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红茶 养在深闺人未识

发布时间 : 2020-09-09
宜兴红茶如何冲泡 宜兴红茶怎么买 宜兴紫砂壶养壶的方法

宜兴红茶如何冲泡。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宜兴红茶 养在深闺人未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宜兴红茶 养在深闺人未识”相关知识!

这年头是事都讲究知名度,有没有名气很重要。现成例子是紫砂壶,一提到,立刻想起它的出产地。我惦记的是宜兴红茶,怎么都忘不了第一次喝时的惊喜。是个老茶客推荐的,喝了以后,满嘴生香,久久不能忘怀。我对喝什么茶,一向没什么讲究,只要是好茶,都爱喝,都能喝。喝好茶就像上馆子,图的是嘴上快活,犯不着死盯上一家饭店不放。一年四季气候不同,环境各异,用心去品,是好茶都能喝出味道来。

知道宜兴出红茶的人不多,知道宜兴红茶是好茶的人更不多。说到喝茶,时髦话题是这茶多少钱一斤,昂贵成了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最新,最嫩,更要包装好看。一个朋友告诉我,如今的茶农都知道往茶树上喷药,这药作用神奇,能让茶树立刻长出新芽,结果吃新茶犹如喝春药,得了病,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人往高处走,话往大处说,宜兴红茶价格便宜,便宜了反而无人问津。

听说最初喝红茶的都是些窑工。所谓窑工,就是烧紫砂壶的人,由此可见红茶本来已有民间基础。老茶客让我好好琢磨琢磨,仔细想想紫砂壶与红茶的关系。绿叶衬红花,骏马配好鞍,凡事都要考虑一个合适。紫砂壶泡龙井碧螺春,那是暴殄天物,是老牛吃嫩草。紫砂壶天生是为红茶准备的,要用紫砂壶,就得喝红茶。要想品味好红茶,必须是紫砂壶。

这就好比生了周瑜,就应该再有个诸葛亮,否则拔剑四顾无对手,只能孤独求败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紫砂壶非常风光。台湾商人一窝蜂涌向宜兴,一时间,好多人暴富,有把好手艺的趁机赚钱,闷声大发财。紫砂壶和红茶,按说应该共生共灭,共同繁荣和发展,事实却是,紫砂壶成了白天鹅,红茶仍然还是丑小鸭。紫砂壶孤军深入,名声越来越响,价格越来越高。高不一定是好事,爬得高,摔得也重。谁都知道,现在的紫砂壶市场已经惨不忍睹。

一把紫砂壶可以卖出天价,卖了也就卖了。人们大约不会想到忽视宜兴红茶的恶果,唇亡而齿寒。紫砂壶在台湾能够风光,显然与乌龙茶的冲泡方法有关。我不明白宜兴人为什么不隆重推出自己的红茶?江南人爱喝绿茶,这不错,爱喝并不意味着只喝。茶有许多种喝法,非明前雨前不喝,一味追求尝鲜是时尚,用紫砂壶泡红茶,同样可以赏心悦目。价廉而物美,又有古风,何乐不为。

忍不住要为宜兴红茶吆喝一声。“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是好事。酒香也怕巷子深,西施不是进了吴宫才成为美女的,要是不被夫差宠幸,她到死也只能是个默默无闻的浣纱女。

cy316.com延伸阅读

在云南种茶是“濮人”先行


逸周书商书伊尹朝献》和《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仆人曾向商朝献短狗,向周王朝献丹砂。仆人就是濮人,为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居住在元江以西,元江古称仆水,因仆族而得名。汉晋时期,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及文山州广南县,曲靖地区富源县,大理州祥云县的云南驿等处都有濮人居住。祥云,富源的濮人是在三国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从永昌郡(即保山等地)迁来,西晋元康末年(公元299年),在临沧地区的濮人闽濮又南移到耿马。隋唐时期(公元589年一907年),百濮系统的朴子蛮(即濮人)分布在景东文井街、景东,保山及今云龙以西等处,在丽江塔城西北沿澜沧江亦有其部落。元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汪申讨永昌蒲蛮(即朴子蛮),蒲蛮分支之一的布朗族南逃至镇康、顺宁一带。元史《泰定帝记》载:泰定四年十一月(公元1327年),云南蒲蛮来附,置顺宁及宝通州(云县)庆甸县。清时,汉族,白族不断迁入顺宁,云县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现在布朗族分布于景东、凤庆、双江、临沧、耿马,云县,镇康、勐海及澜沦等处。而濮族的另一支系崩龙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州的半山区,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及保山等县均有崩龙族居住。(崩龙族即德昂族)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说: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濮人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濮人所种植。)

