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岚茶事碑

发布时间 : 2022-02-05
属于半发酵茶的事 滇红茶事哪里的 喝牛蒡茶口干咋会事

属于半发酵茶的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品读大岚茶事碑”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百里四明以大岚为轴,脉分舜江孝川,云缭丹山赤水,遍坡香灰土最宜植茶。汉丹丘子示山中有大茗,晋神异记有述,乃大岚茶事之肇端。后人劈丘培茶,奉丹丘为茶仙,有祠焉。大岚以盛产名兰古称大兰,其茶有兰馥奇香。四明茶事,梨洲所述备焉。逮至宁波开埠,岚茶遂舶海外。茶业为盛,足养生民,珠曲针芒,各呈春秋。今大岚有茶园二万五千亩,为浙江乡镇之最,称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盛产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千年茶俗,百代茶韵,遂成岚山文化一脉。天赐佳茗,神人共赏,余韵流风,继启后人。是为记。

宁波大岚茶事碑

《浙江茶叶志》前言记述了宁波四明山中丹丘子示茶的传说,为浙江茶事见诸于文字并为明确记述的最早茶事,认定为见诸于西汉东方朔所著《神异记》,《神异记》为西汉东方朔所著、还是晋人王浮所写,后人有所分歧。但在纸张还未面世、印刷术未发明之前、文献匮乏,口碑资料可为信史,弥足珍贵。何况仙人丹丘子传说正由口碑资料演绎文字。即使晋人托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神话也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伪托者对口碑资料做过分析,口头流传的年代漫长。追本溯源,从丹丘子看历史考据,汉代在今日四明山已有茶事活动。

四明山产名茶,名茶名兰相得益彰。山中茶事,我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多有记述。宁波作为海上茶路的启航地。茶叶远播海外,自然少不了大岚茶叶,以绿色珍珠之称的珠茶为例,那里很早成为珠茶的主产地之一,出运境外。大岚因土质、气候因素所至,茶有白毫,碑文所述的珠曲针芒即是,并传为历史佳话。

碑文的最后部分,着重写今日大岚,有茶园2.5万亩,在宁波全市近20万亩茶园中,占了十分之一强,并由浙江省著名的茶业专家认定:大岚是全省乡镇中产茶面积最多的。大岚茶叶多而且品质佳,2002年被农业部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目前宁波市评选出八大名茶,大岚占有两个:瀑布仙茗、四明龙尖。茶韵茶俗,以茶为媒,必将启迪后人,更好地走向世界。

到姚江源头,品读大岚茶事碑,在广袤的茶园中,既可享受茶文化的物质,又可领略茶文化的精髓。其文简约,且回味无穷;以茶会友,其乐融融。

cy316.com编辑推荐

易武断案碑


易武断案碑

公元1838年立

查此案前经敝署府审看得石屏州民人张应兆、吕文彩等先后上控易武士弁伍荣、曾字识、王从五、陈继绍等,年来诡计百出,伙党暴虐,额外科派各情一案,缘张应兆、吕文彩等,均系藉石屏州,于乾隆五十四年前,宣宪招到文彩等父数辈,载培茶园,代易武赔纳。

贡典给有招牌已今多年无异。前茶价稍增,科派尤轻可以营生,近因茶价底贱,科派微重,张应兆等即以前情赴宪辕卖控,奉孔下府,遵即移案证,逐一查讯条款,内补土弁字识等拆收。

贡茶,系奉思芽厅谕该首目,以二水充抵买水茶,本年剖银叁百两,系卖补买水茶。嗣后二水行禁,革易武私设刑具,讯系管押罪人,但不得妄拿无辜,其抽收地租,仍照旧例。易武一案,上纳土署银贰钱。收作土官办公养膳,一钱存寨内办公。如该土弁赴江、赴思夫马照旧应办。倚邦供顿钱叁拾两。白曼秀至曼乃各寨,仍照旧上纳土署银三钱。赴江、赴思夫马供顿使费,以及吃茶肆担,各寨揉茶银拾两。祭童猪肆口,水火夫一名,永行禁革,易武土弁,因公出入,夫不得过二十名,马不得过十匹。

