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购茶膏

发布时间 : 2019-12-05
如何选购花茶 普洱茶膏制作 好的普洱茶膏

【www.cy316.com - 如何选购花茶】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选购茶膏。

普洱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曾被乾隆皇帝作为国礼馈赠英国使臣,至今仍珍藏于大英博物馆之中。“能治百病”、“御用贡品”、“清代国礼”、“鲁迅珍藏”……所有的盛赞都为普洱茶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由于其制作工艺的繁复,并曾随着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而沉寂,并未被众人熟知。如今,茶膏产业再次兴起,依旧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眼光,不少人选购礼品时,都会选择普洱茶膏这一传统养生佳茗。然而正是由于对普洱茶膏的不了解,往往会买到质量参差不齐的茶膏,面对越来越多的普洱茶膏品牌,你知道如何挑选吗?为此,记者特地走访国内茶膏行业领导企业——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了解普洱茶膏的选购方法。

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选购普洱茶膏主要有三大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三查二看一品”。

三查:查品牌、查资质、查认证

在挑选茶膏时首先需要注意茶膏的品牌是否为知名品牌,是否能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到品牌的相关信息以及品牌的口碑如何;其次需要了解茶膏生产企业的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拥有有生产许可、工艺技术是否拥有国家专利技术等信息;而作为普洱茶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产品或企业是否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认证等相关的权威机构认证证明,也是检查该产品是否为优质普洱茶膏的重要因素。

一品:品留香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微、组分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如何让香气在不受外界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将自身的香气升华,从而提升茶膏的品质,一直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也是消费者在挑选茶膏时需要考量的另一重点要素。记者了解到每克贡润祥普洱茶膏都要经186道工序,历时72天,制作工艺复杂,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香气的呈现。而贡润祥茶产业则采用独创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既避免高温制造方式对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破坏,又弥补了低温对香源类物质提取的不足,辅以专利技术“留香工艺”,令原本就远远超出同类产品的香气和口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醇厚悠长。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要如何选购?


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要如何选购?普洱茶膏将云南特有的古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100多道秘制工艺、历时70余天,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盒纤维分离,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有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浓缩还原而成更高一级固体膏状普洱茶品--普洱茶膏。由于普洱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茶膏一样分类为生茶膏和熟茶膏。

普洱茶膏中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仅在于其原料--普洱茶。普洱茶中生茶熟茶的区别,主要在于制茶的工艺。

生茶的制茶工艺:

新鲜的茶叶采摘杀青后制成毛料,毛料经过筛选分出等级,然后高温蒸压,制成各种形状,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且茶性较寒,烈,容易伤胃。不适宜马上喝,尤其是胃不太好的茶友。

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近十年,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陈香益发醇和稳健,但韵致活泼生动,这种活力即为茶人所称道的"茶气"。

生茶适合喜欢原生态,崇尚自然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象人生履历的累计,其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熟茶的制茶工艺:

熟茶是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在经过杀青,筛选后,然后经过人工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

熟茶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同生茶一样,熟茶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

目前市面上的茶膏一般指的是普洱茶膏,都会有生茶膏和熟茶膏可供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生茶膏或是熟茶膏。

黑体普洱茶膏要如何选购?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怎样选购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


怎样选购普洱生茶膏与熟茶膏?普洱茶膏将云南特有的古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100多道秘制工艺、历时70余天,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盒纤维分离,将茶叶有益成分提取、有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浓缩还原而成更高一级固体膏状普洱茶品——普洱茶膏。由于普洱茶因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普洱茶膏一样分类为生茶膏和熟茶膏。

普洱茶膏中生茶和熟茶的区别仅在于其原料——普洱茶。普洱茶中生茶熟茶的区别,主要在于制茶的工艺。

生茶的制茶工艺:

新鲜的茶叶采摘杀青后制成毛料,毛料经过筛选分出等级,然后高温蒸压,制成各种形状,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且茶性较寒,烈,容易伤胃。不适宜马上喝,尤其是胃不太好的茶友。

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近十年,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陈香益发醇和稳健,但韵致活泼生动,这种活力即为茶人所称道的“茶气”。

生茶适合喜欢原生态,崇尚自然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象人生履历的累计,其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熟茶的制茶工艺:

熟茶是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在经过杀青,筛选后,然后经过人工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

熟茶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同生茶一样,熟茶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

