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蒙顶皇茶 追溯“贡茶”起源

发布时间 : 2021-09-25
蒙顶茶怎么泡 蒙顶茶哪个好喝 蒙顶花茶

蒙顶茶怎么泡。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秘蒙顶皇茶 追溯“贡茶”起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于她的美丽,她的悠闲,她的冬日暖阳。来到成都的人们都会有两个印象,一个是在飞机上都能听到麻将声,一个就是满街的茶馆、满街喝茶的四川人。茶是四川的文化,亦是四川的一张名片,蒙顶皇茶承载千年的古韵,产自于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蒙顶山,就这样蒙顶皇茶踏着冬日暖阳向我们走来。

蜀土茶称圣,溯源蒙顶山。无论在省会成都还是到最偏远的小镇,四川到处都有各种茶馆,茶馆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特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从古至今,泡茶馆是四川人的生活形式,而成都最为典型。偷得浮生半日闲,邀约三五好友,沏上一杯蒙顶皇茶,摆起龙门阵,这正是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生活的最好注解。

之所以有如此浓厚,深深扎根于民间的茶文化氛围,皆因巴蜀西部的蒙顶山乃贡茶起源之地,并有中国贡茶之最蒙顶皇茶。

从成都一路向西110公里就是蒙顶山。早在西汉时期,蒙顶山便因一年一度大禹祭祀盛事,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公元前53年,当地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启了世界人工植茶的先河。从此,茶文明从这里发祥,茶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蒙顶72峰茶香一飘两千年,于是,1169年的蒙顶贡茶史便绵延不绝,世人称颂;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便技惊四海;万里茶马古道便始于雅安,茶走万里

蒙顶山千年皇茶园,见证了世界茶文化圣山的源远流长;茶马道万里拐子窝,记录了汉藏民族团结的伟大诗篇。

西汉时期,巴蜀茶事日盛,野生的茶叶已赶不上入药、品饮等消费的需要。公元前53年,雅安名山县药农吴理真寻遍蒙顶山一带,获得优良茶树品种七株,栽种于蒙顶五峰之间。他结庵而居,日夕劳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亲手创出圣杨茶、吉祥蕊两种中国最早的名茶,年产量不足五斤。而最初的七株茶树,药效非凡,不仅治好了吴理真母亲的疾病,还为周边的百姓解除病痛,获得了仙茶的美名。

由于吴理真为中国茶事业的巨大贡献,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后人为纪念他,将蒙顶茶中的代表名茶之一命名为蒙顶甘露。四川最早饮茶,蒙顶山最早种茶,历经先秦、两汉在巴蜀地区饮茶、种茶活动的发展,至魏晋而普遍传诸我国东南,全面开创了全国盛行饮茶、种茶的局面。宋代以前,蒙顶皇茶一直在国内排名前茅,所以有陆羽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说法及宋代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的诗句。

为了大力发展蒙顶茶,弘扬川茶文化。1958年名山县组织800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国营蒙山茶场。2004年原国营蒙山茶场改制成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公司。四川蒙顶皇茶有限公司是蒙顶商标持有人,是中国名茶蒙顶茶的唯一生产厂家,独家拥有蒙顶山风景区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优质生态茶园1530亩(其中有机茶园地892亩)。

在中国数千年茶叶发展史上,蒙顶皇茶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如今中国茶叶经济已经空前繁荣,蒙顶皇茶依然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cy316.com编辑推荐

碧螺春起源发展大追溯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

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雅名的传说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茶史追溯。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艳、香高、味醇"闻名中外。唐陆羽《茶经》"茶之出"中曾提到:"苏州长州生洞庭山"。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说是清康熙帝因嫌"吓煞人"不雅,改名为"碧螺春",并列为贡品。又据清未震钧所著《茶说》载:"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

2009年起,洞庭碧螺春茶将实施新的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新标准的实施,将统领碧螺春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调整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政府监管的各个领域。

