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好一道普洱熟茶的秘密:器皿、水、冲泡手法的结合

发布时间 : 2020-11-13
第一道茶泡多久倒掉 茶叶的冲泡手法 茶的冲泡手法

第一道茶泡多久倒掉。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泡好一道普洱熟茶的秘密:器皿、水、冲泡手法的结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泡好一道普洱熟茶的秘密:器皿、水、冲泡手法的结合”相关知识!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笔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小编推荐

一道茶情 一道人生


一杯清淡的水,俨然说是一杯白开水。

少许放进几片茶叶之后,便生出了几丝绿意来,原先蜷缩干枯的叶片,

在很短的时间里舒展开来。

此时,清茶的芳香,加上浓浓的真情就这样散放出来。

喝茶,品茶,就像做人做事一样,朋友之间的友情一样淡淡清香。

人生要泡杯好茶,不一定要有百年普洱、届前龙井,但一定要有足够的情味。

朋友如茶,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无尽的牵挂,

品茶的氛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安静,远离浮尘的喧嚣。

喝之历久弥新,品之淡然,有茶一样的朋友,有朋友一样的茶。

一壶茗茶,满屋馨香品茶不像喝酒那般,

一杯入口,激情顿起,越喝越热闹。

品茶,是越喝越安静,让人心灵沉淀。

生活像水,友情如茶,

没有茶的水依然是水,没有水的茶就不知是何物了。

茶道是生命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

适量的茶配适量的水,茶水又碰到品茶的人。

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

飘飘然,淡淡然,喝茶的时候给人的一种感悟。

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回味,犹如岁月在脑海里慢慢的浮现。

看似飘忽千里,却近在眼前。

稍纵消逝,却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种感悟。

悟茶,悟情,悟人生。

珍惜现在的一切,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包括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要留下人走茶凉,茶色干涩,仰空长流泪的缺憾。

一道茶情,乃乎茶的随和与平常。

小登大雅之堂而不娇淫、入茅棚草舍而无卑贱。

由此洗浇人生旅途中的轻浮。

一道茶情,更是一道人生。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创始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的研究,他对的栽培与摘采;、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一种特殊的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在陆羽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的朴实也说明了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是一种“艺”和“道”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每一杯茶都是一道风景


想了解《每一杯茶都是一道风景》知识吗,丰富的《每一杯茶都是一道风景》内容等你来看!

时间如斯,从未有过片刻的停歇。人们总喜欢追着时间跑。譬如,女人们要购买当季流行的款式,男人们要收藏时尚的手表。殊不知,时间总不会被赶上的。心若安,手边的即是好的。

禅者曰,人生如茶,每一道茶都融入了人生的况味。相比于时尚优雅的咖啡来说,我更习惯于品味热腾腾的苦茶。在我的眼中,每一杯咖啡都如钟摆一样,是周而复始的。而茶叶却大不同,它的香,它的质,它那独有的韵味,皆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杯茶都是独特的风景。

茶是春天的记忆,它收藏了春天的风雨,收藏了春天的阳光,收藏了大地母亲的百般疼爱。茶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令品茶的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一杯茶,即为一道风景。我喜欢品茶,尤其是闲暇之时,手边一定要有一杯暖茶,或是清香的铁观音,或是近来十分流行的工艺茶。铁观音,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的,它的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之大,可谓是家喻户晓。而工艺茶呢,为现代工艺创新之作,每一朵工艺茶,在水的呼唤下,缓缓绽放开来,犹如一位被吻醒的睡美人,美丽,且又充满了诸多的神秘。

人生苦如茶,香如茶,淡亦如茶。曾在书籍中多次看到关于“孟婆茶”的描写。传说,人是有轮回之事的。人死后,在地府里,需经过奈何桥,喝下那碗“孟婆茶”,忘了前尘往事,方能顺利到下一个轮回里。此亦如茶,一遍遍喝着,总会慢慢变淡,最后如开水一般,索然无味。

这一碗茶,像一块橡皮擦,使生前荣辱化为了云烟。

关于本文《每一杯茶都是一道风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厦门的另一道风景线:咖啡与茶叶


东西方文化在厦门并行不悖,就如同咖啡和茶。厦门人酷爱泡茶,但这也丝毫不能阻挡他们对于咖啡的热爱,穿越百年历史,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文化不断的交融,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作为中国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是中国较早地接受西方文明的地区。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中这样描述过厦门人:他们穿西装的次数会比内地人多得多,而他们吃西餐也像广东人吃早茶一样自然。他们好像生来就适应西餐的口味,从小就懂得西餐的礼仪,一般不会出洋相。

