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的世家传奇

发布时间 : 2019-12-17
红茶铁观音 铁观音花茶 铁观音红茶

红茶铁观音。

泰山楼里王三言画像

清末厦门水仙路一带,正是当年王三言开设梅记茶行所在

梅记第四代传人王联丹

梅记茶行创始人王三言画像

梅记、2011年三代同堂照

“信记”的老账本

王家祖厝

尧阳王氏:溪茶望族

如果说西坪是安溪铁观音原产地的中心,那么尧阳就是“中心之心”。 它不仅仅是铁观音来历“王说”的发源地,更是安溪史上茶业世家望族的聚集地。

尧阳,古时隶属崇信里,地理范围并非囿于今天的尧阳村,而是包含了尧山、尧阳、南岩、上尧四个自然村。

王姓是尧阳的大姓,也是这里的“茗门望族”。 “尧阳”原名“辽洋”,据说王家迁徙于到此才改成“尧阳”这个名字的。王姓最早可上溯到明正德二年(1507年),由先祖王毅庵从芦田外洋迁入,繁衍至今已二十多世。

500多年来,王家祖祖辈辈皆以种茶制茶为业,尤其是晚清以来,诞生了“信记”、“梅记”、“尧阳茶行”、“瑞珍”等许多闻名港台地区、东南亚的老茶号。在长达百余年的漫漫岁月中,王氏子孙们用茶书写了一部芳香隽永的家国传奇。

“信记培”

刚下飞机的王文礼,脸上的倦意早已被难掩的兴奋感代替。

两天前,在仰光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庆宴上,一位印度尼西亚老华侨同王文礼叙乡情时无意提到:“你是做茶叶生意的,会不会认识尧阳的‘信记培’?”王文礼一听,说的就是自己家,连忙回答说:“他就是我太公啊。”

老华侨有些激动:“难怪了!我就觉得你提供的茶味道跟以前喝的非常像!你们王家的茶,焙火技术一流啊。”

王兹培是铁观音“王说”的第十代传人。闽南语中,“培”与“焙”发音相同。

焙火,也称“炖火”、“吃火”,是进一步淬炼铁观音“兰香音韵”的关键工序。王兹培在焙茶时,极为擅长控制火候,在五至七成的火候间拿捏得当,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氏火功”,着闻名于十里八乡及潮汕一带。

然而,王兹培所处的民国时代,正值内忧外患。列强的侵略与军阀的连年混战,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乡民赖以为生的茶园,更是满目疮痍。“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要讨生活,就不得不走出去。”王文礼说。

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确是迫不得已。王兹培把手上的茶园茶厂转交亲人管理后,就南下厦门创办“信记茶行”专营铁观音。

“信记”,顾名思义“诚信经纪”,这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也是王兹培奉行不悖的经营原则。王文礼说,自清末以来,把茶卖到南洋的安溪茶商大致分为“门 店派”和“出洋派”,前者留守本土,后者则奔波于南洋各地。“出洋派”中有多余好茶没法带出去的,为避免茶叶过期变质,就托付给“门店派”的乡亲搭售,然 后再结算分成。“这是一种非常淳朴的、靠乡情联结的互信合作关系。”然而,有时一年过去,出洋的人返乡,兴冲冲地带着礼品走亲访友时发现:受托人的茶卖得 一干二净,自家的茶却一点都没卖掉,堆在角落里受潮生虫。于是,乡里乡亲撕破脸皮甚至对簿公堂的事,时有发生。毕竟“利”字当头,同乡情谊就显得稀薄。

不过,王兹培的“信记”从未让乡亲们失望。

“小时候,听长辈们说,太公在村里很有名望。”王文礼的语气里透着自豪。“以前交通十分闭塞,茶都是通过人挑牛驮运到潮汕去卖。太公的茶担里,装的不光是 自家的茶,还有乡亲们托售的茶。在卖茶的时候,他总是先把乡亲的茶卖掉,最后才卖自己的。而且,不论多大的利益,都无法动摇他信守承诺的处事原则。当然 了,他对自家茶的品质也很自信。”