1、据调查,云南有不少古老茶林,历代传说确系濮人所种植。如德宏莲山大寨背后有野生茶30万株,竹山寨有90万株,是一百多年前崩龙族所种植的(云南日报1955年6月3日),陇川瓦幕发现二万株野茶,系前人崩龙族所栽种的栽培型茶树(团结报1958年7月23日),1965年6月云南省科协组织的保山地区经济林木考察组在保山地区高黎贡山丫口保屯公路81公里(海拔2344公尺)处看到一片云南大叶种荒芜茶园,据向导介绍对面崩龙族居住族地比此地海拔更高,也有许多象这样的荒芜茶园。在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区南糯山爱尼族的茶园,传说是前人蒲满族(即布朗族)所种,爱尼族从墨江县搬到勐海南糯山,迄今已有五十六代,在爱尼族搬到南糯山前,已有了这些茶园,如以每代十八年到二十年计算,南糯山的茶园至少已有一千多年以上,在干多年以前的唐朝时期,蒲满族已在南糯山种植了茶树。

2、布朗族现在的分布区域为勐海,澜沧,景东,双江,镇康,临沧,耿马,云县等县,而这些地区也就是解放前云南大叶种茶叶的主产区。1939年时,上述数县已成为云南茶叶的主产区,当时全省有26个县产茶,共产茶87700担,其中,勐海29000旧担,澜沧3000旧担,景东及景谷12000旧担,双江11000旧担,临沧(缅宁)4000旧担。云县600旧担,合计60400旧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68%。

3、崩龙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及保山地区的保山等县,据有关报刊报导,云南大树茶的主要分布区也就在德宏州各县,如瑞丽登戛乡有茶树20万株(1957年4月2日团结报),潞西有野生茶80万株,盈江山区有40万株荒野茶(云南茶讯第29期1959年11月7日),梁河有野生茶,当地农民砍倒茶树,砍断枝叶采茶(1957年4月11日团结报)。

4、除上述等县外,凡是古濮人居住过的县,现在有的是该地区的茶叶主产县,有的是大树茶的生长区。如古称仆水的元江县,是玉溪地区的主产茶县,解放前,元江、墨江与镇源三县所产之茶年产达到2400旧担,元江糯茶叶质柔软,叶大形圆,茶芽特别肥壮,为它处所罕见。

汉兴古郡句町县,系汉晋时期(公元前206年一公元420年)姓母的濮王句町王国所在地,现为文山州的广南县,是文山州的茶叶主产区,解放前已产茶500旧担,汉建宁郡的谈稿县,现为曲靖地区的富源县,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就有濮人迁入居住,现在该县与贵州交界处的十八连山还有不少野生大树茶。

晋(公元265420年)永昌郡的永寿县,现为临沧地区的耿马县,两晋时期濮人迁入居住,现在该县海拨2000公尺的古林中也发现有野生茶。

唐(公元618907年)开南、银生,永昌、寻传等处皆有朴子蛮居住,这些地区就是现在的景东文井街、景东县城,保山和云龙以西等处。保山已如前述。景东茶叶在唐时已闻名于世,据唐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饮之。,银生城即今景东县城,景东川河又叫银生河,银生是古产茶地区,但银生城界诸山的茶树不一定是蒙舍蛮所载,蒙舍蛮是唐时南诏王国(在今大理州巍山县)的统治民族,又名南诏蛮,南诏蒙氏在景东设立银生府,为南诏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使所管辖的地区,包括现思茅专区的景东,景谷、普洱、镇源及西双版纳等地,蒙氏贵族只知饮用在这些地区散收来的贡茶,却不知茶叶的采造法。而对饮茶方法倒是很讲究的,现在勐海县布朗山的布朗族仍吃用没有椒姜桂等掺和的腌茶,与唐南诏蒙氏贵族的茶叶烹调法的确大有逊色。唐银生节度使辖属银生城界诸山最早所产的茶叶并不是蒙舍蛮所栽,而是朴子蛮布朗族所栽植的。

