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奇的千两茶世界

发布时间 : 2021-02-01
千两茶配方 千两茶的重量

千两茶配方。

千两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探索千两茶的今昔,我们可以发现:在一种奇特的事物身上,经济、文化、历史怎样令人惊奇地交织在一起。

千两茶之缘起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

茶叶重镇黄沙坪

资江在平口由新化进入安化,途经百十里高山峡谷,到东坪一带湖面开阔,风光大霁。黄沙坪在东坪以下,是历史上资江下游第一个商埠重镇。明末清初期间,此地制茶业兴起,其声誉响遍全国。在清朝后期,黄沙坪已有了“黄市”之称,南至广州,北上汉口,船舶来往,络绎不绝。

据可靠的记载,清末民初,“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黄沙坪,已聚集了至少50家茶行。茶行的兴隆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钱庄、绸店、当铺、药房、米店以及各类作坊、曲艺、唐班,街市繁荣,经济发达。当时黄沙坪年产红茶十多万箱,引茶2万余包。加工花卷3万支左右,几乎集中了安化全部的“千两茶”销售,是最大的花卷茶集散地。这里商铺百余家,茶号52家,差不多全国所有的大茶号都有分庄(子公司或办事处)设在此处,仅仅1平方多公里的面积里聚集了4万多常驻人口,民国时期有“小南京”之称。

据80岁以上的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约1.5公里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

许多大的茶号,如三德玉、晋记、宝聚昌、宝聚庆、天顺长、天一香、阮远长、裕通永、大拥裕、兴隆茂、竹巴松茂、大昌川等,都踩制千两茶。当时一个踩卷师的工价是一天4个银洋,一个银洋时可购一担白米,薪酬之高,不输今日的高级白领。由于千两茶是安化茶传统的也是主打的产品之一,市场从来不成问题,许多人靠薄本微利起家,做成了大老板。一个茶号的资本金多则几万十万光洋,少则几千元,都做得热气腾腾。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江沿水而溯到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这些茶号在发展过程互相渗透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的年份,你出一份资金,我入一个股份,雇请人工做几千支千两茶,然后按成本摊分支数,各自经销。“老抠儿”的山西人、操着福建官话的闽南人,与宝庆人、安化人一道,共兴公益,建立带有家乡色彩的庙宇、楼阁,福建印迹的天后宫、山西风格的关帝庙、江浙倾向的洞宾楼……妆饰了一个盛大的茶市。

黄沙坪依山傍水,狭窄而修长,沿街全是青石板,修建于雍正三年(1717年)。街道两旁屋接屋,檐连檐,街中心开挖了一条1米深1米宽的下水道,上用1米长、50公分宽、15公分厚的青石板盖住。一到雨季,两边檐水一直流下来,汇聚到各家各户台阶前的石孔,流入下水道,再通过涵孔注入资江。不管雨有多大,都不会积水。这些青石板共有4万余块,3千多立方,全部从远处运来。工程之浩大,所费之不菲,没有雄厚的民间财力,根本无从想象。街道两旁飞阁连檐,有的店铺楼上楼道相连,鳞次栉比,景象壮观。每到收购季节,处处门户大开,茶香满街,连茶商会馆、吉安公馆、山西公馆也会敞开中门。街上摩肩接踵,只能从人缝里挤,那是黄沙坪最繁忙的季节。

1920年,湖南茶叶讲习所由长沙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再迁黄沙坪;1938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因日本侵略者侵略长沙,迁往黄沙坪附近的褒家村,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茶叶人材。中国当代的茶叶史,从此留下了黄沙坪的印迹。

老茶今日得新生

千两茶恢复生产,是市场的牵引。安化白沙溪茶厂1983年生产过300支,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安化较大的千两茶生产商有两三家,估计年产量在3-5千支。在销售上,由传统的边销,已逐渐扩大为内销和外销,北京市场、广东市场也比较火。在价格上,一般新卷买到1200-1800元一支。