凭借诚信经营和“王家茶”独有的蜜香厚味,“信记”很快就赢得了市场。不久,他在泰国开了一家分号,“信记”的声名随着茶香远播东南亚,王家也因茶而富甲一方。

“这是解放初政府开给我太公的借款收据。”王文礼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泛黄发皱的纸,尽管过了一个甲子,但上面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信贷筹委会”向“信记”借取的基金,数额是“人民币贰拾万元整”。“这个数目,当时算是一笔大数目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制茶技术和经营之道,王兹培从不吝啬。于是,每逢茶季,乡亲都会把做好的茶,拿到家里请他帮忙指导。有不足之处,他都会一一地指出, 并告诉他们如何去改进。“太公的(制茶)技术和为人,让乡亲们都很感动,打心里感激他。有些到海外做生意的人,逢年过节都会给他寄来各种土产,家里都堆得 满满的。”王兹培的德高望重,使得其在建国初曾多次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为乡亲们发声。

制茶技艺一脉承。王兹培之后,子孙们也都“遗传”了流淌在血液里的技艺“基因”,成为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骨干:王学尧(王兹培子),国营安溪茶厂第一任主评茶师;王福隆(王兹培孙),国营安溪第八茶厂主评茶师;王艺生(王福隆弟),国营安溪茶厂技术科科长。

王兹培的第四代传人王文礼则虔诚地接过祖辈们的衣钵,成为“信记”的新掌门人。作为“信记”魂脉的延续,“八马茶业”经过20多年的耕耘,摘取了“中国最 大的铁观音制造商”之桂冠。一如曾经飘香南洋的“信记”茶,“八马”茶也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地区。2013年,“八马”出口非洲的乌龙茶更是 以164美元/公斤的单价,刷新了安溪高档乌龙茶出口单价的纪录。

王文礼还把“信记”“触网”,成立电子商务公司,让这一百年老茶号注入年轻时尚的元素,重焕生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信记’都有一颗守信用、讲信义的中国心。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茶,让茶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这是‘信记’的新使命。”他说。

山中“日月”

日月,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不仅代表阴阳,而且向来都象征着永恒。

带着这一质朴的观念,王氏先民一路迁徙辗转,最终在尧阳这片土地上定居繁衍,并把他们对世代安居乐业的向往寓于住所。日寨与月寨,分立于尧阳与南岩的两片古厝群,便是他们最初心愿的外化。“日月”同辉,见证了茶业世家一个多世纪的繁华与苍凉。

车在公路边停下。一条光亮平整的石板路,迤逦延伸到不远处的一片黑瓦石墙,路的尽头就是日寨。日寨,在当地村民眼中,它是“最早沐浴阳光的地方”,因厝厝紧靠、房房相连成“日”字形而得名。

日寨始建于何时,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村里的老人只知道“‘日’在‘月’之前”。尽管如此,一座斑驳漫漶的石敢当和几株亭亭如盖的桂树还是向我们透露了寨子的古老。

日升居是日寨的大厝之一。村里的留守老人说,古厝的第一任主人叫王永杜。早在鸦片战争前,他就随父亲王择臣渡海赴台,在鹿港创办“荣春茶行”,专卖家乡的 铁观音。父子经营有方,茶行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惜,好景不长。鸦片战争爆发后,王永杜就同店里的老伙计挑着四担白银,踏上返乡的路。日升居和尧阳茶 场,就是用这些白银盖起来的。

日升居在第二任主人王淑景手上迎来最鼎盛的时期。如果不弃文从商,才华横溢的他或许会成为一名学者。然而,长子继承家业的天经地义,使他不得不抛开书卷, 拿起账本。1921年,他来到厦门,在开禾路创设了“尧阳茶行”,茶叶广销闽南、台湾、上海及东南亚地区。1937年,王淑景的儿子在香港文咸街开设了分 号。1949年以后,留在鹿港的王择臣之后也将“荣春茶行”更名为“尧阳茶行”。于是,“尧阳茶行”在厦、港、台两岸三地续写了昔日的辉煌。

如今,日升居虽已空置,日寨也仅剩一户人家,但宽敞整洁的门庭和修葺一新的石墙石窗,看起来依然气派,门前灰底金字的匾额和楹联,更是尽显出当年大户人家的气象。

沐浴着明亮的秋阳,古厝前,有阵阵沁人的桂花香在萦绕。

与日寨遥相呼应的是月寨,名字的由来亦是缘于屋舍错落而成的形状。沿着迤逦的老石阶上行,穿过寨子入口处的一座房子,便能看到一条青石板街连着两列相对排开的旧厝。石街走到底,就是一览无余的山景了,加之两条横在街中的排水渠,一个偌大的“月”字就写在了山体上。

