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

发布时间 : 2021-08-03
喝茶多少天换茶 天福的黑茶 红茶的保质期是多少天

喝茶多少天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相关知识!

北宋丁谓做过三朝宰相,文治武功上的是非功过,历来是人人难言,何独一个丁谓。而于茶,这人倒也独有心得,自出机抒。丁先生特爱建安茶,其著有《建安茶录》,能够对茶解会得意,也是个知味懂趣的人。别的不说吧,他特别爱在雪天里喝茶,就深得茗茶精髓,他每得到好茶,都要先收藏着,舍不得喝。待到雪花烂漫时,再喝。痛惜藏书箧,坚留待雪天。

别的不说,单讲水。天冷了,水也就甘冽了。温吞水泡茶好喝,还是冷冽水煮茗出味?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温温吞吞的水泡茶肯定是没有泠泠冽冽的水泡起来好喝,所以诗人郑易读《易经》,要到晚上读,喝茶用水,要弄冰块来煎,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

秋深了,离结冰的日子还远吗?冬来了,就可以到青竹林子里敲冰煎茗了。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春天要播种,夏天要双抢,秋来了,漫山遍野的果实要一担担挑回来,也累啊;功夫茶是要功夫的,从开春就一路仓皇奔窜的人,谁有闲功夫来喝功夫茶?只有深秋,与整个一冬,才可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摊开一本书,扭开音乐,坐在椅子上沙发上,煮一壶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慢慢喝。寒夜客来固然好,寒夜客不来呢,也可以一杯热茶接通肺腑,让一股暖气流入身内深腹。在呼呼风急的秋夜冬夜,懂得人生真谛的人,都应该来喝茶,哪怕只有你一个。

春茶解困,解困是为了去撸袖绾裤干活,喝茶是劳动的手段;夏茶伏暑,得用茶把那熊熊的流火压伏,喝茶仿佛是场战斗;秋茶平燥,秋天是干燥的,心火也多半燥得很,喝茶难以品味;识髓知味的人,多喜欢在冬天里懒懒地喝,闲闲地喝,悠悠淡淡地喝。喝茶就是喝茶了,因秋而入冬,渐渐地,喝茶就是喝茶的目的了。

冬茶是温心的。冬喝茶,可以让茶以一种暖流的方式,深入我们的内心。一个仓皇奔竞的人,哪能看路途风景?一个目光四顾的人,左顾右盼都是别人,不是自己;在忙的季节里忙活,没多少人能够关注自己的内心,检点自己,这情形,正如飞翔的鸟,只会使劲驱遣自己的羽毛,不会细心梳舔自己的羽毛。冬闲了,一切都放下来了,可以回望来程,可以瞭望去路,可以坐下来,在袅袅茶气与细细茶香里,看叶卷叶舒,看心得心失,让自己进入内心,让茶流慰藉肺腑。

茶是苦的,而心也是苦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哪天不被生活所逼?苦寒的日子里喝苦寒的茶,苦茶与苦心对味,不加倍的苦么?其实不然。苦茶对苦心,不是苦苦相逼,而是苦苦相通,同病才相怜,异病哪能相怜惜?苦中存香,茶就是这样,被开水一燎泡,芳香就自苦寒来;苦中作乐,心也是这样,被生活几番磨折,幸福也就自苦痛来。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冬饮红茶。风萧萧,雪皑皑,一杯太阳色的红茶端放手心,你不觉得这是在饮阳光吗?冬里的阳光比夏天的阳光更觉得暖意升腾。丁谓要将好茶坚决留待雪天来喝,意思就在这里。好东西得遇好时候,好东西在好时候,能创造好心情。

所以,天冷了,你无论如何也得准备一包好茶。穿过风雪来上班,给自己泡一杯热茶,可以对付办公室里那空气的冷,那人情的冷,那人心的冷,穿过风雪回到家,也得给自己泡一杯热茶,驱散天寒,驱散地冻,驱散在外头好像要结冰的心。最好别喝酒,喝酒是:有喜,酒给你添喜,让你喜过了头,有愁,酒给你添愁,让你愁白了头。借酒浇愁愁更愁。有愁的人你能喝酒吗?李清照遭遇国破,遭遇家亡,人心已是冷到极点,这时候,她喝酒,不是愁更愁么?三杯两盏,怎敌它晚来风急?敌不了晚来风急的。

