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刀”的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 : 2019-12-04
黑茶使用方法 茶叶包装机使用方法 黑茶的使用

【www.cy316.com - 黑茶使用方法】

茶刀,汉族茶具之一。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等这类饮茶器具,屈指可数。

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茶刀等。”

茶刀主要用于普洱饼茶、砖茶、沱茶等紧压茶的撬取工具,与茶匙一样属茶具中的辅助工具。

即便是比较松散的紧压茶,也不赞成用手掰,因为手掰下来都是一块一块的,既不容易泡开,又容易掰碎。但使用普洱刀撬不同形状的普洱茶时,顺序也各不相同。

茶刀的使用方法

1、撬茶砖时,一只手按好茶砖,另一只手拿茶刀从茶砖的侧面入刀,将茶刀从边缘插入茶砖内部,再往上提起,这样就能轻松的撬起一片茶。

2、撬茶饼的时候,则需要从饼背中心的凹陷处开始,将茶刀从凹陷处插入到茶中,向四周放射性的撬起。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从凹陷处入手比较容易撬起,二来可比保持饼面的完整和美观。

3、沱茶的撬法和茶饼类似,也是从中间的凹陷处开始着手,从边缘入刀,向里侧撬起,也可以保持茶的外观,同时比较好着力。

4、用茶锥撬茶时,则不论什么形状的紧压茶,都应该尽量沿着条索逐一撬起。

品饮前,用普洱刀把压制成型的普洱茶剥开、拆散,是普洱冲泡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普洱刀如长生剑一般,划破普洱茶陈年的历史,把一片片经历过时间历练的茶叶展示在我们面前。

cY316.com延伸阅读

撬茶是门技术活,巧用茶针茶刀茶针与茶刀的区别


就算茶针茶刀在手,对于普洱茶饼、砖、沱,依旧无从下手,许多茶友都有这样的问题,当然,使用以上工具也都是有技巧可循的,掌握了这些在撬茶时就不会再犯难了。

茶刀

1、要点:注意一边施力一边撬动,掌握好茶刀的握法,实行撬动原则,基本上没有难开的茶。

以饼茶为例,把茶刀从茶饼侧面沿边缘插入。稍用点力,把茶刀再往茶饼里推进去些,这样不会把茶饼撬的很散碎。向上用力,把茶饼撬开剥落。再用同样的方法顺着茶叶的间隙,茶饼就一层一层的撬开了。

一般开茶饼,最好从饼窝的一面也就是“后面”开始拆取,同时尽量在同一水平扩展,逐层撬取,至上既保持了饼面的相对完整,看起来也会很美观。

2、注意:握刀时用大拇指紧紧地压在刀面上,整个刀尖只留出约2厘米的距离为宜,刀尖如果留得过长,撬取时较难控制。然后其他手指紧握茶刀,如果不习惯用大拇指压刀的话,可以用食指,刀子可以更紧地握住。握刀时,手力要实要稳,使刀行进的方向始终在自己的力量能控制的范畴之内,切不可因一时撬不开而烦躁之下突然用力。开茶时,刀尖也绝对不要朝向自己。

茶针

1、要点:选择实在、好用的茶针。好用是关键,在好用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是否选择名贵树种做的手柄之类。一般选择针尖较细的圆头或扁头茶针,且用起来非常顺手的茶针。

以砖茶为例,将茶砖竖立起来,按照茶叶压制的纹理把茶针插进去,多插几针,可完整的剥离下一整面的茶,一块100克的小茶砖可成功撬成4块片状小茶砖,剩下的徒手轻轻掰开即可,掰的时候注意茶的完整性。

2、注意:使用茶针需要用巧劲,应该使用“撬动”而不是使劲扎入茶内部就行了,还要一边施力撬动,茶才容易松开。现在压制的饼茶、砖茶一般来说都不会太紧,拆开都不困难,注意不要扎到手。

最是温柔的一刀,教你如何撬茶


如何撬茶,是一门学问。

1、茶刀是什么?

茶刀主要用于普洱饼茶、砖茶、沱茶等紧压茶的撬取工具,与茶匙一样属茶具中的辅助工具。

茶刀,汉族茶具之一。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等这类饮茶器具,屈指可数。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茶刀等。”

即便是比较松散的紧压茶,也不赞成用手掰,因为手掰下来都是一块一块的,既不容易泡开,又容易掰碎。但使用普洱刀撬不同形状的普洱茶时,顺序也各不相同。

2、如何用茶刀正确撬茶?

品饮前,用茶刀把压制成型的茶剥开、拆散,是冲泡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茶刀如长生剑一般,划破紧压茶陈年的历史,把一片片经历过时间历练的茶叶展示在我们面前。

茶砖篇:

撬茶砖时,一只手按好茶砖,另一只手拿茶刀从茶砖的侧面入刀,将茶刀从边缘插入茶砖内部,再往上提起,这样就能轻松的撬起一片茶。

茶饼篇:

撬茶饼的时候,则需要从饼背中心的凹陷处开始,将茶刀从凹陷处插入到茶中,向四周放射性的撬起。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来从凹陷处入手比较容易撬起,二来可比保持饼面的完整和美观。

沱茶篇:

沱茶的撬法和茶饼类似,也是从中间的凹陷处开始着手,从边缘入刀,向里侧撬起,也可以保持茶的外观,同时比较好着力。

技巧篇:

第一是,不要贪多,贪多你不一定撬的动,要有绣花的耐心和细心。

第二是,注意力要放在刀尖上,用刀尖去寻找茶与茶的缝隙,一旦遇到阻力,不要硬来,要尽最大可能保持茶叶条索的完整,改变进刀的角度,慢慢的渗透。

第三是,用茶刀撬茶时,则不论什么形状的紧压茶,都应该尽量沿着条索逐一撬起。

最重要,那就是抽刀重来。

3、为什么茶撬得好,会更好喝?