年近古稀的王水桦是寨子里现今最年长的人。他说,在没有寨子以前,这里原本是一座呈笔架形的山丘,俗称“三冠山”。日寨里的王氏先民,因不堪土匪流寇常年的骚扰,便于1520年前后,带领族人把山尖铲平,营建了月寨。

殊不知,名字听起来很唯美很浪漫的月寨,在建造之初,却是充满了困厄与艰险。王水桦说,这里的地势高,虽易守难攻,但水源很成问题。“没有水,就种不出粮食,只能种相对耐旱的茶树。直到现在,寨子里30多户人家的生活用水也都还是从别处引来的。”

王老带着我们,漫步于寨子中,每一座古厝都承载着王氏家族引以为豪的茶叶发迹史。“在没有遭到(‘文革’)破坏以前,几乎家家户户的厝都有这样精美的雕花。”他指着面前几扇保存尚完好的木窗说。

6下一页

我们在一座饶有南洋建筑风格的三层石楼前停下。“这座叫盘乐楼,跟寨子里其它土木结构的房子不同,楼身主体包括四面窗户都是石头的。”王老说。

步入楼中,就能明显感觉到一股陈旧的气息,那是时间留下的味道。如果没有那口可以倾泻天光的天井,老屋的光线几近昏暗,好在还有几盏热闹的红灯笼,弱化不少苍老。

盘乐楼的原主人是在泰国发家的“瑞珍号”茶行老板王孝梅,他以经营红芽歪尾桃铁观音而着称。“瑞珍号”经营规模很大,且资金雄厚,在泰国赫赫有名。如今, 厅堂里还挂着一面当初瑞珍茶庄新张时友人赠送的镜匾,上面写着“瑞苑藏珍”四个隶书大字,喜庆热络的气氛仿佛还未曾散去。王家后人还搬出一只足有四五十斤 重、刻有“瑞珍”字样的石制大秤砣,它是家族因茶而富的最好见证。

不过,树大招风,富裕也引来了土匪。有一次,匪帮夜间突袭月寨,王孝梅家损失最惨重。为了亡羊补牢,他斥重金修建了这座“盘乐楼”。因此,石厝的坚固厚重 感除了来自外观的材质外,还在于它颇强的防御功能:楼的四面犄角和各扇窗下,都留有一条并不显眼的细缝。它们既可用来观察敌情,也可当作狙击的枪孔。一楼 的外窗也是“全副武装”,上面竖着几根有两个指头粗细的钢筋。“这在过去国内是根本没有的,全都从南洋进口,非常牢固。为了防匪,王孝梅真是费劲了心 思。”王老说。

如今,月寨的王氏后人,多半都走出了寨子,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海外,继续经营着家族的茶叶生意,而那些人去楼空的古厝也终将在岁月里慢慢老去。遍地的碎瓦,散落街边的制茶工具,残破的廊墙雕绘,似乎还依稀可见往昔的荣光。

“泰山楼”往事

意如其名,泰山楼是安溪近代茶史上一枚熠熠生辉的印迹。它不只是西坪茶业百年兴衰的见证者,更是牵系着南岩王氏家族血脉的精神原乡。

从一片平坦的阔野望去,依山而筑的泰山楼在黑瓦红砖的古厝群中显得挺拔伟岸。这幢石木结构的二层大厝,早已屹立了120多年,系“梅记”茶行(以下简称“梅记”)的发祥地,因而当地村民又叫它梅记土楼。

带我们参观的是王家第六代子孙的王智送,连同他在内,有三兄弟。大哥王智家和他负责安溪的茶叶生产,二哥王智育作为“梅记”第六代传人则执掌厦门“梅记”总部的运营。

4567下一页

土楼的外墙全用平整的花岗岩砌筑,内墙体则为土木结构。主楼的门楣上,嵌着一块书有阴刻楷书楼名的石匾。这是晚清泉州著名书法家林心存的真迹,笔法雄浑有力。

行走在偌大的土楼里,保存完好的建筑格局不禁让人惊叹。主楼两层均为十房二厅一天井,左右又各有一护厝,规模庞大。另外,上、下厅的屋架均为斗拱结构,上面雕刻的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踏着石梯,来到二楼,面朝天井共开了18扇大窗,每扇都刻有精致的柳丝或梅花图案,可谓雕缋满眼。厅堂正中,悬挂着一面黑底金字的“大夫第”巨匾,富贵气象,不减当年。

