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一片树叶的奇幻之旅

发布时间 : 2019-12-04
像枯树叶一样的茶叶 茶叶树叶提取茶多酚 一个球的茶叶

像枯树叶一样的茶叶。

一个慢养小店的镇店古树熟茶

定制的料子发酵的,又厚又细绸又骨感又香

青衫茶行,好多年的一个店了,不一味追逐名山,多以自己的评判以品质论。以小而美立足,追求少即是多的产品。青魂熟茶--定位是一店之魂,非一个店最贵的茶,但是是用心度、品质表达上非常满意的一个茶。

几吨几十吨的熟茶在勐海大行其道

耐喝的古树熟茶需要多多的对比多多的寻找

跑勐海各种发酵厂,发酵堆子的感受是,通货大宗货太多了,而古树发酵,小堆子精品发酵太少了,风险大赚钱回本慢。所以我们选择了合适的合作发酵师,买了毛料堆子请其发酵,减轻对方的压力。也能发出好品质的熟茶来。青魂熟茶,我们是满意的。具有耐泡度的厚度,方显厚度的扎实。请品味耐泡基础上,茶汤密度、质感。细绸之中有一种幽香,三泡后绽放,十泡以后再细品,你就会知道,这个茶三年五载,能够陈出更多的稠细,油感和香来。

具体品饮感受:厚,细绸,骨感,香

活苦泛甘,稠细生香,轻黏柔顺,豆沙水路,齿喉能化,幽雅绵绵。头三泡是有苦底的,越喝越见它舒适沙糯。

一定要深闻叶底,叶底给你有无杂味综合直观的感觉。

一定要深闻挂杯,挂杯给你香型和是否纯粹直观体验。

十泡后一定要重闷,重闷看稠细和特点强度。

一定要品尾水甘甜度,尾水甘甜以及强度是一个好熟茶应该具备的。

叔叔的搪瓷缸大杯泡它,照样好喝

飘逸杯虐它,照样好喝

叔叔的搪瓷缸泡它把它泡得又苦又酽,但是第二道水的时候,就喝出了它的好了;年轻人的飘逸杯虐它,简单粗暴的对它,但也虐出它的好来;盖碗闷它,尾水榨干它,真正见它的底色见它的本质,见它的有意思。

头三泡是有苦底的,越喝越见它舒适沙糯。

定制类古树熟茶的风口来了?

熟茶是普洱茶消费大盘,为什么身边喜欢熟茶的人那么少?

大盘数据显示,熟茶无论是搜索的热度还是销售占比,相比于生茶,都是大比例的。

但吊诡的是,笔者的经验,也是笔者对身边诸多好朋友,摸着你的心真诚一点质问的结果,不喜欢喝不懂是常态。究其原因,有两层:

首先,接触普洱茶以后,很多人开始走上生茶的进阶发烧之路,从勐海、易武、勐库等二级茶区,逐渐细喝山头茶,越喝越高,喝到高杆,喝到单株为止,这条发烧之路逻辑上是清晰的。而熟茶,山头熟茶,古树熟茶,市场发展还没有那么清晰。

其次,仅凭品鉴特色判断,熟茶更加细微、模棱两可。会品味熟茶的好,需要一个过程,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五载。并不是熟茶多难,而是好的熟茶,有特点耐品的熟茶非常少。记忆中能够参详对比的熟茶数量、特色,非常少。

熟茶市场通货占比90%以上,高品质熟茶难寻

市场上的熟茶与熟茶之间的区别,是小数点后的概念。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发酵技术不好,不是拼配技术不到位。而是从根源原料品质上,目前通货大货占比主流。

为什么不按山头,按古树来发酵?

这个问题青衫之前说过。简单说就是:第一层,发酵厂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古树茶压资金,风险大,不易流通和周转。第二层,行业还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销售渠道的打通是品牌公司在运作,而很多有小堆技术的茶厂只能做定制。

定制类古树熟茶的风口来了,青衫想做过瘾的熟茶

熟茶,无论是古熟还是一般熟茶,青衫一直在接触和寻访,但这是一个缘分活。今年开始,我们摸到了勐海熟茶发酵大致的一个底,了解了一批能够出非常好效果的发酵车间。玩生意以及玩工艺之间,需要一个很好的平衡,懂得其中平衡术的人,是应该重点合作的对象。青衫品牌虽小,能做多一份精进就尽量多做一份精进。

我们尝到了喝好熟茶的乐趣,当然也想要以此为契机,做一些分享价值的事。喝好的熟茶很过瘾,过瘾的意思是不着急,能够慢品,十几泡,再喝。一款值得存十年八年以后的一个茶,可以慢慢的品味,有很多的东西,很多溢价的快乐,每一年存,每一年开饼喝,都会有乐趣。

小编推荐

临沧凤庆:一片茶叶里的清明上河图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得名。”春和景明,天朗气清。在滇西澜沧江的南岸、而今被称作凤庆的旧时的顺宁古城,每年与清明一起如约到来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茶会”。“‘清明’节令前五天到‘清明’节令后十五天为春茶洪峰季节,细嫩的春茶产品,或由乡、镇集市的货郎小贩运到县城,倒卖给外地商贩和当地富户,或由外地商贩直接在县城市场竞购。数以千计的茶叶生产者和数以百计的外地茶商,讨价还价,形成买卖春茶高潮,大理、下关、丽江、保山、祥云、弥渡、巍山、昆明等地茶商和驻地商竞购晒青毛茶,数十队马帮、上千匹骡马为茶商驮茶,络绎不绝,年年如是。”

那应该是古城顺宁一年一度的“清明上河图”。菜市口,又名小校场。这个听起来会让人联想到别样意味的街巷,在旧时的顺宁古城,只是单纯的青菜绿豆腐白、逗引一家一户升起日日炊烟的市井所在。这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所在被名为小校场,却想来只是作些操练之类罢了,并无碍春天的明媚降临到这方数百年的古城。当此之时,想必菜市里的那些青菜白菜,芫荽葱花,全都鲜鲜地绿着,带着春日田野的气色。菜市口的后面就是财神殿,在这熙熙攘攘的春茶会里,财神殿是个热闹处,南来的北往的,城里的乡下的,贩茶的卖布的,做鞋的赶马的,少不得都要进去拜一拜。一边是菜市,种菜的卖菜的心安理得取酬劳,一边是财神,各方人士心怀祈愿求吉祥。并不宽敞的街巷里,长衣短褂,车马步行,各色人流熙来攘往,演绎着千年不衰的人间市井。