而喝茶可以。喝茶是,大热天一杯凉茶可降暑;大冷天,一杯热茶可暖身;喜昏了头,可以一碗涤昏沉;憋得太慌,可以一碗破孤闷;平生不平事,可以一碗使之毛孔散所以,在你身冷的冬季,或者在你心冷的日子,你应该喝茶。三杯两盏淡茶,晚来风急,全可敌。

cy316.com延伸阅读

哪一天开始,喜欢上喝茶


想了解《哪一天开始,喜欢上喝茶》知识吗,丰富的《哪一天开始,喜欢上喝茶》内容等你来看!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喜欢喝白开水变成了喜欢喝茶,虽然有时候胃不允许多喝茶,但还是忍不住要贪杯。

现在认真回想起来,依然记得在该喜欢汽水的年纪,却是喜欢喝水,矿泉水、纯净水、白开水,这样的喜欢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而后有一天,却是在大学的时光里,带着家乡的茶在宿舍跟舍友们一起泡茶,并将家乡带来的铁观音分给舍友和同学。

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自我介绍是最初的交道,姓名、家乡、风景、特产一一介绍给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们。渴望别人喜欢自己的家乡,因此,时常跟着舍友们泡铁观音,跟他们讲解铁观音的传说,与他们分享铁观音的香醇。我想,或许在给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时候,我也才更深入的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和喜欢上喝茶。

自此之后,从铁观音到红茶,从绿茶到白茶,从黑茶到花茶,不管哪个茶,来者不拒。喝茶也渐渐成了生活中的习惯,甚至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每日都要品饮几杯,才觉得生活没缺什么。

每当看着无味无色的白开水变成有色有味的茶水,总觉得神奇。看着茶叶在杯中飘逸如仙,尽眼其中的是茶叶起伏的清媚,阵阵香气飘荡。想要深究自己这样的喜好改变的原因,可终究读不出所以然,因此,就将其归结为是“喜新厌旧”了。

关于本文《哪一天开始,喜欢上喝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马古道:曾经的高原天路


茶马古道曾绵延2250公里,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贸易通道之一。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珍贵的时候,背夫和负重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缓慢地攀上高原。

在60年前,亚洲有许多地方还得靠步行或动物运载才到得了;当时茶马古道已经是商业干道,也是中原和西藏间的主要联络道路。而如今,时间、天气和入侵的植物可能已经摧毁了茶马古道。

在四川西部的深山里,大斧一挥,倒了下来的竹子之后可能就看见一条鹅卵石小径一路蜿蜒地穿过森林,上面长满滑溜的苔藓这些残留的鹅卵石小路便是已经接近消失的旧日茶马古道遗迹了。

事实上,原本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不见了。

这条古道曾经绵延近2250公里、穿过中国的中间地带,起自四川省产茶区的雅安,终至近3650米高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小径之一,从内地翠绿的山谷间延伸出来,穿越风势强劲、大雪侵袭的青藏高原,涉过冰冻的长江、澜沧江及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向上到达四道5000米高的致命隘口,最后再往下来到西藏的拉萨。

茶马古道存在的原因是对贸易的渴望――中原有藏区想要的东西:茶,藏区也有中原亟需的东西:马。因藏区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在今天的藏地,茶依然重要。佐以盐巴、酥油的茶仍然支撑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勐海大益8582 “ 紫天”


大益8582唛号青饼属于一款传统青饼,1985年第一次面世,是香港南天公司定制的茶品,连年专供香港南天公司经销,采用5-10级粗壮新老茶菁拼配,滋味醇浓,回甘生津,茶气足,日后转化快,一面市就深受港台茶商和茶客的喜爱,成为继7542后勐海茶厂另一款普及面极大的传统青饼。

与之配对的熟茶是8592,属于甜香性茶品。大家在品尝8582的味道的同时,不仅要对香港南天公司产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公司,为何要定制,为何选择8582的唛号等等,这些问题我转述普洱茶界的泰斗“邹家驹”老先生的故事,再现当年的场景,了解8582的来由。

据邹家驹先生讲述:“香港南天公司老总周琮先生祖籍云南腾冲,父亲周禾书早年到缅甸从事宝石生意,任云南旅缅同乡会会长、《新仰光报》编辑等职,是云南人在缅甸的侨领。周老先生思想进步,一直同云南地下党保持往来。在楚图南的支持下,中华职教社负责人孙起孟发起组织“九老会”的定期集会,与各界人士切磋时政,楚图南借此宣传中国**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九老会”其实不止九人,除孙、楚外,还有李公朴、冯素陶、周新民、杨春洲、刘达夫、艾志诚、郑一斋、周禾书、张天放等人。