茶叶紧压之后,是会比较好喝吗?这是跟茶叶的仓储转化有些关系的。紧压过程需要加温加湿加压,在最开始的两年内,紧压茶其的化速度会快过散茶;而三五年之后,散茶的转化速度就会逐渐追上并赶超。

茶叶撬得不好,那么撬下来的茶就会断碎,断碎的茶叶容易造成茶汤苦涩。所以,茶叶撬得好,茶会更好喝。

撬茶的时候,需要把整个茶都撬碎吗?

平常情况下,并不需要完全把饼拆的太散,避免氧化太快;可以先拆成块状,喝时再细解成散条索状。

读完

刀哥说茶:普洱茶新茶的无味之味


“普洱茶很神秘,很难喝懂,很难喝到好的”。这是普洱茶爱好者们普遍有的感慨。

其实,喝普洱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反思和纠错的过程。

刚开始接触普洱茶那会儿,大概在2004年前后,大家都在说越陈越香的老茶、陈茶如何如何好,当时的感觉,带有那种红艳艳汤色的便是好普洱茶了,并一直想体验一下老茶那种无味之味的美妙境界。

05年,认识一个资深普洱茶友,他应该是我周边玩普洱茶最早的了,03年他就已经在做古树茶,在他的影响之下,我初步了解到普洱茶还有生熟之分、新老之分。依稀记得他说过一句话:“真正好喝的古树茶都是不苦不涩的。”当时也没留意,只觉得古树茶就是最好的普洱。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开始关注古树、纯料和山头茶,当时圈内对生普(新茶)有一种论调,认为“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普洱茶爱好者们拼命寻找滋味浓烈、刺激、苦涩感重的茶,似乎认为这样的茶才叫霸气,才是好茶。我也未能免俗,陷入购买、品饮和收藏“苦涩茶”的怪圈之中,这其中缴了不少学费,喝了不少垃圾茶,当然也淘汰和错过了不少真正的好茶。

学费缴多了,总会有些收获。在不断的品饮、学习和茶友们的交流中,我逐渐认识到长期以来对普洱茶,我竟然囤积了这么多错误和荒谬的观念!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及时反思和纠错之后豁然开朗,对以往坚持的一些错误的观点、认识一一否定。有人说,不坚持自己的观点,叫“没有主见”,我认为,错误的观点还一昧坚持,这叫“成见”,对普洱茶,更要敢于接受别人的、新的东西,敢于否定自己,这叫“包容”。

对普洱茶的再认知让我在普洱茶的学习之路上上了一个台阶,步入一个更加美好的全新普洱茶世界。

在这个全新普洱茶世界里,我喝到的好茶越来越多,淘汰掉的垃圾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之前收购的那些“好茶”)。

在这个全新普洱茶世界里,我认识到普洱新茶,一样可以有无味之味!

无味,最早源于邓时海的《普洱茶》:“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极品。…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是只有普洱茶所独有的了!”

之前对“无味之味”的认识,是老茶独享的,很遗憾至今尚未邓老描述的那种无味之味的老茶,不过,在不间断的试茶过程中,我却体会到了无味之味的新茶。

大多数茶友对新茶的印象,应该是“苦涩、生津、回甘…”

喝过两款易武国有林的古树,记得先后两次泡茶的主人拿茶出来的时候都是郑重其事、如捧至宝般的神态。品过很多古树的我不禁在心底暗自好笑:“什么宝贝这么慎重呀?”,刚入口平淡无奇,香、甜、苦涩都不明显,连品三杯之后也是一样的感觉,实在忍不住了,“我们大老远来你就用这茶招待?”正要质问主人,但张嘴瞬间,突然有了某种感觉让我及时刹车:舌面舌尖和两侧、口腔四壁的味蕾仿佛已经全面启动,生津源源不断,那种甜丝丝的气流在口腔内循环,如千万根细小针尖按抚着每个毛孔,说不出的舒服熨帖,让我半张的嘴差点流下哈喇子来!好在我反应及时,急忙闭上快要出丑的嘴,随及做了一个吞咽的动作加以掩饰,没想到一股甜爽清凉的气流由喉内自上而下贯入,整个身体顿时无比地通透舒畅,如久渴难耐之人忽然偶遇一位佳人姗姗而来,双手捧着一片薄荷叶子,叶子上面是远处高山溪谷汲来的山泉。

接下来的品饮过程,顿时变得诚惶诚恐,不敢丝毫造次,好似佳人在旁,不敢唐突。第四杯茶汤入口,一样的平和,却像融了太多物质的白开,纯净无暇却又厚重饱满,生津和甘韵丝毫没有减退之意,反而层层叠加,绵绵袭来。连续十余杯下来,茶汤水性一样的厚重饱满,生津、回甘连绵不绝,之前的没品出的香气姗姗而来,不在口腔,却在汤里,品饮间仿佛会跟着茶汤裹到身体里去…

整个品饮过程主人一言不发,我们也是静心以待,默默地细啜慢品,突然,我的同行身体似乎有些hole不了:“这茶好厉害!入口平淡似清水,几杯下去居然全身发汗,越喝越想喝,再喝下去会不会血糖下降啊?”主人这才出言:“这茶就这个特点,开始无味,但劲在后头,这种带暗劲的茶很难得,品到后面才知貌似平和的茶汤之中暗藏杀机,后面几泡别再喝了,吃点糖果吧。”我不忍放弃这款带暗劲的好茶,又央求主人连续试了几泡甘之如饴的尾水,这才依依不舍地作罢。

邓时海“无味之味”的提法,是对一款难得之老茶的尊敬、赞赏和感叹,品过这款新茶之后,对“无味之味”的提法,有了另一种理解。同样的无味之味,同样的“无味”在前,“有味”在后,老茶的“有味”更多的是精神上感悟生活的滋味,岁月的韵味。新茶的“有味”却是森林的滋味、大自然的滋味,是实实在在的好茶的滋味。

直到此刻,我才想起当初那个教会我喝普洱的朋友那句话,“真正好喝的古树茶都是不苦不涩的。”是啊,这岂不是一种无味之味!只有经历过这种走了无数漫长而坎坷的弯路之后寻来的“无味”,才能体会得到它的“有味”。

拆普洱茶茶刀怎么用?


