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问茶,探寻峨眉山茶文化

发布时间 : 2020-09-29
峨眉山茶产地 峨眉山茶叶 峨眉山茶叶价格

峨眉山茶产地。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入蜀问茶,探寻峨眉山茶文化”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入蜀问茶,探寻峨眉山茶文化”相关知识!

峨眉山茶出自这里的灵山秀水。入蜀问茶,得幽芳无数,把盏之余,且待我慢慢道来。

峨嵋飘瑞雪 素芽蕴冰心

冬日登峨嵋山,喜遇漫天飞雪,山川树木皆沐其间,寒山层叠,素枝如画。自雷洞坪登车上山,山路曲折,路面已结成薄冰,车辆的轮胎上得缠着防滑链才能行进。越往高处,雪花越密集,洁白片羽迎面而来,好一片天清地白。

褐红墙面的接引殿在雪白世界里醒目而庄严,寺前有一家峨嵋雪芽的专卖店,素闻“仙山藏灵芝,峨眉绽雪芽”,眼前一芽一叶的茶芽颇为嫩匀可人,当下喜而购之并请茶女泡了一杯。冰天雪地里,尤觉茶香馥郁,看茶芽在滚水里舒展婷婷,一芽芽玉立起来。茶汤逐渐变成淡黄微微还带着一丝绿意。入喉汤水轻雅,淡淡的醇甜在齿间挥之不去。寻问得知,泡茶之水乃是后山的山泉中融化的雪水了。难怪这滋味如此轻灵甘润,颇有几分《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的妙境。

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当年陆游亦有诗赞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雪芽采自清明节前,白雪未尽春芽初萌时,故而得名。

念想古时,雪过初霁,僧人口念弥陀,用拇指和食指之尖,轻掐茶芽,一念一捻。传说此茶必得净心采摘,用力须巧,若用指甲去掐,极易弄伤芽柄,造成掐痕,制成后便呈黑头,“嫩芽蔫而不鳝,其茶色味顿然而逊。”今年新茶未萌,此茶色泽稍显墨绿,应是去岁明前所采。山旅中一饮,却未觉有陈味,一样是甘露味道。世说绿茶贵新,陈茶其实也自有其芳。草木无语,一枝一叶尤言珍贵。幼嫩的茶芽沐雪而发,化冰寒为甘润,滋润着世人的碌碌肺腑,小善亦大焉。

饮此一杯,再走进漫山的风雪里,周身似也温暖含香,我听见雪下茶芽已默然生发。

漫山唯见竹叶青

峨嵋山林木浓郁葱茏,山坡上颇多青竹紫竹,虽是寒冬,脚边也总有一丛丛顶着雪花的矮小竹丛。至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竹林更为茂密,风雪中,高挑的竹枝挂着雪挂儿,远看是堆积着蓬松碎雪,走近用手一捻,才知道早结成层层冰凌。

近竹者竹?生于峨嵋的竹叶青也像是得了竹的神韵,茶汤浓醇鲜爽,清香如竹叶一般轻灵飘逸,醇厚似竹节般节节有味。

峨眉山茶始植于汉,盛于晋。竹叶青茶与佛家、道教的渊源甚长。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普萨、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相传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亦有道教宫观,至清末时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僧人参禅修行之余种茶吃茶,又有“禅茶”一名。“竹叶青”之名得于1964年4月陈毅与万年寺方丈对饮而来。

在半山的竹寮里坐下,用刚煮开的峨眉山泉泡一壶竹叶青,扁绿的茶芽在泉水里浮浮沉沉,汤色慢慢变得微黄淡绿,喝过后,舌间喉头弥留口山风,更觉肺腑间舒畅通达。

西灞古镇泡茶馆

西灞古镇有一样最出名的东西,不是茶,是豆腐。西灞豆腐质嫩味美,是因为这里有一江清好妙水。

古镇畔水而建,江面平缓,冬日水色碧蓝。几家老茶馆散落路边,有不少老人在玩长牌,四人一桌,一色的方桌竹椅。竹椅很有味道,通身以手腕粗的竹筒制成,有及颈的竹靠背,四条椅腿用的则是竹根,节密质韧。用的年头久了,竹节油亮红润。老人们玩得专注,每人一只带盖的茶杯放在空闲的竹椅上,往往要赢过一局,才端起来呷上一口。

