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不耐泡,只是古树茶与小树茶的区别吗?普洱茶耐不耐“泡”跟什么有关?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耐泡 乌龙茶耐泡 古树红茶与普洱茶区别

普洱茶耐泡。

普洱茶耐不耐泡,你以为就只是简单的古树与小树的区别吗?我们在喝茶的时候经常会听一些茶友讨论,这款茶耐不耐泡,滋味如何如何……那么,你知道决定一款茶耐泡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与原料粗老细嫩程度有关。一般选料较为粗老的就更为耐泡一些,水浸出物也较慢。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还与投茶量的多少呈正比,与品饮人数的多少呈反比。因为个人喜好不一,投茶量也会有所不同。量越大,可以冲泡次数就越多。如果同时喝茶的人数较多,投茶量也要相应的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冲泡次数,而又不影响品饮效果。

普洱茶是否耐泡,与出汤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如果饮茶者本人的口味偏重,每一泡的出汤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就加快了水浸出物的溶出速度,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一泡的出汤时间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就会相应的减少。

除此以外,冲泡时的水温、注水量等也会影响普洱茶的耐泡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使茶叶的溶出更稳定,投茶量与容器的大小、投茶量与注水量,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比例。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少导致前几泡注水过多,以至于茶汤滋味淡泊或者茶汤量少,也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多而在后几泡因为茶叶膨胀而丧失注水空间。

影响普洱茶耐泡度的因素也许并不止一个,很多时候是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综合来看。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的耐泡度:并非“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并不是“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这么简单,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

这不是古树和小树的问题,而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了解其中的这些变量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决定耐泡度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红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普洱茶更耐泡?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讨论问题,若在任何变量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未免偏颇。就如这相当不起眼的“耐泡度”一般,“这茶耐泡肯定是古树,这茶不耐泡肯定是台地”,如此武断的下定论,也许就和某款好茶擦肩而过了。

茶叶“耐不耐泡”,到底跟什么有关?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今天我们不妨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并不是“古树耐泡,小树台地不耐泡”这么简单,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为什么?

这不是古树和小树的问题,而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了解其中的这些变量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决定耐泡度的因素

1、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皮糙肉厚嘛(这点涉及到揉捻,下面会讲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红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毛茶制程中的捻揉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3、泡茶对耐泡度的影响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则越耐泡;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4、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这两个指标是息息相关的,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回到正题,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台地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普洱茶更耐泡?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质量。

所以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普洱茶类品种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讨论问题,若在任何变量都不考虑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未免偏颇。

就如这相当不起眼的“耐泡度”一般,“这茶耐泡肯定是古树,这茶不耐泡肯定是台地”,如此武断的下定论,也许就和某款好茶擦肩而过了。

普洱茶不耐泡原因:为什么普洱茶有的耐泡有的又不耐泡?


你的茶为什么不耐泡?

正常情况下,茶的耐泡度与品质成正比,越耐泡说明茶的品质越好,但凡事都不绝对,总的来说有7个因素会影响茶的耐泡度。

1、与气候环境有关。同样生长在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根深叶茂的乔木茶品质和耐泡度较高。

2、与采摘季节有关。春茶相比秋茶内含物质丰富,所以比秋茶耐泡。

3、与茶叶的老嫩有关。一芽两叶、三叶的青壮叶比等级高的嫩芽茶耐泡。

4、与制作工艺有关。做茶工艺中揉捻的越重,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水浸出物溶出也越快,耐泡度就会相应降低。

5、与撬茶方式有关。茶撬得越碎,水浸出物溶出越快、越不耐泡,茶条完整,水浸出物溶出有规律相对耐泡。

6、与投茶量有关。如选用300毫升的紫砂壶泡茶,每100毫升水投茶4g左右口感较佳,表现耐泡,投茶量过少、注水多相对就不耐泡。

7、与出汤速度有关。冲泡出汤速度越慢、茶浸泡的时间越长、溶出的物质越多,茶叶就越容易不耐泡。

各位茶友,当发现茶不耐泡时,可要根据以上因素,好好判断啦!

为什么普洱茶有的耐泡有的又不耐泡?