普洱紧压茶和其他如绿茶、铁观音等不同,冲泡之前先要将茶叶拆散。有人说了,这还不容易,拿把菜刀就全解决了。呵呵,这也太鲁莽了,拆茶是有专门的普洱荼刀的,但是普洱茶刀、茶锥的使用,要注意什么呢?如果用家用小的水果刀也未尝不可,但对于紧压度高的茶叶来说,相对就很容易误伤自己。既然已经上升到了喝普洱茶的层次,那就买一把普洱茶刀吧。

普洱茶刀是专为开茶设计的,因为有别于一般的刀具,刀体略厚且不锋利。但如果掌握不好的话,或多或少还是有些危险的。一般开茶饼,最好从饼窝的一面也就是“后面”开始拆取,同时尽量在同一水平扩展,逐层撬取,至上既保持了饼面的相对完整,看起来也会很美观。

使用茶刀正确的方法是,握刀时用大拇指紧紧地压在刀面上,整个刀尖只留出约2厘米的距离为宜,刀尖如果留得过长,撬取时较难控制。然后其他手指紧握茶刀,如果不习惯用大拇指压刀的话,可以用食指,刀子可以更紧地握住。握刀时,手力要实要稳,使刀行进的方向始终在自己的力量能控制的范畴之内,切不可因一时撬不开而烦躁之下突然用力。开茶时,刀尖也绝对不要朝向自己。可以参考:普洱茶刀、茶锥的使用方法。

刀哥说茶:普洱茶叶底,到底藏有多少玄机?


普洱茶是一种极好玩的茶,也是一种很伤脑筋的茶。其它茶类,茶来即泡,泡来即喝,可以简单到“只过口而不过脑”。普洱茶却不行,似乎每碰到一款茶都得像对待一个高贵而神秘的宝物一般大费周章,必先刨根问底从原料工艺到仓储价格问个清楚明白,然后才想到喝。如果问不清楚或喝不明白,还要“研究”,真可谓喝前喝后都要伤精费脑。

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式就是——翻叶底

喝普洱茶,如果不翻翻叶底,发表些意见,在“行家”眼中便有些小白的嫌疑,而一旦翻错叶底说错话,那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白了。

如果您稍加留意,从茶桌之上的小小叶底,也是可以看到众生百态的:常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门派的专家、大师、茶人、大侠粉墨登场,或肆无忌惮地乱翻叶底、或旁若无人地发表高论。其中当然也不乏真知灼见者,能从叶底上看出一些道道来,大多则是滥竽充数,或凭经验蒙对几点,或胸无点墨还胡说八道,所讲的理论与桌上的茶底风马牛不相及,至于那些“看叶底能看出在哪里存了几年,哪个山头那片坡,能看出茶树是几百年的,还有具体到树有多高,有多粗…”我只能报以佩服,佩服他们超越茶圣的辨茶神技,佩服他们堪比长城的城墙还厚实的脸皮。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翻叶底,还能发表那么多不靠谱的高见?当然有理由,理由之一便是“三无”普洱茶。三无给了我们充分的研究空间,因为三无,才有乐趣去研究普洱茶,去猜它的茶区山头和年份,去琢磨它的工艺技术。因为三无,也让这些叶底党们有恃无恐地放黄腔,反正说什么都无从查证,你耐我何?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三无普洱更高端”的流行趋势,只好顺应潮流翻叶底玩。那么,翻叶底到底对我们鉴定一款茶的品质有没有用呢?从那堆泡剩的茶渣中,我们能破译出一些普洱茶的密码么?

有人说,叶底其实无秘密。不能通过叶底来断定一款茶是否是好茶。一些有经验的茶人,却能通过叶底判断出这款茶原料是大树小树?辨别出是否是野生茶,是否是台地茶,工艺是机器还是人工?工艺水平怎样?是纯料还是拼配?是春茶还是夏茶?是班章还是易武?…我相信这些是可能的,但若没有长期待在茶山茶厂和各中类型的茶叶打交道,积累大量的常识和经验,是无法达到这种水平的。

叶底暗藏的玄机

这些翻叶底的所谓经验之谈,那么全面细致的知识学起来不易,也不现实,如果不是茶研究者,其实也没有多大用处。

对大多数茶油来说,一泡茶端到面前,如果能从叶底知道个大概就够了。

判别普洱茶品质的四个要素是原料、工艺、仓储和冲泡:仓储造成的滋味对嗅觉和味蕾的刺激较为敏感,一般靠气味和滋味就可辨明,就无须通过叶底查证了。经常喝茶泡茶的,只要水质水温茶具保持稳定,再以此为个人标准进行冲泡品鉴即可,无关叶底辨识。那么我们通过叶底辨识身份的对象就只剩下原料和工艺了,原料相当复杂,先说稍微简单些的工艺。其中熟茶变数太大,通过叶底辨还不如通过滋味去识,故也不在此贴讨论范围之中。

1、通过叶底辨识工艺

(1)手工还是机器?

