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易武:以为是“舞者”,不曾想竟是“王后”

发布时间 : 2020-07-21
易武谷花茶 易武麻黑茶 易武普洱茶

【www.cy316.com - 易武谷花茶】

初次听到“易武”,我瞬间是“易舞”,于是我自然而然的就以为“易舞”是个美丽的舞者,眼前展现的自然是妖娆美女的曼妙舞姿。然而,当别人告诉我是武术的武的时候,刚刚的幻想瞬间破灭,要知道不同的字,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想象:“难道这个地方的人很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这个瞬间出现在脑海的问题终究没有问出口。

后来自己上网查询,原来“易武”是句傣语,意味“美女蛇”,而易武也就成为了“美女蛇居住之地”。心中不禁小小得意,虽然最初因“易舞”幻想出一个舞女,不过事实也证明了真正的易武始终是跟美女脱不了关系的。

而且,我相信“美女蛇”曾经作为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而“易武”作为“美女蛇居住之地”的地位也是从此根深蒂固。

当然,对易武最感兴趣的还是易武普洱茶。在之后的生活中,渐渐少了对易武这个名称的纠结,更多的是对易武茶区普洱茶的感受。渐渐了解到易武普洱茶具有“条索纤长黑亮,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中带甜,回甘较好“等特点,易武普洱茶更是以“骚香”为一大特色区别于其它产区的茶品。额,笔者想说,易武又一次与“美女”有了扯不断剪还乱的关系,毕竟“骚”这个词用在男性身上实在滑稽。

不过,如若因为“骚香”而认为易武普洱茶登不了大雅之堂你就错了。其实易武早在明末清初以后,随着六大茶山的兴起名声就越来越大,尤其六大茶山作为贡茶采摘之地后,易武更是成为主要产区,被誉为“贡茶之乡”。而普洱茶界也向来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从中自然不难看出易武普洱茶的尊贵地位。

不管曾经懵懂地想象中的“舞者”,或是后来传说中的“美女蛇”,在真正了解了易武之后,我们终究渐渐淡忘了,只记得在普洱茶界中,易武始终被普洱茶爱好者所追崇,其“王后”的地位不曾动摇。

cy316.Com精选阅读

【易武专题】“七村八寨”易武茶


有茶友曾用这样一个类比的说法来形容“易武”与“普洱茶”之间的关系:易武对于普洱茶来说,就相当于景德镇对于陶瓷、宜兴对于紫砂、安徽泾县对于宣纸。

易武茶以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等品质特点而著称。从清代中期的贡茶,到清代末期作为古六大茶山的产制加工与交易中心,以及流传至今的号级、印级等传世名品,易武茶区作为顶级优质普洱小产区,已为业界公认。

易武,云南西双版纳州的一个乡镇,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今天易武所属的勐腊县之县名“勐腊”两个字,“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就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而易武,亦是因茶而扬名四海。

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易武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山,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易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易武镇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贡茶之镇,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而且如今依然保持着种茶、采茶、制茶、卖茶的传统。

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其中尤以易武正山“七村八寨”最具特色。每年“祥源·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易武“七村八寨”图示

易武之“七村”(红色部分)

曼洒村曼洒村在一个山脊上,从远处看,像一条升腾的巨龙。曼洒平均海拔很高,视野开阔,是个观山览景的好地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蛮砖、莽枝、倚邦、易武几个茶山。这里产的茶叶条索紧结、匀整、乌黑油亮,茶汤橙黄透亮、滋味醇和,杯底香气持久,口感细腻、水路顺滑。

曼秀村

曼秀村距离乡政府3公里,是一个纯汉族村,是到麻黑村与刮风寨的必经之路。曼秀村制茶仍然保持传统制茶工艺,生产出的茶叶条索紧结、完整、灰褐显毫,茶汤略带金黄,香高而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落水洞村

落水洞原名曼落,后因寨子中有个内连地下河常年不满的大洞而得名“落水洞”。该村的地形四周环山,村背后有一株知名度很高的大茶王树,那是爱茶人必去的地方。落水洞村是一个汉族村,茶马古道从村中穿过,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加工工艺地道,条索紧结、匀整、油亮乌润,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密香突出,茶韵幽深、回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落水洞大茶王树