现在临沧地区的凤庆县,为当前云南省茶叶最多的一个县,元时蒲人大量迁入凤庆,到明初蒲人已成为凤庆的主要民族,蒲人阿悦贡被任命为顺宁(即凤庆)土官,据章太炎《西南属夷小记》说:明清职贡,永昌顺宁皆贡濮竹,而顺宁专贡矮犬,与《王会》献短狗相契。凤庆的蒲蛮,也就是古时的濮人,所以在明、清时期,献矮犬的习俗仍与商时的濮人同。凤庆现在不仅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主产区,也生长有野生大树茶。传说凤庆在清光绪末年由旗人琦麟任顺宁知府时才开始种茶,其实在清以前已有了茶叶。在光绪末年茶叶生产能在凤庆迅速发展,与善于种茶的蒲蛮早已迁居该地是有很大关系的。

云南是祖国茶叶的原产地,但云南古时的茶叶究系什么民族所种植?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要解答这个问题,须从云南古代各族发展的历史来探究。笔者手头资料不多,对云南茶区尚有不少地方未经亲自考察,因此,濮人是云南种茶的祖先的说法,可能存在很大片面性。发表本文,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百家争鸣。经过茶叶工作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最后得出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确切答案。

浅析宜兴茶史茶艺


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名弛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国山,即今之离墨山。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到了唐代,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为了研究茶的种植、采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阳羡(今宜兴的古称)南山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为撰写茶经一书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尝同僧进献的佳苟后,认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由于陆羽的推荐,阳羡茶因此名扬全国,声噪一时。从此,阳羡茶被选人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任务。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

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至于阳羡茶的始源,据《宜兴县志》载,饮茶的创始人却是一位叫潘三的农民,后来被尊之为宜兴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重修义兴茶舍记: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经他请陆羽鉴定后,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皇帝,时间是大历年间(766年左右).仅次于陆羽的第二位茶圣.诗人卢仝,写下了天子爱喝阳羡茶,百昌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东邻日本十分慕名阳羡茶。

宜兴茶艺

1、特色:此种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逻辑的流畅泡法,讲究水的温度。

2、冲泡步骤:

赏茶:由茶罐直接将茶倒入茶荷(一种盛茶的专用器皿,类似小碟).由专人奉至饮者面前,以供其观看茶形,闻取茶香。

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壶中。

温润泡:注水入壶到满为至,盖上壶盖后立将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为茶叶吸收水份并可洗去茶的不洁之嫌。)

温杯烫盏:将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温度,有利于更好的泡制茶叶。

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注意时间以所泡茶叶的品质而定。

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壶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壶底的水滴。

倒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将公道杯的茶汤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洗壶、去渣:先将壶中的残茶取出,再冲八水将剩余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备再用。

品茶识性情


茶,来自自然,一口甘甜,源于生活。茶不浮夸,它能透过滋味感受心灵。

茶之贵:品茶贵静,茶事贵和;茶友贵淡,茶商贵诚;茶礼贵敬,采茶贵时;制茶贵精,泡茶贵洁;茶人贵真,茶性贵纯。

茶之性:黑茶浓郁厚实;白茶清淡爽滑;黄茶清香甘甜;绿茶清新宜人;青茶变化多端;红茶醇厚甘美;花茶香浓郁美。

茶之养生:

茶香通窍。泡一杯茶,茶香透过鼻子进入大脑,情绪瞬即平静下来。心生欢喜,身心共治。

茶味养肤。不同的茶都有其性味归经。饮茶、用茶得法,身体得到滋养,皮肤自然焕发光彩。

茶性清心。喝茶养心,藉品茗使身体放松,心绪宁静,细品养生真谛。

泡茶四心:第一是等待沸水的耐心;第二是如何泡好茶的细心;第三是沏茶时的专心;第四是品味其中滋味的静心。

泡茶有七忌:一是烧水泡茶不知方法;二是茶具选配不当或不洁;三是主客人修养素质不雅;四是官场不得已应酬;五是肉素等搭配影响茶味;六是忙于应付或繁杂无心品茗;七是茶室布置凌乱。