我在门口的桌边坐下,点了近似花毛峰的散花茶,一元一杯,老瓷杯里冲进涨开水,合盖闷泡。老板娘拎一只竹壳水壶靠在桌边,原来是可以无限期续水的。两分钟后掀开盖子,热热的茉莉花香随着水雾涌起,花香透齿,水质果然甜美。

喝惯了茶味厚醇的普洱茶,总觉得花茶里的花香并非茶的原味,甚至还扰了茶味。但此景此茶,寒天冷雨里这样一杯茉莉花茶实在是合情入理。茉莉花素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花茶窨制源于宋朝,始于明,兴于清。明朝顾元庆《茶谱》之“茶诸法”中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李时珍也点明过“茉莉可薰茶”。不过,如何在茶与花香之间求得平衡一直是人们在争论的焦点,据说,传统上主张窨得好的花茶就应该花香高过茶香,要不然就被叫做“透素”。倘若是这样,那茶之“真香”又在何处呢?

其实,茶引花香,花增茶味,入乡便随俗,妄想太多非茶味本真。

斜靠竹椅,任细雨飘零。捧杯在手,先饱吸一口花香,再饮一口热茶汤,让它在舌面上往返流动,鼻根的花香与汤中茶味越加浓郁,最后合为一体,待上颚与喉头芬芳四起时,再将茶汤合香咽下,最是美妙。

这种一元一杯的散花茶算不上是花茶中的上品,当下却已然叫我心口舒畅,不知择日再饮一回碧潭飘雪时,可有此景此味?

茶罢出门,寻一家西灞豆腐老店,大啖豆腐宴,麻辣鲜香之余仍有花茶作伴,说起豆腐味美的好水源头,忽又想起,山水养人,也滋养着此间一壶地道人间茶。

旧谱最称蒙顶味

有些茶,其实是诗歌滋养出来的。单单“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就不知在多少文人清梦里流淌了多少个年头。

蒙顶甘露、蒙顶甘露、蒙顶银针、蒙顶黄芽、蒙顶石花都出自海拔800米以上因“雨雾蒙沫”而得名的蒙顶山,这里常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古人戏称之为“西蜀漏天”。四季云雾缭绕,雨水充沛,很适合茶树生长。《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就有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吴理真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使蒙顶山成为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之一。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被列为贡茶。后来从唐至清,蒙顶山茶岁岁进贡,从未间断。传说贡茶一到,皇帝便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在午夜驾小船划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后立即用快马送到京城,冲泡珍贵的蒙顶茶。

蒙山茶出名得自于“鲜”。有人说喝一口蒙山茶,就像含了一口鸡汤。这是因为茶树生长地理环境好,蒙顶茶的氨基酸含量比别种茶高得多,每100克干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5000毫克以上。

入蜀问茶归来后,在昆明满眼绿荫的仲夏里,用一只高身筒玻璃壶,采用下投法,把带回的茶叶投入壶底,将沸水降温至85度左右,先注水四分之一浸润,半分钟后加满水,浸泡3至5分钟后出汤。茶汤里豆香气香甜浓郁,汤色黄中透碧,甘醇鲜爽,那山那水的润泽仿佛就在身边。

小编推荐

峨眉山茶的历史渊源


近日,四川省乐山质监局召开峨眉山茶茶文化历史渊源研讨会,收集整理峨眉山茶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工艺资源特色,着力打造峨眉山茶的区域茶叶品牌,以配合、促进峨眉山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工作。

乐山市委政研室、市农办等单位以及在茶叶种植、生产和茶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竹叶青茶业、峨眉雪芽、仙芝竹尖等25家茶企业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峨眉山茶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种植加工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一致认为,峨眉山茶从汉、唐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已成为峨眉山茶独特的内涵和标志。峨眉山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既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峨眉山茶的文化,也是加快峨眉山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会代表建议,一是由政府和部门牵头,加快推进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并通过申报工作进一步挖掘整理峨眉山茶的历史文化,永续传承,发扬光大。二是要强力整合,实现茶叶种植生产与佛教文化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相互促进,科学发展。三是要加强宣传推广,增加峨眉山茶的社会影响力、文化感染力和品牌带动力。四是要加大区域茶叶资源规划力度。通过申报峨眉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范全市茶叶种植生产秩序,增加峨眉茶叶的附加值,并以此为主线打造区域集团优势,形成区域茶叶品牌,实现峨眉山茶的永续利用。