泰山楼的传奇,正是始于王三言。

王三言,生于1836年。四岁那年,本应在私塾中读圣贤书的他,却家中穷困无力负担先生的束脩而作罢。于是,王三言就过早地肩负起了家庭重担。除了帮助家里耕田、垦殖茶园外,他在农闲时还当挑夫补贴家用。

他的力气很大,常常肩挑百斤重的大米,日行六七十里,而且总是比别人快一步到达。有一次,他在挑米的途中遇雨,好在他及时躲雨,大米颗粒未湿,而其它挑夫 的米基本都淋了雨。但是,在验收时,别人挑的米都变重了,只有他没有增重,便怀疑他偷了米。遭人误解的王三言,有口难辩,为证明自己的正直坦诚,遂怒断扁 担,并发誓从此不再做挑夫。

打那以后,他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到种茶做茶上。1875年,他到厦门开设了“梅记”,并绘制了以梅花为外框、葫芦宝剑为主图的商标。“商标很有寓意,老祖宗希望茶能像葫芦仙丹一样解人疾苦,也能像宝剑一样镇邪除魔。”王智送说。

“梅记”在厦门,按今天的话说,称得上“龙头企业”,因为有大半的溪茶是通过“梅记”销往南洋各地,而且“梅记”茶也具有不可复制的特质。“‘梅记’茶有 三大特点。老祖宗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茶农的身份,亦农亦商,茶园茶店两头顾,这是第一。第二,他很擅长钻研技术,尤其是他在1884年首创了‘布巾包揉技 术’,让原本条形偏疏松的铁观音变得卷曲美观,更紧结重实。后来,这项技术很快传遍安溪、闽南乃至台湾,这是革新制茶工艺的创举。他还把茶按照质量划等级 分类,改成小包装,俗称‘斗茶’,然后印上自己的商标。茶好,包装精美,自然大受客人欢迎啦。”谈起王三言的往事,王智送充满了自豪。

5678下一页

王三言富贵还乡后,先后建起了福星居、梅嘉居等大厝,泰山楼就是其中之一。难得的是,他富贵不忘本。他曾公开宣称,凡要到海外谋生的尧阳人,“梅记”都免 费提供食宿,并赠送船票,造福乡里之心,可见一斑。鉴于他对当地社会的贡献, 1903年,时任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许应骙亲授王三言五品奉政大夫的荣誉。于是,就有了那块“大夫第”的匾额。

倏忽百年,主人虽殁,“梅记”却与泰山楼同在。王氏子孙们传衍着王三言的血脉,如同守护泰山楼般虔敬,悉心呵护着这一百年品牌的荣耀。

曾孙王联丹,制作的“泰山峰”牌铁观音,在参加1945年新加坡举行茶叶评奖活动中,荣获金牌一枚,金笔一对,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茶王获奖者。

裔孙王振忠,在传承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大胆创新,研制出铁观音茶饼,丰富了中国乌龙茶的品种。

得王联丹的真传,“梅记”第五代传人王曼尧始终坚持铁观音手工制作技艺,严选纯种“红芽歪尾桃”铁观音为原料,摇青、摊青后,运用手揉及先祖发明的布巾包 揉技术反复包揉20遍,形成圆紧重实、油亮有光的颗粒,最后再用炭火烘焙,固定品质。其弟王曼源在香港创办了荣源茶叶公司,并创办了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 为促进中华茶文化的传播而奔忙。

第六代传人王智育更是带领兄弟们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专长,分工合作,致力于把“梅记”发扬光大。

王思仪王思东堂兄弟,作为第七代子孙,由他们创办的中闽弘泰茶叶合作社,则把王家茶推向了互联网,在“淘宝”上缔造了安溪铁观音网络时代的新传奇。

从泰山楼出来,我们瞥见楼前一片青青的茶树。一个身穿红衣小女孩,正低头在茶丛边上有模有样地采着茶,小手早已握满了茶芽,旁边的小男孩则安静地望着她。旧墙新茶,故人小孩,在这座百年古厝前构成一幅唯美的图画。

“秋香”将至,泰山楼的故事,未完待续。

林朝阳故居, 尽管很残破,但是它“背靠青山面朝水”的位置却是理想经典的“风水”

