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产地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的产地 普洱茶膏制作 香君普洱茶膏

普洱茶的产地。

普洱茶膏产地介绍!大家都知道普洱茶是云南的特产,那么作为普洱茶的“升级”产品,普洱茶膏的产地当然也是云南。乍一听似乎是这个道理,但清代的御用普洱茶膏是在北京制作的,最早的南唐闽国茶膏是在闽浙交界区域制作的。那么云南作为普洱茶膏的原产地,有什么优势?

云南的原产地优势具备令普洱茶膏产业形成的条件。云南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大省,而且普洱茶作为云南的特色茶产品,早已蜚声世界。据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云南的普洱茶产量达8万吨,原料优势在普洱茶膏生产中得以显现。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的精深加工产品,按照100:15的产出比计算,普洱茶膏近百吨的产量极大的丰富了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云南,有大量的茶叶科学研究的专家和工作者,他们致力于普洱茶膏的研究和生产制作,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普洱茶研究成果,为普洱茶膏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云南的气候特点适宜普洱茶膏的生产和加工。云南的气候,特别是经济和技术相对发达的滇中气候宜人,湿度适中,为普洱茶膏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普洱茶膏在制作之前,原茶需要陈化,而普洱茶的陈化最好是干仓,也就是在通风良好,空气洁净,湿度适宜的环境之下,这样的好处在于茶叶不容易发霉变质,但是陈化的时间会比湿仓要长。严谨的厂商,在选择制作普洱茶膏的原茶的时候,干仓陈化时间达到一定要求之后才可以制作普洱茶膏,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仓味、霉味、异味。

云南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普洱茶膏这一新兴产品。中国人在消费习惯上倾向于“地方认同”,比如说,上海人喝啤酒比较喜欢选择本地的三得利、麒麟、力波,重庆人则选择山城,北京人更喜欢燕京。这样的消费习惯决定了本地品牌会在市场上占据强势的地位,本地的产品也会更容易为本地人所接受。云南人的饮茶习惯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喝滋味厚重甘醇的普洱茶,那么对于口感有所提升的普洱茶膏,我们在长期的消费者调查反馈表明,他们也较好的接受普洱茶膏这样的茶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普洱茶膏的消费者北方省份明显多于南方,这与南方各省均有茶叶出产,各省消费者对本地茶叶的接受度高于普洱茶膏,这也是我们之前说到的消费习惯的“地方认同”。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膏产地在何方


普洱茶膏产地在何方?普洱茶膏提取于普洱茶叶中,茶叶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茶膏。云南是普洱茶的唯一产地,放眼偌大的云南,当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云南普洱两大茶区的古茶山最为著名。

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叶精选自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大茶区古茶山的万余亩有机茶园的纯天然明前古乔木春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

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植被相近。地处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雨量充足,阳光充沛,云雾缭绕,植物丰富,四季常青,山清水秀,蕴育出了高品质的传统普洱茶,为此,清雍正七年被朝廷指定为贡茶产地,年特制、缴纳“八色贡茶”数吨,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普洱茶成为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而另一个产区思茅就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出现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始祖),还有拥有活标本2700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世界“茶树王”和上千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1800多年的景迈山万亩人工栽培古茶园,足以证明茶叶在普洱市历史上的重要性。普洱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广泛,主要在无量山、哀牢山和澜沧江两岸。

这两大茶区均为皇家的贡茶园,自清代开始普洱贡茶均出于这两大茶区。其无与伦比的“五度空间”举世闻名:高度(海拔1800米左右),湿度(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温度(年平均气温17℃-23℃),纬度(北纬21.7度),经度(东经101度)。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气候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有明显的影响。日光辐射量较多,有利于碳素代谢和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因此,好品质的普洱茶均来自这两大茶区的古茶山。贡润祥普洱茶膏的原料正是选取两大茶区的古茶树,通过层层筛选,再通过186道工序加工而成。不得不说,好品质来自于精雕细琢。

详细介绍普洱茶膏起源


详细介绍普洱茶膏起源!听多了清朝时期普洱茶膏的故事,很多人会认为茶膏起源于清朝。其实不然,自唐朝开始,便有了茶膏的身影。普洱茶膏正是始于唐,成于宋,盛于清。

唐朝的制茶者在蒸青工艺中首次发现了茶汁的膏化现象。茶膏一词由此命名并出现在了古代文献中。这是茶膏首次以文字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而在宋,制茶者采用压榨的工艺使茶膏第一次成功从茶汁中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产品。

而茶膏真正的兴盛是在清朝,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到了茶膏制作方法的改良中。而普洱茶膏的生产是在雍正期间,是云南土司仿照中药制膏的方法用大铁锅将普洱茶不断的熬制而成。而后,自茶马古道先是传入了西藏,在得到了西藏上层人物的青睐后,才作为贡品上呈至清廷。

普洱茶膏首次传入清宫,得到了雍正爷的首肯。再到乾隆皇帝时,对茶艺深有研究的乾隆皇帝却对制作工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普洱茶膏的制作那时是采用云南土司高温熬制的方法,乾隆认为高温损坏了茶叶本身的物质,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进了清宫御茶房。一改高温的制作工艺,采用常温压榨的方式,既保存了茶膏中活性酶和有益物质,又防止了高温熬制产生重金属的问题。而清宫御茶房的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据说有186道,历时72天,这非凡的工艺要求,也是寻常百姓无法承担之重。