陈毅命名峨眉山绿茶“竹叶青”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四面环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受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里日照少,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茶树生长。峨眉绿茶最为出名,而竹叶青绿茶制作工艺无疑是峨眉绿茶的代表。竹叶青绿茶制作工艺是指长期流传于峨眉山市双福、普兴、沙溪、黄湾等山区乡镇独特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

赞不绝口陈毅赐名竹叶青

位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的万年寺、清音阁一带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竹叶青茶的品质自然脱凡不俗。

一千多年前峨眉山茶叶就闻名于世,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为贡品。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峨眉山万年寺茶园,种茶万株,采制入贡,此制一直延续到清代。

1964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到峨眉山,在万年寺与老僧人对弈品茶时对所品之茶赞不绝口,随口就问:这是什么茶?老僧答道:此茶乃峨眉山特产,还没有名称,并请陈毅元帅赐名。陈毅仔细审视杯中茶叶,只见汤清叶绿,一片生机,脱口说道:多像嫩竹叶呀!就叫竹叶青吧。从此,峨眉山增添了一段传奇佳话,峨眉绿茶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制作精巧孕育茶中珍品竹叶青的采摘非常关键,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竹叶青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采摘时间以中午12时至下午3时较佳。

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去掉一部分水分。其目的是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竹叶青外形光洁,色泽翠绿,提高茶叶品质。

竹叶青的炒制分杀青、做形和辉锅三道工序。杀青、做形是竹叶青炒制中杀灭酶活性、初步造型的进程。炒制开始时以抓、抖手式为主,当茶叶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压、抖、甩等手式让茶叶初步造型。茶叶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约20-30分钟。

起锅后的茶叶还要进行薄摊回潮,随后进行辉锅。辉锅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整形和炒干茶叶。

保护传承弘扬茶艺文化峨眉竹叶青绿茶制作工艺是比较独特的一种手工制茶技艺。不过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正逐步被机械制茶工艺所取代。同时,传统制茶工艺由于是纯手工技艺,要有非常熟练的技巧才能掌握,而目前能掌握这一技艺的茶农都年逾古稀,因此,传统手工制茶技艺面临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抢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峨眉山市目前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传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们正积极开展竹叶青制作工艺的调查、抢救工作。每年定期举办峨眉绿茶制作工艺培训班,邀请老茶农授课,传授年轻人技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发展。

禅与茶道|峨眉山的六道禅茶(一)


禅与茶道|峨眉山的六道禅茶(一)

峨眉山茶的精髓在于禅茶合一,每一道茶中都蕴涵了曼妙高深的禅理,参透了这峨眉山的“六道禅茶”,也就能参透六种释家禅理。

文/尹墨怀

离垢园里“竹叶青”,红椿晓雨润“毛峰”,灵岩叠翠衬“清茶”,白水秋风拂“峨蕊”,神水阁“碧潭飘雪”,金顶仙峰罩“云雾”。峨眉山茶的精髓在于禅茶合一,每一道茶中都蕴涵了曼妙高深的禅理。因而在峨眉山上喝茶不是喝,而是参,参透了这峨眉山的“六道禅茶”,也能参透六种释家禅理。

离垢园里“竹叶青”

峨眉山下,密林环抱中,有一名为“伏虎寺”的翠庵,在其第一重普贤殿和第二重大雄殿之间有一四方天井,离垢园就隐匿在这伏虎寺内的天井当中。离垢园的神奇,乃因其独特的地势环境。每夜三更一股山风顺山道石阶来到寺庙,因寺庙周围被参天大树所包裹,风被林阻,因此便在天井内慢慢形成了旋风,能卷走寺内散落的枯叶。

竹叶青的由来据说是万年寺一老僧,一次给陈毅元帅奉上寺庙自制新茶,陈毅元帅见两头尖,中间宽肥,像竹叶,汤色黄亮,问老僧:此茶何名,僧曰:此茶长于万年寺后山崖绝顶之处,寺院僧采清明前三五天的一芽一叶,或双叶,再用特色的方式培制而成,谓之“峨眉雪芽”。

陈毅元帅见“此,形似竹叶,叶面上有微毫,但一经水沏则又汤色清亮,于是说道何不叫‘竹叶青’”。从此这道僧茶就多了一个非常具有禅意的名字:“竹叶青”。

其实离垢园并非一日每时每刻皆无尘,正如竹叶青,叶片上有微毫,也并非绝对的亮泽,但是离垢园一夜山风吹过,待清晨看,再将叶子放入盏中沏,于是园也清了,叶也清了。

红椿晓雨润“毛峰”