千两茶的踩制全是手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其干燥定型则采取日晒夜露的办法,晾置50多天,使其具有特殊的香气、滋味,经久耐泡。因为工艺和原料讲究,“卷王”即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不易制作,每年最多能产100余支。这种茶要有纯高马二溪茶(全安化品质最好的原茶)火焙一级黑茶做原料,要选取十米长的老竹用于加工和包装。千两茶制成后,愈陈愈香,年代愈久远价值愈高,一支50年代的千两茶,价值已达100万元;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那一批千两茶,每支售值在8万元以上。

茶叶市场是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东边日出西边,何处晴阴说不清。前几年盛极一时的乌龙茶,如今被普洱茶取代,乌龙茶厂商经营亏本,十不存九。这几年普洱茶大盛,和普洱茶同属二道发酵茶的千两茶也是时人最欢迎和拥戴的藏品。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自身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一些茶道中人的追捧。和过去主要西北牧民不同,如今千两茶四处开花,一些厂商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在工艺处理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地方的营销。

广州坊间饮用千两茶,是因其消滞去腻,久放不溲。新鲜的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扫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的千两茶醇酽隽永,善饮者将其开卷敞放一段时间,待其“睡醒”再畅饮,有琼浆玉液不易之妙。陈年千两茶对付一般的肠胃毛病,可以说手到病除,这和益阳民间用老砖茶治腹胀腹痛如出一辙,可能这种茶对肠胃内不同菌种的平衡有特殊的作用。

跟砖茶相比,千两茶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它独特的历史造就了自身的魅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一度被花砖所替代,但“重出江湖”之后,并不是试图夺回自己的“旧河山”,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新天地,这是安化茶和益阳茶可喜可贺可以自豪的地方。一些更利于开拓和占领市场,并稳固市场的制造方法和营销战略,使千两茶在茶叶市场、饮料市场攻城略地,创生财富的做法,也值得我们传统的茶业加以借鉴和吸收。

诚然,千两茶要恢复到历史的鼎盛和辉煌,恐怕为时过早。甚至,就像京剧一样,不可能再有梅兰芳、杨小楼和余叔岩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健康而长远的生态环境,能够长久地葆有这块民间智慧和历代能工巧匠心血铸成的玉璧,将是千两茶之大幸。相比于当时4万人口的黄沙坪,如今这里常居居民不过2000人,千两茶的今天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cy316.COM精选黑茶阅读

2020神奇千两茶


神奇千两茶

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

千两茶之有“世界茶王”的桂冠,首先是在台湾茶人曾至贤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加冕的。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东南亚,再到大陆,五十年来造就了无数“粉丝”的普洱茶,如今名声和市场都只能用“如日中天”四个字来形容。但任何一种权威的叙述里,普洱茶面前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哥大”级同门师兄,那就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千两茶,它才是中国黑茶的至尊。一些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和画册,开篇第一页赫然就是千两茶,根本不考虑知识产权的归属。近两年,更有云南茶商仿照千两茶做出了形似的普洱“千两柱茶”,颇有借重钟馗的意味。千两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茶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

概括成三个要点: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如果要上溯源头,千两茶诞生才140年,它的前身百两茶也只比它早出生40多年。用八字概括,叫做“道光百两,同治千两”。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紧压茶,其紧致细密,已经媲美一般电动和蒸汽压力机的效果。曾经有一支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七年后为人捞起,其芯仍然干燥如旧,色香味无损于品饮。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饮之通体舒泰。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千两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茶净重36.25公斤,高150cm,围径67cm,茶体密度0.7g/m³,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特殊内质,又是别的紧压茶所无法达到的。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语言,谓之“内圣外王”。

