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破解茶树“主动防御”病虫害的秘密

发布时间 : 2020-09-24
菊花茶的秘密 茶树的起源 中国的茶叶

菊花茶的秘密。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学者破解茶树“主动防御”病虫害的秘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学者破解茶树“主动防御”病虫害的秘密”相关知识!

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袭击时会释放出一种包含“求救信号”的物质,既能吸引害虫天敌前来消灭害虫,还可传达信号给周围未受害的植物,使其提前激发防御响应。近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宋传奎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茶树吸收、储存和释放“求救信号”的“秘密”。国际植物学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细胞环境》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这种信号物质被称为“顺-3-己烯醇”,植物体一旦受到害虫攻击,就会及时释放并吸引攻击害虫的天敌,进而起到利用天敌防御害虫的作用,然而植物体吸收和储存该种质的机制尚未明晰。

宋传奎团队通过体外模拟实验,发现茶树能够吸收外源或邻近受到侵害的茶树释放的信号物质,并在体内通过糖苷化过程转变成顺-3-己烯醇糖苷而存储起来。团队还通过多组学关联分析、体外酶活性分析及异源转基因分析,首次在茶树中发现并验证了控制这一糖苷化的关键酶基因,从而揭示了茶树如何储存这个信号物质的机制。

cy316.com延伸阅读

勐海县格朗和乡邀请专家“会诊”茶叶病虫害


7日,勐海县格朗和乡政府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到南糯山村委会茶园,对病虫害茶叶进行“把脉会诊”,查找原因、现场支招。

当天下午,在格朗和乡相关负责人及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茶叶研究所的两位专家冒雨来到南糯山村委会多依寨的茶园中,调查了解茶叶病虫害情况。

经过实地查看诊断,两位专家指出,茶园发生了长白蚧、茶小绿叶蝉病等虫害,如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灾害。专家建议,对茶叶病虫害的防治,坚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茶农应及时适时修剪、疏枝、清除杂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产生;对已发现病虫害的茶叶进行及时清理,防止病菌传播;坚持以生物用药为主,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格朗和乡负责人表示,茶叶产业作为格朗和乡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将严格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茶叶病虫害治理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格朗和乡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并通过该乡为民服务APP服务平台、宣传栏、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动,广泛深入地宣传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向茶农介绍绿色防控的做法和好处,引导广大茶农积极参加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全面推进格朗和乡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保障茶叶品质及生态环境安全。(李云)

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在纳雍召开


今年3月份以来,毕节市雨水偏多,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和植物检疫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为加强防控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6月20日,毕节市农委在“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珙桐之乡”、“中国苗族芦笙技巧《滚山珠》之乡”——纳雍县召开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通报前期病虫发生防控情况,交流防控工作经验,全面分析农作物重大病虫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形势,研究防控对策措施。

会议认为,各县、区要强化生态意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技植保”理念,强化属地防控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大力推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严防农作物重大病虫和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流行传播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会议指出,由于春季以来降雨频繁,雨水偏多影响,全市玉米、水稻、马铃薯、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病虫将偏重发生,发生面积达1390万亩次。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溃疡病等流行性病害已在全市偏重发生危害,受持续雨水天气影响,难以组织开展防治;稻瘟病、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将偏重发生;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和菜豆象疫情呈扩散蔓延危害趋势;周边省先后发现红火蚁、扶桑棉粉蚧、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和西瓜果斑病等重大疫情,对我市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会议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对此有强烈的期盼。在近期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批准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农业部门要负责两项工作:一项是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到2020年要达到50%。第二项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其中要求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监管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规范农业投入品记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我市地处乌蒙山区,生态良好,发展优质农产品环境优越,关键是要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这给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议指出,毕节市植保工作要在确保粮食作物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在蔬菜、果树、茶叶等特色作物病虫防治上有所突破。大家要认清形势,集思广益、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重大疫情不恶性蔓延,不因农药使用不当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各级农业、植保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振兴毕节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在防控技术上重点推广以加强植物检疫、选用抗病品种、规范种植、避雨栽培等措施控制病害发生,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等诱杀害虫的防控技术措施,改变只有使用农药才能防治病虫害的观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防治方式上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合作社实施的方式,组织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要重点抓好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疫情阻截防控、检疫和农药广告行政审批、农药监督管理、宣传培训、植保技术研究、植保工程实施等各项工作。要认真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加强技术交流,共同分享成果。