大水井旁的川黔会馆自然也要比平时热闹起来。沿着千里茶马古道,被两千年蜀汉商业文明滋养出来的川黔之地商家很早便进入滇西各地,且在所到之地多建有同乡会馆,以此联结同盟,以利经营。澜沧江北岸繁华数百年的古驿名镇鲁史集上的川黔会馆,“规模宏大,斗拱飞檐,雕龙画凤。殿堂中间神台供川主大帝刘备像,左为关云长,右为张翼德,正殿左边的一面墙供有赵公元帅财神爷像。左厢房为议事厅,右厢房为商会管理人住宿,其余房间供初到鲁史尚无定居之所的川黔籍商人住宿。会馆将同乡会、生意研讨和宗教祭祀融为一体,把‘两籍’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建于清光绪6年(1880)的顺宁城中川黔会馆,应该要早于鲁史古镇上的川黔会馆。古镇会馆的形制,应该正是仿顺宁城的会馆形制而建。会馆于此即时间久远,此处便被名为川黔巷。一年一度春茶会,各地精于经营的“两籍”商家自然要汇聚一城,抢得商机。当此之时,巷内巷外,但闻川韵黔音。

从城隍庙前往南再转西南到坡脚旧城街口是湖广坡,顾名思义,因有湖广籍人在此居住而得名。读地方史料,处处但见“明洪武年间屯垦戍边,始有大量汉人入滇”,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这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顺宁府境。湖广籍人入顺宁时间未得细考,而凭着这一个“湖广坡”的称谓,想必入境不迟,后经一辈一辈,若春雨入泥一般,已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唯一可确定的是,最初来到这片土地的湖广人,一定是沿着千百年来亦官亦商、亦军亦民的茶马古道走来的,从滇中昆明,一路往西,及至大理,再沿古道下线转而往南,过了澜沧江,最后,在澜沧江南岸这座浸润茶香的城池里居留了下来,年复一年,连着这个坡名一起,成为这座古城的一部分。春色和煦,住在湖广坡的人们穿上新装,若逛庙会那般,也要去逛一遭这一年一度以茶为名的春天的集市。

旧城的龙泉街上有龙泉纸坊,创始人李恒春为江西陇西郡人,于清嘉庆年间来到顺宁,后落脚旧城龙泉街,以酿酒、造纸为业。龙泉白纸“光洁松脆,着墨均匀”,为当地府衙办公及学校、民间广泛使用。1930年,龙泉白纸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铜质奖章。当此之时,龙泉纸已远销昆明、广州、缅甸等地,声名在外。城中已先后再开起周氏、宋氏、罗氏三家纸坊,亦生产龙泉纸。除了书写用纸和民间祭祀用纸,纸坊还生产雨帽、雨伞用纸。春雨入城之时,那在古城的街巷间移动着的,便多是用龙泉纸做成的油纸伞。

关庙街前往东是文明坊。文明坊往北是文庙街,往南是育贤馆。北城门外有隆恩桥。小北门街因原为义仓所在而曾被称作济民巷。从栅子门往南经赵(又新)武烈公祠至城墙脚叫武烈街。从太和巷往东是朝天门(东城门)。凤山书院前有回营街。南门外东南有泗水桥。庆云门(南城门)往南过小桥有养济院。养济院往南有铜匠坡。打铁街往西有圣谕亭,圣谕亭往西是大校场。打铁街下有小河流淌,两岸绿柳扶风。春光冉冉,车马熙熙。从东门到南门,从关庙街到北门外,从铜匠坡到打铁街,从太和巷到先生邑,这座明万历28年(1600)起便四门拱卫的古城,一城茶馆酒肆,书院庙宇,车马楼阁,小桥流水;满市茶庄银楼,绸行玉店,小吃肉铺,蓑衣铁锄;又兼香烛纸火,鞋履筐篮,看相算卦,车架马掌;官宦商贾,行脚游僧,说书卖艺,贩夫走卒,一一在这春色里活泼明媚着,借着一叶春茶,一笔一画,勾勒出一座滇西古城春日的“清明上河图”。

就着这春日的集市,粑粑卷是要吃一回的。这顺宁城里最著名的小吃,在两片薄饵中间夹上一片金黄的油粉锅巴,面上的饵上面抹上稀油粉及油辣子、蒜油、花椒油等佐料,然后将粑粑卷起来入口。逛街的小姐姐,卖茶的乡亲,赶马的小哥,过路的行客,熙熙攘攘集市上不必注意吃相,且走且行尽情饕餮着。看到有书上说,这粑粑卷是离乡的顺宁人舌尖上的乡愁,久别归乡,非得要吃到了粑粑卷,方才在滋味凌乱的舌尖上,得着了那离愁的慰藉。

又有印着这方地域独特滋味的腊肉。将二刀肉和坐墩肉洗净,抹好盐,放在用酒、盐和各种香料混合的料汁里腌制一个星期左右后拿出晾挂,晾挂一周之后,把肉取下来,再抹一次料汁,再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十天至半月。晾晒好的腊肉,在阳光下油光红亮。当此清明之时,正是食腊肉最好的时节。一摊腊肉在市,满街的空气里都弥漫着香味,使人闻之而生馋涎。各家食馆饭铺、居城人家少不得要买一些,而尤其是各路马帮,腊肉更是行路的常备品,这时进得顺宁城来,自然要买上几块红油油的腊肉,用油纸包着,捎在马背上。

又有米凉宵(凉虾),毛豆腐,肉末饵丝,山胡椒酱,呈现出这片地域山水和季节的味道。

而茶香,而春天,是这片土地不老的乡愁。从澜沧江到黑惠江,从青龙桥到犀牛渡,从昌宁到云县,从缅宁到耿马,这片滇西高山大河之间的古老大地,在一年一度的清明里,藉着一叶春茶,一城春光,一次次与远方,与马帮,与那些寻找的目光以及怀旧的舌尖——温热重逢。

一片茶叶的自白:普洱茶晒青和烘青


就像人类有生老病死,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云南大叶种,也从出生那一刻有着自己的生命使命。茶树妈妈在我还是小叶子的时候,早已经告诫大家,作为茶叶的最大骄傲不是安然无恙地老死树上,而是被人类制作成普洱茶,走进千家万户里去。作为植物,在茶树上生活的我们自然需要阳光,但是若想成为一片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从此过度到日后的美好“茶生”,我们的内心知道,必须要经历一场被称之为“晒青”的阳光之旅才行。