1948年中共云南省工委成立后即利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张天放、陈复光和周禾书等人与早期同盟会会员杨杰经常出席演讲的“星五聚餐会”和“丙戍聚餐会”联系和呼应,并争取到周钟岳、李根源和社会贤达苏鸿纲、秦光第、杨克成等人的支持。以缪云台为名誉会长、马筱春任会长的聚餐会经常讨论时事,对李、闻被刺表示义愤。

尤其是1949年秘密提供胶鞋、大道生土布等物资支援边纵余卫民部。在昆明保卫战中,马筱春与杨青田、吴少默等取得联系,组织居民联防,并以物资和现金支援驻守南郊的云南保安团,全力抗击国民党26军对昆明城区的进攻。1948年,周禾书为民盟携带文件,被缅甸当局逮捕下狱,关押1年。

1950年6月,中缅建交,周禾书被释放出狱。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周禾书积极组织侨胞欢迎。1957年,周禾书应邀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扩大会议。他还应缅甸政府的邀请,参加了缅甸庆祝独立日的国宴。“文化大革命”期间,周禾书受到无端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虽然年事已高,患半瘫痪症,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拄杖参加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

周琮先生开始在云南旅港巨商伍集成先生处做事,随后自己开了南天贸易公司。三年困难时期,周琮先生孝敬老人的办法,只能是邮寄一些猪油或汇点钱进来。那时,什么东西都凭票限量供应,从肉食、棉布、肥皂、豆腐皮到茶叶。海外汇款,收款人会同时得到一些极有价值的“侨汇卷”,可替代所有的票证购买紧缺商品。泰国北部山区生活着许多云南人,云南代代相传的种茶习惯自然发展过去。

文革造成混乱,中国香港地区茶叶供应不足,周先生做宝石业务的同时也做起了普洱茶生意,在泰北茶区亲自组织生产人工发酵普洱茶。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人士对祖国的政策不了解,不敢进来、特别是不敢到云南这种许多地方尚未对外开放的地方做事。当时的云南省委副书记赵增益找周禾书老先生谈话,让他动员儿子回来。

70年代后期,周琮先生回昆明看老父亲,同时了解云南方面的环境情况。省统战部杨一堂部长幼时与周琮同窗,他多次说服周琮先生回云南做点事。1979年到1980年间,周先生提出来长住一段时间协助云南改进人工发酵普洱茶品质。周先生年轻时离开家乡,长期在海外低海拔地区生活,回云南已不适应高原气压。记得他有几次血压不稳定,肺上也有出现了一点问题,还住了医院。最长的一次,他在云南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间走动,出主意,交流经验技术。

1984年,国务院文件通知放开国内茶叶市场。虽然茶叶出口仍然没有放开,但亦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到传统的香港茶叶经销体系。南天贸易公司经营云南普洱茶,同原来的经销商产生了矛盾。计划经济安排的茶号,在多年的经营运行中有了较为固定的分配模式,哪几家经销商做哪几个茶号,一般不轻易变动。初期,公司将个别老茶号的部分货单拨给南天公司经营,同港九茶叶商会的经销商发生了矛盾,有关联的经销商纷纷到香港德信行告状。为避免冲突,公司安排出口科老业务员黄又新具体落实新增茶号工作。周琮先生专门从市面上买回一批老茶饼,逐块分析制作上的优缺点,学习和总结经验。

1985年12月3日,黄又新从勐海茶厂出差回来,汇报了周先生对七子饼茶新号的想法。主要内容是调整配料比例,增加粗大原料和茶饼的疏松透气性,以加速自然陈化发酵。长期以来,云南收购晒青毛茶的标准分五个等十个级,即一等一、二级,二等三、四级,三等五、六级,四等七、八级,五等九、十级。

邹家驹先生正担任经理,征求审检科王星银科长和出口科临时负责人陈宝航的意见后,确定生饼编号8582,青毛茶拼配比例为:三等五级10%,三等六级20%,四等七级20%,四等八级20%,五等九级20%,五等十级10%。

“在实际市场运作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七子饼茶分生饼和熟饼,但外包装纸没有区别,没有茶号,只在运输包装里塞一张纸,标明品种茶号。举例来说,如7452和7572,零售时要打开包装纸才能认出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云南各茶厂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以包装的纸张和印刷字样来区别茶号和品质。货进到省公司仓库,仓管员在竹篓上挂一张纸条,填写上茶号数量。因仓库管理简单,时有发错货品的情况发生。香港地区是云南普洱茶的传统消费市场,茶客对原料比例变化极其敏感。