麻黑村

麻黑村是易武所有古茶山中茶叶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一个村。该村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森林,自然景观极佳。麻黑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经久耐泡,可持续20~30泡,具有越陈越香的历史认可。

高山村高山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至今保存有诸多古茶园,茶树高大,匀需搭架攀爬才可采摘。高山村近些年茶叶制作技术提升很快,加上优质的茶原料,产品非常走俏。该存产品条索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爱好者的珍品。

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的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该村茶园四周植被保护极好,所产茶叶叶宽、肥厚,呈墨绿色,产品条索完整,茶汤橙黄透亮、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比村

易比村在易武乡政府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号“安乐号”就出在这里。易比村茶叶条索紧结、乌润、匀整度好,开汤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正、茶气足,杯底带浓浓蜜香味,香气持久,茶叶耐泡。

易武之“八寨”(绿色部分)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一个村委会,自然环境非常好,其茶叶外形条索紧结油润、显毫、香气正,开汤茶汤金黄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杯底有浓郁蜜香味,经久耐泡,叶底肥厚、柔软。

新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他们自称“本族”,其祖先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之一,每年春茶开采前,在祭师的带领下还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该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茶叶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园,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

旧庙寨

旧庙寨与新寨是同一民族,两村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邻的茶园,相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术。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回甘、生津,叶底色泽黄绿。

大寨

大寨是一个被茶园包围着的寨子。光绪初年大寨还有二百多户人家,摘茶的季节每天杀三头猪还不够摘茶人吃,民国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号。这里产的茶叶芽毫显露肥壮、条索松紧适度、色泽乌润,汤色淡黄明亮、滋味甘醇、香气高显,叶底肥嫩、完整柔软。

张家湾寨

抗战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往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寨,马帮在这里歇晌休整:从张家湾到莱州有十多天的路程,茶到莱州后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从海防转香港、广州。这里产的茶条索松紧适度、匀整显毫、色泽银白,汤色金黄,滋味醇和、香气高,叶底柔嫩。

丁家寨(汉)

丁家寨(汉)现在采摘的茶园叫一扇磨和香椿林,这里的茶树是六大古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之一,所产茶叶外形条索粗壮紧结,灰褐、显毫,茶汤透亮、橙黄,香气有陈韵,滋味醇厚回甘。

丁家寨(瑶)

丁家寨(瑶)是一个瑶族村寨,分为上、下两寨,采摘茶园地名叫弯弓,弯弓在清咸丰年以前,拥有400多户人家,有汉族寨和回族寨,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弯弓这里产的茶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汤色金黄,香气纯高,叶底条索肥壮柔软,是爱茶人难求的茶中极品。刮风寨刮风寨是一个边境纯瑶族村,与老挝接壤,距离乡政府31公里。这里的茶园均分布在国有林内,刮风寨的茶王树茶园所产茶叶是易武最为出类拔萃的,古茶树树龄大多在500年以上,茶叶极具霸气。茶气沉郁饱满,回甘强、生津快、层次感丰富,极为耐泡,汤色明亮通透,是罕有的茶中极品。

不到易武,何谈普洱?易武初印象


辞别了梅子姐和杨哥,离开老彝寨,我准备前往此行第二站--易武镇。如果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茶,那么易武应该是所有普洱茶人的第一站。

不到易武,何谈普洱?

从江城出发,只需沿着218省道向南行驶135公里就可以到达易武。由此估计,江城到易武的直线距离远远少于135公里。实际上,普洱茶圈备受追捧的天门山、张家湾、丁家寨、一扇磨、薄荷塘等等,距离江城只有几十公里。

但江城属于普洱市,易武则只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下属的一个镇。从江城到易武,并没有直达的客车。但从江城到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的客车,会经过易武岔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易武大丫口。从大丫口到易武街上还有大约5公里左右的路程。

我乘坐早上9点40的客车,到达站点是易武岔路。仍然是弯弯曲曲的二级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又下坡。不过还好,天气并不特别炎热。