古茶碑上读“茶政”


政,是政府对茶叶进行行政管理、扶持和服务等举措的统称。在古代,茶政主要包括贡茶、税茶、榷茶、茶马互市等内容。安化自古惟茶甲诸州县,历朝历代,莅任者无不以茶务为先、以茶政为重。

明清以降,安化及其所属之长沙府、湖南省(湖广行省),守斯土者尤重茶政,所谓从前诸宪之殷殷筹划者,止此一事为重(雍正八年苞芷园禁碑语)。古往今来,都有一些精干勤勉的地方官员,省时度势,推行惠政,民间至今铭记,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惠政,奠定了安化茶叶产业兴盛达数百年的基础。

考察各代茶政,务须求证于茶碑。安化茶碑,广布全县,于古时茶山、茶路、茶市最为密集。虽近世以来多有毁损而漫漶,然百世以上犹有磨而不磷者,历代施政者的良法美意,班班可考。现存茶碑,多为禁碑罚碑,禁碑为晓谕大众,罚碑为惩戒奸。无论惩恶扬善,皆为国计民生。

历代茶政,首重于茶叶之本真。安化因土质特殊、气候适宜、茶种优异、制法精良,故自古以来唯茶甲诸州县,历代周边草茶冒安化茶之名牟利者层出不穷,故欲理安化茶政,首在禁革野茶。据道光十七年安化九乡公立茶务章程(唐家观茶碑之一)刊载,自明万历时(1573-1620)通判林之兰等报请道台禁止外地野茶开始,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谕禁,雍正八年(1730)示禁(原小淹苞芷园禁碑),乾隆廿一年(1756)、廿七年(1762)两次严禁,道光四年(1824)、十七年(1837)迭次示禁(原洞市、唐市等处禁碑),咸丰元年(1851)、四年(1854)又禁(水田坪永禁假茶碑),同治七年(1868)及光绪年间(1871-1908)多次革禁(水田坪永定茶规碑),民国八年(1919)以后更是时申禁令(东坪吉祥寺黑茶章程碑),见之于文字记载的禁令多达二十来次,平均每隔十来年就申禁一次。

从禁令的内容来看,雍正八年苞芷园禁碑首禁外县茶贩子装载假茶混安杂卖,乾隆廿一年对不法之徒接收龙阳、益阳、武陵、新化等处野茶欺商示禁永革,道光四年、十七年行产客贩均不得搀和外来野茶,朦混发卖,倘敢故违。。。定即严拿从重究办,决不宽贷,民国八年外属野茶应仍旧禁革,以免市伪欺商,有损标誉。巩(当今如字之误)地方有狡猾之徒,从外路运来野茶,将茶充助军饷,可以说措词越来越严厉、措施越来越具体。

历代政府如此重视周边草茶的禁革,最大的原因就是安化茶叶上输国课、下养身家,对安化老百姓和地方财政都极其重要,而外路茶冲击安化道地茶,严重损害政策和农商利益,故雍正八年苞芷园禁碑以为迨至近岁,法令稍驰,奸诡之徒乘机复出,交通各行经纪伙同射(谋求,摄取)利,将客商银钱领出,贩卖桃(桃源县)、武(原武陵县,大致为今常德市武陵区)、龙(清代龙阳县,今汉寿县)、沅(沅江县,今沅江市)、新(新化县)、益(益阳县,今桃江县、益阳市区等地)各县草茶,假充安茶交客,致本地产茶尽邅(邅,音zhan,遭致。一说此字为遭,亦通)搁塞,三年不得一售者有之。利归一人,害及万户,公私两无所济,穹(通穷)愚掣肘难堪,虽妇人小子无不切齿而痛恨矣。禁革外地草茶的另一个原因,是恐外路茶搀入安化本地茶内,影响皇家贡茶品质。安化自明洪武廿四年始贡芽茶二十二斤,清代以为成例,并专责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四保办贡,史称四保贡茶。在封建社会,地方各皇帝贡献方物,是表达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重要方式之一,来不得半点虚假,故地方官防范甚严。道光十七年禁碑即载:(乾隆)廿七年蒙金宪专严不法之徒接收龙阳、益阳、武陵、新化等处野茶欺商,并恐搀入贡茗,示禁永革。