贡润祥普洱茶膏介绍


【茶膏是什么】

茶膏被誉为茶中的黄金,始于唐,兴于清,传于当代;选用“皇家贡茶园”纯天然茶叶原料,通过百年秘制工艺与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将茶叶中的精华成分提炼、浓缩而成的膏状固体。在公元1729年,即雍正七年,茶膏正式成为皇室贡品,当时的历史上讲“八色贡品”,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散茶等都是“八色贡品”之一,而“八色贡品”之首则是普洱茶膏。由于茶膏的产量极低,以及其独特的养生功效,在清朝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贡品为皇室及上层社会所独享。

现在的茶膏作为一种顶尖国饮,正风靡在高端场合,流行于贵族生活之间,被广泛饮用。饮茶膏是一种尊贵时尚的生活模式,是贵族生活名片。

【贡润祥茶膏宝典】

贡润祥是普洱茶膏标准的制定者,其制作工艺当世绝伦,无人能敌;以“两贵四最”的独家优势,引领时尚尊贵的生活方式,自上市以来,深受名流之士的青睐。

贡润祥普洱茶膏不是一种简单饮品,而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给消费者提供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时尚的养生文化。喝贡润祥茶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贵族的生活名片。

◎血统高贵————皇室御用价比黄金

◎品质高贵————天然精华卓尔不群

◎纯天然之最————聚天地灵气融自然精华

◎行业之最————茶膏巨鳌工艺绝伦

◎功效之最————养生百宝丹健康守护神

◎养生之最————怡情养生尊贵时尚

一.贡润祥茶膏的选料

贡润祥茶膏原料精选自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大茶区古茶山的万余亩有机茶园的纯天然明前古乔木春茶,该产地以其无与伦比的“五度空间”举世闻名:高度(海拔1800米左右),湿度(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温度(年平均气温17℃-23℃),纬度(北纬21.7度),经度(东经101度)。这里恰到好处的日照、气温、降水量气候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特别是次生代谢产物有明显的影响。日光辐射量较多,有利于碳素代谢和茶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二.贡润祥茶膏的工艺

大清皇室茶膏的秘制工艺曾随着改朝换代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贡润祥人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秘制工艺,吸纳其精华,创新以山泉水为介质的恒温浸提工艺。传承创新了茶膏这一皇室养生圣品,润泽天下。2009年,贡润祥普洱茶膏的生产标准被中国质监部门批准作为普洱茶膏的标准规范。

贡润祥独家天然仿生技术

清朝皇家普洱茶膏制作要以三百年以上的花梨木作炭,恒温熬制,保证了茶膏的品质。贡润祥普洱茶膏结合自身科技优势,通过使用微电脑控制技术在模仿生物自然状态下进行恒温加工,利用自制设备圆满解决这一尖端技术难题。

“有益酶”的培育技术破译

清朝皇家茶膏的186道工序和72天的加工周期,目的是有益酶的培育和保存。有益酶的培育,使普洱茶膏中的茶多酚、茶黄素以及游离氨基酸达到平衡,最终使得普洱茶膏的口感、色泽最佳,有益成分更容易吸收。现今,这套秘方已被贡润祥科研人员全部破译,并成功导入实际应用中。让您在品饮贡润祥茶膏的过程中,3分钟即能领悟到10年老茶的神韵。

三.贡润祥茶膏的价值

100公斤上等好茶才提炼数斤贡润祥普洱茶膏。

一棵茶树的精选原料仅能加工10克精品贡润祥普洱茶膏。

2004年,鲁迅珍藏的三克普洱茶膏被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普洱茶膏被85万高价收购。

贡润祥普洱茶膏,吸取清宫186道茶膏秘制工艺中的精华,历时72天精心秘制而成。纯天然养生圣品,剔除农残和过高的氟化物,只保留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氟含量(介于普通绿茶和红茶之间),不含任何防腐剂。

营养学家于若木说,“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天然的最佳中药配方”。

四.贡润祥茶膏的尊贵

茶膏在清朝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贡品为皇室所独享。由于茶膏量少稀贵,只有皇帝宠爱的大臣才能获得赏赐。得到赏赐的大臣也不会轻易饮用,只有身体不适时,才把它当成高级药材使用。

茶膏还是宗教领域的特权物品。在西藏,茶膏受到西藏统治阶层的青睐,成为上层贵族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由于茶膏的卓越特性,1792年(乾隆57年),茶膏作为国礼馈赠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从此,茶膏被西方皇室誉为神奇“东方瑰宝”。

现代茶膏更卫生,更安全,功效更强。贡润祥茶膏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秘制工艺,吸纳其精华,创新以山泉水为介质的恒温浸提工艺。贡润祥茶膏时尚便捷,养生功效更强。

贡润祥茶膏给消费者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时尚的养生文化。喝贡润祥茶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贵族的生活名片。