易武在北纬22度,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已处于热带。但得益于超过1000米的海拔、又是多雨的季节,加上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因而局部气候并没有令人闷热难耐。

一路上是典型的傣族建筑、大大小小的茶叶初制所、茶农家屋顶上标配的玻璃晒棚,以及路边不时出现的一片片茶园。

除此之外,还有成片的橡胶林。实际上,整个易武地区,甚至整个西双版纳州,橡胶种植面积排第一位,其次才是茶叶。

统计数据显示,易武的茶叶面积是4万多亩,橡胶面积是10万余亩。对应的,整个西双版纳州,茶叶面积130余万亩,橡胶面积则超过450万亩。

从江城到易武岔路,正常行驶只需要三个半小时。但客车行驶途中,不时有乘客上下,中途还会停车休息吃饭等等,又会耽搁许多时间。

由北向南,我们陆续经过前往天门山、丁家寨、薄荷塘、弯弓以及象明乡的岔路,下午一点半,我们才到达一个叫曼腊的村子。

恰好这时易武的朋友刘遥发来信息,问我到哪儿了,我说刚到曼腊,他说还有半个小时就到易武了。

时间掐得真准!两点钟客车到达易武岔路,我刚下车,准备去拍一张“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牌坊的照片,刘遥开着车从牌坊那边出来,停靠路边,给我打电话。

我和刘遥也是第一次见面,互相打了招呼,算是认识了。

从岔路到镇上不到五公里的路程,不时看到各种名称的茶厂和初制所,有我已经听说过的大品牌,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

茶农的房子几乎都是一栋栋的小楼,就像山间别墅,还有不少正在建设。不得不说,普洱茶原料价格年年走高,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拥有茶园的茶农。

房子除了满足居住,还要兼具制茶的功能。每一栋茶农的房子都是一个小型的初制所,萎凋、杀青、揉捻、晒干的系列工具和设施一应俱全。

很快就要到达易武镇上,刘遥给我简单说了接下来要去走访的地方。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

“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关于易武,关于更大范围的古六大茶山,来之前我已经阅读过很多书籍和资料了。做易武茶,是明年春茶季的事情了。这次,我只是想来实地走走。哪怕只是走马观花,哪怕只是在易武街头走一走,此行的目的便已达到。

书上记录的那些百年前的风云往事此时似乎更加清晰,而那些熟悉的地名就近在咫尺。书本与现实的差距,又将带给我什么?

心里不觉充满期待......

易武古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地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有漫撒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漫撒换为易武。

茶山地名的更换,折射出各茶山的兴衰和茶叶加工、交易中心的转移。

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易武与倚邦、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版纳整董”,也被叫做“茶山版纳”。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仍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

请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划归普洱府。

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了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

进入民国以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引”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

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进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垦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开拓,易武新增茶园三万亩以上。

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的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

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繁荣景象。

汉人进入易武,汉文化也大量传播进易武,汉人们信奉各种神灵、崇拜英雄圣人,汉人们还注重同乡故里宗亲氏族关系,为着精神理想的寄托,汉人们热衷于建庙宇、会馆。

易武的石屏人较多,石屏人素以重文崇儒闻名,易武人也以金榜题名诗书传家为荣。清嘉庆年间,易武已有私塾。

光绪年间,易武出了三位进士,一位武进士黄席珍,两位例贡进士李开基和车顺来。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想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也没有倚邦的曹氏家族那么紧密。

茶业的兴盛,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可以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

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到光绪年间,易武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了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

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立海关,说明当时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进入民国以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了起来。

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

较大的茶号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中卫)、福元昌号(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春去秋来,周而复始,昔日那个骡马塞途,商贾云集的易武,如今已经被历史的烟尘所掩盖。现在我们再去易武,展现在眼前的是新时代下朝气蓬勃的易武古镇。

愁云散去千峰秀,春回茶山万木葱。古六大茶山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新的希望,正在世人的关注下从新启程,她将向世界重新展示厚重的底蕴和昔日的辉煌。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易武元宝茶:散茶终结者曾丽云作品


