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 茶马古道溜索过江

发布时间 : 2020-09-29
茶马古道黑茶 茶马古道的线路 什么是茶马古道线路

茶马古道黑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 茶马古道溜索过江”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声声赶马的吆喝,把自己赶进茫茫的苍凉;一首首赶马的歌谣,却唱不尽代代驮着的沉重,古道走成了神话,走不完的依然是沧桑,茶马走成了西风,走不平的依然是峻岭,祖祖辈辈倒下了你们的躯体,却抛不下那百年千年的梦想……

一路吟唱着李承翰先生创作的这首茶马古道的主题歌,在德钦县升平镇阿东办事处副主任知史定主的陪同下,记者一行开始勘查从德钦阿墩子到阿东段的茶马古道。此时,仿佛岁月的指针又让我们回到了那“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遥远岁月。

千米之外闻铃声

走在这条长22公里的传统茶马古道上,我们经布雅卡烧香台—扎达茸—南赤卡—尼吉达吉—吉丁南布—扎公卡,到了在山的西北面的阿东下村。这条路相对平缓,不算险峻,虽然古道已是荆棘丛生,但从那些深深浅浅马蹄印窝当中,还可以依稀辨出马帮当年的艰辛。路边是连成一片的玛尼堆,黑色石崖上镌刻着古藏文和黄颜色的图案,从这些图文资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条古道在德钦没有开通公路之前是何等的忙碌。

从扎公卡这道高坎上下来,山脚下竟然是一片桃花盛开的世界。83岁高龄的鲁茸吉称老人的家,就在村口的高台上。

当我们走进老人家说明来意时,鲁茸吉称非常开心地让我们参观了他父亲曾经用过的马鞍子、马笼头、马铃铛,以及当年父亲赶马从尼泊尔买来的古玩。老人告诉我们,在他孩提时代,这条茶马古道非常忙碌。他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定主是村里唯一跟着马帮跑长途运输的“马脚子”,每当马帮往返于这条古道时,铃声远在1000米之外就能听到,每一次马帮来到家门口,他就会同母亲出去看看父亲有没有回来。

那时,村里特别贫穷,全村不到10户人家,马帮一般不在村里借宿,而是在澜沧江西岸的溜筒江村借宿,第二天过了溜筒江村来到东岸休息一下,喝一碗酥油茶才开始上山,再经阿东下村前往县城阿墩子。

鲁茸吉称老人回忆:那时的马帮,往往30到50匹马为一个大队,每天有5到6队马帮从这里经过,从云南到西藏的马帮一般驮着茶叶、粉丝、面条、红糖、大米、香烟等,从西藏下来的马帮一般驮着麝香、熊胆、虫草、鹿茸、藏药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的丝绸围巾。从云南出发的马帮一般要等麦子成熟以后有自己的口粮才出发,一年就这样走一个来回。

他的父亲定主,原本只是一个“马脚子”,赶了三年的马帮之后有了本钱,便买了三匹马加入商家的队伍,往返于云南、西藏、尼泊尔、印度之间。

溜索过江惊险悲壮

那时最为热闹的还是属于澜沧江边的马帮过溜索了。阿东村离溜筒江村有5000米左右的山路,鲁茸吉称老人小时候听说溜筒江村要架设铁索桥,于是隔三差五到江边看热闹。

说到溜筒江,或许外来的游客就是翻阅整个德钦县的历史也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介绍。其实,溜筒江就是澜沧江,那么为什么这里又叫溜筒江呢?德钦县佛山乡澜沧江西岸为什么有个溜筒江村呢?

过去,滇藏茶马古道德钦段的马帮所走的线路是,从县城阿墩子出发,翻越扎公卡这一段长达22公里的山路,到达阿东下村,再到澜沧江东岸的南恰丁,再从那里过溜索到达溜筒江村。当时的溜索是当地村民用六根竹蔑缠绕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每一年这里的村民就是靠搓竹蔑绳索为生计。这里的江面虽然不算宽阔,但是每到大雨磅礴的季节,水面波涛汹涌惊涛拍岸,让人不寒而栗。

若在迪庆香格里拉追溯澜沧江上架设吊桥的历史,人们自然想到德钦县境内的普渡桥(又名溜筒江大桥)。这是因为过去这里曾以藤蔑溜索过江,过江的人用麻绳或皮绳将人、骡马、货物捆牢坠在一个形如筒瓦状的溜绑上,脚一蹬借助惯性向对岸滑行,临靠岸手足并用沿索道攀援,故取名溜筒江。一般的钢溜索用润滑油防锈、助滑。若是蔑竹制成的溜索,当地人必须隔三差五用酥油打磨溜索与溜绑,延长使用时间,否则一旦天干物燥溜索就会断裂,每一年溜筒江村的村民就必须更换一根到三根以上的竹篾溜索。

对于首次过溜索的人来说,无论是过竹索还是钢索,都会紧闭双眼,心中祈祷平安。清朝被朝廷发配西藏当差的蒋成锡就是在这里过溜索而惊吓成病,后来在西藏去世的。

若是遇到牲畜过溜索,常常吓得屁滚尿流。有史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绑损索断而葬身鱼腹,其惊险惨烈可想而知。

丽江商人集资建桥

据鲁茸吉称老人介绍,由于溜筒江村的藏民不过16户人家,这里的村民就靠这个渡口过日子,每一年村里的男人们要到山上砍竹子,把竹子加工成大的溜索,并用酥油打磨增加润滑度。

