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牡丹茶的历史传说

发布时间 : 2021-09-14
关于茶叶的历史 白牡丹茶的香味 白牡丹茶的滋味

【www.cy316.com - 关于茶叶的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白牡丹茶的历史传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传在遥远的西汉时期,有位为官清正廉洁的太守,叫做毛义。因看不惯官场上的贪污腐败,于是辞去官位,同母亲一起隐居与山林之间。有一天,母子二人骑着白马来到一座青山前,突然闻到阵阵的清香,令人心情十分的舒畅,而这时正好有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翁经过,于是便向其询问香味出于何处。老翁指了指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说,这香味就是从那而来的。母子俩见此处如同仙境一般,非常的安静舒适,便决定留下来居住,从而建庙修道,护花栽茶。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逐渐衰弱,生了一场大病而卧病在床。毛义倒出寻找草药为母亲治病,但仍无起色,使他非常的焦急,竟然非常疲劳的睡倒在了路旁,而且做了一个梦,梦中又遇到了那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想治好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醒来后十分无奈,因为不知道仙茶的所在之地,回到家中,母亲对他说:刚才梦见仙翁说我须吃鲤鱼配新茶,病才能治好。

母子二人做了一个相同的梦,这必定是仙人的指点。然而这时正值寒冬季节,并没有新茶可寻,于是毛义先到池塘里破冰捉了条鲤鱼,正为如何寻在新茶而苦恼的时候,听到一声巨响,只见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变成了十八棵仙茶,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毛义立即将其采摘下来晒干,而那些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一朵朵的白牡丹花,香气扑鼻而来。等茶晒好之后,毛义马上用新茶煮了鲤鱼给母亲吃,没过多久母亲的病就好了,她嘱咐儿子定要悉心照顾那十八棵茶树,说完便跨门而出飘然飞上了天,变成了掌管这一带青山的茶仙,帮助百姓种茶。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毛义弃官种茶、造福百姓的功德,建起了一座白牡丹庙,并把这一带产出的的茶叶称为白牡丹茶。

以上就是关于白牡丹茶的传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编推荐

关于白牡丹茶的传说


白牡丹茶产于福建省福鼎市。这种茶的芽叶带有细茸茸的白毛,形如牡丹花瓣,故而得名。不过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这种茶却是由牡丹花变成的。

传说在西汉时期,福鼎有位太守叫毛义。为人正直清廉,嫉恶如仇。因看不惯贪官的倒行逆施,肆无忌惮攫取民脂民膏,毅然辞官,带着老母到深山老林隐居。当他们赶着车来到一座青山脚下时,突然闻到一种馥郁的清香。老母亲本来就喜欢养花,他们就向路边的一位老者询问花香来自何处。老者告诉他们前面的池塘边有18棵牡丹花,凡是有贵人来就放出馥郁的清香。毛义母子觉得这是吉利的征兆,就决定留在这里安身。

毛义在牡丹花附近搭起了草棚,作为安身之处。不料母亲因旅途劳累,患了病。毛义举目无亲,只得四处打听,寻医问药。忽然又遇到几天前的那位老者,老者不容毛义询问,就说:"你母亲的病要用活鲤鱼加新茶炖汤,喝了就会好。"毛义听了觉得有些蹊跷,老者没有见到母亲患病怎么会知道如何治疗呢?得病乱求医,不妨试上一试。于是,他就亲自潜入池塘里摸鱼,反复几次下水终于摸到一条大鲤鱼。可是到哪里去找新茶呢?他想,来到这里人生地疏,不知哪里产新茶,更不知到哪里去买,真让毛义有些为难了。他跪倒在地,双手合十对上苍默默念叨:只要上苍能给我指出一条明路,为了治愈老母亲的疾病,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在所不辞。他的话音刚落,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吹得他赶紧合眼。等到他睁开眼睛时,就发现棚户边的18棵牡丹花变成了18棵茶树,而且枝枝都顶着芽苞,白茸茸的,恰似牡丹花一般。毛义喜出望外,用茶芽炖鲤鱼,将汤汁给母亲喝了,母亲果然疾病痊愈。

事后,毛义和母亲就经管这18棵茶树,年复一年地结子,种植,再无偿地教给当地农民栽植、养育,几年后就成了满山遍野的茶树园,家家户户都以茶为生,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后来当地人为纪念毛义弃官种茶、造福百姓的功绩,在青山脚下建起了白牡丹庙,把这里产的茶叫做"白牡丹茶"。