毕节市农委副主任刘朝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纳雍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奎到会致辞。各各县、区农牧局分管植保工作副局长和植保植检站站长,百里杜鹃风景区、双山新区农办负责人,纳雍县部分乡镇农技中心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到位于中国穿青人民俗文化第一乡——勺窝乡的纳雍县省级特色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实地观摩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立精品葡萄园、贵州省穿青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创办纳雍县勺窝乡蔬菜产业示范园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情况,观摩了纳雍县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田间工程实施情况。

中国最早的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树原产于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⑴古文献的记载在不少古文献中,记述着古代先民对茶树的各种认识。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把茶树称为槚,解释为苦荼。三国时期的《埤仓》,把荼写作。

此外,《桐君录》把大茶树称为瓜芦木,《广州记》中称之为皋芦等等。都反映出茶树的木本形态。

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⑵分布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

中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野生大茶树主要结集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在分布区中,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的野生大茶树为最多,其次是四川小的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

自古至今,中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这是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云南省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

其中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在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米,基部干径83.4厘米。

云南的巴达大茶树,被称为野生型古茶树王。巴达大茶树生长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乔木,直立。1961年发现时,树高为32.12米,后因被狂风吹折,现树高为23.6米,树幅8.8米,基部最大干径100.3厘米,离地0.8米处有5个分枝,其中1个分枝直径达40厘米。据考证,该树树龄已有1700余年。

云南野生大茶树主要包括:巴达野生大茶树(勐海县)、本山大茶树(凤庆县)、澜沧大茶树(澜沧县)、曼宋大茶树(勐海县)、苏湖大茶树(勐海县)、镇安老茶(龙陵县)、镇康大山茶(镇康县)、金平大茶树(金平县)、涩茶(马关县)、广南野茶(广南县)、振太大茶树(镇源县)、柳叶青(昌宁县)、腾冲野茶(腾冲县)、新村大茶树(云县)、新平大茶树(新平县)、大黑茶(双柏县)、双柏大茶树(双柏县)、师宗大茶树(师宗县)、富源大茶树(富源县)、楚雄大茶树(楚雄县)、南华大茶树(南华县)、昭通大茶树(昭通县)、镇雄大茶树(镇雄县)等等。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⑴中国说⑵印度说⑶无名高地说⑷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①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②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③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树树的故乡在中国介绍


中国最初,世界上仅有中国和印度有茶树生长。1598年,一位名叫林斯柯顿的荷兰游客到印度游历,在阿萨姆东北的沙地耶地区的丛林中,见到印度人将一种树叶与咖喱煮着当菜吃,也泡水喝。可是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茶树。

到了1833年,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少校布鲁斯和他的弟弟查尔斯,为了争夺印度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利润,成立了一个经营茶叶的组织,并派遣查尔斯到中国购买茶树种子8万颗,在加尔各答植物园种植。茶树成苗后运到印度的阿萨姆栽种。布鲁斯为此从中国请来两位制茶专家帮忙。就这样,中国的茶树开始在印度落地生根,才减少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可见印度的茶树是从中国引进的,中国是世界上独有的茶树故乡。

对于茶的故乡在中国的问题,印度有人提出异议。他们的理由是印度的野生茶树长得树高叶大,而中国茶树树矮叶小,因此断定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其实,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分为乔木型和灌木型两种。前者树高达15米以上,后者树高仅有l米左右。灌木型茶树是为了采摘茶叶方便,通过修剪的手段抑制茶树向上生长而加工而成。

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省,特别是云、贵、川等省多有发现。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株树高32.12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树龄已有1700多年。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高21.6米、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在陕西汉中还有600多年前的“茶树王”。这些古老的大茶树就是我国古代大茶树的宝贵遗存。