但是想走到晒青这个步骤,还得一步一步来。首先,大家都会在茶树上等待着被采摘,一般这个过程会在上午完成。当雾气散去后的清晨8、9点,一些轻微的露水淋在头顶,此刻被采摘下来的我们的持嫩性非常强。接下来,我们就被放在一边“晾着”了,这一被搁置就是6到8个小时。大部分的叶子们已经纷纷不耐烦起来,但是我知道此刻需要耐心来等待。时间越久,大家开始变得没精打采起来,身上的水分也开始越来越少,每片叶子都软绵绵地瘫倒在地,本来非常有弹性的杆茎也失去了韧性……谁知道,人类们就是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此刻我们正在进行“摊晾”,是在为后面杀青做准备,水分越少,破损率也会随着降低。

虽然很缓慢,有气无力的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被空气抽走水分,当我认为已经被彻底遗忘的时候,有个人终于走过来说了一句,“再萎凋一会儿,等下揉捻起来就更容易些。”我才明白,之所以萎凋时间那么久,是让我们身上的叶和梗含水量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这个过程很冷,因为温度低能够保证我们萎凋的自然性,这关系到后期茶叶的品质。终于,寒冷结束了,我们被放进了热腾腾的铁锅里可以暖暖身子了。这个过程叫做杀青,铁锅杀青是云南普洱茶区传统的杀青方式,千百年来,先辈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们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我们在铁锅中跳跃翻腾,铁锅内的温度大概在60℃—65℃以下。我们为终于重新被人类关注而感到高兴,都玩得非常高兴。铁锅的热传导作用使我的水分逐渐散发,随着翻炒,水气很快挥发掉,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柔软。我们大量失水,青草气逐渐消失,茶香出现了。香喷喷的大家都为自己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从锅里出来后,我们被放到竹篾上摊开。此时,有人用双手顺同方向揉捻我们,用力均匀,并无不适感。揉捻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的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提高浸出率,同时使我们的身形成条。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我们的一些前辈们,曾几何时也如同我们这样的热血沸腾,但是他们却是揉捻后被丧心病狂的烘干设备快速烘干。快速烘干设备温度会在80-130度,高于我们此时喜欢的60多度。他们永远等不到重被阳光洗礼的“成人礼”,快速烘干的这个过程让他们的生命大打折扣,虽然外形翠绿,香气高扬,但是苦涩度较低,水分含量在5%以下,奄奄一息的被制成普洱茶,成为了臭名昭著的“烘青茶”。这是一种不出三五年就会变成了苦味的茶,实在难以下口。

终于,我们迎来了梦寐已久的日光浴。在日光下薄摊晒到5成干,待身上的颜色由黄绿或是绿黄色转为深绿色时,然后我们会被二次复揉,抖散粘结的茶块,抖直茶条,再次在日光下晾晒。经过3~5小时的晾晒后,我们就被重新收了起来,也不能晒到太干,保持水分8%到10%左右,是为保持我们的活性及运输过程中不会损耗太大。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晒青毛茶。此时的我摸起来略有弹性,不是很干和太脆,终于成为了合格的大叶种晒青毛茶,我看着自己卷曲自然的身体,条型蓬松适度,叶芽分明,色泽墨绿泛灰,条索肥壮,芽叶比例协调,最后被制成为了一饼优质的普洱生茶。在日后的“茶生”中,偶遇烘青普洱茶的前辈,经过晒青工艺3到5年的我,条索紧结,已经开始释放茶胶质出来,茶叶条索会变深黑颜色,茶芽会变黄色,鼻子一闻会有很明显的茶香。而烘青的可怜前辈,饼面很松散,条索会很容易脱落,闻一下更加没什么茶叶香气。

同时泡了我们喝,我带给主人的汤水比较稠,有胶质,很耐泡。喝到十泡后味道不会变化很大,而且会越喝越甜。而那位的茶汤会比较清,不耐泡,到5泡左右已经没什么茶味了,甜味很明显的不足。只看到主人皱皱眉头,就把早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烘青前辈的“尸体”丢进了垃圾桶。

景情茶相依,秘境一片叶


高山云雾出好茶,浪漫云端茗香随。

一个好茶诞生的地方,从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土壤配比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环境,有1700余年的茶叶文明,因此而繁衍发展了多元少数民族文化。它是一片净土,是以茶为媒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路,它带给人们的不止是茶,更是精神世界的依托。它是茶祖的故乡,茶的故乡。

每年来景迈山,我都是住在景迈世家,女主人叫刀玉,一个如幽兰花香般的傣家女子,勤劳智慧,待人热情厚道。我们因茶结缘多年,如邻家姐妹。她带我走村寨,访村民,进茶山,亲茶树,做茶品。一来二往中,我对景迈茶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更喜欢这得天独厚的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那一片叶子的追寻,在步履间结成悠长悠长的梦——我愿是那山中的一棵茶树,常年与参天古木相伴。这特有的生态环境,鸟语花香的大山深处,养育了勤劳的傣族拉祜族布朗族人民,还有香樟、小叶榕、以及四季花开的树木星罗棋布于古茶树之中,花香扑鼻。林荫下的古茶树,虬枝盘曲,随处是鲜活生长的植物,空气中散发着丝丝甜香清爽气息,幽兰般的气韵。各种植物的多样性,高低错落的层次感,鸟鸣林中的清越美,阳光雨露的朗润爽,这是秘境之中与大自然的沟通,也形成了景迈山茶的山野之气。

茶是喜阴又喜阳的植物,春天,采茶季节,走进大平掌古茶园,鲜活而灵动。这吸天地灵气生长的植被,庇护着几百上千年的茶树。晴天的日子,阳光如利箭般透过林缝暖暖地照射到茶树上,草地上,茶树叶子鲜亮亮的,墨绿色的叶子极尽饱满的张力,那沉寂在脚下的落叶,软软的很舒服躺在土地上,和着阳光散发着自然的芬芳。茶树,因落叶化作春泥又护花的情怀而尽力舒展抽芽。

景迈山古茶园申遗,因为这秘境生态环境好,茶树没经过人为矮化,而且同山上原生古树混生在一起,这种混生正是景迈茶香气独特而强烈的源泉之一,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