目前市面上的茶膏一般指的是普洱茶膏,都会有生茶膏和熟茶膏可供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生茶膏或是熟茶膏。

选购优质普洱茶膏小妙招


如今,茶膏依旧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眼光,不少人选购礼品时,都会选择普洱茶膏这一传统养生佳茗。然而正是由于对普洱茶膏的不了解,往往会买到质量参差不齐的茶膏,面对越来越多的普洱茶膏品牌,你知道如何挑选吗?其实选购普洱茶膏主要有三大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三查二看一品”。

三查:查品牌、查资质、查认证

在挑选茶膏时首先需要注意茶膏的品牌是否为知名品牌,是否能通过多种途径查询到品牌的相关信息以及品牌的口碑如何;其次需要了解茶膏生产企业的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拥有有生产许可、工艺技术是否拥有国家专利技术等信息;而作为普洱茶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产品或企业是否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机认证等相关的权威机构认证证明,也是检查该产品是否为优质普洱茶膏的重要因素。

以贡润祥普洱茶膏为例,作为连续两年博鳌亚洲论坛的指定茶礼,品牌保障当然毋庸置疑;2009年,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生产标准就被中国质监部门批准作为普洱茶膏的标准规范,其生产过程严格遵循SGS、Q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采用美国FDA标准抽样检测,可以确保贡润祥普洱茶膏的优良品率高于国家标准。云南贡润祥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也成为云南首家通过茶膏QS认证和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近日,该公司还成为茶膏行业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让普洱茶膏正式跨入有机时代。

二看:看膏体、看汤色

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在其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做了如下描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当膏体的外观色泽异常,则可能是劣质茶膏;除此之外,汤色也是普洱茶膏优劣的检验标准。优质的普洱茶膏入水即溶,生茶膏在纯水中黄亮通透,在矿泉水中则呈石榴红,而熟茶膏则独现华丽的宝石红,如果汤色混浊、并带有大量的沉淀物和悬浮物,则不适合饮用。

一品:品留香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微、组分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如何让香气在不受外界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将自身的香气升华,从而提升茶膏的品质,一直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也是消费者在挑选茶膏时需要考量的另一重点要素。记者了解到每克贡润祥普洱茶膏都要经186道工序,历时72天,制作工艺复杂,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香气的呈现。而贡润祥茶产业则采用独创的“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既避免高温制造方式对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的破坏,又弥补了低温对香源类物质提取的不足,辅以专利技术“留香工艺”,令原本就远远超出同类产品的香气和口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醇厚悠长。

通过上面小编为你介绍的这些诀窍,你购买茶膏是还会担心吗?

选购普洱茶膏只为浓缩的优势


选购普洱茶膏只为浓缩的优势!茶膏被誉为茶中黄金,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是选用千年古木、乔木茶叶原料,通过100多道秘制工艺、历时70多天将茶叶有益成分提炼、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古时君王御享,现代政商精英名流专属。

1g茶膏中的茶多酚含量为60%,其中儿茶素16%,咖啡碱9%,游离氨基酸14%,其他物质(有益酶、茶多糖、茶黄素、水分等),100公斤上等普洱茶才可以提炼5公斤茶膏,“浓缩的都是精华”,这5%提取率的成品所拥有的卓著养生功效。

普洱茶膏中所含有的成分包括:

【茶多酚】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诸多的医学实验已经证明,茶多酚有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诱导人体内代谢酶的活性的增高,促进致癌物的解毒;抑制和阻断人体内源性亚硝化反应,防止癌变和基因突变。抑制致癌物与细胞DNA的共价结合,防止DNA单链断裂;提高肌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并可促进人体的自身调理功能。

【儿茶素】

儿茶素,和咖啡因同属茶叶中的两大重要机能性成分,但又以儿茶素为茶汤中最主要的成分。其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老化、预防蛀牙、改变肠道微生物的分布、抗菌、除臭等作用。

【游离氨基酸】

是既含氨基又含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还发现许多非蛋白质组成成分的氨基酸,在植物中主要是以游离的或γ-谷氨酰衍生物的形态存在。

据研究表明,茶氨酸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种游离氨基酸,它不仅对调节茶叶滋味具有重要作用,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代谢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茶氨酸的功能研究继茶多酚后已经成为国际保健医学的热点。