五.贡润祥茶膏的养生功效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清?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品贡润祥普洱茶膏,打高尔夫,泡温泉被当代精英誉为成功人士的三大养生宝典。贡润祥茶膏是普洱茶精华的高度浓缩,其健康价值是普洱茶的数倍。经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测,贡润祥生茶膏茶多酚的含量高达50%左右,即1克贡润祥生茶膏里含500毫克茶多酚。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茶多酚(茶叶的主要成分)具有醒酒、美容、延缓衰老(抗氧化)、减肥、护肝养胃、抗辐射、利尿通便、减缓香烟毒害等卓越功效。

普洱茶的主要健康价值: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2.护胃、养胃;3.抗衰老;4.美容养颜;5.防癌、抗癌;6.防辐射;7.醒酒;8.健齿护齿。

六.贡润祥茶膏的存放

贡润祥茶膏在存放上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注重两大点就可以了,一是不要有日晒,因为强烈的照射,温度过高,对普洱茶膏的保存是不利的;二是放在阴凉的地方要防止潮湿,因为贡润祥茶膏采用的是食品级的原料密封包装,所以潮湿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一小袋内基本上是一克,开封之后一般可以很快饮用完,如果没有饮用完,就需要注意防潮了。

七.贡润祥茶膏的品饮

贡润祥茶膏,冲泡非常方便。电磁壶接满矿泉水刚好800ml,可以根据个人口感的浓淡调整盛水量。在电磁炉上加热至沸腾,放入贡润祥茶膏1克,沸煮至茶膏全部融化,分在小品杯中即可饮用。如冷却至四五十度时品饮,则汤色通透、红亮,口感更佳。

贡润祥茶膏,是高纯度的茶叶精华,对水质极为敏感,若用没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冲泡,汤色通透红亮;若是弱碱性矿泉水,茶多酚会快速转化成茶红素等有益物质,使汤色迅速变红,对身体健康颇有益处,滋味更醇和。

御香君普洱茶膏企业介绍


御香君普洱茶膏企业介绍!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旗下有——御香君普洱茶膏,贡润普洱茶膏等系列产品,公司旗下还设有云南贡润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贡润茶产业集团,公司是中国茶膏生产标准制定者,是中国首家普洱茶膏QS认证企业,拥有多项普洱茶膏核心工艺的国家专利技术。

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是中国茶膏生产标准制定者,是中国首家普洱茶膏QS认证企业,拥有多项普洱茶膏核心工艺的国家专利技术。

公司已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及昆明等地成立多家分公司,并已在全国30余个一二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和高端商场开设了100余家专卖店和2000多个专柜。到2014年末,在全国范围内将开设600余家专卖店和5000余个专柜。

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其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思茅地区行署、景谷县人民政府和民乐乡人民政府于1993年6月共同投资的股份制企业——云南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

在20年发展历程中,公司为开发云南大叶茶种优良品种及其深加工产品做出了卓越贡献。所生产的“白龙须贡茶”被评为云南省8大名茶和全国54种名茶之一,已载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

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旗下设有——御香君普洱茶膏,贡润祥普洱茶膏等系列产品,公司是中国茶膏生产标准制定者。已荣获多项国际性金奖并在2012和2013年连续两年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2012年,为繁荣发展普洱茶深加工产业,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经并购和资产重组,组建了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其前身“云南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景谷贡润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之一。

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以“科技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的“两个创新”为核心发展策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先导,集茶叶种植、茶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学研为一体、拥有数百亿规模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4万亩乔木茶园基地和4800亩有机古树茶园;拥有初期年产值10亿、中期产值30亿,远期过百亿的国内最大的普洱茶深加工生产基地和建筑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普洱茶膏研发中心。

(一)生产基地

公司在普洱茶黄金产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四万亩茶园基地和4800亩有机乔木茶园,以及在玉溪高新区投资1.5亿,于2013年底即将进入投产阶段的初期年产值10亿、中期产值30亿,远期过百亿的国内最大的普洱茶深加工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的有机乔木茶园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资源丰富,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树龄最长的千年古茶园,保存着大量古茶树和野生茶树。

(二)研发中心

公司是中国茶膏产品的先行者和清宫茶膏秘制工艺的传承者,拥有自身的研发体系。公司创立之初就与华南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科学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国内著名科研单位合作,并聘请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教授委员会主任虞泓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建立起全国最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建筑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国内面积最大的茶膏技术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汇聚了国内行业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以最先进的研发设备,按照国家级茶膏研发机构标准进行各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一系列研发成果奠定了国家级行业研发平台。

目前研发中心已荣获“常温仿生浸提工艺”和“加热茶叶熏蒸茶膏提高香气的工艺”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尚有五项国家专利技术工艺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初审,进入了审批阶段。

(三)企业荣誉

1.连续两年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

2012年和2013年,贡润祥普洱茶膏在50多个亚洲名茶品牌竞争中,独占鳌头,连续两年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茶礼“殊荣,肩负国礼使命,礼赠20多个国家50余位部长级以上领导人和四千多名世界各国政商领袖。

