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泡好茶,需掌握一定的泡茶技巧!

发布时间 : 2020-09-19
泡茶叶的技巧 泡茶的技巧 泡茶好喝的技巧

泡茶叶的技巧。

我们知道,要想泡出好喝的茶,有了好的茶叶,好的茶具还不够,在水的选择也很关键,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泡茶技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茶叶的冲泡技巧

当有了好茶、好水之后,冲泡茶的方法是否得当也很重要。如同外国人的煮咖啡,调理得当就会得到一杯香味浓郁醇厚的咖啡。煮茶泡茶也是如此。关于煮茶,古人最看重的是水煮的老嫩,讲究水的温度,水过分老则不可食。宋朝蔡囊在其{茶录》中这样写道:“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这里实际上讲的是煮茶的水温、时间要得当。

现代研究证明,因为茶叶的种类等级不同,泡水多少及水的温度不同,茶叶冲泡后浸出的化学成分及茶的风味就有很大差异。茶叶中能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约有200种左右,如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茶多酚、果胶质等。

一杯理想的茶,既要让茶叶中可溶于水的化学成分充分溢出,又要使各种成分适当协调。这就需要掌握好泡茶的水温及用水量的多少,这样,才能使茶汤中的儿茶素与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的比例恰当,冲出的茶汤才能味浓甘鲜、汤色清明。

泡茶用水的选择

关于冲茶用水,古人十分讲究。古人认为山上的泉水最好,江永次之,井水最次。陆羽对煮水的沸度都十分讲究,认为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过了三沸,水就煮得过老,就不可以用来冲茶了。

古人对于水之于茶的认识很深,认为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茶的品质,水不好,就影响着茶的色香味,在古人看来,杭州的“龙井茶,虎跑泉”是浙江茶水双绝;闻名遐迩的“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堪称茶与水的最好搭档。名泉名水伴名茶,可谓相得益彰,美不胜收。cY316.coM

除泉水与江水外,古人又极重视雪水,认为雪水是天泉。自然界中来自天上的甘霖,用它来泡茶,自然有一种无可比拟的韵味,雨水也是如此。用泉水、江水、雪水、雨水等来泡茶固然美妙,但由于受气候、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并不是随时都可获得。现代人泡茶主要还是用自来水。

自来水,一般是指经过人工净化、消毒处理后的江水或湖水。但是因为在净化消毒过程中用了氯化物,有时氯气会过重。这样的水如果在缸中贮存一晚上,等氯气自然消失后用来泡茶就可以了。

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知茶,懂生活。

Cy316.com延伸阅读

好茶一定耐泡,但耐泡不一定是好茶!


喝茶,不可避免的会谈到耐泡度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都会武断的说:这茶耐泡!言下之意,是暗指这是一泡好茶。

但转念一想,粗枝大叶的苦丁茶一定比精工细制的西湖龙井耐泡吧,可是能说苦丁茶是好茶,西湖龙井就不是好茶吗?肯定是不能的。

那么,好茶与耐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清这两者的关系呢?

所谓耐泡,通常是指茶经过多次冲泡之后,我们还能够从茶汤中感受到它的香气韵味。

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变量非常多。

举个红碎茶的例子,喝过的人一定知道,这个茶第二次过水的时候就基本没味道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茶非常碎,水浸出物的释放速度非常快,和整片茶叶缓慢的释放水浸出物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了解了其中的这些因素才能弄明白茶耐泡与否。

1、茶树的品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基因很重要。

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而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较耐泡的原因。

2、叶片的老嫩及整碎程度

一般情况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较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

这是因为粗老的原料,其内涵物质比较丰富,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也是为什么细嫩的绿茶耐泡度一般,而粗老的茶叶耐泡度更高的原因。

另外,茶叶完整程度与茶叶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

一些茶条较细碎的(如红碎茶),由于茶叶中的物质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3、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一般认为,茶树的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

但严谨地说,应该是同等气候生态环境下,树龄越大,耐泡度越高。

树龄的讨论必须是在同等气候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至少不够严谨。

4、制作中的揉捻

毛茶制作中,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茶叶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

5、冲泡方法

这点非常重要,常常有这种事发生:同样的茶,不同人、不同时候冲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样。

这里有三个变量:

第一,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二,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第三,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茶叶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综上来看,我们理解完以上的这些条件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耐泡和好茶之间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晰了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得一一对比完上述的这些条件之后才能确认。

而当这些条件相差无几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好茶大多是比较耐泡的。

老生常谈的泡茶技巧,一定收藏!