探幽茶马古道 品读魅力普洱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著名电影演员杨丽坤、全国英模张培英出生在普洱县磨黑镇。

滇南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立于普洱,为滇南民族团结的鉴证物。普洱古有“天壁晓霞”、“回龙夕照”、“仙洞春云”、“龙潭秋月”、“东岭兰萼”、“西岭温泉”、“城畔荷风”、“茶庵鸟道”所构建的“普阳八景”;激起了无数文人骚客的文思诗趣。

普洱的特殊地理环境,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今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普洱风景名胜区(景区由天壁山、松山、白草地3个片区和小黑江、热水潭、东洱河水库、观音山寺、茶马古道等20个景点组成)、磨黑中学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园,初步形成了融绿色森林、山川、河谷、喀斯特洞穴景观和“普洱茶文化”、哈尼族彝族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前景。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大部分地区常年无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

一年四季均适合到普洱旅游

普洱跟云南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无严寒,无酷暑,温暖湿润,特别适合人类居住,因而任何时间都可以到普洱游玩。

普洱位于云南西南部,云贵高原边缘,海拔由高到低,地形复杂,所以立体气候明显。普洱总体属于亚热带气候,最热时间是5月和6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这里降水充沛,光热条件良好,特别适宜热带亚热带生物生长,因此普洱是一个植被丰富、特产众多的地区。

悉尼茶事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原以为悉尼无茶可喝,探亲来澳洲之后,方知这里并非咖啡、牛奶的家天下,但凡免费供应饮料之处,皆体现“多元化”地备有茶水,只不过喝法没有咱们中国人纯粹:一包包经过特殊制作而易溶的茶叶(准确地说是茶粉)摆在茶盘里,旁边是开水器和塑料纸杯,要喝者只需将茶叶袋甩入纸杯,然后用开水器里的沸水冲泡,顷刻便得一杯香馥浓酽的茶水。爱喝英式茶的西人,照例还要在茶里倒上一点牛奶,搁上一点糖,然后边吹边喝,细细地品饮。

曾喝过几次这种免费茶,那味苦苦的、涩涩的、怪怪的,似药非药,总觉得不如咱们中国的清茶好喝,于是便专程去了中华味浓郁的唐人街。一走进那家号名“碧螺春”的茶庄,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店一幅斗大的“茶”字条幅,两边还悬挂着多幅有关茶叶的名家字画,其中“陆羽制茶”的那一幅最让人感到亲切。该茶庄的茶叶品种之多,叫人目不暇接,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蒙山顶上茶”……几乎囊括了中国的名茶。毕竟是在国际化大都市悉尼,中国有的茶叶这里有,中国没有的茶叶这里也有,单是印度生产的茶叶就有几十种!原想买习惯喝的“渝州沱茶”,但目光像篦子似的将茶庄里里外外“篦”了一遍,也未见其踪影,于是便退而求其次之,选择了经喝耐泡的“下关沱茶”。

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茶叶,我便自动放弃冰箱里常备的牛奶和饮料,当起了两腋生风的活神仙:每日清晨,必掰一砣茶叶来冲泡,口渴时便端起那只硕大的茶杯一阵“牛饮”,喝罢还连喊:“痛快,痛快!”而最痛快的还要数星空下品茗。当宝石蓝色的天幕上出现三五颗星星时,便一手提椅,一手端杯,来到清凉如水的阳台上。数星星也好,望天穹也好,听风声也好,闻花香也好,反正以茶代酒,不醉也是醺醺。如果运气好,几颗拖着亮尾巴的流星落进茶杯,溅起满天的诗情,那一刻就不是一个“醉”字了得……

长期生活在山遮岭挡的四川大盆地,必然有些孤陋寡闻,到悉尼后竟差点闹了“茶”笑话。春节前夕,应邀请,到位于唐人街的经营粤式菜品的金海酒家参加“澳华作家新春联谊会”。由于请柬上注明了开会时间是“下午3时至5时”、“备有下午茶”,于是中午便大吃海喝饱餐了一顿,还带上俩面包,以便“下午茶”喝得饥肠辘辘时,小小地“填补”一下。