从一些史籍上看,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过我国的野生大茶树。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占据了巴蜀之地,当地部落酋长就曾以“

香茗”(茶叶)等物给周武王进贡。可见,人工种植茶叶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伐纣时期就已经技术成熟。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写道“建茶皆乔木”,说明当年建州的茶树还是大茶树。明代的《广西通志》指出当地产的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如今全国在南方各省发现将近200处有野生大茶树。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聘请了几位知名植物学家参与,对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区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进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其中的差异属于长久野生的缘故。到了20世纪后期,日本植物学家志村桥、桥本实在关于茶树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这就证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最后结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综上可见,我国目前遗存的野生大茶树,在树龄长、树干粗、数量多、分布广等方面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肩的,印度茶树也是从我国引进的,中国是真正的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⑴古文献的记载

在不少古文献中,记述着古代先民对茶树的各种认识。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把茶树称为檟,解释为苦荼。

此外,《桐君录》把大茶树称为瓜芦木,《广州记》中称之为皋芦等等。都反映出茶树的木本形态。

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一些地方志中,野生茶树的记载更加详细。如明代云南《大理府志》?quot;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

澜沧邦威古茶树

⑵分布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个省区近200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黄荆大茶树位于四川古蔺县黄荆林场,树高108米,干径502厘米。

中国野生大茶树有4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野生大茶树主要结集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黄龙头大茶树主干基部位于广东省台山县大隆洞牛围山。树高6.5米,干径217厘米。

在分布区中,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的野生大茶树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

⑶云南省的野生大茶树最具典型性

其中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在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米,基部干径83.4厘米。云南的巴达大茶树,被称为野生型古茶树王。

巴达大茶树生长在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乔木,直立。1961年发现时,树高为32.12米,政府后因被狂风吹折,现树高为23.6米,树幅8.8米,基部最大干径1003厘米,离地8米处有5个分枝,其中1个分枝直径达40厘米。据考证该树树龄已有1700余年。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硇缘穆鄣阒饕母觥<粗泄怠⒂《人怠⑽廾叩厮岛投此怠?br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

①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

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②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③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介绍


世界上种茶的国家有50多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国家有32个,主要是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和孟加拉国等。对茶树原产地的问题曾出现过不同的观点。1826年,英国人勃鲁氏(B.Bruce)在印度阿萨姆(Assam)发现野生茶树后,国外就有人认为茶树原产于印度。

1922年,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吴觉农发表了名为《茶树原产地考》的论文,阐述了中国茶树的起源、中国茶业历史的渊源等,从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地反驳了某些人对茶树原产地的错误认识,并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树体最大,最集中的地方。这些古茶树保持着植物不同进化阶段的种性特征,是育种研究的宝贵资源。

同时这里是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地方。根据植物分类,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15属、26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并还在不断发现中。

万绿之宗的云南,至今还保存着茶树原初生长弥足珍贵的物证: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的“世界茶树之王”,勐海县贺开16 200多亩栽培型千年古茶树,凤庆县鲁史千年古茶树群落,它们都是穿越时光保留下来的活化石。

中国茶树的发祥地——巴蜀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巴族、蜀族,不过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时,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至春秋、战国期间,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从中原的观点来看,这些民族或地区,仍然是属于“南夷”的化外之区;巴蜀归属于华夏,是在秦统一和设置郡县以后的事情。

周朝时期,巴蜀地区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最适宜茶树生长。基于这种原因,巴蜀地区的茶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巴蜀就成为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巴蜀一带也就成了茶树种植的中心地带。当时巴蜀地区居住的部落除了巴人和蜀人以外,还有其他十多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中,大量接触到茶树。他们渐渐发现,茶叶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解渴降暑、提神息热,是一种很好的饮料。自此,饮茶蔚然成风。据《华阳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西南小国还将其所产茶叶当成贡品献给周武王,使周武王大开眼界,同时周武王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在周武王的倡导下,华夏大地开始普遍饮茶。

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