易武的茶叶加工在清雍正初年前是将采回的鲜叶分捡为二种,一种是一芽二叶,嫩的对夹叶,另一种是没有芽头的茶叶。两种分别用大铁锅杀青,揉捻、晒干。第一种多为出售,第二种留作自食或低价出售。采完茶,便是捡茶了。将采摘下的茶叶细心挑选,首先是挑选出最嫩的芽,叫尖子,又叫盖头,然后再挑选出稍次的叫金飞叶,再挑选较次的叫二梭,余下的便是老黄片了,从中可见当时做茶相当精细。现在反而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捡出来的茶要经过杀青、揉捻,各项工艺与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了。当时要把经过杀青的茶揉捻成团状,然后放到背箩里面,经过一夜的自然发酵,第二天再拿去晾晒。

余下的便是制作成紧压茶了,旧时一年采收的春、夏、秋三季茶,晾晒干后要放到冬季农闲时才开始做茶,这其中的工艺也相当精细。用尖子包二梭压制成的茶叫字号茶,又叫赠品,是专门用来给达官贵人送礼用的上品茶;用尖子包老茶叫中印茶,叫附品,这类茶主要是用来做一般的商品交易。清乾隆十七年(1752),易武同兴号、同庆号两茶庄先后加工“元宝茶”(七子饼茶、方茶、沱茶)。“元宝茶”原称沱茶、饼子茶,后因特定规格称“七子圆”,每圆茶饼为七两,七圆饼为一筒。易武自加工制作“元宝茶”后就结束了贩卖散茶的历史。

“元宝茶”加工制作程序为:

(1)分等,先将散茶按盖头、尖子、二梭、老茶分出等级;

(2)配料,按茶的等级比例配制;

(3)装筒,按照顺序尖子茶装筒底,老叶茶装第二层,蒸软后,二梭茶插边缘,尖子茶作顶层,面上装盖头;

(4)蒸茶,装筒和蒸茶是同时进行的,装茶的第一道工序完即用甑子蒸,待茶叶蒸软后,将梭边茶装入又蒸,后再放尖子茶,盖头茶、最后将蒸好的茶叶从蒸筒中取出,放入茶袋;

(5)揉形,将袋中的茶乘软快速揉成饼形;

(6)紧饼,把已成饼形的茶结团,放置于石磨之下定形;

(7)拆饼,将已定好形的茶饼沿布袋边取出;

(8)晾干,将取出的茶饼置于事先准备好的木架上自然风干;

(9)包装,把风干好的茶饼按七饼一筒用竹笋叶包扎起来,放入竹框入库存放。这样,一筒外形美观、汤色嫩黄、滋味甘醇的“元宝茶”就制好了。其形状与现在制作的“七子圆饼茶”基本相似,只是两面都是饱满的没有中间的那个由布袋结压成的洞。

现在市面上销售着的是正面饱满,背面平的,也许是后人认为这样可以使茶更通风透气作了改进吧。现易武安乐号茶庄仍存有光绪年间压“元宝茶”的老压茶石,两面都是有幅度的,我曾经用此石模实践压制了几片“元宝茶”作为收藏。

易武:汤清醇、味厚酽_易武茶品质如何?


导读:易武堪称“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易武从清至今一直被称为众山之首,易武个性十分鲜明。在普洱茶界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易武在普洱茶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5%以上,腐殖质厚5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

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内含物丰富,在相同条件下测试,易武古茶园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易武常年生机盎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梗较长,饼面乌黑油亮,是易武茶非常典型的代表。易武茶在于后期转化也就是发酵陈化过程,通过时间的陈化,茶体现出“越陈茶气越足”,也就是很多行内人所说的茶气越来越“霸道”。

现如今,刮风寨,丁家寨、落水洞、麻黑、薄荷塘、茶王树、同庆河等都是普洱茶友耳熟能详的名字,有老茶友分析过,综合来看,易武茶区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片区:

易武正山:以麻黑、三坵田、落水洞等地为代表,其主要风格特征就是柔美而蜜香突出;

老漫洒片区(瑶族区):以丁家寨、刮风寨、弯弓、薄荷塘等地为代表,其风格特征是茶气更足,蜜香不明显,但是离易武镇很近也不是瑶区的高山寨同样具备这样的风格;