如果说咖啡是舶来品的话,厦门人同样热爱着土生土长的茶,正如厦门人对待对于本土和外来的文化的态度:兼收并蓄。

咖啡:来自西方的人文情怀

筼筜湖面宁静如水,沿着湖堤悠闲地前行,不知不觉仿佛走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条远离这个城市喧嚣的小街,这就是厦门的咖啡一条街。虽然路的两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但是这里却并不喧闹,反而透露出几分宁静与安详。

这条街通体是三层小楼式的别墅,掩映树影婆娑之中。不过300米长的小街上,开着十几家咖啡店。天气很热,在咖啡店的外面撑起了许多的阳伞。有浓密树荫的照顾,加上从筼筜湖吹来的风,阳伞下的人都显得格外惬意。来这里消费的有许多外国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来厦门做生意的,也有少部分是娶了中国太太,长期定居在这里的。从他们的谈笑间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在厦门过的不错。雅子咖啡是整条街开业较早的一家咖啡店,店里充满了浓郁的意大利风情。走进大门,正对着你的是一副巨型的油画:一条蜿蜒的河道,河道上星星点点的“贡多拉”,带着浓郁意大利风情的建筑……另外一面墙上则挂满了鼓浪屿的老照片。照片有些发黄,但照片里的建筑却清晰可见。这里的店员告诉我们:他们风格十分西化,所以赢得了许多外国客人的青睐。雅子咖啡每个楼层有不同风格,能迎合不同喜好的人,并配以咖啡的西式简餐,曲奇,布丁,帕尼尼……非常惬意。

陈雨宁是咖啡街的常客,她父母都是地道的厦门人,而她则属于那种80后的新兴人类。她说她喜欢咖啡,也经常带朋友来这里。“这里很安静,坐在里面感觉非常放松和舒服。”她说,“这条街是厦门小资常来的!”同时,她也喜欢泡茶,受父母的影响,每天到公司她都会抽出时间和同事们一起喝会儿茶。她喜欢安溪茶,一天不喝就会不舒服。“我喜欢喝茶,多半是受家庭的影响;而我喜欢咖啡,是我自己的选择。”陈雨宁这样说。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出的咖啡与茶两种文化特质,在许多厦门人身上都可以找的到。

泡茶:独具闽南特色的文化符号

厦门人酷爱泡茶,之所以用“泡”而不用喝是因为在厦门用于泡茶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喝茶的时间。在厦门老城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见人们在泡茶,而且,泡茶和做生意是两不误的。厦门的茶馆数量之多令许多外地人感到惊讶。无论大街小巷,走到哪里,你都看得到茶艺馆或是茶叶店的身影,甚至在一条小街上就多达5、6家。大家相安无事,都可以生存,不得不令外地人啧啧称奇。

厦门人的待客之道,一定要有茶。闽南一带(包括厦门),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口称“泡dai,泡dai。”(dai即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

厦门人喜爱咖啡,也喜爱茶,就像这座城市本身一样有着具有与生俱来的开放态度。各种文化在这里并不冲突,这不但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包容性,而且让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到温暖而幸福,以至于许多人在离开后,仍深深地怀念着这个城市,想念着:咖啡和茶叶……

伊朗将茶喝成了生命里一道的美丽风景


波斯语中,茶水发音跟汉语一样,像四声的“chai”,听起来很像连起来说得很快的“茶叶”。波斯语的“chai”就是来自汉语,茶叶乃至喝茶习惯也是由丝绸之路从中国传过去的,可见中国茶文化影响之深。

伊朗人泡茶的特色可用“小壶套大壶,见水不见茶“”所谓小壶套大壶,是指伊朗人喝茶既不像中国人那样点泡,也不像英国人那样烹煮,而是把茶叶和水放入小茶壶,再把整个茶壶放在特质的巨型水壶顶端,用巨壶烧水产生的蒸汽将茶汤泡开,这样泡出的茶既清香、又清醇,曾被资深茶客点评为最佳红茶泡法;所谓见水不见茶,则指伊朗人非常讲究茶壶的过滤,茶杯里的茶汤必须如琥珀般剔透,不能混沌,更不能有一点点茶叶。

说起饮茶习惯,伊朗人爱喝红茶居多,将茶水盛在小巧玲珑的玻璃杯子里,喝茶时,糖块不放进茶里搅和的,而是直接放入口中,再去啜茶。伊朗的糖,呈现不规则的结晶体,一片片薄薄的,晶亮的黄色,轻轻一咬,“卡卡”数声,糖片散开,再悠悠然地把茶啜入嘴里,让它慢慢地与口内的甜味中和,在味蕾上泛起一圈又一圈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涟漪。有些糖片还裹着柠檬皮,咬下去满嘴生津,这时,伴上几口带涩味的茶灌入口中,以舌尖略略搅和,那种甘醇已极的好味道,当然,一般较为简陋的茶室,并不备有这些薄片糖晶,仅仅只供给一般化的方块白糖,伊朗人惯常的做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拈着糖块,蘸了蘸茶,放进口里,等它在舌上欲融未融之际,便啜茶入口,与糖中和。