千两茶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是传统的,也是科技的;是地域的,也是交融的。明清两朝,多少陕、晋、徽、粤、闽茶商,为安化茶香所吸引,在这里设庄开厂,建市兴行,所产之茶行销海内外,茶飘万里。在这里,多种中国传统农商文化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下的无障碍最优组合,产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去芜存精,优胜劣汰,数百年的精选和积累,最终产生了千两茶。到今天,它已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1952年白沙溪茶厂开始生产千两茶,由于纯手工制作,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使得功效低微,为适应市场需求,1958年,便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千两茶)。花卷茶停止生产后,曾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多年,惟恐花卷茶加工技术失传,1983年,白沙溪将老技师聘请回厂,带领一批年轻职工参与研制,从初夏到深秋历经四个余月,供制作了300余支千两茶。当年生产的千两茶现已以不同形式和渠道流入到了茶叶收藏馆、陈列馆、海外和港台地区,一部分流入到了百姓和各阶层家庭中引用及收藏。

1997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本着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白沙溪全面回复了花卷茶的生产,使这一“纳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的历史珍品重见天日。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花卷茶这一传统产品的挖掘和利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市场日益趋热,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上就出现了不少地下手工作坊仿制的假冒、劣质的产品,为了保护花卷茶这一民族品牌,白沙溪于1998年为该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神秘的千两茶制作技艺现场


壮哉千两,传世茶王,其形如柱,经久如故,篾篓为裳,馥郁陈香……

在众多黑茶产品中,千两茶以其紧实厚重的茶柱,古朴陈韵的花篾篓自成一派,而真正让这款茶出挑的,则是来自于工艺的张力。

【初制——七星上灶馥郁沉香】

走进安化茶厂车间,采摘自安化核心产区的优质大叶种茶青,正待巧工精制。炒青后的原叶经反复揉捻,形成条状,当茶汁溢附于叶表,进而开始渥堆发酵。流转间,茶叶褪去青涩,黑毛茶便初具雏形。

初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七星烘焙这一工序。《茶经》云“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意思是炙烤茶时,注意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因为火焰飘忽,会导致冷热不均,要靠近火且及时翻动。七星灶上有方形空间,下设热传导通道,将渥堆完毕的茶青置于竹席之上反复翻炒,内添松柴,明火烘焙,于是黑毛茶浓缩着松烟香进入库房。

【再造——人工踩制呈现大美千两】

经过初制、初藏的黑毛茶仍需经历蒸包灌篓、杠压紧形方才成为传世千两。

蒸包灌篓分五吊、五蒸、五灌、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将原料分次过称后,分别用布包好吊入蒸桶用高温汽蒸软化,装入花篾篓,内称蓼叶、竹叶、棕丝片各一层。经过人工踩实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扣,这便完成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杠压紧形,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一帮青壮年汉子短装绑腿上阵,一人前移杠五人齐心压,在压杠和绞小中反复交替中,茶便紧实如柱。力道与粗犷,大美千两茶浑然天成。【绽放——日晒夜露沉淀传世茶王】

最后,将千两茶置于晾晒场,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吸收日光之精粹,月夜之余辉。一款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中茶·黑茶园在完成了以上工序后,仍坚持悉心醇化,将定型的千两置于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仓库——百年木仓。一仓两藏,脱去多余的水份,沉淀微生物精华。

“世界茶王”千两茶的传播


“世界茶王”千两茶的传播,2010年夏天,一个叫曾至贤的台湾茶文化学者来到了湖南省安化县,寻找一位素不相识的,名叫李华堂的八十多岁的老人。

他带来一小罐黑色的茶叶,请老人品尝。老人身体不好,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从老人脸上的表情及流出的泪水,可以看出他内心里不平静。

这一次的相见,曾至贤竟然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实现。这小小一罐茶叶,里面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隐情,能让海峡两岸两位从未谋面的老人有缘相聚呢?