蒙顶茶相关传说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自唐朝起就被列为贡茶,品质优异,人人皆知。可是,知道它的来历蒙顶茶的人却并不多。

相传,很古的时候,青衣江有条仙鱼,经过千年修炼,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女。仙女扮成村姑,在蒙山玩耍,拾到几颗茶籽,这里正巧碰见一个采花的青年,名叫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鱼仙掏出茶籽,赠送给吴理真,订了终身,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鱼仙就前来和理真成亲。鱼仙走后,吴理真就将茶籽种在蒙山顶上。第二年春天,茶籽发芽了,鱼仙出现了,两人成亲之后,相亲相爱,共同劳作,培育茶苗。鱼仙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顿时白雾弥漫,笼罩了蒙山顶,滋润着茶苗,茶树越长越旺。鱼仙生下一儿一女,每年采茶制茶,生活倒也美满。但好景不长,鱼仙偷离水晶宫,私与凡人婚配的事,被河神发现了。河神下令鱼仙立即回宫。天命难违,无奈何,鱼仙只得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把那块能变云化雾的白纱留下,让它永远笼罩蒙山,滋润茶树。吴理真一生种茶,活到八十,因思念鱼仙,最终投入古井而逝。

后来有个皇帝,因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贡茶一到,皇帝便下令派专人去扬子江取水,取水人要净身焚香,午夜驾小船至江心,用锡壶沉入江底,灌满江水,快马送到京城,煮沸冲沏那珍贵的蒙顶茶,先祭先皇列祖列宗,然后与朝臣分享香醇的清茶。

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独珍之谓。白居易爱蜀茶,最爱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与茶是白居易晚年穷通行止长相伴的心爱之物。弹琴他最爱听《渌水》一曲,饮茶则把蒙山茶当作老朋友般喜爱。孟郊乞讨的蒙茗玉花,也就是蒙山茶。宋文彦博在《赞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誉蒙顶茶如云之脂膏,赛过醍醐。宋吴中复《谢人惠茶诗》有吾闻蒙山之岭多秀山,恶草不生生淑茗之句。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说: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寻访蒙顶禅茶


爱喝茶之人不可谓不多,但喝茶之人,却未必懂茶。9月底,初秋时节。我这样一个爱喝茶的外行,一不小心撞进了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也初次领会到禅茶合一的韵味所在。

禅茶合一出自蒙顶山的永兴寺。寺院始建于唐,盛于宋。另一说法是三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唐时取意蒙山之龙脉名龙泉院,清改名为永兴寺。寺院坐落在蒙顶西侧山腰,海拔千米,依山面水,甚显幽古。千年来,这座古刹一直以僧众自行出产禅茶为名。

去的那天,我们正好赶上采摘和制作禅茶的时机。上午的阳光,轻柔地洒在经年被雨水冲刷的红墙上,为古朴的院落抹上一丝明媚的亮色。院里正在举行采茶前的开坛仪式。清一色的女僧尼,先是虔诚诵佛。完毕后,再挎上竹篓。排着队,依次步入寺院后面的茶园,到她们自己种植的茶园采摘茶叶。

阳光氤氲下,清晨的雾气在茶叶上形成了细小的水珠,叶子顶端的嫩尖呈现出透明的绿色。从未采过茶的我,也跟着僧尼们来到茶园,学习采茶。

一开始,我采摘的茶叶不是太大,就是断了。而她们摘下的叶子都似雀舌般娇小嫩绿,且完整无损。见我手笨,一僧尼莞尔一笑,告诉我:茶要采一芽一叶,才叫嫩。采茶时,手指要掐住芽根向上提,就不会发生断叶。

她还告诉我三采:采阳坡茶于午前,阴坡茶于午后,以保汁水充足;超过时令决不再采。当然,也有三不采:化妆者不采茶,骄阳下不采茶,下雨天不采茶。采茶的讲究,真是出乎意料的细致。