伊朗的饮茶场所,一是自家,一是街头巷尾无所不在的茶馆,茶馆尤为欢迎。传统的伊朗茶馆多半是露天的,装饰着华丽的民族工艺品,铺着精美的波斯地毯,繁花似锦,曲水流觞,氛围清幽,最经典的茶馆定以喷泉为中心,客人们席地而坐,或呷着茶水谈天说地,或吸几口水烟小憩,在伊朗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茶室遍布各地,让人眼花缭乱。形成了一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丰富茶文化

茶马古道正在逐渐消失 如何开发保护成一道难题


昔日的古道已经沉寂

古道上偶尔能见到简陋的客栈

告别了往日的驼铃声,茶马古道在时光荏苒中沉寂了多年,然而历史在这里积淀下来的厚重人文却随时间流逝越发凸显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有报道称,茶马古道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正在成为黄金旅游线路。据专家统计,目前云南茶马古道保存较完好的仅有丽江的束河古镇、大理沙溪寺登街以及思茅、高黎贡山的部分路段,茶马古道遗迹正在逐渐消失。

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初始于隋唐,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由滇藏线和川藏线构成,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是世界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page_break]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1000余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高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是西藏高原与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抗日战争期间,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惟一的陆路国际道路。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保护工作总体差距很大

蒋文中是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致力于云南民族文化、茶文化及旅游文化等学科研究20余年,他迫切地表达了茶马古道急需保护的现状。

蒋文中说,多年以来,茶马古道未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开发,90年代后期,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探索,更多的人才了解到茶马古道的存在,其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地政府对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做了许多相关工作,今年10月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与茶马古道相关的考察研究也在不断开展。目前与茶马古道有关的线路主干道共有7条,仅从普洱茶产地六大茶山至尼泊尔境内,就有约8000公里,加之其他支线,共计约有上万公里。普洱、泸西古镇等地还遗存着一些古道,当地政府及专家正在对这些古道进行抢救性恢复。总体来说,云南各地茶马古道保护工作差距很大,文化遗产正在大量丧失,如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会在特色旅游中大放异彩

曾有专家经过考察论证称,茶马古道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说,文化价值潜力巨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公众对茶马古道的了解也日趋深厚,那么,是不是说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条黄金路线了呢?

通过对旅行社的走访,发现结果并非如此。云南省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周建灵从事旅游行业20余年,她认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是随市场需求而生,茶马古道及其相关的旅游产品目前还不够成熟。

周建林说,与茶马古道旅游相关的吃、住、行等硬件环境可以应对小部分游客,却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她们公司目前销售的产品中,茶马古道相关的旅游产品市场效果并不是很好,只有少数游客选择以观光、探险为目的的自驾车游。游客构成以国外、省外游客居多,省内游客大部分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团队。“茶马古道具有很深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随着市场对其认知度不断提高,附属硬件设施不断成熟,茶马古道一定会在未来的特色旅游中大放异彩。”周建灵乐观地说。

申遗有助合理开发保护

茶马古道90年代命名以来,持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如何在做好茶马古道保护工作的同时,让更多人向往、了解、感受茶马古道深厚的文化,成为专家学者们不断探讨的课题。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所长木霁弘介绍说,目前由来自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物局等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对茶马古道的大规模普查活动正在进行中,普查对象主要包括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境内的唐代以后、1949年以前修建的茶马古道,普查活动得出的评估报告预计将在2010年1月10日前完成。今年8月成立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计划明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方案还在论证阶段。

木霁弘说,茶马古道分布复杂,涉及点、线、面等多方位,首先要摸清哪些是可移动遗产、不可移动遗产以及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开展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对茶马古道的旅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省在建的富民茶马古道遗址公园、普洱大茶马古道等景区都在探索如何为游客提供茶马古道的文化体验。下一步将计划实现大旅游、大文化、大探索,与周边省市联合打造茶马古道旅游项目,整合区域资源,形成极具吸引力的世界品牌。”

沏茶的器皿讲究


沏茶的器皿究竟有哪些?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时候就有关于茶的记载,不仅如此,就连茶具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个什么东西,哪怕一个喝茶的茶杯也有它小小的讲究。那么,中国茶文化你了解多少,而装茶的各种茶具你又了解多少,沏茶的器皿具体分为下面几种:

一、紫砂茶具既温雅又气韵。这种材质的茶具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这种茶具的材料是用双重的气孔的结构,所以才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如果用它来沏茶的话,更是色香味俱全;

二、陶瓷茶具既细腻又敦厚。这种茶具价格比较适中,所以在茶具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有青瓷的、精陶的和彩陶等;

三还、非常常见的工艺茶具既新颖又别致。近几年,大家对工艺品的热度一点都不减,反而非常走俏,因而工艺茶具也都出现,还非常受欢迎。

以上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三大茶具,三大茶具底下,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茶具,用他们来沏茶,茶的味道更是与众不同。比如用紫砂壶来沏茶的味道,会品茶的人都知道:紫砂壶来沏茶味道会比陶瓷和工艺品茶具要好很多,还很特别,能留住茶里的香气。

普洱熟茶这么泡.....