所谓耐泡,指的是茶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

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而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尤其是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然而,在喝新茶时,会有这样的疑问“茶叶很香,口感滋味也不错,缺点就是不耐泡。”

明明在选茶的时候,茶汤冲十泡以上都依然耐泡。压制成饼茶,就变了味道。毛茶和压制成饼的茶,为何会有很大的差别和悬殊。

首先,毛茶从鲜叶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晒干,高温会使鲜叶中芬芳物质挥发,鲜叶中酶物质停止转变,这一时候,经过阳光,完成的时间最多10个小时。茶叶从鲜叶到杀青缓慢的干燥,茶性是最为浓,不论滋味,香气,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多数人,喝到毛茶,觉得不错就会大批量采入,结果发现蒸压成饼以后,大失所望。

干茶成饼,首先需要高温蒸汽蒸压,蒸汽需要高温,才能短时间使茶叶变软,便于压制,高温蒸汽首先使茶叶含水量增多,其次使茶叶中的物质再一次进行转化,这时候的茶性是不稳定的。

成型后,不论自然晾干,还是烘房适度烘干,短时间要使紧压茶干燥,这段时间其实是很短的,而茶,本就是需要沉淀,慢慢来。喝茶的茶友都知道,新茶买回家,大多数人会选择半年之后再开汤,茶叶滋味会很适中均衡。

很多茶友买到新茶,想尝鲜,打开新茶,撬开来喝,此时也许茶饼刚包好面纸,经过高温蒸汽,或是适度烘干,茶性并不温和,通常会在前四泡显得香气浓郁,滋味浓强。到7泡之后,茶味就开始减淡。

这时,大部分人对于茶,或多或少就失望了,因此,可能会错过自己本该有的好藏茶,如果加多冲泡次数,不管茶的浓淡滋味如何,看看喝到十泡之后,茶汤中是否还有滋味。

普洱茶的几次制作之间,高温的作用,对于茶,有好有坏,并不是茶叶的内含物质,或者是茶叶的制作工艺出了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二次高温,致使茶性不温和。(普洱茶吧)

普洱茶耐不耐泡,主要取决于它!


所谓的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其口感和汤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算是比较耐泡的,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

茶梗中都会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存在于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要高于嫩叶。

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综上所述,茶的耐泡性与茶梗有关,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对于一些茶友说的泡茶时需要去掉茶梗吗?相信此时也会有了答案。

古树茶的品质好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古树茶的耐泡度一直是茶友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普洱茶的江湖里,经常有人拿耐泡度来体现古树茶的品质,虽然大家都知道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判定品质好不好,还有香气和汤感等等,但仍然会有一个心理暗示,便是耐泡的普洱茶品质不会差,也许做茶的时间越久,对茶叶的一些话题就会变的越来越谨慎,总会以一种“不一定”的态度对待,古树茶品质的好与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古树茶的耐泡度一般在15泡以上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刨根问底式的进行推演一番,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耐泡的原理是在每次冲泡后,茶叶水浸出物的比例,每一泡的水溶性物质丰富,使得汤感,汤质都能很稳定,保持不变。按正常的冲泡手法,以盖碗冲泡为例,投放8克的干茶,10-30秒内出汤的节奏来计算,15-20泡以上的汤感不掉(掉水:资深茶友的术语,指的是茶汤的质感突然变淡,滋味减弱),这就体现了耐泡的程度。

水浸出物,茶叶可溶于水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了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性糖类、果胶、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咖啡碱等。

那么,普洱茶的水浸出物跟品质有没有关系呢?