原来,曾至贤在1997年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获得了一支千两茶。这支千两茶看起来非常非常的老,仔细地检视整个千两茶,发现上面用毛笔字写有“华堂”两个字。“华堂”是什么意思?是地名、人名、单位名,曾至贤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曾至贤查到,湖南的安化产千两茶,而且1958年以后就已经不再制作。那这支应该是1958年之前的一支茶,所以当时他想,1958年距高现在应该快半个世纪之久了,也真的无法想象,这位当时的制造者是不是还在安化的某个角落。《益阳日报》记者卢跃得知此事通过网络与曾至贤取得了联系。

曾至贤通过卢跃,不仅搞清楚了“华堂”两个字正是这支茶的制作者的签名,而且还打听到了老人的下落,也难怪两个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正在品尝的,正是从这支在半世纪以前制作的千两茶上取下的茶叶。

在曾至贤边找这支千两茶的过程中,边收集资料。之后,他写成了《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一本茶书。书中对湖南省安化县所产的千两茶推崇备至,并称其为“世界茶王”、“中国茶文化的化身”、“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此论为中外茶业界及广大消费者所认同,该书在广州市一些较大的茶叶商店几乎每家必备,同时引发了一股品饮和收藏安化千两茶的热潮,并风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此书后来被卖到了2000台币一本。

因这本书的缘故,千两茶走进了世人的眼中。

目前,一支20世纪50年代的千两茶,价值已达100万元;故宫博物馆存放的一支,据说估价已不下250万元人民币。在安化,以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原料新制的千两茶,四个卷(即四支)的售价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1983年白沙溪茶厂生产的那一批千两茶,每支售值在8万元以上。

同时,因为这本书的风靡,引发了台湾和海外市场的需求,安化千两茶近年加快了生产。这个海外关系,也为千两茶成为“世界茶王”加分不少。

为保护这一传统历史品牌,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几大因素,使得千两茶成为“世界茶王”当之无愧。

千两茶有“世界茶王”的桂冠


千两茶之有“世界茶王”的桂冠,首先是在台湾茶人曾至贤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加冕的。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东南亚,再到大陆,五十年来造就了无数“粉丝”的普洱茶,如今名声和市场都只能用“如日中天”四个字来形容。但任何一种权威的叙述里,普洱茶面前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哥大”级同门师兄,那就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千两茶,它才是中国黑茶的至尊。一些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和画册,开篇第一页赫然就是千两茶,根本不考虑知识产权的归属。近两年,更有云南茶商仿照千两茶做出了形似的普洱“千两柱茶”,颇有借重钟馗的意味。千两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茶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

廖奇伟老先生和茶叶打交道几十年,主编了《安化茶叶志》,对这一产品相当了解。笔者为此专门采访过他,根据他的意见,笔者概括成三个要点: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

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

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如果要上溯源头,千两茶诞生才140年,它的前身百两茶也只比它早出生40多年。用八字概括,叫做“道光百两,同治千两”。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紧压茶,其紧致细密,已经媲美一般电动和蒸汽压力机的效果。曾经有一支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七年后为人捞起,其芯仍然干燥如旧,色香味无损于品饮。

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饮之通体舒泰。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其香有樟香、兰香、枣香之别,前者为上,后者为下,梯次以降。千两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它重约37公斤,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特殊内质,又是别的紧压茶所无法达到的。

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语言,谓之“内圣外王”。和选料嫩度要求高的贡茶,如安化芽尖和天尖、普洱贡茶不同,千两原料成熟而粗糙,主要供给以肉食为主的边区少数民族饮用,值本低廉。这个“草根的”产品,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酵后,终成大器。回首来看它的产地,也是“王迹之兴,起于闾巷”了。

千两茶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是传统的,也是科技的;是地域的,也是交融的。明清两朝,多少陕、晋、徽、粤、闽茶商,为安化茶香所吸引,在这里设庄开厂,建市兴行,所产之茶行销海内外,茶飘万里。在这里,多种中国传统农商文化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下的无障碍最优组合,产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去芜存精,优胜劣汰,数百年的精选和积累,最终产生了千两茶。到今天,它已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关于“世界茶王”安化千两茶的介绍