到了1945年春天,长期往返于溜筒江这道鬼门关的丽江商人赖耀彩,眼见这条竹篾溜索经常发生货物与牲畜坠江的险情,于是就与其他6个商号的马帮帮主商量,准备在这里架设一座铁索桥,这个愿望得到了其他商号同仁的大力支持,1945年普渡桥开始施工,赖耀彩等六家商号捐出巨资从香港购买钢索,由一队马帮运抵溜筒江边,又从丽江请来铁匠、石匠,赖耀彩还亲赴溜筒江村负责监督施工架桥。

德钦很多藏民对他的义举十分感动支持,唯有溜筒江村的村民唯恐架桥断了他们的唯一的生路,便群起反对。为此,德钦的官员、土司头人以及寺庙喇嘛做了大量说服引导工作,赖先生拿出一笔钱安排这里藏民的生活,教会他们种菜等各种生活技能,并答应桥通以后的人马过桥费用由溜筒江村村民支配,这才有了1946年6月的通桥典礼,在典礼上,赖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阿东村办事处以及溜筒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普渡桥早已被钢筋水泥桥替代,原先的茶马古道旧道而今早已改道,从德钦县城升平镇(阿墩子)到溜筒江变成国道214线的主干线,一条平直的柏油路直达西藏,当年靠溜索谋生的村民而今种植葡萄、蔬菜、苹果,并走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这一段历史一直为当地村民称道。

茶经网扩展阅读

茶马古道话松州古城


“古道西风瘦马”。

翻开尘封的历史,松州是四川一座非常古老的边陲重镇,松州在藏语中称为“茸曲”,意为岷江城。在《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书中记载:松州古道其间鸟道羊肠,千回百折,长峰巨岭。棋布星罗,水不可行舟、陆不可并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松州古道如诗一般的古老,也如诗一般的苍凉。历史是不会死亡的,即便它已陈旧,即便它已远去,即便它已消失,它都静静的躺在历史的书籍里,等待着后人来翻动,来阅读,来了解。

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中,马帮把平武、北川、安县、彭州、什邡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和盐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集散地。在这古驿道上,一个马帮从灌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出发到松州(680华里)在崇山峻岭中要走20天。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中继站。

古城海拔2850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风土民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进入松州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鄱一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谍)、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媚,门媚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所有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传说修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动用了上万军士民夫,用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整体布局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呈等腰三角形,并筑有外城和瓮城,与古城的地形、山势、水流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四川省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率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著名女诗人薛涛曾被流放到松州,她曾写下了具有政治远见的《筹边楼》史诗。[page_break]

“岷江有声万里滋润无私藏”。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古朴别致的古松桥跨越滚滚岷江,向大家讲述着松州城内“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地使得整个松潘古城屯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以四川古建筑形象为基础,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斗结构的特色民居,一片连一片的平房和在平房中兀自耸立的城墙、体现和点缀了藏式和回式风格的特色仿古建筑,加上唐式风格的街灯,欣赏远山近水,非常的写意。茶与马的交易历经畜产品、中药材、布匹、五金及其他百货的交易发展到今天,更扩充到了繁荣的旅游业,让我们回到“大唐”,体验这古风古味。

松潘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道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兴裒,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如今登临城头,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州城已失去昔日攻防战守的用途,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定会激发起无限的感慨与怀想。

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马匹和唐王朝建立起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成亲的塑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而且城墙各点布置古战车、弓弩、抛石机、烟火、莽号、战鼓、唐代官兵石膏塑像,尽现边关战场历史风云。

高厚的城墙,严峻冷漠,铁壁似地横亘。圆形的城门洞,无门关,不分昼夜地敞开着,人车畜随时可以进进出出,城门洞上方,斗大“松州”二字,游客将在硝烟弥漫中感受远古战场的悲壮与宏大。飞阁流丹、画栋雕梁的南桥象一条玉带的扣子把南北两条大街紧紧相连。桥下的岷江把个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是万鳌为破风脉,斩象腿而开凿的。“水打穿城过,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一景。现场融入藏族“酥油茶”、石磨手推糌粑、纺线、织地毯、编织氆氇等场景,再显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质朴善良,团结和睦的盛世局面,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在朦胧白亮的夜色中,明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列列凸现。飞檐翘角的箭楼,轮廓分明地屹立。挂在箭楼角上的铜质风铃,微微地晃摆,发出串串清脆的铜质声响,让人恍惚地觉得,流淌的气流中,夹带着远古高原的韵律。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习俗、别致的建筑……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各具特色的“逸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上,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古城松潘,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底蕴,突出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把松州古城打造成为九环线上与黄龙和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晚上的松潘城很热闹,这里的价钱较实惠,可以选购一些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什么的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有烧烤摊,小店和饮食店开到11点。如果喜欢牦牛头的话,根本无需用钱买。市场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有丢弃的牦牛,带着肉丝和血迹。可以拿这些原始的牦牛头叫当地人加工,几十元钱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尽可以带回来做家居装饰。

松州街上,商店里大多经营着玛瑙、玉器、银具、金货、饰物、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各种物品发出或淡红、或碧绿、或白亮、或金黄等。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赶马人,听到他们的高声吆喝。这些马帮,已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了,他们驮的不是布匹、盐、茶,而是外地游人。这些客人一般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是来体味高原古老的民风民俗,骑马翻山看景来了。松潘顺江农民李贵权就是一个牵马的,仅有小学文化的他,1996年组建了“快乐的小路骑马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专任教的苏格兰姑娘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游,认识了李贵权,没想到李贵权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她交谈,两人在这茶马古道上点燃了爱火。1999年7月18日,一只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迎亲来了,在松州古城依照中国传统形式,李贵权与这位苏格兰金发碧眼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松州茶马古道的历史是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古道,一条供马帮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成为一条连结大西北的纽带,是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重走松州的茶马古道,沿途可以领略玉垒关、雁门关、大石关、黄胜关……