松萝茶的历史传说


安徽休宁有座山,山上长满松萝,因此叫松萝山。松萝山上长的茶,叫松萝茶。这种茶,叶片厚,叶脉细,嫩度好,条索紧结,色泽有光。冲泡后,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古人曾评说:“松萝香气盖龙井”。更有奇者,此茶能作药用。

松萝茶古今闻名。明代袁宏道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的记述。明代谢肇浙云:“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吴嘉纪在《松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之句,赞誉松萝茶品质。

关于松萝茶还有一传说:

明太祖洪武年间,松萝山的让福寺香火极盛,有大小僧众四十余人。让福寺同其他各地名寺不一样,它的门前不是端坐两只石狮子,而是露天摆了两只大水缸。这两只缸,还不知是哪年哪月摆的。由于年代久远,缸里绿萍长得逗人,水的颜色也绿如翡翠。苏杭一带官员、财主、商人经常朝山进香,看到这两只缸里的绿萍,都纷纷称赞不已。

有一年,一个外地香客在庙前看到这两只水缸,不停地打量,足足端详了一两个时辰。尔后,径直走进庙堂,对老和尚鞠了个躬,说:“方丈,鄙人看到贵寺有对宝贝,愿以重金购买。万望方丈割爱方便。”

老和尚一听,觉得很奇怪:自己庙里哪有这么值钱的宝贝?便问:“檀越所说,不知指啥?”

香客说:“就是庙门前那对水缸。”

“啊!”老和尚如梦初醒,连连说,“是的,是的,年代久远,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难得可贵。阿弥陀佛,难得可贵。”

当下,两人便议定价为三百两黄金。三日后,由香客带人来取。

香客一走,老和尚怕水缸被人偷去,就吩咐全庙大小僧人一齐动手,将满缸绿水倒尽,洗刷干净,搬藏到庙内。

三天后,香客来了。一看到被洗刷干净的两只缸,连连摇头叹惜:“可惜啊,可惜啊!宝气已净,没用啦!”

老和尚不想自己反而帮了个倒忙,十分后悔,只得合掌念着:“阿弥陀佛。”

老和尚正在懊悔之中,已经走出庙门的香客又回转身来,对老和尚说:“老方丈,你不要急,宝气还在你庙前,那倒绿水的地方便是。若种上茶棵,便能长出一种神奇的茶叶。它呀,‘三盏能解干杯醉’啊!”

老和尚听了喜形于色,连连作揖说:“谢檀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后来,老和尚便在那里种上茶棵,果然,长成一片与众不同的茶园来。老和尚便把它作为让福寺的香茶,起名为“松萝茶”’一代一代往下传。

两百年后,至明神宗时,休宁一带流行伤寒痢疾,人们纷纷到让福寺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凡是到寺里来的人,方丈都赐赠一包松萝茶,面授“普济方”:病轻者沸水冲泡频饮,二三日即愈;病重者,用此茶与生姜、食盐、粳米炒至焦黄煮服,或者研碎吞服,二三日也愈。果然,服后疗效显著,制止了伤寒痢疾的流行。

松萝茶成了灵丹妙药,一时声名大噪,蜚声天下。

茯茶的历史传说


千百年前,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牧民,喂马的杀马、喂羊的吃羊,除了肉就是奶,造成脂肪过剩,高血脂、高胆固醇,许多人年轻轻的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西汉张骞开通西域后,班超带领商队出使西域。路遇暴雨,所载茶叶被淋湿。茶商怕误了日期,只吹干了茶叶表面的水分就继续前行了。

进入河西走廊,车队在烈日炎炎的戈壁滩上行走,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忽遇两个蒙古族牧民捂着肚子在地上滚来滚去,额头上汗珠如雨。围观者介绍,牧民们终年肉食,不消化,容易造成肚子鼓胀,每年不少牧民死于此症。随行的医生想到茶叶能促进消化,就将茶叶取来。打开篓子一看,茶叶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黄色斑点。救人要紧,班超抓了两把发霉的茶叶放到锅里熬了一阵,给患病的牧民每人灌了一大碗。