采回鲜叶后,要马上起火、刷锅,着手加工。永兴寺禅茶的加工工序,完全沿用古法,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大步骤。一僧尼在火塘边控制火候,多一根柴,少一根柴,都会影响炒制的温度。待铁锅热度达到摄氏60度时,灶台边的僧尼就将鲜叶倒入锅中,然后用手掌来不断翻炒。翻炒时,嫩绿的鲜叶渐渐卷曲起来。接下来要出锅揉捻,在僧尼厚实的手掌中,叶片被轻轻揉成细小的卷条。这样做,是为了将茶中的细胞揉破,让香味溢出来。

经三炒三揉后,茶叶被平摊在一块白布上,下面是放着木炭的大竹篓。经过烘烤,茶叶慢慢脱水,散发出不同层次的香味。据说,温度高,茶叶会有炒豆香;温度适中,茶叶散发的是熟板栗香;温度低,则大多飘散出清香。

通常,4斤鲜叶经过炒制、脱水后,只能产出1斤左右的茶叶。僧尼们神色庄严地将刚刚新制的甘露茶供奉到佛座前,再用山泉水冲泡开来,香气氤氲,绕人不去。从开坛、采摘、制作到供奉,这便是一套完整的禅茶合一仪式。

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明白茶与禅的奥妙,一直以为,茶,不过一类饮品;禅,不过佛家嘴里的玄机。所谓的禅茶一味,不过是佛家枯燥日子里,僧人们冥思苦想出的一味调味剂。

但当我坐在永兴寺里,品尝一杯蒙顶甘露,看那秋色中一地金黄的银杏,有一种宁静沁入心底。我渐渐悟到,茶在饮,禅在参。无论在制茶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捏掐和煎熬,茶叶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步,散放的是芬芳和惬意,如此,还有什么不美好呢?

人生中,那些不快乐的人和事,也终究会烟消云散。这,不就是禅的意境么?

蒙顶甘露茶叶蒙顶山产地介绍


雅安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 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 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 羌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 成为汉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雅安边茶从唐代开始传入西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藏族人民喜爱的饮用品。雅安与藏区接壤,两地间容易发生沟通和交流,从最初的简单以物易物,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以茶易马”和“茶土交流”,使得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之间便逐渐形成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古代商道,因为当年在这条古道上运输的物资主要是雅安的南路边茶,所以又称川藏茶马古道。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千年贡茶,意重蒙顶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 ,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 会”祭天祀祖之用。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甘露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仙茶故乡——蒙顶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明圣山的所在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开人工植茶的先河。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辛亥革命,长达1169年,蒙顶茶一直是朝廷祭天祀祖专用茶;佛经“蒙山施食仪”,供奉专用“蒙山雀舌茶”皆于千年前发源于此;中国仅存的茶马司和历史最长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民族友谊的久远;源于宋代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更是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古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有“雨城”之雅号,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顶”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宜茶叶的生长。

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复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蜀中三大名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公元前53年,植茶始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创人工植茶的先河,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于蒙顶山之巅。

一片茶叶染绿一个世界,一座圣山延伸一条古道。蒙顶山茶的另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维系着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一条茶马古道贯通古今东西。位于蒙顶山下的茶马司,则是我国现今仅存的古代官方茶马贸易管理机构的唯一遗址。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自唐代起祭天祀祖的皇茶产自哪里?——雅安。唐天宝年间始以蒙顶山茶极品,作为祭祀天地祖宗和圣人的贡品,连皇上也没有资格享用。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园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4年。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

蒙顶山茶的皇茶身份一直沿袭到清代皇权没落之时。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四川特产蒙顶茶