曼腊片区:以张家湾、新寨、旧庙、倮德为代表,其风格特征是茶性厚实,蜜韵不及易武正山,气感不及老曼撒茶山,风格相对不突出,但也不失中庸之美。

探秘易武蟒蛇箐


在西双版纳有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普洱茶产区,勐海与勐腊,虽然同处西双版纳,但两个产区却给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勐海茶区,地形分明,茶山的分布往往有着明显的界限,而每座茶山由于地理环境的相似,在口感上也往往呈现出了某种粗尝之下较为统一的风格。但勐腊茶区则不同,这里的茶地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分布也没有那么规律,在易武山,零星细碎的分布了众多的茶地,这些茶地产量并不多,分布又很散,而且由于生物及环境的多样性,使得易武茶很难被一言便概括清楚,可以说,在易武没有两块茶地的滋味是完全相同的。

探索易武的这些小产区,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坚持的,2017年我们制作了可以比肩薄荷塘的天门山以及身处易武密境的凤凰窝,这些茶都是隐匿在山林间的高杆古树,今年制作的蟒蛇箐也是如此,蟒蛇箐隶属瑶区乡黄连山村苗旧寨(瑶寨),云南人起名字向来没那么多讲究,所以顾名思义蟒蛇箐就是老百姓偶遇蟒蛇吞食野生动物的地方,整片茶园与原始森林融为一体,确实像名字那般较为阴森。

瑶区乡北面群山环绕,海拨1400米左右常年气温19℃左右,这里有遗留下的至今己有上百年的古树茶。以苗旧寨蟒蛇箐为首沿龙巴旧家河顺流而下至南赛河再到王四老寨一带都分布着这种高杆古树茶。数量以苗旧寨蟒蛇箐最多,大多分布在蟒蛇箐河边较陡的地方,以前没有人管理,直到后来易武茶逐渐出名,才逐渐被人发现。

苗旧寨距离易武60公里左右。直线距离30公里左右,开车从易武出发到到瑶区乡后要再过去10多公里才能到苗旧寨,到了苗旧寨之后便需要沿着水路趟河步行一个多小时方能到达蟒蛇箐。

从形态上来说蟒蛇箐的茶树与天门山I类很相似,像蟒蛇箐这样分布在国有林区的古茶园,本是前人种植的栽培型茶树(俗称家茶),因瘟疫、战乱等原因被遗弃在深山里。近些年,古树茶价格飞涨,部分村民开始进山寻宝。找到一块茶地,就做上标记宣示主权。国有林植被覆盖率高,土质肥沃。茶树在荒山野岭中自然生长,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形成原始的生态圈,不受病虫害的干扰,不担心土壤的肥力。由于茶树隐匿太深,躲过了低产茶园矮化改造运动,现存的高杆古茶树单从形态上来看就已经征服了不少茶友。同等环境下生长的高杆古树,价格都比现在的蟒蛇箐更高,而从茶叶的品质来看,这样的价格是很值得喜欢易武国有林茶的茶友们入手的。

喝普洱,为什么有“始于易武,又最终会回到易武”之说?


很多人刚开始喝茶喜欢易武,因为甜香柔和。之后有人会尝试寻找各种刺激,找新鲜,找猛烈的感觉。但喝到一定的时候,又会转回来喝易武,最终发现了易武的刚猛。也许,很多喝普洱茶的人,都是始于易武,又最终会回到易武吧。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生产优质普洱茶的理想之地。来自深山森林的易武茶,山野之气强烈,但回甘很快,之后唇舌间便是满满的甜香,这大概就是易武茶的优美特性。

易武地名为傣语。易是女性的意思,武是蛇的意思,意为“美女蛇居住的地方”。易武境内最高海拔是刮风寨的黑水梁子为2023米。易武茶的最大特点就是茶汤“柔”,即刺激性不强,显甜味而不失醇厚。香气上不属于高扬类型,而带有花蜜香。可以说,无论是见惯世面的老茶客,还是刚开始喝茶的茶友,都会在易武茶的“温柔乡”中不能自拔。