踏进古茶园,有一种大王叫我来巡山的感觉。每一片叶子都簇拥着,在层层叠叠的枝干上,众星拱月般捧着灵芽,迎着阳光玉露,直立于枝头。芽苞在这里饱满鼓胀,绽开的样子与我会心,似乎有一种期待。

这神奇的古茶树身上,总是那么让人惊喜。根瘤曲弯的主干差不多都寄生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带着露珠的苔藓,有根须恣意悬挂的石斛,有悄然立在苔藓中的菌丝,还有不知名的草本植被……更为有名的在古茶树身上安然自若生长着的螃蟹脚。这螃蟹脚是一种茶树寄生植物,因其枝条为节状带毫,故被当地人称为“螃蟹脚”。螃蟹脚通常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能找到。因其生长极为缓慢,加之过量采摘,野生螃蟹脚的数量已极为稀少。

走进古茶园,我们最喜欢找的就是螃蟹脚,每每看见,就是惊喜。因为隐藏枝干上,色如树叶,难以发现,见之不舍移步,采之不舍下手,不采不舍离开,如此让人欢喜的螃蟹脚,拍照成了爱她的方式。真感动大自然不舍的赐予——人给她环境呵护,她回馈你神奇的宝物。

在古茶园,我看到了多处参天古木树心空洞后而倒下的样子,在倒下的古木之地,茶树或许失去了庇护也变得没精打采,有的甚至枯萎,还有的或许死去了,被种上新的小茶树。物生物,万物生。茶和人一样,都逃不过自然法则,无伴生物,缺少精气神——内涵的滋养永远不是孤立无援的。

景迈山的茶,有香妃之韵。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兰花香是景迈独有的香。

来这里,喝茶,喝新茶是必须的功课。无论古树大树小树茶,都是一个“喝”。舌尖味蕾才是审评师,苦涩甜香韵,山野自然来。景迈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来,同时又是持久的,特别是盖碗的盖香和杯底留香,让人迷恋。因为这香,景迈茶的弱苦往往忽略。喝茶前,我们喜欢欣赏她的条索紧结,较细的条索如傣家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材和黝黑油亮的皮肤。其茶耐冲泡,一般可以冲到二十泡,蜜兰花香储存得当,香气会越存越显。

随我上茶山的朋友,每来一次,都感叹,大自然的恩赐,一定要珍惜。好茶,从人工采摘到手工制作到捡装成茶,一路的辛苦都在杯盏里沉淀。一片叶子,得之不易,得之我幸。爱惜每一片茶叶,泡茶不浪费茶,成了习惯。

景迈山,这大山深处的灵叶啊,厚养着山民草木,繁荣着经济,延续着文明。中国科学院“澜沧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研究曾提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生态和人文旅游宝库及艺术宝库于一身,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普洱茶:一片叶子的四次生命


在南美洲的沙漠中,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干旱时紧紧收缩成球状“假死”,遇水就能重生,被称为“复活草”。

这让人想起另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茶,从生长在茶树的梢头,到一杯水荡开刹那的芳华,茶叶经历了多次新生,层层升华,滋味绽放,直至印在人们的心里。

初露于世的本命

茶叶的第一次生命,是天地赋予。每当春秋时节,茶树努出芽头和新叶,描绘着茶山上最好的光景。它的到来,是含着一个茶树数十年、上百年的积淀,把深厚的香韵深藏在稚嫩的外表下,等待人去发现、采撷。

塑造灵魂的使命

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制作后被塑造出自己特有的风骨。杀青、揉捻、日晒……每种茶叶,在每一个茶人的手中,在每一道不同的工序下,历练升华,最终脱胎换骨,生命重生。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这些磨炼身躯的过程,茶叶的内质将无法解锁,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奉献真香的舍命

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冲泡,献出它的滋味。茶人伺水,使它最后一次舒展身姿,绽放所有,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写的是实境,也是实感。“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茶叶的生命蕴含其中。茶与水相遇,在杯中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香气抒发,由口入心,茶叶终于在杯中、在我们的口中,和我们的身体里得到复活。

岁月雕琢的真命

三次生命是属于大部分的茶叶,丰富多姿,我们手持一杯佳茗,静下心来亦可静心感知。对于普洱茶来说,它的生命,还有着多一次的升华:岁月雕琢。

普洱茶工艺在于保留活力,成为一片茶后,它的生命其实并没有被被中断,而是在不断进行着漫漫升华,原有的内质转化为新的物质,不断的协调内韵滋味。

爱普洱的人眼里,它是有生命的,它不断地转化着自己的青涩,与周遭相处,学习进化,朝着圆融豁达走去。

某些时候,茶与人生的道理竟然是如此的贴切。被封存的宁静岁月,唯有沉淀自身,静然行走。

茶的本质,是奉献。茶的每一次生命,带着自然的恩赐和能量,浴火重生后,跨越着时间的限制,毫无保留的给予。寒冷时给予我们温暖,疲惫时给以我们安慰,让人端起那杯茶时,总是感到一种幸福。人若如茶,生命也会充满光彩,熠熠生辉。

红河金花茶:一片茶叶托起了群众致富梦_金花茶怎么样


滇南红河州,山高谷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好茶。从绿春县的“玛玉茶”到元阳县的“梯田秀峰”茶,再到蒙自市的“乌龙茶”、“金花茶”,一片片“绿叶”绘就了红河州茶叶产业发展的绿色富民蓝图。

在这幅富民蓝图上,有“茶族皇后”美誉的“金花茶”最为耀眼。然而,蒙自“金花茶”之所以能从大山深处走出“闺房”,变得耀眼夺目,这背后发端于一个人怀抱的朴素理念和身体力行。

这个人就是红河五里冲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秦晓绍。从茶山出发到重返茶山,秦晓绍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用坚韧与执著,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茶叶品牌发展道路,“乌龙茶”和“金花茶”的成功,既丰富了云南茶业生态的多样性,也让秦晓绍从青年的心浮气躁到了“一辈子一杯茶”的从容豁达。

早在引进乌龙茶之初,秦晓绍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干脆住在茶山上,成天独自一人一遍一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他逐渐参透了其中的奥妙。他在保留台湾乌龙茶香清甜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了浓香、醇厚的滇茶特点,清淡与浓郁相互交融,使滇南乌龙茶拥有一种清雅馥郁的独特口感。