在雪山中,在草甸上,在山梁上,四处可以寻觅到它的苍凉,可以抚摸历史深处的体温,可以聆听赶马人时而流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在茶马古道上串起千年的历史。如今,松州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完)

旅游线路:

成都距松潘县320公里,自1998年以后,全程一级柏油路开通,1999年10月28日九寨沟环线路也全程开通,游客可在成都茶店子车站乘去松潘黄龙的专车;也可从成都乘火车或汽车至江油,经平武至南坪到松潘黄龙(全程640公里)。松潘县城至川主寺公路属国道213线一段,全段柏油路面。本段全程约17公里。松潘川主寺镇至九寨沟公路属四川省道,全段柏油路面,路面平坦。川主寺至九寨沟景区入口处88公里。松潘川主寺—松潘黄龙风景区川主寺至黄龙的公路比起以前已有很大改进,从川主寺到黄龙,翻越雪宝顶海拨4000只需1个多小时。但冬季由于路面积雪结冰严重一般不能通行。

松潘川主寺—若尔盖,全程约120km。川郞路起于若尔盖县郎木寺乡(川甘交界处),止于松潘县川主寺镇,接九环公路,途经郎木寺、日尔郎山垭口、万亩草场、若尔盖县城、尕力台。主线全长225公里,如今,朝离蓉城,暮宿九寨,途经松州,只需要半天时间,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建在松潘川主寺的山巴乡,使古老的松州古城有了“高原航空港”的美称,乘坐飞机从成都起飞,只需40分钟即可到达。

茶马古道之松州古城


古道西风瘦马。翻开尘封的历史,松州是四川一座非常古老的边陲重镇,松州在藏语中称为茸曲,意为岷江城。在《松理茂懋汶边务鸟瞰》书中记载:松州古道其间鸟道羊肠,千回百折,长峰巨岭。棋布星罗,水不可行舟、陆不可并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历史佳话。松州古道如诗一般的古老,也如诗一般的苍凉。历史是不会死亡的,即便它已陈旧,即便它已远去,即便它已消失,它都静静的躺在历史的书籍里,等待着后人来翻动,来阅读,来了解。

千回百转的羊肠小道中,马帮把平武、北川、安县、彭州、什邡的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和盐从都江堰运往松潘集散地。在这古驿道上,一个马帮从灌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出发到松州(680华里)在崇山峻岭中要走20天。

松州古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高原古城战略要冲之称。目前又是连接九寨沟、黄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的中继站。

古城海拔2850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以数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各民族风格各异的风土民情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进入松州县城,方圆十里的城门城墙高大古老,保存完好。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卫和潘州卫合并为松鄱一时。松州城内城外廓,瓮城(月城)女墙(雉谍)、马面、炮台规模完整,有觐阳门、延荤门、威远门、镇羌门、临江门、阜清门、小西门七道城门,每道城门施马面、嵌石门媚,门媚柱础雕石莲花。门洞用六面体条石拱券,门基条石为奔马流云浮雕。

据《松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将军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贴里叛乱军,挥师北进,进驻松州之后,上书皇帝朱元璋,建议在松州设置军卫。

松州设卫时,丁玉调宁州卫高显来松负责筑城事宜,在西缘山麓,东傍江岸以上筑墙,历时五年,筑成一段城墙,古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所有灰浆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块青砖重达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长的城墙,工程艰巨。用糯米、桐油、石灰混合熬制的灰浆粘砌。造工坚实,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传说修成如此规模的城墙,动用了上万军士民夫,用三分之一的人烧砖、三分之一的人修筑,三分之一的人采金以补修城费用。整体布局内城跨江沿山构筑,呈等腰三角形,并筑有外城和瓮城,与古城的地形、山势、水流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今天,在松潘的窑沟、窑坝上,遗留有为筑城烧制青砖而造的古窑遗迹。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此地置松州,两宋因之,元为松、潘、叠、宕、威、茂等处宣慰司,明置松潘卫,清改松潘厅。松州城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陲军事重镇,明王在松潘设立了专营茶、盐、马的茶马署,通过以茶马易法,在藏区换取大批良马以充实军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商贸集散地,是四川省现存城樯中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

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屏蔽天府,锁钥陲,故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唐朝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唐太宗命吏部尚书率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传为千古佳话。

著名女诗人薛涛曾被流放到松州,她曾写下了具有政治远见的《筹边楼》史诗。

岷江有声万里滋润无私藏。松潘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古朴别致的古松桥跨越滚滚岷江,向大家讲述着松州城内茶马互市的历史。一条湍急而清澈的河流从松潘古城的东端穿过环城路向西流,在切过中央大街后,转往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潘古地使得整个松潘古城屯时活泼生动起来,尤其是河两岸的人家,依着河岸在河面上架起以四川古建筑形象为基础,引入了松州民居的穿斗结构的特色民居,一片连一片的平房和在平房中兀自耸立的城墙、体现和点缀了藏式和回式风格的特色仿古建筑,加上唐式风格的街灯,欣赏远山近水,非常的写意。茶与马的交易历经畜产品、中药材、布匹、五金及其他百货的交易发展到今天,更扩充到了繁荣的旅游业,让我们回到大唐,体验这古风古味。