茶还告诉我们不少道理:譬如普洱,它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岁月的流逝,虽然时光常常是美好的敌人,但也能成就历久弥香的经典;抹茶馥郁浓烈的香气背后是倾其所有的付出,甚至粉身碎骨;乌龙则是说要练就特殊的气质,必须耐得住寂寞;红茶告诉我们,心够宽敞,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脚步就可以遍及全球。

宜兴“ 唐人红”


宜兴唐人红

甲午惊蛰,来到宜兴。早就知道宜兴是个好地方,宜兴人都不愿意到外面去生活工作。这次我切身感受到了在宜兴生活的安逸,以及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我的精神享受。

宜兴市区有东氿湖、西氿湖、团氿湖。我住在环湖的酒店里,每天都能感受到怡人的湖光胜景。宜兴地处长江中游弯弯曲曲的大环抱之中,是众水众湖汇流太湖的必经之路。东氿湖直接向东汇入太湖,西北面是众星拱月般的扇形水系分布。宜兴的风水格局是聚水型,得到水龙护佑,南面又有龙背山,西南靠近浙江、安徽的大片平原,钟灵毓秀,现在都建成茶场了。去茶场的路上,我们经过星云法师的佛光祖庭,气势恢宏的大觉寺。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尤其出文人和商人。宜兴有教授市的美称,这里也是艺术大家徐悲鸿和吴冠中的故乡,当代还出了丁俊晖等等杰出人才。

在好友佳如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唐人陶艺紫砂的掌门人唐朝霞女士。

唐老师一早送女儿上学,顺便接我去她在丁山的工作室。她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儿子已经是大学生了,也在学习艺术,学习做紫砂壶,天赐唐老师儿女成好。一路上,她开讲他们荆溪唐门五代制紫砂壶的故事,还兴致勃勃地带我回到她在蜀山老街上的老家,那片出现在吴冠中画里的粉墙黛瓦,青石板路延伸到河边。在她出嫁前做壶、生活的屋里屋外,我感受了她经历的四十年苦乐交融的壶里春秋。沿途经过的地方,那些建筑的历史,在她的口述中,仿如展现出宜兴紫砂壶发展的生动史篇。

宜兴紫砂制壶业始于北宋,兴于明朝中期,起源于宜兴市丁蜀镇上袁村。上袁村从宋代开始就有龙窑,清代存有十座龙窑,到解放初还剩两座龙窑能烧制紫砂。唐氏陶艺开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紫砂技艺代代相传,留存许多紫砂名作,驰名中外。

唐朝霞的祖父唐祝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办了紫砂陶业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并担任生产技术科长,八十年代初创建宜兴紫砂二厂并担任第一任厂长。祖伯父唐凤芝、唐树林、唐树芝,在民国期间都是制壶名家,有上袁四杰(上袁村现改名为紫砂村)之称。

唐朝霞的伯父唐凤芝,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名气的紫砂大师,当时的社会名流都以能够拥有唐凤芝的壶为自豪。唐凤芝曾经做了把抗战胜利壶送给蒋介石,现在这把壶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美龄也曾收藏唐凤芝的天鸡壶,2010年在太原出现,已经天价。这些传奇,到了文革时期,这些年月,社会对蜀山唐氏制壶人的不公,你懂的

近年,唐朝霞从各大拍卖行,陆续收回七把她祖辈唐凤芝,唐祝和的传世作品,连她儿子也说,这是我们的传家宝,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唐朝霞的舅公史新泉,将家传的两座龙窑和史生记紫砂陶器行在解放初公私合营了。她的外婆现在九十多岁,健康快乐,是唐朝霞家的老宝贝。唐朝霞的父亲唐永良兄弟姐妹九人,老大是大学教授,其他八个都在传承壶艺,唐门是紫砂界的大家属,现在从业人数有百余人。

唐朝霞是位勇于创新的巾帼俊才,双目炯炯,思路敏捷,有着秀外慧中的大家风范。她凭着扎实稳健的童子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还有对大局的把握力,以及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力,使得唐门紫砂在她手上添枝开花,得到提升。她的作品,到现在已经获得过二十五个全国金奖,四个银奖和四个铜奖。