渐渐地,五里冲的乌龙茶香逐渐飘出了山谷,为更多人所喜爱。五里冲生态茶业公司注册商标“龙谷湖”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其生产的乌龙茶更在2011年(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评选中,获得茶界泰斗骆少君的肯定,摘得桂冠。

秦晓绍介绍,金花茶被学术界誉为花卉中的“超极明星”、“茶族皇后”。公司培育的“金花茶”,不仅茶味清香,口感特殊,芬芳爽口,还发兼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2009年共同成立了“金花茶研发中心”,在红河州共同对金花茶进行优良品种选育、种苗快速繁育、丰产栽培及金花茶保健系列产品开发。目前,金花茶人工驯化种植已获得成功,并已生产出高档金花茶膏和金花茶产品。

“我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想把茶叶种好,带动更多农民致富。”秦晓绍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秦晓绍介绍,为了带动等多的村民致富,公司与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冷泉镇2万余户农户签订了5000亩有机茶种植生产协议,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扶持周边农民种植茶叶,由公司无偿提供无性系良种茶苗给农户种植,并与农户签订最低保护价鲜叶回收合同,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收购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冷泉镇楚冲村村民熊国亮就是在五里冲茶叶公司带动下的受益者之一,他说:“我家种了8亩,选择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自2007年以来,我们村茶叶种植面积已有260亩,大家都觉得种茶收入不错,不费工,成本小,好管理,是山区农民致富的好产业。”

“早在2005年,村里的黄光祥、黄兆林等七八户人家在自家地里各自种了八九亩茶叶,第二年就收入好几千元。大家看到种茶叶能赚钱,都跟着大量种起茶叶来。”期路白乡蚂蝗冲村委会尖山村小组村民王丽芬回忆说,现在全村家家都种了茶叶。五里冲茶叶公司还经常在村里开办“茶叶种植和采摘的学习班”,请来农校老师给大家上课,大家种茶的积极性很高。

期路白乡白猛孔小坡头村李文昌、代琼仙夫妇也是在五里冲茶叶公司的扶助下,无偿提供了11.3万株茶苗。代琼仙说:“2005年栽下40多亩茶树,第二年就采得青叶400多公斤,收入1300多元。现在每年茶叶收入已经上万元了。”

秦晓绍介绍,近年来公司抢抓机遇,积极融入红河州庄园经济发展战略中,倾力打造“金花茶庄园”,在金花庄园建设中,该公司在采茶、制茶过程中融入哈尼族的耕作和生活习惯,深挖红河州多元民俗文化,使得民俗文化能浓缩于茶庄园内,与茶文化更好地结合,丰富金花茶的文化内涵,开拓了一条茶叶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秦晓绍表示,公司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大力发展金花茶文化产业,实现与红河州特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依托红河州内独特的哈尼风光,开发云南民俗茶文化体验、茶园观光、茶艺活动、品茶等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优势向茶叶优势的渗透,开创一条可持续的、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之路。

景东聚贤茶庄引领农民致富纪略:一片叶子的情撑起脱贫的天


四月,春浓,天高地阔,时光绚烂。

我们走进景东县林街乡箐头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色茶园,一片挨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嫩绿的茶芽鲜翠欲滴,置身于此,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十里春风不如你,三里桃花不及卿”这句千古名句把我们此刻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看聚贤茶庄创办的茶叶初制所,萎凋、杀青、揉制、晒青,茶工争分夺秒、有条不紊;过磅、记录、付款、数钱,茶农络绎不绝、笑逐颜开……一片叶子的情撑起脱贫的天。聚贤茶庄总经理朱永明以“绿叶变金叶”的铮铮誓言、“扶贫又济困”的拳拳之心在这里开通了茶叶提质增效的新路径,让茶农“因茶而脱贫、由茶而致富”。

创办茶制所,搭建致富桥

箐头茶生产历史悠久,是林街乡名茶之一。2014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及茶马古道的研究员、茶书作家詹英佩到箐头村实地考察后认为:“箐头茶色泽乌绿,耐泡,冲泡后香可留七八分钟,汤色黄绿透亮,入口清香甘冽,喉舌生津,幽香沁人,舒心神爽。”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当长一段时期,箐头村茶农几乎是提篮小卖,单打独斗,加工粗放,销售难、收入低。

朱永明是镇沅县振太人,祖祖辈辈种茶为生,从小耳濡目染、受茶熏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初中毕业后就到家乡的茶厂打工,因爱茶,对茶的加工和栽培管理深有研究。2005年,他开始独立自主,做茶叶生意;2008年到景东县城开办了聚贤茶庄茶叶专营店。聪明好学的他意识到干一番事业,小打小闹不行。为探索茶叶经营新机制,寻找自己茶店的优质茶原料基地,拥有自己的一个茶叶品牌,朱勇明多方游走,探寻茶源。2016年,经茶友介绍,他到箐头村考察发现: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香而回甘、涩味少、口感好”独特的箐头茶。他立马决定在箐头村创办茶叶初制所,加工优质箐头茶,让箐头茶成为自己茶庄的一个品牌。聚贤茶庄茶叶初制所的创办,加快了箐头村茶叶产业的发展。

茶叶初制所见闻

闻着茶叶的清香,我们来到聚贤茶庄茶叶初制所,院里晒着刚杀青好的春茶,工人们来回忙碌。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羞涩地告诉我们:“我叫罗金成,是箐头村周家小组的建档立卡户,全家3人。平时,我驾驶拖拉机帮别人拉货,最近活计没有了就到茶厂打工,每天收入100元,如果遇上茶叶多的时候加班,老板还发加班费,家门前的活计很划算。”箐头村公新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海燕从2017年在聚贤茶庄打工,月收入2600元,除去各项开支,每年有净收入1.8万元。

在箐头村山后小组建档立卡户罗东新家的茶地里,一畦畦茶树顺着山坡铺展开来,平整的茶园新芽吐芳。正在采摘春尖的夫妻俩看见我们,忙里偷闲,与我们交流。罗东新家有4人,两个孩子读书。他妻子杨金萍喜滋滋地说,我家有茶地10亩,往年都是自产自销。我们两口子一天到晚都在茶地里跑,春茶采收的时候连饭都忙不得做吃,自己采摘4公斤鲜叶加工1公斤干茶,每公斤只能卖20元左右。2016年村上有了茶叶加工厂,我家卖鲜叶给茶厂,1公斤可以卖8以上元,卖鲜叶比卖干茶划算多了,不但可以省去加工茶叶的工时,节省了柴火,而且每公斤干茶还净赚了12元。今年我们两口子每天平均采摘鲜叶40公斤,一季春茶就卖得15000元。鲜叶加工省出的时间种玉米、搞养殖,家里养了10个猪、3条牛,去年卖肥猪5个、收入7000多元,卖牛1条、收入4000多元。过上现在的好日子,我们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聚贤茶庄的好服务……