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晚会唯一指定茶礼/用茶

2013年1月8日,光明日报主办的“光明之夜”揭晓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贡润祥茶膏作为唯一指定用茶/茶礼,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主办方“以茶代酒”的创意,令“今夜杯中无酒,只有贡润祥茶膏飘香”成为晚会主持人欧阳夏丹和郎永淳与嘉宾们互相祝福的热词。

3.中国茶行业唯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示范单位”和唯一的“管理先进个人”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联合主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共同支持的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云南贡润茶业有限公司荣获“2012年度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百家示范单位”,董事长张光辉先生荣获“2012年度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百名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是中国茶行业唯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示范单位”和唯一的“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百名管理先进个人”。

4.两次代表云南茶企献礼中国航天

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中国神州九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科学实验成功返回祖国。云南贡润茶叶有限公司携贡润祥普洱茶膏代表云南茶企,先后两次献礼中国航天,向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英雄和航天功臣致敬;镌刻着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名字的贡润祥普洱茶膏礼盒与神舟九号同步蜚声海内外。

5.国际茶业大会金奖和普洱茶十大品牌

贡润祥普洱茶膏在“2013国际茶业大会普洱茶十大品牌评选中,凭借原料基地、普洱茶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出口量、销售网点等综合指标优势,荣获”普洱茶特色品牌“称号;

由中国普洱茶国际评鉴委员会、2013国际茶业大会组委会和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云香杯”名优普洱茶评比活动中,贡润祥“君道·铂睿”普洱茶膏荣获第二届“云香杯”名优普洱茶普洱熟茶茶膏类金奖。

详细介绍贡润祥普洱茶膏


贡润祥普洱茶膏是以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两大茶区古茶山古木乔木优质茶叶为原料,传承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秘制工艺之精华,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创新以山泉水为介质的恒温浸提工艺,提取茶叶有益物质之精华,以工艺造型、块状、颗粒状为表现形式,无农残、无重金属超标,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的养生圣品。

贡润祥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精华的高度浓缩,100公斤提炼5公斤,生茶高茶多酚含量高达50%左右,大部分可被人体摄入。贡润祥茶膏的养生功效是普洱茶的30倍,抗氧化能力(美容养颜抗衰老功效)是维生素E的20倍,能对人体进行综合调理,排除身体各种毒素和过剩营养,醒酒功效卓越明显,具有健胃消食,降三高,降低胆固醇,清理血液内垃圾等优异功效。

二、产品介绍

品贡润祥茶膏,乃养生悟道。值此贡润祥为各层尊贵人士精心打造了系列养生之道——

闻道:为追求品位之精英人士酿制

——勤而行之,追求卓越

朝闻道,夕死可矣。明道若昧,大方者无棱无角,大器者厚积薄发,大音者难闻其声,大象者难得其形。万物皆道之所成,而不见道之形。遵循道,才能善始而善成。

悟道:为功成名就者精心铸造

——人间极品,万事通达

芸芸众生,天资聪慧者甚众;天赐奇才异华者,也不少。而最终有所作为者,却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原因,是自满自足,不求上进;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追求成就梦想,力行创造伟业。途中,方能悟道。

君道:为人中龙凤、王者气度者而生

——厚德载物,润泽天下

帝王将相、人中龙凤者注定与众不同。只有非凡的天赋,方能成就非凡的人生。他们厚德载物、心怀天下,不以身份和成就自居。君临天下,万物升平。

三、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贡润祥茶膏与茶叶的差异

名称:贡润祥茶膏

制作工艺精工秘制

选用优质原料,100公斤普洱茶仅能提炼出5公斤茶膏。

独创山泉水为介质的恒温浸提工艺,经186道工序、72天时间之久,精制而成。粗加工、浅加工产品

一般只经过蒸、炒、晒、烘、揉、压中的几个简单工序即可。

养生性能:养生百宝丹

纯天然的养生圣品。

含有多种有益物质,并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吸收量是普通茶叶的30倍到70倍不等。

能醒酒养胃,降三高,美容养生,被誉为“养生百宝丹”长期使用效果明显。功效普通

无论是乌龙茶,还是绿茶;无论是有益物质的含量,还是有益物质的人体吸收量,都远远低于贡润祥茶膏,只有1/70、1/30……

品饮方式:方便时尚

无需洗茶,冲泡方便,无茶渣,无需复杂的器皿,独特的煮饮方式,简单时尚快捷。复杂繁琐

复杂的冲泡工具和专业的冲泡方法,与现代快节奏生活不相符。

感官:

口味醇正浓厚

汤色通透、醇正浓厚、香气馥郁、回味为穷。普通普洱茶

生茶:可能会有日晒味、草腥味

熟茶:可能会有发酵味、杂味

老茶(保存不当):可能会有仓味、霉味

消费定位:贵族独享

古时君王御享,现代政商精英名流之士专属。大众消费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由于品种众多,良莠不分,渠道和消费者难以鉴别,以致高端产品被大众产品淹没。

市场价值:前景无限

满足了消费者对茶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需求,满足了高端礼品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尊贵养生饮品的需求,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的消费需求,市场无限。价值有限

产品以粗加工居多,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由于渠道狭窄,经营者难做大做强。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简史及生产工艺介绍