茶氨酸主要有抗脑中风、抗血管性痴呆、对某些抗肿瘤药物具有生理调节、保护大脑神经元免受“自由基”的损害、增加精神活动敏锐度、增强注意力、减轻妇女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增加脑中“多巴胺”的数量使人减少焦虑感及缓解紧张情绪、缓和茶中咖啡碱对中枢神经的兴奋等生理功能。

【咖啡碱】

咖啡碱是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适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

咖啡碱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因此能够增加警觉度,使人警醒,有快速而清晰的思维,增加注意力和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同时能促进新陈代谢。

【其他物质】

清朝皇家茶膏的186道工序和72天的加工周期,目的是有益酶的培育和保存。有益酶的培育,使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茶黄素以及游离氨基酸达到平衡,最终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有益成分更容易吸收。

选购普洱茶膏需注重质量


选购普洱茶膏需注重质量!普洱茶膏是云南大叶种茶叶(普洱茶)的提取物,是普洱茶的精华所在!普洱茶膏冲泡方便,口感醇香,并且有解酒,养胃,降三高的功效!那么,选购普洱茶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质量问题呢?

第一:看包装,因为普洱茶膏受热吸湿后表面会变软,有粘性,所以好的普洱茶膏基本都是使用陶瓷,玻璃,食品级的塑料包装。

第二:看颗粒,因为普洱茶膏是高精度的提取物,所以提取的设备和工艺不同茶膏品质相差较大,好的普洱茶膏颗粒均匀,大小一致,单颗还用金箔纸每颗单独包住。

第三:看表面,普洱茶膏都是适宜长期存放,而茶膏的表面由于氧化会逐渐呈现灰白色,特别是熟茶膏这种情况会更明显,生产后的两,三个月后就茶膏表面就会出现淡淡的灰白色。

第四:看汤色,无论是普洱茶还是普洱茶膏,辨别的它的质地,最重要的就是看冲泡出来的汤色,优质的普洱茶膏,汤色红亮,通透;反之,汤色浑浊,发黑。

第五:闻香味,优质普洱茶香味醇香,清淡。

第六:品口感,优质普洱茶膏入口醇,回甘好,基本无苦涩味。

第七:普洱茶膏也有生茶膏和熟茶膏之分,根据个人爱好自己选择。

如何选购普洱茶?


普洱茶具有抗癌细胞、降血脂、减肥等等的功效,然而面对市场上面琳琅满目的普洱茶品种,商家的说辞,怎样才能挑选一款适合自己的普洱茶呢?

1.看品牌

我们在选择普洱茶的时候,还是要注重选择品牌的普洱茶,品牌茶叶无论是在生产安全方面还是茶叶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方面都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2.看普洱茶的外形

选购普洱茶的时候,通过看普洱茶的外形来判断。普洱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

3.闻普洱茶的香味

普洱生茶多是障香味,陈年的普洱茶则是闻起来则是老味。选购普洱茶的时候,如果闻到了有霉味或者是其他的异味了,这就说明茶叶的质量堪忧。

4.看茶的汤色如何

选购普洱茶的时候,可以依据茶的汤色来判断好坏。优质的普洱茶泡出来,茶汤是透明发亮的,而且上面还有一层油光。劣质的普洱茶泡出来的则是发黑、发污的。

5.品尝味道

一杯好的普洱茶不会喝到嘴里的时候,有霉味的感觉,更不可能有苦水的感觉。优质的普洱茶喝下去以后是滑口、滋味浓醇,回甘,舌根会有生津之感。

6.看价格

选购普洱茶的时候,还可以依据价格来判断质量的优次。普洱茶是越沉陈越香,所以老的普洱茶价格坑定会贵一些的。

7.看耐泡度

耐泡度即为茶叶的冲泡次数,如果一泡普洱茶的冲泡次数多,而且水味越靠后,那么就说明茶叶的内含物质比较丰富,说明是好茶叶,在泡到最后的时候,还需要查看一下叶底的肥壮程度和色泽。

如何选购普洱熟茶?