水浸出物是普洱茶的独特优势

我们知道,在大部分的学术研究中,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提供了水浸出物的科学证明,当水浸出物的含量达到38%以上时,是普洱茶所在地理位置云南的依据。而在茶叶审评里,大部分的机构采用的感官审评法,是以每一泡沸水完全浸泡3-5分钟的方式,以感官来审评茶叶的香气,苦涩度,汤质的饱满等等,从而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实际上,我们发现,学术界和茶叶界对水浸出物的用法和目地并不相同,学术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内含物的比例成份,茶叶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的品质。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对水浸出物认知混淆的情况出现。

丰富的程度与个性的融合是古树茶的魅力

而关于品质,大拙认为,越是高品质的的普洱茶,特别是高品质古树茶,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汤感醇厚且丰富,香气独特,整体个性鲜明(大拙产品理念)。其中的关键词是,“丰富”和“个性”,个性体现的是不同产区的风格特征,比如老班章,冰岛等名寨的风格极具个性,而丰富,是茶叶的冲泡过程中体现的汤感滋味,如何体现丰富的滋味,实际上,就是茶叶中苦涩甘甜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度体现于每一次冲泡后的水浸出物。

不管是大树、小树还是台地茶,水浸出物经过检测后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的成分都具备,但当我们喝进去之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古树茶丰富的汤感,更让人喜欢的原因。所以,大拙认为,品质与水浸出物的关系是体现在融合度上的,而非水浸出物的单一内含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汤感越丰富是否越耐泡呢?

古树茶基本都耐泡

多年的制茶经验告诉我们,百年以上的高品质古树茶和经过专业窖藏陈化后的老茶,越能体现汤感的丰富程度,同时,也能体现足够的耐泡程度,这两类茶在品质稳定的情况下,都能达到15泡以上,甚至更多。

但耐泡的普洱茶,不见得是古树茶或老茶,为什么?因为从茶人的角度,茶叶是否耐泡是可以控制的。

以冲泡来说,茶艺师要体现茶叶的耐泡度或者说让茶叶耐泡,是存在技巧的,比如冲泡的手法,看似正常且标准的冲泡手法,只要控制茶水的比重,减短浸泡的时间,加快出汤的速度都能影响着茶叶的耐泡度。

不管是小树还是大树,陈化后的耐泡度也会提升

以制茶来说,在没有古树茶概念的时期里制作的茶,不管是大树,小树经过30年以上的陈化,都能达到20泡以上的耐泡程度,而将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毛茶与新采摘制作完成的毛茶进行适当的拼配,不仅能影响新茶的汤感,同时,也能提高成品茶的耐泡度。而在毛茶的初制到成品制作过程中,从萎凋,揉捻,干燥到压饼成型的松紧度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茶的耐泡度。

耐泡度是古树茶的一个重要特征,非判断依据

也就是说,决定茶叶的耐泡度可以人为的控制,当有了人为的因素,耐泡度的影响就不是那么严谨了。所以,我们认为好喝的普洱茶一定具备耐泡的特点,而耐泡的茶不一定是好茶。结合以上的逻辑分析,高品质的普洱茶体现在水浸出物的融合度,而融合度高的茶,汤感足够的丰富,汤感丰富的茶具有耐泡的特征,也就说,耐泡度是普洱茶高品质的一个特征,并不能成为一个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而当我们对岩茶,老白茶有了一些粗浅的学习后发现,普洱茶的耐泡度在六大茶类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

干货 | 古树茶的品质好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古树茶的耐泡度一直是茶友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普洱茶的江湖里,经常有人拿耐泡度来体现古树茶的品质,虽然大家都知道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判定品质好不好,还有香气和汤感等等,但仍然会有一个心理暗示,便是耐泡的普洱茶品质不会差,也许做茶的时间越久,对茶叶的一些话题就会变的越来越谨慎,总会以一种“不一定”的态度对待,古树茶品质的好与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刨根问底式的进行推演一番,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耐泡的原理是在每次冲泡后,茶叶水浸出物的比例,每一泡的水溶性物质丰富,使得汤感,汤质都能很稳定,保持不变。按正常的冲泡手法,以盖碗冲泡为例,投放8克的干茶,10-30秒内出汤的节奏来计算,15-20泡以上的汤感不掉(掉水:资深茶友的术语,指的是茶汤的质感突然变淡,滋味减弱),这就体现了耐泡的程度。