联谊会的确也开得干净利落,编者、作者皆是三言两语便抒发了心声,当主持人宣布“请用下午茶”时,时钟不过四点。签名报到时便有人送来了一杯香茶,早已喝得口舌生津,但欲与刚结识的华人作家多进行交流,于是便抱着“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坚守阵地:“大不了喝个肚儿溜圆,权当叮咚作响的‘半罐水’!”也许是没有思想准备吧,当服务员将“下午茶”送上时,我顿时惊了个目瞪口呆──这哪是什么茶呀?满桌皆是色香味俱佳的粤式点心……几只虾饺、蟹包、鸡糕下肚,自然便感到口渴,拿着纸杯去寻“茶”时,方才发现“下午茶”无茶,只有可乐和冰水。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说起禅茶,看似平常,却有很多文化。今年的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与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可谓流光溢彩,其中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和茶会碑揭碑仪式,更是别开生面。

世界禅茶盛会何以花落宁波?前四届举办分别在河北、台湾、江西和福建。宁波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前几年,专家学者和僧人在宁波考察时,建议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宁波市人民^***支持下,由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联络海内外学者、僧人,广泛征集禅茶论文,得到响应。

提交的38篇论文出自全国主要省及港澳台地区的茶界和宗教界的资深专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境外著名学者及僧人,多角度探讨了禅茶渊源、茶与禅的关系及其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顾问杜钧宝以名山名寺产名茶的史实,阐述自古禅农种茶推进发展。太白山中的天童寺一带,至今还流传古代写僧人的茶诗:“太白山尖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哪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宣讲论文,讲到唐朝怀海禅师早年住持宁波金峨寺,

茶事起源“六朝以前的茶事”


茶树在中国南方有“嘉木”之称,所以,茶业最初也在中国的南方孕育、发生和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国上古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广大的南方,至汉朝时还处于“地广人稀,火耕水耨”的落后状况,所以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关南方特别是茶叶的史料很少,据有限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看法:

六朝(史学界指中国南方三国、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这一历史阶段而言的)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的)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据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业或茶文化的摇篮”。

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以后的事情。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茶界持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始于“史前”,有的认为“西周初年”,也有的认为在“战国”时期等说法,归结起来,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抑或建国之后的问题。

所谓巴蜀饮茶“始于战国”的观点,实质上也就是否定上古神农传说的史料价值,认为只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才可凭信。其实,说巴蜀茶业始于战国,也是以顾炎武上说为依据,别无其他直接文字记载。史前集农业、医药、制陶等武上说为依据,别无其他直接文字记载。史前集农业、医药、制陶等多种发明于一身的神农,未必真有其人、其事,但是他作为后人追念史前上述伟大发明而塑造出来的一种形象,而得到人们的承认,与他联系在一起的上述事物是指原始时代的发明,这些应该是有一定的史实根据的。

一般地说,在未进行考古发掘之前,古书关于“神农耕而作陶”、“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等传说,同样也是无文字可证的。所以,神农作为史前的一个特定阶段的代表,将农业、医药、陶器,以至茶叶的饮用“发乎”这一时代,应当是可信的。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到饮茶的起源,往往认为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达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中国南方有野生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就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中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说明巴蜀茶业的起始是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至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

《僮约》有“脍鱼炰鳖,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杨氏担荷”两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其后一句,则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着,很可能也已形成为中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其实,这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的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所以,这条资料实际上介绍的,主要还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饮茶习惯。后一条《出歌》,主要是介绍一些常用饮料、食物产地。把《广雅》、《出歌》和《登成都白菟楼》诗的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品评荆楚茶事


近来不断有学者和官员呼吁,提倡“茶为国饮”。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种茶,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茶已成为世界三大传统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首,成为全球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饮料。