红椿,指的是峨眉山半山腰上的红椿坪,这是一座很大的寺庙,因寺院内种有红椿古树而得名。至于晓雨,说的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非烟、非雾亦非雨。这情景时常发生在春夏之交的时候,那时天气夜凉昼暖,昼夜温差造成了蒸发出来的水汽长久不散,如同下雨一样,可以把人的衣衫打湿。

峨眉山花毛锋,产于峨眉高山上,取早春优质毛峰叶为原料,再佐以茉莉花,用特殊的窖藏方法酿造而成。毛峰一般归入新鲜无发酵绿茶的种类,但是峨眉山的毛峰却是以独特的方法将其变为了花茶。其味花香一半、一半,里伴有花香的浓郁,花香里又有茶的清馨。

我知“红椿晓雨”似幻非幻,似真非真,是空灵的境地的象征,但空灵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寺庙的主持高僧听后一笑,先为我沏一壶峨眉山花毛峰茶,品之觉得味道奇特,问曰:这壶里香,到底是花香还是?

高僧笑而不语,反又给我讲述了一个“论西瓜”的故事。从前有一人,爱与人争辩,一人给他出了个难题,西瓜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此人证来证去不得而解,郁郁而终。

我听后哈哈大笑:西瓜就是西瓜,西瓜本就是圆的。 高僧听后随即也哈哈大笑:对啊,那茶就是茶,香就是香,你又何必那么执着?

灵岩叠翠衬“清茶”

昔日峨眉山老灵岩寺前,向北眺望,从近到远,从低向高,只见一丛丛的绿、一丛丛的黛,好象一直延伸到了天际边,这就是著名的“灵岩叠翠”。今峨眉山老灵岩寺已坍塌成了一片废墟,蒸发得无影无踪,灵岩叠翠的景象也就成了一个谜。

峨眉山人管常喝的一种叫清茶。这种茶比较普遍,山上山下的茶肆铺子里到处可见,价格也非常便宜。

初品草青,是在峨眉山的大佛禅院里,主持方丈赠我三字:“我念佛”,说此中蕴涵着佛家一个高深的禅理,叫我尝试着自行参透,说罢飘然而去。我百思不得其解,待客僧为我沏上了一壶茶并嘱咐:这是师傅叫我为你沏的草青,并饶有兴致地为我讲述了有关那段草青“更名”的由来,我才恍然大悟, “我念佛,佛念我。”不正是佛家所谓“映照”的禅理吗?

蜀茶入诗 芳茶冠六清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瓦炉独试雾中茶”“素馨茉莉荐香尘”“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蜀中名茶香绕千载,历代诗人吟诵蜀茶的诗句,也与茶香一样流芳千古。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事诗句,出现在西晋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中。

关于张载,史料有如下记载:“字孟阳,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境)人,与弟张协、张亢三人,皆有才藻,时人称为‘三张’。西晋太康中为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迁乐安相、弘农太守。八王之乱时,长沙王司马义请为记室督,又拜中书侍郎。张载见世道方乱,无复仕进之意,遂称疾告归,卒于家。”“张载博学有文章,少时曾以《剑阁铭》一文见誉当世,益州刺史表上其文,晋武帝司马炎悦之,遣使镌刻于剑阁山岩。”

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初夏,张载从洛阳出发,行程五千余里,去探望在成都任职的父亲。到了成都之后,张载凭借父亲提供的方便条件,对蜀地的山川、历史、人物、风情作了深入的考察和了解,从而使他对于这个“天府之国”具备了极广博的知识。后来左思写《三都赋》,曾特地造访张载,问以岷邛之事。《登成都白菟楼》就是张载此次成都之行的作品。“白菟楼”,又称“张仪楼”、“百尺楼”,位于成都西南角,为秦时张仪所建,至唐犹存。诗人先以登楼所见为序,多方摄取,连缀成六组镜头:城楼雄伟而壮丽;物产丰富而恒余;街道人多而华美;人才辈出而伟杰;商贾富有而奢侈;土产特出而奇珍。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咏茶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六清即《周礼》所谓的“六饮”,是供天子用的六种饮料,有水、浆、醴、凉、医、酏。水即饮用水;浆:有醋味的酒;醴:甜酒;凉:薄酒;医:醴和酏混合的饮料;酏:薄粥。溢味:茶的美味四溢。九区即九州,《书禹贡》把当时的全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用“九州”泛指全中国。诗人认为茶为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芬芳的茶茗冠盖水、浆、醴、醇、医、酏六种饮料,漫溢的香味流播九州。