什么是水浸出物,茶叶可溶于水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了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性糖类、果胶、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咖啡碱等。那么,普洱茶的水浸出物跟品质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在大部分的学术研究中,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提供了水浸出物的科学证明,当水浸出物的含量达到38%以上时,是普洱茶所在地理位置云南的依据。而在茶叶审评里,大部分的机构采用的感官审评法,是以每一泡沸水完全浸泡3-5分钟的方式,以感官来审评茶叶的香气,苦涩度,汤质的饱满等等,从而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实际上,我们发现,学术界和茶叶界对水浸出物的用法和目地并不相同,学术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内含物的比例成份,茶叶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的品质。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茶友对水浸出物认知混淆的情况出现。

而关于品质,大拙认为,越是高品质的的普洱茶,特别是高品质古树茶,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汤感醇厚且丰富,香气独特,整体个性鲜明(大拙产品理念)。其中的关键词是,“丰富”和“个性”,个性体现的是不同产区的风格特征,比如老班章,冰岛等名寨的风格极具个性,而丰富,是茶叶的冲泡过程中体现的汤感滋味,如何体现丰富的滋味,实际上,就是茶叶中苦涩甘甜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度体现于每一次冲泡后的水浸出物。

不管是大树、小树还是台地茶,水浸出物经过检测后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的成分都具备,但当我们喝进去之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古树茶丰富的汤感,更让人喜欢的原因。所以,大拙认为,品质与水浸出物的关系是体现在融合度上的,而非水浸出物的单一内含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汤感越丰富是否越耐泡呢?

多年的制茶经验告诉我们,百年以上的高品质古树茶和经过专业窖藏陈化后的老茶,越能体现汤感的丰富程度,同时,也能体现足够的耐泡程度,这两类茶在品质稳定的情况下,都能达到15泡以上,甚至更多。但耐泡的普洱茶,不见得是古树茶或老茶,为什么?因为从茶人的角度,茶叶是否耐泡是可以控制的。以冲泡来说,茶艺师要体现茶叶的耐泡度或者说让茶叶耐泡,是存在技巧的,比如冲泡的手法,看似正常且标准的冲泡手法,只要控制茶水的比重,减短浸泡的时间,加快出汤的速度都能影响着茶叶的耐泡度。

以制茶来说,在没有古树茶概念的时期里制作的茶,不管是大树,小树经过30年以上的陈化,都能达到20泡以上的耐泡程度,而将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毛茶与新采摘制作完成的毛茶进行适当的拼配,不仅能影响新茶的汤感,同时,也能提高成品茶的耐泡度。而在毛茶的初制到成品制作过程中,从萎凋,揉捻,干燥到压饼成型的松紧度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茶的耐泡度。

也就是说,决定茶叶的耐泡度可以人为的控制,当有了人为的因素,耐泡度的影响就不是那么严谨了。

所以,我们认为好喝的普洱茶一定具备耐泡的特点,而耐泡的茶不一定是好茶。

结合以上的逻辑分析,高品质的普洱茶体现在水浸出物的融合度,而融合度高的茶,汤感足够的丰富,汤感丰富的茶具有耐泡的特征,也就说,耐泡度是普洱茶高品质的一个特征,并不能成为一个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而当我们对岩茶,老白茶有了一些粗浅的学习后发现,普洱茶的耐泡度在六大茶类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

解析普洱老茶的耐泡度和新茶不耐泡的原因


我们在喝普洱茶的时候,茶叶的香如何,口感滋味,是否耐泡,都是选茶喝茶的关键点。其中香分为两种,一种是香气,闻香是嗅觉;另一种是香味,是味觉。而滋味则是茶汤给口腔的整体反应。但茶叶经不经泡主要是在茶叶本身上,而不是给人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叶的耐泡程度。

茶叶耐不耐泡,相信很多喝茶的人都会有此感觉。有人说是和茶梗有很大关联,又有人说和陈化有关系。对于好茶来说耐泡可以多喝几泡,不耐泡就少喝几泡,但不耐泡的普洱茶就比较“伤茶”或者“耗茶”。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好茶,还有喝几次没喝够,怎么就没了呢?两者都是按泡数来算,而耐泡的茶对茶叶消耗就比较的慢一点。这种解释虽然有些牵强,但比较的通熟易懂。