选购好的普洱熟茶,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外形上看不能有白霉、黄霉和黑霉,若有则说明发酵没有结束,有霉味。但正常普洱茶会带有灰白色。色泽褐红或乌润有光泽,但整体面上看有油润的感觉。

(2)汤色红艳明亮或红浓明亮,如果是混浊的汤色,或是悬浮物过多的属不正常的普洱茶。建议大家这样的普洱熟茶就不要喝了。

(3)香气陈香浓郁幽长、纯正。有酸味、馊味或其它异、杂味为不正常的普洱茶。

(4)滋味醇厚甘滑(略带收敛性),有暖甜的韵味,入口有扩张力(饱口),回味持久。忌苦味,涩味,酸味、馊味或其它异、杂味。

(5)叶底上看,正常普洱茶叶底褐红,柔软。若叶底发硬、发黑,是普洱茶发酵过度,俗称“炭化”,另外,叶底软绵,没有弹性,用手揉成泥,说明发酵过程湿水过重,堆温不够造成“沤堆”,这种茶大多有酸味或闷馊味,汤色发浊。

基本上只要广大普洱茶消费者从这些方面注意选购,并相对选择一些信誉度高、正规、有一定规模、有QS标志,并且价格是自己能够接受的普洱熟茶饮用,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普洱熟茶的。

选购普洱茶膏要注意质量问题


选购普洱茶膏要注意质量问题!普洱茶膏是云南大叶种茶叶(普洱茶)的提取物,是普洱茶的精华所在!普洱茶膏冲泡方便,口感醇香,并且有解酒,养胃,降三高的功效!那么,选购普洱茶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质量问题呢?

第一:看包装,因为普洱茶膏受热吸湿后表面会变软,有粘性,所以好的普洱茶膏基本都是使用陶瓷,玻璃,食品级的塑料包装。

第二:看颗粒,因为普洱茶膏是高精度的提取物,所以提取的设备和工艺不同茶膏品质相差较大,好的普洱茶膏颗粒均匀,大小一致,单颗还用金箔纸每颗单独包住。

第三:看表面,普洱茶膏都是适宜长期存放,而茶膏的表面由于氧化会逐渐呈现灰白色,特别是熟茶膏这种情况会更明显,生产后的两,三个月后就茶膏表面就会出现淡淡的灰白色。

第四:看汤色,无论是普洱茶还是普洱茶膏,辨别的它的质地,最重要的就是看冲泡出来的汤色,优质的普洱茶膏,汤色红亮,通透;反之,汤色浑浊,发黑。

第五:闻香味,优质普洱茶香味醇香,清淡。

第六:品口感,优质普洱茶膏入口醇,回甘好,基本无苦涩味。

第七:普洱茶膏也有生茶膏和熟茶膏之分,根据个人爱好自己选择。个人推荐熟茶膏。

新手如何选购普洱茶?


普洱茶,无可厚非是当前茶叶市场的一种热销产品,当然也是一种明星产品。在市场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因此这需要大家学会辨认。那么新手如何选购普洱茶?下面我们一同来往下看看!

普洱茶新手入门指南

1.学习的好途径:较好有三两个志同道合的茶友,平时多探讨,分享经验,找几种茶对冲,品饮。

2.如果没有,那么多去茶叶诚走走,多蹭少买。注意,是茶城,不是茶店。

3.建议蹭茶方法,在一个店不要逗留过久,尝试过多的茶。因为老板一般都很会讲话,过久的话容易抹不开面子,导致买茶。

4.一次蹭茶较好不要超过3~4种,多了相信一般人你也试不出来。如果真的要试,建议自带白开水,试两种后休息一下,漱两口水。

5.如何选择茶店:普洱茶新手入门知识中有最重要就是要如何选择茶叶店,如果一个茶店主题不明确,也不知道是卖普洱,还是铁观音,也不知道是主推哪个牌子,例如进店一看,摆了一架子奇怪的品牌,这种店建议不要过多逗留,因为一般会比较浪费时间。

6.试茶也要选这个店的主推产品,进大益店就别想着下关了,进麦当劳就别想着kfc了,一个道理。

7.进店首先尊重老板,尊重茶,老板才能尊重你。

8.进店千万别充行家,我们就是菜鸟。店家说是古树,千万别争辩,你也辩不过人家,看不出来就不吭声,一切以口收。

9.进店别提钱,伤感情。有些老板喜欢问:一般喝多少钱的茶。不要直接回答。可以反问店家主推哪些。参见第6点。

10.口感不要拐弯磨脚。卖瓜不说瓜苦,老板弄来个10块钱一饼的茶,也会说“很不错”,“茶气足”等等,觉得不爽就直接说“不喜欢”,老板会帮你找你喜欢的。涩就是涩,苦就是苦,千万别喝不惯班章还硬往肚子里灌。