松潘还是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清咸丰年间,税赋沉重,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义。起义历时六年,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额能作。起义军曾攻下九关六堡,占领松潘古城(今松潘县城)两年,多次击败清军围攻,消灭清军数千人。

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这里的藏、羌、回、汉民族与古城一道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兴裒,古城墙记载和显示着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深沉豪迈的民族风格。如今登临城头,可饱览周围的雄壮景色,松州城已失去昔日攻防战守的用途,成为人们凭吊古战场的一大名胜,定会激发起无限的感慨与怀想。

自唐代开始,吐蕃便用马匹和唐王朝建立起了以物易物的交换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部成亲的塑像不仅成为松州古城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物,向人们述说着千余年前在此发生的促使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唐蕃之战,而且城墙各点布置古战车、弓弩、抛石机、烟火、莽号、战鼓、唐代官兵石膏塑像,尽现边关战场历史风云。

高厚的城墙,严峻冷漠,铁壁似地横亘。圆形的城门洞,无门关,不分昼夜地敞开着,人车畜随时可以进进出出,城门洞上方,斗大松州二字,游客将在硝烟弥漫中感受远古战场的悲壮与宏大。飞阁流丹、画栋雕梁的南桥象一条玉带的扣子把南北两条大街紧紧相连。桥下的岷江把个松州城拦腰截断,据说是万鳌为破风脉,斩象腿而开凿的。水打穿城过,月映古松桥从此成了松州一景。现场融入藏族酥油茶、石磨手推糌粑、纺线、织地毯、编织氆氇等场景,再显唐代边塞古城藏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质朴善良,团结和睦的盛世局面,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在朦胧白亮的夜色中,明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列列凸现。飞檐翘角的箭楼,轮廓分明地屹立。挂在箭楼角上的铜质风铃,微微地晃摆,发出串串清脆的铜质声响,让人恍惚地觉得,流淌的气流中,夹带着远古高原的韵律。

多彩的服饰、独特的习俗、别致的建筑古城内居住着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保持各自的个性,形成了独特、悠久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各具特色的逸情广场、松州广场、大唐松州广场、古韵广场上,听一曲藏歌,跳一曲锅庄,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这浓郁的民族风情。

如今的古城松潘,人们对它进行了重新定位:与黄龙、九寨齐名的又一人文景观,以千年古城文化为底蕴,突出唐、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把松州古城打造成为九环线上与黄龙和九寨沟齐名的中国高原第一文化古城。

晚上的松潘城很热闹,这里的价钱较实惠,可以选购一些牦牛肉干、民族工艺品、藏刀什么的带回去。路边到处都有烧烤摊,小店和饮食店开到11点。如果喜欢牦牛头的话,根本无需用钱买。市场卖新鲜牦牛肉的地方到处都有丢弃的牦牛,带着肉丝和血迹。可以拿这些原始的牦牛头叫当地人加工,几十元钱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尽可以带回来做家居装饰。

松州街上,商店里大多经营着玛瑙、玉器、银具、金货、饰物、皮毛等藏区特有的物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各种物品发出或淡红、或碧绿、或白亮、或金黄等。

在松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赶马人,听到他们的高声吆喝。这些马帮,已不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了,他们驮的不是布匹、盐、茶,而是外地游人。这些客人一般来自东南亚或港澳,他们是来体味高原古老的民风民俗,骑马翻山看景来了。松潘顺江农民李贵权就是一个牵马的,仅有小学文化的他,1996年组建了快乐的小路骑马旅游公司。1997年7月,在河南洛阳师专任教的苏格兰姑娘罗娜安妮威尔金斯在松潘骑游,认识了李贵权,没想到李贵权竟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她交谈,两人在这茶马古道上点燃了爱火。1999年7月18日,一只由30匹马组成的马队迎亲来了,在松州古城依照中国传统形式,李贵权与这位苏格兰金发碧眼的姑娘举行了婚礼。

松州茶马古道的历史是深厚的,它不仅仅是一条古道,一条供马帮行走的古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已成为一条连结大西北的纽带,是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重走松州的茶马古道,沿途可以领略玉垒关、雁门关、大石关、黄胜关

在雪山中,在草甸上,在山梁上,四处可以寻觅到它的苍凉,可以抚摸历史深处的体温,可以聆听赶马人时而流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的吆喝声,不知不觉中在茶马古道上串起千年的历史。如今,松州的茶马古道已成为川西北高原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和黄金旅游线。

重踏云南茶马古道路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玉龙山下茶马古道。茫茫山原之国,云南,同是高原却没有西藏的那份神秘,安宁、淳朴是这里永恒的主题。如果你没有到过高原,云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不会让人感觉到高海拔那种特有的压抑,清爽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足以让你陶醉一夏。

广州富宁

感受德天瀑布的气势

从广州出发,过三水大桥,经广肇(肇庆)高速、广云(云浮)高速、南梧高速直达南宁,全程大约600公里,行驶6小时。广州到南宁路段除了云浮至岑罗段国道路面有些破损以外,其它基本都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路况甚佳。如果走湛江段虽然基本全程高速,但绕了一个大圈,费时太久,走梧州段盘山公路太多不安全,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走肇庆罗定线,从肇庆经罗定到岑溪、玉林。

晚上入住南宁,一早动身前往富宁。途径大新路段,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景色甚好。清晨太阳尚未升起,雾气缭绕下的喀斯特峰林一座座只露出尖尖的峰顶。到达大新县时,我们决定顺路去感受一下德天瀑布的气势。德天瀑布距离大新县城78公里,开车不用一个小时。据说该瀑布还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呢。我们驱车驶往德天瀑布,6月这里雨水较多,瀑布气势更为磅礴,流水从80米高的中越接壤地高浦汤岛上飞泻而下,一波三折,形成三级瀑布,水势激荡,动人心魄,蔚为壮观。瀑布前方设有停车场,停车观景非常方便。