从采摘上,不考虑机器采,虽然有些厂家拥有相关资源也在做尝试,毕竟没有普及到大片茶园中;重点在初制环节的杀青,通常手工炒的颜色上没有机器炒的一致,杂色稍多,机器杀的整体上偏绿,手工杀青焦边黑点不可避免,多少取决于炒茶师父的经验技术;揉捻上也是机器揉的均匀漂亮些,手工则有泡条、紧条和中条之分,手工有时候也会有揉捻过度导致部分茶叶泡不开的情况;精制中,一般手工石模压的茶饼比机器压的松,机器压的饼的中心凹进部分尤其紧结。砖茶、沱茶的压制同样有手工和机器,除了看松紧,有个盘外招:看产量!如果产量大,十有八九是批量生产的机器!

(2)焦边黑点:手工炒茶时锅温、手法、时间没有控制好造成,有可能出现同一片茶菁有“外焦里生”(外面杀青过老里面杀生)的现象。

(3)红梗红叶:摊凉之前的运输过程中被“捂”着、摊凉过程中堆积太厚、摊凉时间不足、杀青过生、揉捻不到位等。

(4)普遍偏绿:机器杀青,或手工炒茶时杀青过生。

(5)普遍偏黄:手工炒茶时小火闷炒时间过长或者经过“焖堆”处理。

(6)叶底较碎:机器压饼时压力过大,或手工压饼时蒸得不够软就进行压制。

2、通过叶底辨识原料

原料辨识较为复杂,但也是最关键最重要和茶友们最为关心的步骤,虽然没有绝对精准的方法,但有些普遍规律也可以一试:

(1)春茶还是秋茶?

将同一个茶区的不同季节茶品的叶底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春茶叶片较肥硕,上叶和下叶之间的叶梗长度短;秋茶叶底叶片较单薄,两叶之间的叶梗较长,通常呈细长。夏茶口感和春茶比起来显得略淡薄。夏茶生长期间,雨量较多,生长的迅速,但从土壤中汲取的养分不足,叶底细嫩、肥硕但结合其口感汤质较春茶和秋茶要淡薄,涩味较显。夏茶除秋料就有的特征之外,梗长而无力,梗面会因水份过多又干燥失水呈现凹痕,有点像芹菜梗。

(2)大树还是小树?

这个从叶型、颜色、锯齿、叶脉对数来分析不靠谱。光从叶底肥硕度来看,其实大树茶和台地茶的肥硕度存在较大的相似。但是仔细观察其芽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树茶的芽头看起来精瘦,但用手揉捏后,有韧性不易捏碎;相反,台地茶的芽头就要较古树茶的肥硕,有长势好的台地茶甚至披满白毫。大树茶生长在高山,较少人为干涉,根系发达,为茶树输送大量养料,叶片中的脉络随着自身需要,变得多和明显。冲泡后,从叶底能够清晰看到叶片上的主侧脉络。而台地茶因生长环境较多人为干涉,生长年份较少,根系不发达,叶片上的脉络显得纤细,不凸显。大树茶属乔木,树干粗壮,分枝较少,采摘时需借助梯子等外物,通常以手工采摘为主。手工采摘的特点是鲜叶长短不一,冲泡后叶底呈现出一种参差感,小树台地则相对均匀整齐得多。

(3)班章还是易武?

同过茶底辨识茶区或者山头的能力取决于是你对这些茶区山头茶叶特征的了解程度,还有个前提就是:这些山头茶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昔归茶的长梗短芽,麻黑的大、厚叶片,落水洞的细长叶底,倚邦的猫耳朵等等),因为一些特征很相像的茶区山头茶更加容易混淆。对这一论题,光凭叶底很难辨识其身份,一般辅以干茶形状颜色和滋味口感综合鉴定,也只能辨识大致茶区或少数几个特征明显的山头。

(4)纯料还是拼配?

如果同一饼茶,出现不应该同时出现的特征时,就有可能是不同

刀哥说茶:普洱茶年份新的比年份老的还贵?


最近有茶友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普洱茶年份新的比年份老的还贵?

茶贵新鲜这是通常人们对一般茶的认知,有些茶类则贵在陈,越陈越好、越陈越香,普洱茶也在此类,并以“越陈越香”为其核心价值。既如此,越陈岂非越贵,事实上一直以来普洱茶却有个奇怪现象:新茶比老茶贵!

细加分析,造成这一反常规的奇葩现象,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涨得太快

近几年普洱茶以火箭般的速度骤然上涨,无论是价格还是销量,上涨幅度在茶类中无出其右。涨得快的原因之一便是它具备一大特质——越陈越香,既有品饮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自然好卖,以至于其它茶类也争相效仿,市场上纷纷冒出老铁、老白、晒红等许多以陈为贵的茶类。

成品茶价格涨得快,反过来刺激了原料价格的上涨,云南各大普洱茶主产区原料一年一个价,成几何倍数的上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普洱茶既然贵在陈,即越老越好,按理每年的新茶应该比往年的老茶便宜才对吧,但恰恰因为每年原料上涨速度过快,新茶的原料价格远远超过陈茶当年的原料价,在当今通讯快捷信息透明的年头,客户们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探明两种茶的原料价差,商家存的老茶成品价如果跟着调整超过新茶,任何一个客户在心理上就难以接受,极少有人会去为这种老茶买单。所以商家虽然知道普洱茶越陈越好,却很少有人敢对老茶轻易调价。