紧压茶和散茶

此外就是紧压茶(沱、饼、砖)与散茶之间的耐泡程度。众所周知,普洱茶紧压茶是由毛茶紧压而来的,然而有很多人认为紧压茶的耐泡程度比散茶更高,其实这种认为是有误的,只因为紧压茶在陈化种滋味变得更加俨然、浓纯持久(多指普洱生茶),才会造成这种错觉。但别忘了之前说过的紧压茶也是由之前的毛料甚至是散茶压制而成的,在新茶头年或是次年,耐泡程度程几乎区别不大。可凡是有特殊的,你比如说,毛茶从鲜叶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晒干,高温会使鲜叶中芬芳物质挥发,鲜叶中酶物质停止转变,经过阳光,完成的时间最多10个小时。茶叶从鲜叶到杀青缓慢的干燥,茶性是最为浓,不论滋味,香气,都是很好的。所以大多数人,喝到毛茶,觉得不错就会大批量采入,结果发现蒸压成饼以后,大失所望。

而一开始选好料,目的就是为了压制成饼、成沱之后的茶,放上个三五年就不一定了,这就要根据用料,陈放环境和转化的效果,仔细品饮后来定了。因为随着时间间隔距离的拉大,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一时很难做出判断。

新茶和老茶

很多茶友买到新茶,迫不及待的想撬开来偿个鲜。此时或许茶饼经过高温蒸汽,或是适度烘干,茶性并不温和,通常会在前四泡显得香气非常浓郁,滋味浓强。但是到8泡之后,茶味就开始减淡了,有的茶叶慢慢的开始苦、涩起来,最后除了这两种感觉之外基本和喝白开水无两样。所以很多喜欢喝茶的人喜欢看热闹,非要看看十泡、十五泡以后茶叶是什么样子的,看看茶汤中是否还有滋味。

老茶也有不经泡的,不经泡不能轻下结论判定茶好与不好。毕竟普洱茶耐泡程度不是作为衡量茶叶好坏、优劣的标准。正因为茶老,经过多年转化,内含物质综合下降到非常适合品饮的角度。因此,大多数普洱茶老茶它是不耐泡的,不过汤色、香气和滋味口感会集中在3—7泡之间,过了之后,就明显的能感觉到茶淡了,而能泡到十五泡以上依然茶气十足的老茶好茶,却已经很少了。

为什么生茶没有普洱熟茶耐泡普洱茶耐泡耐泡的茶耐泡的茶叶耐泡的绿茶


1.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

2.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3.一般来说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於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然而,人们却不知,茶梗对茶叶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普洱茶用料是云南大叶种,采摘时不只是采摘嫩芽,一般用的是较大的芽叶,这样一来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於嫩叶。

5.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後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所以,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茶梗的长度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要求不一样。

普洱茶耐不耐泡,竟然和这八个因素相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茶的“耐泡性”已然成为品鉴普洱茶的一项指标,导致很多初入茶圈的朋友误以为耐泡的茶就是好茶,甚至把耐泡性生拉硬扯过来作为鉴别老茶年份或者鉴别新茶树龄的万能指标!其实,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耐泡性”对普洱茶来说一文不值,是一种不准确、不恰当、不科学、不负责的套词!

对一款茶耐不耐泡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用审评杯测试,即长时间浸泡之后茶汤的浓度;另一种是用常规冲泡方法,看这款茶最多能冲几泡。

前一种方法貌似客观,却没有实用价值。因为它测出来的是这款茶水浸出物的大致总含量,含量大只能证明该茶叶内涵物质丰富,但并不意味着越丰富就越好,比如有些野生茶内含物质就很丰富,但苦若黄连难以入口,甚至有毒。有的台地茶测试下来也很丰富,却苦涩不堪,怎能说是好茶?

后一种方法好像很实用,但主观因素太多,一样不可取,因为冲泡道次受茶叶本身水浸出物在开水中的析出速度影响。举例说明:有A、B两款茶样各8.5克,同样用100CC的盖碗冲泡,每道次10秒出汤,结果A茶冲泡至15道还有茶味,B茶到12次即汤质薄弱,似乎A更耐泡一些,但换成6秒出汤,A可冲至18道,B却达到24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B茶样的析出速度比A快,改变浸泡时间之后明显更耐泡了,那这两种茶样谁更耐泡呢?