许多人喜欢紫砂,停留在对器物的迷恋阶段。唐朝霞做了这么多传世作品,她始终恪守祖训:用作品说话。她的壶,气韵丰茂,神形兼备;她注册了唐人陶艺商标,是许四海大师题的字;她还悉心制作唐人红茶叶,阳羡早春贡茶,从制茶到包装,唐朝霞老师亲力亲为,她已经从制壶的创造新形式,扩展为培育唐人红茶叶,发扬禅茶韵味的文化精神。

我曾经和唐老师谈论,关于壶和茶的精神。她说,紫砂的精神是:圆、稳、正、和;禅茶的精神是:清、和、静、寂。我问她:用什么水泡茶好?她说:水用得越好,茶就越好。她还特意提醒我:用她的紫砂壶泡她的唐人红,不需要开壶,因为她的壶紫砂用得好;这个早春红茶比较嫩,冲泡时建议留汤,不宜干壶;她的唐人红在制作发酵时有特殊的工艺,而且用特别的工艺去掉茶叶上的绒毛,所以泡到八、九泡,汤色还是那样的清澈如琥珀,茶汤仍然香醇回甘。我说,喝茶时有好心情,那就是好得不得了。正如一位茶友,品茶后情不自禁赋诗一首以赞。其诗曰:阳羡名流茶舍记,唐人红贡焙茗香。山僧奉客情真切,陆羽尝之回味长。細品纯甘神采奕,悠悠余韵齿留芳。远方朋友如相问,一叶春芽四海扬。

唐老师把她对人生的感悟,她的精神特质,全部融入她的作品,她的一双儿女,她的唐人陶艺紫砂茶壶,她的唐人红阳羡早春红茶。比如她的《母子情深》组壶,就凝聚了她紫砂陶艺的情愫。精品以桃形为壶、杯、托的主体。盖的子以猴年生肖母子猴为载体(母子生肖均属猴)。蕴含着一位慈母对儿子眷眷深情,紫砂情结和母子情深在作品中融为一体,其艺术效果,人性的共鸣着实令人感到无比温馨。到女儿出生时(生肖属猪),她又创作了《珠亊圆满》壶。其情其艺可见一斑。她和其先生,一个专注于创作,一个精心经营,可谓珠联璧合,家庭、事业美美满满。

唐,是中国繁盛的时代。唐人,在世界上就是中国人的称谓。唐装,也是现代中国人的标识。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有云:唐,大美言也。从口庚聲。唐姓,是中国的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64位。寻根索源,

帝尧,号陶唐氏,应该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首领。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汤沸时,声响大,所以唐与汤音义相通。唐作为地名和姓氏,仍旧保留了声响大的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

尧舜是帝尧的谥号。帝尧是轩辕的六世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五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有缘的是,渊远流长,唐姓当今也在制陶业获得了丰厚的成就,是宜兴唐门几代陶人辛苦耕耘的果报。友人曾为唐朝霞的硕果累累紫砂壶题一首藏头诗:

《硕果》

唐院传人灵秀钟,朝勤夕惕岁峥嵘。

霞光渐欲迷人醉,陶技高超生气浓。

艺苑奇葩承古韵,夺标硕果树新风。

天机云锦丰碑立,工力非凡旷世荣。

(赵丹红)

品茶论道,识茶具


在中国饮茶史上,无论是饮茶习俗,还是烹沏方式,或是茶类加工,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国的茶具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因此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

提到茶具,自然首推茶壶。而茶壶中的佼佼者当属被誉为"天下第一品"的宜兴紫砂壶。它集古朴的外表与吸湿性、保温性强的优点于一身。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光彩夺目。宜兴壶的制造,由先天质地配合后天的技术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它与一般陶器不同,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上泥掊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纯朴古雅的特点,外型有似竹节、莲藕、松段

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在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壶身一般可分为"筋骨型"、"自然型"、"几何型"及"小型壶或水平壶"等四种。筋纹型茶壶的造型,多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制作精巧,结构精确严整。自然型则取材自树干、植物和花卉。几何型则是根据球型、筒型、方型、长方及其他几何形状而变化出来的,是宜兴壶最常见的造型。而水平壶是闽、粤两地品尝功夫茶的小型茶壶。