2、老得太慢

新茶价比老茶价高,固然有商家顾忌原料价差大、客户心理上难以接受的原因,也是因为老茶陈化期太长的原因。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要达到最佳品饮期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普洱生茶如果正常存放,不到二十年(刻意做仓催熟的除外)的陈化期,都难以称得上是好的老茶,即使熟茶也要摆放三五年才好喝,现代普洱茶热起来也就二十多年光景,哪有那么多足够老的陈茶。现存的年份茶大多处于较为尴尬的转化期,品饮起来即无新茶的爽口生津,又无老茶的陈香醇滑,没有足够耐心的大批茶客们只好弃其不顾,奔向那些价格虽高却特点更鲜明的新茶去解馋了。

3、新的有理

新的普洱茶的生茶类似绿茶,泡出来的味道鲜香,茶汤也比较清澈,喝惯了绿茶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与传统绿茶相比,普洱茶的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水浸出物的含量首屈一指,内质丰富的新茶滋味醇厚、生津迅速、回甘强烈,韵味十足,更加让人留恋。

云南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古茶树得以留存,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使普洱茶独具山头茶“一山一味”的特点,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然、生态、健康的古茶资源,品鉴山头、古树、纯料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与处于转化期的年份茶相比,无论判别是来历不明的身份,还是品评那种琢磨不定滋味口感,辨识度更高的普洱新茶显然更胜一筹。

4、陈的可疑

普洱茶虽然贵在陈,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是它的转化期要达到一定的年限,过长过短都会影响其品质,这在前面部分已提过;其二是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的仓储问题,不同地域的温湿度、存放环境的空气洁净度、通风状况、包装材料等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改变、影响甚至不可逆地损害所存放茶品的品质。老茶当然是好,但存放够一定年限而且没有存坏的老茶却极难得到,原因在此。

假如一片有年份的老茶放在你面前,你首先想到的绝不是价格,而是质疑它的年份够不够长,仓储有无问题,如果可以开汤,当然一试了然。如果商家说只此一饼不让试,你会不会因为它的价低而直接买下来呢?

刀哥说茶:说说紫芽茶与紫娟茶


基本概念

紫芽:茶树中的零散自然变异的现象,是一种按茶青原料幼嫩芽叶的颜色特点命名的茶多见于夏茶。属群体原始变异种。

紫鹃(娟):“紫娟”是茶科所专家于1985-2004年从云南大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从1986年开始利用其作为基础材料采用单株选种法经多代培育而成。属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最早于云南茶科所茶园内种植,后思茅、勐海周边地区引种种植。

特征

紫芽:该茶树嫰芽幼叶时为紫红色,随着叶片的逐渐成熟,慢慢转为紫杆和墨绿色的叶片。传统紫芽叶身墨绿深厚,叶脉突显与栽培野生茶类似。也就说紫芽茶树的芽叶不一定全是紫色的,部分呈紫色的较多。一般情况,一片茶林中出现紫芽的树很少,一株古树上紫芽者也不多。

紫鹃(娟):扦插的茶园茶树,高产密植,茶园预选变异种扦插,增加光照和温度促使整片茶园植株从芽到叶、到茎都呈紫色。紫娟叶身薄而叶脉不明显。

历史

紫芽:古代紫芽茶备受推崇,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顾渚紫笋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陆羽还得出“紫者上,绿者下”的结论,来赞赏紫芽茶的品质。最早学术界关注紫芽变异是在武夷山,现在云南临沧邦东、普洱景谷以及勐海易武茶区有零星紫芽茶树分布。

那罕紫芽单株茶树

紫鹃(娟):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采用大红袍自然杂交的后代中选育而成了一种无性系新品种:紫芽岩茶。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干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香气纯正,滋味浓强。因该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特取名为“紫娟”,该变异品种经过研究和培育,诞生了现在的紫鹃茶树。也就是说,最早的紫娟命名,其实是自然变异的紫芽茶树,紫鹃才是选育品种。但现在都将紫娟和紫鹃的名称统一归于无性系的培育品种了。

品质

紫芽:历史上的紫芽谁也没有喝过,如今的采制茶业里倒因为“芽紫者变异也,味苦劣,常弃之”。各地产茶制茶的制程文本中也有三不采的规定:“不采雨水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芽叶”的要义。

现代的紫芽茶,由于数量稀少又呈零星分布,故多与其它品种的茶树混合制茶,对其品质描述的文字很难见到。笔者亲自品鉴过单株紫芽普洱茶,其汤色透亮、蜜香沁人,但涩苦明显,品饮价值不高。

紫鹃(娟):紫娟茶树鲜叶加工的绿茶和晒青毛茶,具有茶条紧细颖长,紫黑色,香气特殊,紫红汤色,滋味醇厚,叶底呈靛青色,故有“三色茶”之称。近几年用于加工红茶的较多,滋味口感较晒青茶好。紫鹃(娟)茶由于花青素含量较高,具有优于云南大叶群体品种茶的降血压效果。

刀哥说茶:普洱茶中还有绿茶和红茶


我如果说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你可能会不屑一顾:“这是基本常识!”

我如果说普洱茶中有红茶,你可能会笑话我:“你懂不懂茶?”

我如果说普洱茶中有绿茶,你可能会来揍我:“小子,以后别在茶圈混了!”

好吧,先听我把话说完:

普洱茶生茶:

大家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类,熟茶的辨识度较高,我们单独说下普洱生茶。新的普洱茶的生茶类似绿茶,泡出来的味道鲜香,茶汤也比较清澈,而且回甘也很好。普洱茶生茶自然也就具备绿茶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等特点。

这种茶叶很多人喜欢,那它与传统绿茶有和区别呢?