到达富宁已是傍晚时分。富宁介于广西的那坡和云南砚山之间,道路多为盘山公路。从富宁到云南砚山还有5小时左右的车程,因此大家决定晚上入住富宁,第二天赶往昆明。

富宁昆明大理

苍山雪洱海月

从富宁出来,开始爬坡,道路多为盘山公路,而且路面较窄,大货车较多,会车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出了珠街收费站,上砚平高速,经弥勒上昆石高速,直达昆明。全程600多公里,耗时6小时。到达昆明已是下午2点。都说昆明四季如春,但中午时分我们感觉不到些许春意,夏天还是夏天。稍作休息,我们便开车继续赶往第一个目的地大理。

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了大理。大理分上关和下关,下关就是大理新城。我们当晚入住下关。俗话说: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短暂休息后,我们便驾车前往洱海公园,一睹传说中的洱海月。虽然没有苍山雪的映衬,但皓月下的洱海格外迷人,看似海上升明月,却听不到海浪的半点响声。安宁,还是安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洱海月让我们一路操劳的心情霎时平静下来,也为第二日的大理古城之行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大理古城离下关还有18公里的路程,开车需30分钟左右。其实大理古城还是比较好找到的,在一路苍山山脉的陪伴下,在不远处你便可看到有一个小镇坐落于苍山山脉之下,那便是大理古城。大理古城可谓中西合璧,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时隔千年的古城,也可以找个洋酒吧痛饮一场。大理古城外围很多地方是用马车作交通工具的,你可以像坐公交车一样给一块钱坐马车到处观光。

大理丽江

茶马古道古色古香

从大理到丽江路况一般,且路面较窄多为盘山公路,车速绝对不能太快,全程179公里,行车时间约为3小时。进入丽江便可以远远地看到玉龙雪山,虽然时值夏季,但仍可看到皑皑雪峰。可能是由于靠近玉龙雪山的缘故,丽江的气候明显湿润而且凉爽。

古城里的客栈很干净而且便宜,可能因为是淡季的原因,我们住的标间才40元一晚,空调、电视、热水样样齐备,超值!丽江古城里面完全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很多人来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半个月的,不干别的,就是来这里发呆的。我们可没这么多时间在这里发呆,卸下行李,把什么四方街、万古楼、木府都游过一遍,还买了不少手工艺品。

丽江的土著居民多为纳西族人,纳西族无论老幼皆能歌善舞。每到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内涵肯定是非常愉快的。纳西族的服饰也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

寻访云南墨江“茶马古道”


关于"茶马古道",据史学家考证,至少自唐、宋中央王朝开设"茶马互市"时始已形成。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贩运产于思普地区(旧时包括今云南省思茅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之一部分)普洱茶为主的马帮运输,得以蓬勃发展。其特点是人赶着马帮在高山峡谷中跋涉,天长日久,踏出了许多条以当时思普地区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一条条马帮驿道,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

从当时的思普中心普洱出发,经茶庵塘、磨黑、孔雀坪、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回龙街、过詹鲁平渡口(即现在的忠爱桥)、路水井、他郎城(今墨江城)、水癸河、背阴山、元江、玉溪直达昆明,全长580.7公里。因1953年昆洛公路(国道213线)的修通,这条"茶马古道"退出历史已经50多年了,昔日马帮商贾不绝的古道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成为古迹。

近年来,笔者认真考察了这条古道在墨江县把边江渡口至背阴山的路段和遗迹。

墨江县城的古道和周围的古道遗物

墨江县城有一条街名叫马店街,因原来的马帮在此经常歇马驻店而得名的。在马青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回归线之城》里,对墨江县城的马店街有多处精彩的描写。昔日马啸声声的马店街如今已是繁华的闹市区,唯一能够寻觅到此处曾是古道一部分的,仅为遗留在马店街附近从环城路至文庙大门口的当年石条路了。此路有300余米,路的中间用当年的褐色石条两两镶嵌而成,静静的卧在闹市中。现代公路的建设使古道的作用完全淘汰,后来又因农田地及城镇村庄的建设,人们纷纷取用古道的石块,保留下来的这样的古道,特别是经过各处城镇的古道,现今已是少之又少,墨江县城的这条古道可能是普洱市保留在城市之中的最后一条"茶马古道"了。 

从文史资料上可知,"茶马古道"的许多路段都是用石条镶嵌铺成的石板路,从墨江县城至赖蚌近10公里的古道亦如此。现今,这段路已经寻不到一块当年的石板了。可贵的是;在离县城2.5千米的联珠河上,至今还耸立着一座桥房合二为一的古桥--涟漪桥,从中仍可窥见这座以水波命名的被誉为千里思普"茶马古道"第一桥的雄姿。

据《墨江县志》和《墨江县地名志》记栽,涟漪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道光二年(1822年)被洪水冲毁,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同治元年(1867年)又被冲塌,同治九年(1870年)署游击孙世恒等捐资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桥身系土砖木混合结构,木梁,木板铺桥面,木架筒、板瓦屋面。桥正中魁阁瓦屋面为四面分水,长27米,宽4米。桥中心魁阁为5.5×5.8米,高16米。河中桥墩呈船形,长22.8米,中宽8.4米。修建投资共用了2584两白银。此桥的特别之处是桥中心的魁楼是一座方形二层桥亭,并于两边的两座小魁楼浑然为一体,黑瓦粉墙,四角飞檐,错落有序,看起来结构严谨,优雅古朴,玲珑标致。桥上的过门左右相通,供游人或过客歇脚休息。