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易武的地势东面、中部高,南面、西面北面低,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各海拔地带生态环境不同,再加上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区域性气候特性十分明显,带来丰富多样的生态、生物系统。白天气温高,日照充足,茶树的光合能力强,合成物质多;夜晚气温较低,茶树的呼吸作用随之放缓,消耗减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贮存,故而茶叶内含物质更加丰富。

易武地处北回归线偏南,平均温度常保持在17.7~20℃左右,与茶树生长温度15℃~23℃相吻合。另外因为海拔差异大,带来日照时数、接收热量等的不同,使易武乡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立体特征,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这是易武生态丰富的原因之一,也带来了易武茶“七村八寨,各有不同”的特点。

易武茶区的土壤是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风化发育而成的。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土、紫土,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5~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富余,有机质含量达4。5%以上,腐殖质厚达5厘米以上。而且土壤的透气性好,水分含量中上,在湿热作用下,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使易武茶区的茶树根深叶茂。

普洱茶之所以有它的独特之处,茶树品种就是重要内涵之一。而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大叶茶,又被称为“易武绿芽茶”经过检测,易武大叶茶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咖啡碱5。1%,儿茶素总量24。8%,茶多酚31。0%,水浸出物总量48。5%;在香气成分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很高。这表明,易武大叶茶的口感收敛性较强,滋味浓烈甘滑,香气高锐,更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所以,刚开始喝易武茶,会感觉甜香柔和,之后有人会尝试寻找各种刺激,找新鲜,找猛烈的感觉。但喝到一定的时候,又会转回来喝易武,最终发现了易武的刚猛。也许,很多喝普洱茶的人,都是始于易武,又最终会回到易武吧。

不到源头,怎懂易武?


茶人说:得品一款好茶时,百感交集、矛盾迸生,恨不得将万般美妙滋味尽数对外人说,却又精妙至极不知从何说起,只得默品不言。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雨林易武,正山古树!不到源头,怎懂易武?

咆哮的澜沧江旁,茶马古道之源的印记依然清晰。人声、马蹄声、铃声交织,在雨林间回荡,那一片喧嚣又在眼前。

无论你是第一次来,还是茶山常客,亦或是久居于此,走到茶马古道的起点,思绪总是情不自禁,忆想当年,运茶马帮,络绎不绝;人声鼎沸,欣欣向荣。

走进古茶园,迎面而来的除了雨后泥土的清香,还有一山一山的绿、一叶一叶的露珠和深藏于绿叶中的茶花儿。

“香扬水柔”是大部分茶客对易武茶特点的概述。但深入了解易武茶,就会觉得这个共识是片面的,易武茶是“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

具体来讲,易武茶不是单一的香扬或是水柔,它拥有很多层次,从香气、汤水的滋味、细腻,入喉的韵味,直至茶气的释放,那是一种循序渐进、不断变化、极为丰富,却又均衡感极好的感觉。

很多人认为易武茶只适合适合女孩子喝?易武茶淡,易武茶不够霸气。这种观点实在太主观绝对了。

茶的霸气是什么?所谓霸气不是什么满嘴苦涩痛不欲生,而应该是体感。一款好茶,喝下去以后能让身体通透,酣畅淋漓,这才是霸气。易武茶柔中带刚,这就是一种霸气。再说了,你以为“易武为后”这个地位是白来的啊?

有的人说,一个人只有喝懂了易武,才会懂普洱。

易武:武后不退后位


提到普洱茶,易武茶区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普洱茶“班章为王、易武为后”是最早的说法,后来才出现了普洱茶“班章为王、冰岛为后。

意思是说班章山头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易武山头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位于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县城110公里。平均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

尽管在古典文献里,易武并未被纳入“六大茶山”的范畴,但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无法回避的。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并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遂形成了以易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格局,分别通向北京、西藏、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和印度。清政府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设立普洱府下设茶叶局。把易武原有的数百年古乔木茶树保护起来,列为贡茶。道光皇帝亲赐“瑞贡天朝”显赫的易武俾睨天下茶界。