关于“世界茶王”安化千两茶的介绍

安化黑茶中的千两茶被誉为“世界茶王”,中国台湾学者称千两茶是“浓缩的茶文化的经典”。被誉为“能喝的古董”,是“艺术品、珍藏品、纪念品”。安化黑茶具体指的是采用安化境内原料、在安化特有的环境下、按安化黑茶的工艺加工的茶。

千两茶原称为花卷茶,何谓花卷茶?原因有三:一是因其原料黑毛茶中有花白梗;二是因其外包装竹篾篓织有菱形花纹;三是为了保证茶叶压紧后不回弹,用竹篾捆了七道带花纹的箍,俗称“三花”,故取名“花卷茶”,根据产品重量规格不同,又分为千两茶、百两茶等统称为花卷茶系列产品。

2006年,有位广东茶商经过长时间搜集信息,经多方打听到安化一位茶农家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收欠帐收回6支千两茶,先后卖了4支,还剩下2支。这位广东茶商立刻前往请该茶农转让陈年千两茶,反复交涉多次,最后广东茶商给每支千两茶开出16万元的价格,无奈该茶农爱茶如命,无论如何不肯割爱,广东茶商只好空手而返。此事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但是收藏时对于金花千两茶的鉴别特别重要,一般从外观干茶、香气、茶汤、口感、金花等来鉴别,好的金花千两茶主要体现在茶体其紧结度适当,干茶油黑有光泽,有茶香及陈茶的香气,茶汤明亮红浓,入口口感醇和,回甘明显,齿颊留香,越泡制到后甘甜味明显“金花”发的均匀茂盛。

“世界的千两茶呀,只有中国有啊!中国的千两茶呀,只有湖南有啊!湖南的千两茶呀,只有安化有啊”,这是安化的一个茶厂在制茶的时候踩茶人喊的号子,声音浑厚奔放,非常动听。花卷茶的踩制技术要求高,没有专门师傅传授,一般人不易掌握。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一般全年只有四五个月能生产,产量很少。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有23道工序。千两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最后形成长约1.5米、直径为0.2米左右的圆柱体,置于凉架上,经夏秋季节七七四十九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之内,进入长期陈放期。