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编者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略有心得有体会。在此与茶人探讨。

大体思路是:首先,分析茶性,辨析其特征;其次,根据其特征确定冲泡的目标,力求顺势而动,扬长避短;第三,考虑通过什么手段具体达到扬长避短的目地;最后,通过实践进一步分析,验证和调整。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但其汤感较佳。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就适当激发香气。追求香--汤的均衡协调。泡一杯有香有水,香水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在无法保证汤感之时,全力激发香气,泡一杯香高滑口的甜水。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下面实战中,为了演示的便利,用盖碗代替紫砂壶。盖碗比紫砂壶难于控制,也因而更锻炼技术。如果控制得当,盖碗也完全能泡出口感宜人,像出自紫砂壶一般的茶汤。

四、实战演练

1、置茶:控制好茶/水比例,为浓淡打好基础。

110ml盖碗,投茶7克。这个投茶量基本保证了比例的协调。个人可根据口味自行调整。同时调整每泡时间,加以配合。比如说,希望多泡几巡者可以加大投茶量,同时在开始几泡尽量快速出水。

2、水烘:去杂味。

依上一节第4点的方法,自行选择。水烘有些局限性。一则盖碗不太好烘,二则比较浪费水。烘与不烘,我们都可以通过冲泡技巧抑制杂味,提升口感。

3、洗茶:湿润茶叶,清洁茶面。

从洗茶开始,请温柔注水。可旋可吊,但水流一定要平和,稳定。不要使茶叶猛烈翻腾。洗两次者,第一洗可以略提高注水点,拉细水线,降低洗茶的水温。第二洗可以适当降低,提高水温洗茶。洗茶后尽量彻底沥净茶底。

洗茶时一般需要温杯。但既然洗茶有清洁的考量,那就不宜以洗出来的茶水温杯。我个人推荐直接使用烧水器皿中的开水烫盏。无论视觉还是实际效果,都更清洁。

小技巧:在洗茶温杯时,请将置茶容器开盖放置,便于杂味逸出,也便于叶底降温。

4、前三泡:抑制杂味,提升汤感。

基本方法:定点吊水,缓慢注入。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降到最低。注得够缓够稳时你会发现盖碗中水色很浅,不会像猛冲那样一下把红褐色的茶汤甚至渣子都翻腾起来。

出汤时,建议使用公道杯。这样颜色、滋味物质会在公道杯中重新融合,您会发现缓慢吊水浸泡出的茶汤很软、很粘,但没有什么气味。

每泡出汤完毕后,建议沥净茶底。留汤冲泡虽然会增加泡数,但会改变滋味物质浸出的节奏和协调性,为冲泡增加很多不稳定性。

5、中间三五泡:有香有水,协调交融。

基本方法:缓慢旋水,稳定注入。不可猛冲。要把水温,以及水和茶的相对运动控制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我们才可以兼顾香、水,达到协调。

因此,稳定旋水说来简单,实则很考技术。大略的动作可以参考前面第三节第6点中提示的技巧。但实际泡茶中如何旋?旋多快?水柱多粗?注水点多高?这些都需泡茶者根据茶性,品饮者的口感需求等作实际的调整。

6、最后三泡:香高水滑,汤甜味淡。

基本方法:急冲注水,叶底保持持续高温。冲既可高亦可低,既可定点亦可旋水。重要的是冲击、翻腾叶底,同时保持高水温,以充分激发陈香。

茶叶泡到尾水,出于浸出更多物质,提升陈香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提高浸泡时的水温。这时,和初期正好相反,我们不但不开盖降温散味,还要在出水后立即注水,以保持被浸泡茶叶的高温。紫砂壶由于其本身导热性差,保持叶温的能力天然较强。而盖碗则降温极快,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动作次序:准备出汤时开始加热水→水将沸腾时开始出汤→汤出净后先注水泡茶→泡好茶后再端起公道杯分茶。

这就是如上第三节第5点中提到的技巧。

7、整个冲泡过程中,不要摇、搅、拨动叶底。这样做既会使茶汤浑浊,又可能令茶味淡薄,水味彰显。同理,注水要一直保持平稳。即使高冲也要保持水柱平静光润。

五、余话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顺势而动,以和为贵。抓大放小,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习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好的心境,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