首先,普洱生茶的原料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等水浸出物的含量首屈一指,内质丰富的生茶滋醇厚、韵味十足,更加让人留恋。

其次。由于采用传统的晒青工艺,茶叶保留了大部分微生物和酶的活性,能够长期存放,越陈越香。陈化之后的普洱生茶滋味口感更佳,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还有,云南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大量的古茶树得以留存,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使普洱生茶独具山头茶的特色风味,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自然、生态、健康的古茶资源,品鉴山头、古树、纯料成了人们竞相追求的时尚。

最后,普洱茶的形状上多姿多彩,既有散茶,又有饼茶、砖茶、沱茶等形态风格多样的紧压茶。让普洱生茶除了即饮、收藏之外,又多了一种可以把玩的特性。

普洱茶绿茶:

历史上的云南茶,由于普洱这一集散地的名声在外,所有云南出去的茶笼统的都称为普洱茶,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生产的绿茶自然也被归于普洱茶行列。后来普洱茶出了《国标》(2003年和2008年),但在云南好多地方,由于习惯,还是把绿茶、红茶类统一叫普洱茶,比如普洱市有一名优绿茶——马邓茶,包装上还有普洱茶的字样!

当然,也有普洱地区生产的烘青绿茶,也有人叫普洱茶的,这是另一个概念了。

普洱茶红茶:

和上述绿茶部分的原因相似,历史上的云南红茶也叫普洱茶,现今普洱茶重新定义,早已和滇红分道扬镳了,但一些创新的红茶又和普洱茶有些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比如同样有转化价值、越陈越香的晒红茶,同样具备山头茶炒作价值的古树红茶类,甚至有轻发酵红茶口感的云南月光白等白茶类,都与普洱茶难舍难分了。

刀哥说茶:偏红、偏绿、偏黄…什么是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


普洱茶,很多人喝不懂,开始以为主要是老茶和熟茶水太深,于是去追貌似“容易喝懂”的新生茶(有人叫它毛茶),谁知追到山头大树旁,追到茶农炒茶锅边,还是没整明白,生茶咋还有那么多滋味啊?哪一种才是普洱生茶的应该有的滋味?

不说云南的那些“一山一味”的千百个山头茶,即使在同一个山头的同一种古树鲜叶为原料,单就工艺上的区别,你也未必能喝懂?

你喝到红茶口感的茶,商家告诉你,这茶转化快。

你喝到绿茶口感的茶,商家告诉你,这茶的特色就是香气好。

你喝到黄茶口感的茶,商家告诉你,这茶入口舒服不?叶底漂亮不?

你喝到不够香的茶,商家告诉你,这是低温炒的,保留了酶的活性,后期转化才好,才会越陈越香。

仔细一想才发现:商家的潜台词就是“您需要什么口感,我们就给你做成什么口感的!”其实也对,客户需要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根据客户的需要随意改动加工工艺:或萎凋过度制前发酵,或小火慢炒低温闷黄,或故意炒生高温提香…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问题是客户心里也拿不准:我要的这种茶现在好喝后期会不会出状况?现在不好喝的后期会不会真的变好?

好像现在消费者、商家和茶农自己也蒙圈了:什么才是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

俺不是专家,也没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年份的茶作参考,仅仅以一个普洱茶爱好者自己的经验谈点浅见:

1.对于一款生茶,现饮和存放的期待尊重每个人所看重的点。你只想现饮,那就找适合自己口感的工艺制成的生茶,不管这种茶是偏红偏绿还是偏黄,你喜欢就好!什么?拿不定注意,让我推荐,OK,我自己嘛,偏红偏绿还是偏黄我都不喜欢,炒糊的自然也不好,炒生的臭青味太重直接扔掉,半生不熟散发骚香之气的也不选,我只选稍稍偏生有点太阳味的!

2.如果期待后期存放价值,那么我告诉您:

偏绿(指口感绿茶化)的普洱毛茶直接否定,因为无论是杀青过程的高温还是干燥过程的高温,已将茶叶中的酶类赶尽杀绝,后期不用再期了;

偏红(叶底带红梗红叶):有两种情况造成:萎凋过度和炒茶杀不匀,这种情况如果现饮没有明显的红茶口感,可以存,很多易武茶都是这样的,这也是说易武茶有转化快的特色的原因之一了;

偏黄(叶底)的原因:一是杀青时的刻意闷炒,二是杀青之后闷黄,不管哪一种原因,这种普洱茶现饮起来香甜适中,涩苦不显,最绝的是叶底均匀,清一色的黄芽黄叶,临沧很多茶山一带流行这种做法,也很受市场欢迎,即时品饮和卖相确实不错,不过说到它的存放价值却也不敢恭维,毕竟多了一道人为加工,提前透支了营养成分,指望越陈越香,估计很难了;

偏焦:多为茶青锅温、时间、手法控制不当造成,如果少量出现焦边黑点,属正常,这也是手工炒茶很难避免的现象,如果大批量出现,那就不可原谅了;

偏生:杀青不够造成,叶底通常显绿,新茶喝起来青味重。偏生也要分“生”的程度,如果臭青味太重,那是生得过头了,这种茶只会越存越差,放弃!如果青味适度,闻之还有令人愉悦的花香,那便是可存的好茶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便是茶炒的偏生,却还伴随又焦边糊点,这种里生外焦的现象其实还很普遍,选择方式是“一闻一看”,先闻青味重不重,再看叶底焦糊多不多,之后相信您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看来,普洱生茶的正常口感,没有死的标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普洱茶从业者、商家、茶农和茶客都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商家根据客户的需要做选择,茶农根据商家的要求来制作,至于茶客消费者,先做一个自我定位,这茶您是要喝还是要存,再以此为目标去选择尝试,总会找到您认为正常的口感。