11.关于干仓湿仓问题,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如果你觉得茶入过仓,可以直接说不喜欢这个茶,让老板换掉就行,不要刨根问底“干湿”问题。

12.不要过分迷恋大树茶。有些茶看茶饼都很不错,叶片也不小,但是入口单薄,没有层次感,口感单一。不要轻易对这种茶下手。也千万别听老板讲故事,说亲自上山收的,或者这个茶卖了多少多少了。

13.如何选山寨:如果某个茶厂的茶能够形成系列,剧本一定的延续性,可以一试,如果今年一个这种包装,明年一个那种名称,这种偶尔试试可以,多了你就会发现,一般是浪费时间。

14.如何开始喝茶:普洱茶新手入门知识要懂得如何喝茶,这个没啥新招,先熟后生。相信你会对普洱有新的看法。之后再去尝试。

15.买新不买旧,可以去试老板推荐的老茶,单坚决不要对老茶出手。

16.少买多蹭,要做到买一样试5样!现场蹭3样,临走可以再蹭两样。

对于普洱茶新手入门知识就讲解到这,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新手有所帮助。其实单纯靠理论是不可以很好的懂茶的,要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方可。但提醒初次喝普洱茶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茶汤的浓度,以防造成茶晕的现象,这个茶浓度可以根据喝茶人数、品茶习惯来定。

新手如何选购普洱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答案。希望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采纳!

新手如何选购普洱茶?有什么选购技巧?


当下喜爱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普洱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对于一个刚入门的普洱茶友来说,需要购买什么样的茶品,以及要购买什么价位的茶品?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今天,小编将给有着同样困扰的茶友们给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

事实上,大多数初学喝茶的人一般都有这个疑问,但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也不同,很难给出定位和衡量,相信品牌的人可以适当地喝品牌茶,不相信品牌的人可以通过某些茶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当然了,茶叶要适合,价位也要适合,要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以内。

喝茶不仅就只是喝茶那样简单,有时我们喝茶喝的是一种文化,喝的是一个品牌,一个商店的名声,所以当你选择一种特定的茶时,你应该相信那个品牌,相信茶商,不要盲目地觉得你被欺骗了,带着这种怀疑的心态,再好的茶都被你喝差了,无论你错过了多好的品味的普洱茶,首先心态要好,要做好下一次一定能买到好茶的准备。

入门新手喝的茶也取决于他喝的茶的水平和他能负担什么价位的茶叶,然后他才能说出买茶的有多贵,质量如何,有些人想喝好茶,但他们口袋里没有钱,但他们必须喝,所以即使花光钱也要买好茶,这些人就是属于视茶如命的人了,而有些人穷的只剩下钱了,但他们又觉得把钱花在茶上太浪费了,所以他们也不会买很贵的茶。所以,喝什么茶并不代表什么,只是能说明你对茶的爱好程度而已。

重点来了,作为新手应尽量避免贪便宜,或者是说去买那些比较差的茶,同时也不要一开始就喝最好的茶,因为这容易形成两种极端,很好或是很差,就会导致心理落差,别整得到最后连茶都不会品了。也许你会被带到“普洱茶难喝”的小巷。如果你喝的是最好的茶,将来你可能会喝很多茶。有一种挑拣和厌恶的心态。其实新手买茶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少买,尽量跟老茶客蹭茶。好或不好,多听,多品,最好再决定买什么茶。

新手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买茶,但最重要的是多喝茶(蹭茶),多看,多问,这样你就可以喝到质优价廉的好茶。高低价位搭配,20元-30元的买点,200-300元的也买带点,然后比较价位与质量,但也不要买过多,品茶的量即可。根据茶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什么样的茶适合自己,并寻找朋友进行比较,多多品尝。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少走弯路,少花不该花的钱,你品茶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茶膏是如何产生的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茶膏隐退于明朝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茶膏盛于当代

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当代的每一种主要制作工艺,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不同制作工艺的传承。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常温仿生浸提工艺这一现代科学茶膏制作工艺。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茶膏隐退于明朝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茶膏盛于当代

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当代的每一种主要制作工艺,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不同制作工艺的传承。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常温仿生浸提工艺这一现代科学茶膏制作工艺。

《如何选购茶膏》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如何选购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