2020湖南黑茶收藏:揭密神奇千两茶


揭密神奇千两茶

 一、千两茶神秘之茶千两茶,因其支重为1000两(老秤,16两为一市斤,含37.25公斤)而午名“千两茶”;又因为其原料含花白梗,外包装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成茶身上有捆压形成的花纹,而茶身呈圆柱形,象一本卷起来的书卷诸特征而称为花卷茶。千两茶,被广大消费者称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其加工工艺极其神秘。首先,千两茶的制作工序全部采用人工操作,操作工艺之繁杂,劳动强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非一般人所能熟练掌握和胜任,多数人只知其自然,不知其所以然。千两茶的生产,在原料上以选择益阳高家溪、马家溪的优质散黑茶为原料,并对原料进行筛分、拣剔、整形、拼堆等处理;在工艺上需经七蒸、七灌、铺蓼叶、?棕片、织篾片等绞、压、跺、滚、锤、箍等23道工艺处理才能完成。加工时,需8个青壮年男子同心协力,赤膊上阵;为求得行动一致,施压均匀,需由一人领喊指挥,其余七人附和,齐声呼喊应和“嗬嗨”、“嗬嗨”,同步齐心一气,施展绞、压、跺、滚、锤、箍等手法才能加工出一支形美质优的千两茶来。为活跃加工时的气氛,减轻舒缓压力,使每一程序步调一致,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编出了一种象民歌、象民谣的号子在加工场中吟唱:“压起来咧……把扛抬呀!重压些啊……慢些滚呀!大杠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动呀!小杠绞得匀呀,香茶销西口呀!好茶治百病呀!黄脓包吃了能消肿呀!止住泻病喊得应呀,又止渴来又提神呀!无名肿毒吆得生,止咳化痰治痨病呀!噢嘿喂哎喂嘿伙呀!压了三轮又一轮呀!……”。由于工艺神秘精实,加工出的千两茶紧结密实,曾有茶商做过实验,将花卷茶用水浸泡七年,茶心仍不湿的传奇,在销区广为流传。千两茶经加工成型后,置于晾架之上,经夏秋季大自然的日晒、夜露、风吹,但不能雨淋,约经过30~50天的“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茶体之内,进入长期陈化期。长期陈化期是千两茶自行后发酵的过程,一方面在茶内的胞外酶酶促进作用和湿热作用下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谢的综合作用,使茶内内含物质朝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方向发展,并陈放时间越长,其茶质越陈香。另一方面利用茶的吸收特性,将包裹于茶身的蓼叶、棕片、竹篾中的香气成分和天地雾露和阳光中之精气吸入茶之体内,从而使千两茶的色泽、香气、滋味等独具风味,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更具饮用价值与收藏价值。同时,千两茶的生产全年只有四五个月,产量很少,并且制后不能立即出售饮用,一般需经存放七八年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二、千两茶彰显的是历史足迹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千两茶的创制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是清道光初年,一张姓晋商与安化黄沙坪的制茶师傅经数年的反复研制而成;二说是安化资江边一刘姓人研制而成,成为家庭秘艺,从不外传,只传嫡子,不传女。尽管说法不一,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千两茶的制作工艺技术只为刘姓家族嫡传。据考证,我国边销茶在先,黑茶在后。边茶生产始于四川,继之湖南。湖南黑茶生产安化,安化黑茶生产起源于苞芷园,经营始于桥口,后来桥口成为安化江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安化黑茶创制于明代前期,系参照四川乌茶加工方法,加以改进而成。安化黑茶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959年)被朝廷指定为官茶。由于安化黑茶制法与四川黑茶制法不同,工艺独特,制成的黑茶外形条索肥壮,色泽黑润,汤如琥珀,香味醇厚,质优价廉,西北茶商纷纷前往安化采办,而逐渐取代汉、川黑茶,成为主销西北的边销官茶。千两茶,始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江南一带。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少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来,陕西茶商又对茶茶包作了改进,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以后,在选料上更加严格,选用的是安化高家溪、马家溪的优质散黑茶为原料;在外观上,将散茶筑成圆柱形,柱长五尺(1.665米),柱围1.7尺(0.56米);在外包装上,用途三层包装之茶质更优又卫生,又使外观更美;在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踩压技术与功夫,将茶踩压得更紧密。千两茶,又分为“祁州卷”与“绛州卷”。祁州卷为山西祁县、榆次等地的茶商经营,每卷(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卷重1100两,产量较少。千两茶,还分为本号和副号。本号茶卷以全白梗黑茶制成,每卷长五尺(1.665米),卷围1.7尺(0.56米);副号茶卷由茶白梗黑茶拼制,每卷长五尺,卷围长1.8尺(0.60米)。千两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工精良,工艺保密,一直由安化江南的刘姓家族掌握,传子不传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聘请刘家后人进厂带徒具传艺,使少数工人掌握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技术,亦使白沙溪茶厂成为独家掌握千两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厂家。据统计,白沙溪茶厂从1952年~1958年共同生产千两茶48550卷(支)。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厂始创了以机械生产花卷茶砖取代千两茶,停止了千两茶的生产。1983年,白沙溪茶厂惟恐千两茶加工技术失传,决定将当年在厂加工生产千两茶老技工聘请回厂传艺带徒,从初夏至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同制作出千两300余支。