涟漪桥迄今已经历了近200多个春秋的风雨沧桑,几次大的洪灾和地震,木梁、桥墩安然无恙,桥亭和过门仍屹立在联珠河上,人畜过往畅通无阻,恩泽后人至今。在现代桥梁日新月异的今天,保存下来的古代桥为数寥寥无几,涟漪桥不失为认识思普地区古桥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亦驰有着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现在,涟漪桥已经修复,又重现出了"波光粼粼,涟漪成调,凭栏远眺,一马平川,田畴千顷,竹抱古桥柳抱溪"的美景。

水癸河桥及水癸寨

从墨江县城往东,穿过紧连县城竹木森森的玉皇阁旧址后,一条山路就向大山里延伸;翻过大山,就可以看见座落在水癸河边的水癸寨。一蓬蓬竹子和一棵棵标直的棕榈,婆娑多姿;一幢幢青瓦灰墙的房子,静静的坐落在竹子和棕榈树丛中;弯弯曲曲的水癸河,缓缓的流过阡陌田畴,从寨脚直向东南。河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座小巧古朴的石拱桥,这桥是千里"茶马古道"出思普地区的最后一座桥,过了桥,越过背阴山,就进入了玉溪市的元江县。

在水癸河桥的一侧,高高低低的立着八九块石碑,每块碑上都记载着建桥或修缮该桥的经过。离桥不远处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树,春风明媚的三月里,河水在桥下悠悠流淌,寨里的村民们正吆着牛出工,马帮铃声已经淹没在远远的历史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呵叻--呵叻"的牛铃声。晨烟冉冉升起,走在桥上,听水流,看农舍,思今古,颇有马致远在《秋思》里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景。抚摸石碑,辩认碑文,最远的一块碑立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最近的一块碑立于1992年。除几块碑文能够清晰地辩认字句外,大部分石碑的字迹已在风霜雨蚀中变得模糊,不能流畅的解读了。但从中仍可弄清:水癸河桥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同治十年(1871年)水涨冲圮,他郎守备李应元率士民张树宇、蒋春秀、杨恒兴等捐资重修,桥长4.3米,宽2.7米,高4米。1988年、1992年墨江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拔款修复加固,使这一古桥至今亦可通达人畜。

从建筑风格来看,水癸寨是因有了"茶马古道"而建的村寨,一条石板和鹅卵石镶嵌的小路穿过寨子,路两边建盖的房屋一律把门开朝路边,房屋建得比一般的专用农房稍高,配有让马帮的牲畜喂料过夜的厢房。有些房子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式,即有正房之外的厢房和堆放稻草等马料、铺有地板的耳房,在几幢房边,还有当年拴马的木桩。

一位老人在桥头的古道上,向我讲叙了当年水癸寨马帮不绝,人来人往的繁闹往事。老人说,因为水癸寨离墨江城不远,许多从昆明,玉溪来的马帮,到了水癸寨就放马做饭,让马在水癸河边的田野里吃草饮水,吃饱喝足后好一口气赶到墨江。从思普等驮了茶叶的马帮在水癸河休息后,也可以一鼓作气翻过背阴山,直抵元江坝子。建国以前,水癸寨的村民大多以为过往马帮提供服务为主业,种田种地只是副业而已。昆洛公路修通后,马帮运输被汽车代替,则再无马帮来往于古道了。

曾经喧闹一时的水癸寨静静的藏在深山中,穿寨而过的古道上长满了绿绿的野草,扒开野草,是密密麻麻的马蹄印,许多地方的古道石板,都被人们撬走了,用作盖房修牲畜厩舍,甚至是抬去做台地的埂脚,而水癸寨的这段古道却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有了捉摸那段历史的物证,让你走近它,发现它,了解它,解读它。

从忠爱桥到把边江吊桥

从忠爱桥出发,一抬脚就是上坡路。阿墨江被江两岸的大山挤压,深深的陷进山谷,冲出了一个峡谷。在阿墨江流域,寻找不到稍平的坝子,除了陡峭的大山还是大山。从墨江史料上可知,忠爱桥经回龙,过通关抵把边江吊桥的古道是铺有石板的,当年为了道路的畅通("茶马古道"亦是官方传递公文信息,调遣兵士的驿道,故又称之为"官马大道"),官方派民工把很多路段都铺成了石板路,以便于过往商贾和公文信息的传递。

我顺着古道走一个多小时,便看到有民房建在山腰,山腰之上是密密的思茅松和阔叶灌木交会生长的地方,看上去植被保护得很好。我走到路边的一间民房,一看那女主人的穿戴,就认出是哈尼族支系卡多人。我用碧卡方言与之交谈,果不其然。男主人李批者跟我喝了几杯酒后,硬要送我到山腰的大路上,他说那里还完整的保留着"茶马古道"原来的模样,并且从那里顺着大路就可以达到回龙。

李批者告诉我,古道的石块一部分在修建昆洛公路时撬去做了路基,一部分被周围村民搬去做了起屋盖房的石料。山腰之上的古道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是因为离寨子太远,搬运石块费力费工,划不来,才得以幸存。我们一面聊天一面向山里攀登,一个小时后,泥路上的石头渐渐多了起来,走进林中,一条石头铺就的古道赫然出现在眼前。这里已经是大山深处,思茅松和灌木长得很密,挡住了阳光,古道上长着零星的小草,铺了一层落叶。十分幸运的是我和李批者坐在古道上休息,准备挥手再见的时候,从山的那一边传来了"弓咚--弓咚"的马铃声,李批者告诉我这是同族的李然扎上山驮运松脂的马匹。在"茶马古道"上仍能见到驮运的马匹,令人倍感欣慰。