6789下一页

仅剩上半部的“绩著韩江”匾额

林华忠一边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边凝视着伯父的面容

林庆年旧照,他有着典型的“民国范儿”

罗岩林氏的“黄旦”传奇

黄旦,又名黄金桂,它与铁观音、本山、毛蟹并称安溪茶叶四大当家品种。安溪县西南部的虎邱镇罗岩村是它的原乡。

虎邱人都说,丝毫不逊色于铁观音,黄旦生来就有种“贵气”:不仅萌芽、采制、上市早,而且素以优雅鲜爽的“透天香”著称。

它的魅力,曾让漳州、潮汕、港台及东南亚一带的茶客们折服倾倒,并牵系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潮州“林三府”

今年8月30日,是“民族英雄”林则徐230周年诞辰。176年前,他在虎门销烟的壮举及由此引爆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然而,归根结底,鸦片战争是茶的战争——茶叶贸易带来的巨大逆差致使英国居心不良地用鸦片来换茶。

茶、鸦片与林公,让我们联想到一位与林公同姓的安溪茶商。他,叫林朝阳。

林朝阳,1810年生于虎邱罗岩村,1862年卒于潮州。他究竟在何年离乡南下广东经商,他的后裔和村里的老人,都无法说得清。但是,大家都只知道,林朝阳很早就去了汕头,开了一家叫“林乾太”的茶庄,生意做得很旺,后来还当上了潮州的父母官,算是富贵双全了。

78910下一页

“当年祖先拿到汕头卖的茶,不是铁观音,而是黄旦。”林朝阳后人之一的林春明说,黄旦之所以受人欢迎,不光是因为味道香、滋味好,最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去瘟疫。“那时潮汕一带常常有瘟疫,黄旦既可以泡着喝,也可以泡澡,一喝一泡,病就没了。”

卖茶发了家的林朝阳,创建了“福安街”一条和小巷三弄。这在当时并不太繁华的汕头埠,算是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了。他的私宅“乾太厝”,也在“一街三弄”里 面,据说厝内大到可以撑船,最鼎盛的时候,聚居过200多人。如今,老街老厝的繁华都已凋零,并且难敌旧城改造拆迁大潮的侵袭,圮毁崩榻。

希冀于探寻发掘林朝阳的早年遗迹,我们去了他在罗岩的故居。尽管老厝很残破,但是它“背靠青山面朝水”的位置却是理想经典的“风水”。

老厝已空置多年,厅堂里除了故人的遗像与牌位之外,堆放的几乎都是柴火和制茶机具。厝前还有一对碑状的旗杆石,一块立着,一块横躺在了溪边,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仍旧清晰可见。“这块不久前被过往的车子撞断了。”林春明一边将石头扶起,一边不无惋惜地说道。

当我们问起林朝阳的旧事,老实憨厚且不善言辞的林春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打开一本很厚的《安溪县志》,帮我们翻到“林朝阳”这一条。在我们的反复 追问下,他好像猛然记起了什么,立刻转身去厅堂的角落里东翻西找。约莫过了20多分钟,他抱着一块长条状的破木板走出来。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是块牌匾,但 只有上半部!不过,从笔画字形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这就是县志里提到的“绩著韩江”一匾!至于另一匾“克襄王事”,已是不知所踪。

韩江,指的是潮州。这块匾就是咸丰帝为褒奖林朝阳在任上的功绩而赐。它曾见证了林朝阳的潮州往事。

晚清正是华茶贸易的巅峰时期,各地的茶叶商帮都从中获利甚多,林朝阳也不例外。有一年,他把卖茶所得的十万两纹银存进一家钱庄。谁知到了提钱的时候,董姓 老板竟以钱庄倒闭为由,把银子都吞了。二人虽对簿公堂,衙门却早已被董老板收买。他非但没有拿回银子,反被董老板嘲讽:“若要索回这些纹银,当待你任潮州 父母官!”