普洱贡茶在清宫中的几种使用方式


普洱贡茶自清初开始进入宫廷,其进贡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普洱茶不仅大量用于宫廷日常生活,同时还被用在祭祀、医药、赏赐及礼品等方面,特别是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臣,更使普洱贡茶声名远播。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普洱贡茶在清宫中的几种使用方式。

1、作为日常饮品

清宫中上至皇帝、后妃,下到太监、宫女很多人都饮用普洱茶。只是皇帝饮用的大多是有地方官员直接进贡给皇帝的,饮用数量上并没有限制,如:从光绪二十八年一整年时间内,“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一年陆续漱口用普洱茶十一两”。

乾隆皇帝曾经在诗中称赞普洱茶“独有普洱号刚坚”,赞扬普洱茶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社会上对普洱茶的评价,“总以刚坚者为细品,轻松者叶粗味薄”。当时世人对普洱茶已经非常认同,特别赞扬其刚坚的品质,也就有了“普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记载。而冬饮普洱,夏喝龙井已经成为清宫饮茶风尚。

在清代宫廷,上至皇帝、皇后,下到宫女、苏拉等杂役都会有一定的例份茶,这些茶叶通常会以“月例”或“年例”的形式发放,宫中使用普洱茶的数量之大,从例份茶上就能看得出。

皇帝会在节日(特备是三大节)期间向皇太后进献茶叶并赏赐一定数量的茶叶给周边太监等人。如“嘉庆二十五年端阳节之例,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

2、药用与祭祀作用

在普洱地方繁衍生息各族的历史上,普洱茶首先是作为药材被认识的。明清学者曾经多次提到。清人王昶在《滇行日录》中记载:“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成团,可疗疾”。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的描述。

清宫也十分重视普洱茶的药用价值,在普洱茶膏中就将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的记述覆于其上。罗养儒《云南掌故》中也说:“用普洱茶制作之茶膏,较它省为佳,若遇喉症,噙半块于口,不到半日病即消除,因此北京之人视云南茶膏为珍稀之物。”

清宫中用作祭品的茶叶大都是由皇帝精心挑选,普洱茶也位列其中。普洱茶用作祭祀的相对较少,主要是在一些宫殿内上供使用,而每年按时令举行的祭祀中都会使用大量的洁净奶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普洱茶。

3、作为赏赐品使用的普洱贡茶

每年皇帝都会赏赐臣下一些物品,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茶叶,特别是普洱茶。一般是赏赐给周边近臣或者太监等。皇帝以普洱茶赏赐给臣下,说明普洱茶在清代宫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西北诸游牧民族对茶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以茶解油腻。所以在下嫁蒙古的公主、外藩、进贡使者到京城进贡的时候,皇帝都会赏赐大量的茶叶,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普洱茶。

除了节日等定期要进行赏赐之外,皇帝还根据自己心情的好坏,不定期地赏赐给臣下一些物品,包括普洱茶。

清廷对外国本着怀柔远人的目的,以厚往薄来的宗旨给予来清朝的外国使臣很大的赏赐。赏赐中也包括大量的普洱茶。如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乾隆皇帝就赏赐了大量的普洱茶。

清代,普洱地方沉重的贡茶任务,使得茶农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清代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也是政府机构对茶业的干预和引导作用的结果,普洱贡茶由民间到宫廷经历了一个对茶叶品质不断求精的过程。宫廷在对贡茶的评价、反馈和使用数量等,对茶叶生产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个竞争和促进的机制。通过这样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交流,普洱贡茶在保证宫廷使用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品质,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关于茶品品鉴中使用的相关词汇的解释


在记录品鉴茶品的感受时,经常会使用到一些相对专业些的词汇,或者自己评价时的一些专用词汇,这在他人看来有些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能够清楚直白的去感受

但是茶品品鉴又会夹杂着很多个人的因素,有些感受自己能明白,却无法或者很难用语言去表达

所以在记录品鉴茶品的感受时,我尽可能的使用相对好理解的词汇,以及相对偏中性的词汇,但即使这样,也有很多茶友在交流时曾提出一些词汇言语不能很好的理解。

所以,我在这里就我常用的一些词汇语言做个解释说明,也便于与众茶友相互交流,并且在以后的评价中尽可能的多用比喻,这样会更形象些,但比喻依旧是无法全面的表达品饮茶品的感受,想要明白,还是需要依托茶品自己去体会,去理解。

香气:因为茶品的香气多为复合香型,多种成分混杂,所以记录香气尽可能的使用比喻,类比吧,相似而非,品香需要静下心来,也需要一些技巧,比如如何嗅闻浮于茶汤之上的外香,体会融于茶汤里的内香,以及饮茶后留存于口腔喉头的回馈香。

滋味:这是最直观的感受,酸、甜、苦、涩、咸、鲜,但要区分直接的回甜与茶汤饮后产生的回甘是不同的两种感受。

汤感:经常会用到“凝聚”“松散”“饱满”“水泻”“细腻”“粗犷”“油稠”等词汇。

具体感受涉及到很细微的口腔触感,很多需要依托茶品来具体理解,对于有些感受分不清楚的茶友其实有一个相通的体验方法:对比喝清水、面汤、米汤、鸡汤、骨汤、肉汤等等时,汤水进入口腔滑过喉头带来的不同感受,再去体会这些词语,会很直观。

喉韵:喉韵的产生会伴随着一种“点亮感”,我时常会使用“喉韵律动”这个词,对于喉韵的理解我个人认为不止是喉部感受到甘润感那么简单,“喉韵”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音乐旋律”一样,所以我称之为喉韵律动。

茶气:茶气并不是什么玄虚的感受,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是每个人的身体感受阀值不同(特别是我们经常喝茶的茶客,本身身体感受阀值就高,敏感度低,能产生茶气反应的茶就相对更少),所以是因人而异的东西,呈现的状态不单单是打嗝、放屁、排汗等等显像,更多的是饮茶后身体内部形成的的那种冲击力,上下行的暖流等。

茶气并不是评价茶品优劣的决定因素,遇到能产生茶气的茶,感受到了就感受到了,感受不到也无妨。

暂且先谈这么多吧,以后有机会大家彼此深入交流时,再仔细探讨。还是那句话,经验的积累是随着品茶而增加的,有空多喝,比说什么都靠谱!