告别李批者和李然扎后,我过山岗,抄近路,一路往前,原本打算在回龙再停留一个小时左右,赶到那里一看,石板路已铺上了水泥,房屋基本都已改建,感受不到古道驿站的韵味了。在通关吃了一些食物后,我只用两个小时就赶到了把边江吊桥,完成了这次有意义的徒步寻访考察。

黔西南州也有茶马古道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市场行情而进行的茶文化交流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大部分人只知道茶马古道就是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其实黔西南州也有茶马古道,下面就和

网一起分享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主要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交易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

在茶马古道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在南宋时期对贵州各民族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买马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大规模的贩马贸易活动,把贵州与川、滇、桂连成一片,贵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为贸易中转中心,无论是川人南下、滇人东进还是桂人北上,贵州都处在中心点上,形成了贵州的茶马古道。

贵州段的茶马古道主要由北线“贡茶古道”和东线“市马古道”组成。分别经过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涉及40余个县。在黔西南州的崇山峻岭中,横卧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路,把山与山紧紧连在一起,那就是茶马古道。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贵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贵州段保存了包括驿道遗址、商道遗址、桥梁、码头、渡口、牌坊、驿站遗址、关隘、烽燧遗址,以及沿线相关的会馆、岩画等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

涉及到黔西南州的主要有:茶马古道贵州段之贡茶古道:普安白沙等烽火台遗址-松岿寺-罐子窑“一品马店”-滇黔驿道晴隆半坡塘段-晴隆安南城墙遗址-莲云城墙遗址-盘江桥石刻群;茶马古道之市马古道:贞丰花江铁索桥石刻-贞丰两湖会馆-兴义滇黔驿道兴义鲁屯段-鲁屯牌坊-兴义马岭木桥-兴仁寿佛寺-晴隆安谷牌坊-兴义捧鮓巡检城遗址。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重踏云南茶马古道——古色古香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玉龙山下茶马古道。茫茫山原之国,云南,同是高原却没有西藏的那份神秘,安宁、淳朴是这里永恒的主题。

如果你没有到过高原,云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不会让人感觉到高海拔那种特有的压抑,清爽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足以让你陶醉一夏。

广州→富宁

感受德天瀑布的气势

从广州出发,过三水大桥,经广肇(肇庆)高速、广云(云浮)高速、南梧高速直达南宁,全程大约600公里,行驶6小时。广州到南宁路段除了云浮至岑罗段国道路面有些破损以外,其它基本都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路况甚佳。如果走湛江段虽然基本全程高速,但绕了一个大圈,费时太久,走梧州段盘山公路太多不安全,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走肇庆罗定线,从肇庆经罗定到岑溪、玉林。

晚上入住南宁,一早动身前往富宁。途径大新路段,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景色甚好。清晨太阳尚未升起,雾气缭绕下的喀斯特峰林一座座只露出尖尖的峰顶。到达大新县时,我们决定顺路去感受一下德天瀑布的气势。德天瀑布距离大新县城78公里,开车不用一个小时。据说该瀑布还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国瀑布呢。我们驱车驶往德天瀑布,6月这里雨水较多,瀑布气势更为磅礴,流水从80米高的中越接壤地高浦汤岛上飞泻而下,一波三折,形成三级瀑布,水势激荡,动人心魄,蔚为壮观。瀑布前方设有停车场,停车观景非常方便。

到达富宁已是傍晚时分。富宁介于广西的那坡和云南砚山之间,道路多为盘山公路。从富宁到云南砚山还有5小时左右的车程,因此大家决定晚上入住富宁,第二天赶往昆明。

富宁→昆明→大理

苍山雪洱海月

从富宁出来,开始爬坡,道路多为盘山公路,而且路面较窄,大货车较多,会车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出了珠街收费站,上砚平高速,经弥勒上昆石高速,直达昆明。全程600多公里,耗时6小时。到达昆明已是下午2点。都说昆明四季如春,但中午时分我们感觉不到些许春意,夏天还是夏天。稍作休息,我们便开车继续赶往第一个目的地——大理。

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了大理。大理分上关和下关,下关就是大理新城。我们当晚入住下关。俗话说: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短暂休息后,我们便驾车前往洱海公园,一睹传说中的洱海月。虽然没有苍山雪的映衬,但皓月下的洱海格外迷人,看似海上升明月,却听不到海浪的半点响声。安宁,还是安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洱海月让我们一路操劳的心情霎时平静下来,也为第二日的大理古城之行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大理古城离下关还有18公里的路程,开车需30分钟左右。其实大理古城还是比较好找到的,在一路苍山山脉的陪伴下,在不远处你便可看到有一个小镇坐落于苍山山脉之下,那便是大理古城。大理古城可谓中西合璧,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时隔千年的古城,也可以找个洋酒吧痛饮一场。大理古城外围很多地方是用马车作交通工具的,你可以像坐公交车一样给一块钱坐马车到处观光。

大理→丽江

茶马古道古色古香

从大理到丽江路况一般,且路面较窄多为盘山公路,车速绝对不能太快,全程179公里,行车时间约为3小时。进入丽江便可以远远地看到玉龙雪山,虽然时值夏季,但仍可看到皑皑雪峰。可能是由于靠近玉龙雪山的缘故,丽江的气候明显湿润而且凉爽。