8582和8592在零售过程中如不慎混为其他茶号出售,会影响南天贸易公司的信誉。南天公司的邱敏小姐打来几次电话讨论解决办法。周琮先生专门回昆明一趟,商订好在包装纸上加盖一个“天”字。编制新号和加盖区别文字,在当时是极其特殊的。特别是包装纸上的“天”字,更是绝无仅有。使用新增的8582和8592茶号后,南天贸易公司同港九茶叶商会其他经销商的矛盾缓和下来。

1987年港九茶叶商会会员在德信行茶叶部经理彭树东先生、云港茶叶陈宝航先生组织下到昆访问并参观西双版纳茶区。一同来访的有东荣茶叶有限公司郭宏隆夫妇、汇源茶行谭松发先生、利安茶行黄建国先生、南天贸易公司周勇父子、广源茶行张乙生先生、大来公司黄子敬先生、鹤达行陈小文先生。“宋文庚经理的惟一嗜好,就是抽一口烟。周先生回云南,会顺便带一两条免税健牌香烟。那年头,大陆人吸洋烟是比较抢眼的。

1989年底,老宋退休,继任人不了解历史和业务,认为老宋吸洋烟同其对南天贸易公司的做法有关联,安排特种茶科昌金强科长发函发电,打算取消对南天公司的特殊做法。谈判崩了,周琮先生的血压也升高了。周先生个性比较强,立即去找省里有关部门反映。省外经贸厅何桐厅长和李华雄副厅长出面宴请周先生吃饭,继任人和老宋都参加了,目的是缓和一下矛盾。两位厅长在饭桌上说这件事先摆一摆,待管业务的邹副经理回来处理。周琮先生对云南人工发酵普洱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一点特殊做法也有利于云南普洱茶扩大推销,改变做法,损失远远会大于几条烟,因而坚持并确定原定对南天贸易公司的做法保持不变。

昌金强科长转过来按这个意见办,问题暂时解决了。一年以后,继任人突然召开会议,调整班子分工,后来问了班子成员陈献祥先生、汤一平先生和魏谋城先生,他们都很正直,说继任人会前找他们通过气。这种情况很不正常。调整是针对昌金强科长来的。公司的业务出现混乱情况。外经贸厅何桐厅长、李华雄副厅长和沈国文副厅长亲自到茶叶公司开会解决问题。

1992年,继任人调走了,厅里通知邹家驹先生主持工作,8582也就这样保留下来...”

闽台婚俗:三茶天礼


在中国,茶与婚姻有着密切联系,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与茶有关的婚俗,最有趣的当推闽南和台湾。

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天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

在旧社会,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

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为回礼。

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在闽南、台湾,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据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茶马古道:旧日高原天路


茶马古道曾绵延2250公里,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贸易通道之一。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珍贵的时候,背夫和负重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缓慢地攀上高原。

在60年前,亚洲有许多地方还得靠步行或动物运载才到得了;当时茶马古道已经是商业干道,也是中原和西藏间的主要联络道路。而如今,时间、天气和入侵的植物可能已经摧毁了茶马古道。

在四川西部的深山里,大斧一挥,倒了下来的竹子之后可能就看见一条鹅卵石小径一路蜿蜒地穿过森林,上面长满滑溜的苔藓这些残留的鹅卵石小路便是已经接近消失的旧日茶马古道遗迹了。

事实上,原本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不见了。

这条古道曾经绵延近2250公里、穿过中国的中间地带,起自四川省产茶区的雅安,终至近3650米高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小径之一,从内地翠绿的山谷间延伸出来,穿越风势强劲、大雪侵袭的青藏高原,涉过冰冻的长江、澜沧江及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向上到达四道5000米高的致命隘口,最后再往下来到西藏的拉萨。

茶马古道存在的原因是对贸易的渴望中原有藏区想要的东西:茶,藏区也有中原亟需的东西:马。因藏区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在今天的藏地,茶依然重要。佐以盐巴、酥油的茶仍然支撑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道光皇帝独爱安化天尖