茶树短穗扦插繁殖主要使用了什么技术大全那些方法


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主要包括:母株培育、苗圃整理、搭设荫棚、剪取插穗、细致扦插和在圃管理等。

(1)母株培育

用于剪取插穗的茶树称为养穗母株,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剪取插穗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扦插成活率和苗木的长势,故须首先抓好对养穗母株的培育,从而获取健壮、量多的剪穗枝。通过适时修剪(与扦插时间配合好,一般夏季扦插,要在春茶前修剪;秋冬扦插,于春茶后修剪),生长旺盛的青壮年母株,修剪高度一般距地面40~50厘米,且每次剪口部位都要比上次剪口略低。在养穗前一年的秋冬季重施基肥。一般大叶种茶树每千克穗条可剪350个短穗。

(2)苗圃整理

扦插苗圃是扦插育苗的场所,其好坏与扦插成活及苗木质量、管理工效等均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选择好苗团用地,水田要防止积水涝洼;早地则需防止漏水,要能灌能排。苗床深翻30厘米,起宽1~1.2米的畦,畦沟宽50厘米。将腐熟的饼肥或厩肥与畦土均匀拌和后,再铺一层厚5厘米经筛过(孔径1厘米左右的筛子)的酸性红黄壤心土作扦插土。为方便带土移栽和防止根结线虫等,亦可采用营养钵(纸质、草质或塑料制,一般直径10厘米,高20厘米左右),充填营养土(每立方米的肥沃壤土中加饼肥6千克或厩肥60千克而配制成)至钵高3/4,然后再装填心土满钵后并压实。顺序在床槽中排列好(每10钵为1),苗床四周用土培好,钵间空隙用土填满。

(3)搭设荫棚

为避免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降低畦面风速和减少水分蒸发,扦插育苗必须遮荫,故要在苗畦上搭设遮荫棚。荫棚形式有平、斜、屋脊和弧形等,且高度有高棚(100厘米以上)、中棚(70~80厘米)和矮棚(40~50厘米)。一般采用平顶矮棚,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塑料大棚,效果更佳。用竹帘、芦帘、草帘、秸杆、遮阳网或塑料薄膜等作遮阴材料,其覆盖透光率控制在20%~30%。

(4)剪取插穗

选择茎皮黄绿或红棕色。已半木质化,粗3~5毫米的枝条作穗条。未成熟或病虫、弱枝不剪。最好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剪取,并且剪下的穗条须尽快存放于阴凉处,尽量当天剪穗当天插完。一般剪取一叶短穗和二叶短穗,即剪取带有一片健全叶和完整腋芽、茎粗2.5毫米以上,长3~5厘米的插穗称为一叶短穗,而剪取带有二片叶和二个腋芽的插穗称为二叶短穗。二叶短穗较一叶短穗消耗材料,但其扦插具有根系发育旺盛,新梢生长迅速、成苗快等特点(云南省茶科所试验表明:二叶插的较一叶插的出圃苗快,苗鲜重增加118%,粗根数增7.1%,细根数增222.6条,苗高增21.1厘米,出圃率提高20.94%)。插穗剪口须平滑,剪口斜向与叶向相同,上剪口留桩不宣过长(会延迟发芽)或过短(易损伤腋芽),以2~3毫米为宜,叶长超过12厘米的,可剪去1/3~1/2,以提高苗圃利用率和减少蒸腾。为提高扦插生根成苗率,插穗剪取时可用生长素和其它促根物进行处理。

(5)细致扦插

按剪穗时间,扦插分春、夏、秋和冬插,冬插发根慢,管理时间长且需防寒设施,故较少进行。扦插时,先将苗畦或营养钵充分浇(喷)混,待水分下渗、上壤呈“湿而不粘”的松软状态后再扦插。插穗可稍斜或垂直插入土中,叶柄与畦面平齐,避兔叶片粘土。边插边用手将插穗附近的泥土实,使插穗与上壤密接而利于发根。叶片顺风向,株距以叶片互不重叠为宜,行距10~12厘米(每亩插10~13万株,营养钵每钵插1~2株)。插后充分浇水,随后盖上遮荫物。

(6)苗圃管理

扦插后苗团管理的好坏对扦插成活率、苗木质量和出圃早迟等均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扦插发根前,管理要抓好保水和供水,保水主要利用遮荫棚的作用,供水以保持湿润。浇水时水滴要细,防止土壤飞溅到叶片上。竹帘、遮阳网等物覆盖的,晴天需早晚各浇一次水:塑料膜封闭覆盖的,只是在观察到膜内无水珠凝结时才需浇水。扦插发根后(地温25℃,插后30天左右便发根),应减少浇水而需及时补充营养,在插后50~60天应追肥(0.1%~0.5%尿素等),出圃前可再增施追肥2~3次,以促进苗旺盛生长。同时还要及时防治病虫害和清除杂草。当插穗发根成苗后,要适时逐渐稀疏遮荫物,最后全部拆除。待苗达到标准时,便可出圃移栽。按国家标准(GB1177-89),I、Ⅱ级苗为云南大叶种合格苗,ⅢIl级苗不能出圃。

《“茶刀”的使用方法》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黑茶使用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