患者喝下后,肚子里胀鼓的硬块渐渐消失。两人向班超磕头致谢,问是什么灵丹妙药使他们起死回生。

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班超答曰。

蒙古族部落首领得知后,重金买下了那批茶叶。楚地茶叶能治病的消息从此传开。楚地的茶,正是来自湖南安化的茯茶,安化黑茶中的一个品种。这就是美名天下的茯茶的由来。历史上的安化,是茶叶的天下,八大茶叶专业镇,三百家茶行,十万茶工,条条古道载茶马。

千百年来,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安化黑茶,边疆牧民的生命之饮;被韩国人称为瘦身茶;日本人称为美容茶;中国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安化黑茶--茯茶,选料优质,以安化云台山大叶茶为原料,砖身内金花茂盛,冲泡后汤色红亮,菌花香浓郁,口感醇厚,具有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的功效,保健养生效果好,被誉为体内的清道夫.

茯茶的由来虽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风沙中,但茯茶还将继续造福亿万人。

都匀毛尖的历史传说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茶品,产于我国的贵州省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都匀毛尖出品的历史也比较的悠久,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其中还有关于都匀毛尖来历的一些历史典故为人们所流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相传在很早以前,都匀地区有一个蛮王,蛮王的儿女众多,其中儿子有九个,女儿有九十个。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蛮王渐渐的老了,其子女们也渐渐长大了。有一年,老蛮王的病了,感觉自己老了,该退位了,又是就叫来子女们告诉他们如果谁可以治好他的病就让谁管理天下。又是老蛮王的子女们就出去找药了。

老蛮王的九个儿子带回来的九种药,其吃了后病情并没有什么好转,他的九十个女儿却带回了同样的药茶叶,用茶叶治好了病。于是老蛮王将天下交给了她们。并问她们茶叶是哪里来的。其女儿们就将茶叶的来源告诉了他。老蛮王就叫她们去弄回茶树树种来种植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老蛮王女儿们就出去找了,一只绿仙雀给了她们茶种,口中说着毛尖毛尖。老蛮王女儿们就将茶种带回去种植,经过一年形成了一片茶园,老百姓们也可以品饮到此茶了。人们根据地名和绿仙雀的话将其取名为都匀毛尖。

白牡丹茶传说


白牡丹茶传说

福建省福鼎市一带盛产白牡丹,这种身披白茸毛的芽叶成朵,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有润肺清热的,常当药用。 传说这种树是牡丹花草变成的。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清廉刚正,因看不惯^***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两骑白马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于是便向路旁一位鹤发童颜、银须垂胸的老者探问香味来自何处。老人指着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说,香味就来源于它。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建庙修道,护花栽。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口吐鲜血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正在万分焦急、非常疲劳睡倒在路旁时,梦中又遇见了那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问清缘由后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缺一不可。"毛义醒来回到家中,母亲对他说:"刚才梦见仙翁说我须吃鲤鱼配新,病才能治好。"母子二人同做一梦,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呢?正在为难之时,忽听得一声巨响,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棵仙,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说也奇怪,白毛茸茸的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气扑鼻。毛义立即用新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她嘱咐儿子好生看管这十八棵树,说罢跨出门便飘然飞去,变成了掌管这一带青山的仙,帮助百姓种。后来为了纪念毛义弃官种,造福百姓的功绩,建起了白牡丹庙,把这一带产的叫做"白牡丹"。

曼松茶历史传说


曼松,这个名字不陌生,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境内。属于古六大茶山倚邦的一个茶区也可说是茶寨。书中对于六大茶山,是这样描述的: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着倚邦之说。

今年茶山的茶价以曼松为高者,而为何?曼松一度崛起,跻身高价茶首列?其实曼松的突显,是时间和实力的必然结果。

曼松贡茶的那些年月:明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莽山各寨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用开水冲泡后有站立不倒,于是便使驮马送到朝中。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

明王朝为保证曼松茶的品质,任命倚邦人叶氏为土司,专门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又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李氏通过几年努力,将站立贡茶发展到令人满意的规模。因此,李氏得到了贡茶王的名号。

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现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

曼松茶园茶树的稀有:正宗曼松茶数量很少,年产量也就是200公斤左右,其中春茶仅40公斤左右,都说物以稀为贵,那自然是稀有的了。曼松茶园为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都偏少),

曼松王子山的神秘色彩:

第一个版本传说:曼松有一座有名的王子山,但却有两个传说。当地公开的传说是:清康康熙年间,吴三桂剿灭南明李定国,南明家族逃散时,一位16岁少年在家仆帮助下,避开官兵追杀,逃往曼松投靠贡茶王之孙。贡茶王的孙子一家为掩护该少年,对外谎称其是患怪病的义子,举家迁往四家寨避难。16岁少年死后,贡茶王之孙才向曼松人公开其真实身份:该少年是南明王朱由榔的王子,并带村人将其埋在山顶,还为王子坟挖了防护沟。此山便被称为王子山。

第二个版本的传说:南诏国王从始祖细努逻到最后一代舜化止,前后经历165年,历十余代王。南诏国统治范围广及今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必然派出使臣管辖各地。今曼松所在的象明彝族乡,在南诏时,不属于最边远的地区。导致南诏覆灭的郑买嗣(南诏权臣),从通海、元江一带发兵,南诏王子逃难的路线应该是从景东、普洱到倚邦,顺河谷南逃至曼松的彝族聚居区。

黄山毛峰的历史传说


黄山毛峰由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谢正安始创,它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黄山志》称之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黄山山高谷深、溪涧遍布,雨量充沛,云雾多,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高达90%,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黄山毛峰优异的内在品质。

鱼叶金黄色似象牙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的最大生产企业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今年春茶第一锅,网上头采茶的价格一斤不超过3万元。而在过去,明前茶(清明前的茶)上市要10多万一斤。

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它的贵族身份。

鱼叶金黄,色似象牙是黄山毛峰和其他绿茶的最大区别。专家告诉记者,很多外行认为鱼叶金黄是指黄山毛峰的叶芽是金黄色,其实这个鱼叶指的是黄山毛峰特级茶叶一芽一叶下那片过冬的小叶子是金黄色的,正经的毛峰的芽叶还是黄绿色;而色似象牙特指黄山毛峰的颜色看上去是没有光泽的,有黄有白还有点绿色的效果。专家还特意补充道:看绿茶的颜色不能是俯视,必须把茶叶放到和眼睛一样的高度平视观察,这样才能看出绿茶的色泽。

什么样的黄山毛峰才能够称得上鱼叶金黄,色似象牙呢?老字号茶庄吴裕泰的孙丹威总经理认为:最好的毛峰茶区应该是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采下来的鲜叶进入加工厂后,工作人员要对鲜叶进行细致的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然后将不同嫩度的鲜叶分开摊放,散失部分水分。

为了保质保鲜,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黄山毛峰茶汤较为清淡,口感厚实却并不刺激苦涩,喝起来会有丝丝甘甜,适合口味清爽的茶客及女性品尝。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鱼叶金黄,色似象牙一般指的是特级毛峰的品相。

黄山毛峰的历史传说

有关黄山毛峰的传说有这样一段佳话。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

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

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慨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炒制独特外形不美

黄山毛峰之所以现在价格这么低,完全是吃了外形的亏了。著名茶商专家半开玩笑地说,细心的品茶人会发现黄山毛峰和龙井、碧螺春等名茶在视觉上面的最大区别就是外形不美,不宜送礼。这个外形不美并不是毛峰茶叶本身的问题,因为龙井、碧螺春在炒制揉捻的过程中已经提前把优美的形状固定好了,而正宗的黄山毛峰在炒制时不能进行过重的揉捻。

龙井、碧螺春炒制过程中茶叶是不能离开铁锅的,而黄山毛峰的炒制过程要难于其他绿茶:首先毛峰要用特制的30厘米高的桶锅来炒,其次在炒制过程中要离锅抛起十几厘米,让茶叶和空气进行充分接触,这个过程叫扬炒。所以黄山毛峰的茶叶成品仍保持着采摘下来时比较天然的状态,外形看起来较为松散,而这也正是它品质卓越的象征。

据悉,因为毛峰的外形问题,曾经有茶企特意在炒制过程中进行了改良尝试,增加了揉捻的时间,让黄山毛峰的外形更紧凑些。结果是,外形美观了,口感明显失色很多。

也就是说,保持黄山大叶茶原形这个独特的工艺,也让黄山毛峰的造假者望而却步。

猴魁历史传说


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太平猴魁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859年。关于太平猴魁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清未,南京叶长春茶庄在太平县新明茶区设茶号,收购茶叶。老板为了赚取利润,将成茶中的幼嫩芽叶单独拣出,高价销往南京等地。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借鉴茶商的做法,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一芽二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它在尖茶之中的魁首品质,故以产地猴坑所在地定名为"猴魁"。

太平猴魁的传说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太平猴魁又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