自明代龚春模仿老银杏树瘿制成"供春壶"而闻名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果、文畅、时朋"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以及饮茶史上传为佳话的"孟臣壶"始作俑者惠孟臣,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程寿珍,近代有顾景洲、朱可心、蒋蓉等人。从古至今,许多人将壶的造型与韵味及其精致细腻的做工,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更因为它与茶的互相搭配,使其兼具欣赏价值与实用性。

拥有一把好壶固然可喜,但若不懂养壶之道或养壶方法不得当,则枉然拥有好壶。养壶的目的除了使茶壶更光润亮丽外,更是为了能产生"助茶"的功效。

养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泡茶之前,应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趁热擦拭壶身;

(2)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泡在水中;

(3)泡茶之后,务必将茶渣与茶汤都倒掉,保持茶壶清洁;

(4)日常将茶壶放在通风易干之处,避免用化学清洁剂清洗。唯有细心养护,方能使您的爱壶散发自然光泽。

除了紫砂壶,还有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等。不同地区,不同风俗,往往有不同的选择。

另外,一些在饮茶时必备的茶具组合构成了"饮得佳茗"的重要一环。如供放茶壶之用的茶船,供放茶汤用的茶盅,放置茶杯用的茶托,供赏茶时盛茶用的茶荷,专门存放茶叶用的茶罐等等。小巧玲珑,用途各异。

清香四溢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颜色,保持浓郁的茶香。一套精致的茶具,同时也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既可沏茶品饮,又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为生活增添无限情趣。

宜兴前墅古龙窑


宜兴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据悉,国内目前仅存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就是宜兴丁山的前墅古龙窑,如今该窑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龙窑处于丁山前墅村。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龙。这座古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由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构成,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烧成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前墅龙窑是烧制紫砂器皿时间最长,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龙窑,现在主要烧制壶、盆、罐、瓮等一些粗陶日用品。龙窑的“龙脊”上堆着厚厚的竹枝,两边堆着碧绿的松枝。千百年来,龙窑烧成完全依靠松枝和竹枝作为燃料,这确保了陶器的品质和个性。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的,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前墅龙窑薪火不熄,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引起宜兴市文物部门关注。1970年古龙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宜兴市文物部门为使这座全国罕见、尚在生产的古龙窑保持它特有的古风古貌,准备拨专款进一步进行修缮。大家正做着种种努力让龙窑的生命继续延长。

知人如识茶


“画皮画骨难画虎,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出自于《红楼梦》,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要懂一个人的脾性,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可,人与人的相处,了解对方的脾性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会冒犯了对方。识人与品茶一样,需要时间,需要耐性,去慢慢了解。

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哪两款茶是一模一样的,当然,人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喜欢按照性格将每个人进行归类,活泼外向的一类,内向含蓄的一类。人具有多面性,这样草率的分类当然是不正确的。举个例子,某个人在公共场合或者与朋友见面时总会玩得很嗨,可当他一个人独处时却显得很悲观。知人与识茶一样,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道听途说,最重要的是要相处,最重要的是要花时间去感觉。

泡茶是需要耐心的,烧一壶开水,冲洗茶具茶器,一遍又一遍地冲泡茶汤,品茶细饮,每一个步骤都急不来。知人也是如此。你花的相处时间越多,对他人的认识才能足够深入。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品茶久了,亦可见茶心。

茶有茶性,人亦各有其性格。绿茶性寒凉,喜欢绿茶者大都性格开朗向上,乐于挑战,对生活热爱;喜欢红茶者,或是优雅之人,选择的则是精致的生活;喜欢乌龙茶者,大都平易近人,初次照面都会令人倍感亲切。

每个人喜欢的茶品不同,却往往透露出品茶者的性格及态度,由此便可由茶而知人。

宜兴紫砂产业谋嬗变升级


宜兴紫砂产业谋嬗变升级

编者按: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兴盛,原先一些小众领域的文化艺术品也日益受到市场追捧,宜兴紫砂壶就是典型之一。“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茶壶由于其突出的发源地文化特征,不仅是宜兴名片,也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计所依。名家大师的作品价值近年更是成倍增长,一把壶动辄百万元,引起众多投资收藏人士的关注。