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雄辩地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节录了该诗的下半部分,用以说明巴蜀茶饮流播于九州的情景。

附:《登成都白菟楼》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蛲檗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这个夏天 来一次峨眉山水与茶的美丽邂逅


峨眉山山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以特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山中古木参天,流泉飞瀑,峡谷清幽,素有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之称,并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区气候适宜,景色迷人。山间云雾缭绕,弥漫山谷,山顶常是天高云淡,祥云环绕,瑞象频现,常常可以观看到云海、日出、日落和佛光。

佛国仙山,烟雨峨眉,洗涤心灵......是极佳的休闲避暑旅游胜地。初夏时光,邂逅秀美峨眉,探寻森林氧吧,感悟幽幽茶香,诠释峨眉山水的甘甜,来一场花海佛国寻觅之旅。

探密森林氧吧,感受千年古刹禅茶一味

峨眉山山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一旦进入峨眉山,就能看到满目苍翠,清心涤滤。任你去体味人生如禅的淡雅和闲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里植被丰富,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山水相融,有天然氧吧之称。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九老洞、洗象池等地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到国内风景区的最高水平。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万年寺则是道场之核心,禅茶历史悠久。这里常年绿树茵茵,佛音缭绕,佛教氛围浓郁而厚重。万年寺旁的万年雪芽坊,峨眉山首家私人订制养生密地,位于峨眉山中山区,徒步只需五分钟便可前往峨眉山主寺庙万年寺听佛法悟禅经,领略太白诗情。沿游山步道一路前行,聆听双桥清音,在峨眉山的原始森林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氧吧、日光浴、山泉水。万年雪芽坊,掩映于密林深处,青山绿水之间。以禅茶文化为主调,突出绿色、生态、环保的养生密地概念,是品茶的好去处。

特色茶旅:诠释茶之美,尽享茶人之乐

今年,峨眉山高山有机生态茶园,开启了茶旅体验新玩法。峨眉山特色茶之旅,让到峨眉山旅游的消费者,到峨眉雪芽基地进行绿色漫游参加采茶、制茶活动,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体验茶人之乐。

峨眉雪芽有机生态茶园分布峨眉山核心景区海拔800--1500米之间的群山幽谷中,群山环绕,林海如烟,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菲。位于峨眉山黑水村的有机茶园基地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常年云雾缭绕。

千年禅茶文化泌润峨眉山的大小茶人,峨眉山升级版的特色茶旅线路,已成为大众寻求心灵释放的一种全新概念的休闲方式。

乐活山水,罗目印象,峨眉山漂流好去处

夏日来临,峨眉山罗目古镇峡谷漂流5月20日开漂。漂流地距离峨眉山仅5公里,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漂流全程河段约5公里,总落差106米。水流有缓有急,河段分为勇士漂、逍遥漂。漂流总时长约100分钟。

沿河两岸水系景观旅游、休闲互动娱乐、沙滩乐园、生态活水游泳池、沙滩排球、水上麻将、河滩烧烤、啤酒长廊、罗目河段水上集市等项目。

漂流价格190元/成人、儿童票优惠到90元/人。周一至周五,乐山本地人只需98元/人,周六周日138元/人,外地游客将有20~100元不等的抽奖优惠。

罗目古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商周时期已有人居住,这里相传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从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站,至今保持着不少传统的手工艺和传统风味小吃。近年新开发的水上漂流项目罗目印象则为这座古镇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机与魅力。

诠释峨眉山好水的甘甜,发起寻源之旅

如今跨界好手农夫山泉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峨眉山好水的甘甜。亿万年间,峨眉山经历了从高山到海底的5次起落,多种岩层并存,山泉水从岩石裂隙中渗出,滤出丰富的天然矿物元素,汇集成流,成为优质的天然水源。

从原始森林里的12公里取水管道开始,峨眉山的天然好水就开始了它不平凡的旅行。溪流、高山、树木、竹林,岩泉四处溢出,野花漫山香阵。前往水源地的路上,装一瓶这样的好水,盛一罐这样的空气,然后爬山,探寻峨眉山原始森林,游览峨眉山泉天然水源地。

