水浸出物的用法和目地并不相同,学术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内含物的比例成份,茶叶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的品质。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茶友对水浸出物认知混淆的情况出现。

而关于品质,大拙认为,越是高品质的的普洱茶,特别是高品质古树茶,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汤感醇厚且丰富,香气独特,整体个性鲜明(大拙产品理念)。其中的关键词是,“丰富”和“个性”,个性体现的是不同产区的风格特征,比如老班章,冰岛等名寨的风格极具个性,而丰富,是茶叶的冲泡过程中体现的汤感滋味,如何体现丰富的滋味,实际上,就是茶叶中苦涩甘甜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度体现于每一次冲泡后的水浸出物。

不管是大树、小树还是台地茶,水浸出物经过检测后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的成分都具备,但当我们喝进去之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古树茶丰富的汤感,更让人喜欢的原因。所以,大拙认为,品质与水浸出物的关系是体现在融合度上的,而非水浸出物的单一内含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汤感越丰富是否越耐泡呢?

多年的制茶经验告诉我们,百年以上的高品质古树茶和经过专业窖藏陈化后的老茶,越能体现汤感的丰富程度,同时,也能体现足够的耐泡程度,这两类茶在品质稳定的情况下,都能达到15泡以上,甚至更多。但耐泡的普洱茶,不见得是古树茶或老茶,为什么?因为从茶人的角度,茶叶是否耐泡是可以控制的。以冲泡来说,茶艺师要体现茶叶的耐泡度或者说让茶叶耐泡,是存在技巧的,比如冲泡的手法,看似正常且标准的冲泡手法,只要控制茶水的比重,减短浸泡的时间,加快出汤的速度都能影响着茶叶的耐泡度。

以制茶来说,在没有古树茶概念的时期里制作的茶,不管是大树,小树经过30年以上的陈化,都能达到20泡以上的耐泡程度,而将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毛茶与新采摘制作完成的毛茶进行适当的拼配,不仅能影响新茶的汤感,同时,也能提高成品茶的耐泡度。而在毛茶的初制到成品制作过程中,从萎凋,揉捻,干燥到压饼成型的松紧度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茶的耐泡度。

也就是说,决定茶叶的耐泡度可以人为的控制,当有了人为的因素,耐泡度的影响就不是那么严谨了。

所以,我们认为好喝的普洱茶一定具备耐泡的特点,而耐泡的茶不一定是好茶。

结合以上的逻辑分析,高品质的普洱茶体现在水浸出物的融合度,而融合度高的茶,汤感足够的丰富,汤感丰富的茶具有耐泡的特征,也就说,耐泡度是普洱茶高品质的一个特征,并不能成为一个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而当我们对岩茶,老白茶有了一些粗浅的学习后发现,普洱茶的耐泡度在六大茶类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

如何鉴别普洱古树茶和台地茶?如何鉴别普洱古树茶和台地茶?


鉴别普洱茶的古树茶和台地茶一直是个难题,抓住重点更容易学。

甜度

甜度此种甜说的是入口后在舌面上的直接表现,不可与回甘(是喉咙的表现)混为一谈,但其甜为高雅清甜,往往被回甘所掩盖,喝茶有一定年限之后,能够将各项滋味分离品味,既能领略,新茶客很难品出,甜度也是鉴别好坏之处,但不是关键,而且只能大家慢慢修炼。

喉韵

喉韵也是鉴别古树与台地区别的关键,非常之重要!台地茶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喉韵的!喉韵就是在喉部形成的清凉舒适感,此感会使您呼吸都尤为的顺畅,舒爽度较高,还有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而且在呼吸时这种韵味会随呼吸带入口中,此时您会产生错觉,怎么我的喉部也能尝到甘甜、香韵;

喉韵的产生是因为茶品内质丰富时,茶汤喝下时滋味会在喉部累加释放,台地茶内质不足所以还没有累加就已经释放,所以不能形成喉韵,这种喉韵古树茶在喝完茶后均能持续非常久,喉韵越久就代表了原料生态好;

耐泡度

在学习品鉴时,生茶的投茶量一定是8克,而且要精确称重,泡法要标准,水个人觉得农夫山泉水(pH7.3±0.5)最好,泡出来的茶汤最喜人。每泡开汤时间10秒即可,冲水下去时不用直冲其杯中茶叶,应顺盖碗边缘均匀环绕慢慢加水,然后10秒左右后出汤,这样标准的泡法您就能客观能鉴别出6项滋味的各项再每一泡汤水中的持续度,在品饮时,如果发现其中一项滋味在任意一泡发生减弱时,就证明此茶的耐泡度就只有到达于此。

台地茶一般四、五泡之后就会开始减弱,古树茶至少都能持续至八泡以上,较好者能持续至十二泡以上。少数地方茶叶最多可以泡20泡,这样的茶叶都是非常贵的!现在那些所谓的二十泡以上的便宜茶,多数都是泡法不标准的,只要把茶量多投,水煮沸后停止加温,就能泡的更久,那都是茶店忽悠茶客专用之术。

这便是品茶中常常提到的甜度、喉韵、耐泡度。

《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绿茶不耐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