茶饮文化与荆楚有不解之缘。

湖北应该是茶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而我们认为湖北又是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虽然现在人们认为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位种茶名人是西汉蜀人吴理真(人称“甘露祖师”)。但神话传说我们祖先神农氏却是最早饮茶者。《神农本草经》就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十毒,得荼而解之。”“荼”是苦菜的总称,其中当然包括茶。现在虽然对炎帝和神农是否同一概念还存在争论。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本来就是部落时代的一种神话传说。按照习惯的说法,湖北的随州是神农故里,神农架即是神农氏“尝百草”和“得荼而解”的地方,因而也是早就有茶的地方。

湖北人还是世界上系统论述茶文化的首创者。被公认为“茶圣”的陆羽便是荆楚天门(古为竟陵)人氏。

湖北历来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地。按信史所记,汉代,饮茶之风由巴蜀传入荆楚。从东汉到三国,茶业又进一步从荆楚传播到长江下游的赣皖苏浙地区。湖北作了二传手。晋代《荆州土地记》中说:“浮陵(即武陵)茶最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一个“最”字,说明荆楚茶的后来居上。

此后的宋、元、明、清时代,湖北都是主要产茶区。平民饮茶处所“茶楼”亦已遍及城乡。到了近代,商贸逐渐发达。楚人的茶贸易文章也是做得不错的。大约在明清时期,湖北茶叶已经开始作“外贸”商品。清乾隆时,鄂南有一首《莼川竹枝词》写道:“茶叶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签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这里的“芙蓉”是指湖北蒲圻西乡芙蓉山的产茶区。此时茶叶已开始企业化生产。清同治《崇阳县志》就有“筛茶之男工,拣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声成雷,汗成雨”的记载。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外商也直接投资湖北茶叶经营。俄国商人于1863年即在鄂南的羊楼洞、大沙坪设砖茶厂的茶庄。汉口亦成为全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据统计一般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左右。汉口的对外贸易,茶叶占第一位。1865年以后,俄商在汉口办茶庄,用蒸汽机作动力,雇用工人少则八九百,多时达2000余人。1869年6月,在茶叶运输的高峰季节,英国蓝烟囱航运公司派海轮2艘,从英国直驶汉口。与此同时,英国的马立师、美记雨洋行,也先后以3艘轮船投入长江装茶航运。湖北茶事又掀起高潮。

在结束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茶叶产销两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增长较快,到200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年180万亩,产品产量144万担,产值达13亿元。其中出口1488吨,创汇378.8万美元,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为全国第四位,茶叶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居第三位。

更重要的是,楚人如茶,我们从湖北茶事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显见荆楚的人文精神。如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毫不畏惧,陆羽为探究茶学而千里跋涉等等,无不体现出楚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也表现在茶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上。据史书记载,从唐代起,封建王朝政权把茶列为贡品。唐中期以后,由于茶叶生产与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开始征收茶税。榷茶制由此开始。到宋朝茶叶贸易由官府垄断。全国设置36个“榷茶场”,作为垄断经营的场所。其中3个在湖北,即“江陵府、汉阳军、蕲州蕲口”。朝廷收税畸重,商人和茶农不堪重负,弃茶不耕现象频生。官府为了筹足茶叶数额,强令各家各户摊派。据洪适《盘洲文集》之《荆门军奏便民五事状》记载,他上任荆门军知军之前“以人户为率,计口均敷。如家有一丁,则岁受茶三斤”。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如“供军税茶”、“酒茶”等莫名税额均须以茶交付。官逼民反,茶商茶民纷纷揭竿反抗。乾道年间,湖北茶农茶商数千人曾攻入湖南;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赖文政率领4000多人在荆南起义,纵横驰骋于鄂、湘、赣、粤等地,悉力死战,数败官军。这些起义虽然被朝廷镇压下去了,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在荆楚历史上留下弥足珍贵的一页。[page_break] 