整个探访过程中,有水测试互动、参观农夫山泉工厂生产线、见证生产工艺、灌装过程等环节,当然也有很多峨眉山的美食供大家品尝哟。

点击这里收看中国最棒的视频旅游资讯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天高云淡

诠释茶之美,尽享茶人之乐

峨眉山罗目古镇峡谷漂流

诠释峨眉山好水的甘甜,发起寻源之旅

武夷茶文化 武夷山茶文化介绍


武夷茶文化介绍

武夷岩茶是福建北部秀佳东南名山武夷山生产的一种乌龙茶。具有绿茶和红茶乙二醇的香味。它是中国乌龙茶中最好的。属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绿茶。因此,温和的红茶不会刺激胃肠,同时它保留了绿茶的香气,香气悠扬,味道绵长,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韵,是五颜茶的最重要的品质特征。武夷岩茶不仅与理学、佛教、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句话是对武夷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总结。武夷山除了告诉人们,还是儒,释,道的集合,也是独一无二的。武夷山茶。然而,儒,释,道三种宗教也与独特的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武夷岩茶的外观并没有让人一见倾心,但它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蕴含着丰富的武夷文化。因此,人们生动地将它与“蝎子的外观,皇帝的身份,佛陀的心脏”进行比较。

武夷茶文化历史

新儒家朱熹对武夷山的热爱超过了对武夷茶的热爱,擅长茶道。武夷山三仙寺前和水帘洞前,有一副朱子对联:“竹是山的偏僻角落里的邻居,所以游客不应该把茶当酒喝。”这是朱熹隐居武夷山时,以茶招待客人的日常生活。到了宋代,文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把他们的饮料改为茶。在宋代,有一种很流行的礼仪,客人来时要喝茶,想去时要喝汤。这幅对联留下了“水仙洞三贤人品茶”茶园的好故事。

朱熹在一首茶诗中说:“你喝了又喝。生活在空气中,突然高兴起来。”透过诗中所描绘的爽口爽口的茶的感觉,可以令灵魂愉悦,突然明白茶道的真谛。

以茶敬俭,以俭养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关于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吃苦鼓舞志向,吞咽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茶是含在茶里的,茶是安静的。茶的“与”的本质是儒家所追求的高度思想。茶的特殊气氛可以使人平静下来,把心放在闲散的地方,使日常事务能够从容不迫地处理。中国人民尊重孔子和孟子的方式,尊重儒学和重教。茶道强调了茶对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茶叶一旦上升到与个性特征相对应的高度,就是茶的光与安静的和谐。人与茶的统一是思想与自然的自然契合,是儒家所要求的“人与人的统一”的最高境界。

学校辍学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思想。他在武夷山住了50年,一直致力于写作。1183年,他在武夷山隐藏的屏峰下建造了“紫阳书院”,并做了讲座。儒家主张“培育身体,统治国家统治世界”。首先,你必须培养自己。苗条的身材必须无动于衷。

茶道在朱子讲座中经常被用来比喻善于学习。宋代的炒茶仍有唐代的遗风。茶里掺杂了姜葱辣椒和盐,就像浓汤。比方陆游诗中就有“什么时候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和“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之句(见《剑南诗稿》)卷十七、卷四十四)朱子对门生讲,治学有如这盏茶,“一味是茶,就是真才,有些此外滋味,就是事物同化了。”("497"经典)"497"认为饮茶贵而香,味重,忌添加剂。这项研究也是一样的,深造,贫穷,不要被当时流行的一些学校搞混。他的比喻既易于理解又有趣。另一个例子是朱熹的诗《读与情》:方池半亩,天、云、影合一。要求运河像诺言一样清晰,因为那里有活水的来源。这首诗很有启发性,而且总是很新颖。诗歌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表面上是用活水隐喻学习的源泉,我们必须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快速的进步。事实上,它还包含在茶道中使用活水,以制作好茶和无尽的回味。

朱熹在武夷山上修建了武夷经社,教授学徒、聚友、品茶。他谈到喝茶的人。他写过《咏武艺茶》、《茶萨》等茶诗。朱熹主张:“学习之道,不应以拙劣的理性为基础;学习之道,必须以阅读为基础,而不应以秩序和修养为基础;求精之道,必须以尊重和坚持为基础。”

中国茶道注重道德意识,崇尚和谐的精神,节俭的作风,求真的精神尤为重要。借助茶道的丰富内涵,以茶为载体,弘扬和谐文化,以茶教育人民,重视道德修养。朱熹主张品茶、修身养性、和谐自然、茶的灵感、茶的味道。Zhuxiyi进入茶道,在茶道隐喻的使用上独树一帜。他赢得了茶道的精髓。