普洱茶膏是精选极品普洱茶,经过浸取、过滤、浓缩、干燥、定型而成。普洱茶膏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出量极少。特别在清朝作为皇家独有,禁止流入民间的皇家特权物品,其独特的品质,神奇的保健功能,使得普洱茶膏更显神奇、珍贵和神秘。

一、普洱茶膏的历史起源

据史料记载,茶膏制作始于唐代。南唐闽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茶膏入贡的记载:“贡建洲茶膏,胶似金缕”。到宋代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成熟的加工技术。但由于茶膏制作需要长时间熬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茶汤在熬制过程中,茶叶香气大量挥发,在长时间高温过程中,茶叶内含物也会发生氧化和水解,使茶膏的口感和原茶有很大不同,品饮价值降低。所以茶膏生产也慢慢被淘汰了。

后来,云南土司借鉴唐宋茶膏生产工艺,自制普洱茶膏,用以提高自己身份,普洱茶茶膏成为一种奢侈品。由于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越陈越纯,越陈保健功能越好的特点,因此普洱茶膏在长时间熬制的过程中,加快了茶的陈化和内含物的转化,使普洱茶膏一面世就具有与其它茶膏不同的品质和特点,具有其它茶膏无法比拟的品质优势。高贵、纯正、卫生、神奇,使普洱茶膏极受权贵们的青睐。

普洱茶膏随茶马古道传入西藏后,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并牢牢控制。

清朝统一中国后,清朝皇室对普洱茶情有独钟,普洱茶独特的口感和保健功能使其很快成为皇家宫廷饮料。而被西藏上流社会所掌控的普洱茶膏更是引起了清皇朝的关注,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云南设立普洱府,统管普洱茶交易及普洱贡茶的生产和加工,不准私商贩茶。同年,雍正皇帝责成云南总督鄂尔泰亲自监督,选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自此,普洱茶膏开始了长达200年的贡茶历程,直到清朝垮台方止。

清乾隆年间,清王朝一是出于对普洱茶膏生产技术和对普洱茶膏产品的垄断控制,二是为了提高普洱茶膏的生产技术和品质,把普洱茶膏的生产迁入皇宫御茶房。从此普洱茶膏成为宫廷制品,禁止流入民间。皇帝每年拿出部分普洱茶膏赏赐有功大臣,能得到普洱茶膏的大臣也如获至宝,不会轻易饮用而是珍藏起来。因此,民间更是难得一见。

二、普洱茶膏的生产工艺

传统普洱茶膏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很高,这也是普洱茶膏十分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记载,传统的普洱茶膏生产需要186道工序,加工周期长达72天。根据其工艺分类大概可分为八大主要工序:

1、选料:普洱茶膏生产用料的挑选十分精细和复杂。作为贡茶的普洱茶膏原料挑选,从山头、树种、树龄、时节、采摘的天气、时辰、芽叶标准等都有严格要求,采茶人员都是通过严格挑选和培训过的。

2、初制:采摘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后就是备用的普洱毛茶。这一系列初制工艺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3、精选:初制后的毛茶要经过精选,挑出符合标准的芽叶,剔除不合格的芽叶。

4、浸提:通过精选的干茶按茶水比的一定比例浸提。浸提的用水水源、水质水温、茶水比、浸提时间都有严格要求。

5、过滤:浸提后茶汤需要严格过滤,如果过滤不干净,普洱茶膏溶解后就会出现浑汤,有杂质沉淀等现象而影响品质。

6、浓缩:经过滤后的茶汤要通过反复熬制,不断蒸发水分,浓缩精华。

7、干燥:茶汤浓缩到一定程度后进入干燥程序。干燥工序对温度要求十分严格,因为茶汤浓缩到一定程度后,茶汤已成膏状,温度高最容易造成茶膏糊化或焦化而影响茶膏品质。

8、凝聚、定型、包装:干燥达到水分要求后,将茶膏倒入特制的模具内冷却、凝固、定型、包装。

为继承和发扬普洱茶膏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根据普洱茶膏生产的传统工艺,茶叶工作者利用生物萃取、离心过滤、真空干燥等现代科学技术成功生产出普洱茶膏,不仅在茶膏纯度,卫生指标等方面比传统技术有了革命性提高,而且提高了出膏率,降低了人力物力及能源的消耗。昔日皇家独有的神秘物,今天才能呈现在普洱茶爱好者的面前。

三、普洱茶膏的保健功能

普洱茶膏就是因为其独特的保健功能而更显神秘、神奇和珍贵。《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茶膏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桑,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以及“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功力尤大也”。

过去西藏的一些僧侣,在给一些藏民治病时常用一种黑色膏药,就是普洱茶膏。对一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腹胀腹泻,皮肤破烂者,服之或涂抹后即愈。平民不知是普洱茶膏而以为是一种神药。

普洱茶膏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其中的茶多酚、茶色素比普通茶高得多。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多酚主要由儿茶素等黄酮类物质组成。黄酮类分子结构中的多个(—OH)羟基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对超氧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消除率达80%以上。茶多酚对细胞壁和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对脂质过氧化自由基消除作用十分明显。茶多酚还有抑菌杀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艾滋病毒逆转酶的强抑制剂,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和延缓衰老作用。