此外,荆楚茶事烂漫多姿,恰合楚人追新逐奇的艺术情怀。无论是在巴蜀、荆楚或是吴越,茶之为饮都经历有从烹膏以食、碾饼作羹,到煮茶饮茗,沸水沏冲等发展过程。我国最早有关制茶的记载是三国时魏人张揖所作的《广雅》中,其文写道:“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之。”这是楚人和巴人为中国茶事作出的初步创造。茶与诗画有不解之缘。中国绘画史已发现的最早的茶画系楚人所作。它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件“汉代帛画”中的一幅《敬茶仕女帛画》,描绘的是汉代皇家贵族烹煮茶饮的情景,据考证距今已有2100多年。写咏茶诗的名家之一的宋朝文人苏东坡曾经官贬湖北黄州,并在黄州荒地上亲自种过茶。他写过《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诗,直抒其心中意:“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籽艺。”这位曾“尝尽溪茶与山茗”的楚地官吏,对茶事如痴如醉,曾唱出了茶诗中的绝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荆楚民间,凡与茶有关的活动都与艺术紧密关联。如茶农在劳动中唱采茶山歌、跳采茶舞,农闲演采茶戏。采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感情细腻,一般用平腔,情绪激昂时也用高腔。采茶舞中把茶树当作保护神,众舞者一直环绕而歌,在歌与舞中依据故事情节塑出不同的人物角色。茶戏最著名的当推黄梅采茶戏,其间融合进打花鼓、唱道情、唱茶歌、踩高跷等多种民间艺术,唱腔丰富多彩。现安徽黄梅戏和江西东北采茶戏其主要声腔均源于黄梅采茶戏。在休闲场所的茶馆中,也有评书、皮影戏、花鼓戏和小曲演唱艺人的演出,平民化色彩浓烈。据传在陆羽故里的一茶馆中有一楹联颇能反映平民心态:“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杯酒来”。

另外,荆楚茶事追求意蕴,恰好反映了楚人平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陆羽在茶经中的点睛之笔是“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从而使饮茶活动人格化。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他是把饮茶作为养生之道和修身之道相结合而立论的中国第一人。陆羽在茶文化中提出的“精行俭德”思想和他行云流水般的毕生经历表明,在他身上既有道家的“无为”、又有儒家的“中庸”、还有佛家禅宗的“清净”哲学理念。儒道禅思想在他身上集于一身,在知行观上明显地表现为淡泊名利、厚德载物、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我行我素的特色。

湖北产生过名茶,但不能保持长久,以至到今天名茶品牌仍然落后,“九头鸟”应该因茶反思。茶论荆楚,荆楚如茶,味浓意深,很值得令人细细品尝的。

我们倡导茶饮,不仅因为茶与荆楚的不解之缘,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弘扬民族创新精神,有利于提倡俭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

倡导茶饮,并非今日才有呼吁。自古以来名人名言不绝于耳。如宋朝王安石就曾发出“夫茶这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清朝的乾隆皇帝在禅让皇位于子后,自得其乐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得更是透彻:“就茶言之,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我们深信,未来的中国茶饮必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光彩。

茶事知音曹雪芹


茶事知音曹雪芹

曹雪芹,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他也是个十分纯粹的茶客。他对于茶的研究、理解、、烹煎等,无不入木三分,为世人叫绝。 在曹雪芹的绝世名著《红楼梦》里,言及茶的地方,有270多处,吟咏茶的诗词,有十多首。在小说里,曹雪芹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光是茶的品类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在书中,他几乎写尽了茶类、茶品、、、、茶理、、茶仪。难怪有人这样赞美道:;一部红楼梦,满纸香。; 没有对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是绝对写不出五彩缤纷的来的。可见曹雪芹不仅嗜于茶、精于茶、而且善于将茶带进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红楼梦》里的茶名,可谓名目繁多,诸如:;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漱口茶;、;茶泡饭;……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书中全都写得详尽而具体。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曹雪芹也不例外,因为他毕竟是宗室之后,显贵之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也写到了用;雪水;煎茶,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写了一组吟咏春夏秋冬的时令诗,其中《冬夜即事》一诗说到了以雪水煎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妙玉说雪水煎茶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随处可见。在小说里,曹雪芹还写了茶与礼仪、茶与人伦、茶与祭祀、茶与风俗、茶与婚嫁、茶与审美、茶与等等。另外,他还在书中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楹联、文赋、故事之类。

读完《红楼梦》,回味作者对于茶的刻画与描摹,就会感到:曹雪芹,是千古的真正知音。

相关文章