其实,客观分析茶叶的内涵物质、水浸出物、析出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投茶量、冲泡时间、冲泡器具、水温均不改变的情况下,至少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茶树品种

普洱茶最引以为豪的特点是越存越佳,它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内涵物质在所有茶叶品种中占尽优势的云南大叶。以云南大叶为原料的茶品自然不能去PK其它小叶种的茶品,这是以大欺小。即便在云南普洱茶产地范围内的大叶树种,本身的内涵物质含量便不尽相同。群体种的如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无性系的云抗10号、云抗14号…其理化成分总量不同,所占比例不同,以这些茶树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普洱茶,品质特点各有千秋,岂能用一个“耐泡性”便将其排出优劣来?

2、茶树树龄

树龄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气候生态环境才是决定性因素,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如关公战秦琼一般,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大根深的古树自然占尽优势,小树只能一旁偷偷抹泪了。

3、采摘嫩度

从同一片茶园鲜叶的嫩度上看一芽两叶、三叶的青壮叶比等级高的嫩芽茶耐泡。如果采入一定量的茶梗,茶梗中含有很高的氨基酸和香气物质,它的质地比叶片要“硬”,相对于叶片来说耐泡度又更高。不同茶园,则持嫩度高的茶叶比持嫩度底的茶叶耐泡。

4、采摘季节

一般春茶相比秋茶内含物质丰富,所以比秋茶耐泡。

5、采摘时机

根据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采摘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太早了芽叶尚未完全成熟,虽然有一定的鲜香味,但内含物质不够充足,滋味不突显,芽叶表面硬度不够,茶物质浸出速度过快而不耐泡。采的太晚芽叶就没有滋味,其内的营养物质会随着叶片的成长而输送开,慢慢向木质化发展,导致茶叶失去品饮的价值。

6、茶品工艺

做茶工艺中揉捻过重,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水浸出物溶出也越快,耐泡度就会相应降低,茶滋味苦涩重。反之,揉成泡条,细胞壁破损不足,茶汁不易析出,茶倒是耐泡了,但滋味淡寡。发酵度浅的比发酵度深的耐泡,生茶比熟茶耐泡。

7、茶品年份

有人说老茶比新茶耐泡,有人却说新茶比老茶耐泡。从理论上说,一款茶从新茶存放几十年后成为老茶,最终茶滋消散殆尽,成为无味的古董,当然是不耐泡了。但这个过程茶品的耐泡度与存放时间不是单纯的“斜向上”或“斜向”下直线,也不是简单的抛物线,它其实更像是波浪线:即在一段时间内更耐泡些,一段时间又不耐泡。

比如一款存放年限恰好达到最佳品饮期的老茶,就好像一个沉睡的人,为了保证自身机能运转,会关闭一些需要消耗能量的程度,让身体节能。节能后的老茶,自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唤醒它。越老的茶,唤醒的时间需要更长。比如我们在冲泡老茶的时候,就要多洗茶一遍,这样能够让茶中的物质析出、释放,冲泡出来的口感更好。那这样看来,是不是老茶又比新茶耐泡呢?

8、茶品形状

是紧压茶还是散茶、紧压茶的松紧程度(是机器压的还是手工压制的)、茶叶条索的完整和断碎程度、撬茶时对茶品的形状的改变等很明显地影响了茶品的耐泡度。

看了这八大因素,你还会轻易说普洱茶耐不耐泡吗?另外,我们在讨论一款茶耐不耐泡的前提必须是这款茶值得我们讨论,也就是首先得是品质好的茶,才值得我们七八泡、十几泡、二十泡…的试。试想一下:又苦又涩还有怪味的茶值得您冲几泡?所以,耐泡是好茶的特点之一却不是鉴别好茶的因素,所以不要用耐泡度去作审评,而应把耐泡当成好茶的一种享受。

古树茶的品质与耐泡度有关联吗?如何判断古树茶的品质?