四、普洱茶膏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膏的品质特点可以用高贵、纯正、卫生、健康、方便十个字来形容。

高贵:普洱茶膏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去除了普洱茶的糟粕,故出量极少,是珍品中的珍品。而且普洱茶膏历来就是宫廷制品,皇家专用,禁止流入民间。所以,普洱茶膏处处彰显着它的高贵。

纯正:普洱茶膏香气、口感都十分纯正,入口即化,满口生津,回味无穷,是其原茶存放十五年以上才能到达的口感效果。

卫生、健康:现代普洱茶膏通过萃取,过滤了全部杂质,能全部溶入水。普洱茶膏提取了普洱茶全部有效物质,浓缩了普洱茶全部精华,保健功能无与伦比。

方便:普洱茶膏量小、体小,便于运输、携带、储存。特别是其能够全部溶入水,冲泡、品饮十分方便。

五、普洱茶膏的品饮和鉴赏

普洱茶膏冲泡十分方便,一般以开水直接冲化就可以品饮,浓淡程度根据自己个人习惯而定。一般一克茶膏可冲500至800毫升水,也可以冲化后用耐高温的公道杯或其他玻璃器皿在酒精灯上加热保温,使其香气更高,韵味更佳。

普洱茶膏的品饮和普洱茶一样,从色、香、味、韵四方面看品质的高低。汤色以红艳、红亮为上;茶汤浑暗为次;浑浊、沉淀是低档茶膏。普洱茶膏香气纯正、高长。陈香、荷香是高档普洱茶膏的香型,不能有异味,杂味。好的普洱茶膏口感十分纯正绵滑,入口即化,回味十足。喉韵深而丰富,满口生津。

普洱茶膏一样具有越陈越香,越陈越纯的品质特点。无论膏体大小和形状,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必须是未加任何添加剂的原膏。目前有些生产企业在普洱茶膏中加入了饴糖一类的添加剂,这类产品严格说来应该叫加味速溶普洱茶,而不应该叫普洱茶膏。该类产品不仅没有收藏价值,还会因为添加物过期而变质。

判断普洱茶膏是纯膏还是加料,一是看茶膏的兑水量和味道。纯普洱茶膏一克可兑水500至800毫升,而加了添加物的根据添加量的多少,一般只能兑水100至300毫升左右。二是看茶膏易碎程度。纯料普洱茶膏干燥后易碎裂,韧性差;而添加有饴糖的茶膏韧性好,干燥后不易碎裂。

普洱茶膏的保存和普洱茶一样,保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受潮。有形状的大型膏体,应注意平放,以免长时间存放而变形。

普洱茶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大瑰宝,是无数茶人智慧的结晶,是茶叶珍品中的珍品。无数的普洱茶爱好者希望能一睹普洱茶膏真容,并将亲自品饮视为荣耀。为继承和发扬普洱茶膏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茶叶工作者的努力下,躲在深宫内的普洱茶膏之神秘面纱已经被揭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这一茶中珍品也成为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的杯中之物。

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产地之西双版纳茶区介绍


西双版纳是举世闻名的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相比其他产区,西双版纳有着更为丰富的茶山资源。

在西双版纳,各个熟悉的名山名寨,这里也算是普洱茶的大宝库,普洱茶有名的六大古茶山(易武、倚邦、蛮砖、莽枝、革登、攸乐)均在西双版纳境内。在勐海的巴达山茶山上,还有一株被载入史册的,1700余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

西双版纳其中易武山最具特色,易武茶山的七村八寨最具代表,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特色茶品。

易武的七村是指:麻黑村,落水洞村,高山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是指:刮风寨,弯弓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大寨,曼撒寨,新寨,每天的“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汉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云南全省大部分的地区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境的影响,降水量在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不均,这也造就了普洱茶不同产区,不同茶区的千滋百味,有的温顺柔腻,有的苦涩回甘,有的刚烈浓郁,有的醇厚柔绵。这也是众多普洱茶喜好者对它情有独钟的魅力所在,茶人静静的守护这份大自然分享给我们的神秘馈赠。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普洱茶膏与普洱茶的历史一样久远,不同的是,茶膏在历史中曾经几次被中断过,但是对于两种茶品而言,他们的功效等等都是不想上下的。

茶膏是普洱茶家族的重要成员,历史上云南普洱茶包括团茶、饼茶、沱茶、砖茶和茶膏五大系列,可见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的一员,同样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普洱茶膏是从普洱茶中萃取的精华,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品饮价值。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第一回合:

普洱茶膏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营养价值更高,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的介绍胜过普洱茶,虽然描述得有点夸张,但恰恰证明了茶膏的珍贵价值。

《本草纲目拾遗》在评价普洱茶膏时,第一句话就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普洱茶膏除了养生的功能外,也有对某种病具有独特的疗效。如胀腹所产生的不适,饮用普洱茶膏就可很快解决;如口舌出现轻微的溃烂,可口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也同属于中医药的范畴。除此之外,茶膏还可调配出多种时尚口味的茶饮。如普洱蜂蜜茶、普洱枸杞茶、普洱姜茶等,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口感和特殊营养物养生的需求。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第二回合:

普洱茶膏相比普洱茶,茶膏的便携性非常好,冲泡过程简洁方便卫生。

早上,当你坐在工位上,或是坐进班台里,或是坐在会议桌前,信手在面前的茶杯中放进一颗豌豆大小的茶膏块,热水一冲,香溢四座,在一片探询、疑惑、艳羡的目光织就的艳阳中呷上一口,神清气爽之余,一丝几百年来的优越也在心中融化开,滋润了一天的心情……

看着同事们抓茶叶、搅咖啡、撒糖的一通忙乎,你可以庆幸自己免去了洗茶、冲泡、过滤、倒渣等一系列繁复的程序,省时省力的同时无疑还做了节水、环保的范例。即便是对于最简单的袋泡茶来说,茶膏都更加方便,甚至免去了茶袋对环境的污染……也许这样的简单带来的从容便是现代快捷生活所期盼的品质。

普洱茶膏挑战普洱茶第三回合:

普洱茶一般只是分为粗加工、浅加工产品,而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

一般茶叶只是粗加工、浅加工产品,经过蒸、炒、晒、烘、揉、压等几个简单工序即可制成。冲泡既费时又麻烦,养生功效也很一般。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精选优质普洱茶原料制成。100公斤普洱茶仅能提炼出5公斤茶膏,名副其实是精华的浓缩。其人体可摄入的茶多酚含量是普通茶叶的30倍到70倍。在品饮上方便时尚,并且汤色通透、醇正浓厚、香气馥郁、回味无穷。在口感上,茶膏温和厚重,更像是品饮老茶的感觉,层次感丰富,汤色诱人。

普洱茶膏探秘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编者按:陈杰老师的《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一文在文献梳理考证和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展示了茶膏由唐至清起落浮沉的历史,尤其从实验和工艺制作的角度考辨了清代“宫廷普洱茶膏”的来龙去脉,并在厘清茶膏发展史的基础上,论及现代茶膏的特点及鉴别,实为现代茶膏行业的奠基之作,对现代茶膏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陈杰《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书。

普洱茶膏作为云南普洱茶五大系列品种(即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普洱茶膏)之一,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

与普洱茶前四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不同,普洱茶膏从诞生之始,就始终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光环,极少被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云南普洱茶大红大紫之时,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专著与文章层出不穷,可谓“泛滥成灾”。但仔细研读发现,关于普洱茶膏的介绍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只局限陈述古人的话语,对其产生、演变、特性、工艺及生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剖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空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中的团、饼、沱、砖四种茶品,从一出现到现在,同属于“雅俗共赏”的茶品,即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乃至普通百姓,都可品尝品质不同的茶品,而唯有普洱茶膏不同,则是“非雅不能赏”,是皇家的专属贡品,非平民百姓所能得到。它不仅具有特殊的营养功能,同时也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没有普洱茶膏的普洱茶家族,是不完整的。而且,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家族中最高贵的成员。

我们从现今能够查阅的历史资料证明,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亇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

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绞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嗄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风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风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独有情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的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迷。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溫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

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官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消声匿迹。

读懂普洱茶膏


在中国的茶叶发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往往被茶学专家们所忽视。那就是古代的茶人,或者说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一直在不间断地做着一种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并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可饮用的茶产品——茶膏。也许,这种实践由于涉及面极少,不是茶叶发展的主流,没有纳入茶学专家的视野。到了清朝,这个唯一的茶产品,开辟了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站在历史的角度,你会发现,普洱茶膏不是某个时期、某一个人的偶然发现,而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普洱茶膏没有形成之前,中国的唐朝与宋朝时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茶膏生产经验,虽然那时的很多茶膏品种没有延续下来,或者说因工艺及品质的不成熟的原因而“半路夭折”,但却为后来的普洱茶膏生产者提供了借鉴。

我们有理由这样推定:普洱茶膏是受唐宋时期茶膏的启发并在借鉴唐宋茶膏制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一、唐代:发现茶膏雏形

唐代,“茶圣”陆羽33岁时,历经十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初稿。此后,又经历了十年时间,特别是因编纂《韵海镜源》(唐代著名的文学著作)时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茶经》原稿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和增订。关于《茶经》或许有一点是茶叶史学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陆羽也是中国第一个茶膏发现者,或者称为启蒙人,这或许是一个新的提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陆羽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将茶叶中出现的“膏”(茶叶加工后出现的膏化物质)记录在《茶经》里的人。

让我们先仔细品味这个“膏”字。最早,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对“膏”字是这样解释的:“按,膏者,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后又专指物之精华。如:膏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再后来,古代的中医师们通过熬制的方法将动物或植物提炼出他们认为精华的东西,引申为药膏。陆羽恰恰是从唐代的制茶工艺中,发现了茶叶经加工之后自然出现的部分“膏化现象”。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膏化现象”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的药膏有相似之处。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将这种物质冠以“膏”的名称记录在《茶经》里。

陆羽发现的这个“膏”与当时唐代制茶工艺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唐代制茶与我们今天的制茶方法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制茶工艺几乎是以蒸青饼茶为主。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的也是唐代饼茶的制作方式。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饼茶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之”就是采茶;