这批千两茶后来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阶层百姓家庭中消费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而一部分却流至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根据市场的变化,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1997年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千两茶生产;2004年后,随着陈香型茶在茶叶市场上的风行,促进了千两生产的发展。随着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为使千两茶这一民族品牌的持续发展,1998年白沙溪茶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国家专利申请,得到了批准,从而使白沙溪茶厂成为全国惟一合法生产千两茶的厂家。三、千两茶茶之瑰宝千两茶,千年积淀,文化凝重,被誉为“茶之侠者”、“中华文化之瑰宝”、令人叹为观止。千两面茶,花卷茶之王。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操作,富于科学性,成茶硕大,包装大气,外观古朴,茶心坚实,卷内金花(冠突散囊菌)茂密,风味独特,越久越陈,越陈越香,茶色黑褐色润亮,汤色红黄明净,滋味醇厚甘润,带有蓼叶、竹黄、糯米香气,热饮时略带红糖姜味,凉饮时有甜润之感,为善饮者所喜好。新鲜千两茶有一种“霸气”,涤烦闷,祛腥膻,非凡茶可比。陈年千两茶醇酽隽永,陈香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绵长甘润,如玉液琼浆。千两茶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后发酵陈化”给千两茶造就的品质与功效。千两茶在后发酵茶陈化过程中,曲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生长的结果抑制了对人体有害细菌的生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了多种胞外酶,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了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化产物和物质成份,产生了各类维生素、氨基酸等类物质,保留了众多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黄烷醇类等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从而使千两茶具有抑菌、消炎、解毒、和胃、通便、清热、利尿、消滞、解腻、减肥、健体、美容、止泻、助消化、生津止渴、逐痰下气、消乏解困、解酒醒脑、和顺正气、净化血液以及抗病菌、抗氧化、抗癌变、抗动脉硬化、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确保人体健康长寿有一定保健功效。四、千两茶最具文化韵味之茶千两茶,中国茶叶之奇葩,中华茶文化的化身。千两茶,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于体内,是大延期赐予人烦扰最佳健康饮料。千两茶,茶功用独特,茶身硕大,形状古朴,香高艺雅,浓醇甘润,被人称之为“茶之侠者”。千两茶,其原始古朴的自然之美,文化韵味之悠长,构成一幅“天人合一”、“茶道即人道”的壮美画卷。千两茶,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使人追寻古代人运输途中的艰辛与欢乐。千两茶,其制作之神奇神秘,唤起了人们思古之悠情和对我国五千年茶文化史的追寻。千两茶,其收藏价值和饮用价值之高,是目前世界上所风行的茶类及其花色品种中,最具文化价值的珍品。五、千两茶显现收藏者慧眼由于千两茶一年只有三四个月的生产期,而且加工工艺技术保密,手工操作,产量低,因此历史上的存货稀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至1958年,只有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独家加工,之后千两茶停止了生产,其存量亦十分稀少。据目前所能收集到的信息中,珍藏于全世界的陈年千两茶屈指可数,其中,英国伦敦英博物馆收藏有一支清代安化老茶号“天一香茶行”生产的千两茶;湖南安化黄沙坪有一茶叶世家珍藏有一支1950年生产的千两茶;台湾省珍藏有两支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千两茶,一支收藏于坪林茶叶博物馆,一支由舞鹤茶农彭成国收藏;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日本茶叶研究所、台湾千茂茶业、北京张一元茶庄、安徽农业大学、湖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机构、企业各收藏有一支不同年代的陈年千两茶。安化县境内珍藏有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生产的黑茶原料新制的千两茶四支。可以预见,随着千两茶收藏热的兴起,亦可能会发现一些现仍珍藏于民间的陈年千两茶。历史上,千两茶主要为辽销,现在以销往国内的广东、北京、港澳台地区市场和国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千两茶独特的成茶机理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很受茶道中人追捧。目前,一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千两茶售价以过100万元人民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支千两茶,估价已超过250万元人民币。而用50~70年代原料生产的千两茶售价已超过10万元人民币。白沙溪茶厂1983年生产的千两茶售价亦超过8万元人民币。随着千两茶收藏热的到来,其售价会怎样变化,人们拭目以待。千两茶属后发酵陈化茶,具有越放越陈,越陈越香,茶味越醇甘,治病效果越佳,其饮用价值越高。千两茶生产量少,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茶品,又是一种工艺欣赏价值与文化经典价值的珍稀茶品,其收藏价值比饮用价值更高。目前,经济发达的广州、珠三角、香港、台湾、北京、上海以及安化已有不少人收藏千两茶;茶叶营销单位收藏千两茶却作为“镇店之宝”,以体现茶店的茶文化气息浓厚,又体现出主人独具慧眼,永远站在时代潮头。家庭收藏,一支千茶摆在客厅,除了彰显收藏者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外,哪支千两茶散发出的陈陈茶香又会使人陶醉其中。单位、部门、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博物馆收藏,是对大自然恩赐的眷恋,又是对五千年悠久茶文化的收藏。