古城里的客栈很干净而且便宜,可能因为是淡季的原因,我们住的标间才40元一晚,空调、电视、热水样样齐备,超值!丽江古城里面完全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很多人来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月半个月的,不干别的,就是来这里发呆的。我们可没这么多时间在这里发呆,卸下行李,把什么四方街、万古楼、木府都游过一遍,还买了不少手工艺品。

丽江的土著居民多为纳西族人,纳西族无论老幼皆能歌善舞。每到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内涵肯定是非常愉快的。纳西族的服饰也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

云南“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难解之谜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前天在此间宣布:云南剑川县“茶马古道”集市沙溪镇寺登街入列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老贸易通道,由于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并以马帮运输而得名。沙溪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它延伸入南亚的集市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

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难解之谜

60余枚寸许见方的小印,轰动了考古学界!无人认识的神秘符号,难以揣测的用途,使得这些被称做"巴蜀印章"的文物,成为了川藏茶马古道上最为难解的一道谜。

在荥经县文物展览馆,记者见到了这些令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小印。它们均寸许大小,以铜质制成,多数为圆形,少数是方形、矩形、半圆形、椭圆形、月牙形或山形。整个印仅几克重,印背有用于穿线的钮,其小巧的形状非常容易携带。而印面有别于其他的印章,没有文字,仅以阳文手法刻着神秘图案和符号,至今无人能够辨识,专家学者们称之为"巴蜀图语",有人推测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以解读。

四川东部一些地方均出土过这种神秘的"巴蜀印章",三星堆里也曾发现过。但以数量而言,荥经县出土多达60余枚之多,其印面无一雷同,殊为罕见。在古代,荥经曾是西南边陲重镇,南方丝绸之路曾从这里经过,贸易异常发达。有专家推测,这种神秘印章可能是作为合法经营的凭证,或者通关证明,或者私人证明,但亦无法证实。

据荥经县宣传部门介绍,"巴蜀印章"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考古学者的兴趣,许多人慕名而来一睹古印风采,但其谜底至今无人破解。

云南普洱“茶马古道”分布路线


清雍正十三年(1735)思茅设驿,专开从到易武的茶马道,此道从思茅向南行,经黄草霸—卡房—高酒房—勐班—补连—补岗—椅邦—曼拱—曼乃—镇越易武,行程七天,全长535华里,是思茅通往勐腊、易武、倚邦、曼拱、革登等普洱六大茶山的茶马通道,清朝廷上贡的(女儿红)就是从这条驿道运出的,这是一条有一.五公尺宽的石铺大道,它沿着原始蜜林遮盖的山岗竹头,绕着重重唆岭,从思茅通到勐腊易武,这条茶马道用的石头,全是河里的硬沙石,思茅县志办姜定忠先生考查过,小石如方斗大,大石宽三十多公分,长一公尺多,重2-3公斤,而路边连一个石子都没有,石头全部是从其他地方抬来镶起来的。

据史料中载:民国3年(1914),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动招佣临时工程队修开,当时百性称它为“柯家大道”。这条茶马道经过的(卡房),海拔为1527公尺,是当时设在这里的一个检查站,由内地或六大茶山出进马帮驮运的茶叶货物等都要检查,交纳关税,才可以走,故得此地名:“卡房”,而过去就是高酒房是路途上的食缩地,海拔为1530公尺,山高水甜,用这里的水烤出来的酒,滋味高,酒度浓,加上此地不沾村,成了过路茶马商帮必缩之地,赶马的或行卖商人到了这里,牛马一歇,先要一碗热茶下肚,再要上一瓶老酒,几碟小菜,主人发了才,盖了一栋雕龙书凤的青砖白瓦四合楼院,被人称(高酒房),因此,高酒房也就成了这茶马道上的地名。普洱澜沧茶马商道:

民国时期,思茅到澜沧的驿站,从思茅向西南行,经整碗—翠云—糯扎—火烤寨—油炸房—锦章—澜沧,路称七天,470华里,从澜沧雪林出境可至面甸腊戍。从澜沧—勐连—芒信出境至面甸万霍道,由澜沧至西盟出境于面甸大道小径相接,是边贸传统商道,民国时期,澜沧景遇茶山是普洱茶产区之一,年产茶叶800多担,外地商人赶着马帮从思茅到澜沧景遇茶山购茶叶达到昆明,西藏或面甸销售。

普洱江城茶马道:

民国时期,思茅至江城的茶马商道,从思茅向东南行,经倚象霸—石高箐—曼克老—营盘山—阿树—江城,七个马站,400华里,从江城出口茶叶的商道是由江城李仙江坝留渡口顺江而下至越南莱州,水路约200华里,行程五天,可直达港口海防,再海运香港,从江城到几个邻县和老挝勐鸟、越南莱州的驿道里程和茶商马帮站口,据《江城县志》载,有以下几条:

1、由江城到墨江520华里,计八个马站;江城勐烈街—河口—半边寨—曼兴—龙塘街—三星街—着落—墨江县城,

2、由江城到普洱420华里,计六个马站;江城勐烈街—三家村—丫口寨—曼兴—铁厂河—草皮街—普洱县城。

3、由江城到镇越易武350华里;计五个马站:江城勐烈街—阿树—曼汗—曼乃—曼丽—易武。4、由江城到老挝勐鸟120华,计二个马站。5、江城勐烈街—大路边—老挝勐鸟。

更多茶马古道内容请访问

网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