“蒸之”是将采回的鲜叶用釜蒸熟;

“捣之”是将蒸熟的茶叶未凉前放入杵臼中捣烂,成为茶泥;

“拍之”是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使其紧密坚实,不留缝隙;

“焙之”是将入模的饼茶解出,用烘焙的方法将饼茶烘干,防止发霉;

“穿之”是将烘干的茶穿成一串,便于运输和计数;

“封之”则是将茶叶成品用特有的贮藏工具进行贮藏。

这里有与茶膏相关联的几个工序。这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序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后来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陆羽去世一百多年之后,“茶膏”一词出现了。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虽然陆羽之后的唐代出现了“茶膏”,仍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陆羽品茗图

二、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茶人群体中,出现了一位几乎与唐代陆羽齐名的“超级茶人”——宋徽宗赵佶。赵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是在大观年间写成的茶论,正文分产地、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对于茶产地、采制、烹调论述得非常详尽。

宋徽宗精研过陆羽的《茶经》。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陆羽在《茶经》中对“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专家的眼光将“膏”字尚未深化的内容挖掘出来。在《大观茶论》中,他提出一个鉴别茶的方法:“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茶饼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饼表面含的膏状物质,如果较稀的话,会出现很多皱纹。如果表面含的膏状物质较多、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纹理不明显,质地坚实。

在宋代,茶人已经成功地将茶叶与茶汁分离,并将茶汁还原为另一种稠状物质,即茶膏。那么,宋代是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这一分离的呢?我们从宋代的另一本茶叶专著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名叫《北苑别录》。书的作者是赵汝砺,为南宋时期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北苑贡茶苑为宋代皇宫直属的茶园,专门为宋代皇室采茶、制茶的贡茶单位。在这本书里,赵汝砺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这段话的意思是:蒸熟的茶叶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从这些描述中可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着茶膏作为独立产品的存在。另一方面,在饼茶制作过程中,宋人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说:饼茶多数用茶膏涂在饼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黄色、紫色、黑色的区别。实际上,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提到的“膏稀者”与“膏稠者”都与茶膏涂在饼茶表面多少与厚薄有关。

宋代是中国名茶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从《宣和北苑贡茶录》(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体察到为皇家所造团饼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谱。其中尤以龙团凤饼为精致致极。熊蕃在他的书中,录有38种团饼茶模型,有方、圆、椭圆、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饰面用龙凤图腾,祥云氤氲,寄托一种神韵,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龙园胜雪”、“玉除清赏”等更是引人入胜。这其中,如果没有“珍膏油其面”,会使这些茶逊色不少。

但是,这种制茶工艺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

宋人斗茶

三、清代:普洱茶膏被正式定名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虽然没有宋代茶品精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唐宋龙团凤饼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的茶叶发展是继中国唐宋之后又一个顶峰。与唐宋时期不同的是,唐宋只专注于饼茶的制茶技艺。而清朝则是“百花齐放”——各类茶及不同的制茶技艺群芳斗艳,色彩斑斓。我们现今熟知的“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等,都是在清代得以正式定名,普洱茶与普洱茶膏也是在清代确定自己的名称。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朝政府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普洱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管当地的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就使在云南普洱府管辖区域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进而又将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团茶、饼茶、沱茶、砖茶,统称为普洱茶。就在清朝设立普洱府的当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茶膏再次浮上水面。

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这个茶膏其实就是普洱茶膏的前身,云南土法制作的普洱茶膏。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而初创的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与唐宋茶膏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宋代茶膏是采用“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方法,将蒸熟的茶叶榨出茶汁,并将茶汁经空气氧化与干燥后演化为“膏化物质”。而云南土司的大锅熬制茶膏,则是借鉴古代中医熬制“药膏”的工艺,直接搬过来使用的一种制膏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相比宋代茶膏的制作,更简单易学,人人都可操作。而且,对制膏设备的要求也没有宋代制膏需要“大小榨床”的要求。只要有锅,无论是在家里或是茶坊都可制作。

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并且迅速推广。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从食品生物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

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气一并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的缺失;

三是大锅长时间熬炼,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会很大。

因此,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乾隆时期,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为了选料更精细,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四、20世纪50年代:茶膏销声匿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3500千克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家企业仅生产了2000多千克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五、2004年后:普洱茶膏又悄然出现

先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将鲁迅先生保存的普洱茶膏(3g)拿出来拍卖,轰动一时。鲁迅先生保存下来的普洱茶膏就是来自清朝皇宫。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朝光绪年间留存下来的极少量的普洱茶贡品——团茶和茶膏,被现今的普洱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当时因属皇宫贡品,定量加工,所以存世不多,后经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现已奇货可居。目前,贡品团茶(金瓜贡茶)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匣盛普洱茶膏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几匣,堪称国宝,难得一见。2007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

接着,广东著名的普洱茶专家林荣坤也将自己熬制的茶膏向世人展出,并用最精彩的语言描述它:“生在山里,死在炉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记在脑里,爽在心里。”

《普洱茶膏产地介绍》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的产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