千两茶何以被誉为“世界茶王”


千两茶有“世界茶王”之称,何以享有如此美誉?分析起来,原因有三。

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内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序。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用篾也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第一支千两茶出现于140年前的清同治年间,它的前身为百两茶,最初产于清道光年间,千两茶和百两茶及其系列产品统称为花卷茶。一支标准的千两茶净重约36.25公斤,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人们称它是“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千两茶为何被尊为“世界茶王”


千两茶之有“世界茶王”的桂冠,首先是在台湾茶人曾至贤的著作《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里加冕的。从香港到台湾,从台湾到东南亚,再到大陆,五十年来造就了无数“粉丝”的普洱茶,如今名声和市场都只能用“如日中天”四个字来形容。但任何一种权威的叙述里,普洱茶面前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大哥大”级同门师兄,那就是产于湖南益阳安化的千两茶,它才是中国黑茶的至尊。一些专门介绍普洱茶的书籍和画册,开篇第一页赫然就是千两茶,根本不考虑知识产权的归属。近两年,更有云南茶商仿照千两茶做出了形似的普洱“千两柱茶”,颇有借重钟馗的意味。千两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茶人,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它究竟神奇在哪里呢?

廖奇伟老先生和茶叶打交道几十年,主编了《安化茶叶志》,对这一产品相当了解。笔者为此专门采访过他,根据他的意见,笔者概括成三个要点: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甚至用篾都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如果要上溯源头,千两茶诞生才140 年,它的前身百两茶也只比它早出生40多年。用八字概括,叫做“道光百两,同治千两”。这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紧压茶,其紧致细密,已经媲美一般电动和蒸汽压力机的效果。曾经有一支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七年后为人捞起,其芯仍然干燥如旧,色香味无损于品饮。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而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令人回味,同一壶茶泡上数十道汤色无改,饮之通体舒泰。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其香有樟香、兰香、枣香之别,前者为上,后者为下,梯次以降。千两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它重约37公斤,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所形成的特殊内质,又是别的紧压茶所无法达到的。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语言,谓之“内圣外王”。和选料嫩度要求高的贡茶,如安化芽尖和天尖、普洱贡茶不同,千两原料成熟而粗糙,主要供给以肉食为主的边区少数民族饮用,值本低廉。这个“草根的”产品,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酵后,终成大器。回首来看它的产地,也是“王迹之兴,起于闾巷”了。

千两茶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是传统的,也是科技的;是地域的,也是交融的。明清两朝,多少陕、晋、徽、粤、闽茶商,为安化茶香所吸引,在这里设庄开厂,建市兴行,所产之茶行销海内外,茶飘万里。在这里,多种中国传统农商文化真正实现了同一目标下的无障碍最优组合,产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去芜存精,优胜劣汰,数百年的精选和积累,最终产生了千两茶。到今天,它已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走进神奇的千两茶世界》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黑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4黑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黑茶相关的专题,如:千两茶配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