明清六百年里,安化几百家茶号,有一大半是晋商、陕商、兰州的商人投资,与本地人合办的。安化黑茶是销往西北牧民,对付常年吃羊牛肉的必需品。黑茶的原料要求粗老茶叶。因此,安化本地人,还有这些做黑茶的茶商,都不喝这种茶。但这些外地茶商运茶北上途中,经常有朋友和当权者,向他们讨要茶叶。最先,这类礼品茶,都是用春茶里的芽尖毛尖一类绿茶。但有一个问题,这些茶商一般是谷雨前来到安化,坐守做茶,一直到霜降才运茶北上,这样,他们带着的那些绿茶,送到朋友和关系户手里时,就保存不了多久了。因为绿茶一年是宝,第二年是草。只有发酵茶才越存越香。这样,他们就将春天一叶一心的绿茶原料,经过发酵,做成散的,高档的黑茶,作礼品。起先,人们对这种茶还不以为然。后来,发现陈年的茶,口味一年比一年好。这种尖茶(相对牧民用的粗老叶作的茶)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到安化人陶澍当道光皇帝老师时,经常有大臣向皇帝进献尖茶。喝茶时,陶澍向道光讲家乡的茶事。讲尖茶就是朱元璋点贡茶安化芽茶演变来的。1825年,道光皇帝正式点安化尖茶为贡茶。从此,安化尖茶分开为三个等级:天尖,贡尖,生尖。分别为皇帝用茶,宫廷用茶和民间用茶。

《茶说》是清代震钧所著《天咫偶闻》的第八卷


在清朝的历史中,对品茶进行系统论述,并发扬其精髓的著作却并不多,陆廷灿的《续茶经》虽然较为突出,不过也略嫌芜杂。而满族人震钧所作的《茶说》却是一篇相当系统的著述。 震钧(1857-1920年),清代学者,满族,姓爪尔佳氏,字在廷(亭),汉名唐晏。他出身于满族官宦世家,博学多才,擅长绘画,曾任江苏江都知县,任教于京师大学堂。他对历史掌故熟知,因此写下了《天咫偶闻》十卷,这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历史文献。

《茶说》是清代震钧所著《天咫偶闻》的第八卷,震钧曾说《茶说》源自《茶经》,是有感于“煎茶之法,失传久矣”而作。《茶说》分成择器、择茶、择水、煎法、饮法五节,第一节择器,论述饮茶的茶具;第二节择茶,论述茶的品第和贮煎法、饮法五节,第一节择器,论述饮茶的茶具;第二节择茶,论述茶的品第和贮藏方法;第三节择水,论述对茶用水的鉴别;第四节煎法,主张唐代的煎茶,对煎水的讲解特别详细;第五节饮法,论述品饮之趣。

全书的文字浅显,记述简明扼要,既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体昧,比如说,他在《茶说》中着重讲了饮茶的环境和精神追求,他认为茶“可白怡,如果良辰胜日,知己三二,心暇于闲,清谈未厌,则可出而效技,以助佳兴;若俗冗相缠,众言嚣杂,既无清致,宁俟他辰”。《茶说》同样具有史料价值,根据《茶说》,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扬州功夫茶饮法已经不很流行,而潮汕各地功夫茶却开始风靡。

一杯茶,一片天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一杯茶,一片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午后阳光温暖,坐在窗前欣赏着窗外风景,惬意非常。手中一杯茶热气升腾,清香弥漫,嫩绿的茶叶如同窗外明媚的景色一样,透着勃勃生机。闭上眼睛,沉浸在这难得的静谧中,深呼吸,将茶香透到内心深处,一时之间,整个天地仿佛正随自己一同呼吸,心念变得无限悠远,心情变得无限宁静,胸中天地广阔无边,如同窗外风景,生机无限。

人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不要总想着目的地,那样只会使自己疲累不堪,要注意一边走着,一边欣赏一路上的风景,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只要足够细心,总会有一些景色会让自己赞叹。就好像生命中总会有一些瞬间,让自己感动不已。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感动,才称得上是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活着。

喜欢在阳光下闭上眼静静歇息,这样半晌后睁眼时,眼前总会是一种类似于白茫茫的颜色,整个天地都仿佛笼罩在祥光中,美丽非凡。像是梦境,有些不真实。每当这样的时刻,人总是分外敏感,心境总是分外柔软,倘若手中再有一杯茶,慢慢啜饮,便会感觉生活已是一种大圆满,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感到满意,对一切未知的前景感到澄澈分明。

一杯茶,一片天。茶可以洗涤人内心的渣滓,也能净化天地间的尘埃,于是心境清明,天地清平,每一次的旭日东升,都是崭新的一道风景。

关于本文《一杯茶,一片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