古树茶的耐泡度一直是茶友圈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普洱茶的江湖里,经常有人拿耐泡度来体现古树茶的品质,虽然大家都知道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判定品质好不好,还有香气和汤感等等,但仍然会有一个心理暗示,便是耐泡的普洱茶品质不会差,也许做茶的时间越久,对茶叶的一些话题就会变的越来越谨慎,总会以一种“不一定”的态度对待,古树茶品质的好与不好,跟耐泡度真的有关联吗?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刨根问底式的进行推演一番,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耐泡的原理是在每次冲泡后,茶叶水浸出物的比例,每一泡的水溶性物质丰富,使得汤感,汤质都能很稳定,保持不变。按正常的冲泡手法,以盖碗冲泡为例,投放8克的干茶,10-30秒内出汤的节奏来计算,15-20泡以上的汤感不掉(掉水:资深茶友的术语,指的是茶汤的质感突然变淡,滋味减弱),这就体现了耐泡的程度。

什么是水浸出物,茶叶可溶于水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了多酚类化合物、水溶性糖类、果胶、游离氨基酸、水溶性蛋白、咖啡碱等。那么,普洱茶的水浸出物跟品质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在大部分的学术研究中,对普洱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提供了水浸出物的科学证明,当水浸出物的含量达到38%以上时,是普洱茶所在地理位置云南的依据。而在茶叶审评里,大部分的机构采用的感官审评法,是以每一泡沸水完全浸泡3-5分钟的方式,以感官来审评茶叶的香气,苦涩度,汤质的饱满等等,从而判断茶叶品质的优劣。实际上,我们发现,学术界和茶叶界对水浸出物的用法和目地并不相同,学术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内含物的比例成份,茶叶界以水浸出物判断普洱茶的品质。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茶友对水浸出物认知混淆的情况出现。

而关于品质,大拙认为,越是高品质的的普洱茶,特别是高品质古树茶,至少具备这样的特征:汤感醇厚且丰富,香气独特,整体个性鲜明(大拙产品理念)。其中的关键词是,“丰富”和“个性”,个性体现的是不同产区的风格特征,比如老班章,冰岛等名寨的风格极具个性,而丰富,是茶叶的冲泡过程中体现的汤感滋味,如何体现丰富的滋味,实际上,就是茶叶中苦涩甘甜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度体现于每一次冲泡后的水浸出物。

不管是大树、小树还是台地茶,水浸出物经过检测后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内含物的成分都具备,但当我们喝进去之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古树茶丰富的汤感,更让人喜欢的原因。所以,大拙认为,品质与水浸出物的关系是体现在融合度上的,而非水浸出物的单一内含物。

那么,问题又来了,汤感越丰富是否越耐泡呢?

多年的制茶经验告诉我们,百年以上的高品质古树茶和经过专业窖藏陈化后的老茶,越能体现汤感的丰富程度,同时,也能体现足够的耐泡程度,这两类茶在品质稳定的情况下,都能达到15泡以上,甚至更多。但耐泡的普洱茶,不见得是古树茶或老茶,为什么?因为从茶人的角度,茶叶是否耐泡是可以控制的。以冲泡来说,茶艺师要体现茶叶的耐泡度或者说让茶叶耐泡,是存在技巧的,比如冲泡的手法,看似正常且标准的冲泡手法,只要控制茶水的比重,减短浸泡的时间,加快出汤的速度都能影响着茶叶的耐泡度。

以制茶来说,在没有古树茶概念的时期里制作的茶,不管是大树,小树经过30年以上的陈化,都能达到20泡以上的耐泡程度,而将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毛茶与新采摘制作完成的毛茶进行适当的拼配,不仅能影响新茶的汤感,同时,也能提高成品茶的耐泡度。而在毛茶的初制到成品制作过程中,从萎凋,揉捻,干燥到压饼成型的松紧度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着茶的耐泡度。