聚贤茶庄把服务茶农作为立厂之本、兴厂之道,积极引导茶农转变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开拓营销市场,通过“传、帮、带”链接服务,架起了茶农增收致富的金桥。

绿叶变金叶,脱贫奔小康

怀着对一片叶子的挚爱,朱永明立誓要把“绿叶变金叶”。

茶庄坚持以茶农为主体,以箐头、龙洞两个村的茶园为基地,进行资源整合,对茶农的茶叶生产实行统一管理,初步构建成了“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保证”的生产格局,真正形成了“公司+基地+品牌+市场+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2016年初露锋芒的箐头茶叶初制所生产优质茶10吨,其色香味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浙江、广西、杭州、上海等地,并跨出国门销往韩国。

针对箐头村茶园管理科学含量低、采摘质量不高等问题,朱勇明到县城请茶叶专家实地检测土壤,清除残渣,指导茶农修剪、培土、施肥和采摘技巧,解决了茶叶生产的技术难题。2018年,又邀请县茶特局茶叶专家在箐头村、龙洞村举办茶叶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茶农52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96人。

朱永明介绍,箐头、龙洞两个村有老茶园2800亩,2016年茶厂收购鲜叶40吨;2019年收购20吨,预计全年收购鲜叶60吨。鲜叶收购价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0元以上。2016年至2019年,箐头、龙洞村的茶农每年卖茶收入120万元,务工收入6万元;每年省工2000多个,节省工钱16万元、节省燃料费6万元。2018年,茶庄与箐头、龙洞两村296户种茶的建档立卡户签订《产业利益联结协议书》,与茶农联手开发优质高效生态茶园,2019年收购建档立卡户茶叶10吨,支付鲜叶款10万元……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是朱勇明与茶会友的原则;“心怀善念种茶、心怀他人做茶、心怀感恩品茶”是他的经营理念。聚贤茶庄茶叶交易额每年300万元以上,销售箐头茶15吨。

问及朱永明下一步的打算,他坚定地说,教会茶农科学管理茶园,把箐头村、龙洞村的茶园建成生态园;更新茶叶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努力把箐头茶打造成一个优质茶叶品牌,注册“心福”商标,让“心福”牌箐头茶走得更远更辉煌。

陪同我们采访的箐头村主任王勇智补充说:“我们箐头村有茶园2056亩,其中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茶叶656亩;6户建卡贫困户在茶厂务工,平均每天收入70元。聚贤茶庄的入驻,改变了箐头村家庭作坊式加工和茶叶品质低的局面,茶叶不愁卖了,而且效益也提升了。箐头村将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茶叶生产,把茶叶打造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步入脱贫致富快车道,真正让茶叶成为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采访后记: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箐头村立足山区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生产,为群众铺就了增收致富路。聚贤茶庄茶叶初制所的创办,提高了茶农的科技素养,提升了茶叶品质,加快了茶叶产业化进程,彻底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题。原题:《一片叶子的情撑起脱贫的天——景东聚贤茶庄引领农民致富纪略》(张平/文,李世华/图,

一枝树叶:普洱茶的各部分感受


普洱茶原料的合理采摘:【普金晶】“采摘与留叶是茶树栽培采收过程中矛盾对立的统一。采摘必须考虑留叶,留叶是为了更多地采摘。但留叶不能太多,留叶过多,不仅不利于当季的采叶,减少收获量,多消耗水分和养料,而且使茶蓬郁闭,下层叶片处于过分的荫蔽,光合作用弱,营养生长差,发芽稀少。同时,还会使茶树趋向生殖生长,出现花多、果多,抑制茶芽萌发,容易滋生病虫害等。

合理采摘不仅指留叶,更重要的是茶叶品质变化快,古人言: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采摘过早伤本(不利茶树生长),采摘过晚(茶叶变老)品质下降快。所以正常适时的采摘是茶芽生长至一芽三四叶时,留一叶(真叶)采一芽二三叶。”

但实际生产中,并不能完成的做这种合理的采摘,如果只追求采摘下来的鲜叶“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是对普洱茶树的一种伤害。好了,扯了这么多,我们进入今日话题“一枝树叶普洱茶的各部分口感参考!”,在这里为什么要说一枝,而不是一叶,因为普洱茶不止喝叶子。而普洱茶制成之前是晒青毛茶,几乎都是一枝一枝出现,晒青毛茶经过加工制成普洱茶就会有破碎。当然,对于制作工艺讲究的台湾人有的会把茶叶鲜叶“芽、叶、梗”分开加工,到了制作普洱茶的时候再并起来制作。下面就来说说这种的占比多的情况下的感受。

芽多

一般芽占比较多的茶,感受:香气比较好、鲜爽、苦涩淡、甜度淡。

叶多

一般叶占比较多的茶,这类茶很少见。感受:香气一般、有毫毛(老叶子除外)、苦涩高、甜度一般。

梗多

一般梗占比较多的茶,感受:有香气、甜度好、苦涩低。

西双版纳古茶山之旅


回来啦! 我们以那一份兴奋与那一份源自于茶的感动向茶友们报告。一起邀来的超级粉丝们开泡那一款款从的原产地带回的神奇茶品,多少年来一直追寻与期待的山头纯料古树茶!