但是,整个宜兴的紫砂生产经营市场却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带来诸多监管问题,也制约了整个紫砂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挥。为摸清产业实际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举世闻名的“陶都”——宜兴丁蜀,了解到在规范和促进紫砂产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宜兴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紫砂企业曾有过诸多探索。

“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的著名诗句,“氐壶”说的便是提梁紫砂壶。与7300年的宜兴陶瓷史相比,宜兴紫砂的历史并不太长,从文字记载看,始于北宋,真正存世的紫砂传世器始于明中晚期。

紫砂为茶而生,因茶而起。宜兴很早就是重要茶叶产区,宜兴茶叶唐代就成为贡茶。明代起,人们喝茶方式逐渐改变,开始沸水冲泡茶叶、芽茶,茶壶应运而生。在众多材质的茶壶中,人们又发现用紫砂茶壶泡茶最佳,因此宜兴紫砂茶具倍受推崇。由于茶文化的浸淫,作为陶瓷重要产区的宜兴,派生出紫砂陶茶壶也就不足为怪了。

整合缺乏内生动力

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制壶便能“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如今宜兴丁蜀镇手工艺者众多,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门派林立,行业高度分散。市场整合难度较大,但探索之路却未因此止步。

宜兴市文广新局产业科科长张和平向记者表示:“紫砂产业是富民工程,由于小、散、多,艺人们的生产、销售规模难以统计,监管有一定难度。”

据介绍,宜兴目前拥有19位国家级大师、50位省级大师、200位高级工艺师、800位工艺美术师、近1000位助理工艺师、3000位工艺技术人员,以及5000多位小有名气的艺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也是宣传弘扬紫砂文化的平台。

而紫砂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支出在整个紫砂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增值税法定扣除金额在产品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导致紫砂企业增值税中,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

张和平介绍,2009年市地税局出台的税收标准延用至今,从普通工艺员到国家级大师,按职称划分为7个等级,每年纳税从1600元到33600元不等。同时,按照现行标准,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流通企业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必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这使得紫砂界一大批知名艺人不敢兴办企业,进而选择小作坊、工作室形式从业,以临商户形式纳税。因为他们一把壶的价格往往就超过了上述标准,客观上导致企业“做不大”、“做不强”。

在走访中,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可以走标准化行业整合之路,以满足日用消费品需求。但由于标准化制壶使得艺术价值降低,部分艺术家们对此并不以为然。

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介绍:“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紫砂行业是充分展现个性化的市场。脱离工艺和文化,紫砂泥料是一文不值的。”史俊棠认为,作为受大众喜爱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小众文化产业,艺术创作应与经营销售分离,小众文化产业,更应创新销售和经营模式,以激发大众的认可和爱好,扩大需求、增加购买。

上游紫砂矿的“禁采令”

宜兴市政府对于紫砂壶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对外宣传宜兴紫砂壶的品牌。宜兴市政府在2006年就把“宜兴紫砂工艺”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筹办陶瓷文化艺术节,“陶都风”艺术展已连续五年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无锡和台北等地成功举办。另一方面,宜兴市政府对宜兴紫砂这个独特文化的载体也有规模扩大与产业整合突破的渴求。

产业整合首先要从上游紫砂矿做起。宜兴市政府曾于2005年下达紫砂矿“禁采令”,封矿消息一出,市场众说纷纭,有关紫砂矿料所剩无几之言甚嚣尘上,同时直接引发人们对于紫砂制品的真假质疑。

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走访小手工艺者们的工作室,发现许多制壶艺人库存了大量紫砂。据了解,宜兴世代做壶的人家里,囤积有小山堆一样大量紫砂原矿石或泥料的不在少数。一位年近30岁的工艺师表示,家中的泥料至少够用到60岁。而另一位紫砂制品商家告诉记者,自己家中亲戚当年不惜借高利贷,囤料近5000吨。