同一款茶,有些人泡出来滋味苦涩、色香全无,甚至都要怀疑这款茶是不是假的。而有些人却能泡得香气高扬,味甘而滋味无穷。其中的差距,可能就差那么几点。今天就来为大家透露几个国家级泡茶师泡茶的小技巧。

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

不同茶类量不同,而这个量需要结合泡茶器的容量,并不是一律都是放3g、5g或者7g,盖碗容量为110ml的时候,红茶、绿茶、白茶、花茶、黄茶等一般3g就可以来一泡了,而乌龙茶、黑茶、普洱茶一般要7g到8g才能成一泡。

如果不能知道精准的重量,那就考验眼力了。

红茶、绿茶刚刚覆盖盖碗底部就可以了;

白茶如果不压饼,一般比较飘逸蓬松,像白牡丹、寿眉就得占盖碗的二分之一,银针大约占四分之一,饼茶就占盖碗的五分之一;

条形乌龙,只需要盖碗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紧实的球形乌龙茶一般更重,只要盖碗底部铺满就好;

普洱茶饼(紧压茶)一般密度较高,只需占盖碗容量的五分之一就能轻轻松松给你一泡好茶。普洱茶饼茶还有紧饼、铁饼、石模饼、砖、沱等不同形态,紧实程度不同,具体投茶量须在五分之一的基础上调整一下。

比例恰当,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记住投茶量原则,你可能离泡好茶近了1/3步。

茶叶冲泡水质有要求

软水中含其它溶质少,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浓;

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

还有水中其它金属离子也影响着茶汤滋味,如水中铁离子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

水中铅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苦;

镁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淡;

钙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涩。

开水勿反复煮沸

反复烧开,水中的铁、钙类物质也会不断增加,与茶多酚反应,会破坏茶叶的香气。

泡茶用水,以初沸、二沸为宜,煮到水翻滚冒泡即可,不可等到波涛汹涌或长时间沸腾。

一次煮水不可过多,建议用小一点的煮水壶,煮完用完最合适,下一泡重新煮水。

温杯烫壶激发茶香

温杯烫壶,一方面是将茶具尽可能地洗净,去除异杂气味,另一方面,可提高水温,有助于激发茶香。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将茶具烫洗一遍,避免水倒到壶中快速降温,降低环境室温对泡茶的影响,可使茶的香气更明显、滋味更美。

勿用手接触茶叶

茶叶最忌潮湿或异味侵入,而人的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难免带上许多微生物和细菌,并且手是极容易出汗和沾染水分的,如果用手抓取茶叶,会将细菌传给茶叶,久而久之,叶的那股清香不但会渐渐远去,茶叶也可能因此而加快变质。

润茶时间不宜太久

润茶让茶叶舒展,尤其是铁观音类颗粒形茶、紧压的饼茶、沱茶等,通常第一泡很难出味,往往会弃掉,等到第二泡才饮用,味道更佳。

但润茶时间也不能太久,一旦泡得太久会造成茶中内含物质损失过多,而正式冲泡时茶味就变淡。润茶的程度到茶叶舒展到七成左右,因为吸饱了水,第二泡茶叶很快展开,茶味很快就会出来了。

茶叶冲泡时间过久,不及时倒出,会使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等会自动氧化,降低茶汤的色、香、味;这样的泡法会使得茶味不好,过于苦涩,丢失了茶叶本身的香气以及滋味的层次感。

一般当已饮去三分之二的茶汤时,就应续水,如果茶汤尽时再续水,续水后的茶汤就会淡而无味。

出汤时间,其实非常重要。

重点来了:出汤时间是从盖上盖碗盖子开始算起的,不是从一注水算起的。

除了以上通用的一些技巧之外,不同的茶叶也需要注意不同的点。

红茶

红茶讲究快进快出,所以使用泡茶壶可将茶叶放入滤网中,注水后5秒后将滤网拿出即可饮用。

坐杯的时间可根据泡数而定,后面的每一泡可根据前一泡的坐杯时间适当地延长3-5秒。

品优的红茶,要用100度的沸水冲泡,才能把内含的丰厚物质给冲泡出来。

黑茶

黑茶一般泡5分钟,香味就出来了,与茶饼相比,散茶更容易出味。

“越陈越香”被公认为是黑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

老茶

先看茶有没有潮味,如果有的话,把要用的茶倒在无味的棉纸上,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一天;如果太干涩,则放较阴湿的地方。

老白茶可以用茶壶煮沸,第一次只要2/3的水量,等到煮沸时,再注入1/3的水再次煮沸,这样可以保证煮出的白茶味道纯正鲜美。

铁观音

朱泥壶(紫砂壶)是泡铁观音的首选。

因为朱泥具有高收缩的特点,所以用其冲泡铁观音扬香力更高、更清,茶汤也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