西双版纳的古茶山之旅,是应西双版纳州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李庆友主任邀请而进行的特别采访。征程上千公里,由东面的茶马古道的源头易武,到西边的勐海圣地;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革登、莽枝到易武茶山,麻黑、大漆树,再迂回到勐海茶区的南糯山、贺开、老班章村,带回了上千幅照片,带回了难忘的记忆。

一座座古茶山、一片片古茶园、一棵棵的大茶树、一个个山寨、蓝天、白云、古树、丛林、山寨、小镇,一切犹在眼前。到过无数的茶区,没有一个地方像云南的古茶山那样让人思绪万千,超越时空,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在一片片古茶林里,止步寻觅。没有太多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落,没有刻意建造的景点让人瞻仰,我们知道那些遗落在寨边村头甚至密林深处的每一棵古茶树,一定都有一段值得追溯的历史故事,每一株古茶树的年轮里,都隐藏着人世间的兴衰。历史是如此的厚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每一棵茶树几乎可以成为活着的文物,向人们诉说着过去与未来。

当地的人,也许是见多不怪了。那一片片的古茶园就这样散落在路边,或丛林之中,不需要什么管理,年复一年,春天里长出新芽,人们攀枝登树或搬来梯子去采摘新长出的芽叶,这一棵棵古老的茶树,无疑便是当地山民的摇钱树。

沧桑的老树枝干,与不远处的古风犹存的山寨遥相呼应。阳光暖暖地倾泻在初春的林间,少有游人的山涧,清寂得听得见微风吹动树梢的声音,时不时传来不远处村落一两声鸡鸣之声。就这样一帘幽梦在每一个春天的采茶日里被惊醒,醒来时不知今在何处,伊为何人。

如众多喜欢茶的茶友一样,几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开始这一段又一段寻茶之旅的。爱普洱,那些盛产的一座座名山,在我们的心目里都是圣山。

象明乡的罗建平乡长告诉我们说,古六大山,其中有四大茶山在象明乡时,“象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便让我们肃然起敬。罗乡长说,我们第一站要去的地方是倚邦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激动无语言表。没有到过倚邦,但看过不少关于倚邦的照片;没有到过倚邦,但听说过倚邦曹家土司主政六大茶山造就300年茶事兴旺的故事,这是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文化的后花园。一个倚邦便是整部明清近代史的精彩华章。

茶旅人生 世界红茶之旅


可以说,红茶起源于中国,发扬于英国。中国喜饮单品,西方人则好加入奶及糖,做早餐茶或下午茶。在众多的茶品中,红茶的饮法最多,融合了中西方的精髓。可以是传统的热红茶,可以是英式的奶茶,可以是意式的橘茶,也可以是综合水果茶或冰红茶。在某个阳光明媚、摒弃掉白昼的慌张和浮躁的冬日下午,共同享受一份精致生活。

红茶的品质,因产地不同,会有不同的特性与风味,世界主要红茶产区主要包括东非红茶区、中国红茶区、印度红茶区、斯里兰卡红茶区、印尼红茶区等。从而产生了世界四大红茶: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此外还有越南红茶、肯尼亚红茶、南非红茶、福建红茶等后起之秀。让小编带广大红茶爱好者演绎一场精彩的世界红茶之旅吧!大吉岭红茶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阿萨姆红茶阿萨姆红茶,产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喜马拉雅山麓的阿萨姆溪谷一带。当地日照强烈,需另种树为茶树适度遮蔽;由于雨量丰富,因此促进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蓬勃发育。以6-7月采摘的品质最优,但10-11月产的秋茶较香。阿萨姆红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冬季饮茶的最佳选择。阿萨姆红茶虽然给人的感觉粗鲁、固执,但却充满了温柔。

祁门红茶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南非国宝茶南非国宝茶,又名南非红茶,是目前最时尚的草本植物饮品,来自好望角的神奇饮品,与“黄金、钻石”并称南非三宝。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而是一种豆科植物,这种茶树的种植条件极为苛刻,必须在海拔四百五十公尺以上的高原地带,而且要酸性土壤,年降水量需保持在380-650mm,因此它只生长于南非的西开普敦克兰威廉市的周围方圆三百公里内的地区。南非红茶具有美容养颜,调压降脂软化血管,改善睡眠的作用。它所含有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延缓衰老,增强系统免疫能力。在德国被称为“不老茶”,在日本被称为“抗过敏茶”、“解酒茶”,在美国被称为“神茶”,口感柔滑、香气四溢,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保健饮品。

锡兰高地红茶锡兰高地红茶,以乌沃茶最著名,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常年云雾弥漫,由于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产于山岳地带西机时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福建红茶福建红茶,又被称为“闽红”,主要包括“闽红”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福建是红茶的祖籍地,早在十七世纪,武夷正山小种就漂洋过海,远销英伦,因其风味别致,香美可口,备受英国贵族乃至皇室的喜爱。福建红茶拥有咖啡因、单宁含酸量少,口味佳、饮用方便、老少咸宜等众多优点,虽然目前相比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红茶,其知名度还较低,但发展前景却是十分看好。在茶风兴盛的福建,“闽红”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做工精良,无论搭配牛奶或者花朵、水果,“浓淡总相宜”,融汇了更多时尚、美丽、健康的元素,为现代都市人打造更精致的休闲生活,正是“不是茶中偏爱红,此红醉饮情更浓”。

越南红茶越南红茶,越南红茶品性温和,味道醇厚,除含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外,还富含微量元素钾,当冲泡后70%的钾可溶于茶水内。钾有增强心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因红茶中所含的锰是骨结构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因而常喝红茶对骨骼强健也有益处。越南红茶有芳香味道鲜美,并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的作物。由于红茶中含有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其作用类似于抗氧化剂,喝红茶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中风和癌症等致命疾病。每天喝一杯红茶的人与不喝茶的相比,前者罹患心脏病的风险要比后者低40%以上。经常饮红茶还有防治流感、中风及皮肤癌的效果。越南红茶条形完整,茶汤挂杯,口感浓郁、柔和、圆润、均衡,果香酸鲜、清高。肯尼亚CTC红茶肯尼亚的CTC红茶是世界著名的红茶之一,也是英国最常用的原料茶,其优美的汤色,浓而甘醇的味道和清新的口感。肯尼亚是世界最大的红茶出口国,主要销往欧洲、中东、印度等地,大家熟悉的立顿红茶,大部分都来自肯尼亚。肯尼亚99%的茶都为CTC红碎茶,这种茶最适合做调味茶、冰红茶和奶茶,并且以品质独特、纯净自然、汤色明亮而闻名。红茶是由茶树的幼嫩芽叶加工而成的,是消费最广的不含酒精的饮料。现已证实,它的香味特性随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香味差异显著,生长条件的地区差异必大。最近证实,肯尼亚商品茶的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的组成可以和高香茶生产而出名的地区的茶叶相媲美。香气是肯尼亚茶一项重要的质量参数。肯尼亚红茶口感比较清淡,但是加入了牛奶以后,茶和奶的香味混合,口感十分美妙。