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暧,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音琼碎,蓬松绿趸均。温洪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泰。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勿涩,莫厌寄来频。这是北宋诗人文同(10181079年)对四川蒙顶茶的描述。诗人不仅对蒙顶茶的高雅品质大加赞赏,对此茶的采摘、加工、焙制也作了细致的叙。在采摘时,要到茶丛中苍条寻暗粒,可见芽叶之细嫩;又提出要文火慢烤,漫烘防炽炭,不然是要烘焦的;加工后的茶叶,纤细如发、色绿、条索完整均匀;诗人特别计究蒙顶茶的泡饮,用的水是惠锡泉来蜀,说明是用江苏无锡惠山泉水,并乾崤盏自秦,是用陕西的乾崤盏盛茶的。饮了这种茶,驱走了睡魔,使人觉得健壮有神,清凉入骨,甚至有二腋清风生,我欲上青天之感。最后诗人还希望这样的好茶常寄点来。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蒙顶茶由于品质特殊,历代文人大学士留下了不少称颂蒙顶茶的诗篇。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词中,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句。《渌水》系琴曲名,颇为有名。唐代诗人杜甫曾把《渌水曲》称为: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在琴茶中,把蒙顶茶与《渌水曲》相提并论,说明白氏对蒙顶茶之酷爱。唐代黎阳王还专门写了《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数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盛赞此茶为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名声之盛,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个才和尚生了重病,吃了不少药,仍未见效。有一天,一位老翁路过告诉他,春分前后春雷初起时,采得蒙山茶,用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和尚听了老人言,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授方法,采得了蒙顶茶。煎服后,果见奇效,和尚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眉发绀绿,体格精健,貌似三十余岁的人,返老还童了。于是都说蒙顶茶能治百病,有返老还童的奇功。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间的蒙山。蒙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是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是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地处四川盆地西产边缘,受西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雨量特多,索有雨城之称。古人曾谓: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睛,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顶,亦称五峰,状如莲花。明代徐元禧形容此处是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计有寺院七十二处。为整个蒙山之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风景十分优美。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人们就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采制后奉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这里还得提及的是,相传在西汉末年,有位甘露普慧禅师,在蒙山中顶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直至清朝雍正年间此茶尚在,据说高不盈尺,不生(长)不灭,产量虽不多,但能治百病。这七株普慧禅师栽种的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载。

蒙顶山上每年采制贡茶,极为讲究。每逢春茶芽头发出,县官即选择吉日,穿起朝服,率领僚属并全名山七十二寺院和尚上山祭拜。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规定只采三百六十叶,送交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还得盘坐俑经,在新锅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贮入银盒中上京进贡,以供皇帝祀之用,此茶叫正贡;稍后采制者,作为皇室成员一般享用。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采制均甚精细,品质均甚优异。其中最着名的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龙团、凤饼等。现在一些传统名茶多数都保留了下来。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亦享盛名。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蒙顶甘露介绍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是赞誉蒙顶茶的著名诗句。蒙顶茶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名茶,由于蒙山茶主要产于山顶,故被称做“蒙顶茶”。蒙顶甘露是蒙山名茶诸明珠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

蒙顶甘露历史悠久。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四川雅安府志》已有“蒙山上清峰产甘露”的记载。据考,蒙顶甘露是在总结宋宣和二年(公元1112年)创制的“玉叶长春”和宋宣和十年(公元1120年)创制的“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它继承了上述二茶炒制方法的优点,又加以改进提高,直到现在,逐步形成了蒙顶甘露独特精湛的炒制技术。

蒙顶甘露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发时,即开园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工序。鲜叶采回后,经过摊放,然后杀青。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做形”工序是决定外形品质特征的重要环节。

蒙顶甘露成茶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叶底嫩芽秀丽、匀整。香馨高爽,味醇甘鲜。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蒙顶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诗人间地一茶。”宋代文人《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从这些文辞优美的词句中,我们能够看到历代文人对蒙顶茶的酷爱。即便是到现在,蒙顶甘露也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成茶形质俱佳,常供作我国外事工作的礼茶之用。

蒙顶甘露是高山茶,宜采用上投法冲泡,先在玻璃杯或白瓷杯中注入75-85℃的开水,然后再取茶投入,茶叶便会徐徐下沉,待茶叶条条伸展开来,先观赏其形,再细细品尝,便能够感受到高山茶的独特风格。

蒙顶山茶历史


按《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来源:东方茶经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