武夷茶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武夷茶诗

范仲淹(989-1052),字西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与文学家。范仲淹与张敏从事战斗茶歌、民间艾灸人口,在古代茶园中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与武夷茶文化

茶是好喝,擅长欧敏秀琪,钟善川灵气。武夷山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树木茂盛,雨雾多,湿度高,构成了茶叶生长的特殊需要的“小气候”。利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寺院僧侣开始种植茶树,采摘茶叶泡茶,茶叶品质优良,在全国同类茶树品种中,它是优越的。

茶和佛因其根深蒂固,自古以来就有“茶佛”的说法。寺内有许多佛教寺院,门口有佛教茶。作为一种物质化的精神,佛茶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禅宗,还反映了佛教文化的起源,茶叶名称,栽培,剪纸,药用等社会方面。厚厚的颜色。

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恰逢中国茶叶在中国广泛种植的时期。同时,佛教在唐代被誉为“民族宗教”,恰逢饮茶风靡世界、饮茶被誉为“民族饮料”之时。有禅风的繁荣,有茶风的繁荣;有禅茶的需要,有佛茶的生产。这表明佛教和饮茶在中国几乎同时流行,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佛教中,茶有三大功能:茶道佛、YiYe、品茶、礼业、茶客、礼业。佛教活动都在里面。

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僧都喜欢喝茶。为什么许多僧侣选择茶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并把它作为道德实践的一部分来推广呢?唐宋时期,建州茶处于发展时期,尤其是寺院僧侣,戒酒倡导饮茶。修道士坐着修行,休息静坐,专注于一边,从而发展智慧和悟性之路。僧侣们认为,“品茶如禅”,就会把建州茶道变成禅宗。茶圣陆禹指出,茶的味道是最冷的,最适合修行节俭和美德的人。在佛教中,人们普遍认为茶有三个优点:第一,整夜坐冥想,茶可以提神;第二,当肚子饱满时可以帮助消化,清淡空气;第三,“不留毛”,也就是抑制性欲。因此,喝茶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因此,茶自然受到佛教僧侣的青睐。

冥想是指"坐下,坐着你的头,不要动,不要倾斜。"不会昏倒在梦或临床睡眠中,比如冥想之后的长时间,必然会产生疲劳,昏昏欲睡,此时需要清晰地刷新思维。因此,茶具有清凉解渴的药理作用,还具有自身丰富的营养成分,用于冥想练习为"叮丁"、窗灵、对道敏感。同时,茶汤既轻便又干净,既不违反佛教规,又符合佛教的沉默和冷漠的生活态度。茶已成为佛教僧侣的必然,也是佛教教义、佛教精神和茶叶性质的固有共振。在茶与佛之间,形成"茶佛盲目盲目"或"茶禅盲目盲目"的基础是必要的。

中国佛教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禅宗文化,而且赋予中国自己的茶文化以茶味的文化内涵,使茶与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的茶禅文化。好茶有很多甜味,味道苦,浸入其中,但它非常甜。这个特征符合佛教的追求。也许“苦难的喜悦”是茶叶冥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武夷茶艺十八道

武夷茶艺十八道工艺——武夷茶艺十八道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烧香静,活煮甘泉烧香静,即通过点燃此香,营造一种平和、庄重、无比温馨的氛围。

武夷茗茶

武夷山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区,是我国乌龙茶中最好的一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悬崖峭壁较多,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砖石沿石岸边种茶,素有“盆栽”茶园之称。因为有“岩茶,不是岩茶”的说法,所以岩茶也因此得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大产地:名岩产地和丹岩产地。

武夷山大红袍

大红袍的特殊品质,大红袍茶树共有6种植物,均为灌木和茶树,叶片较厚,花蕾稍红,当阳光照在茶树和岩石上时,岩石光线反射,红色非常明亮。

武夷肉桂

武夷肉桂:又名玉桂,产自武夷山最着名的岩石。成品的形状紧密卷曲,棕绿色,油性和浅色,有三种颜色,入口醇厚甜美,汤色橙色清晰,叶子底部为黄亮,红点明显,并有明显的“摇滚魅力”。

武夷玉兰片

以清明以前的冬笋和春笋为原料。这时,竹笋大多埋在地里,或是茎尖刚刚折断。因此,竹笋短、厚、嫩,加工工艺更精湛,经济价值更高。一般来说,竹笋的长度为20-30厘米,剩余的竹笋如虫蛀、伤疤等都会被去除,而头部底部的粗糙部分也会被切掉。