茶山行:我的易武寻茶之旅


朋友盛情邀约,加上千里之外老茶的诱惑,8月26日我和几位茶友从深圳出发,踏上了西双版纳的寻茶之旅。

一日奔波,终于到达目的地。在版纳小憩几日,各种美食和各年代的老茶让人乐不思蜀,席间朋友谈起我现在所经营的祥源茶,在易武建设的祥源茶厂已然落成,现在是当地最大的工厂,想一起去参观学习。这也正是我的想法,厂房落成之时因琐事而错过,如今与朋友正好一拍即合。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也是普洱贡茶古镇。茶区中有数量众多的古树茶与少许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长久以来,易武茶区虽有悠久的制茶传统与近似神话的传奇故事,却并无现代化大型制茶厂,祥源易武工厂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

在联系了祥源易武工厂的左总后,我们一早九点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前行,风景如画如诗,开了差不多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达易武。一进易武首先看到的是巨大的祥源茶广告牌,再向前开了四五分钟,一座现代化但又具有明显易武风格的工厂进入眼帘,真是“白富美”。

在左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祥源的工厂生产流程及车间。工厂的明净、整洁和现代化让我们叹为观止,更对祥源茶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工厂正好在压制“祥源·五韵”,征得左总同意,体验了一把,更体会到制茶的不易。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是祥源易武工厂的顶层茶室,盘坐室内,易武茶山尽收眼底,景色壮丽怡人,满眼绿色沁人心脾。左总介绍说,祥源央视广告就是在这里取的景。

易武之行,让人留恋。期待易武普洱从此走进更多爱茶之人的生活中。

老班章制茶之旅如何


近日笔者赴老班章巡视本季春茶状况,并试制少量老班章古树标准样品。下面就以本次试制为例为茶友简介普洱生毛茶基本制作流程。

1、采摘

选取茶区内生态优秀的特定区域采摘鲜叶,采摘手法必须正确,不得有“马蹄口”等损伤茶树的不当采摘手法。

2、萎凋

根据鲜叶的状况与采制时的天候状况决定适合的萎凋时间。通过科学萎凋,减少鲜叶与枝梗的含水量,并促使鲜叶内的生物酶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以利后续工序开展。

3、杀青

本次老班章古树标准样的制作采用传统的手工锅炒杀青。普洱茶的杀青目的与绿茶不同,是为了钝化鲜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为普洱茶的后期陈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铁锅杀青耗时耗力,杀青投鲜叶要控制在三分之二锅的面积以下,通俗的讲温度要达到鲜叶入锅吱吱的响,每分钟不少于40次左右的抖翻以防炒糊,摸梗均匀软了才能出锅,炒一锅茶大约耗时40分钟,期间要不停的翻炒,稍有停顿就会杀青不均匀,难度可想而知,茶来之不易,且喝且珍惜。

4、摊晾

杀青完成后的短暂工序,鲜叶杀青完成后快速摊薄降温。鲜叶在杀青后水分分布不均,越往叶缘方向含水量越低,组织脆性越高,如果杀青后立刻揉捻(热揉),叶缘会发生破裂,如此会导致茶汤浑浊。

通过摊晾,鲜叶内的水分重新均匀分布,茶叶组织韧性增加,为下一步的揉捻做好准备。

5、揉捻

通过外力使茶叶的细胞组织发生破坏,细胞组织内的液体部分析出附着于茶菁表面,利于冲泡时内含物质的均匀析出。

揉捻的重点在于适度,要让茶菁的细胞壁达到“裂而不破”的程度,如此需要制茶者对于工艺细节谙熟于心。

6、干燥

普洱茶之所以能有所谓“越陈越香”的美名,关键点就在于普洱茶加工工序中的低温制程。

通过低温干燥,使得茶品的内质活性不因干燥而受损,为茶品的后期转化保留了物质基础。

日光直接曝晒干燥,紫外线会大大损害茶叶内质,因此普洱毛茶干燥一概使用晒棚。同时干燥环境保持通风,避免不通风环境带来的茶品闷钝体感。

普洱茶是如何压成饼的?普洱茶从树叶到茶叶的旅程


一般来说,普洱茶的生产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初制,二是精制。初制环节,先将鲜叶进行摊晾,鲜叶软化脱水;再进行入锅杀青,揉捻;最后自然晒干成毛茶,初制完成。在初制结束后,将毛茶进行自然存放一段时间,再决定是进行渥堆发酵成熟茶,还是直接进入精制环节,压饼制成生茶。

古树茶的生产工艺上,目前主流也是被认为最佳的方式是采用手工制茶,而非机器代替。这是因为在长期的制茶经验中,人始终比机器更懂茶。虽然相比手工制作,机器能更高效的提升生产速度,但手工制茶的品质明显优于机器,更有利于后期的陈化。

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手工制茶”不仅是对传统茶人手艺和精神的传承,更是普洱茶始终遵循的工艺主题:“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这是古树茶工艺的核心价值,也是笔者所秉持的制茶理念。

手工制茶的关键是人为,最难把控的也是人为。鲜叶杀青是初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需要炒茶人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稳定操作。翻、闷、抖、抛,这些手工杀青的基本动作,学会它并不难,难的是对火候的把握,老练的炒茶人知道怎样靠传递到手中的温度,来感知锅与鲜叶之间是否达到最佳状态,让二者在翻炒中更好的融合。杀青的程度不够,初制后的毛茶也会不稳定,就不能制出品质稳定的茶品。一款好喝的古树茶,除了原料的品质外,工艺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茶品的品质。

同样,熟茶的发酵关键也是在于人为。有经验的发酵师往往对毛茶发酵的程度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如何施水,如何翻堆,温度控制等等。发酵师就像一个乐团的指挥家,掌握着毛茶发酵的节奏,一款熟茶品质的好与坏,说直接点,很大程度上是由发酵师掌握。笔者始终认为,品茶的大师很多,但制茶的大师却很少。成为一位资深的炒茶师或者发酵师,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

笔者在制茶过程中,除了人为的因素,更加注重一个干净、卫生的制茶环境。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生产环节的不卫生,会直接导致茶品的不干净。一款不干净的茶,即使是古树茶也不会被人所接受。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茶叶——一片树叶的奇幻之旅》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像枯树叶一样的茶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