绿茶

保持鲜嫩是根本,冲泡时最容易浸出的物质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

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信阳毛尖等比较嫩的名优茶,形色香味皆具,玻璃杯是最佳的冲泡选择,水温也是80度左右,茶水比一般是1:50,较嫩的茶叶还可以使用上投法,较粗老的茶叶一般使用中投法或下投法。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一个产品,不管披上多厚重的文化外衣,只要当成买卖做,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就会产生竞争,这一点,茶当然不例外。特别是茶这类商品,兼具生活日用和文化载体两种属性,与国人在各个层面上休戚相关,竞争还格外激烈,这种竞争,既来自于同行业市场层面的竞争,也来自于不同茶类间,因口感追求不同而形成的竞争。

经常遇到以普洱为主的朋友试饮岩茶,其中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岩茶陈化和耐泡度两个话题。

大家因为茶坐在一起交流,本身是件很愉快的事,但这种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一来这个话题明显是以普洱为主导,在武夷山当着岩茶说普洱,有“上门请客”之嫌;二来,岩茶的受众可谓小众,越是小众,为人所知越少,与品饮武夷茶伴生的自尊心也越强,不同的语境下交流,产生的不仅仅是火花,也有可能是爆炸。

不过,当彼此能够不抱门户之见,同时抛弃品饮上的成见,通过交流能够达成共识,那是最令人愉快的,也是一泡茶喜闻乐见的局面。

储存和耐泡,都是相对指标,拿岩茶而言,也有陈的,但是不以年陈和耐泡见长,岩茶今天的业界地位,绝非浪得虚名,但至少跟这两个指标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两者起的作用并不大,因此,这两个指标在普洱和岩茶间进行横向对比,就像田忌赛马。

评审体系中,岩茶是物理和感官两大类八项指标。物理指标指条索、外形、整碎度和净度,感官指标指的是香气、汤色、回甘和叶底。但大部分人说什么茶好,是从喝上论的,也就是感官这一类,好不好喝,是从香气、汤色和回甘上看,叶底几乎不说,其他茶类的评审体系我完全不懂,但是至少集体茶(饼茶、团茶),是不能谈叶底的,因为这个指标跟整碎度关联紧密呢。

从列举的两大类八个指标,看得出来,岩茶的评审指标侧面反映着对品饮者的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岩茶不好喝”,或者“喝不懂岩茶”的原因了。

岩茶是半发酵茶,是不发酵茶(绿茶)和全发酵茶(红茶)的集成,从品饮上看,不发酵茶有鲜爽度的追求,发酵茶又有存储转化的需要,因此,从时间上看,岩茶的品饮最佳时间有它自己的要求,不是越新越好,但也不是越陈越好,这个时间取决于精制工艺,“家家卖弄隔年陈”,是工艺和销售周期决定的,如果把岩茶的陈化和“能喝的古董”放在一起说,那就是鸡同鸭讲,不是一回事。

时间上,相对普洱,岩茶喝的是当下。空间上呢?现在动不动说茶仓,(我估计)这个茶仓的概念来自于洋人,老百姓做个茶,怎么储存粮食就怎么储存茶,你搞个那么高级的茶仓,专门存放茶,是很科学很完备,可它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茶形式,这茶的根基从哪儿来呢?反过来,没有茶仓储茶就不是好茶,那茶都是老百姓从山上收的,地里做的,那这算是好,还算是不好呢?

再从耐泡这个问题上讲。耐泡呢,是这个问题,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但我想知道,有没有哪一篇茶的文献和史料提及耐泡度的?要一泡8g的武夷茶经开水冲泡,茶汤数道不弱,客观吗?内含物的流失趋弱是个基本常识,说岩茶“耐泡”那是夜里走路唱歌,卖茶的人给自己壮胆的。

我打过一个很粗鲁的比方,把茶喝得寡淡就是把一个美女剥得一丝不挂,是房地产老板搞二流女明星,一定要把本钱搞回来的做法!喝茶,非要灌一肚子水,输液不比喝茶难道更见效?

耐泡度也是为了迎合屌丝消费,而消费屌丝的一个伪指标。耐泡不耐泡,跟冲多少杯有什么关系?茶碗的容量、喝茶的人数、水温的高低都是变量,耐泡耐泡,究竟怎么个耐泡法呢?

事茶习茶是为了长久的经营。茶的经营过程也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在知己知彼中不断精进,也是一个经营者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每一种茶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评审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拿我们的武夷岩茶来说,它的“香、清、甘、活”就是它自己的符号化印迹,面临业界竞争时,要熟悉自己的那一套语言模式,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武夷山水茶得天独厚,为了买卖需要,干东施效颦这类糗事,这不是一个武夷茶人应有的范儿。

进一步而言,任何茶的经营者都应该如此,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每种茶都有自己的风格,天赋各异,恰恰是茶这个精灵吸引我们的地方,如果能为自己卖的茶多争取一个顾客,那就多努力一下,如果争取不来,买卖不成,那也应以礼相待,不要冷眼相向。

天下茶人是一家。毕竟,只要是喝茶人,就是同道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