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所以,紫砂矿料暂无枯竭之虞。然而,业内人士介绍,紫砂泥矿产毕竟属不可再生资源,紫砂矿藏开采一度出现乱象,无序的矿山开采、乱采滥挖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紫砂制作工艺也因大批粗制滥造的制品出现在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2003年元旦开始,宜兴市境内的矿山开采权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的形式有偿出让。2004年,为进一步整顿规范紫砂资源开发管理秩序,宜兴市政府实施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议案》。紧接着,在2005年4月中旬下达了紫砂矿“禁采令”,确定丁蜀镇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暂时冻结紫砂泥开采。与此同时,宜兴市成立了有国土资源、公安、城管和安监等部门人员参加的联合执法巡查队,使不法分子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乱采滥挖。直到2010年,由地方政府主导对蕴藏大量优质紫砂矿藏的黄龙山矿脉进行修复性开采。

史俊棠说,保护紫砂矿,保证原料的合理供应量,能促使市场对原料的有效合理定价。高端矿料价高,自然只有技艺精湛的高级工艺师们采购,减少了浪费和无度使用,从源头上整合资源。

据悉,未来宜兴市政府也有意借力资本保护利用紫砂矿这一独特资源,当地少数具备经济实力的企业也正与政府洽谈合作开发之道。

“经纪人”制度有待建立

随着紫砂壶艺术价值的不断凸显,名人名壶的价格一路飞涨,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市场上仿制、代工、贴牌等乱象也随之出现。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利益已经把紫砂市场的水搅浑了”。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限制紫砂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使这个行业更为健康、更为规范地成长,宜兴紫砂一直在进行产业整合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在政府引导下,中国陶都陶瓷城在宜兴丁蜀镇顺利落成。陶瓷城以陶文化为特色,不仅有容纳数千家店铺的紫砂商业街,还引进全国各地的瓷器精品,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文化商旅城。据了解,陶瓷城对于当地紫砂产业的聚合已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少商户也表示,确实感受到了规模效应对于销售的帮助。

但在谈起陶瓷城的现状时,宜兴市政府文化局官员却仍有遗憾:“陶瓷城虽然将商户都聚集在了一起,但每家各自为营、不易管理的问题仍难以解决。”

对此,史俊棠向记者谈了有关行业整合的思考。对于紫砂产业的整合,需要建立品牌经销的商业渠道,类似于人们熟知的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模式。一方面,由专门的企业来为这些紫砂大师、工艺师进行销售和运作,让制壶者可以更加专心、专注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好的作品也需要通过商业运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价值。

“艺术创造应该与经营分离,这属于高级的社会分工。”史俊棠如是说。而形成品牌效应的“经纪人”企业,可以同时起到“把关人”的作用,促进整个紫砂行业健康化发展。

目前,当地上市公司中超电缆已开始进行这方面尝试。董事长杨飞是资本市场上为数不多的“70后”老总,当年他变卖家产创立中超电缆,仅用3年时间就将年销售额做到10亿元,投产5年即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而上市后3年,公司销售额已逾50亿元。杨飞是宜兴本地人,因酷爱紫砂,多年来专注于紫砂壶的收藏,在业内圈里小有名气。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中超电缆正从四个方面推动紫砂产业发展。首先,打造高端品牌,中超2012年恢复了有上百年历史的紫砂老字号“利永”,成立中超利永紫砂陶瓷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其次,中超利永成立第三方紫砂鉴定机构与工艺师资质评定机构,聘请国内文物鉴定专家、陶瓷研究专家、紫砂资深国家级大家及业内行业专家,成为紫砂界的鉴定权威。同时,建立国内顶级的紫砂设计中心、创作中心,让公司的设计创作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第三,深挖文化价值。中超利永将对紫砂文化进一步推广,包括创办《紫砂汇》杂志赢得行业话语权;在丁山建立生产与展示中心,将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具有电子商务(B2C)功能的企业品牌门户网站,并与其他主流电商平台实现对接;建立全球紫砂连锁俱乐部,使紫砂会所成为一个展示、交流与交付的平台,首批选址拟定为国内一线城市;与业内资深工艺师签约合作,全权负责这些紫砂精英的作品推广、销售,打造小众艺术的大众化交流与推广平台,掌控行业至高点。

记者了解到,作为紫砂矿唯一的出产地,宜兴下游生产企业众多,目前共有各类陶瓷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110亿元,其中紫砂壶产值30亿元,未来产值还能成倍翻番。但总体而言,目前单个企业规模仍然有限,需要具备一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