探武夷山茶文化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素有碧水丹山美誉的武夷山,奇峰耸立,碧水潺潺,翠竹丛生,云海磅礴。除了绝妙的景色,这里还蕴藏着悠远的人文历史文化,特别是茶文化。幽幽山谷中飘香的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凭其独特的岩韵,深邃的文化底蕴,早在17世纪就远销欧美。

山水钟灵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民众在此劳作生息,逐步形成了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此外,朱子理学在这里发祥、传播,使得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武夷山集山岳、河川风景于一身,山绕水转,水贯山行。一叶轻巧的竹筏载着四方游客,顺九曲溪而下,漂过浅滩、深潭,同时将两岸屹然耸立的高峰,陡峭的石崖,一一收入眼底。一溪贯群山,两岸列岩岫。奇、秀、美、古兼而有之的武夷山因人文与自然特色和谐统一,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红袍来到武夷山,除秀水奇峰,不可不看的还有大红袍。武夷山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而王中之王就是大红袍。它的四棵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时间不长,温度适宜,四季都能得到细泉的滋润,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为茶树补充了养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使得大红袍香气馥郁,回味甘爽,冲至九泡仍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大红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着名旅游景点,每天数以千计的游客都要来到这里,亲睹这几棵茶树的芳容。

大红袍母树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关于它的美丽传说也不少。其中之一是,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在武夷山脚下病倒,村民们采摘大红袍,治好他的了病。秀才高中状元后,为了报答神茶的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皇上恩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从此,便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茶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的产量极少。九龙窠的这四棵茶树年产量仅8两左右,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如今在市面上售卖的都是二代大红袍,也就是通过嫁接而生长的茶叶,并且分为多个等级。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总称武夷岩茶,它属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大红袍名居武夷岩茶五大名丛之首,其他还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鹞。这些茶树在武夷山风景区也都能看到。

武夷茶博园走入武夷山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店、茶馆。除旅游业,茶业是这里百姓赖以生存的另一支柱产业。种茶、制茶、贩茶、品茶,茶与武夷山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将茶文化传播得更深广久远,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人民币于2008年建成了一座茶博园,集中展示武夷茶的历史、传说和制作工艺。

茶博园占地10.3万平方米,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茶魂广场。广场中心是武夷三圣的雕像,他们是:神农、彭祖、武夷君。两侧环立的是历代与武夷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十四位名人:唐代的陆羽、孙樵、徐夤;宋代的范仲淹、苏轼、朱熹、白玉蟾;元代的高兴、杜本;明代的陈铎、释超全;清代的董天工;近现代的连横、吴觉农。

茶博园内还有岩茶史话园区。它分为远古的记忆、汉晋遗存、盛唐佳话、两宋风采、元代御茶园、明代散茶、清代乌龙茶、民国茶业科研基地、当代武夷茶的新崛起9个区域。与武夷茶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诗词歌赋等都在这里以石刻、石雕的手法,集中展现。

印象大红袍除了好山、好水、好茶,还有一出好戏在武夷山等着每一位访客来欣赏。《印象大红袍》是一部讲述茶文化的歌舞剧,由着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共同组成的印象铁三角所打造。它耗资1.5亿,花费两年的时间编排制作,参演的俊男美女多达300人。整个演出场景分为梯田、茶楼、平地、水域四个区域,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楼阁、草木融为一体。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观众都是转着看演出。因为观众坐席具有全球首创的三百六十度旋转功能。在70分钟左右的演出过程中,看台会旋转十多圈。演出分为盛唐笙歌、竹林群舞、神话传说、炒茶表演、竹筏漫游五个篇章,将武夷山的文化精髓都浓缩在一起。从民间有关大王峰和玉女峰的传说,到名茶大红袍的由来,从古人咏茶到现代茶坊老板说茶,再到从茶工艺制作的展示,通过丰富的舞台色彩,优美的歌舞,逐一呈现,引人入胜。

《印象大红袍》去年3月1日正式演出以来,取得了强烈的反响。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季和宾在受访时指出,到访武夷山的游客去年上升到了635万,实现旅游收入106亿。这部大戏的制作成本三年内就可收回。它也是文化旅游的成功探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单有好山好水还不够,还要能让每个游客都体验到文化底蕴。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之中茶入日本


我国的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具有自己的民族性。因而历史上,中华茶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这其中就包括日本。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