也就是说,决定茶叶的耐泡度可以人为的控制,当有了人为的因素,耐泡度的影响就不是那么严谨了。

所以,我们认为好喝的普洱茶一定具备耐泡的特点,而耐泡的茶不一定是好茶。

结合以上的逻辑分析,高品质的普洱茶体现在水浸出物的融合度,而融合度高的茶,汤感足够的丰富,汤感丰富的茶具有耐泡的特征,也就说,耐泡度是普洱茶高品质的一个特征,并不能成为一个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而当我们对岩茶,老白茶有了一些粗浅的学习后发现,普洱茶的耐泡度在六大茶类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

普洱茶为什么耐泡?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最明显的区别,除了越陈越香,还有耐泡程度更好,这已经是共识。

我们常常在品鉴普洱茶的过程中,遇到以下情景:与其他茶类相比,普洱茶往往冲泡到15次或以上了,香气汤感都还很足。

为什么普洱茶比其他茶类耐泡?影响普洱茶耐泡程度的因素有哪些?普洱茶的综合品质是否与耐泡程度呈正相关?

影响普洱茶耐泡程度的七大因素:

1、茶树品种

普洱茶的制作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晒青茶,茶树大多都生长在,污染较小、较为原生态、人为干涉少的深山之中。这样的生态环境能够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降低极端气候出现几率,并依靠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从而为古茶树的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条件。

且古茶树大多与森林古树混合生长,高大的森林古树能够减少太阳光直射,为喜欢漫射光的茶树提供更多的漫射光。在漫射光环境下,茶树能够合成更多的内含物质,而内含物质多。且大叶种普洱茶中,作为茶叶主要功能性物质和滋味物质的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相对更高,所以更为耐泡。

茶多酚作为普洱茶后期存贮转化的最主要基础性物质,古树茶更高含量的茶多酚也意味着具有更高的后期转化价值和陈化空间。

2、茶树树龄

而通常,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大的古树普洱茶比树龄小的普洱茶更耐泡;春茶相比秋茶来说内含物质更加丰富,所以会比秋茶耐泡;一芽两叶、三叶的也较为耐泡。

3、制茶工艺

做茶工艺中揉捻越重,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水浸出物溶出也越快,耐泡度就会相应降低。反之,揉成泡条的普洱茶,由于细胞壁破损不大,内含物质析出缓慢,相应显得较为耐泡。

4、茶品形状

普洱茶压制成饼后,不仅有利于内含物质更充分的转化,也能大大减少存放期间茶多酚、茶内含物质的逸散。因此,以何种形态保存(紧压茶或散茶),也会影响到普洱茶的耐泡程度。

同理,茶撬得越碎,水浸出物溶出越快、越不耐泡,茶条完整,水浸出物的溶出有规律,就相对耐泡。

5、茶品年份

茶品的耐泡度与存放时间不是单纯的“斜向上”或“斜向下”直线,也不是简单的抛物线,其实更像是波浪线。一段时间内会更耐泡些,一段时间又不耐泡。

一款存放年限恰好达到最佳品饮期的老茶,就好像一个沉睡的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唤醒。越老的茶,唤醒的时间需要更长,如在冲泡时,要多洗茶一遍,这样更有利于茶中的物质析出、释放,冲泡出来的口感更好。

6、投茶量

比如用300毫升的紫砂壶泡茶,每100毫升水投茶4g左右口感较佳,表现耐泡,投茶量过少相对而言则不耐泡。

7、出汤速度

冲泡出汤速度越慢,茶浸泡的时间越长,溶出的物质越多,茶叶就容易出现不耐泡的现象。

正如影响耐泡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因素也有很多,而耐泡程度只是衡量标准之一。

研究表明,茶树品种中内含基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重要化合物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茶品质的形成。而也只有当茶叶的香气、滋味、口感等综合表现都达到最佳,才可以称之为品质好的普洱茶。

如果一款普洱茶既能带来非凡的品饮感受,又非常耐泡,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茶友选择普洱茶时,应当综合考虑,从而选择自己心中的那杯茶。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耐不耐泡,只是古树茶与小树茶的区别吗?普洱茶耐不耐“泡”跟什么有关?》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耐不耐泡,只是古树茶与小树茶的区别吗?普洱茶耐不耐“泡”跟什么有关?》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耐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