可以说是“普洱”成为“易武”的一个标签,“易武”是“普洱”的一个关键词。

“陈化王”:易武刮风寨


易武刮风寨是“易武茶区”中的顶级古树茶,通过2008年以来老茶的变化验证,可以证明其后期陈化之王。

刮风寨茶的气韵,高香,回甜,代表了生茶的所有优点。更为可贵的是每一泡的优雅之韵让茶友入醉,后期变化之后能体会到越陈越香的魅力!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部勐腊县刮风寨是易武乡麻黑村委会的一个瑶族聚居村寨,距易武乡政府32公里,距老挝边界仅2公里。

刮风寨生态环境

刮风寨处在与老挝边界上,周围多是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得非常好。茶树多是混杂在原始森林中,所以产量低,品质最优秀,路途偏远,不容易开发,目前算是普洱茶中的一片净土。

2001年之前未通公路,交通极其不便,经济相当落后,90%的村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村没有一幢瓦房,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长久以来,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其远离现代社会,处于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是以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植被极为丰茂,茶树与众多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共享共生,所产的茶叶有一种原始的山野韵味,茶质超乎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刮风寨茶叶受到市场追棒的原因之一。

刮风寨立寨势险风急,寨子附近没有茶地,原料主要来自白沙河、茶平、茶王树、黑水梁子四个地方。刮风寨与丁家寨隔着冷水河相望,但两者风格不尽相同。茶王树寨出产之茶甜韵及喉韵表现均极为出色,是目前易武茶的带头大哥。

刮风寨茶树分布

刮风寨古树分布在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份没有矮化,都是在国有林中间。每3户茶农家占据一片古树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堂,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等,一年总产量可以达到2000公斤优质的古树茶。

真正去过刮风寨古树林里的人很少,从村子里如果徒步去古树林,需要5个小时一个单边;而且路是狭窄的杂草路。

从刮风寨村子3公里往外走就是老挝丰沙里省,古树资源也是非常丰富,主要是产量低,关税重,做工略差,所以市场上表现普通。但茶的质量优秀,值得后期开发。

刮风寨茶品滋味特点

易武茶香扬水柔,而刮风寨更以阴柔见长,江内茶中之上品。细细品啜着,甜醇中含着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也含蓄着。喉韵绵延悠长,沁心入腹,使人有安稳、充实、舒顺的满足感。

外行喝回甘,内行喝山韵。刮风寨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入口,就能让你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粗旷与博大,和丝丝的滑润细腻。满身轻利,神清智明。所谓好茶,一片足矣;一泡耐人寻味,再喝念念不忘;尝之在口,赏之在心;过目而不忘也!

易武庆丰号前世今生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染有疾病,通过试用,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在使用中推广开来,茶叶变成了商品。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易武、倚邦、攸乐、漫撒、蛮砖、和革登成为了普洱古六大茶山。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使群众的经济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修房建庙、立茶庄,办学堂,筑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磨者河永安桥碑记描述了清道光年间的情景:“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古六大茶山茶庄创建时间不一,有清雍正、同治、光绪、民国等时期,有的开开停停,停停又恢复。清光绪年间至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易武主要茶庄除了庆丰号外,还有同庆号、同兴号、乾利真宋聘号、福元昌、同昌号、同泰昌、迎春号、庆春号、守兴昌、车顺号、元泰丰、君利祥、中和祥等十四家。追根朔源,易武庆丰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是倚邦“宋云号”在易武的制茶厂,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叶,制造精选茶品,年经营茶叶100-200担,1911年停办,1921年恢复,年产普洱茶15吨左右,产品销往四川等地,1935年又停办。2014年承祖先盛名,集数百年经验,在普洱茶历史上遐尔闻名的“古六大茶山”的核心腹地成立西双版纳易武庆丰号茶业有限公司,以传统制作理念为基石,传承百年老字号“易武庆丰号”文化精髓,发扬其以德制茶、表里如一的精神。公司以古六大茶山万亩生态古茶园和景迈山千年古茶山为基地,遵循古法传统工艺,其原料采收及茶品制作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与地理优势,为打造品质优秀、永世留香的普洱茶奠定了夯实基础。秉承前人,不断创新,做精做细,不断探索,将普洱茶这一大自然的馈赠与广大的爱茶人分享。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戏说易武:以为是“舞者”,不曾想竟是“王后”》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