891011下一页

编辑推荐

铁观音为什么叫铁观音?铁观音的由来


铁观音很多人都知道,是一种名茶,喝起来很好喝,但铁观音为什么叫铁观音?铁观音的由来是什么呢?铁观音,我想把名字拆开分为,物理维度和传说维度两部分来看待这个问题。

铁观音为什么叫铁观音?由来一、物理维度

首先,我们以物理角度来理解。铁,代表着结实、沉重。而铁观音茶,叶片特别肥厚,且是开面采摘,具备了其重实的物理基础。

此外,乌龙茶的特殊加工工艺,经过重复的包揉之后,使得其外形足够紧结,呈蜻蜓头青蛙腿状。

再者,铁观音由于其特殊的发酵过程,使得鲜叶中会导致结构疏松的物质如青味、苦涩等在制作过程中一点一点去除。

故而茶干手感特别之沉重,而品质越好的,其干茶就会越沉重。

因为其沉重如铁,所以叫铁观音。

铁观音为什么叫铁观音?由来二、传说维度

1、魏说

那么,接下来我们从另外的一个维度来看看。这种说法神话色彩相对浓厚些,据说跟观音菩萨托梦有关。

相传,1725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有个叫魏荫的茶农,诚心敬奉观音菩萨。

有一天晚上,观音菩萨托梦与他,次日他依照梦中指引,在山上的石头缝中找到了铁观音茶树。

因为是观音托梦,所以就叫铁观音。

2、王说

关于为什么叫铁观音,我想下面这个说法不能不说,那就是乾隆皇帝命名。

据说乾隆年间,尧阳有个叫王仕让的书生,有一次无意间在南山发现了一棵铁观音茶树。

这茶树制作的茶叶乌润肥壮,气味超凡,香气馥郁,滋味甚好。

1741年,王仕让进京期间带上了这款茶。几经辗转,乾隆皇帝喝到了,感觉甚好,欣喜之余便赐名,于是细细掂量茶叶,认为其茶条形紧结、乌润重实,重若玄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因为皇帝赐名,故而“铁观音”之名名正言顺。

铁观音为什么叫铁观音?铁观音由来的其他传说

还有一些传说与以上两种传说类似。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茶树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故而茶名之中有“观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铁”字,又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茶树叶片在太阳下闪烁着“铁色”之光,另一种说法是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

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内安溪”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可谓得天独厚,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

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安溪铁观音“沐日月之精,收山峦之气,得烟霞之华,食之能治百病”。常饮铁观音茶,有益于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安溪铁观音茶叶冲泡之后,量重如铁,形如观音,故名"铁观音"。

铁观音(tiěguānyīn)茶,中国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1735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以上是关于为什么叫铁观音的几种种说法,您觉得哪种靠谱呢?

铁观音和陈年铁观音的区别


铁观音的保存方法

一般情况下,市场上买的铁观音都是轻发酵的,所以在常温下最好不要放过三个月,一到二个月内喝掉最好,茶是食品,是快速消费品,不是收藏品。

真空密封,在3-5度的温度下保存放上两年不要紧。温度越低放的越久,但是再拿到常温下更易坏,以要尽快喝。我们买的茶叶基本上采用了真空压缩包装法,如果是这样的包装,并附有外罐包装的,如果您近期就会喝完的,一般只需放置在阴凉处,避光保存,如果您想达到保存的最佳效果和最长时限的话,建议在速冻箱里零下5度保鲜,这样可达到最佳效果。

在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茶叶不要和有异味的东西放一起并避免曝晒、受潮。不过,按照我个人的经验,铁观音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即便其已经烘干压缩包装,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永久保存,如果要喝出新鲜的味道,建议买回家的茶最多不要超多一年,以半年内喝完为佳!

什么是陈年铁观音

现在流行一种“陈年铁观音”,不是放了多年的铁观音就叫陈年铁观音,是茶农把当年的茶用细火慢烘至足够干度后放进陶罐用蜡密封好,置于石木结构的特别仓窖中储藏,时隔几年取出

陈年铁观音特点

干茶色泽枯暗,而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色泽越发枯暗。

味道温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平和。

干茶闻起清香,带有微弱花香。冲泡后香味更加浓郁。

一般铁观音是绿色的,而陈年铁观音乌黑油亮,相当耐泡。陈年铁观音的保存方法

采用上等安溪铁观音加于传统木碳烘培技术经过长时间烘培,茶叶经烘焙冷却后密封,置于石木结构的特别仓窖中储藏,酷暑不热,严寒不冷,促进其后熟作用及一系列变化。

每隔一、二年须再把它重新烘焙一次;每次茶师要用碳熔方式烘焙30-60小时;而后包装保存于瓦缶中,时隔几年再次取出复烘干。

企业参照其内含物变化的周期特点,分为五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八年等几个档次。以十年至二十八年为最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